尊重宝宝的隐私
发布时间:2021-10-13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导读:“童言无忌”一直是人们赞美孩子天真无邪的品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口无遮掩,这是一种缺乏隐私保护意识的典型表现,不仅损害个人形象,而且容易侵害他人权益,故此,大人不仅要从小培养孩子保护隐私的意识,还要学会保护孩子的隐私……
幼儿的隐私有哪些?
1.身体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2.某些心理疾患。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曾经的过失。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4.被体罚的经历。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5.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6.独处的小天地。幼儿们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家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常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7.保存的“私房钱”。尽管幼儿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8.家庭变故。比如爸爸妈妈离婚、父母有外遇、失去亲人、父母犯罪入狱、爸爸好赌等事情都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
案例
晚饭后,妈妈问5岁的丽丽:“你爱妈妈多一点,还是爱爸爸多一点?”,丽丽直接说:“我爱爸爸多一点!”爸爸一听可乐了,立即问道:“你是真的爱爸爸多一点吗?”谁知,丽丽竟不高兴地说:“你们再问,两个都不喜欢!”爸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来,而丽丽红着脸,默不作声……
其实,这是家庭中常常出现的情景,殊不知,这无意侵犯了幼儿的隐私。
如何保护幼儿的隐私?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资深心理咨询师梁兰敏认为,幼儿跟同伴与众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认为是其隐私的范畴,不是大人想当然的隐私,大人觉得无所谓的事情在幼儿的心里却是一个天大的秘密。保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隐私长期被人侵犯,因表达能力有限,其愤怒和委屈的情绪长期压抑心底后,转入潜意识,容易产生自卑感,性格变得内向,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对入园后的孩子而言,年龄越小伤害越大。
如何保护幼儿的隐私?她认为,一、提高保护幼儿隐私的意识。大人们心中的“隐私”和孩子心中的“隐私”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成人和孩子对“隐私”的“划分”可能大有出入,大人要清楚哪些事情是幼儿的隐私及其幼儿家庭变故,不能随便跟人家说,不随意点评,更不能随便扣帽子、贴标签。如果是教师,不得传播或泄露孩子个人隐私。
二、如果不慎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孩子也颇感难堪后,大人就要注意了。比如大人需要老师配合而改正孩子的缺点(隐私包括缺点),那请大人都别当孩子的面谈论孩子的事情,除非是赞扬。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在单位犯错误,领导当着同事的面说你的缺点,你的感觉又会如何呢?
三、培养幼儿隐私意识。“童言无忌”是幼儿没有隐私意识的表现,不过家长们平时应当和孩子多交流,直接向孩子讲明哪些事可以让别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或爸爸妈妈知道,将隐私具体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事情,营造保护别人隐私的氛围及其养成保护隐私的良好习惯。
哪些言行易泄露幼儿隐私
像本文开头的个案,孩子爱谁多一点,其实就是其个人隐私,家长不要追问为宜。值得警惕的是,开玩笑、恶作剧或强迫命令等行为易泄露孩子的隐私,这可能会让他心理上感到受了更大的伤害,尽管对大人而言有时完全是出于无意,也可能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些“小事”竟然也会是孩子的“隐私”。如,以嘲笑的口吻说一个3岁的小男孩有了一个“女朋友”可能会使其羞愧难当;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解开裤子,展示屁股上因顽皮而落下的一块伤疤也会使他无地自容。
记者手记:
请给孩子私域
快到春节了,想念老家,也想起了那位性格有点内向的堂侄子,每次回去我都盘问他的学习情况和期末成绩(打心底说,我是真正关心他的),不过几个月前看到一篇关于大人不要追问孩子成绩的短文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回忆起堂侄子每一次的低头和沉默,我现在很内疚,因为他的隐私被我侵犯了。
做这个话题的采访中,我惊讶地发现一些采访对象居然抱怨这个话题很没意思,不知道要说什么,从来没有意识到有这回事,便匆匆地搁下了电话……我想,保护孩子的隐私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大人连保护幼儿隐私的意识都没有,谈何保护?那么,请从细节做起,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私域吧!
小链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儿童隐私保护有进一步细化。国内已有为治疗儿童性缺陷、遗尿等病设置专门医务室和病房的医院,也出现了在成人试衣间旁单独为儿童设置试衣间的商场,上述做法都是为保护儿童隐私做出的创举。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宝宝内心最隐秘的5种心态
表情一: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表情二: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表情三: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不能纵容。
表情四: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五: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宝宝的笑很重要
导读: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最近,由北京奥组委发起,面向全球征集儿童笑脸照片的活动在各大报章杂志宣传得轰轰烈烈。一个有关笑脸的活动,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科和儿童教育专家鲍秀兰老师,也许她的答案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知名育儿专家鲍秀兰老师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40余年,擅长新生宝宝行为、发育评估和0~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对于宝宝的笑,鲍老师说:“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宝宝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笑是宝宝成长的表现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到3个月左右时宝宝就会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被称为“无人自笑”。
笑是宝宝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宝宝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宝宝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宝宝大脑发育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
笑是宝宝健康的保障
由衷的笑有益身心,能刺激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预防感冒至癌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高抗病激素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宝宝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专家们说,快乐的宝宝都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笑是宝宝最好的运动
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锻炼方法。人在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肌、腹肌参与共振,可对多种器官起到锻炼与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孩子体格较为强健。以心脏为例,笑能使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放松,血管口径增大,心脏便可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对于肺脏,笑能使胸廓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扩展,肺活量增加,换气率上升。测试表明,当孩子大笑时,其呼吸换气值可达到静止状态的3~4倍。对于肝脏,笑是最好的消毒剂,笑能促使肝和胆道蠕动,增进胆汁分泌,有助于肝功发育。对于胃肠,腹肌运动促使胃肠运动,可帮助消化,同时排出消化道中的气体,有利于大便畅通,防止便秘。总之,笑不仅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锻炼儿童身体的良好方式,值得向家长推荐。
TIPS逗笑也要讲科学
逗宝宝笑的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其早笑、多笑,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逗宝宝发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宝宝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宝宝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小气自私是宝宝成长必须的过程
导读:通常在家排行老二的孩子,由于一生下来往往就被”强迫”要与人分享玩具、食物和父母的爱,因此在特别渴望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可以支配享用的心情促使下,往往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与小气的言行,尤其是排行男孩或女孩第二的,更常因在受到”不被父母稀奇宝贝”不公平对待下,就更显得自私与小气。
郜妈爱说笑
叔叔出题考上了小学的侄儿算数:
“我拿六块糖给你和小妹妹一起均分,你要分几块给她?”
“分给她两块。”
“怎么会是两块呢?你不是已经学会除法了?”
“我是学会了除法啦,但是小妹妹她并没有学啊!”
郜妈侃一侃
琪是我幼年时最好的玩伴,活泼大方的她经常跟小玩伴们分享她的零食与玩具,后来嫁给一位也有同样性格的丈夫,婚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儿子都遗传了夫妻俩对人大方的性格,唯独二女儿个性却十分的自私小气,不仅属于她的玩具不肯跟人分享;分给她的糖果饼干,她即使不爱吃不想吃,也紧紧缵在手中不肯送给别人;并且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客人只要提进她家的东西,就绝对不准再提出她家门,更别提想拿取她家任何物品离开了。
有一次过年,我提了两盒饼干去琪家,一盒是给她家送的礼,另一盒则是要提去给另一位朋友拜年,那小家伙打从我一进门,眼睛就没离开”监控”那两盒饼干,当我提起一盒饼干准备告辞时,她立刻飞奔过来扯着我手上的饼干盒不放,任由父母们怎么劝说,都大哭大闹的不肯松手,琪满脸尴尬的说:
“真是,我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小气鬼的孩子!”
替儿女在家办Party时,特别观察了一下那些受邀的小客人,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是否自私小气,跟在家里的排行、是否受重视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通常在家排行老二的孩子,由于一生下来往往就被”强迫”要与人分享玩具、食物和父母的爱,因此在特别渴望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可以支配享用的心情促使下,往往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与小气的言行,尤其是排行男孩或女孩第二的,更常因在受到”不被父母稀奇宝贝”不公平对待下,就更显得自私与小气。
而在家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或在家特别受宠的孩子,因为独自享用和”凡事他最大”惯了,则也会有特自私小气的表现。
像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文文,由于是家族中最年幼的孩子,因此在家里,玩具、食物都是由她先挑选,只要她看上眼的任谁都不许动。
有一次文文应邀来我家参加女儿的生日Party,规定每个小朋友都得带一样礼物来抽奖交换,她带来了一个洋娃娃做礼物,结果被别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见状就大哭起来,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礼物。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乐意,我只好任由她独自一人缩在角落生闷气。
她的父母来接她时,看到满脸泪痕的文文心疼不已,问清楚了是因为没抽中自己带来的礼物,文文爸爸脸色有点不太好看的说:
“为什么不让抽中娃娃的那孩子让出这份礼物呢?”
我听了既惊讶也有些不高兴的反驳到:
“当初说好了是抽奖交换礼物,怎么可以破坏规矩,强迫抽中礼物的孩子让出礼物呢?”
文文妈妈听出我话中的不悦,连忙出来打圆场说:
“我们家文文在家一向被宝贝惯了,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别人都一定得让她。”
“别的孩子在家也同样是各家的宝贝,但再娇再宠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团体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规则。”
大概我的话说得太过直接,文文父母的脸色变得有些僵,拉着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离去。后来我家孩子的Party再也没邀请过文文,我想就算是我不记前嫌的邀请她,这个小丫头大概也不会愿意参加了吧?
时间匆匆过去十年,有一天,我在一家强调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补习班门口,遇见了文文妈妈,她正在等文文下课,我好奇的问她为何会想到将文文送到这家,以收费昂贵着称的补习班来上课,文文妈妈叹了口气说:
“没办法啊,文文老师说她有交友障碍,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来这里,看看能不能学习到一些改善她人际关系的方法。”
我想起十年前发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问她说:
“还记得那次你女儿抽奖没抽到娃娃的事吧?后来你们是不是在离开我家后立刻就去帮她买了那娃娃?”
文文妈妈惊讶的张大了眼睛反问道:
“你怎么知道?”
我没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笑笑的又抛出一个问题:
“文文在家还是被大家宠让,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小公主吗?”
“是啊,越大越娇越大越覇,而且特小气自私,像前两天她爸看见她在吃冰淇淋,凑过去吃了一口,结果她大小姐大发脾气!”
“她爸爸如何处理这事的呢?”
“只有赶紧跟她道歉和再去买一盒冰淇淋给她啊!”
我听了忍不住又”狗嘴吐不出象牙”起来:
“文文妈妈,如果你和文文爸爸不改变事事宠惯文文的习惯,花再多钱让文文去上课,都没法改善她交不到朋友的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