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养成胆小鬼
发布时间:2021-10-06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小鬼当家幼儿园说课稿导读:常有家长抱怨说孩子胆小,瞧,有的孩子看到家里来了陌生客人就哭着躲在父母背后;有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父母到儿童乐园玩,可是看着那一个个旋转、摆动的游戏机,却一项也不敢上去玩;在自助餐厅里,爸爸妈妈只是去自助吧台拿东西,有的孩子只一下看不见父母,就会放声大哭……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现象追踪
怕物·需时刻安抚
刘女士的孩子如今3岁,准备过了春节上幼儿园,她说自己的女儿“相当胆小”:每次拿到新玩具,尤其是体积较大、会动会唱歌的玩具便会放声大哭,虽然熟悉后女儿会非常喜欢这些玩具。平时,带她去玩蹦蹦床、滑梯,女儿不仅不敢玩,还会发脾气,要妈妈安抚很久才能平复。
怕人·难正常交流
罗先生的儿子今年7岁,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他说儿子源源小时候就特别胆小,家里只要来了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便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外边,走路喜欢溜边儿,尤其是靠着墙角走他才会感到安全。有一次,罗先生带儿子出去散步,正好遇到熟人停下来说话,熟人刚问了罗先生的儿子一句:“学习好不好?”他立刻躲在罗先生的背后,并拖着衣角要求赶快离开。在学校里,源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和老师交流,而且和老师一说话就脸红。
一次,爸爸妈妈带他到自助餐厅吃饭,只是去吧台拿东西,离开一小会儿,源源便放声大哭。
怕生·不许别人碰
李先生说他原本没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胆子小,只是觉得孩子有些怕生,本以为是正常的,但是暑假时他将儿子带回乡下老家,儿子的问题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李先生说,老家有几个和儿子差不多同龄的堂兄弟姐妹,儿子一回老家,就哭着不肯进门,吵嚷着要回家,6岁的小堂兄和4岁的小堂妹很大方,热情地想拉李先生的儿子一起玩,可是孩子一见这种状况便吓坏了,尖叫着甩开手不许他们碰他,众人安抚了半天才平静下来,平白给李先生增添了麻烦。
怕黑·不敢自己睡
今年9月,丁当上小学一年级了,“你是小学生了,应该自己睡。”开学第一天,丁当的妈妈贾女士就这么跟丁当说。如今,为了让儿子自己睡觉,贾女士还在和儿子做着“斗争”——不仅给儿子买了他喜欢的带滑梯的儿童床,还按他的要求重新布置了整个房间。
即使如此,“我怕黑!”只要贾女士一说起让他独自睡这件事儿,丁当就会硬硬地顶回去。尤其让贾女士苦恼的,是问丁当为什么怕黑,他说黑夜里有许多怪物,会把他捉走。而且,告诉丁当“怪物”并不存在,他还不相信。
原因分析
孩子胆小“错”在父母
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做法或是过于简单,或是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原因一:家长保护太多
家长对孩子保护太多是让孩子胆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
这种情况在城市里更加严重,家长会时常灌输给孩子过分的“安全意识”,比如“绝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太危险”,甚至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其余地方都不安全。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
原因二:触觉学习不足
3岁之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尤其是与母亲多进行亲密接触的年龄段,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说,妈妈要多抱孩子,这样孩子才不会产生“皮肤饥饿”,也有利于触觉学习。
然而,如今许多孩子往往是非母乳喂养的,加上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总是由祖辈、保姆帮着带,没有太多时间照看孩子,因此造成了孩子触觉学习不足。而这会引发大脑分辨能力差,令孩子对外界的刺激不是太迟钝,便是太敏感。触觉学习不足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害羞、黏人、怕生、情绪不安等,还可能产生挑食、偏食、咬人、自伤等行为,严重的话更会出现自闭现象。
原因三:玩伴选择不当
如果孩子胆小,大多数家长根据“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励孩子与年龄大一些且胆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结果反而不妙。在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接触中,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长切勿一厢情愿把孩子往优秀的群体中赶,“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情况,在教育中也会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最好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性格开朗、身体壮实、年龄比自家孩子小一些、其家长待人热情大方的小伙伴,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这样的小伙伴容易与年龄稍大但胆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样,而且小伙伴的家长待人热情大方,保证了孩子去玩时,大人不会干涉。
原因四:看不到“闪光点”
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说话声音太小等,父母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强烈地反应,而应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但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这算什么,谁谁比你本事大多了”,“谁在演讲比赛中拿了大奖,你连讲台都不敢上”……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胆怯。因此,家长对于胆小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应对手册
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取经验
第一,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允许孩子害怕,千万不能讥笑孩子“是胆小鬼”,而要千方百计解除他的恐惧。晚上孩子可能是在黑暗中看到一些影子而感到恐惧,就应该对孩子说这是树的影子,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别把孩子推向害怕处,不可说:“别怕,冲过去啊!去了你就会看到没什么可怕的。”
第二,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有益的经验。
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例如孩子害怕螃蟹,不妨教给他捉蟹的办法,只要捉住蟹的身体的两侧就不会被钳住了;有的孩子怕猫,家长可以告诉他,只要不去拉它的尾巴,猫是不会咬人的;有的孩子怕狗,家长要告诉他,狗喜欢跑、追,不靠近它就是了。
第三,家长的榜样也很重要。端正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父母自己不该无缘无故地什么都怕,什么都吃惊,如打雷时,倒是母亲先喊起来。不要遇到一点点事就大惊小怪,例如妈妈不当心划破了手,就不声不响地擦上一些红药水。孩子看到妈妈一点儿也不在乎,他遇到类似的事也就不害怕了。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第四,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家长常常大声对他训斥,他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在洗澡时被烫痛过,他就害怕洗澡等等。家长在孩子遇到一些他预料不到的事时,要对他讲明道理,讲清楚凡事都要当心一点,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家长可以在孩子害怕时抱紧他。孩子怕滑滑梯,先抱孩子滑下来;孩子怕雷声,您就静静地抱着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怕雷声,雷只是大点儿的声音而已,不会伤害你。
第五,让孩子多接触外界。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让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对孩子的友好表示,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乐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切莫把孩子培养成单翼天鹅
30多年前,在美国内华达州发生了一桩奇特的诉讼案:一位母亲仅仅因为自己3岁的女儿认识了字母“O”而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案件以幼儿园败诉而结束,这位母亲获得1000万美元的赔偿。其实,案件奇特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就会明白其社会效益早已远远超过了1000万美元本身。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就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却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预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而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这两项权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亲的官司,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这个故事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
因为在我们的国家,真的有太多这样的小水塘;在我们的幼儿园,又真的有太多这样的天鹅!
例如,在幼儿园孩子上小学的入学面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堆有三个苹果,一堆有五个苹果,如果使它们变成一样多?有99%的孩子都回答说,在三个苹果那边加上两个苹果,或者是五个苹果那边拿掉两个苹果。但基本上却没有人回答说从五个苹果那边拿一个苹果到三个苹果那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也问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说因为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是这样教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听了孩子这样的回答,感到很悲哀!
幼儿时期,正是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的时期,只有注意保护并重视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使他们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就如同那两只天鹅,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新的机会、条件和信心,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挥和阻碍,加强和削弱,培养和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因此,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启迪幼儿创新思维,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
给胆小孩子壮壮胆
导读:生活中,家长也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日前,某网站亲子论坛上一则名为《与胆小儿斗争到底》的帖子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小严严跟妈妈去逛商场,在商场门口,有个叔叔背着一个大型充气玩偶招揽生意,严严被这个大玩偶吸引住了,她很想跟它合影,可又不敢上前去说。最终,在妈妈的多次鼓励与诱导下,小严严才鼓起勇气向那位叔叔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家长也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广州市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指出,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现象分析
怕生:不愿与别人交往
“豪豪3岁了,眼看着就要上幼儿园,可他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学校受欺负。”方女士担忧地说道,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发现儿子胆小怕生。有一次,几个好友相约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几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却不肯加入。
专家把脉:多给孩子信息量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带孩子去外面的机会也少,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佟老师建议家长尽量给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独自睡觉
彤彤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跟随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节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妈也想借机训练彤彤自己睡觉。“彤彤,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好的,妈妈。”彤彤欢快地答应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却光着脚丫子跑到他们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个人睡。”彤彤睁大眼睛说道。彤彤妈心疼女儿,只好让她跟自己睡。
专家把脉:睡前讲一些快乐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平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选择哪些积极向上的。”佟老师建议,在培养孩子独自睡觉习惯时,家长要分阶段进行,睡前给孩子讲一些快乐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怕物:不敢接触新鲜事物
子函是个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总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气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子函也总是不敢自己尝试。
专家把脉:多参与户外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多给他一些鼓励。“孩子不敢玩新鲜的游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佟老师谈道,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应对手册
怎样才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变得勇敢呢?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提出四点应对措施。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比如当孩子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摸扫帚时他又会喊道:“小心弄脏衣服,快放下。”两三岁的孩子,对新生事物处于信任和怀疑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多使用限制性语言,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给孩子多些鼓励,少些限制。
少些责骂和恐吓
当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火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句责骂的话语,可对孩子来说却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下来,因为父母是他的一切。还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比如“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坏人会将你带走的”。当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便会不自觉地变得胆小。
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行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的要求小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锻炼。
家长应该说的5句话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别担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这次表现不错,下次继续努力。
胆小对孩子有害
导读: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儿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响声。他们从6个月起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3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害怕离开父母,还害怕体型大的动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过世、成绩不好和新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和绑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这些焦虑长期持续并导致严重精神紧张、影响家庭和谐或干扰儿童的发育或教育时,就可成为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它身体症状。
社交恐怖症。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
分离焦虑症。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创伤后压力症。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等。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的时间时发生焦虑。二是由于急切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最终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三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