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把孩子训成小绵羊

发布时间:2020-11-30 幼儿成长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研训活动方案

20XX年的X月X日,我刚接任中一班的主班教师。发现刚升级的孩子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活动散漫,纪律性差,普通话差,动手能力差,大小便、喝水、排队抢先、推搡拥挤,场面混乱,尤其上午操动作随意不够标准,对于我这位做事严谨一板一眼追求质量完美的我,那真是差的太远太远!

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得治治“歪风”整整“邪气”。在上午操结束后,我一遍又一遍的在活动场地上训练孩子们整齐排队入场、下场、纠正体操动作。正当训练有序初见成效的时候,云云妈妈即许老师气冲冲的向我走来当头就是一棒,“就你爱出风头,云云跟妈妈走,我们调班去。”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咋回事?向四周一瞅,别班的孩子都在草地上玩得热火朝天,唯独我班“原地待命”,被太阳烤蔫了似的。这时我才意识到许老师对我的做法是不满意的。

看着她拽着孩子走远的背影我不知所措。愤怒:你不尊重我,说啥我也是你孩子的老师,有意见私下提我会接受,你怎么当着同事的面……;羞愧:人家不认可我,不愿意让我带孩子;委屈:我想开个好头,树个班风没有恶意,怎么就不理解;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这个班级的工作;伤心:费力不讨好,孩子累,我又是何苦呐?还赚个“出风头”。此时此刻心里五味杂陈一起涌上心头。

回到班里我的心情是低落的,静下心来,慢慢回顾刚才一幕,不由得泪水直流。好没面子,年年优秀班级、优秀教师、园长心中的“红人”、多才多艺、教学能手,家长抢着托关系进我的班,竟然有人拉着孩子要调走,我难以接受。

下午吃惊的是许老师满面含笑的领着孩子向我赔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的不对,以后孩子就拜托于我了。这极大的反差引起我的特别关注。

许老师表里合一吗?她的不满意是真的!向我道歉是无奈的,不是吗?回想她刚才生气的样子,不满的眼神,是真诚的忠告啊!因为她是我同一战线上的同事,她了解孩子的天性,在理论知识上是专业性较强的,她看出了我的教学弊端。才会真情流露加以阻止。面对孩子的老师,她只能无奈赔罪,生怕给孩子“苍蝇”吃。

许老师你何罪之有呀,我得谢谢你,你是我的一面镜子,告诉了我教学上的许多误导。孩子的精力、体力是有限的,我怎能超额进行体能训练;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的,我不顾他们的感受进行强迫施压;孩子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我怎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呢?我真心的愧疚,刚才还生你的气,我真心的需求和你探讨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只有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才能取长补短。

应该是我向许老师赔罪啊!你的举动让我发现了误区,提高了警惕,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上小心翼翼,脚踏实地的迈出每一步,毕竟我们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航标的作用。

这件事回头细细品味还觉得挺有意义的,平日里大都听到的是:奉承、恭维、赞美,时间长了,这些“糖衣炮弹”就会慢慢的腐蚀人的心灵,让自己飘飘然忘乎所以、狂妄自大,远离初衷。我们应该定时对照自己的行为做自查自检,不断反省。有时犯了错误还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还要借助外力加以修正其身,多听领导、同事、家长甚至是孩子们的建议,不断地来丰富自己,改进自己。

孩子是花、是草,应顺其天性,吸收纯天然养料,尊重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之适时、科学的有效引领、努力去做他们正能量的导航。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别把孩子当填鸭


有些家长总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根据书本上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热量等医学检测指标,“填鸭式”地喂孩子。

每当孩子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齐心协力”地让孩子把饭咽下去。

这种强迫进食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弊无益的。

人不是机器。

由于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孩子同大人一样,不可能每顿饭胃口都很好。

有时孩子吃得少一些,只要没有其它毛病,大人就不必担忧。

让孩子有点儿它主权,饿的时候多吃,不太饿的时候就少吃,随便一些,以保持愉快的心境。

否则,强迫孩子进食,还会使孩子产生拒食心理。

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时间长了还会引起溃疡病。

常常也会有这样的假象,孩子表面拒食了,其实饭前已“化整为零”,用糖果、点心等打了“埋伏”。

这类食物容易压低就餐时的食欲,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不要让孩子随便取食,而饭后可让孩子吃一些,以补足食量。

另外,家长在饭桌上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应让孩子自己取食、进食;培养自己能力和生活技能,而且顺应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得香,发育得好。

读“别把孩子‘说’笨了”后有感


我有幸读了一篇文章叫《别把孩子说笨了》,里面的内容,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真正给我上了一堂师德教育课。这篇文章说的是本文作者看到他的朋友抱着她两岁半的女儿在玩,便伸手抱过来说:“哎呀,真漂亮!你看,大大的眼睛,多聪明啊!”可孩子的妈妈却说:“光长了两个大眼睛,很笨,什么也不会说。”这位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笨。其实,这样的父母很多,有时儿子做错题时,我也会不经意的说:“你真笨”。可是作为老师,我有时也会随口说班里的孩子:“真笨”。虽然只是偶尔一次,但真的是不应该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经常说孩子“笨”,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消极的心理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胆小怕事,做事缺乏动力,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作为老师千万别说孩子“笨”,别把班里的孩子都说“笨”了!自从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能力差的孩子,不是说其“笨”而是积极给予帮助和鼓励。

别让孩子在抱怨中成长


生活中父母喜欢以他们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继而代之的是不适当的埋怨孩子,责怪声不断。围绕在孩子耳边的经常是这样一句话:“这孩子不行!”任何人都有自尊自傲感,包括孩子也不例外。而小朋友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我们班李欣航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父母习惯于在别人面前数落批评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丧失殆尽,所以做事的时候经常怕这怕那,他看见别的小朋友获得成功时便会乏味的说:“那种事真没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也经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的希望拥有同病相怜的伙伴。

同欣航相反,我们班心仪小朋友不去指责他人,却情绪更低落,内心充满着自责,有着过分的自卑感,总是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很差。

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实际上是等于在叮嘱孩子:“你要不断的失败呀!”由此看出,在中国鼓励教育刻不容缓。父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及时送上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泼凉水。孩子幼小的心灵正是靠父母和幼儿老师的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鼓励犹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犹如一剂良药,抚慰孩子心灵创伤;又犹如一缕春风刮过孩子心头,温暖孩子的童心!

别小看了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别小看了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数学活动时,幼儿在进行操作练习——采蘑菇。

说“采蘑菇”,其实也就是要求幼儿把书上的不干胶蘑菇撕下来,然后再按小兔篮子上的数字进行粘贴。

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需要先把书翻到中缝,撕下不干胶蘑菇,然后再翻到书的前页贴上,操作时,幼儿需要来回翻书,这样不仅操作速度慢而且显得特别麻烦。

该教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着。

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见诗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后,全部贴在她的五个小手指上,然后再翻到书的前页一个一个贴起来。

咦,这样还真省事多了。

我向小朋友介绍了诗函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也可以想出别的又快又好的方法。

这样可好了,幼儿想出了很多方法,他们做起练习来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们的举动,又让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班上新添置了一种软塑料玩具,这种玩具能拼插出许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范图看孩子们能拼插出多少种。

说真的,当时我还以为孩子们没有我的示范指导,根本就不会拼插出什么,所以,当我眼前出现一件件造型别致的手提包、彩链、头饰等作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兴奋地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并鼓励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

这样一来,孩子们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软塑料玩具因为有了孩子的创造和想象而变得格外生动、有趣。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面对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

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又会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于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地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此外,教师还要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发挥同伴群体的相互模仿、激励作用,促进幼儿群体共同发展。

关于“别小看了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别让孩子成幼儿园的留级生


1、跟着1、跟着我,我是小班里的“小超人”小朋友说:“你怎么不哭呀!哎呀你留级了呀!”现象:入园太早的宝贝,上了两年小班小班新学年开学时,总是此起彼伏一片哭声……在所有的孩子当中,潘阳却从没有哭过,他总半是不解半是嘲讽地劝人家:“有什么好哭的!”老师好像也很给潘阳面子,教什么新本领时也让潘阳做示范:“举手发言应当怎么举,看潘阳的!”“小手怎么才能洗干净,下面我们请潘阳小朋友先来洗给大家看!”潘阳得意了差不多有一个月,有一天,一个同班小朋友披露了一个绝大的秘密:“你们知道为啥潘阳一开学就不哭?为啥他早就会洗手,会系鞋带?他上过一年小班了!他是个留级生!”从此,潘阳“悲剧”了,以前搭积木没人跟他玩,因为他太小,笨手笨脚老出错;现在没人跟他玩,是因为“坏孩子才留级”。专家建议:开诚布公。现在很多幼儿园因为师资、安全方面的原因不办小托班,有些上小班年龄不够的孩子,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人带,就会选择上两年小班,或春季入园,先跟上一届上半年小班,再跟下一届正式上小班,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很显然,家长和老师对“小留级生”的压力都估算不足,比如,潘阳留级的事实披露后,他的心态就会由“惶恐的骄傲”变成“委屈的自卑”,这对一个满心期待要做榜样的小男生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与其隐瞒,老师不如征求家长同意后,一开始就对全体小朋友开诚布公:“咱们班的潘阳小朋友已经上过一年小班了,因为升中班年龄不够,老师希望他再上一年小班,来当老师的小助手。”激发示范意识。老师甚至可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给潘阳发一个小红本儿当助手聘书,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潘阳的责任感,让他有一个以身作则的示范意识,同时又巧妙化解了对他“连上两年小班”的质疑。另外,在这一年中,潘阳妈妈和要跟老师取得共识,就是老师对潘阳不要流露出过多的偏爱,这种对得意弟子的偏爱,是妨碍潘阳在新集体中融入的。2、别理我,我是大班里的“无趣宝贝”小朋友说:“你连拼音也会?那你怎么还不跟你的同学升小学?”现象:无法提早入学,上了两年大班季彬插入大二班时,应季彬妈妈的要求,老师是这样对大家说的:“季彬小朋友是转学过来的,他画画得好,滑滑梯走软梯都是高手,还会一点武术。”但时间长了,学同样的东西,季彬本来就意兴阑珊,加上老师后来觉得应当打击一下他的傲慢,干脆不给他发言机会,季彬就觉得在幼儿园非常无趣,他后来要么在课堂上打瞌睡,要么起哄捣乱……专家建议:1、提前“留”。孩子的接受能力毫无问题,只不过因为年龄小了一两个月,不到小学的入学年龄,所以必须在幼儿园留一级,这样的无奈很多家庭都有过,万一不得不留级,我们主张“提前留”。也就是说,连上两年小班或中班的副作用,比连上两年大班要小些,这不只是因为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对“留级生”的身份更敏感,还因为幼儿园小班或中班以综合活动和游戏为主,到了大班,迫于种种压力,老师必须系统化地教授拼音和算术,这时,学过一遍的孩子就会有强烈的“卖弄”或“厌学”情绪,这对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是打击。2、不打击求知欲。万一宝宝必须在大班留级,应当怎么办?老师可以和季彬这样的孩子答成一个协议:“老师知道你都会了,那发言机会是不是应当多给那些不太会的小朋友?你会了就举右手,老师就朝你笑一下,点点头;要是你实在想发言,就举左手,老师一定会叫你,这是咱俩的小秘密,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老师也可以给季彬一些听课时的自主权:“要是你都会了可以不听,老师借书给你看。”但不要把这当作季彬一个人的特权:“其他小朋友要是都会了,也可以到老师这里参加一个认拼音和认字游戏,老师认为你可以,一样可以去靠窗那个桌子看书。”3、我不起眼,但我却是“留级生”小朋友说:“我姐姐比你小都上小学了,你怎么还在上大班?”现象:发育迟缓跟不上,成为小小留级生赵可纯是个内向到有点木讷的女孩子,第一年上大班,过了不到两个月老师就找她妈妈严肃地谈过话,说孩子不够机灵,接受能力挺差的,而且特别胆怯和被动。“要是没有一个老师坐在她旁边拼命鼓励她,她过20分钟还是一个字也不写。问她为什么不写,她眼泪都要下来了,说她老写错,老被人笑,又说她不想上大班,更不想上小学,想退回到中班去。”妈妈在赵可纯大班毕业那年做了个重要决定:再上一年大班,等她身心再成熟一点,也许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可能是因为学第二遍的缘故,赵可纯可以跟得上了,虽然在班上还不是最拔尖。这年1月,赵可纯过7岁生日,这个善良的小姑娘让妈妈送了一只大蛋糕到班上来,请全班小朋友吃,吹蜡烛时,有小朋友问:“赵可纯你怎么7岁还在上大班,我表姐比你小都上小学了,好奇怪呀!”赵可纯万分窘迫。专家建议:不隐瞒。我们再三建议不要隐瞒孩子是“留级生”的现实,因为一旦瞒不住,对孩子的打击更大;而隐瞒这件事,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背负着说谎的良心债,觉得自己更是另类。发掘天赋。当然,不必直言宝宝是为什么留级的,可以对孩子们包括留级生本人,善意地道出另一个理由。比如:赵可纯一直对画画有很大的兴趣,赵可纯妈妈说,假如这么快就要天天学写数字,写拼音,搞珠心算,赵可纯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画画了;再比如,赵可纯一直想自己为童话画插画,她想在上小学前实现这样的梦想;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赵可纯真的喜欢画画。挖掘孩子的天赋,把她的留级事件说成是为实现梦想做的一个决定,就大大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她确认自己只要努力,就算是像蜗牛那样慢慢往上爬也可以有进步,且变得很快乐。我,我是小班里的“小超人”小朋友说:“你怎么不哭呀!哎呀你留级了呀!”现象:入园太早的宝贝,上了两年小班小班新学年开学时,总是此起彼伏一片哭声……在所有的孩子当中,潘阳却从没有哭过,他总半是不解半是嘲讽地劝人家:“有什么好哭的!”老师好像也很给潘阳面子,教什么新本领时也让潘阳做示范:“举手发言应当怎么举,看潘阳的!”“小手怎么才能洗干净,下面我们请潘阳小朋友先来洗给大家看!”潘阳得意了差不多有一个月,有一天,一个同班小朋友披露了一个绝大的秘密:“你们知道为啥潘阳一开学就不哭?为啥他早就会洗手,会系鞋带?他上过一年小班了!他是个留级生!”从此,潘阳“悲剧”了,以前搭积木没人跟他玩,因为他太小,笨手笨脚老出错;现在没人跟他玩,是因为“坏孩子才留级”。专家建议:开诚布公。现在很多幼儿园因为师资、安全方面的原因不办小托班,有些上小班年龄不够的孩子,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人带,就会选择上两年小班,或春季入园,先跟上一届上半年小班,再跟下一届正式上小班,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很显然,家长和老师对“小留级生”的压力都估算不足,比如,潘阳留级的事实披露后,他的心态就会由“惶恐的骄傲”变成“委屈的自卑”,这对一个满心期待要做榜样的小男生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与其隐瞒,老师不如征求家长同意后,一开始就对全体小朋友开诚布公:“咱们班的潘阳小朋友已经上过一年小班了,因为升中班年龄不够,老师希望他再上一年小班,来当老师的小助手。”激发示范意识。老师甚至可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给潘阳发一个小红本儿当助手聘书,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潘阳的责任感,让他有一个以身作则的示范意识,同时又巧妙化解了对他“连上两年小班”的质疑。另外,在这一年中,潘阳妈妈和要跟老师取得共识,就是老师对潘阳不要流露出过多的偏爱,这种对得意弟子的偏爱,是妨碍潘阳在新集体中融入的。2、别理我,我是大班里的“无趣宝贝”小朋友说:“你连拼音也会?那你怎么还不跟你的同学升小学?”现象:无法提早入学,上了两年大班季彬插入大二班时,应季彬妈妈的要求,老师是这样对大家说的:“季彬小朋友是转学过来的,他画画得好,滑滑梯走软梯都是高手,还会一点武术。”但时间长了,学同样的东西,季彬本来就意兴阑珊,加上老师后来觉得应当打击一下他的傲慢,干脆不给他发言机会,季彬就觉得在幼儿园非常无趣,他后来要么在课堂上打瞌睡,要么起哄捣乱……专家建议:1、提前“留”。孩子的接受能力毫无问题,只不过因为年龄小了一两个月,不到小学的入学年龄,所以必须在幼儿园留一级,这样的无奈很多家庭都有过,万一不得不留级,我们主张“提前留”。也就是说,连上两年小班或中班的副作用,比连上两年大班要小些,这不只是因为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对“留级生”的身份更敏感,还因为幼儿园小班或中班以综合活动和游戏为主,到了大班,迫于种种压力,老师必须系统化地教授拼音和算术,这时,学过一遍的孩子就会有强烈的“卖弄”或“厌学”情绪,这对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是打击。2、不打击求知欲。万一宝宝必须在大班留级,应当怎么办?老师可以和季彬这样的孩子答成一个协议:“老师知道你都会了,那发言机会是不是应当多给那些不太会的小朋友?你会了就举右手,老师就朝你笑一下,点点头;要是你实在想发言,就举左手,老师一定会叫你,这是咱俩的小秘密,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老师也可以给季彬一些听课时的自主权:“要是你都会了可以不听,老师借书给你看。”但不要把这当作季彬一个人的特权:“其他小朋友要是都会了,也可以到老师这里参加一个认拼音和认字游戏,老师认为你可以,一样可以去靠窗那个桌子看书。”3、我不起眼,但我却是“留级生”小朋友说:“我姐姐比你小都上小学了,你怎么还在上大班?”现象:发育迟缓跟不上,成为小小留级生赵可纯是个内向到有点木讷的女孩子,第一年上大班,过了不到两个月老师就找她妈妈严肃地谈过话,说孩子不够机灵,接受能力挺差的,而且特别胆怯和被动。“要是没有一个老师坐在她旁边拼命鼓励她,她过20分钟还是一个字也不写。问她为什么不写,她眼泪都要下来了,说她老写错,老被人笑,又说她不想上大班,更不想上小学,想退回到中班去。”妈妈在赵可纯大班毕业那年做了个重要决定:再上一年大班,等她身心再成熟一点,也许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可能是因为学第二遍的缘故,赵可纯可以跟得上了,虽然在班上还不是最拔尖。这年1月,赵可纯过7岁生日,这个善良的小姑娘让妈妈送了一只大蛋糕到班上来,请全班小朋友吃,吹蜡烛时,有小朋友问:“赵可纯你怎么7岁还在上大班,我表姐比你小都上小学了,好奇怪呀!”赵可纯万分窘迫。专家建议:不隐瞒。我们再三建议不要隐瞒孩子是“留级生”的现实,因为一旦瞒不住,对孩子的打击更大;而隐瞒这件事,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背负着说谎的良心债,觉得自己更是另类。发掘天赋。当然,不必直言宝宝是为什么留级的,可以对孩子们包括留级生本人,善意地道出另一个理由。比如:赵可纯一直对画画有很大的兴趣,赵可纯妈妈说,假如这么快就要天天学写数字,写拼音,搞珠心算,赵可纯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画画了;再比如,赵可纯一直想自己为童话画插画,她想在上小学前实现这样的梦想;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赵可纯真的喜欢画画。挖掘孩子的天赋,把她的留级事件说成是为实现梦想做的一个决定,就大大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她确认自己只要努力,就算是像蜗牛那样慢慢往上爬也可以有进步,且变得很快乐。

把机会分给每个孩子(小班)


在幼儿园每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聪明伶俐、做事果断利索的孩子。他们听老师的话,会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也总习惯把一些小事交给他们来完成,比如整理玩具、挂毛巾、放杯子、上课回答问题等。

在我们的班上也是,我总习惯将一些事交给诺诺,浩浩等几个孩子。在课堂上也总是他们几个举手,发言的机会当然是归他们了。往往忽视了在角落的那几个孩子。

下午点心时间到了,像往常一样请小朋友来发盘子,孩子们很喜欢当小老师的感觉,没等我请XX,一个、两个、三个都小手举得高高的,连平时不爱举手的沁阳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了沁阳等几个平时不爱举手的孩子来当小老师,孩子们听到请她们来当小老师发盘子,快乐的表情马上洋溢在小脸上。孩子们拿到盘子快乐认真的分发,动作利索发的又快又整齐。发完时老师表扬了她们,奖励了她们一个咪咪翘。下午离园时,沁阳妈妈来接了,沁阳出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今天老师请我当小老师呢,你看老师还奖了我一个咪咪翘呢!”

看着她一脸自豪的样子,听着妈妈的赞扬和孩子得意的笑声时。我突然间觉得有些内疚。想想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什么只把机会分给那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而忽视了这几个普普通通却怀有进取心的孩子呢?为什么我们要人为的拉大孩子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师应该把机会分给每个孩子,不是吗?

特别孩子,特别对待


甜甜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女孩,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也不愿与老师交流;更不愿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下午,孩子在区域角内活动,甜甜也不看小朋友玩,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于是我走过去:“甜甜跟小朋友一起去玩呀。”她摇摇头。你看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你也去吧!我继续努力劝说她。可她还是不愿。来,跟老师一起过去玩,我拉着甜甜想让她进入活动,可还没走几步,她就哭起来,嘴里说:“我不要玩,我不要玩。”

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家访,得知甜甜从小由奶奶带,爸爸妈妈虽然也在身边,但工作较忙,平时不大管教孩子,而甜甜也特别依恋奶奶。我利用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多与她交流。到她的身边,问问她自己的一些兴趣及有关她的事情。在交谈中运用亲切的语气和她说话,并利用一些辅助性的举动来加强幼儿的亲切感,如拍拍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等,让甜甜感到老师也是喜欢她的,让她感到老师的关爱,慢慢地学会愿意与老师交谈。发现她与一小朋友说话了,就马上表扬,让她意识到与小朋友交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她,让她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信心。主动创造让孩子合群的条件,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四次我想总有成功的一天。

把自由还给孩子


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我组织幼儿来到活动场地,象往常一样,给幼儿分组、分器械,让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始活动。

只一会,我发现平时最好动的几个小朋友不在他们的范围内,我赶紧向周围看了看,也没发现他们。

这时大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在玩具后面不知道干什么。

我赶紧安排一个幼儿去叫他们回来,生气的问:“你们为什么不玩沙包,跑到那里干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沙包不好玩,我不愿意玩,”听了这些我接着问他:“你想玩什么?”“我想玩圈”于是我把一个圈交给他,然后对他提出要求:你必须玩出五种花样,他接过圈开心的玩了起来,还玩出了很多花样。

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嚷起来。

“老师我愿意玩高跷、我愿意玩滑梯、我愿意玩皮球……”于是我让幼儿拿自己喜欢的器械自由的玩了起来,他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器械不断更换着花样玩,而且很开心。

这次的户外活动很成功,也没有危险的事情发生。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看管,外出玩耍时,他们会紧跟在后面,限制他们的玩耍。

来到幼儿园里,虽然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但是幼儿并没有得到活动的自由,因为为了幼儿的安全,老师会对幼儿管头管脚,把幼儿置于被动,长此以往,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孩子的天性是小探索家,他们对周围一切充满了好奇。

如果孩子每天都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玩,他们心里会有一种逆反感,而偷偷地溜到老师看不见的地方玩,这样会更危险。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幼儿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而不是硬性地限制幼儿的活动。

这样幼儿有了应对危险的能力,幼儿就安全多了。

相关推荐

  • 告别啃老,别把孩子养成“小白眼狼” 今日看到一则新闻,今年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
    2021-02-12 阅读全文
  • 别让孩子把眼泪当成武器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其实,对孩子而言...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子女: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父母: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虽然“感恩”的心,并不一定非要在感恩节才表现出来, 感恩是一种习惯,感恩是一种态度, 感恩如...
    2021-04-05 阅读全文
  • 别把孩子养成不受欢迎的人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去书店看书。那是靠近电影院边上的一家小书店,书的品种不多,看得人也少。 儿子刚刚进去,非常兴奋,就大声跟我说,“爸爸,这儿的书跟我们家一样多啊!” 我赶紧示意他声音小一点,因为不能让孩...
    2021-01-29 阅读全文
  • 别把孩子当填鸭 有些家长总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根据书本上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热量等医学检测指标,“填鸭式”地喂孩子。 每当孩子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
    2020-11-23 阅读全文

今日看到一则新闻,今年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

2021-02-12 阅读全文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不被孩子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其实,对孩子而言...

2020-09-29 阅读全文

笑妈写给天下子女: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父母: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虽然“感恩”的心,并不一定非要在感恩节才表现出来, 感恩是一种习惯,感恩是一种态度, 感恩如...

2021-04-05 阅读全文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去书店看书。那是靠近电影院边上的一家小书店,书的品种不多,看得人也少。 儿子刚刚进去,非常兴奋,就大声跟我说,“爸爸,这儿的书跟我们家一样多啊!” 我赶紧示意他声音小一点,因为不能让孩...

2021-01-29 阅读全文

有些家长总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根据书本上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热量等医学检测指标,“填鸭式”地喂孩子。 每当孩子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

2020-1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