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从4岁开始对孩子严格一点

发布时间:2021-09-21 幼儿故事4岁 幼儿园说课稿天生一对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等他慢慢长大。不过到了四岁,虽然仍然有些事情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理解的同时,也该开始设立更严格的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

孩子4岁是个坎?

我们普遍认为美国人对孩子更宽松,但最近《PARENTS》杂志所做的一次独家调查中,8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自流,40%的人希望自己还能管得更“紧”一点。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一些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比如洗澡时好好坐在浴缸里,不能站起来;吃饭时不能乱跑……那么等他大一些,这些将成为无需申明也必须坚守的规矩。

1岁时孩子打人我们可以解释为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4岁时再出现打人行为将成为决不许可的错误。更严格的行为规则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

我们对孩子已经越来越理解和尊重,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和开通。我们不再为孩子决定一切,而是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当他们淘气时,我们克制自己爆发的冲动,努力解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旦他们不能达到我们设立的目标,我们首先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标尺定高了。

但是,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父母们开始发觉,自由也是需要限度的,让孩子们有章可循、学会承担明确的行为责任会更好。没有纪律约束的孩子会变得过分关注自我,自私自利,而且不快乐——还会使周围的人也苦不堪言。

有的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父母既满怀关爱又不失权威,对孩子既支持又限制,其教育的孩子往往学习出色,社交顺利,且自我感觉良好,总体来说也比要么过于宽松、要么过于严厉的父母所教育的小孩更为快乐。

父母们为什么更愿意对孩子宽松一点儿?

父母们对孩子的情绪十分敏感,担心教训孩子或过分频繁地说“不”,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灵创伤。此外,如今的爸爸妈妈们往往十分珍视与孩子之间关系,希望受子女喜爱和尊敬。

很多人似乎很难接受这一事实:一旦成为家长,有时难免会不得人心。另外,最后的原因或许很简单:我们之所以娇惯孩子,完全是由于时间太少的缘故。毕竟,大部分母亲是职业女性,全职妈妈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谁又愿意把如此有限的时间花在对孩子明令禁止、实施惩罚上面?

然而调查发现,孩子不守规矩的时间越长,家长就会越来越听之任之,而这对任何一方都有害无益。举个例子,有一位母亲要她6岁的儿子去清理他自己的房间。可小孩不听话,吵吵闹闹的就是不干。如此对峙的局面当然令人不快,这位母亲只好不再提及此事,以求得安宁。但是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只要他胡闹下去,他就能为所欲为。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怎样让大人无可奈何。

从4岁开始更严格一点儿吧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制定规则: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确定违规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规则要公平合理: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家长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有些家长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新约法三章

不论你想将自己的管教技巧作微调还是整修,以下几个点子都可以帮你更坚决地贯彻行动。

安心拒绝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呜呜抱怨,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总让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

然而请记住,以长远的眼光看来,妥协是有害的。一旦说了“不”,就一定要坚持。

如果孩子求你买一件你不想给他的东西,譬如含暴力的电脑游戏,或者晚饭前吃的糖块,你得说“不”,然后解释为何拒绝他。一旦你给出了解释,就别再讨价还价,谈判协商,甚至放弃刚才的主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设下规则。你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家长,有些事情你说了算。

选择措辞

“公平”和“信用”这类词对孩子很管用,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例如,当6岁的儿子坚决不肯清理桌子时,你可以说:“大家都为打扫房间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儿,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对你5岁的女儿说:“你打算啥时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说晚饭后会做,却没有执行,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守信用!说好了要做的,现在要说到做到。”

另一个巧点子就是表示惊讶。当孩子胡闹时,父母往往会说:“又来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现出不解和惊讶——尽管这可能需要奥斯卡明星级的演技。你可以说“你最近表现好多了,我可真没想到你会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欢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这么做的。”

适可而止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惩罚也不要过分。别老想着“该怎样才能教训教训这小子?”多想想怎样能帮助孩子达到你的期望。说到底,有效的纪律还是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现在对简单的规则——如“不打妹妹”或“说真话”——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学会在将来与人打交道时尊重朋友、坦诚待人?记住,纪律严明的目标不是权力与控制,而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丹麦孩子的独立从两岁开始


但自从女儿爱丽丝出世后,他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观念产生了看法。

他觉得丹麦的父母并不爱他们的子女,至少亚丽不爱他们的女儿。这不只是在为爱丽丝换尿布时,她总是指使他去那么简单,她对孩子的不管不顾,有时甚至让麦克怀疑自己与亚丽之间的爱情和婚姻。

爱丽丝两岁多时,要喝饮料,麦克认为,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的亚丽能为爱丽丝解决这个问题,就鼓励她去找妈妈。过了一会儿,爱丽丝跌跌撞撞地走回来:“爸爸,冰箱门打不开,帮我,等不及了。”冰箱门打不开?麦克愣住了,自己刚才还从冰箱里取了饮料呢!他走进厨房,为爱丽丝取了饮料。“亚丽,冰箱门没坏。”麦克对还在忙碌着的亚丽说。“我知道。”亚丽并没有回头。“那么,为什么不为爱丽丝取饮料呢?”麦克觉得很奇怪。“她想喝饮料,可以自己取啊。”亚丽认为这很正常。天啊,麦克抱头呻吟:“可是,她才是个两岁的孩子啊。”

更让麦克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那年夏天。

麦克那天回家,推开房门,竟然没见到爱丽丝的身影。他大声喊了几声亚丽,也没听到回答。房间里的灯关着,冷冷清清。

一定是亚丽带爱丽丝去超市或者去散步了,麦克放心地为自己倒了杯水,舒舒服服地靠进沙发,看起了报纸。

也不知过了多久,房门开了。麦克惊讶地发现,门口只站着亚丽。“爱丽丝呢?”麦克大声问亚丽。“她……”亚丽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忽然跑了出去。原来,今天午后的阳光很好,亚丽带爱丽丝出去玩。爱丽丝玩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睡着了。亚丽本想抱她回去,后来一想,邻居们的孩子经常在草地上睡,都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一个必要方法,而且从没出什么问题;再说,从自家的窗户也能看到草坪,更不用担心了,就独自回了家。开始时,她还到窗口去看看孩子在不在,后来干脆把这事忘了。傍晚时,一个姐妹给她打电话,要她去看自己刚买的晚礼服,她就开着车出了门……

两个人跑到草坪,哪里还有爱丽丝的影子。

麦克气坏了,第一次向亚丽吼了起来。亚丽也哭了。她不是因为孩子丢了,而是因为麦克的态度:“我们这里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你根本不必担心。你的态度说明,我在你心里并不重要……”麦克不理她,想打电话报警,门铃忽然响了,站在门外的是警察和爱丽丝。

原来,爱丽丝睡醒后,既没感到害怕也没哭,而是自己找起了回家的路。一位警察发现了她,给她吃过晚饭,想方设法把她送了回来。

警察并没有留下什么“下次小心点”的警告,转身就走了。麦克目瞪口呆:“就这么算了吗?”“这有什么奇怪,附近哪个孩子没被警察送过?”亚丽说。爱丽丝更是一点没有恐惧,笑嘻嘻地一个劲向麦克说她离家时的所见所闻……

从那以后,麦克改变了看法:他也放心让爱丽丝到外面玩耍了,有两次,也忘了带她回家—既然孩子在这个国家生活是如此安全,趁机让她从小就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在是再好不过。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


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将来才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专业、职业、生活模式。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积累知识不是最重要,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才重要。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所谓人的能力有6大、7大、11大,各种分类,你不可能件件都厉害,但必然有你喜欢和擅长的1、2、3种,你可以充分利用你具备的能力,去发展其他能力,就是有差的方面,也不要紧,别人也有。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自信不是靠别人给的,谁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喜欢你,你希望成为一个有能力受人尊敬、受人喜爱的人,就要自己去争取: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要靠学习、锻炼,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需要学习、锻炼。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所有事情别人只能帮助他,不能替代他。

——要是每个孩子真的能理解上述这些老生常谈的事,我看世界就美好得多了,家长的烦恼就少多了。

孩子一岁前就开始交际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冲了过来,正好撞到了妞妞的小床上,妞妞的妈妈在房间的另一头看着,心想妞妞马上就会“哇”地哭起来。

可是,妞妞却给了棒棒一个灿烂的微笑——这是妈妈第一次看到妞妞对其他孩子微笑。

注视、微笑、模仿、争玩具……这便是宝宝的交友小动作,他以此声明:“我喜欢你!”

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前,从喉咙会发出“咯”、“呀”的单音节响声。这个时候外界任何一处的响声都会吸引他,你对他任何形式的轻柔细语或浅吟低唱,都会使他表现出宁静、温柔或面露微笑。我们在哄宝宝安静或入睡时,常常去低声给他说童谣或唱催眠曲,他不懂得你与他交流的意思,却会以安静或熟睡回报你,这也就是他与大人达成了一种交际往来。

而长到六个月的婴儿,当大人们同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的脸注意你说话。你的声音会带动他发出“咿呀”的回应。饥饿、生理或心理感觉不舒服时,孩子就会发出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哭声。平常的他也会用跺脚、拍打发出声响,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伴着”咿咿呀呀”他想有话好好说,但是困于无法语言表达。此外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在看到你和家人或者感觉很好的面孔时,会露出友好的微笑,传达出”我喜欢你”的意思。

满周岁的孩子具备了极简单的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你叫他的名字,他就知道是喊他,还能够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了,如:“来”、“吃”、“摸一摸”、“拜拜”等,他能学说一些简单的叠音词组,诸如”爸爸”、”妈妈”、”奶奶(呐呐)”等。你逗弄他时,他开始学会大笑,还爱试着模仿你的声响、单字。

在给宝宝擦脸、洗澡、穿衣或进食时,尽可能多的同宝宝说话;经常给宝宝唱歌、哼摇篮曲或说儿歌;和他一起做简单的小游戏,如握住宝宝的小手,边点他的手指边快乐地说:“小鸟飞飞。”说完就牵着他的小手左右轻轻摇摆。既使他听不明白你的话,也搞不懂你的手势动作,你只需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轻声细语地说话,让他感受到亲切和尊重就可以了。

还要经常给宝宝看图画书,告诉他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植物或用品,这样做并不是为教他马上认识,而是引起他的注意和快乐,发展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注意力。如果发现你家几个月大的宝宝对大人的语言或者其他声响没有什么反映,醒来时常常没有微笑或响声;你向他挥手说”再见”时,他既不挥手有所表示,也不关注你面露表情;当他看图书、小动物或外界一些事情时,并没有试着让你一起去看……总之,对外界的声响、事物反应冷漠,那就说明孩子的交际能力发展出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早寻求医生和有关专家的帮助。

要是你的6个月大的宝宝每天早上会咿咿呀呀地向自己的玩具熊问好,就像在问候自己的好朋友,你就应该明白,这正是宝宝想要交朋友的信号。

父母在宝宝逐渐建立真正的友谊的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友谊意味着关心他人、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反应,而父母是最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对宝宝的需求反应敏捷、处理耐心,常与宝宝“交谈”,这样做对宝宝以后交朋友很有帮助。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父母自觉经历的多,知道的多,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听话的孩子被公认是受欢迎的“好孩子”,孩子们遵照着父母的意愿成长生活。

现在,家长们渐渐意识到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如何把给予尊重的良好愿望变成生活中的小细节呢?

其实,尊重孩子应该从孕育他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们还是胎宝宝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作息,在宝宝胎动活跃的时候和他说说话,为他播放轻柔美妙的音乐,在宝宝安睡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

当然,在孩子出生后,尊重的给予和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具体了,比如:

尊重孩子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秉性和天资,父母要善于发掘,因材施教地培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塑造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活泼,不要强求他安静地待着,进而给予过多的约束。

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和孩子说话,在人多的马路上抱起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高度仰视着家长是怎样的感受,在人流穿行的马路上以孩子的高度穿行其间又是什么感受,给孩子一个平等的视野吧。

尊重孩子的沟通需求: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沟通,他们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紧张和家务繁重,当孩子的沟通需求被父母以“自己玩去”,“现在很忙”等敷衍过去,他们会感到失落和孤独。所以当孩子找到父母沟通时,请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好好聆听和回应他们吧。

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带孩子去购买他感兴趣的书籍,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参与的活动,当你的朋友送给孩子礼物时,请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接受,当然别忘了让孩子表达谢意。

尊重孩子的平等性:需要孩子帮忙时说“请”,接受了孩子的帮助时说“谢谢”,对孩子感到抱歉时说“对不起”,遇到问题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尊重孩子的决定。

还有哪些尊重孩子的好方法呢,相信父母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体会。

相关推荐

  • 丹麦孩子的独立从两岁开始 但自从女儿爱丽丝出世后,他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观念产生了看法。 他觉得丹麦的父母并不爱他们的子女,至少亚丽不爱他们的女儿。这不只是在为爱丽丝换尿布时,她总是指使他去那么简单,她对孩子的不管不顾,有时甚至让...
    2021-04-23 阅读全文
  •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 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将来才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专业、职业、生活模式。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积累知识不是最重要,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才重要。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所谓人的能...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孩子一岁前就开始交际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
    2021-04-05 阅读全文
  •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父母自觉经历的多,知道的多,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听话的孩子被公认是受欢迎的“好孩子”,...
    2020-11-14 阅读全文
  • 性别教育——角色定位从4岁开始 你的小宝宝从4岁开始,有了关注身体结构差异性的好奇——爸爸妈妈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的一样吗?男孩和女孩的身体一样吗?那为什么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呢?我们有着怎样的不同?性别角色的定位,那个时候在孩子的心中悄...
    2021-12-17 阅读全文

但自从女儿爱丽丝出世后,他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观念产生了看法。 他觉得丹麦的父母并不爱他们的子女,至少亚丽不爱他们的女儿。这不只是在为爱丽丝换尿布时,她总是指使他去那么简单,她对孩子的不管不顾,有时甚至让...

2021-04-23 阅读全文

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识,将来才可以自由选择你的专业、职业、生活模式。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积累知识不是最重要,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才重要。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所谓人的能...

2020-09-30 阅读全文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

2021-04-05 阅读全文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父母自觉经历的多,知道的多,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听话的孩子被公认是受欢迎的“好孩子”,...

2020-11-14 阅读全文

你的小宝宝从4岁开始,有了关注身体结构差异性的好奇——爸爸妈妈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的一样吗?男孩和女孩的身体一样吗?那为什么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呢?我们有着怎样的不同?性别角色的定位,那个时候在孩子的心中悄...

2021-12-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