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此不怕生
发布时间:2021-08-19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妈咪的困惑:宝贝小时候一点儿不怕生,怎么大了却怕生了?
专家说:宝贝容易怕生的5种情况
1.处于心理发展中容易怯生的时期
怯生就是对陌生人害羞,程度严重些的则显得害怕,多数宝贝都有不同程度的怯生现象。正常宝贝在5个月前并不害怕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也很容易就笑,这是一个比较招人逗笑的时期;6-7个月后的宝贝,见到陌生人开始变得不怎么爱笑了,表情严肃;7-9个月的宝贝,见到陌生人则开始显得紧张、害怕。
2.天生气质敏感、退缩
有的宝贝天生敏感,感受特别的敏锐,容易产生害怕;有的宝贝接触陌生人或新事物时的特点属于不易接近、易退缩,适应性较弱,如刚上幼儿园时不与小朋友玩,经常不愿意去。
3.深居简出,少与外界接触
经常把宝贝关在家里,很少见到家以外的人。或者家长本身就内向、不善交际甚至有社交焦虑,很少有亲朋好友登门,父母要么以工作忙没时间管宝贝为理由,要么在家中也常自顾自而缺乏与宝贝游戏、对话、讲故事,有的家长怕宝贝户外活动出意外、被传染疾病而不让宝贝外出。
4.宝贝被暗示WWW.yjS21.coM
有时家长怕宝贝被拐骗,经常教导宝贝不要与陌生人接近,吓唬宝贝不听话就让别人抱走,令宝贝对陌生人过于紧张、戒备;有时家长见宝贝不叫人就说“这宝贝很害羞、怕见人”,指责宝贝“不大方”,会使宝贝产生抵触、逆反情绪。
5.宝贝有被取笑、嘲笑的经历
家长在无意或有意中损伤了宝贝的自尊心,增添了宝贝的强烈羞耻感。自尊心在宝贝两三岁时就开始萌发起来,而有的大人却将宝贝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傻瓜”而喜欢取笑宝贝,使宝贝谨小慎微。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妈妈要锻炼孩子不怕陌生人
导读: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了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6个月的宝宝并不记得老朋友,而且会产生分离焦虑。宝宝第一次接触陌生人要特别注意,不可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也会促使宝宝喜欢和陌生人交往。
出生三四个月的孩子,是不认生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去和他玩,他都不会拒绝,可以玩得很高兴。当然,他只要见了妈妈,或是听见了妈妈的声音,他也会转头去找妈妈,而放弃陌生人。
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害怕生人了。原来和他玩过的同一位客人,自以为已经是“老朋友”了,一进门就很亲热地去抱起宝宝,还面带笑容地问他:“还认得我吗?”客人没有料到,宝宝先是凝神用眼睛盯住客人,过了一会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看来,宝宝并不记得这位“老朋友”,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但宝宝开始认生了。
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了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6个月左右孩子出现依恋,他就是不肯离开妈妈,或主要照顾他的人。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孩子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宝宝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密切,时间久了,宝宝也就认识这位陌生人了。
一岁多的孩子,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以内,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别人玩一会儿,会看看妈妈,只要能看见妈妈,他就放心了。他有时也会跑到妈妈身边,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这个年龄的宝宝,他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妈妈或其他亲人陪同,他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害怕情绪。以后,他可以渐渐地离开妈妈或亲人。因此,万万不可以突然地把宝宝交给陌生人。教孩子认识陌生人,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让他有一个从亲人到陌生人的交往过程。
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使宝宝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当宝宝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人曾经给他打过针,使他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
对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切忌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如在家里家长经常对孩子讲“外面有坏人,会把你抱走”之类的话,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那是三四岁以后的事了。
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比较不怕生,也会和陌生人交往。独门独户里的宝宝,如果经常跟着妈妈去串门,或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陌生人,那么也会得到锻炼。两三岁后,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他们也会喜欢和别人交往,包括和陌生人交往。
训练宝宝不怕生
导读:通常宝宝在5~7个月时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是粘家人的话,就显示出宝宝开始启动缓慢气质了。尽早引导宝宝大方起来,越早注意,越容易纠正。
宝宝怕生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气质有关,气质是指宝宝对环境刺激做出应答的行为方式,而且气质特征是天生的、相对稳定的。
4种气质类型
难养型
易养型
中间型
启动缓慢型
怕生的宝宝多属于启动缓慢型气质,见到新的东西(不论是人还是事情),都表现躲避或拒绝,等自己慢慢观察和揣磨后才能接受。
你的宝宝会这样吗?
2岁半的小丹丹,正在高兴地玩玩具,突然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小丹丹立刻躲到妈妈的背后。亲戚对宝宝表示亲近,但丹丹并不理会。
妈妈知道丹丹怕生,以为宝宝大一些就会好。其实,不用等到宝宝长大些,现在就可以帮助宝宝,要知道,宝宝年龄越小,越好引导,否则部分宝宝容易发生自我关闭、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
训练宝宝不怕陌生
通常宝宝在5~7个月时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是粘家人的话,就显示出宝宝开始启动缓慢气质了。尽早引导宝宝大方起来,越早注意,越容易纠正。
常用方法
引导和鼓励宝宝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物品,让宝宝体会交换的乐趣;
引导和鼓励宝宝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表演、传播信息等,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同时给宝宝向外表露的机会。
运动性心智训练法
运动性心智训练,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触觉,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信号发展,认知能力就会提高,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宝宝就开始逐渐认识了,怕陌生的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对宝宝的整体生长发育也有帮助。
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内容有,匍匐爬行送物品,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蒙面单足站立取花生、袋鼠跳送物品等。最好能够几个小朋友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例如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这种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你可以灵活掌握哦。
STEP1
在地上画3厘米宽的直线,直线长3~5米,
STEP2
用布口袋(也可以用枕套、裤子双腿等代替)将不会损伤宝宝皮肤的玩具当目标物品放在里面,备用,让宝宝用手去摸,不能用眼看。
STEP3
在线的起点画上标记,在线的终点放个台子(桌、椅等均可),将装有目标物品的布口袋放在上面。
STEP4
每天定好闹钟。闹钟一响,运动正式开始,全家人最好都参加观摩。妈妈引导宝宝按照地上画的直线后退,起初让宝宝边看边退,逐渐不看,到了终点后用手到布口袋中摸去1个物品,并说出是什么,然后取出来。观察宝宝是否偏离直线,帮助宝宝纠正。如果有2个以上小朋友,让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和纠正。
STEP5
每天记录宝宝在直线后退运动的正确度、摸去目标物品的总数量和正确的数量。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害怕对象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