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爱,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爱!
发布时间:2021-08-06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幼儿园新年到说课稿 怎样教育孩子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年少时,父母争吵,最弱势的那一方,是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
比如说,母亲一天到晚尖声大叫,歇斯底里,脏话频出,令人如耳穿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同情父亲,然后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替代父亲攻击母亲。
同样的,如果父亲对母亲冷落,不以为然,贬低、打压、嘲弄、忽略,甚至家暴母亲,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母亲一方,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亲。
因为,孩子是绝对自恋的。
大多数家庭里,父母都会对孩子宠爱有加,他的一喜一怒,都会导致家庭氛围的变化,那么,他会认为,家庭这个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
因此,父母关系僵化时,他会想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
谁弱,他就帮助谁;
谁强,他就排斥谁。
这就产生了一句流传于心理学界的金句:爸爸不听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就会去到孩子耳朵里。
反过来,同样成立。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没有遵循好家庭运行法则有直接关系。
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使之恢复平衡。
从而亲子关系逆转,导致孩子发生认知错位,成长出现障碍,没有心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
讲的是一个丈夫有了婚外情,长期不回家,孩子面对着委屈、失落,同时对他充满依赖和控制的母亲,又想保护,又想逃离。
长大之后,亲密关系果然出现问题,几次恋爱,对象都是年长的有夫之妇。
因为,童年时期,被伴侣忽略的母亲,把对伴侣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安慰她,能保护她,能理解她,能支持她,能不离开她,她会对着孩子哭泣:“你爸爸辜负了我,你不要抛弃妈妈,妈妈只有和你相依为命了……”wWW.yJS21.com
但是,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配偶的责任。
这种认知错位,也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不被丈夫看见的女人是我的责任。
因此,成年后的两性关系,就不自觉地复制与母亲的模式。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当父母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伴侣,对待自己的伴侣。
海灵格提出: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会遵循这个法则——家庭之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也就是说,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因为,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当父母相爱,家庭融洽和谐,那么,孩子就会在爱中长大。
反之,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危险。
许多人有了孩子,全副身心都在宝宝身上,对伴侣疏忽,并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孩子那么小,当然需要全身心照顾!”
但是,这是本末倒置的。
伴侣被忽略,就会爱匮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家庭危机,比如婚外情,或者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破坏家庭氛围。
这当然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而将全副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对配偶的期望投射上去。孩子会不堪其累,会想逃离,或者发生关系认知的扭曲。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父母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之轴,你们的相爱,你们的亲密,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如果一对夫妻,把做好爸爸、好妈妈的需求,看得高于一切,却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那么,这种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最好的方式,是先爱自己,再爱伴侣,然后一起爱共同的小孩。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
没有人能在匮乏中给予,没有人能在爱缺失状态下去爱他人,没有人能在不被看见时,去真正看见孩子。
只有感觉到自己被爱,我们才会内心情感流动,身心愉悦,才会不吝啬地付出,不委屈地坚持,真正地厚待身边每一个人。
也就是说,夫妻的恩爱,必然会赐福给孩子。
父母的相爱,必然会积极影响到他们的子孙。
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父母中的哪一个,疯狂地爱我,另一个却被冷落。
相反,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彼此连接,不审判,不指责,相亲相知相互扶持,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成为我们共同的、温暖的归属。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充盈幸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做到这十件事,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疼孩子
(一)排在首位的是:尊敬和支持所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公正而付出的人。因为他们是最疼孩子、对孩子贡献最大的人。在当代中国,为民主与法治建设而奋斗的人,将对后代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家长们如果真疼孩子,就要投身于民主与法治建设事业,合力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否则,无论你给孩子提供了或者留下了什么,孩子都不能成为安全的公民,都不能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全面的权利保障。
(二)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诚信正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信正直”,这和当代家长的特点分不开。没有诚信正直这一条,什么成才成功、社会文明、崛起腾飞等等美好理想都是扯淡,等待后辈的只能是一拨接一拨的厄运。道理很简单,不认真、不真诚的人群没什么希望;孩子作为弱者在缺乏平等、正义的环境中总要承担较大的痛苦,并且他们还要“传承”让人痛苦的“传统”。
(三)改变眼下流行的时效观,把后代纳入现时计划中。如今我们不和后代共享的计划太多,一个文明古国处处流行着便于官员任期内显示政绩的项目和活动,呼呼隆隆地为“各领风骚三五年”而“只争朝夕”。数百年前欧州就以“三、五百年标准”规划城市、工程了,相比之下,我们的成人社会未免太短视、太自私了。若继续热衷于诸多的“短期行为”,更多的恶果都得由后辈们承担。
(四)以最优秀的人才教育、管理后代。“在一个完全理性的社会,我们当中的精英都渴望做教师,而其他人则可能就差一点儿。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文明应该是人们最高的荣耀,也是最高的责任”。这是美国原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柯卡所说的话。一个连中庸之才都不愿当教师的社会会怎样呢?答案是“黄鼠狼子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
(五)让后代为自己活而不是按大人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活。教育的宗旨应是“一切为了孩子(自身)”,为了大人们的什么这个那个的压倒一切的目标,给孩子套一个“模子”按大人的需要长成某种“机器零件”,既不切实际,也很缺德。
(六)呵护生态与环境。如果不想断子绝孙,也不想让后人流离失所或畸形多病,那就抓紧去做,否则就晚了。
(七)永久保存部分资源,留给后人在不得已时使用。这是检验对后代态度的重要的物化标准。
(八)保护好古迹、文物。不是为开发、利用的保护,而是为保护而保护。看看我们沾了多少古人的光,看看古人养了后代多少人,就知道这对后代多重要。
(九)为后代提供全面信息和自由思想环境,尤其是全面传承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供虚假和片面的信息、经验即等于陷后人于灾难。
(十)关注与关爱所有孩子,无论他(她)是谁的,来自何处,有什么优点或缺陷。
父母成长心灵才有能力爱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灵成长了,才能有能力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
“假如你在往夏威夷的飞机上,你的心情非常愉悦……突然,机长告诉你,飞机发生了故障,将在5分钟后坠毁。你有5分钟时间给你的孩子找一个爸爸或妈妈,请你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11日下午,在洛阳电视台演播大厅,伴随着伤感的音乐,轻轻的啜泣声在大厅里悄然响起。
短短5分钟,当每个人争分夺秒地写下对孩子未来爸爸、妈妈的要求后,突然顿悟——对别人的要求,又何尝不是自己应努力做到的。
这是杨伟林主讲的“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的一幕。杨伟林,NGH国际注册催眠导师、心灵导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中国亲子心灵旅行第一品牌创始人,在洛阳举行“心灵旅行”大型公益性亲子关系体验式课程。
激活潜能,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一根喝酸奶的软吸管能把一个硬硬的土豆给扎透吗?”当杨伟林手里拿着一个土豆、一根软管问大家时,大多数人摇了摇头。
“这就是人固有的心态或者说是对自身能量的不理解。”杨伟林轻弹手指,吸管毫不费力就扎破了土豆。
“其实,你只要激活内在的巨大潜能,你的亲子关系、工作和学习都不成问题。”接下来,杨伟林又给大家做了“身体旋转360度”、“食指会长长”两个小游戏,让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潜在的能量,发现潜意识所发挥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杨伟林告诉大家: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亲子沟通技巧。
现实中,有些妈妈却用潜意识给孩子负面信息——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乖不乖,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他的脑海里就会被打上一个烙印“我只要乖、听话就是好孩子”;当孩子学走路摔倒在地上,你马上惊叫“宝宝,你疼不疼”,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我摔倒了可以哭”;你接下来一句话是“别哭,给你糖吃”,他马上就被传递了一个信号“原来我一哭就会有糖吃”,下回他就会用哭闹当武器;如果你再跺一下地,说“都怪地板,弄疼了宝宝”,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很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人……
教育孩子,你只需学会“哦”
“如果你还没学会如何教育孩子,那么你只学会‘哦’就行了。”他给大家描绘了一个孩子回到家和妈妈对话的场面——
“妈妈,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气冲冲地)
“哦,你不想去学校。”(力图平静地重复)
“我讨厌学校!”(仍气冲冲)
“哦,你讨厌学校。”(再次重复)
“其实,我也不是讨厌学校,我只是讨厌那个老师!”(声音低了几度)
“哦。”(看着孩子,期待他说下去)
“我只是忘拿一张纸,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
“哦。”(充满理解地凝视孩子)
“其实,我也知道我错了,他才说我。”(声音更低了,用惊异的目光看妈妈)
“哦。”(鼓励的眼神)
“下一次我在课桌里多放几张纸就行了……”(头低下来,变得平静)
“清理内心的垃圾,才有能力使亲子关系走向更崭新的阶段。”杨伟林最后用了20分钟的心理催眠,让现场每个人走回童年,重温和父母的亲情,修复畸形的亲子关系,和“最爱的人、最对不起的人”对话,得到内心的宁静。音乐静静流淌,而眼泪也在每个人脸上恣意流淌……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赏识你的孩子关于常识教育,很多父母都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当父母发现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破裂时,才会想着要用赏识孩子这一招来挽回孩子的心,可是当他们一味地去赞扬,去应和孩子时,他们发现这样的赏识好像并不管用。
赏识教育是什么,它是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要赏识你的孩子,你就要有勇气去接受你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间的差异,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与爱,与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培养孩子勇于去承担责任,使孩子能舒展心灵,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些父母认为赏识就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和肯定孩子,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会先表扬了再说。虽然父母在言语上不断地给予孩子赏识,但真正的赏识并不是只表现在言语上,而是从内心里真正去赏识你的孩子,是一种无限的接纳与爱而不由自主地去赏识孩子。如果只是表面地在言语上去赏识你的孩子,孩子也可能从一些非言语的动作里看出问题,并能感受到这种赏识是一种敷衍,会让孩子反感。这样的赏识,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要常识你的孩子,首先你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你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附属品。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却是天生的创造家和发明家,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父母用心去倾听,去容纳他们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小宇宙。父母也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用的,他们是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接纳孩子间的不同,看到孩子最闪光的地方,把赏识的眼光看得更高、更远些。
赏识教育就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父母怎样做孩子才自觉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