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孩子其实很能干
发布时间:2021-05-28 幼儿园说课稿我很能干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有许多教师对于区角活动中孩子玩玩具非常头疼,因为玩具被孩子摆弄一番后,常常被扔得满地都是,乱得简直像战场一样。孩子活动完之后,还要为孩子整理玩具、打扫“战场”。有时候,有的教师难免会想“把玩具都束之高阁”,减少孩子玩玩具的次数。但换一个角度考虑呢?如果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会怎么样呢?一举两得,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条理性和动手能力,又可以省去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如果在让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可能会尽力收拾,但收拾的不太整齐、不尽人意,也可能孩子会故意磨蹭,偷工减料,马虎应付,甚至耍赖而肆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认为还不如自己收拾来得更省心,于是便又出现先前的一幕,为了省时省心又代替孩子收拾玩具,所以教师应不能妥协,需要想一些小点子或游戏策略来逐步引导孩子独立收拾玩具,比如:让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玩玩具的习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能干,收拾的要比想象的整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其实快乐很简单
教育随笔:其实快乐很简单
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并对孩子进行教育。说真的,带孩子,很辛苦,想想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都带的很仔细,往往是家里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到了幼儿园,也希望老师能够给予孩子最细致的照顾,相对的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所以,老师一方面要细心的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还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我们会照顾好孩子,但我们不会溺爱孩子,让家长理解我们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很繁琐,一天下来,感觉很累,有时候在幼儿园喊了一天,嗓子很难受,回家都不想开口说话了。
可是,细细回想,和孩子们在一起,也并不是都是苦闷和辛苦,每天听着孩子那可爱的话语,有时候也能让我们笑到肚子疼,很多快乐也都是孩子给予我们的,
鑫磊小朋友是一位很乐观开朗的小男孩,他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开学第一周哭了一个星期,到了第二周来就开始不哭了,鑫磊说话也很好玩,跟他说话,都能感觉很快乐,因为他每次说话的口气让你感觉很有感染力。带动着你和他一起开心起来,入园快一个月的时候,鑫磊还有点分不清我们班的三位老师,有一天上午,就三位老师和一位阿姨向鑫磊做起来介绍,介绍了半天,鑫磊记住了刘老师,还有一位彭老师鑫磊总是喊她腾老师,纠正了半天也改不过来,我来就有点记不住了,后来,看他也迷糊了,就对他说:算了吧,以后你就喊我姐姐吧,记住了吗?这次鑫磊抬头看了看我,然后点点头说:恩,记住了。语气很是肯定。
中午,睡觉快起床的时候,鑫磊醒了,然后,正好几个老师都在,就问鑫磊,我们都是谁,鑫磊分清了刘老师,然后又喊了腾老师,看到我的时候顿了一下,好象在思考的样子,然后说:你是姐姐。啊,原来他真记住了,还记的这么清楚,这时,我又指了指阿姨问:那她呢:鑫磊看了一眼:马上就说奶奶。呵呵,阿姨当时的样子真是哭笑不得,这时旁边班的老师也过来了,我就又文了:鑫磊,这是谁呀?是姐姐吗?鑫磊看了看说:不对,不是姐姐,是阿姨。别说,分的还真够清楚的。
容容入园一个月左右,基本上都没有展露过自己的笑脸,可是,自从秋游过后,容容的变化很大,变的爱笑了,胆子也大多了,愿意和老师主动说话了,有一天中午,小朋友洗完手,坐下来等着吃饭,在这个空隙,我就拿出了自己的MP4对小朋友说,阿姨还没有把饭拿来,我来放音乐给小朋友听啊,我把MP4打开放在桌子中间,开始放了,小朋友都在听,容容站起来,盯着看了半天,问了一句:这是什么呀?刘老师就在旁边顺口回答了一句:MP--FOUR,容容犹豫了一下,又问了一句:老师,M---PFOUR是什么东西呀?我们听了以后,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因为,容容当时的表情很是可爱,一脸疑惑的表情,而且刚刚刘老师说的时候说的很快,没想到容容记住了,还复述了出来,容容说话的语气也很逗,还顿了那么一下。
下午,轮到我们班的小朋友照相了,我下午不带班,所以就带着健健和容容过去先照,摄影师在旁边和家长说话,我们就在旁边等一下,我看见旁边有个给小朋友化装用的假发,就拿起来,把它戴到健健的头上(呵呵,健健是一位小男子汉哦)!刚才我给健健戴假发的时候容容没注意,容容一转身,发现了健健,然后容容对着健健的脸,头歪来歪去的看了半天,然后问了一句:老师,这是谁啊?我当时就没忍住,大笑了起来,然后告诉她这是健健,她好象不相信似的,又盯这健健看了半天,才点点头,呵呵,表情真的很可爱啊!
每天,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有很多很多,呵呵,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获得了很多的收获,收获了大量的开心与幸福。
教育随笔:大班孩子很安静
教育随笔:大班孩子很安静
自从到了大班,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加强了,他们能自己穿衣叠被子,能迅速拍好队伍,能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也能迅速加入到游戏中去,遵守游戏规则。可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大班的孩子越来越吵了。
特别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穿得少,活动更加灵活,可是这样的“灵活”使得班级中越来越吵,老师也要很多次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幼儿安静下来,可是这样循环往复总是得不到最终的解决。
我陷入了思考……老师的严厉只能安让幼儿安静一时,他们只是就安静地坐那儿,象木头一样,我认为从幼儿身心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于是我就会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小声地交流,或小范围地活动。如音乐活动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结伴跳舞做动作等。可是有时候,我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有个别幼儿会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捣乱,推挤边上小朋友,引起告状。于是,接下来,我把跳舞的事情先放一边,把他们先调整纪律。接下来孩子们安静多了,可是我和他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轻松和愉悦,活动只好草草收场。
这几天天气特别炎热,孩子们吃好点心与吃好午饭后,又开始吵闹,他们似乎不懂得热了就要安静下来,要是能像刚来学校一样安静就多好呀。忽然我脑袋中灵光一闪,想到他们来学校第一天,我给他们讲了个故事,他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特别安静,于是我开始拿起班级中的故事书。果然,孩子们看到我拿书了,马上停止了和其他幼儿的玩耍,开始盯着我的书本,等到我开始小声讲故事了,幼儿们居然都不讲话了,都开始认真地听我讲故事,还对故事中的一些片段引起了共鸣,于是我就故意将声音放低,再将速度放慢,或者有时候特别有带情绪,幼儿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故事,没有谁再乱说话了。一个故事讲下来,没有吃好点心或者午饭的小朋友都吃好了,幼儿们也没有哇哇大吵,这样我们又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并且趁着幼儿们安静的时候,我再次强调了下一环节的要求,果然,幼儿们的注意力要比平时好得多。原来大班的幼儿们也可以很安静,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较成熟的思维来说一些稍微有难度的话题或者故事,让幼儿们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安静下来!
教育随笔:大班的孩子很吵?
教育随笔:大班的孩子很吵?
眼看着班级牌变成了大3班,脑子里依稀记着小班孩子刚入园时哭闹不休的样子,可眼前的孩子都长高了,长壮了,做事能力强了,速度快了,孩子嗓门也大起来,跑动的速度也快了,班级里总是熙熙攘攘的。上课前,我总是狮子半大吼一声,他们才静下来。
一天一位老师帮我带班,下午,她向我反映:孩子们太吵了,今天我来到这个班上,用了各种方法,喊破了嗓子,叫他们安静,可总是安静不下了。该怎么办?
怎么训他们呢?
我陷入了思考……平时也有教师说我不够凶,可是我觉得除了训还是应该用别的方法来吸引幼儿,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或运动欲望。一味地凶,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许,就安静地坐那儿,像木头一样,我认为从幼儿身心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于是我就会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小声地交流,或小范围地活动。如音乐活动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结伴跳舞做动作等。可是有时候,我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有个别幼儿会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捣乱,推挤边上小朋友,引起告状。于是,接下来,我把跳舞的事情先放一边,把他们先训一通。接下来孩子们安静多了,可是我和他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轻松和愉悦,活动只好草草收场。
面对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从同事那儿找到了一些方法:
1、加强培养幼儿的常规
让幼儿明白上课要安静的听老师,课余是孩子的时间可以自由玩.上课时间不能长,整顿好纪律,马上讲课。你的课要提前做好准备。要生动,拟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在讲的过程中,要动用全身器官,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吸引孩子。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微有孩子要乱了,你要用手势去制止,不要用声音。不要因为一个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让幼儿有事情可做
孩子们都是一样的,爱玩爱闹。常规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吵的原因是他们没事情可做啊,你应该让幼儿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去闹啊,方法很多。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特性,你就会发现很多。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的学习、游戏时间,孩子会配合老师的,常规自然就会好起来。
3、及时分析原因
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孩子的吵闹现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如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准备是否恰当,对幼儿的指导是否清晰等等。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的细节,影响了整个活动。有时当孩子做错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说什么,而是先没有表情的望着他,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若是打人、疯闹,我也会先看他几秒钟,然后再问他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做的对吗?他说不出,就先问旁边的孩子,再让他自己说。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判断对错,学习自己管自己。
4、选派一些小队长和值日生
大班的孩子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所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我们的小手、小脚、小耳朵,来约束某个别幼儿的自由散漫,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另外,有时候也可以对个别幼儿实施换位思考。如,某幼儿比较吵闹,就安排他来管大家,跟他交代清楚要求,让他体会一下,大家一起吵闹所带来的无序和危害。提醒他自己自我约束,一起改善班级常规。
5、在孩子们的心里建立起威望
让孩子真心喜欢你,其实也不难。如注意自己说话的技巧:对全体孩子们说的,要声音洪亮,节奏放慢些,眼睛要不时的扫向每一个孩子,根据语气和说话的内容或微笑或皱眉。注意在提要求时,表扬某个孩子。(例如,“请小朋友们把椅子搬到教室里去。###真能干,搬了两把椅子!很能干,椅子摆的好整齐!对,***排队走真整齐”在幼儿搬时,看着他们微笑。。
写了很多,看看好象都有用,可是在实际中可能又都成了纸上谈兵。不管怎样,个人认为坚持大方向,针对个别,给予修改和调整,在整齐划一和个别对待的相辅相成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班级常规也会逐渐改观。
教育随笔:孩子,你想去干什么?
周舟就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尤其是坐小椅子的时候,像是屁股上陀螺一样不停的转,每次玩积木总是满教室的转悠:开枪,躲避,大炮……口中总是念念有词。因此,对这只调皮的“小猴子”,我们老师总是不断反复地提醒。
“周舟,快坐好小椅子。”看到他又开始转悠,我走到他身边提醒他,周舟应声坐下了。可是,我刚转身,他就又站起来,要冲到我前面去。我一把拉住他:“周舟,你怎么那么调皮,刚坐下有要走了。”
“老师,我要去捡那块积木。”周舟指着桌旁的积木说。“唰”我的脸一下子热了起来,随口“哦”了一声。内心禁不住自责起来,想“一走了之”,可是看看周舟委屈的表情,我又蹲下对他说“对不起,老师不知道你要去捡积木,老师错怪你了,你原谅老师,好吗?对不起。”“没关系。”孩子轻声回答。看着孩子松开的眉头,我心中舒了一口气。
其实,很多时候,面对调皮的孩子,老师很容易在心中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认为他的行为总是带有捣蛋性质,所以,我们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断这些孩子的行为,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并且懒得多问一问,可是很多时候这恰恰就造成了类似今天的这种结局。每当面对孩子“我要去捡积木”这种天真的想法时,我真的很惭愧。对不起,孩子,我应该多关心你,多问一声:“孩子,你想去干什么?”以后的日子里,让老师多发现你天真,闪光的一面吧。
教育随笔:相信孩子的能力
教育随笔:相信孩子的能力
今天下午跟往常一样播放起床音乐。随着音乐的旋律孩子们陆陆续续地都爬起来。有的孩子眼睛还没有睁开就坐起来了,有的在眯着眼睛伸懒腰;还有的已经下床入厕了。真是一群可爱又搞笑的孩子呀,看到他们这些个神态心里真是不觉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大部分孩子都下来准备穿上衣外套,我在帮孩子穿外套。有个弱弱的声音点醒了我,他说:“老师你看我自己会穿衣服,让我自己穿就可以了。”这话让我反思了一会,想到了曾经参加蒙台梭利蒙氏教育培训时听到的一句话“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我为什么不给孩子这个穿衣服锻炼自己穿衣能力的机会呢?我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穿,或者让他们找同伴互相帮忙穿;这样一来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初步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合作意识。何乐而不为呢!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孩子都穿上了衣服,只有几个比较难穿的,我帮的他们。
现在的孩子真是很聪明,有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适当的放开手,多多的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试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孩子会收获很多,成长很快。
在孩子的心里他们渴望我们的脚步慢下来等等他们,让他们自己动手做;而不是快起来节省时间等不及替孩子做了;因此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梳理好心态;我们家长或老师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溺爱。相信孩子的能力。
教育随笔:尊重孩子的能力
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学习自己独立地穿.脱衣服也可称的上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班有一个男孩子,平时不爱说话,活动技能掌握的较慢,于是我对他格外注意,每次午睡或起床时,看到他动作笨拙,半天都穿不好衣服,就忍不住上前帮助他脱衣服.穿衣服。久而久之,他穿.脱衣服这件事就被我和阿姨代替了。偶尔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要尊重孩子的能力”,事后我反省这样的“帮助”不但没有使他获得帮助,反而养成了他依赖成人的毛病,每天睡觉时他都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我,正时我的帮助剥夺了他学习脱衣服的权利。我应该把这个权利还给他,于是我先清除他的依赖心理,用语言去鼓励他帮助他,让他在实践中觉得自己行,一定行。渐渐地在我的帮助下,他自己能脱衣服了。有一天,当我再要去帮助他时,他说:姚老师,我自己脱!听了这句话,我发现他的自信心在萌发。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随笔:给孩子梳头也很幸福
教育随笔:给孩子梳头也很幸福
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可能天生缺少女孩子的细致,做事情有点稀里糊涂,可自从做了幼儿老师,我就尽量让自己变得细致一点,就拿梳头来说吧,以前给女孩子梳头总是一大把一抓,要么就是左边梳梳右边梳梳,好像手不够用似的。孩子们总是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就算梳好了,也是马马虎虎过关,孩子们的心总是最纯真的,所以孩子们也说蒋老师扎得好看,几次下来我就心灰意冷了,所以在教室里总是蒋老师担任梳头的任务。
最近在空间里看到了各种造型的扎头发,有心型的、蝴蝶型的、花型的……顿时产生了的一种想为女孩子扎头发的冲动。可是对于我来说要扎上面的形状有点难度,于是我看着上面的形状稍微改动了一下,把它简化了一下,把它变成了小蝌蚪型、麻花型和丸子型。于是今天孩子们起床后,我就说:“你们谁先穿好衣服,就先到岑老师这边来梳头,岑老师给你们梳个好看的头型。”此话一出,孩子们就窃窃私语:“岑老师要给我们梳好看的发型,快点穿好衣服。”第一个上来的是倪梦瑶,我看她留海有点长,就把她的留海往上梳扎个小辫再往里穿进去变小蝌蚪型,这样额头就变得清清爽爽了,完全属于小清晰型。扎好后我对自己的手艺还是很满意的,拿着镜子就问倪梦瑤:“看,岑老师扎得好看吗?”由于倪梦瑤不太爱说话,就笑笑下去了。接着我帮翟康馨扎了个麻花辫,帮耿楠鑫扎了个丸子头……孩子们都喜滋滋的。到了第二天梳头的时候,耿楠鑫第一个上来了,边梳边对我说:“岑老师,昨天妈妈问我,这头是谁梳的,我说是岑老师梳的,妈妈说真好看,所以今天还想让岑老师梳。”这时我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还有倪梦瑶虽然话不多,可是梳头时总会往我这边靠,从脸上笑嘻嘻的表情我就知道她是喜欢我梳头的。当然也有梳得失手的时候,失手时我会歉意的对孩子说:“抱歉,岑老师那种发型没有梳成功。”孩子们也会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喜欢岑老师梳头发。”
这两天通过梳头发,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梳头发时可以和孩子们做一些简短的交流,更多的了解了孩子,也拉近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看着梳好头发的孩子们吃着点心对着我笑,就感觉很幸福。事实上我的手并不巧,但这两天我已经把给她们梳头当成了一种习惯了、一种享受。原来给孩子们梳头也是一种幸福!
教育随笔:发展孩子个性才能
教育随笔:发展孩子个性才能
要求我们注重幼儿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要允许幼儿“插嘴”,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托班小朋友,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教师要打破陈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堂偶发事件,尤其是我们托班的孩子们,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就更是家常便饭。运用地好,运用地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幼儿“插嘴”时,并不能排除一些牛头不对马嘴,或异想天开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也许正是在幼儿那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干的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幼儿,并因势利导,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从而促进孩子们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孩子个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