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然”成长为“天才”
发布时间:2021-04-16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如何发掘孩子所擅长的,哪种教养方式最适合自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养育环境,让孩子跟随自己天生的特质和兴趣,是年轻的父母们在早教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让孩子赢在起点上”,指的就是如果人们想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就应该在儿童发展的最初几年里尽可能多的获得数学、语言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能力。
事实上,科学家目前已一致认为:智力中的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孩子具体的发展,还得取决于他们使用智力的情况。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最好的使用智力呢?答案是:情商教育!情商就像是武功中的内功,当孩子先建立了很好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并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后无论学习语言、艺术还是数学,都可以让这些招式使用的时候威力倍增。而孩子能力的提高只需要父母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养育模式和环境,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他们有好奇心、有勇气、有自信,当然也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好。
0-3岁是儿童情商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期间养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与人交往的模式等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0-3岁婴幼儿情商培养目标:自信心,好奇心,独立性、专注力,规则感,情绪控制的能力,适应性,同理心,合作与沟通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相应地对声音、捉迷藏、形状、动作、字母、数字或者特定的话题感兴趣。这时,父母应该正确识别并积极地配合他们的兴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比如,所有的婴儿都会经历一个不停把手中的东西扔到地板上的阶段,这时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而是要把东西再递给他,因为孩子也许只是想知道这些东西下落的速度有什么不同。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对物品从形状、颜色、目的等方面的分类产生很大兴趣,也会热衷于把抽屉、罐子里的东西翻出来……
当然,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他的个人特质和天赋。尊重和跟随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才是孩子一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德国人尊重孩子,让其自然成长
镜头一: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经济足够发达,但幼儿园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预想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或者特色教室。天花板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墙面上除了孩子们随意的涂鸦,还有些从户外随手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安静地呆在那里,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惊喜和快乐。甚至,就连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其温馨、舒适、优雅和朴实,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行十几位应邀考察者的想像。
镜头二:森林之游
波兰登附近的礼等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非常重视对孩子意志的培养,而培养的课堂,自然就是那里得天独厚的森林了。礼等幼儿园有个持续很多年的“森林游”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都会组织孩子们步行到森林中活动一日,风雨无阻,四季不断,绝不因天气的恶劣打破计划。园长甚至认为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和适应能力。孩子们呢,当然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中纵情奔跑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嘛。也许正因为这种传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方式吧,这间幼儿园的孩子明显表现出独立、不娇气、守承诺、适应力强等良好的品质特征。
镜头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看书,玩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选择独处——哪怕只是简单地躲在角落里发一会呆。
这个独立的角落每间教室里都有,我把它叫做“安静角”。里面一般备有镶着布质公仔的柔软的坐垫和趣稚的靠垫,有的还放上一张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到这个角落,或者静静地坐着,满足其独处的需要;或者翻几个跟头,发泄其多余的精力。顺应和尊重孩子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教育理念就在这小小的“安静角”的设计中显露无余。更妙的是,这种设计还为老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频走进安静角时,从预防的角度看,他很可能正在用行为表明他需要心理帮助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享受独处的孩子肯定有一个细腻的心灵,因为独处正是想像的放飞。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方案的声浪中之际,德国这种朴实无华、绝少人工斧斫成分的幼儿教育,不亚于来自林间的一阵清新的风。
经历事才会让孩子成长!
经历事才会让孩子成长!儿子,这期末复习拉得时间太长了,真是折磨人哟,用儿子的话说,“真是快疯了,赶紧考完得了,这天天复习做卷子,好人都变得不正常了!”儿子的话我觉得有道理,就那么点知识,翻天复去地复习,赶上撒大网似的,其实把知识点整理好,重点复习一下就OK了,结果他们天天这样做卷子,也没给孩子们自己找不足重点复习的机会呢,当然了对有些同学来说,你如果不这样复习,人家就根本不完活啊!反正学校教育不可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所以做到心里有数就好,我就这样告诫儿子,让他不要急躁,自己感觉哪不会就重点复习一下就行了,没必要搞得这样紧张。
话虽如此,可是天天晚上回来几张卷子,自己的时间就少了很多呢,他难免仍会烦啊!所以赶紧考试完吧。我们都放松了!
昨天放学回来,儿子给我讲了一下他是如何劝服别的小组的同学扫卫生的,他的劝说有理有据,让我不由地对儿子又增添了一种赞赏,这孩子真是成长了不了呢。原因是别的小组打扫卫生,他检查,结果发现这个小组因为组长分工不明确,不公平,结果几个同学不服开始罢工,面对小组长甩手离开不管不顾让清扫停止的局面,他不慌不忙,一一解决。他重点讲了他是如何劝说一个小女生的,他说,“这种状况下,我给你两个选择,你想好好做,还是跟别的同学一样就此罢手,想干好,就不要在意别人,想罢手那就放弃,但这样你什么也没得到反而生气,你干好,心里舒服,别人也会对你赞赏―――――”(还有好多话,有些我没怎么记住,大致意思是这样),结果小女生有点发蒙,但是最后还是照他的话很配合地把清扫的工作完成了,其他的几个同学也在他的劝说下,回来了。最后他总结道,他做小组长确实有一套了,有一定的经验了!
哈哈,听得我心花怒放。倒不是说他好为人师,好劝导别人,是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面对问题,他不会甩手离开,不会束手无策,更不会落井下石地挑拨离间,而是正视问题用自己的想法去劝导别人,呵呵,还给人出选择题让人选择,这凭这一点,我觉得他这个卫生委员还真没白当,以身作则不说,真是有责任心,肯负责呢,而不是那种为当干部而当干部,为一点给这小子点赞。
所以想说,孩子们的学校生活真不是学习成绩好坏这点事,他们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每次经历,与同学合作相处,都是一种很好的人生体验和学习,他们的都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历练才成长壮大起来的哟!
经历事,才会让孩子成长,哪怕是一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其实对他们的触动可能会更大,成长得更快,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引导呢。
韩国:“自然育儿法” 让孩子健康成长
近几年,在韩国的父母中间,“Nature(自然)育儿法”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自然育儿法”的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母乳喂养和用布制尿布
在吃的问题上,韩国的妈妈们亲自当模特登场做广告,强烈呼吁“为了孩子要坚持母乳喂养”。喂母乳已经成为非常自然和光荣的事情。有一些妈妈在地铁里做喂母乳的表演,爸爸们也在一旁加油鼓劲。
原先父母们都爱用一次性的尿布,但是现在,为了孩子的健康,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日益增多。给两个孩子都使用布制尿布的33岁的李妈妈说:“虽然用布制尿布和喂母乳麻烦一点,但是,听说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我准备继续做下去。”在她的周围,有不少妈妈都和她一样。
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
不管是婴儿还是幼儿,韩国人开始流行让孩子单独睡觉。因为让孩子单独睡,不仅能够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有利于健康,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首尔妇幼保健医院的朴医师说:“以往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睡觉。这样做,有的是图喂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婴儿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觉时因蹬被子着凉而生病;还有的是怕分床睡觉,和孩子少了那份亲情。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让孩子单独睡更为科学,因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浊气,易被孩子吸入,这对孩子健康不利。”
玩泥巴沙子又何妨
在韩国,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一共有5万名儿童参加了“玩土活动”。玩土不但儿童喜欢,父母也很喜欢。以前孩子们怕妈妈怪罪弄脏了衣服,不敢玩土,但是现在父母们认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者玩水,只要是孩子玩得愉快,弄脏了衣服也不要紧。医生们也主张,比起过分地干净、一味地讲究卫生,适当地脏一点,不但对情绪有好处,而且对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也有好处。这样有利于他们与细菌和病毒作斗争,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
不给孩子吃药
在首尔,有一家以不用药而出名的小儿科。该科的高医生强调说:“孩子们的疾病,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药,过了一定的时间也会自然康复。”
开始的时候,有些父母要求快点使自己的孩子好起来,但是现在这些父母认为,“孩子疼过,才能产生在疼痛的时候战胜疼痛的力量。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到了非要用药的时候再吃药也不迟。”他们非常赞同高医生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防止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不吃东西而苦恼,专家们认为,孩子所吃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只是追求量,而要关心一下质的问题。即使吃得少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各种营养价值高的饮食,这样才能存储能量,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和疾病作斗争。
让孩子缓慢成长
在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小儿精神科的申教授写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长》的书,主要内容是反对早期教育,因为他每天看到数十名由于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来就诊,因而认识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张,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开始学习,先旁观孩子所做的一切,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时候,在他后面轻轻地推一把,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独立成长。
申教授说,揠苗助长一点好处也没有,应该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成长。
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妈妈,我不想回家,回家不能跑,不能喊,只能玩玩具,没意思透了!”以往,韩国的妈妈们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让孩子学习识字、数数、讲故事、看图片,认为这才是智力培养。
现在,韩国的父母认为,美丽无比的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最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使孩子感到亲切和美好,自然界中可爱的小动物,耸立云天的大树,绿意葱葱的小草,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和发展。
金善意说:“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照料小动物,丰富了同情心;亲自浇灌花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德;孩子们还会把自己在大自然中获得的经验和思考说出来,于是他们的语言发展了;他们要把大自然再现出来,进而又发展了表现感受和思想的美术和音乐。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会了自然科学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如登山、攀岩等。韩国父母正流行以此来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首尔教育专家金善意说:“以前,我们大多数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去冒险,而且一听说孩子要去攀岩就会制止,主要是担心孩子出事。但这样做,对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极为不利,孩子还是在大风大浪里成长比较好。现在有许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因此更应该让孩子参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险活动。”
把孩子当成天才培养,他就会变成天才
当父母把孩子看成一个优秀的孩子培养的话,孩子就自然按照你希望的方向被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这是你的态度所决定的。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和人之间生下来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是态度起了决定作用,人和人之间是关系,是父母态度使他有自我观念。某大学的一个数学系学生,在上课时睡着了,醒来发现已经下课了,教授和同学全都走了。他睡了差不多整堂课,所以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看到板书上有两道题,马上意识到是下周作业,抄下来就走。下周上课时,他对教授说:“您留的作业,我只做出一道。”教授惊讶不已。因为一直以来这两个微分方程被认为是无解的。一旦解出来就推倒了一个定律。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脑海中对这两道方程的观念是“一定有解的”。这个信念导致他无意中推倒了一个数学定律!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这个故事给我们太大的启发。当你认为孩子是一个有潜能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个聪明的人,你的态度在孩子心中进行了一个确认。孩子的观念就毫无疑问地认为自己是有潜能、有责任心、聪明的孩子。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是能够做好事情的。这样,他的潜能就被激活了。美国教育家曾做过这样的教学实验:两个新分来的老师分别要教天才班和普通班。实际上,A班是被测定的天才儿童组成的班;B班是测定的普通儿童组成的班。可试验者使老师对真实情况有了相反的认知。两位教师按照头脑中的观念对所教的孩子分别有了特定的态度。一年后进行对教学成绩进行测验时,奇迹发生了,普通孩子组成的B班真的成了天才班;而天才儿童组成的A班只达到普通班能达到的成绩。所以,家长朋友要认识到,当我们对待孩子时,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做人上,是你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决定了他人生的方向。你把他当成天才培养,他的自我价值会巩固和升高,自我观念会打开,他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最后会按我们的希望成长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让孩子睡到自然醒!昨天小爸接儿子回来时说:“以后早上我们得早去幼儿园了,今天园长都说了,冬天快到了,早饭不能留时间长了,都凉了呢?”那就意味着儿子得早早起床了,但是小家伙早上都是睡到自然醒才高兴呢。
现在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助的话,早上就算你起得再早,孩子没醒,临上班之时也是着急忙乱的,想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真是一种奢望。那就让孩子早早上床,但问题时我们下班回来准备完晚饭、吃完收拾完,再给孩子洗澡等等,再和孩子玩的时间就特别少,孩子怎么可能早睡?我们一般是八点半钟让儿子洗漱完毕,他还要摆一会积木,玩一会早教机,再看一会书讲一会故事,一看钟表都九点多了,等他睡着了九点半钟,儿子能睡,一般睡到自然醒是早上七点多了,穿衣洗漱再磨一会儿,就到七点半钟了,幼儿园一般七点到八点吃早餐,我们开车到时快到八点了,儿子就成了最后吃早餐的小孩子。
我们因为小爸是自由职业者相对时间能宽松一些,要是赶上家长上班远,那就得早早让孩子起床,早早让孩子上床睡觉才能保证孩子的正常睡眠时间,睡眠是小孩子长身体的最佳方式,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般的小孩子很难保证睡眠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不利,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是坚决不让小爸叫醒儿子,能多睡多久就睡多久,大不了在家吃早餐。儿子是幸福的,每每早上都可以睡到自然醒,而且睡够了的儿子一睁眼就冲你甜甜一笑,明媚极了,身体也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保证孩子一定的睡眠就是保证孩子的健康!!
常常会看到大清早被父母牵着上幼儿园上学的孩子,睡眼惺忪,一脸的疲态,有的甚至哭哭啼啼,一般还以为是孩子不够乖,不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那是孩子没有睡够觉的原因,觉没有睡足,哪来的精神?哪来的力气?体质又怎么能好?睡眠是万事之本,切不可舍本求末,丢了孩子的健康呀!
让孩子睡到自然醒,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请一定要这么做,睡到自然醒的孩子都很聪明呀!!
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设个“出气角落”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脾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全家人发泄情绪的场所。父母与孩子共同约定,无论当时心里有多不痛快,都不能随意发作,也不能迁怒别人。深吸几口气,把气愤、难过等强烈的感情压抑下来,立刻参与到其他活动、游戏或工作中去。回到家以后仍觉得心里不舒服的话,完全可以一头扎进“出气角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宣泄“情绪垃圾”。
当孩子在“出气角落”宣泄情绪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觉得有人陪他聊聊天更好。当孩子自愿从“出气角落”出来的时候,父母将会看到一张神清气爽、笑逐颜开的可爱面孔。他们还会主动分享反省的心得体会,寻求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布置“出气角落”的2点建议:
1。“出气角落”可以是一个宽大的旧沙发,或是几张软垫子,最好能有一个帘子(方便与其他空间隔离开),布置得温馨舒适些。
2。可以放些旧的毛绒玩具、画笔、白纸、小杠铃、图书等,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习惯的发泄方式,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点运动、阅读喜欢的书籍等。
●打个秘密暗号
孩子最喜欢秘密,也最珍惜秘密。父母的一方可以与他设定一些“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暗号,比如眨左眼表示“干得不错”,眨右眼表示“继续努力”,右手小指碰头表示“停下来,想一想”,竖大拇指表示“你是我的骄傲”等。平时可以适当使用这些暗号,形成相互间无言的默契。当孩子拿到五角星,父母眨一下左眼,他会比听到口头表扬更加兴奋和喜悦;当孩子学会跳绳,父母眨一下右眼,孩子将备受鼓舞,更加勤于练习。当然孩子也会时不时打出几个动作,看父母是否心领神会,父母必须要反应敏捷才行。
在孩子即将当众发怒的时刻,再多的劝告都已经苍白无力,甚至只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时,父母充满信任的眼神,加上右手小指碰头的有趣动作,却有神奇的效果。孩子的脸部线条可能会变柔和,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缓,紧握的双拳伸展开,一场“危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解了。当孩子暂时平静下来后,父母最好马上带着他远离当时的情境。
●来个“亦褒亦贬”
有时候,批评不当也可能导致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1。分寸把握不到位
父母千万要记住,不赞成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他本身的否定,一定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平时一向很乖,有一回感冒了却提出要吃冰淇淋。父母假如借题发挥,由这一事件轻率得出“你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小孩”这样的结论,孩子当然会忿忿不平了。
2。表达过于直接
开门见山的责备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想指出孩子当天上午对长辈没有礼貌的言行,聪明的做法是先从孩子的优点说起,赢得他的好感,特别要列举他平时礼貌待人的“闪光事迹”,随后引出上午的不礼貌事件,形成强烈落差,最后请孩子自己分析和解释。
“亦褒亦贬”的批评方式能够满足孩子与日俱增的自尊心,提升他的自我期望,引导他适度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反应,不失为提升孩子控制情绪的一大高招。
●做个平衡补偿
孩子做游戏输了,他当然会郁闷、不开心。但是如果每次父母都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就能逐渐克服消极的内心感受,坦然而从容地投入到下一个游戏中。这就是情绪的相互补偿起了作用,将有力的积极情绪与较弱的消极情绪配对,缓冲消极情绪发作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
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通常容易犯“火上浇油”的错。孩子的坏情绪已经像火山那样一触即发,父母还要当众呵斥一番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导致后果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父母能慈祥地看着孩子,温和地安慰和劝说,轻描淡写地替他解围,并迅速把他带离情境,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能就不会熊熊燃烧起来。对待孩子的怯生现象也是如此,父母越是煞有介事地要求他当着陌生人的面表演,他越是害怕退缩。不如先让他很自然地和陌生人说说话,一起做游戏,相互熟悉后,孩子反而愿意把自己的“拿手功夫”秀出来。因为他内心的恐惧情绪已经与共同活动的愉悦感发生了“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