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三大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疏远
发布时间:2021-04-13 孩子厌学原因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孩子越大越没有意思了。小的时候多好玩,什么话都和我说,现在可好,和大人就是没话说。”类似这位家长的抱怨,如今,在我国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孩子长大了,却与父母疏远了,难道父母与孩子真的没有共同语言吗?教育专家指出,在缺乏有效的语言沟通的背后,其实是父母无法探知孩子内心世界的苦恼。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和父母为什么好似来自不同的星球?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小波分析说,有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日渐疏远。 一、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王小波说,做父母的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正是这个“为孩子好”,让孩子吃尽了苦头。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而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做法每每抱以不尊重、轻视甚至呵斥,这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渴望成熟的心。
二、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的需求。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好大学、选好专业,而对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则采取忽视、漠然态度。这种态度渐渐造就了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可填补的鸿沟。
三、传媒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父母与子女无法共享网络语言。不上网的父母当然听不懂什么是“美眉、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词,却只觉得都是些贫嘴呱舌,对其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呢?则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只会唠叨瞎操心。同时,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子、母女之间无话可谈。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处聊聊天,就变得不可能了。孩子宁可与网友聊得火热,也不愿对自己的至亲父母送上一个笑脸。
如何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鸿沟呢?王小波认为,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其次,要主动和孩子说心理话,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般的关系。第三,尽量养成家庭聊天的习惯。家人聊天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习惯,还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更善于倾听,彼此关心,父母就不会再觉得与孩子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专家支招:父母怎样指导孩子科学用脑?
用脑不可随心所欲
在脑力活动时,大脑主管视、听,读、写及有关记忆的功能区高度兴奋,其他区域则相对抑制,处于休息状态,加上用脑时多采取静坐姿势。这样,紧张的脑力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血液,而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器官系统的机能却不像活动时那样旺盛,因而身体常常不适应脑力活动的需要,这是脑力活动易于疲劳的原因之一。
有的孩子学习时间长了,感到头昏脑胀,就不惜用冷水洗脸、冲头。这种做法很不好。大脑的兴奋和抑制都有一定的限度,兴奋过度就会转向抑制,而原来的抑制部位则开始兴奋。如果不断地强刺激应该抑制的部位,那么就会使兴奋和抑制规律紊乱。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引起一些神经疾病。做父母的常借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激励孩子勤奋学习,但要知道,应当学习的是这种精神,而不是这种方法。
孩子是早晨脑子灵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使生理变化适应了白天活动夜间睡眠这一规律。
经过一夜睡眠,稍事活动就会觉得精神大振。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学习时易受前摄抑制的干扰。所谓前摄抑制,就是前边学过的内容对后面将学的内容会有干扰作用。如果学习之前有一定时间的休息,那么就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干扰。所以孩子用脑以早晨为佳,但也不要过早打断孩子的睡眠。
不少成人总觉得晚上学习效率高,那是夜深人静、精力比较集中的缘故。但小孩子不适应挑灯夜战。这因为他们还缺少分析、综合、比较、归类等思维能力,容易受倒摄抑制的干扰,倒摄抑制,即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起干扰作用。所以,即使要开一二次夜车,也要有充足的午睡。
睡眠要充足
近来科学研究发现,睡眠不仅是一种休息,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巩固和条理化,甚至睡眠过程中也有学习。苏联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些学生分成两组,甲组学生睡觉时枕边放上微型喇叭,在不吵醒睡眠者的前提下连播15次明天要讲的课程;乙组学生则同平时一样睡眠。第二天上课时发现,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有的还以为老师在进行旧课复习。因此,不要有意剥夺孩子正常睡眠时间。尤其是小孩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兴奋性较强,易于疲劳,所以要保证孩子每天至少睡足8~9小时。
闹中求静 动中求息
实验表明:大脑一定部位的兴奋,会抑制周围其他部位的活动,使其他部位得到深浅不同的休息。因此,孩子在埋头用功时,对一些无关的事物竟会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大脑神经这种相互交替的工作和休息,是对睡眠的一种补充。
要特别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体力活动可缓解脑力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尤其是体育锻炼,可直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提高视力、听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要注意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实验证明,课间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能比坐着不动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率30%。
生活要有规律
生活规律,可使大脑活动建立起一定节奏的动力定型。一个养成定时学习习惯的人,到了学习时间,打开书本,大脑有关的各个中枢就会兴奋起来,精力迅速集中。如果到了时间不能学习,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假如走路、吃饭都捧着书本,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强迫大脑处于一种持续的杂乱无章的紧张状态,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大脑疲劳过度现象。头痛、困倦、失眠、食欲减退、注意力分散等,严重的还会神经衰弱。当然,休息过多,也会使注意力分散,产生疲劳感。
孩子代谢旺盛、处在不断地发育中,按体重比例计算,他们所需要的能量比成人多。因此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状况,提高孩子的脑功能。
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性格内向
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性格内向
如果一个孩子不怎么会说话,或者是不善交际,大家就会说这个孩子比较内向。但是现在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会道,性格偏外向一些。那么孩子为什么为内向?孩子内向有哪些表现?怎么去改善孩子的内向性格呢?
什么是内向
所谓内向,就是指孩子喜静、爱思考,不合群常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别人接触。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保守,做事情非常有计划性,但是也会瞻前顾后。一般都较为悲观,容易焦虑、发怒,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的情况,睡眠质量也往往比较差,属于中医中“气虚”体质。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思维以及情感基本不外显,也不张扬,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个人就是内向性格,这也表现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过程是占优势的。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各种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不过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这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以及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性格内向
性格内向的孩子有很多,但是致使每个孩子性格内向的因素不尽相同。所以说父母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性格内向的原因,这样才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如果有父母或者是近亲是内向性格,那么孩子有极大的几率是内向的人,所以说性格也有着一定遗传性。
2.模仿:不少孩子是模仿成人的内向性格,而变得内向的。因为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如果家庭成员有性格内向的人,孩子就会因此也变得比较内向。
3.独生子女: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很多独生子女的出现,这让他们的成长少了很多同龄人的陪伴,性格因此变得比较内向。
4.受过心灵创伤:孩子在成长道·上免不了遭遇一些心灵上的刺激和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怀和疏导,孩子因此有了心理阴影,其性格也会偏内向一些。
5.怀孕时受过惊吓:虽然孩子肚子里,但是孩子的感官已经有了一定发育。此时如果孩子受到惊吓,那么出生之后安全感也会偏弱,性格也因此比较内向。
6.父母保护过度: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事情往往是大包大揽,这会让孩子失去了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
7.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语言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他和其他孩子交流有困难,时间久了就会脱离群体,变得比较内向。
孩子内向的表现
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善言谈,从外表看显得比较冷漠。除了一些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他们是不愿和别人接触。不善与人交往,在人多的地方会变得非常拘谨,可能只会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变得无话不谈。多是慢性子,性格敏感,喜欢幻想、思考,而且他们更喜欢一种有规律的生活,当生活产生变化的时候,会变得比较焦虑。
内向其实也分真内向和假内向,它们之间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1.假内向
如果是假内向,他们在熟人面前往往非常健谈,但是一遇到陌生人就哑口无言,可能会非常胆怯,甚至脸红都说不出话。其实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改变自己,想要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只是因为心理素质比较差而遇到阻碍。
2.真内向
如果一个孩子是真内向,那么他无论是面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喜欢说话。这类的孩子往往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接触外界,哪怕被动的接触也大多是应付一下。他们对于外界缺乏兴趣,而且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1.营造和睦的氛围
首先父母要营造一个温暖家庭环境,孩子在处于这样的环境里面,会非常有安全感,也会更乐意和父母交流,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
2.多与同龄人交往
相较于父母,孩子可能和同龄人应该更有话说,所以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比如把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次主人,他们会很乐意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这么做可以逐渐孩增强子的自信心,让他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3.保护孩子自尊心
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却不小。平常要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说话,千万不要体罚或者语言攻击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塑造孩子活波的性格。
4.主动与孩子交流
内向孩子很少主动开口说话,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走到孩子内心深处,从而正确引导孩子打开自己心扉。这样孩子渐渐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
5.让孩子锻炼独立
孩子如果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交流,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去超市买瓶酱油,或者是和邻居借点东西等等。这些锻炼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也敢于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
孩子内向的优缺点
· 缺点
如果一个孩子性格偏内向,那么他就不怎么喜欢和别人交流,大部分时间是喜欢一个人独处。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非常紧张,最明显的就是容易脸红。总的来说内向的孩子不善言谈,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比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也略显不足,在这个注重交际的年代,他们往往容易被忽视。
· 优点
内向孩子的缺点也往往是优点,就比如他们会更加稳重,虽然语言比较少但是其内心非常生活丰富,而且内向的孩子往往更热爱学习。而且内向的孩子之所以不爱说话,或者是说话慢,大多是因为他们凡事喜欢多思考,因此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容易犯错,而且他们不像内向的孩子那么冲动莽撞。此外内向的人往往内心更强大的一些,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也更加容易实现自我。
孩子内向怎样教育
内向的性格也自己的优势,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比较内向的时候,不要过于紧张。在发现孩子性格偏内向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改变,而是去考虑怎么去教育孩子,下面我们这几点家长就要多多注意。
1.态度平和
内向的孩子很会看大人脸色,一旦发现大人脸色不好,他们就会感到紧张、害怕,认为自己要被批评了。如果此时再对孩子恶语相向,他们就会失去家庭安全感,把自己孤立起来不愿再多说话。
2.多多表扬
内向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自信心,所以大人的激励和表扬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提醒的是内向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害羞,所以对于他们的表扬要柔和一些,不用太?重。
3.引导孩子多表达
内向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并不差,只不过他们比较被动,所以他们不愿说话,更多的是喜欢做一个听众。因此家长最好能给予他们一定的安全感,并且引导他们多多表达自己的看法,时间久了孩子会逐渐变得健谈起来。
4.不要催促孩子做决定
内向的孩子凡是都会多思考一下,所以反应总是慢半拍。因此在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大人最好不要去催促,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考虑。
5.父母要粗线条一点
内向的孩子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做事情非常在乎细节,但是如果过于重视细节可能容易忽略大局。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表现的粗线条一些,这可以让他们变得大气一些。
6.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
大人们要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有些事情他喜欢做就放心让他做,不要什么事情都去限制和约束,以免孩子变得更加怯弱。
怎么改善孩子内向
1.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让孩子能多多接触外界,比如经常带孩子走亲戚朋友,或者是给他报个兴趣班、参加个社区活动。当然也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朋友上门做客,让他做一次小主人。
2.让孩子遭遇困难
多锻炼孩子,让他去独自面对一些困难,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全部事情。随着孩子面对困难的增多,他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也会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性格也会开朗起来。
3.别叫孩子胆小鬼
内向的孩子脸皮都比较薄,所以在遇到人或事的时候,极易出现害羞不敢说话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该数落孩子或者说他是胆小鬼,而是应该还是以鼓励为主,帮助他敞开心门。
4.不指望孩子成为社会焦点
内向孩子需要的只是几个贴心的朋友,他们是不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父母不要指望这类孩子能成为大明星,或者是社会的焦点。
5.请幼儿园老师帮忙
还可以找幼儿园老师帮忙,让他安排几个开朗儿童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多安排孩子去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开朗起来。
6.寓学于乐引导模仿
平常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的故事,或者看一些相关的动画,最好在结束之后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和巩固,并且要他复述一遍,这样可以加深他的印象并且去模仿。
鼓励内向孩子自我调适
除了父母方面的支持,内向的孩子也需要一些自我的调试,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群体中。下面几个自我调适方法是非常不错的,把它们介绍给孩子们吧。
1.面对生活中各类大小事情的事情,不要做太多的思考,因为往往思考的越多,你就越是烦恼和伤心。
2.相信别人和自己关注的细节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要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嘲笑也不要紧张,冷静面对就可以了。
3.让自己的生活更有积极性,培养自身的进取心。
4.可以选择参加一些网络的社交,然后通过网络学会与社会交流。
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在于父母
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在于父母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的会粘着家长,让许多家长感到烦、感到累。等到孩子长大了之后,家长又会发现孩子已经疏远了他们,又让他们感到困惑。这个时候,家长又会回过头去,怀念曾经被粘的日子,但是很遗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个抱怨的根源,在于家长无法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为家长,在我们抱怨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在何方?
第一、孩子的自我保护,为的是免受父母的伤害
听到这句话,我相信不少的家长都会说:我最爱我的孩子了,我爱他们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孩子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这话没有错,而且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家长们这么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一位高中生说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事情,他们一概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还是念书,其他的事情他们都不考虑。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每每抱有不尊重、不理解,这无疑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的渴望成熟的心灵。
第二、孩子的世界是家长触及不到的
一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自己不善于学习,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了解新的事物,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得到孩子的尊重。在当今的时代里,现实的压力让父母深深的感到学历和文凭的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出来,他们只重视了学历和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的对情感、生活与快乐的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弥补,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可调和的代沟。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孩子在兴致勃勃的谈论时事,谈论动画片,谈论世界杯,谈论网络交友,家长则是一脸的茫然。试问,这样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第三、网络的世界是家长读不懂的
目前流行着许多的网络语言,诸如“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通用语言了。对于这些词汇,家长的反映大多是不屑一顾,孩子们则会觉得家长们不懂得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就会造成交流和沟通的困难,孩子们宁愿沉迷与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意坐下来和家长聊聊天。
那么,明白了这三个基本原因之后,作为家长,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要主动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要尽量打造全家人一起聊天的氛围,努力的让孩子融入其中。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根据调查,每年差不多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离家出走。据美国国家监督总局估计,离家出走的年龄已经从平均年龄16岁下降至15岁,且有38%的儿童年龄低于14岁。现在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只要有一些不顺心的,就会拿离家出走来威胁爸爸妈妈。
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之所以会离家出走,大部分的时候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原因,所以作为爸爸妈妈,一定要避开这些问题。
离家出走的原因
国家监督总局在1997年发表申明说,41%的孩子选择离家出走主要是因为存在家庭暴力,其他的也可能是由于成绩差,社会问题,来自家庭或学校的压力等。
A.频繁的家庭战争。
B.孩子害怕把自己的忧愁告诉你之后,你会责备他,比方说是在学校出现的麻烦事,包括欺凌,成绩差,性取向或怀孕,喝酒或毒品问题。
C.有时候家里面出现一些事情,孩子无法解决,这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孩子会把离家出走通常是一个求救信号。
孩子离家出走应采取哪些措施
对于大部分的爸爸妈妈来说,当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会首先想到是不是出现什么问题了。对于另一些爸爸妈妈来说,孩子可能是因为愤怒而威胁离家出走。
大部分的孩子离家出走以后都会自己回来的,但是离家出走依旧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事情。爸爸妈妈要多跟孩子聊聊,明白孩子担忧的事并帮助孩子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还可以通过他人,比方说朋友、亲戚或者辅导员来安抚孩子。
如果孩子离家出走了,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式来找寻孩子:
A.找一下跟孩子关系比较好的儿童或者是亲戚朋友。
B.如果一直联系不上孩子的话,最好是能够马上打电话给当地警察局。
C.当孩子回家后,你可能会觉得很生气,但是请你先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在为他的安危担忧。
D.通过聆听然后理解孩子出走的原因,让孩子能够放心回来。
E.不要害怕去寻求外界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