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水引发的随机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15 中班随机教育笔记 幼儿园玩水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玩水游戏 放学前在给孩子们栓裤子时,典典过来告诉我,阳阳在玩水,于是我把阳阳叫来,轻轻在他耳旁问:“你玩水了吗?”(其实在问的时候已经摸到阳阳的衣服有水),阳阳低下了头,“老师知道阳阳下次一定不会了”。阳阳使劲点了点头。玩水现象不仅仅只发现在阳阳身上,小班孩子都对水特别感兴趣。这小小的事让我想到了远在灾区的孩子们,于是在离放学还有六、七分钟时,我和这群小班的娃娃们谈起了“地震和灾区的孩子”……WWW.Yjs21.coM
“你们知道这几天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吗?”“地震了”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到,是啊,在我们中国一个叫四川的地方星期一下午突然地震了,和我们一样大的幼儿园小朋友正在午睡,老师一边喊大家起床一边赶紧把小朋友抱出去,但地震太厉害,老师还来不及救出所有的孩子,房子很快倒了下来,许多小朋友都……“都死了”孩子们轻轻地说,是啊,活着的许多小朋友家里的房子也倒了,有时想喝水也很难,而我们的小朋友是多么幸福,所以我们不能浪费水,因为我们节约下来的水,可以让四川很多小朋友都喝到水……
没想到说到这儿,许多孩子都留下泪水,我也忍不住了,这群可爱的小班娃娃他们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了我想告诉他们的,此时虽然活泼快乐的园歌响了,放学时间到了,但孩子们却没有了以往放学的兴奋,我想我们的话题还将继续……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告状的引发
教育随笔:告状的引发
发现大部分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特别喜欢告状。
看看美工区的几个孩子,他们在那剪花,这看似一片平静,其实就在一分钟之前,彤彤气呼呼地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手工纸。”我听了有点生气,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应该这样没有礼貌,更何况我们幼儿园一直很注重礼仪教育的。我和彤彤一起来到美工区,来问个明白,原来这位涛涛没有手工纸了,但是他看着其他小朋友都在剪花,自己也很想剪。我知道后,没有批评他,微笑的告诉他:“乖,你没有手工纸可以跟小朋友借,但是要别人同意后,并且让小朋友给你拿,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伤心的。那你愿意让小朋友伤心吗?”他听了我的话,低下头了。我看他好像意思到自己错了,微笑着问他:“那彤彤伤心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旁边的其他小朋友都说:“道歉了,她就不生气了。”他看看那个似乎不太生气的彤彤,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手工纸。”“没关系,我给你一张手工纸。”彤彤说着拿出一张很漂亮的手工纸给他了,他们还商量要比赛谁剪的花最漂亮呢。看着他们一起开心的剪纸,我也笑了,真的为孩子们的懂事而欣慰。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和平相处。其实,孩子告状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正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批评谁.
教育随笔:玩泡泡水
教育随笔:玩泡泡水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下雨的日子”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水的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活动的带来的乐趣。“吹泡泡”这个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百玩不腻。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猜一猜“泡泡水是怎么来的”。“买来的,我见过!”几乎是异口同声。“今天我们不用买,能不能自己做呢?”听了我说的话,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我一一将活动材料介绍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制作泡泡水,然后让幼儿分组用事先准备的洗涤用品自己调制泡泡水,并尝试着吹泡泡,孩子们吹着自己调制的泡泡水非常开心,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吸管和小吸管,一些用废旧的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示范用它们来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操作中获得经验。
在玩泡泡水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孩子的相互交流,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创设有效的材料环境,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随机引导的作用
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在玩沙包,有的孩子在玩呼啦圈,玩呼啦圈的孩子在积极的做各种动作,,有手臂轮圈,有的在滚圈,有的孩子在合作玩圈,他们玩的很兴奋,但是玩沙包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多的积极性,只有几个男孩子在将沙包从空中的圈中投来投去,其他的孩子只是抱着大大的沙包在观望。
突然,事情有了转机,有一个孩子的沙包挂在上面拿不下来了,这时,几个孩子安静了下来,愣愣的的看着沙包,无可奈何,然后看向我,,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孩子们提出挑战:“沙包挂在上面,我们可以用手中的沙包瞄准把它给打下来,我们比比谁投得准,谁先把它砸下来?”在我的话语引导下,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向着空中圈上的沙包投掷起来。不一会,沙包给打下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孩子投掷的积极性,又帮助同伴取下沙包,还让孩子们收获了喜悦。
通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捕捉各种随机引导的机会并加以利用。那么有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请保留此标记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教育随笔:随机教育
教育随笔:随机教育
小朋友天真可爱的样子很受老师们的喜爱,但是有些孩子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毛病”:爱多说话。有时,我刚说个开头,他们就接过去说个没完没了,惹得所有小朋友也跟着叫。在课堂上,有时根本听不进我的话。我只能大声的对着他们嚷一顿才能平息一下,再看看他们那害怕的眼神,又觉得怪可怜。
这一天,我刚说:“小朋友喝水。”有个小朋友便叫:“大班的先别去。”可是全班小朋友并不听他的,一齐涌到了水杯架跟前。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先让小朋友回座位上去,然后宣布:现在我选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孩子们见状都觉得好玩,嘻嘻哈哈吵成了一团,任其大声喊:“中班去喝水。”丝毫没有用处,我趁机会对他说:“你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能比他们那么多人的声音大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老讲话,别人还听的见吗?”他红着脸摇了摇头。这件事后,他的“毛病”改了许多。针对各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教育随笔3篇:有趣的“抽水机”
有趣的“抽水机”
“唉”!怎么又要喝水了!李冉很不情愿地坐下看着杯子里的水直皱眉头。班里有几个孩子不喜欢喝水,每天和很少的水,无论我怎样费尽口舌说多喝白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感冒,每次喝水时他们还是不痛快。
于是,第二天喝水时我改变了“战略”。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买来了一些饮料,想请小朋友来当“抽水机”,帮我把杯子里的饮料抽干。我来负责开“电钮开关”,看那台“抽水机”质量最好,“抽”的最快。于是我先在一个孩子的耳朵上轻轻一按,做了个示范,这个孩子开始“抽”水了。这下孩子们来了兴趣:“老师这真好玩,我也要喝水。”再看李冉、李振宇、张智洋几个不愿喝水的孩子,也笑咪咪地看着我说;老师,你也给我打开“开关”,我要当“抽水机”。于是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让我“打开开关”,“抽水机”们很快就都“发动”起来。“真好玩,再来一杯吧......”不一会儿所有的孩子都把水喝完了。“老师,明天我们还要当“抽水机”......从此,我们班的孩子喝水都形成了习惯,再也不是问题了。
藏西瓜
今年入春以来,气温一直忽冷忽热,孩子们的着装一直是穿得厚厚的,给他们整理带来诸多不便。尽管不断地提醒或帮助,也常出现某些幼儿露肚皮的现象。分析愿因,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替代,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或反复枯燥地要求幼儿如何做,却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我想,何不通过游戏,来使幼儿养成自我服务的良好习惯呢?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藏西瓜”的游戏。我园经常开展大带小活动,这天下午午检过后,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现在哥哥姐姐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老师又说:“你们用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肚子。”孩子们好奇的摸着自己的肚子。老师问:“你们的肚子像什么?有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像一个大西瓜,”老师说:“像不像大西瓜?”孩子们嘿嘿地笑着说;“像”!老师说:“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藏西瓜”的游戏。大班的哥哥姐姐当“看瓜人”,看谁把“西瓜”“藏”得又快又好”。
老师说完,幼儿各忙各的,把内衣往内裤里塞。塞完后,老师要求“看瓜人”进行检查,并帮助哪些前面塞好而背后没塞好的幼儿整理好内衣,同时还要告诉弟弟妹妹们如何整理才能不露“西瓜”。
在有趣的“藏西瓜”游戏中,大班幼儿认真履行职责,中、小班幼儿愉快地接受帮助和指导,既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有培养了中、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兴趣的驱使下,日常生活中,各年龄班的幼儿主动地当“看瓜人”,小朋友们在提醒同伴的同时,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由于小班幼儿的子午服务能力相对于中、大班幼儿差,老师就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小班幼儿能自觉地做,主动地请人帮助,体验其快乐。我想,在教幼儿自我服务时,尽量把他们应做的事情变成一种游戏,其效果事半功倍。
送给孩子点挫折
我班新转来一名幼儿,名叫李顺宇,他个子长得高高的壮壮的,挺惹人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这孩子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平时走路喜欢抱肩,口气很高傲,喜欢教训小朋友,遇到事情常用手拍桌子,引起小朋友和老师的注意,特别是不能批评他
教育随笔:由“沙发”引出的思考
通过一个上午的制作家具活动后,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集幼儿智慧且精致的家具作品。看:晶晶、姚瑶、陈乘风合作的“衣柜”;小意、章会凌合作的“电视机”;王思奇、叶文睿、龚梁合作的“床”,都是有模有样的。当我看到威威独自制作的“沙发”时,我皱起了眉头,不禁冒出了火:怎么那么难看的“沙发”,只见“沙发”上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象个蜂窝```!
但我还是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并问威威:“你怎么回想到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呢?”
威威却自豪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杰作:“我家里的沙发上面有许多个纽扣,我觉得这样的沙发很漂亮,所以就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威威的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幼儿所表现、所表达的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敏锐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亲身感受!虽然,这样的“沙发”并不美,但难道只有完成一件“美”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育随笔:梳头发引起的风波
教育随笔:梳头发引起的风波
平平是我们班的“小公主”,不仅长得干净漂亮,而且聪明懂事,深得老师们的喜爱,特别是有一头洋娃娃的头发,每当看到她的头发乱了我就给她梳梳,并给她扎好看的小辫,她似乎也很清楚这是老师对他的偏爱,总是跟我形影不离。
这天早上,我看到宁宁的头发乱蓬蓬的,梳也没梳,我叫过她来问:“你为什么不梳头发?”宁宁说:“老师我是故意不梳的,让你给我梳,你为什么每次只给平平梳小辫,我也要,”一时间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恍然大悟,无意中我犯了一个错误,梳头事虽小,但在孩子们心中却造成了不平等的感觉这样对谁都不好。
我想起,有好几次上课宁宁在扯自己的头发,我还批评他,他却无动于衷,如果这是我主动给她梳梳头发,就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心灵的阴影,我们的宗旨是让鲜花和小草都受到阳光的温暖,我们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