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20-11-04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种说课稿 幼儿种蒜活动方案 在我们班里有几个孩子很少与老师沟通,我也常常为用怎样的方式和这样的孩子沟通而伤脑筋。最近,我园各个班都配发了不同类型的新积木,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玩得很投入。
区角活动时,孩子们都在饶有兴趣的玩着,况勃江小朋友一会拼了一个手枪,一会又搭了个飞机……非常的逼真,立体感很强。
我被吸引了过去,要求他教给我,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我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www.676u.Com 个人总结网)
”听了我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我搭直升飞机,还叫我拼插了一个“马“,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
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和马,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我反映况勃江回家后,和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接着晨间活动时,况勃江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大轮船,长大了他要当宇航员……。
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老师以后不妨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孩子换一种方式来爱
张爱伦,听着像女孩子的名字。
当我第一次见到他,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粉嫩细腻的脸蛋上镶着一张樱桃小嘴,还时不时的向你嘟嘴,看着像极了女孩子,这么可爱的男孩子,谁见了都会喜欢。
就这样,每次见到张爱伦,我都有一种冲动想逗他玩,逗他笑,而他,总是逃得远远的。
直到有一天,在晨间活动时,张爱伦突然从我背后一下子抱住了我的大腿,抱得很紧很紧,像要把我抱起来一样。
我弯下腰,轻声问:“张爱伦,怎么啦?”他没说话,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接下来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画面,他用他那还不算大的小拳头使劲地对着我的大腿,一顿乱捶,虽然人小,但我的腿明显的感到了一阵阵的痛意。
当时我很恼火,但看到他那可爱的小脸蛋,我不忍心批评他,抓住他的双手,蹲下来,悄悄的问他:“怎么啦?为什么要打盛老师?”他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然后用力地挣脱开了我的双手,一句话也没说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接下来了的几天里,张爱伦一直用这种方式和我相处着,每次他总是先抱着我的腿,让我动弹不得,然后就拼命地捶,而我,每一次问他,他总是什么话也不说就走了。
记得有一次,我穿了一条裙子,看到我,他还是老样子,想冲上来抱我的大腿,我灵机一动,连忙挡住他说:“今天你不可以抱我了哦,老师穿了裙子,要走光的。
”“那你为什么不穿裤子?”这是他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我很兴奋,刚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瞟了我一眼,随即又远离了我的视线。
在这一天里,他抱了我不下十次,捶了也不下十次,最后,我终于忍不住批评了他:“你怎么可以一直打老师呢,看看老师的腿,都被你打青了,我要告诉你妈妈了!”话音刚落,他就气冲冲的藏到柱子后面,大声地喊:“我喜欢你!”当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原来他是喜欢我才打我啊!我跑过去,抱着张爱伦,悄悄的在他耳边问:“你是真的喜欢我嘛?”他的小脑袋使劲地点着,这不仅让我一下子解开了这个疑团,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他了。
我告诉张爱伦:“你喜欢老师,老师很高兴,但是你不能用这种打人的方式啊,打人是不对的行为,如果你喜欢老师,你可以亲亲老师,轻轻地抱抱老师,牵牵老师的手,这样,老师才知道你喜欢我啊!”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的说:“那我以后抱你的腿,不打你了!”事实正像他说的一样,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打过我,只是时不时的来抱抱我的腿,而我,也总是摸摸他的头以示回应。
孩子的行为有很多种,就看你怎么来理解,有时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想的不一致,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孩子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就像张爱伦一样,他学会了换一种方式来爱老师,但愿天下的老师都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真正的贴近你!
换种方式试一试
根据园领导的安排,今年我带小班,多年来我带惯了大班,已经熟悉了大班孩子的日常活动,对于大班各个环节的活动已游刃有余了。现在面对哭闹不止的小班孩子,我却不知该怎么办好了,抱抱这个,那个又来争着要抱了,而且越哭越凶,记得当时我嗓子都哑了,可是还是没辙,这可怎么办?一天,我忽然灵机一动,当哄劝不起作用时,用“试一试”的方法看看如何。书函就是一个特别能哭好闹的孩子,不管哪个老师来哄劝,总是不听,当老师来抱她的时候,还抓伤了老师。于是,当她再次入园时,我就对她说:“书函,如果今天你不哭,老师会很高兴,你和小朋友们也会很开心,老师还会抱抱你,而且还会奖励你一颗小星星,不信你就试一试。”第一天的实验还算有效,第二天早上,书函来到幼儿园刚想哭时,我就立刻提醒她:“你试一试不哭看看老师高兴不高兴?”她抹了一把即将掉出的眼泪没有哭,我高兴的表扬了她,还抱了抱她,亲了亲她,并问:“你看老师高兴不高兴?”“高兴。”随即她也笑了。后来我连续用这种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书函再没有哭过,而且还变成了一个活泼、懂事的好孩子了。孩子年龄小,遇到新鲜的事物或环境,总不能自如地去面对,那感觉就像一个人坠入了无底洞似的,感到很无助,想想自己小时候离开妈妈的那种感觉,就更能体会孩子们此时的心情了,这是很正常的。此时,成人的安慰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能化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他们会把你当成最信任的人,不几天就会跟在你屁股后面成了你的“小尾巴”,不信,你不妨也试一试。
换一种批评方式
区角活动刚开始不久,我听见了哭声,赶紧走过去看一看,只看见左可心边哭边告诉我:"闻悦打了我."我一瞧,闻悦只顾自己在尽情地玩大拖拉车."我走过去对闻悦说:"闻悦,注意点,大家要团结合作玩,不能霸占玩具,更不能抢着玩啊,不能打小朋友."闻悦点了点头,我哄了哄哭了的左可心,让她去玩别的了.又过了一会儿,付一沂跑过来哭着说:"闻悦打我.""怎么又是闻悦."显然我的语气有点不耐烦了,应为闻悦平时总爱招事."我心里嘀咕着,老毛病又犯了,当我看到他时,他只是低着头抚摩玩具,象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的叫过闻悦:"闻悦发生什么事?"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就抢,我要玩的,我就不给."我看了他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和你一起玩,好吗?"他高兴的点点头,我也和他玩也自言自语说:"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近来,咱们更开心了"闻悦听了很快就叫来那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我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闻悦有玩具让大家玩儿,咱们谢谢他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闻悦....."闻悦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思考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呢?"闻悦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见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闻悦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一时的效应换来的却是孩子与你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心中,我们教师最终不能与孩子和谐共处,大力提倡体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换种方式让孩子认识错误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美术课,在活动前我对幼儿说要注意卫生,不要在桌子上画画。
活动结束后我把幼儿的美术作品收集起来,这是魏世玲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你看这个桌子上有彩笔画”。
我一看,可不是桌子被画的五颜六色。
这时已有几个孩子围过来,他们一边用眼观察我的表情,一边说“不是我画的”,以前我遇到这种事情,总是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
今天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眼神,我改变了主意,而是笑着说“画的真棒”是谁画的呀?“我”阳阳自豪的说,我引导孩子们一起看那副画:太阳、小鸟、花。
这时伟豪小声说:“老师你不是说桌子上不能画画吗”?“对呀”!我假装醒悟的说:“画的不错,可惜画错地方了”。
这时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画在桌子上的缺点,最后伟豪和阳阳一起找来了抹布,大家认真的擦起桌子来,边擦还边说: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在桌子上画画!现在我班的孩子每次美术课都很注意卫生,并且都把自己画的画交给我,我把它们放到活动角中,以此来激励幼儿。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效果。那么家长不应当用哪些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一、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二、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四、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与家长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数次的听到家长说: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不听我们的,可老师说的就是圣旨。现在的父母很少会对孩子说:“不听话叫警察叔叔要来抓你”"把你关进黑屋子"等等,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时,会利用一些权威的东西来吓唬孩子,比如:“不听妈妈说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或者"明天去幼儿园告诉你们老师"等等.家长不明白,这其实也是一种威胁孩子的方式.这样其实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会认为老师很恐怖,使学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父母将教育责任推给老师,孩子会因此对父母感到失望与反感。用威胁态度,不仅是不良的示范,而且容易养成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以为只有用“权威”才能解决问题。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若是将其当作威胁工具,那是错把竹笛当柴烧了。当然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让老师来指导并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定位好老师的作用。如果你跟孩子无法沟通,你可以向孩子说明:“妈妈不懂的地方,会跟老师商量,看看怎样回答你!”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没有责任感,反而可以建立起老师的咨询指导地位。现在我班很多家长会时不时的请教老师很多问题,我认为非常好,一是提高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又可以给予家长一些错误教育的引导
教育随笔:换种方式试一试
根据园领导的安排,今年我带小班,多年来我带惯了大班,已经熟悉了大班孩子的日常活动,对于大班各个环节的活动已游刃有余了。现在面对哭闹不止的小班孩子,我却不知该怎么办好了,抱抱这个,那个又来争着要抱了,而且越哭越凶,记得当时我嗓子都哑了,可是还是没辙,这可怎么办?
一天,我忽然灵机一动,当哄劝不起作用时,用“试一试”的方法看看如何。书函就是一个特别能哭好闹的孩子,不管哪个老师来哄劝,总是不听,当老师来抱她的时候,还抓伤了老师。于是,当她再次入园时,我就对她说:“书函,如果今天你不哭,老师会很高兴,你和小朋友们也会很开心,老师还会抱抱你,而且还会奖励你一颗小星星,不信你就试一试。”第一天的实验还算有效,第二天早上,书函来到幼儿园刚想哭时,我就立刻提醒她:“你试一试不哭看看老师高兴不高兴?”她抹了一把即将掉出的眼泪没有哭,我高兴的表扬了她,还抱了抱她,亲了亲她,并问:“你看老师高兴不高兴?”“高兴。”随即她也笑了。后来我连续用这种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书函再没有哭过,而且还变成了一个活泼、懂事的好孩子了。
孩子年龄小,遇到新鲜的事物或环境,总不能自如地去面对,那感觉就像一个人坠入了无底洞似的,感到很无助,想想自己小时候离开妈妈的那种感觉,就更能体会孩子们此时的心情了,这是很正常的。此时,成人的安慰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能化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他们会把你当成最信任的人,不几天就会跟在你屁股后面成了你的“小尾巴”,不信,你不妨也试一试。
换种方式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美术课,在活动前我对幼儿说要注意卫生,不要在桌子上画画。活动结束后我把幼儿的美术作品收集起来,这时小俊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你看这张桌子上有彩笔画”。我一看,可不是桌子被画的五颜六色。这时已有几个孩子围过来,他们一边用眼观察我的表情,一边说“不是我画的”,以前我遇到这种事情,总是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今天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眼神,我改变了主意,而是笑着说“画的真棒”是谁画的呀?“我”阳阳自豪的说,我引导孩子们一起看那副画:太阳、小鸟、花。这时铭铭小声说:“老师你不是说桌子上不能画画吗”?“对呀”!我假装醒悟的说:“画的不错,可惜画错地方了”。这时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画在桌子上的缺点,最后几个小朋友一起找来了抹布,大家认真的擦起桌子来,边擦还边说: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在桌子上画画!
现在我班的孩子每次美术课都很注意卫生,并且都把自己画的画交给我,我把它们放到活动角中,以此来激励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