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主游戏
发布时间:2020-06-24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自主游戏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孩子自主游戏”!
大班的孩子都比较顽皮好动。
每每课间总是在活动室大呼小叫,你追我赶的;阅读区里的图书常常被翻得乱七八糟;盥洗室里人头攒动,拥挤不堪。
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向往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时刻,因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而老师们却要时刻绷紧安全的弦,生怕孩子们碰着、磕着,发生什么意外。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很为难。
如果不让孩子自由活动,把他们禁锢在座位上,既束缚了孩子的自由也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但如果放任他们,在集体教育活动时,他们就会变得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于是我将课间活动进行了合理的调控。
让幼儿进行分散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选择的过程虽然有点乱,但是几分钟之后,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有序地和小伙伴们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除此之外,我还将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玩出自信、玩出快乐。
如:在学习了“小青蛙跳跳跳”之后,我发现孩子们还对那节游戏活动意犹未尽。
于是,在户外活动时,我让他们在原来简单跳跃的基础之上,再去探索还有没有别的跳跃方式,并让他们自由结伴尝试跳跃的方法,孩子了有了活动的方向之后,不会再叽叽喳喳、乱蹦乱跳的了,一切都是那么有秩序。
我发现在游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老师不必为了维持班级秩序而限制或者给孩子们划定好固定的区角让他们进行游戏,我觉得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们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对游戏活动就会失去了兴趣,从而出现有部分孩子追逐打闹、无所事事的现象。
反之,我们让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区角进行游戏,他们会在游戏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同时,也能促进了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日祝福语网 289a.coM)
不知道本文“让孩子自主游戏”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案例背景:说到区域游戏的开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小班的娃娃家、中班的生活角、大班的表演区。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和孩子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案例一:谁来当老爷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角活动去,只听见表演区里传来了吵闹声,“我要当小姐,是我先来的,我要当公主,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随声望去,原来是大家都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争吵,很多孩子都吵着争当小姐。尤一卿和沈馨宁争着当公主,他们正互相争夺代表公主标志的头饰,谁也不肯让。而胡一桑当了夫人,只有一个老爷就是没有人愿意当。就在他们争执不下时,他们发现我在一旁,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他们一点权威的评判。像这样争吵经常发生,真是见了头疼,原先我们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就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分配角色。
迫于无奈,我只好指定谁当小姐,谁当是公主,分到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小朋友很开心,没有分到得嘟着嘴巴,最后见瑶瑶还没有角色,我就问她:“你来当老爷吧?”她说:“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喜欢当夫人。”我说:“那到底谁愿意当老爷?”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当老爷。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我班幼儿他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会选择喜欢的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会争论不休,这与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状态有关。
作为老师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谁谁去当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再开始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种协商的态度来选择和分配,当孩子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应该对其提出一些游戏的要求,让他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做出谦让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二:乱七八糟了在开展主题――有趣的水时,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溶解的秘密〉,教学活动时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有关溶解的实验,当时小朋友都很感兴趣,对于溶解非常好奇,在活动中对于那些介于溶解与不溶解的材料小朋友更是想探索。于是我们老师在益智区里给孩子提供了操作材料。区域游戏开始了,小朋友先是向上次教学活动一样,一种一种材料做实验,做完了还会在纸上做记录。我在一旁看了心想:他们到是挺乖的,把老师教的都记住了。过了15分钟左右,我又来到了益智区,可这次我看到的却不如人意。
只见桌子上面粉、颜料什么都有,小朋友的手都在用手抓操作材料,看到这情景真的很气愤。可孩子们却玩得很起劲,一边玩,一边还在叽里咕噜的说着写什么。曹杰小朋友还小呵呵地举起一杯黑乎乎的东西给我看:“老师,你看我调的毒药。”其他几个小朋友见了都问:“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于是我也跟着搭腔:“曹杰,你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黑乎乎的,就象泥浆水。”其他小朋友见我这么说,都大声笑了起来。没想到那小子头还挺老的,告诉我们说:“这是我用很多东西溶解在一起做的毒药,有洗发露、盐、糖、红色的颜料、黄色的颜料,对了,我还加了绿颜料和咖非的颜料。”其他小朋友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往杯子里放各种东西。看他们那么投入,我也就没有再阻止,只是对他们说:“你们好好玩,别忘了把你的实验记录下来,一会玩好了,归你们整理干净。”
反思: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阻止小朋友的自主探索活动。我们觉得在科学探索性的区域中,应该多些自主,少些束缚――旧式的教育观、儿童观使教师忍不住要说、要管、要问。觉得班级常规不能不抓,游戏规则不能不讲。于是,“看图书不能说话、不同的玩具不能混着玩……”,这些所谓“规则”框住了孩子的言行,抑制了他们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可见,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提供的应是支持、鼓励,而不是管理、束缚。老师应该多些鼓励,少些说教。当孩子面对成人赞许、肯定的目光时,孩子心理会更自信、思维会更活跃。我认为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愿意的、孩子主动的,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我们老师都应该有目的的鼓励孩子去尝试。我的感想:只有解开束缚,为幼儿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自主空间才能达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总目标。在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与表达。同时,要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孩子倍感亲切、自然和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使幼儿的游戏更自主、更愉快。
快乐的表演游戏让孩子很快乐
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段)的一种游戏形式。
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它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
教师在日常的表演活动中要注重成功体念,以信育情。
信赖感、自信感是幼儿健康成长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性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身上大致表现为:乐于助人、乐意与人商量、有困难愿意求人帮助。
通过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作为老师要求读懂孩子眼中的渴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言的积极作用。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幼儿。
如有些孩子比较胆怯,想上台表演却又不敢,因此举手也是悄悄的。
这时你的眼神就应是鼓励的:孩子,行的大胆点,老师为你加油;有些孩子的表演欲望比较强,但倾听习惯不好。
这时你可悄悄的对他说;你演的很好,老师相信,其他幼儿在演时,你也会为他加油,对吗?还有些孩子愿意表演但是表演的技能不够。
这时你可利用空余时间、在没人时,帮他巩固,让他进步。
……我们赞美孩子要真诚,要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感到自在。
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孩子也应体念到自己的弱点。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运用描述或问话,让孩子去体会他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赞美的,而值得赞美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称赞孩子时,最好能清楚地指出孩子好的行为,如"你今天游戏时没有乱发脾气,是个好宝宝"……只有通过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自己良好的行为,才能使日后有所遵循。
总之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笑得更灿烂,唱得更动听,真正成为快来的小天使!
教育随笔:我让孩子玩民间游戏
游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而不同的游戏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孩子,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发现民间游戏无论对多大的孩子来说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
自从接任这个小班以来,我已经教了他们很多游戏,从最初的手指游戏开始,一直到现在达到民间游戏,每个孩子都对这些游戏产生了浓厚达到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回家都会把我教的游戏或多或少地表演给家长看。
还记得刚开学时,那时还是暑期,活动安排不是很紧张,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我开始教孩子们玩手指游戏,例如:金钩钩、银钩钩;五只小猴;两个好朋友;食指拇指碰碰;老爷爷的……;睡觉醒来;以及一些英语游戏,每个孩子都表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下我也来劲儿了,隔不多久就教一个新游戏我们的孩子也很聪明,一学就会。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这些游戏他们虽然还是很喜欢玩的,但是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于是我想到了民间游戏,例如:木头人;笃笃笃,买糖粥;金锁银锁等等,我们的孩子每次玩的时候都异常兴奋,看见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和他们一起玩,就好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样,简直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今我们只要有些空余的时间就会玩不同的游戏,有时在散步时也会坐在草地上玩游戏,有时户外活动时我也会带孩子们做一些英语的游戏,其中牵涉到追、跑、躲藏等动作发展的。
我认为,很多孩子都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的游戏越丰富,孩子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很多以前比较内向的孩子,如今都会很愉快地融入到我们的游戏中,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还是要多给孩子游戏的机会,从各方面着手,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
让孩子在游戏中真正找回快乐
最近学习了徐则民、洪晓琴老师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使我更加深了对于幼儿游戏的理解,正如封面上的那一段小字说阐述的:“游戏不仅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让我们共同关注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了解幼儿游戏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和策略技巧,携手走进游戏天地,走近幼儿的世界。”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这句话似乎已经在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留下了记忆
,甚至烂熟于心,但是如何真正让孩子找回游戏的快乐,却是我们老师在埋头为孩子“设计”游戏时,没有好好思考过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在该书中提供了许多的案例,直观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源于幼儿游戏的故事串出了一个个道理,让我们渐渐读懂了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幼儿。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是本书阐明的一个立场,但其中意味深长的是“玩伴”不同于幼儿之间的同伴,而是“年长一点的玩伴”。我想,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玩伴”——表现了幼儿游戏中的师幼平等关系,二是“年长一点”——说明教师更加会玩,会得到幼儿信任可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这一定位,去除了权威而确立了威信。随着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的默契与投机,当教师被幼儿看成是了不起的同伙时,教师便能在幼儿游戏中游刃有余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比如: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烧烤店的材料,制作了精美了烧烤炉,还融入了一些数方面的知识:串肉的分类等,本以为这么精心的准备会给予孩子游戏的快乐,但殊不知,一些复杂的过程,太过于真实化材料,过多的要求、臆断,反而让孩子束缚于游戏中,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相反的,孩子在户外活动中无意中寻找到一个木架、一个轮胎,三五成群,没有老师的要求,他们也会自得其乐,轰轰烈烈地玩起了游戏。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一堆泥土,也能玩出一片天地:挖坑、倒水……那时我们是何等的开心与快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孩子的游戏,没有大人太多的干预,有的只是最自然的发展。没有结果如何,有的只是过程的享受。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我们就不知道这里面装有什么。静静的等待,耐心的观察孩子的游戏,终有一天孩子会带给我们惊喜。
让孩子在游戏中真正找回快乐,也让我们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教育随笔: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我们一起来到了活动场地。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猫捉麻雀》,乐乐扮演老猫,小朋友们扮演麻雀,我扮演麻雀妈妈。
游戏开始了,我和小麻雀们在家里一起念儿歌:“小麻雀,唧唧喳,院子里说悄悄话,跳来跳去找食吃,老猫来了也不怕!”念完儿歌,我就带小朋友们双脚跳入菜地找食吃。当我喊到“老猫来了”的时候,老猫就来捉小麻雀,小麻雀们赶快跟着妈妈飞回家中,被老猫捉到的小麻雀就要被关到笼子里。
由于梦馨小朋友在班里最小,跑得最慢,所以一下就被老猫捉住了,关进了“笼子”。
游戏继续开始,这回是博林当老猫,,由于博林跑得慢,一只麻雀也没捉到。扮演小麻雀的小朋友欢呼起来!到现在为止,“笼子”里还关着梦馨一只小麻雀。
游戏又开始了,这回,是于航当老猫,本以为于航会非常高兴,因为于航可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于航摇着头说:“老师,我不想扮演老猫。”我一愣:“于航,为什么不想当老猫?”“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吗?你看,小麻雀关在笼子里多可怜!”我回头一看,可不是,“笼子”里的梦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老师”,于航接着说:“咱们玩做客的游戏吧,老猫到小麻雀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的时候,给老猫带点好吃的,老猫就不会捉小麻雀了,老猫给小麻雀带点好吃的,小麻雀就不用出去找食了,你说这样好不好?”
游戏“做客”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开始了,你瞧,小麻雀和老猫在一起玩得多开心!
游戏活动观察:放手,让孩子去做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愉快的、自由的投入在游戏的情景中。突然,刺耳的喊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你没有付钱,怎么可以把巧克力拿走呢?你偷东西!”我在一边悄悄地关注着他们,只见屈臣氏收银员斐斐边喊边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正在红红家做客的晨晨。这时,“妈妈”琦琦连忙问:“你为什么抓住我家的客人?”斐斐生气地说道:“他到屈臣氏拿了巧克力不付钱,你快把巧克力还到屈臣氏里!”原来,银行里的职员还没上班,自动取款机又没钱了,可是晨晨想带着巧克力去做客,于是就自己到超市里拿了巧克力。这时,琦琦在一旁说道:“晨晨,我们红红家欢迎你,不买礼物也没关系的,但是超市里的东西,没有付钱,是不能拿的呀!你还是快点还到屈臣氏里吧。”晨晨听了,害羞的点点头,把巧克力还到了屈臣氏里,斐斐也跟着回到了屈臣氏里。
作为一名旁观者通过观察孩子们自主、解决纠纷,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已经具有了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学会互相理解,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积累与人相处的实际经验。从而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帮助,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此外,由于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不强,也没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在评析游戏的过程中,我和幼儿一起以“去超市”展开了讨论,大家探讨了在超市里应该注意的事情。幼儿通过这样的分析活动,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让孩子作主
在组织孩子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时,我一般采用播放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的活动环节是什么,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曲子。例如,晨间活动结束整理玩具时,我播放优美的钢琴曲;整队到户外做操时,我选择节奏感强烈的律动曲:午餐前,我用轻柔优美的萨克斯曲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但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我精心挑选的曲子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无动于衷。
一次,一首曲子放完了,可还有好几个孩子没安静下来,我忍不住批评他们:“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突然,骁骁说了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他的话提醒了我,难道是我选择的音乐不合适?
于是,我问孩子:“这些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孩子们点了点头。
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
我想我选择的音乐大多是用来安定幼儿情绪的,孩子们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不熟悉,所以没有兴趣。那我何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作主呢!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说出《办家家》《买菜》《大馒头》《小手拍拍》《加油干》……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欣赏过的曲子。
这时,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播放的音乐,但是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与我们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小学,课间播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时播放的是萨克斯曲《回家》,这些音乐孩子们已非常熟悉。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这个音乐。”“老师,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只要你弹这个曲子,我们就知道要上课了。”我立即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接着,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选择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大家来做操》作为户外活动的准备音乐,律动《加油干》作为整理材料的准备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作为孩子离园前的准备音乐……
我把这些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播放时,孩子们会轻声哼唱,还会提醒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了”“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只有孩子熟悉理解的东西才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孩子感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容易被忽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替孩子选择,但孩子往往很难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不仅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一日生活,而且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规则意识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作主
为了丰富幼儿的课间活动,让孩子在空余时间有事可做,我们鼓励孩子从家里自带一些小玩具到幼儿园来玩。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想以此培养孩子合作、谦让、互助的精神。因此,在孩子带来玩具时,我们都是极力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着玩。就这样,我们的自带玩具活动开展了两个多月,原本认为非常适合孩子的活动,可现在带的孩子却是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午饭过后,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一些孩子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起劲地摆弄着。这时,几个没有带玩具的孩子走过来要求加入,因为玩具比较小,没有共同玩的空间,于是遭到了拒绝。立刻,其中的一个孩子嚷了起来:“你不谦让,老师说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我告诉老师。”几个孩子转身就朝我走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总是在倾诉自己的理由,诉说别的孩子的自私、不团结。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正想按照惯例叫那几个有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分享,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于是我说“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的玩具自己玩日。今天,如剽尔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分享的,就自己做主,自己的玩具自己玩。”立刻,这几个孩子傻了眼,原本以为我会支持他们来分享别人的玩具,这时不知该做什么好了。我从教室里拿出一些小玩具、书本,分给没有玩具的孩子,但这些的吸引力明显没有那些新鲜的自带玩具强。
下午孩子游戏时间,我特意找了一些天天带玩具来的孩子谈心。“你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玩一会呢?”孩子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惊讶:“我就一个,给了他们我玩什么呢?”“他天天都不带,都来要我的,我不喜欢给他玩了。”“××上次把我的玩具都弄坏了,我妈妈说不许给别人玩了……”孩子们的理由都很充分,让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这也让我联想到“带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是不是也和这有关呢。于是,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那些不带玩具的孩子,真的有一部分是很少甚至是从来没带过玩具来。我悄·哨地问了其中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哑口无言。“我们家的玩具带来要弄坏的,我妈妈说玩玩人家的也是一样的。”“我不想给人家玩,所以我就不带了。”
孩子的话,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反思。在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知道谦让,有好东西要分享。但却往往忽视了责任、天性方面的考虑。自我为中心是3—6岁孩子的年龄特征,当他只有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以“谦让”、“分享”的大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为了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孩子不得不忍痛“分享”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为了不“忍痛”,干脆就不带了。而不带的孩子更可以向带玩具的孩子“分享”不同的玩具,这更让一些孩子的责任心越来越淡,带的人越来越少。同伴问的分享,有时难免会造成一些玩具的损坏,于是更让一些家长、孩子不满,就难怪带来的玩具会越来越小了。
于是,在以后的自带玩具玩的活动中,我不再极力鼓励孩子来分享,而是让孩子自己作主,选择是否要分享,和谁分享。并且将星期四定为“玩具自己玩日”,所有带玩具的孩子之间可以交换,不带的孩子由老师提供一些图书和小玩具。这样既给孩子相互交流、分享的空间,也给孩子自己作主的机会,更给孩子提高责任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