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精选六篇)
发布时间:2025-04-11 滕王阁序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滕王阁序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滕王阁序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滕王阁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作业:背诵课文2~~5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课文
二、重点段落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学生,全体学生)
二、理清全文结构,重点分析2~~5段。
1、问:速读课文,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背3段分析景物之美。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三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3、背4、5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
(1)、第四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2)、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三、作业:
练习三、四。
附:板书设计
一、述宾主之美。[实用申请书 WwW.373939.CoM]
二、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三、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滕王阁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
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
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滕王阁序教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11人,年龄和智力上的差异性很大。
王思文,女,1995年11生,家住如皋集贤公寓202幛407室。该生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对语文的教学内容理解能力较强,但说话时口齿不清,别人很难听懂。她表现欲望强烈,好胜心强,有管理别人的欲望。喜欢用左手书写,右手也能书写。
王婷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品德较好,语言发展较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能表达较复杂的意思,语言的逻辑性不强,叙述内容的时空跨度较大,让人不知所云。性格内向,害羞,记忆和观察能力较差,写字时添画减画现象较多,经常出现笔画的方向反向现象。
陈佳林,性情憨厚,感情丰富,喜形于色,做事缺乏耐心和恒心。动作迟钝,走路动作有时不太协调,憨态可掬。能讲普通话,吐词清楚,发音标准。缺点是做事速度太慢,写作业时常常一节课只写两三个字。
陈书梅,小儿麻痹症,言语和行动方面严重障碍,接受能力差,写字不按笔顺,不按格书写。通过近在三年来的训练,在语言发展水平上进步显著,但由于记忆力较差,说儿歌时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顺利接下去。
陶星,调皮捣蛋,常常别出心裁地想出一些鬼点子来玩,动作协调,机灵活泼。语言发展严重障碍,有异食癖现象,喜欢打扰他人,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陈森,语言发展严重障碍,发音系统不完善,很大程度地依赖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缺少恒心和耐心,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写字,脾气倔强,有时会摔东西和自虐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吴迪,语言表达能力尚可,但语话做事无意识现象严重,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缺少思维的成份。
黄炜,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做事不考虑后果,能清楚地表达,但不会说普通语。写字能力较差。
肖小芳,身材矮小,思维发展缓慢,动作迟钝。语言发展水平一般,不会主动表达,不会按要求写字。
曹欣,多动症倾向,注意思维很难集中,手脚少有安份的时候。写字依赖教师一刻不停地敦促。生活经验丰富,语言词汇量较其他同学宽。
康诚,脑瘫,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有一定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性格较外向。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班继续使用浙江省达敏学校的校本教材《实用生活》教材套。本册(第五册)教材内容详实,语言浅显,形象生动,贴近生活,适合我班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材以口语训练为主,不进行拼音教学,直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册共分四个单元主题:好习惯、爱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迎新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首都、中国地图等。
2、认识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
3、知道国庆节、元旦节和春节。
4、了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了解北京奥运的相关知识。
5、认识雨具及一元人民币。
6、会说文明用语。
7、认识生字(粮、错、做、脚、晚、洗、卫、生、华、民、共、和、国、祖、红、旗、全、庆、节、都、首、安、北、京、穿、雨、伞、鞋、旦、请、客、钱、买、
认识部首(米:米字旁、厂:厂字头、钅:金字旁、月:月字旁、氵:三点水、礻:示字旁、十:十字底、纟:绞丝旁、方:方字旁、囗:口字框、彳:双人旁、阝:双耳旁、穴:穴字头、
认读词语(粮食、厕所、习惯、道歉、接受、批评、努力、改正、洗脚、卫生、祖国、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国旗、我国、我们、国徽、国家、标志、尊敬、国庆节、全国人民、北京、天安门、首都、雨衣、雨鞋、雨伞、元旦、祝贺、热情、打招呼、问好、影响、谈话、客人、节日、做客、买东西、
8、会背古诗及儿歌:(《悯农》、《五星红旗真美丽》、《小雨伞》、《做客》
能力目标:
1、会自己独立吃饭,不丢粒,不浪费。
2、会自己上厕所大小便、自己洗脸洗脚、,并做到定时有规律,养成便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脸洗脚、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的好习惯。
3、会哼、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敬礼姿势正确。
4、能在地图上找出北京的位置,会画天安门、纪念碑、国旗等。
5、会自己使用雨具和一元钱人民币。
6、会接待客人和到别人家作客。
语言方面有所提高,能连贯说一句话。
情感目标:
1、懂得珍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懂得遵守公共场所的公德,大小便时注意卫生
3、初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做错事要道歉。
4、懂得热爱祖国。
5、遵守社会公德。
6、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意识。
四、重点难点:
1、生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依然是本学期的教学难点。
2、写话训练和生活技能的培养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措施: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坚持每小周讲一则故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天写一页硬笔字,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写一句话,锻炼学生的思维。
2、创设相关的生活场景,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实践技能,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3、利用博客网页,锻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最适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
滕王阁序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
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2、 写作背景:读注释,了解本文成篇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3、骈文的特点。课后短文级投影总结。
4、教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巩固新课。
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字音:
翼轸 瓯越 棨戟 襜帏 潦水 骖騑 绣闼 甍 纡 睇眄 帝阍
宗悫 叨陪
教学后记: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
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理顺文章思路。
1、第一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先写历史悠久,再写地域广阔,写地理位置的重要,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出参加宴会的众多杰出人物,还有一个“童子无知”的“我”。
此段为叙事。
2、第二段。
前往滕王阁处观景及登临时见到的自然景观。
3、第三段。
在滕王阁上俯视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小结二、三段。
这两段为写景。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并阅读前三段,巩固字词及句式。
5、后四段作者抒情,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怀才不遇。
第四段,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第五段,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阅读后四段,积累字词,掌握典故。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段。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3、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4、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教学后记: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滕王阁序教案网内容,请访问滕王阁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