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课件
发布时间:2024-07-30 学校课件学校的课件推荐十篇。
以下内容主题是“学校的课件”,是栏目小编为您分享的。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 学生反应的积极程度可以反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如有需要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帮助!
学校的课件 篇1
我们分享,我们快乐
(《品德与生活》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享能带给别人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2、能够认同别人的快乐。
3、能够对同学之间不接纳和不欣赏的行为进行阻止,并运用正确的方式使大家一同分享快乐。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和他人分享。
三、教学过程:
(一)、轻松游戏,体验感悟
1、学生自己玩自己的玩具。(自己玩玩具2-3分钟。)
2、和同学们一起玩玩具。你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去欣赏别的小组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玩具2-3分钟。)
3、玩玩具结束。师:刚才你自己玩了玩具,又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玩具,两次玩玩具你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4、师:看来好的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才更快乐。把你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这就叫“分享”。
在你拿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快乐。因为,我们分享;所以,我们快乐。(出示课题。)
5、思考,进一步理解分享的含义:
除了分享玩具,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也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呢?
6、小结:生活中值得分享的事情的确很多。我们大家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都要学会分享,学会了分享,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二)、画画说说,分享意见
1、出示圆圈,给这个圆圈加上几笔,变成其他的东西。
2、每人想一个主意,画一画。(学生动手画画。)
3、现在,谁来说说你把圆圈变成了什么?
4、小结:把你独特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听,这也是一种分享。(出示:“分享想法”)这种分享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得到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还可以学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呢!
(三)、辨析感悟,分享成功
1、小朋友们刚才特别能干,老师禁不住要表扬大家:“太能干了。”
2、可是我在以前的学校上课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画了一张画嘛。”
3、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四)、回忆快乐,分享快乐。
1、老师有道数学题,请你来算一算: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把你的苹果给我,把我的苹果给你,你和我各有几个苹果?(一个)
2、再请你做一题:你和我都有一件快乐的事,把我的快乐说给你听,把你的快乐说给我听,每人有几个快乐?(两个)
3、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快乐说给大家听,那我们会有多少个快乐呢?(无数个)
4、那你有快乐的事吗?那就赶快把自己的快乐事写下来吧。
5、请把你的快乐事先说自己组的同学听听吧。让他们先来分享你的快乐。
6、谁愿意把自己的快乐让我们大家来分享呀?(指名说)
(五)、活动总结,课外延伸。
1、你们瞧,我们班一下子成了快乐的小天地,有了数不清的快乐。
2、是啊,献出了自己的快乐,分享了别人的快乐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你的快乐,我们一同快乐!好吗?
学校的课件 篇2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教育学生思维、培养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任务。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显得尤为重要。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份生动、具体并且全面的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案中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数学的基础知识时,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我们在教案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案中还设计了一些错题讲解的环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做到知错就改,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我们还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些评价方式,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它既需要生动具体又要全面详细。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通过我们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校的课件 篇3
模块四 语法专练:情态动词
【考点透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情态动词是一大热点。每年单项填空题必考一题,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考查考生对情态动词的运用:一是情态动词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如表示禁止、命令、威胁、许诺等意义;can, may, might, need, shall, should等的用法。二是“情态动词+have done”表示推测。三是情态动词后面省略形式的用法区别,如I could (=I could do),I could have (=I could have done)的区别。
(一)can和could的用法
1.表示能力或客观可能性,还可以表示请求和允许。例如:
Can you finish this work tonight?
一Can I go now? 一Yes,you can.
2.could也可表示请求,是委婉的语气,主要用于疑问句,不可用于肯定句,答语应用can,即could不能用于现在时态的简略答语中。例如:
一Could I come to see you tomorrow?
一Yes,you can. (否定答语可用No,I’m afraid not)。
3.表示惊异、怀疑、不相信的态度。(主要用在否定句、疑问句或惊叹句中)
Can this be true?
4.“can (could) + have + 过去分词”的疑问或否定形式表示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怀疑或不肯定。例如:
He cannot have been to that town.
(二)may和might的用法
1.表示请求、可以与允许的情况,might比may的语气更加委婉。may的否定式为may not,但表示“不可以、禁止”答意思时常用mustn’t代替may not。例如:
一May I take the book out of the reading-room?
一Yes, you may. (No, you mustn’t. / No, you may not. / No, you’d better not.)
2.“may / might + have + v-ed”结构表示对过去行为的推测,含有“想必、也许会”的意思。
She may/might have missed the train.
(三)must和have to的用法
1.must的否定式有两个:mustn’t表示“禁止”;needn’t/ don’t have to是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答复。例如:
一Must we hand in our exercise books today?
一No,you needn’t.
2.“must have done”意思是“过去一定做了”;其否定式“can’t/ mustn’t have done”意思是“(过去)不可能做了”;而“needn’t have done”意思是“(过去)没必要做”。
3.must与have to的区别;二者含义很相似,两者往往可以互换使用,但have to有各种形式,随have的变化而定。must与have to有下列几点不同:
(1)must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看法,而have to则往往强调客观需要。
(2)must一般只表示现在,而have to则有更多的时态形式。
(3)询问对方的意愿时应用must。
(4)表示理论上的论断和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时,应用must。例如:
We must believe that only socialism can save China.
(四)dare和need的用法
1.need表示“需要”或“必须”,作情态动词时,仅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在肯定句中一般用must,have to,ought to或should代替。例如:
―Need I finish the work? ―Yes, you must.
注意:needn’t have done表示“本来不必做某事而实际上做了某事”。
2.dare做情态动词时,主要用于疑问句、否定句和条件从句中,一般不用肯定句中。例如:
How dare you say I’m unfair?
3.dare和need常用作实义动词,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所不同的是,作实义动词时,在肯定句中,后面通常接带to的不定式,在否定和疑问句中,后面可接带to或不带to的不定式。
(五)shall和should的用法
1.shall常用于第一、第三人称。若用于其他人称时,则表示说话人给对方的“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2.shall用于条约、规章、法令等文件中,表示义务或规定,一般用第三人称,意为“一定”。
3.shall用于if/ when引导的从句中,表示将来的可能性,语气较强,意为“将”。例如:
When I shall see him, I will give him your message.
4.should常表示“惊异、赞叹、不满”等情绪。主语从句中谓语动词要用“should+动词原形”。
5.should have done意为“应该做而未做”;shouldn’t have done意为“不应该做而做了”。
6.should表示劝告、建议、命令。同义词未ought to。
(六)will和would的用法
1.表示请求、建议等,would比will委婉客气。
2.表示意志、愿望和决心。
3.will be和will have done的结构均表示推测,主要用于第二、三人称。前者表示对目前情况的推测,后者表示对已经完成的动作或事态的推测。
This will be the book you want.
The guests would have arrived by that time.
4.would可表示过去反复发生的动作或某种倾向。would表过去习惯时used to正式,并没有“现已无此习惯”的含义。
(七)ought to的用法
1.ought to表示应该
2.ought to表示推测
3.ought to have done表示过去应做某事而实际未做。(这时ought to和should可以互换)
(八)used to,had better,would rather的用法
1.used to表示过去的习惯动作或状态,现在已不存在,在间接引语中,其形式可不变。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疑问句或强调句中,可有两种形式。如:
Did you use to go to the same school as your brother?
Used you to go to the same school as your brother?
I usedn’t to go there.
I didn’t use to go there.
She used to be very fat, didn’t she? / use(d)n’t she?
2.had better意为“最好”,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
3.would rather意为“宁愿”,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由于would rather表示选择,因而后可接than。如:
I would rather work on a farm than in a factory.
I would rather watch TV than go to see the film.
I would rather lose a dozen cherry trees than you should tell me one lie.
【题例精析】
【例1】 -Didn’t they come to the party last week?
-Yes. They didn’t want to come with us at first, but then we ____ persuade them.
A. would B. could
C. were able to D. had to
【易错点悟】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区别can 与be able to 表示“能力”的用法。
【要点精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及讲话人语气,选项动作表示经过努力才完成的。在这种语气的肯定句和疑问句中,常用be able to,在否定句中可用can。
【答案】C
【例2】 You ____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 reading skill, as it is so important. (北京四中交流卷)
A. can’t B. should
C. must D. needn’t
【易错点悟】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can’t...too...”固定短语的理解。
【要点精析】根据句子意义:无论怎么注意你的阅读技巧都不过分。同时句中由于有了too...to结构,只有can’t可以与它构成固定短语,有此含义。其它选项无此意。
【答案】A
【专项检测】
1. I promised to get there before 5 o’clock, but now the rain is pouring down. They ______ for me impatiently.
A. may wait B. ought to wait
C. could wait D. must be waiting
2. He was very brave. Even though she’d hurt her leg, she ________ go back alone.
A. could B. might
C. have to D. was able to
3. You ________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 reading skill, as it is so important.
A. cannot B. should
C. must D. needn’t
4. I’ve tried several times, but the car just _______.
A. doesn’t start B. wouldn’t start
C. won’t start D. didn’t start
5. Always the old lady ______ sit for hours doing nothing at all.
A. was used to B. would
C. used to D. should
6. There used to be a small school,___________?
A. was there B. wasn’t it
C. usedn’t there D. usedn’t it
7. Our house is on the top of the hill, so in summer the wind _____ be pretty cold.
A. must B. can
C. ought to D. need
8. Haven’t I told you that you __________ have the answer tomorrow morning?
A. will B. shall
C. should D. would
9. I’m surprised that he _______ in the match.
A. should fail B. should have failed
C. would have failed D. may have failed
10. Better go to see my sick colleague right now, ________I?
A. hadn’t B. didn’t
C. don’t D. won’t
11. Sir, you ______ be hunting deer here, for they are preserved by the government.
A. oughtn’t to B. can’t
C. won’t D. needn’t
12. Sorry I’m late. I ______ have turned off the alarm clock and gone back to sleep again.
A. might B. should
C. can D. will
13. - There were already five people in the car, but they managed to take me as well.
- It __________ a comfortable journey.
A. can’t B. shouldn’t be
C. must have been D. couldn’t have been
14. To be on the safe side, we should fill up the tank now, because we ______ run out of gas on the way.
A. can B. would
C. might D. should
15. ____ three people who travel together, there _____ be at least one who ____ be my teacher.
A. Between; can; will B. In; should; could
C. Among; will; may D. Of; must; can
16. -Could you lend me that book you ______ me about when I telephoned you?
-No, I am sorry, I can’t. I gave it to a friend.
A. were telling B. would tell
C. had told D. had been telling
17. -We need a person badly to think up such an idea.
-_______ the new comer have a try?
A. Shall B. May
C. Should D. Need
18. We ________ so tired. We’ve only been to a party.
A. mustn’t have felt B. wouldn’t have felt
C. shouldn’t have felt D. couldn’t have felt
19. Professor Smith, many students want to see you. __________ they wait here or outside?
A. Do B. Shall
C. Will D. Would
20. -How about paying a visit to Mr. Richardson, our former history teacher?
-Good idea. I will e-mail him today so he _____know _________ to expect us.
A. shall; why B. may; when
C. would; why D. will; how
21. -I went to work on foot yesterday, though it _________ cats and dogs.
-You __________ by bus. It was likely to get a cold.
A. is raining; must have gone B. rained; would go
C. was mining; should have gone D. have rained; could have gone
22. You ______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 reading skill, as it is so important.
A. cannot B. should
C. must D. needn’t
23. I told Sally to fix him up with this job, but perhaps I _________ it out for her.
A. had to write B. must have written
C. should have written D. ought to write
24. My sister met him at the Grand Theatre yesterday afternoon, so he ________ your lecture.
A. couldn’t have attended B. needn’t have attended
C. mustn’t have attended D. shouldn’t have attended
25. Research findings show we spend about two hours dreaming every night, no matter what we ________ during the day.
A. should have done B. would have done
C. may have done D. must have done
26. -Is there any flight to Tokyo today?
- I think there _____, for the weather is too bad.
A. mustn’t be B. mightn’t be
C. needn’t be D. can’t be
27. -I’m told that John had another car accident this morning.
- I believe not. He _____ so careless.
A. shouldn’t have been B. wouldn’t have been
C. couldn’t have been D. mustn’t have been
28. It wa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hat cost the boy a lot of time that he __________ doing his lessons.
A. might have spent B. ought to have spent
C. must have spent D. could have spent
29. -I didn’t know you were good friends.
-You _______. I have known her since she moved here. You were studying abroad then.
A. may have B. needn’t have
C. couldn’t have D. must have
30. They must have finished the work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__________?
A. mustn’t they B. haven’t they
C. hadn’t they D. didn’t they
31. -I didn’t see her yesterday.
- Of course, you _____, because he had gone for a trip.
A. can’t B. may not have
C. can’t have D. mustn’t have
32. You ________ phone him if you want to, but you _________. He is sure to phone you.
A. may; mustn’t B. have to; needn’t
C. can; doesn’t need D. can; needn’t
33. - She must have gone back to the valley.
- ______, she _____ have. The entrance to it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A. No; mustn’t B. Yes; might
C. Yes; could D. No; couldn’t
34. He _____ full marks, but he was so careless as to make a spelling mistake.
A. must have gained B. can have gained
C. could have gained D. must gain
35. From what you said, she _____ you about it.
A. mustn’t have told B. can’t have told
C. mustn’t tell D. can’t tell
36. - You ought to have made an apology to Tom yesterday evening.
- Yes, I know I _________.
A. ought to B. have to
C. should have D. must have
37. -Is there a fog in the evening?
-There _______ be. I’ll make a phone call to find it out.
A. must B. would
C. will D. might
38. - _______ he help you with the problem?
-Well, though it is very hard, __________ I’ll do what I can to work it out.
A. Shall; but B. Can; and
C. Must; however D. Will; still
39. -How is that, Joan?
-Yeah, it’s from the boss. She _________ first, whether she likes it.
A. shall go B. ought to have gone
C. should go D. must have gone
40.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the video, in which you can see foreigners making jiaoji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ure, it ______ be very interesting.
A. should B. may
C. can D. will
41. -The door was open.
-It _________ open. I had locked it myself and the key was in my pocket.
A. can not be B. must not be
C. can not have been D. must not have been
42. -Where ________ Margaret have put the empty bottles?
-She ________ them away. They must be somewhere.
A. can; can’t have thrown B. must; needn’t
C. must; must have thrown D. cant; must throw
43. -Mum, I climbed to get the Teddy Bear from the top of the shelf.
-My goodness! You _______ yourself. You ______ do that next time.
A. must have hurt; mustn’t B. should have hurt; can’t
C. may have hurt; mustn’t D. might have hurt; won’t be able to
44. -Shall I go and buy more food and drinks for the party?
-No, we have prepared a fridge of those. That _______ be quite enough.
A. can B. may
C. might D. ought to
45. -Hurry up, Michael! It’s ten to three.
-Goodness me! The class_______. I’ll be late again.
A. must begin B. may begin
C. should have begun D. must have begun
46. When he was there, he ____ go to that coffee shop at the street comer after work every day.
A. would B. should
C. had better D. might
47. -I hear you have written a novel.
-Yes, the book ________ be out in a month or so.
A. can B. dare
C. should D. need
48. -How could I thank you enough?
-Don’t mention it. Any other man _________ that.
A. must do B. could do
C. would have done D. should have done
49. -Why aren’t they here yet?
-They ________ the bus.
A. can have missed B. must be late for
C. may have missed D. might be late for
50. Mike _______ come to see me I don’t want to go out in case he comes.
A. can B. must
C. may D. will
51. The thief ________ in from the kitchen window as the door was closed.
A. may climb B. must have climbed
C. could have climbed D. should have climbed
52. -You didn’t invite Bill?
- __________ him too?
A. Must I invite B. Must I have invited
C. Should I invite D. Should I have invited
53. -Why didn’t you attend the lecture yesterday?
-I didn’t think that we _______ on Sundays.
A. should B. ought to have
C. shouldn’t have D. will have to
54. It’s said that there are plenty of hotels in that town. There ______ be any difficulty for you to find somewhere to stay.
A. wouldn’t B. mustn’t
C. shouldn’t D. needn’t
55. -Would you be here to attend the English party this evening?
-Yes, we _________.
A. shall B. would
C. will D. must
56. On Sundays when I was a child, Father and I _______ get up early and go fishing.
A. could B. would
C. might D. should
57. -You’d better keep quiet in class.
-Sometimes I ________ Yesterday, I was very quiet during my English class.
A. would B. do
C. did D. have
58. I lived with my sister this summer and didn’t have to pay rent. So I ______ save most of my salary.
A. could B. would
C. was able to D. should
59. -Look, John’s fallen asleep.
- Oh, he _______ too late last night.
A. might sit up B. should have sat up
C. could sit up D. must have sat up
60. -I posted the letter a week ago.
-Then they __________ the letter by now. It usually takes four days.
A. can have received B. must receive
C. should receive D. ought to have received
61. He used to teach in that university and I _________ ride past it on my way to work.
A. would B. could
C. should D. might
62. -So you have to leave now.
-Yes, I __________.
-How nice it would be if you could stay a bit longer!
A. have to B. ought to
C. do D. have
63. He _______ Shanghai, for I saw him talking with the headmaster a moment ago.
A. must have gone to B. can’t have gone to
C. mustn’t have been to D. can’t have been to
64. From what I learn about their hotel, the service and the weather, they _____ their holiday very much.
A. wouldn’t have enjoyed B. shouldn’t have enjoyed
C. needn’t have enjoyed D. can’t have enjoyed
65. It is not like Jack to be unfriendly, so he _________ you when you called.
A. can’t have seen B. should not have seen
C. must not have seen D. need not have seen
66. -Many people in England love to give advice on weather reporting.
-Yes, but I think the weather office’s computers _________ be more accurate.
A. can B. must
C. ought to D. might
67. -The farmers lived near the high way.
-________ very noisy.
A. It must have been B. They must be
C. That might be D. There must be
68. She is too slow. She ________ pass the test, but she __________ too little.
A. would; knew B. will; knows
C. would; knows D. will; knew
69. -Mary didn’t turn up last time, did she?
-No. She_________. We had changed our plan.
A. shouldn’t have come B. needn’t have to come
C. didn’t need to come D. needn’t have come
70. -They haven’t finished the work up to now.
-Well, they________.
A. should B. should have
C. would D. must have
71. -Shall I go and buy more fruit for the party?
-No, I have already bought 3 baskets. That _________ be enough.
A. can B. ought to
C. may D. might
72. -Why hasn’t the speaker turned up?
-He _________ the flight. I’ll find it out at once.
A. must have missed B. might have missed
C. would have missed D. could have missed
73. I _______ pay Tom a visit, but I am not sure whether I will have time this Sunday.
A. should B. might
C. would D. could
74. -Who is the girl standing over there?
- Well, if you _____ know, her name is Mabel.
A. may B. can
C. must D. shall
75. It has been announced that candidates (考生)________ remain in their seats until all the papers have been collected.
A. can B. will
C. may D. shall
【答案解析】
1.D。must表示推测。根据句意:他们一定正在等我们。所以用must be waiting。
2.D。由even though可知该题意为:她很勇敢,尽管她腿受了伤,她仍然设法独自回家了。而be able to= manage to,有克服困难设法成功之意。
3.A。cannot / can not / never … too/ enough是一固定搭配,表示“越……越好”、“再……也不过分”。
4.C。考查情态动词will的用法。will表示意志、意愿和决心。
5.B。used to和would都有“过去常常”之意,但used to有今昔对比之意,现在再也不这样了。而would无此用法。
6.C。解此题的关键:一、掌握反意疑问句的基本构成,即“前肯后否,前否后肯”。二、了解used to构成的反意疑问句有两种 (didn’t和usedn’t或usen’t)。三、知道there构成的反意疑问句可由there直接构成,而不用it,所以选择C。
7.B。can作为情态动词,它有一特殊用法,即:表示“有时会”= is sometimes等一般情况。句意为:我们家住山顶,所以有时夏天风会很大。
8.B。shall用于第一、三人称疑问句时表示征求对方意见或指示。二、三人称表示说话人的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9.B。should意为“竟然”。should have done意为“竟然做了某事”。句意:我很惊讶,他竟然比赛输了。
10.A。had better是一特殊情态动词,它可以写成better,但无论是had better,还是better,其反意疑问句均由had引导。此外,还遵循“前肯后否”的原则。故选A。
11.A。此题考查情态动词ought to的特殊用法。它有表示“道德法律上的必须”之意。此句意为:“先生,您不能在这捕鹿,它们是国家保护动物”。can’t虽有“不能、不准”之意,但它不表示“法律上的不准,道义上的不能”之意,所以排除B。oughtn’t to相当于shouldn’t,但前者语气更为强烈。won’t表示“不愿、不能”,故排除。needn’t表“不必”,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D。
12.A。can不能用于肯定句中表示推测;will表将来或意愿;should have done意为“本应该……却未……”。句子表达的是一种对过去的猜测,但可能性不大。
13.D。因对话是对过去事情的推测,所以不能选择A和B。从上句意义可知:已坐了5个人的小车里再挤一个人一定不是舒服的旅行。答案为D。
14.C。表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事实的推测,但不是很肯定。
15.D。谚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16.A。本句意为“你能把那本我给你打电话时你提到的那本书借给我吗?”,用过去进行时表示对过去情节,场面的描述。
17.A。shall用于第一、第三人称表示请求允许,“让这个新来者试试好吗?”
18.C。“我们本不该觉得这么累,我们只是参加了个聚会嘛”。have been to是已发生的事实,“本不该”也是已经存在的状况。shouldn’t have felt是对已存在的情况的虚拟。shouldn’t“(照常理)本不应该”。
19.B。shall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征求许可。
20.B。第一句表示要“拜访Mr Richardson”;第二个人因此说我给他发个电子邮件“so (that) he may know”以便于他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接我们(期待我们到达)”故选B。
21.C。说话人在主句中使用了过去时态,因此,用来修饰从句的让步状语从句就必定是过去时态,这样,就排除了A、D项。should have done表示的是责备对方应该做某事而没有做,上句已经说明是走路而不是乘车,这样,就把可would go排除了。
22.A。cannot / can not / never … too / enough是一固定搭配,表示“越……越好”、“再……也不过分”。
23.C。should have done意为“本该干某事”。must have done 意为“准是做了”,不合题意。
24.A。couldn’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情况的推测,“过去不大可能发生某事”。B项表示本不必做某事而实际上却已做了。C项形式错。D项含有责备批评意味,用于肯定句表示在某时间之前应该完成的事而没完成,用于否定句表示本不该做的事却做了。
25.C。根据句意: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每天都会有2小时在做梦,不管我们白天做了什么。空格处应是表示对白天所做的事情的不肯定的推测。故选C。
25.D。对现在所发生的事情的否定推测。
27.C。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否定推测。句意:-有人告诉我John今天上午又出车祸了。-我不相信。他不可能那么粗心的。couldn’t have done意为“不可能做了……”。
28.B。句意:就是玩电脑游戏浪费了这个小男孩很多时间,其实他本应当把时间化在学业上的。ought to have done含有责备批评之意。故答案为B。
29.C。根据此对话的语境,此空应是“你不可能知道,你当时正在国外读书呢”。you couldn’t have是you couldn’t have known we were friends的简略形式。该句式表示对过去有把握的否定推测。A项表示“也许知道”;B项表示 “没必要知道”;D项表示“一定知道”。均不合题意。
30.C。前句是must have +过去分词时,若前句强调对过去情况的推测(一般都有过去时间状语),疑问部分的谓语动词用didn’t + 主语;若前句强调动作的完成,疑问部分的谓语动词用haven’t/ hasn’t +主语。根据题意,by the end of last month(到上月底为止),表示动作的完成。
31.C。can’t have done 表示对过去发生的行为不肯定。
32.D。考查情态动词的用法。can表“可以”,needn’t表“不必”。
33.D。句意:- 她一定回到峡谷了。 -不,不可能的。峡谷口找不到的。must have done的否定形式应是:can’t / couldn’t have done。
34.C。could have done意为“本来可以干某事”。
35.B。can’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发生的行为的不肯定推测,意为“不可能干过某事”。
36.C。因为题目中由ought to, 其表示过去动作的have在省略回答时不能舍弃。
37.D。might表示把握性小的判断,意为“也许”。从第二句话说话人要打电话查明,说明他不太清楚,所以用might。must表示有把握的推测.would和will表示推测时把握性仅决于must,意为“大概是……”。
38.D。A、B项因为第二空有并列连词,排除,C项第一空意思不对,排除;D项第一空表示“将来”的时间,第二空表示“转折”的含义。
39.A。shall用于第二、三人称。表示意图、意志、允诺、命令、命运或必然结果等,此处表示必然结果“她必须先去”。因为后面的从句说明了这种情况:“不管她是不是喜欢”,说明不由她个人决定。选项C表达不了这种意思。
40.A。should用于情态动词时可以表示“应该会……,一定……吧”。外国人善于做饺子,他们做饺子的情形一定会很有趣。may只是用于不太确定的推测,不足以表达文中的含义can通常情况下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的推测;will表示将来的情况,而外国人做饺子有趣是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的事情。
41.C。应该注意上句时态是was,“当时门是开着的”。对过去的事件的否定推测用can not have been。
42.A。must表猜测时,只用于肯定句,而依据They must be somewhere可以判断答案。
43.C。mustn’t表示“禁止”“绝对不可能”,must表示猜测时,语气比may更加肯定。
44.D。ought to可以表示“根据外界的事实或条件做出判断”。can用于推测时常出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may和might表示推测的不确定性。
45.D。根据语境,表示有把握的推测,“一定开始上课了”。must + 动词原形是对现在情况推测,must +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或已发生的情况的推测,may表示把握性较小的推测。should表示预期,“应该会,一定会……吧”。
46.A。would在这里的意思是“过去经常做某事”,符合语境,而B、C、D均无法使此句合理通顺。
47.C。should do的意思是“应该会……,-定……吧”,表示“预期”。
48.C。根据语境,是对过去了的事情表示感谢。情态动词 + have done,表示过去。would意为“会,将”。
49.C。根据上下文,他们还没到这里的原因有可能是他们错过了汽车。错过汽车,没按时到一定是一个过去的动作,所以排除B、D项。can表示推测时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故C项是最佳答案。
50.C。may在此表示对将来的事实进行猜测。
51.B。该句表示对过去的事实进行猜测,用C、D项含义均不对。
52.D。问句中使用了过去时态,说明动作发生在“过去”;A、C项表示“现在”或者“将来”,排除。must不能和完成时一起用于疑问句,排除。这里should have done表示应该做某事而没有做,带有批评的口气。
53.A。此句应该用情态动词的省略形式,根据意思应用should。
54.C。wouldn’t表“不会”,一般用在过去时态;mustn’t表“一定不可以,千万不要”;shouldn’t表“应该不会”;needn’t表“没必要”。
55.C。首先排除B、D,B表示一种委婉,此时没必要,D项must语气不对。shall表单纯的将来,而will更好,表示我们将来愿意去。
56.B。“would”表示一种经常性动作,相当于“used to do”,但意思不完全相同。
57.B。do这一助动词既指代了上文的“keep quiet in class”,又表强调,由于此题设置的是通常状态下,故选do,如果用来指过去的动作,则用did。
58.C。would表“会”,should为“应该”,题中could和was able to表“能够”,符合题意。could为天生所能达到的,而was able to是经努力所能达到的,因此符合“省钱”语境。
59.D。译为:-看!约翰睡着了。-他一定是昨天晚上熬夜熬得大晚了。must表示有根据的,较为肯定的推测。
60.D。从by now看应该是完成时态,排除B、C,从It usually takes four days看,应是ought to“应该”,选D。
61.A。would表示过去某一段时间一直重复做的事情。
62.A。have to表示由于客观原因“不得不”,不能分开;ought to等于should,表示“应该”,do在此句中不能用,不能代替have to。
63.B。can’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情况的一种比较有把握的判断。根据下半句:因为一会儿时间前我看见他正和校长谈话可判断:他不可能去了上海。
64.D。can’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的行为动作的否定,从上文来看“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他们不可能这个假期很快乐”,A项表示“可能已经,该已”,B项表示“过去该做而未做”,C项表示“本来不需做而实际上做了”。
65.A。can’t have done表示对过去事实的推测,意为“肯定没有……”。should not have done表示不该做而做了;need not have done表示没必要做而做了;只有must have done,无mustn’t have done形式,mustn’t表禁止。根据句意“不像是Jack不友好”,下句是表推测的,“所以肯定是当你喊他时他没看到你”。
66.C。此题考查的是情态动词的用法。can是 “可以、可能、能够”的意思;must则是“必须”;might表推测。联系上下文意,均不可选。而ought to意为“应该”,有更大的事实依据。根据实际情况,the weather office’s computers也确实更准确些,故选C。
67.A。对话中第一句是对过去一件事情的陈述,因此下一句中对过去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该用must have done句型,故选A。
68.C。前一个空填would,意为“(在过去某个时间)她想要通过考试”,后一空用knows,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意为“但她知道的太少了”。
69.C。shouldn’t have come意为“本不应该来” ,暗含 “她来过了” 的意思,与题意不符;needn’t have to come中need为情态动词,倾向于主观上的“必要”,与题中给出条件“We had changed our plan”不符;didn’t need to come中的need to do表示“(有责任、有义务)做某事”,符合题意。
70.B。should have done意为“本应该做某事(但实际上没做)”。
71.B。四个选项在句中都不错,只根据说话人语气,“已经买了三篮水果”因为不必再买了,说明她认为已经够了,是一种比较肯定的语气,而不是猜测语气。
72.B。在不确定问题答案之前,我们用不肯定的语气“may”或“might”表推测,又因为推测的动作已经发生,B项最正确,符合语境。
73.A。选项A表示“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干……”;选项B、D均表示“过去的一种可能性”。根据题意,只能选A。
74.C。选项A表示允许,意为“可以”;选项B表示能力,意为“能够”;选项C表示主张,意为“偏偏,偏要”;选项D表示说话者的意图、命令或决心,意为“必须、一定”。故选C。又如:The car must broke down just as we were going on our holiday.
75.D。shall 用于陈述句第二、第三人称时,表示说话人的意图、允诺、警告、命令、决心等,意思是“必须、应该、可以”。句意:据宣布,考生在收卷前必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学校的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互相介绍》是一年级上册首篇口语交际训练篇目。教材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互相介绍,从小培养合作精神和最基本的交际能力,为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理念
口语交际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出发,坚持走发展儿童语言的路子,根据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口语水平高于书面语言的实际和智慧潜能,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将口语训练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建立在一个三维目标的框架内,借助规范、严格、扎实的口语能力训练,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读写能力的提高,培养礼貌的交际态度,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1敝傅佳生读懂本课口语训练要求,学习用普通话进行互相介绍。
2蓖ü互相模拟介绍训练,学习言之有序地自我介绍的方法。学习运用得体的仪态和语态进行对话交流,讲文明礼貌。
3苯患手幸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搭建平台
上课铃声一落,老师刚进教室,校长就领着一个学生敲门进来,说:“学校给你们班安排一名新生,你们先互相介绍一下,交个朋友。
师抚摸新生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初次见面,你与他,他与你,互相都不了解,这就需要互相作个自我介绍,也就是自我说明。”(板书:互相介绍)齐读课题。
(创设交际情境,使口语训练生活化、实用化,有效地摒除为交际而交际,为训练而训练的弊端。在交际中反复出现生词“互相”“介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二、提供素材,积累经验
1.怎么介绍?我先学一学几种介绍方式,大家评一评,看得体不得体。
(1)师放大嗓门,冷冰冰地对新生说:“我叫!”
评:面对面互相介绍,口语表达要求之一:语气要亲切,声音要适度。
(2)师板着脸,埋头看着书说:“我叫。”
评:面对面互相介绍,口语表达要求之二:目视对方,面带微笑。
(3)师一边挖鼻吼,一边对新生说:“我叫。”
评:面对面互相介绍,口语表达要求之三:仪态要端庄,举止要文明。
2.师与新生做正确示范互相介绍,而后安排新生入座。
3.同桌互相介绍姓名。
(把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表达情感,积累经验,化成智慧,培养人格。)
三、引读课文,拓展演练
1.在实际生活中,大家初次见面,只介绍姓名(板书:姓名),还不能帮助对方更多地了解你。再介绍点什么内容呢?请打开书52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中的要求。
2.师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成词,读成句,读懂意思。(板书:家、事、游戏)
3.请新来的同学站起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预设:我叫于小阳,家住在东风西街28号。平时我喜欢看书,一到星期天,就和同学到少年宫去打乒乓球。
4.师点拨:互相介绍是双方互动的事,与别人面对面地作自我介绍,不能光顾自己说。说完了还应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来引起对方发言。这样做会显得更亲切,更有礼貌。
(1)想一想,如果你想要对方介绍自己还应该怎么说?
(2)如果你想与对方交朋友,还应该怎么说?
(3)如果要求对方在学习上给予你帮助,还应该怎么说?
(4)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要求,应该怎么说?……
同桌互相练习。
5.选3组学生上讲台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思维碰撞中发展语言,学会交际。)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其实,互相介绍不仅仅指自我介绍,也可以介绍别人。如果你回到家,妈妈要你介绍你们班这位新来的同学,你该怎么说?
(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多少技能,而在于唤醒学生的探究欲,引发更多的思考。)
学校的课件 篇5
一、目的:
1、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2、通过包饺子活动,让幼儿了解饺子的文化,产生包饺子的兴趣。体验劳动的快乐。
家人一起过节的快乐。
二、时间:
冬至日,。下午:14:00—16:30。
三、过程:
习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每年的12月21日或者12月22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冬至。
① 肉(已绞好的)、芹菜、鸡蛋(已炒好的)、韭菜、萝卜、白菜、葱姜、调味佐料、饺子皮(做好的)、案板,小碗若干、小勺若干、盛馅盆、淘菜盆、锅具等。
②小朋友在老师的指挥下,在教室用桌子组合操作台,小朋友分坐在操作台的四周。小朋友们表演手指操《包饺子》,为即将开始的包饺子活动营造气氛。
③生活老师把芹菜(每桌一小碟子葱姜)、韭菜、萝卜、白菜分配给提前预设的桌子,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摘除菜叶,削掉皮、淘洗干净。(此过程老师应组织得有趣。)
④生活老师把收集上来淘洗干净的芹菜、韭菜、萝卜、白菜、葱姜进行切碎。班级老师请小朋友逐个观看切菜的过程。
由于提前根据家长准备的材料和菜品对小朋友进行了分组,每组按照饺子馅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搅拌,每桌请一名家长把切碎的菜和肉(鸡蛋)放进盛馅盆并依次加入盐、味精、五香粉、饺子调料、酱油、鸡蛋等,进行搓和、拌馅。请小朋友依次参观。(并说明鸡蛋的用途为增强黏度,酱油为调色,好看、增强食欲)
生活老师把饺子皮分给小朋友(,班级老师把做好的四种口味的饺子馅分别放在小朋友的饺子皮上,然后,班级老师进行示范,小朋友依示范进行包饺子。(评出包得又快又好的饺子,对小朋友进行奖励,奖小礼品一份)
生活老师集中包好的饺子,放进开水的锅里。水煮开添凉水一勺,共三遍,至直饺子熟透。请个别小朋友参观。回班后讲给小朋友们听。
6、吃饺子阶段:
生活老师把煮熟的饺子分发到每个小朋友的餐具中,请小朋友们品尝自己包的饺子。(此阶段气氛应更为活跃:这是谁包的饺子?盛的数量?)
四、回顾:
活动后,请小朋友们进行讨论包饺子的过程,老师总结。
学校的课件 篇6
一、创建“无传销校园” 迫在眉睫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简单的'说传销是把产品以高于产品价值本身的价格通过发展下线的方式卖给消费者,是违法行为。国际上习惯将多层次营销称为“传销”,单层次营销称为直销。直销19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一百多年来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经营模式在全球迅速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种商业经营模式也进入我国。最早进入我国的知名企业如“安利”、“雅芳”等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也带动了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完备,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造成这种“店铺加直销员”的多层次营销方式很快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肆从事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这种被国外称为“老鼠会”、“金字塔销售”的非法的传销在全国盛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虽然国务院于1998年4月颁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等文件使得传销活动沉寂一时,但很快又死灰复燃并呈迅速滋生之势。传销渠道更加多样,人员来源更加广泛,组织结构更加严密,控制手段更加恶劣,对抗执法更加突出,危害更加严重,活动更加隐蔽。很多受骗群众因生活无着,有的盗窃、抢劫,有的自杀或杀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销活动的猖獗和蔓延,传销组织者已经将黑手伸向大学校园。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一系列传销事件,不仅扰乱了大学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利用招聘毕业生和青年学生涉世未深、急于就业、渴望成功等特点和心理,拉拢学生加入“传销”组织。一些学生在实习或寻求职业上上当受骗,个别学生甚至被传销组织者控制,传销活动呈现出向学校进一步渗透发展的趋势。去年以来,广西桂林市查处以推销远程教育网络为名诱骗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参加的传销活动,涉及桂林某专科学校等3个大中专院校在校师生100余人。去年4月至5月,仅广东东莞、湖南株州就先后查处多个诱骗大学生参加的传销窝点,涉及在校学生200余名。
为严密防范、严厉打击传销活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各级综治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和各大中专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各驻地大中专院校积极开展“无传销校园”活动,这是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传销活动具有欺骗性、非法敛财性、顽固性、参与人员成分的复杂多样性、组织形式的黑色社会及邪教性,要切实开展创建“无传销校园”活动,必须以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密切协作、综合治理的体制优势,建立起“防范及时、打击有力、教育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校园治安秩序。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无传销校园”活动,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传销的危害,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传销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和拒绝参与传销活动,净化校园环境,努力在校园中营造自觉远离、抵制传销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三、职责分工
综治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把创建“无传销校园”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范围,同部署、同督导、同落实,形成防止传销进校园的整体工作格局。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教育、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加强对创建“无传销校园”活动的指导和协调;认真排查涉及学生的传销活动和传销组织情况,继续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及网络招聘信息的监管,及时清理以招聘为名诱骗学生进行传销活动的信息,查处发布虚假广告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堵住传销组织进行诱骗的渠道;依法查处直销企业违规招募在校学生的行为;共同组织开展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识别、抵制传销的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把创建“无传销校园”工作同“平安校园”建设、加强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到每项工作和每项环节;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做好涉及传销学生的说服和劝返工作。
大中专院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创建“无传销校园”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强对校园寝室、校园出租房屋的管理,健全出入登记、值班巡逻等内部治安保卫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反映,配合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公安机关:与工商、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创建“无传销校园”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发布预警提示,提高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依法严厉打击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诱骗在校学生参与传销、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的传销组织,严惩组织者和骨干分子;及时解救被传销组织控制的学生,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积极预防和制止由此引发的不稳定事端。
四、工作措施
根据去年7月31日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精神,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从当地传销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联合举行防止传销进校园宣传教育报告会,对防止传销进校园认真进行部署。对此,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要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门和各大中专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同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采取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要把防范传销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离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有声有色、入心入脑的专题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校园网络等各种载体,通过召开座谈会、散发寻穿资料、组织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营造抵制传销的良好氛围。各级工商、公安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指导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以宣传《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为重点,把讲解专业知识、剖析典型案例、组织受骗人员现身说法等生动直观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增强识别传销的能力,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根据需要,定期选派执法人员深入大中专院校开展专题讲座。
二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防止传销向校园渗透。教育部门和各大中专院校要把创建“无传销校园”工作同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加强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加强对校内讲坛、论坛、讲座和报告会等的管理,加强校园安全巡逻,严禁任何传销组织及人员在校园内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盅惑及诱骗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映,配合做好调查处理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队伍的作用,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学生有参与传销的苗头,及时教育阻止。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注重依托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抵御传销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针对寒暑假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联系工作等重点时段,突出传销活动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加强对外出实习学生、毕业班学生等重点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做好受骗参加过传销活动学生的教育、安抚工作,消除不良影响和隐患。对极少数不服从教育管理,多次参加传销活动或在传销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学生,按照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三要建立校园防范、打击传销信息交流机制,形成防范传销监管网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大中专院校要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传销形势,建立一个以校园人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推动构建校园监管体系。加强对校园人口的管理,对参与传销活动的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并加强监管。
四要建立校园防范、打击传销快速反应机制,严防传销进入校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要继续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诱骗学生参与传销行为的打击力度,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严惩组织者和骨干分子,摧毁销售网络。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坚持以教育为主,把做好受骗学生的解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早、尽快解救被传销组织控制的学生,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五要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和情况搜集保送工作。各部门要制定专门的方案,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上抓,层层抓落实,形成工商、公安、学校横向配合,学校、教师、学生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推动工作落实。要定期联合对学校学生参与传销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发现线索和问题及时上报。
学校的课件 篇7
模块三 语法专练:名词性从句
【考点透视】
在中学英语中,名词性从句是复合句中构成和分类最为复杂的部分。根据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的走向,今后它将仍然是考查的热点。其主要考点分布在:名词性从句的语序、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的辨析、有关名词性从句的常见句型等。
名词性从句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名词,共有四种: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词有:
①连接代词:who,whose,whom,what,which。
②连接副词:when,where,why,how。
③其他连接词:that,whether,if,as if。
注意:
①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在句中不是疑问词,因此从句中不用疑问式(即不要倒装)。
②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
③连接词that,whether,if,as if在句中只起连接作用,不充当句子成分。
(一)主语从句
主语从句在句中作主语,它可以放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前,但是当主语从句太长时,同是把它放在句子后部,前面用it作形式主语,如:
It doesn’t matter so much whether you will come or not. 你来还是不来,关系不大。
(whether you will come or not是主语从句,it在句中作形式主语)
(二)表语从句
表语从句在句中作表语,位于主句系动词之后。如:
That’s why he was late.
注意:表语从句还可用as if引导。如:
She looked as if she was going to cry.
(三)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在句子中作及物动词或介词宾语,在使用宾语从句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时态呼应:当主句谓语动词是过去时态,宾语从句要使用过去时态的某种形式。
2.介词之后的宾语从句,一般不用if或which连接,要用what或whether。
3.whether和if都可以引导动词之后的宾语从句,二者常可互换,但是在正式文体中.或从句中有or not时,只用whether,不用if。
4.注意否定前移:当主句是I / We think (或suppose,expect,believe,imagine,guess) 时,其后的宾语从句如果是否定的,常常把否定词not从从句移到主句。比较:
I think you are not right.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I believe they won’t win the game.
I don’t believe they will win the game.
(四)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一般跟在某些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后面,用以说明名词所表示的具体内容。常跟同位语从句的名词主要有:idea,news,fact,promise,answer,belief,condition.doubt,fear,hope,problem,proof,question,reply,report,suggestion,thought,truth等。
同位语从句可由that,whether,when,how等连词引导。
【题例精析】
【例1】 Your ability has never been in doubt - the question is _______ you are prepared to work hard. (启东中学3月卷)
A. that B. whether
C. if D. how
【易错点悟】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连接词if 和whether引导名词性从句的用法区别。
【要点精析】根据题干意义“……问题是你是否准备努力学习”,因此选项A、D不符合句子意思;if在名词性从句中仅可以连接宾语从句,不可引导其它名词性从句,故应排除。
【答案】B
【例2】The recent inform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________ more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ll be admitted into universities.
A. as B. which
C. while D. that
【易错点悟】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句子意思,推断从句类型。
【要点精析】该题是主语从句,分析从句意义可知,选项B、C、D连接主语从句时,意义不成立,故应选连接词that,that在此无意义,仅起连接作用。
【答案】A
【专项检测】
1. After ten years, she changed a lot and looked different from ______ she used to be.
A. that B. whom
C. what D. who
2. Who do you think the doctor will have _______ first, John or Kate?
A. examine B. to examine
C. examining D. examined
3. ―What Re you anxious about?
―__________.
A. Whether we can succeed B. If we succeed
C. Do we succeed D. That we can succeed
4. Everything depends on ________ they will support you about it.
A. if B. which
C. whether D. that
5. Lily has some idea ______ she’s going to be when she grows up.
A. what B. that
C. as D. which
6. _____ happens to call while I am out of the office, please have him leave the message for me.
A. Who B. Anyone
C. Someone D. Whoever
7.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swim with us in the sea?
―I will ask my palms _________.
A. whether they will agree to do B. if they let me go
C. if they will let me go D. whether they allow me to
8. The reason why I plan to go is _______ if I don’t.
A. because she will be disappointed
B. that she will be disappointed
C. because she will have a disappointment
D. for she will be disappointed
9. ―I rang you at about ten, but there was no reply.
― Oh, that was probably ______ I was seeing a doeth.
A. when B. why
C. what D. that
10. That is _______ I was born and grew up.
A. there B. in which
C. where D. the place
11. Please tell me _____ you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coffee ―black or white?
A. what B. where
C. when D. how
12. I don’t think ______ Jenny can come home this weekend.
A. if B. why
C. that D. when
13. ______ get such a book?
A. Where do you think can I B. Do you think where can I
C. Do you think when I can D. Where do you think I can
14. ―My foot hurts terribly, doctor.
―Well, I wonder ______ it has been like this.
A. since when B. since then
C. how D. when
15. ―Do you know _____ Mr. Black’s address is?
―He may live at No. 18 or 19 Bridge Street. I’m not sure of ________.
A. what; which B. where; which
C. where; what D. what; where
16. Those children me wild. I feel sorry for _______ has to be their babysitter.
A. whoever B. who
C. whomever D. someone
17. ―Do _______ you think is right, _________ they say.
―Yes. I_________.
A. as; what; do B. as; whatever; will
C. what; what; can D. what; whatever; will
18. Do you know _______ the peasants make of the fallen fruit?
A. how B. how useful
C. what D. what use
19. ―John has got a very good job in the government.
―_______ he looks so happy.
A. It’s natural B. That’s because
C. No wonder D. As though
20. ―Do you mind if Jim will come to help?
― I really don’t know ______ a person like him can help me with.
A. what B that
C. how D. if
21. It was said _____ was all ______ he said.
A. that that; that B. that that what
C. which it; that D. that what; that
22. A man’s worth lies not so much in _____ he has but in _______ he is.
A. what; who B. what; what
C. that; that D. what; all
23. He was so angry at all _______ he was doing ________ he walked out.
A. what; that B. that; that
C. that; what D. what; what
24. If the south had won the war,________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 might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everal countries.
A. what B. where
C. then D. that
25. It was with great courage ______ the boy told the truth _______ he had stolen the money.
A. which; that B. when; what
C. as; that D. that; that
26. ________ I can’t understand is ________ she wants to change her mind.
A. What; why B. Which; bow
C. That; why D. What; because
27. That was______ was first called “India” by Columbus.
A. what B. where
C. ale place D. then, where
28. It is said that the famous football star is not waling to play for ________ would pay him three million dollars a year.
A. anyone B. whomever
C. no matter who D. whoever
29. ―Did you hear the news this morning?
―Oh, yes, ________ was announced on the radio has caused great excitement among pupils.
A. that B. what
C. something D. all what
30. In some countries, ________ are called “public schools” are not owned by the public.
A. which B. as
C. what D. that
31. ________ happens in the world makes us happy and sad by turns.
A. That B. What
C. Which D. Whether
32. One of the men present held the view _______ the book said was fight.
A. what that B. what
C. that D. that what
33. Living things are dying nut quickly. First, we should ask ______ destroying them in the past years.
A. what pad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B. people have played in
C. what part people have played in
D.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what part
34. I remember_______ the factory owned a small workshop and 2 machines.
A. when B. how
C. whether D. what
35. _______ people spend so much money on their pets _________ us a lot.
A. That; surprises B. What; surprising
C. How; are surprised D. That; is surprised
36. Now that you have a job, you must exert yourself in _______ you do at work.
A. however B. no matter what
C. no matter how D. whatever
37. Mary said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her that she ________ her work.
A. is liking B. like
C. likes D. liked
38. _______ all the inventions have in common is _______ they have succeeded.
A. What; what B. That; that
C. What; that D. That; what
39. The boy dived into the water and after _______ seemed to be a long time. he came up again.
A. what B. that
C. it D. which
40. It was not until dark _____ he found _______ he thought was the correc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 that; what B. that; that
C. when; that D. wheal what
41. Professor Lee’s book will show you _____ can be used in other fields.
A. that you have obeyed B. how that yon have observe
C. how that you have observed D. how what you have observed
42. Scientists believe native Americans arrived by crossing the land bridge that connected Siberia and _______ more than 10,000 years ago.
A. this is Alaska B. Alaska is now
C. is now Alike D. what is now Alaska
43. Mr. Brown said that he was always right, then I discovered, _________ was news to me, to _____he was wrong.
A. which; because B. which; as
C. what; that D. it; that
44. Why don't you bring _________ to his attention that you are too busy to do it?
A. this B. that
C. what D. it
45. We believe ________ you have been devoted to _______ naturally of great necessity.
A. that; being B. all that; be
C. that all; are D. what; is
46. Having traveled eight hours on end, we finally reached ______ is now a big city.
A. which B. what
C. where D. it
47. She knew nothing about his journey _______ he is likely to be away for three months.
A. except B. except for
C. except mm D. in addition
48. All I want to say is _______ we need more time.
A. this B. it
C. that D. which
49. His ability has never been in doubt ― the question is ______ he is prepared to work hard.
A. whether B. if
C. that D. where
50. ________ they were in truth sisters was clear from the faci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m.
A. What B. That
C. How D. Whether
51.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I don't mind _____ I go; I will go _____ you want to go.
A. where; the place B. where; wherever
C. the place; wherever D. wherever; no matter where
52. Although ________ happened in that developed country sounds like science fiction, it could occur elsewhere in the world.
A. this B. what
C. how D. it
53. I'm wondering _______ he expects will win the gold medal in the men's Single.
A. who B. whom
C. which D what
54. ―What is that building?
― ________ the students have their dancing classes.
A. The building that B. There
C. That's the building which D. That's where
55. ―I don't think that Bob will come here again today.
―Please give the book to _______ comes here first.
A. whoever B. whomever
C. who D. whom
56. We decided, in view of his special circumstances, ________ we would admit him for a short period.
A. / B. that
C. whether D. what
57. The doctors are trying to reduce the patient’s fear _________he would die of the disease.
A. which B. when
C. that D. if
58. It is strange that such a thing _________ in your school.
A. will happen B. happens
C. should happen D. happened
59. Is it true ________ the rain stops, it will be as hot as in the summer here? (2006启东4月卷)
A. when B. that when
C. whenever D. that
60. Nobody believed his reason for being absent from the class _____ he had to meet his uncle at the airport. (2006重庆卷)
A. why B. that
C. where D. because
61. Please remind me ____ he said he was going. I may be in time to see him off. (2006全国卷I)
A. where B. when
C. how D. what
62. ―It’s thirty years since we last met.
―But I still remember the story, believe it or not, ____ we got lost on a rainy night.
(2006四川卷)
A. which B. that
C. what D. when
【答案解析】
1.C。what he /she / it used to be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说法,意为“过去的样子”。what指一种情况,并非指人,所以不可用who/whom。正确答案是C。
2.D。who可以代替whom在句中作have的宾语。而examined和宾语存在被动关系,用作宾语补足语。正确答案是D。
3.A。主句承前省略,答案只保留了宾语从句,这样不管在意义和结构方面都要和宾语从句一致;由上下文情景可知A选项最佳。
4.C。depend on是固定词组“依靠”,其中介词on之后的宾语从句只可用whether引导。
5.A。idea是从句前面的先行名词;what引导同位语从句,在从句中作宾语。很明显从句部分是对前面先行名词的具体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正确答案是A。
6.D。whoever表示“无论是谁”。正确答案是D。
7.C。本题考点是宾语从句。go是第一次出现,不可省略;是“父母亲让我去(let me go)”才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8.B。the reason后面的表语从句中应用that而不是because引导。正确答案是B。
9.A。题意:“你十点钟打电话时”正是“我看医生之时”。在题干中用作表语从句。
10.C。where引导表语从句,B项不能引导表语从句,其他选项意思与题干不符。
11.D。加牛奶的咖啡为white coffee,所以black or white表示方式,这样以说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准确意义。正确答案是D。
12.C。本题考查宾语从句。Jenny can come home this weekend是个完整的句子,因此引导词用that。
13.D。do you think为插入语,在含有插入语的句子中,谓语动词用陈述句语序。正确答案是D。
14.A。句意所缺部分表示“自从何时起”。when引导的部分说明的是一个时间点。
15.A。What's one's address?是表示问某人地址的交际语,不可用when。which描指代十八或十九中的一个。
16.A。所缺引导词引导宾语从句且作has的主语。因此要使用主格,在从句中充当主语。
17.D。you think为插入语;whatev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I will表示将来的动作。正确答案是D。
18.D。make use of 中的use被当作了先行词。正确答案是D。
19.C。no wonder表示“难怪;怪不得”。后面的部分用作同位语从句。
20.A。本题考点是宾语从句。其中help sb. with sth.用法中的宾语由what充当。
21.A。本题考查 it + be + v-ed +that-从句。第一个空中的第二个that表示“那”,第二空中的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all。正确答案是A。
22.B。he has和he is后分别需要宾语和表语,what引导从句。正确答案是B。
23.B。第一空中由that引导定语从句,第二空后是so ... 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
24.A。what引导土语从句,吐在主句中用作主语。
25.D。第一空引导强调句,后一空引导同位语从句,其先行名词是truth,说明其具体内容。
26.A。what引导主语从句,且作understand的宾语,后一空表示原因。
27.A。本题考查主语从句。what引导主语从句,且作was called的主语。
28,D。whoever引导宾语从句,且作would pay的主语。
29.B。what引导主语从句,且作主语。
30.C。what引导主语从句,并在主语从句中作主语。句意为“在许多国家,所谓的公立学校并非公众所有”。
31.B。that引导主语从句只起连接作用,在从句中不作任何成分,无意义,但不能省略。what除引导主语外,还在从句中作成分。which指一定范围内的“哪一个”;whether意为“是否”。根据句意“世上的事喜忧交替”可知答案为B。
32.D。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what the book said是同位语从句中的主语。正确答案是D。
33.C。宾语从句应用陈述语序,play a part in意为“(在……中)扮演角色,(在……中)起作用”。
34.A。该属考查when引导的宾语从句。句意为“我记得曾经这个工厂只有一个小车间和两台机器”,只有when指时间。
35.A。第一空考查主语从句,主谓宾齐全,要用that引导,第二空考查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36.D。在介词的宾语从句中作do的宾语,要用what或whoever。
37.B。在It is important/necessary that ...句型中,it是形式主语,其后的从句是主语从句;主语从句要用虚拟语气,should可省略。直接用动词原形。
38.C。第一空考查主语从句中what充当have的宾语,第二空考查表语从句,不缺成分,that不可省。
39.A。在after之后的宾语从句中缺主语要用what,而不用it,表示the period/time that,意为“在那看似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
40.A。第一空是考查not until的强调句型,第二空是宾语从句中的主语,用what。
41.D。这是宾语从句里再带有主语从句的复杂的句子。章为:“李教授的书将告诉你所观察到的东西如何应用到其他领域”。
42.D。考查宾语从句中充当主语的方法。what相当于the place that...。
43.C。第一空是考查插入语的用法,第二空是宾语从句以that引导。
44.D。考查it作形式宾语的用法。真正的宾语为后面的that从句。
45.D。本题考查宾语从句中包含主语从句的用法。第一空what在主语从句中作devote to的宾语。第二空be of great necessity表示“很有必要”。
46.D。考查宾语从句中what充当主语的用法。what相当于the place that。故答案是B。
47.C。A、B项是介词,不可接从句。此题考查“except(介词) + 宾语从句”的用法。
48.C。在表语从句中不充当成分的用that,不可省略。故正确答案是C。
49.A。考查以whether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在句中作表语。意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问题是他是否准备努力工作。”故正确答案是A。
50.B。在主语从句中不缺成分,用that,不可省略。意为:“她们是真正的姐妹,这从她们的面部长相就可看出。”故正确答案是B。
51.B。第一空考查以what引导的从句作mind的宾语。第二空是wher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52.B。让步状语从句中又带有一个主语从句,并且作主语,用what。故正确答案是B。
53.A。在wondering后的宾语从句中,who作主语,并且带有插入语he expects。
54.D。考查以where引导的表语从句,如用C要改为:That's the building when...那就是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故正确答案是D。
55.A。whoever既引导名词性从句作介词to的宾语,又在从句中作主语,表示“任何一个”,不可用whoever。
56.B。... in view of his special circumstances表示“鉴于他的特殊情况”,作插人语,后面是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故正确答案是D。
57.C。考查以t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作fear的同位语,在从句中不充当成分。
58.C。在It’s strange / necessary / important ... that ...句型中,用虚拟语气,should十动词,should可以省略,但不可以换成would。
59.B。t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when the rain stops在主语从句中是时间状语从句。
60.B。题干中的reason是同位语从句中的先行名词,该名词和其后的从句被介词短语分隔,这样给解题造成一定的难度。reason后的同位语从句用that引导。本题答案B。
61.B。本题考查宾语从句的连接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后半部分说的是“我可以及时去给他送行”,说明要求提示的是“时间”。本题答案为B。
62.B。本题考查同位语从句。其中先行词和从句部分被插入语所分隔。从句具体说明了先行名词的内容。本题答案为B。
学校的课件 篇8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的学校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学校的课件 篇9
语文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结合教研室的校本教研分工开展研究活动的操作说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课改意识,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学研结合,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继续深入开展语文教学科研活动,为提升我校的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二、 校本教研工作目标:
1要继续扎实有效地做好语文新课程改革。
2、认真落实县语文教学“三环节”指导意见,并做出成效。
3、加强语文常规教研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构建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认真做好语文学科的研究工作,落实校本教研工作。
5要切实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州、县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义务和责任帮助青年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新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互相帮助,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现状分析:
优势分析:
优势一:我校拥有多名专职汉语教师,学历达到标准;他们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创新,充满活力。
优势2: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学习和讨论氛围浓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优势三:教学能力强,带动成长。制度建设初具雏形。经过专家引领和自身努力,从教师自身学习、校本教研、学生常规活动等方面均初步形成,修订完善更促进了语文组的制度建设。
2、制约因素:
(1)教师发展状态差异大:教师间专业发展的需求、自我提高的愿望、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一,研究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还有很多教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没有发生明显转变。
(2)日常研讨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组花了很大的气力组织教师们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活动,频度增加了,但有些活动的效度、深度值得反思。如:
研究思路不清晰;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不善于积极运用相关理论,导致缺乏本质问题或重建能力
(3) 课堂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中存在“四轻四重”现象:重教育部门规定教材内容的教学,轻生活中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读写,轻听说;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个人零星知识的实践,轻巧地综合实际应用。
(4) 语文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作业安排随意性差,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围着老师转,围着教科书转,无暇顾及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丰富的课外书籍,缺乏对语言的大量积累。
四、校本活动的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1-3周)
根据教研组成员对技术教学的不同观点,给予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包括专家、教师、文字资料、影音资料和观摩学习资料等。教研组整理收集的资料。(意图:
教研组成员收集自己意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2阶段:数据学习和研究阶段(第4周)
教研组成员用一周时间对自己搜集、整理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进行学习与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与主体活动相关的内容,结合各自的观点进行学习研究,得出论点,并以实践经验和理论资料作为论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阶段:专题研究与讨论(第五周)
语文教研组全员参加。
研究讨论过程:
(1) 教研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主题演讲。讲话要讲道理,讲道理,讲清楚自己的观点。
(2) 演讲结束后,教研组成员根据不同意见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和讨论。讨论要充分发挥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对技术教学的地位进行充分论证。
(3) 负责人对研究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统一正确的结论。
(4)、教研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加充分的认识。
第四阶段:贯彻实施(第6周)
课题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验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对活动的结论进行修正和改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及校本教研水平。
第五阶段:总结(18周)
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总结
五、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措施。
(1) 加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书籍、报刊和杂志,利用业余时间,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业务学习的时间,带领老师们领悟学习《细则》标准和县语文教学“三环节”要求,理解新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及课程的评价。通过看光盘、听讲座、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让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精神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语文教研中,注重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紧密结合,通过组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开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讨论交流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教研组的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互助。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互相讨论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培训方法。
讨论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安排。讲公开课时教研组成员都参加。评课时老师们即要讲出授课者的成功之处,还要坦诚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使授课后的教案不断成熟。
教研组根据题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在常态课中如何扎实有效的落实课题思想,通过不断的课后的反思,逐步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探索方法、培养能力:
1、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新集体备课,利用备课小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设计富有个性的教案;深化反思型教研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课前和课后反思;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做到“三结合”,即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和现有教学文件相结合,做到:“五心”即:
合作要同心,正式现状要真心,探求方法要专心,过程操作要用心,经验总结要可心,实施“五个一”校本教研制度:每周做一次教后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或随笔,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一份经验总结或教学**,每学期上一节公开教学研讨课。
2、认真抓好课题实验,以课题带动科研。完善课题组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负责人责任制,落实项目研究计划,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积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校科研课题,带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力争使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精神。
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思想有效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创设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所有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让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实质性变化。
教师利用多**课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今后还要继续改进和实践。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依据特点、具体实施:
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等级,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
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通过尝试**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录音、投影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层次、有措施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低年级: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制作适当、直观、直观的教具、教具和课件,有效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
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听、说、演等方式掌握关键词的含义。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识用结合。学校不定期对学生词义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价。
在发现情况不好之后,我们应该及时弥补。
2中级: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主动观察,善于发现,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坚持写周记,建立好词佳句摘抄本,每周背诵一句名人名言。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您可以自由地说和写所见和感觉。
三。高年级:鼓励学生阅读大量有用的书籍,背诵优秀的诗歌。通过写日记和读笔记,积累写作材料。
学校应该每学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尝试采用师生、生生自改互改等作文评价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4每个年级都要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思要结合,加强对读的指导,选择读的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创设无意识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做到:
读的充分一些,讲得精当一些,练得实在一些。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6口语交际应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
教研活动周历表
第一周:
1、 学习《河北省普通中小管理基本规范》和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
2、 学习县语文教学“三环节”实施意见。
三。结合实际,提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 *听有关中文教学光盘材料的专家讲座。第二周
学校的课件 篇10
模块四 Unit3 Tomorrow’s world
【考点透视】
I 重点短语
one’s wildest dream 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1. dream of / about… 梦想……
dream a … dream 做……的梦
give out ①散发出、放出;②分发;③宣布;④被用完
give away ①颁发(奖品等);②赠送;③泄漏
2. give in 让步、妥协
give off 散发出 (味道)
give up 放弃
3. put forward:①前进;②提出(计划等)、建议;③拨快(钟表)的针 (→put back)
4. but / except / except for / besides
①but和except 都表示“除了……之外,没有”,二者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
②no (all, nobody, nothing , no one) 后多用but。
③跟宾语从句时,多用except。
④except for“除……之外;要不是”,以保留的方式对整个句子内容进行修正。
⑤besides 与except,but用于否定句时,可互换。
① ~ + n. 使某人印象深刻
5. impress v. ② be +-ed + by / at / with (常用被动,无进行式)
③ impress sth. on sb. = impress sb. with sth. 使某人铭记某事
impression n. give sb. a deep impression
= leave / make a deep impression on sb.
= leave sb. with a deep impression
end in 以……告终 Their project ended in failure.
end (up) …with 以……告终/ 结束…… The party ended up with an English song.
6. put an end to… 使……终止 = bring … to an end
come to an end vi. 结束
to the end 到最后
make ends meet使收支相抵,量入为出
announce 指正式地“公开”、“发表”、“宣布”,侧重“预告”人们所关心或感兴趣的事情。常用结构:announce (to sb) sth/ that… ; It is announced that …
7. declare 指正式和明确地向公众“宣布”、“宣告”、“声明”,侧重“当众”发表,多用于宣战、议和、宣判等。
常用结构:declare sth. ;declare against / for…; declare sb. / sth. to be …
responsible adj. be ~ for sb. / sth. / doing sth. 对……负责
8. responsibility n. take/ assume (the) ~ for … 对……负责
a sense of ~ 责任感
= put up 竖立;搭起
= establish (an organization, business, etc.) 建立;创立
8. set up set (sb.) up as ... 使……从事某种职业
set (up) an example to sb. 树立榜样
set (up) a record 创记录
比较: set up / build / found / put up / build up
set up:基本意思是“把某物架好”、“竖起”。表示“建立”、“创立”时,既可以用于建筑物,也可以用于机构、设施。多用于口语中。
build:“建设”、“建造”,是普通用词,用法最广。其对象可以是房屋、道路、飞机等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抽象概念。有时还可以引申为“培养、发展、增强”等含义。
found:“成立”、“创办”。通常用于党团组织、学校、国家、政权等机构从无到有的“创办”,也可表示某种学说或理论的“创立”。
put up:“把某物升起”、“举起”。表示“建设”时,多指“搭起”临时性的建筑物。
build up:多指“增强 / 加强(体力,体质等)”。也可以指“盖满房子”,常用被动。
v. = express 表达、吐露 ~ one’s opinions
n. at the top of one’s ~ 大声地
9. voice in a loud / low ~ 大声地/ 低声地
with one ~ 异口同声地
a loud-voiced man 大嗓门的人
in one’s ~ = in the ~ of sb. 在某人看来
give / express one’s ~ on / upon… 对……发表意见
10. opinion have a good / bad/ high/ low/ poor ~ of sb./ sth. 对……评价/ 印象好/ 不好
have no ~ of … 认为……不行
What’s your ~ of sb. / sth.? 你对某人或某事有什么看法?
public ~ 舆论 (这里的opinion 是不可数名词)
比较:opinion / idea / thought
opinion 作名词解,意为“看法、见解”
idea 意为“主意、想法”
thought 意为“思想(指经过思考而形成的概念)”
trip 短时期来往的商业旅行和观光旅行
journey 陆地上由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还用于含有“比喻”的句子中。
11. travel 泛指旅行、游历,是“旅行”的最普通的用语,但无路程的含义。
tour 常指访问多次的观光旅行,常指周游后回到原出发地之意。
voyage 指海上旅行。
n. ①[U] (物理上的)力、力量 the ~ of wind / gravity 风力/ 重力
②[U]暴力、武力 by ~ 用武力
③[C]常用pl. 军队、部队 the air ~ 空军
12. force v. ① ~ sb. to do sth. = ~ sb. into doing sth. 强迫某人做某事
② ~ sb. + adj. / adv. 如:~ one’s foot into a shoe 将脚硬塞入鞋内
③ ~ sth. on sb. 把……强加于某人
④ ~ one’s way 强行前进
II重点句型
1. Upon reaching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a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will be experienced.
2. In reality, my grandfather can no longer walk, …
3. In my opinion, it is about time (that) we had new computers.
该句型中,that从句的谓语动词常用过去式,也可以是should +动词原形,should有时可省略。
【题例精析】
【例1】 It’s high time that we students ________ even harder at our lessons as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coming nearer. (连云港3月交流卷)
A. work B. will work C. worked D. have to work
【易错点悟】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在句型It’s time that...结构中虚拟结构的使用。
【答案解析】在It is time that ...句型结构中,从句的谓语动词要用虚拟结构,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也可以用should +动词原形,但should不可省略。
【答案】C
【例2】 My _______ of this weekend’s activity is going out with some good friends.
A. idea B. opinion C. mind D. thought
【易错点悟】考查名词辨析。
【要点精析】idea指“想法,主意”,opinion指“意见,主张”,mind指“思维,理智”,thought指“想法”。根据语意,应选A。
【答案】A
【单元检测】
单项填空
1. The cinema looks very old 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design. _________, it was finished only two months ago.
A. In reality B. In turn
C. But D. What’s more
2. ―Hurry up! I’m afraid we have no time to _____ before the party.
―Coming!
A. get to change B. get changed
C. get changing D. get change
3. ―How do you find the play last night?
― Very disappointing. The play was badly acted, ________ being too long.
A. but B. including
C. besides D. except
4. She ______ a proposal for the electoral reform last month, but it hasn’t been approved by the board.
A. put forth B. put about
C. put by D. put forward
5. ―I always thought you were a nurse.
―Really? I wonder how you got that ______.
A. plan B. image
C. impression D. sense
6. ―Is Bob still performing?
―I’m afraid not. He is said _______ the stage already.
A. to have left B. to leave
C. to be left D. to have been left
7. Every time she tried to argue with her husband, she ended up ______ her eyes out.
A. to cry B. cried
C. crying D. cry
8. The trip to the Great Wall in 2007 summer _______ me with a deep impression.
A. reminded B. left
C. kept D. stayed
9. ―How often do you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when you are 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 Well, ________. I will look up the word if it affects my understanding.
A. never B. very often
C. it depends D. if possible
10. -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After the long walk, my legs _________ and I couldn’t go any further.
A. gave out B. gave off
C. gave in D. gave up
11. Thank you so much. You _____ me from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 remember B. recover
C. rescue D. reserve
12. _________ decision you make, we will always support you.
A. whichever B. Whatever
C. However D. Wherever
13.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he space to ________ their opinions, even if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A. voice B. speak
C. say D. put
14. The project ________ considered thoroughly, and I’m sure it ______ finished on time.
A. must; may B. should be; can be
C. need; should D. must be; may be
15. _________ picking up the phone, I recognized her voice.
A. Upon B. At
C. With D. As
完形填空
The yearly marathon (a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 of 42.195 km) in my town usually occurs during a heat wave. My job was to follow behind the runners in an ambulance 16 any of them needed medical attention.
“We’re supposed to stay behind the 17 runner, so take it slowly,” I said to the driver, Doug, as the race started.
The front-runners started to 18 and then my eyes were 19 to the woman in blue silk running shorts and a loose white T-shirt.
We knew we were already watching our “last runner.” Her 20 were so crippled (残疾的) that it seemed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be able to walk, 21 alone run a marathon.
Doug and I 22 in silence as she slowly moved forward. 23 , she was the only runner left in sight. Tears streamed down my face when I watched with respect 24 she pushed forward with great 25 through the last miles.
When the finish line came into sight, rubbish lay everywhere and the 26 crowds had long gone home. 27 , standing straight and ever so proud 28 a lone man. He was 29 one end of a ribbon (缎带) of crepe paper (皱纸) 30 to a post. She slowly crossed through, leaving both ends of the paper fluttering (飘扬) behind her.
I do not know this woman’s name, but that day she became a part of my 31 - a part I often depend on. For her, it wasn’t about 32 the other runners or winning a prize, but about 33 what she had set out to do, no matter 34 . When I think things are too difficult or I get those “I-just-can’t-do-it,” I think of the last runner. Then I realize how 35 the task before me really is.
16.A. so that B. in case C. even though D. only if
17.A. first B. best C. only D. last
18.A. run B. separate C. disappear D. appear
19.A. drawn B. thrown C. fixed D. caught
20.A. hands B. legs C. arms D. body
21.A. let B. leave C. speak D. take
22.A. watched B. drove C. observed D. stared
23.A. Quickly B. Unluckily C. Naturally D. Finally
24.A. since B. before C. as D. until
25.A. pain B. determination C. strength D. desire
26.A. fired B. waiting C. cheering D. impatient
27.A. Besides B. Therefore C. Yet D. Fortunately
28.A. stood B. waited C. came D. had
29.A. helping B. catching C. holding D. tying
30.A. kept B. tied C. connected D. led
31.A. dream B. feeling C. idea D. life
32.A. following B. hoping C. encouraging D. beating
33.A. finishing B. realizing C. starting D. winning
34.A. where B. how C. when D. what
35.A. difficult B. interesting C. easy D. hopeful
阅读理解
(A)
Now we are always hearing about road accidents and when we’re in a car we try to drive carefully, but how many of us take the same degree of care in our homes? Any large hospital will tell you the number of accidents that happen in the home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n the road. I don’t pretend to be an expert, but I’ve thought a lot about how and why these accidents happen and what we can do to prevent them.
One of the commonest and most dangerous causes of home accidents is wrong and careless us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use a loose plug or pull out a plug without first turning off the power. In spite of warnings, one will carry an electric heater into the bathroom when he is going to have a bath. Sometimes one forgets to cut off the power before mending a lamp or something else. All this will cause accidents. So the rule about anything that works by electricity is: Switch off before you touch anything and don’t pretend you know when you actually don’t.
If you’ve got children in the house, it’s always best to keep medicines of any kind out of their reach. Otherwise, they may be taken for candies or a new kind of drink. When there are older people living with you, you have to take particular care in a number of ways in order to make them safe and happy.
Fire, of course, is always a risk. So, remember not to dry clothes in front of fires, or leave stoves in the middle of rooms where they can easily be knocked over. And don’t forget to keep the children away from fire. Smoking, too, causes fire. So you’d better give it up.
Safety first may mean a little more time and care, but it may save you a lot of trouble.
36. The writer think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so many accidents in our home is that we are _______.
A. less careful in our homes than in a car
B. more careful in our homes than in a car
C. as careful in our homes as in a car
D. not so careful in a car as in our homes
37. The writer advises you _______ about the us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A. to appear as if you know everything
B. to pretend that you don’t know anything
C. to pretend that you know everything
D. not to 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38. It’s best to keep medicines in places that children can’t __________.
A. get on B. get to
C. get in D. get over
39. One way to prevent fires at home is to _________.
A. leave stove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s
B. dry clothes near stoves
C. tell children to stay away from fire
D. smoke away from fires
(B)
Through all of human history, rats have been a curse and a plague (祸害) to people. They eat or spoil crops of grain and rice before they can be harvested or while they are in storage. In India, where millions of people go hungry, there are ten times as many rats as people. Rats devour half of the available food. Rats will also attack birds and animals, from flogs and chicks to geese and young calves. They have even destroyed dams and buildings by making holes through or under them. Sometimes they cause fires by chewing on electrical wiring.
The most terrible destruction caused by rats, however, has come from the diseases they carry.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rats caused the death of one-third of the world’s human population by transmitting bubonic plague (淋巴腺鼠疫). This dreadful outbreak also called the Black Plague, ravaged (严重损坏) Europe for years.
Ironically, it is in fighting diseases that rats have been most useful to humanity. The bodies of rats, though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umans, have certain basic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So thousands of specially bred rats are used in research laboratories every year to test medicines that can possibly be used to prolong and improve human life. As might be expected, some laboratory rats are even used to test new procedures and 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heir cousins - the wild rats.
40. What does the first paragraph mainly tell us?
A. the different kinds of damages caused by rats.
B. how terrible the rats are to us humans.
C. how to kill rats in proper ways.
D. why we should kill rats every day.
4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underlined word “devour” in the first paragraph means
A. damage B. eat up
C. destroy D. steal
42. In the 14th century, about one third of the world’s human population died because ______.
A. big fires broke out in Europe
B. rats spread the plague throughout Europe
C. rats spread poison in water
D. people had no food to eat at that time
43. Rats are often used to test new medicines for us humans because ______________.
A. rats are easy to catch in the wild
B. researchers don’t have to pay much for rats
C. rats and humans are a little similar in their basic structures
D. humans want to keep the world out of rats
对话填空
Four people in an advertising firm are discussing a future advertising programme. (B=Bob)
A: OK. Our plan is to (44) p_______ an advertisement for this famous computer. Any ideas?
B: 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have (45) c_______ from secretaries and typists who are already using it. Then they can (46) e______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product.
C: Do you think so? Do you think managers want to read what users think about a new piece of office equipment?
D: I agree with Bob. I think we should have a picture of the computer and give a (47) d_________ of the product.
B: 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That’s a good way of giving (48) i_______, but it’s not a good way of persuading people. For one thing, it’s boring, and people aren’t going to read an ad that looks boring. For (49) a_______ thing, one computer looks very like another. People aren’t going to remember the (50) n_________ of the product.
A: So what exactly are you suggesting?
B: I suggest that we ask users of this machine what they think about it. Then we can put their comments at the top of the advertisement in big print. We can bring in some humor too. People enjoy reading (51) h_______ ads.
D: The disadvantage (52) w______ carrying out interviews is that it may take a long time.
B: No problem. We can do some telephone (53) i______ with our users.
(44) _________
(45) _________
(46) _________
(47) _________
(48) _________
(49) _________
(50) _________
(51) _________
(52) _________
(53) _________
书面表达
假设你的英文名为Jack,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你负责为在该校就读的32名中国学生筹划圣诞节期间的苏格兰之行,为期7天,请你给诺丁汉的STA (Students’ Travel Agency)经理Phil发一封电子邮件,联系有关事宜。要点如下:
(1)希望能够派车接送;
(2)需要一名说标准英语,并非常熟悉苏格兰的导游;
(3)请求告知旅行日程及就餐、旅馆、费用等情况;
(4)你的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地址:Jack @ yahoo. 或电话号码:07747745007
注意: (1)词数:100词左右; (2)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出,不计人总词数;
(3)参考词汇:旅馆住宿accommodation;旅行日程安排itinerary; 长途客车coach
发件人: Jack @ yahoo.
收件人: “Manager Nottingham King St”
日期: Fri, 5 Dec 2007 11:29
主题: A Trip to Scotland
Hi, Phil,
I’d like you to organize a trip to Scotland for 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Truly,
J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单项填空】
1.A。根据题意,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并非递进关系,则可排除D项。B项意为“依次、逐个地”,不合题意。C项中But后一般不用逗号隔开。A项意为“事实上、实际上”,最符合题意。
2.B。get changed意为“换衣服”。
3.C。考查词语辨析。根据题意,was badly acted和being too long都是导致disappointing的因素,C项“除了……之外(还有)”,正合题意。若选A项和D项,则表明这两个因素是对立的,不合逻辑。若选B项,则表明后一因素包括在前一因素之中,也不合题意。故C项最佳。
4.D。考查动词短语辨析。A项“长出(叶、芽等)”。B项“散布、传播(不实的消息等)”。C项“攒钱、积蓄”。D项“提出、提议、建议”。
5.C。考查名词。根据题意,C意为“印象”。
6.A。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动作“leave”先于主句动作“said”之前发生。
7.C。end up doing 意为“以……告终”。
8.B。考查习惯搭配。leave sb. with a deep impression意为“给某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9.C。考查交际用语。it depends意为“视情况”。
10.A。此处give out译为“筋疲力尽,用尽力气”,全句译为:长途后,我的双腿已筋疲力尽,不能再走了,而give off为“出发,放出”;give in为“屈服”;give up为“放弃”。
11.C。rescue sb. from …把某人从……中解救出来。
12.B。whatever引导的是让步状语从句,相当于no matter what。
13.A。voice one’s opinions 意为“表达某人的观点”。
14.B。考查情态动词的被动式的用法。
15.A。upon/ on + sth/ doing sth.意为“一……就……”。at doing sth. 意为“一听到/看到……就……”。
【完形填空】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作者首先叙述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目睹“最后一位选手”:一位残疾妇女凭坚强的意志跑完全程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妇女的敬仰以及所受到的鼓舞。
16.B。in case (that)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意为“万一”。
17.D。由后文可知,作者和司机应是跟在“最后”一位选手的后面。
18.C。最后一位选手是残疾人,与跑在前面的选手差距很大,故只有前面的选手开始“消失”时,作者才能注意到她。
19.A。表示目光“被吸引”。
20.B。这位妇女几乎都不能走,因此应是她的“腿’有残疾。
21.A。let alone是固定短语,意为“更不用说”。
22.A。此处应是有意识地“注视”。
23.D。由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判断,此处表示的是“时间”关系。叙述比赛进行到“最后”的情况。
24.C。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当“一边……一边……”讲,表示前后萌个动作同时发生。
25.B。由全文判断,这位残疾妇女应是意志“坚定”。
26.C。此处应是前来“加油助威的人群(cheering crowd)”。
27.C。考查副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上下文应是“转折关系”。
28.B。这位残疾妇女唯一的支持者一直在终点线那儿自豪地“等着”她。
29.C。此处应是“握着”缎带的一端。
30.B。缎带的一端“系”在一根柱子上,让这位跑在最后的选手“撞线”。
31.D。这位残疾妇女成为作者“人生”的一部分,时刻鼓舞着他。
32.D。这价妇女参赛的目的显然不是“击败”别的选手或获奖。
33.A。这位妇女参赛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
34.D。这位妇女去“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情。
35.C。作者受到鼓舞,再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阅读理解】
36.A。从文章第一段的第二句和文章第二段我们可知,由于人们在家的粗心造成的事故。
37.D。从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答案为D项。
38.B。从文章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可知答案为B,即药品应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39.C。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孩子应远离火。
40.A。第一段主要讲述了老鼠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破坏和灾难。
41.B。由上下文和后面的available food可知,devour应是“吃下;吞下”之意。
42.B。从本文的第二段可知,14世纪欧洲鼠疫泛滥,导致了欧洲很多年都在“黑死病”的笼罩之中,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43.C。由最后一段第二句可知。
【对话填空】
44. produce 45. comments 46. express 47. description 48. information
49. another 50. name 51. humorous 52. with 53. interviews
【书面表达】
Hi, Phil,
I’d like you to organize a trip to Scotland for us. I have here a group of 32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Nottingham University, who want to go on a seven-day tour during the Christmas days. I hope we can have a coach which will take us to Scotland and then bring us back to Nottingham. We also need a guide who speaks standard English and knows Scotland well. I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an work out an itinerar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ell me about our accommodation, meals as well as how much each of us has to pay. If you have any information, please either email me or call me at 07747745007.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Truly.
Jack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初中课件(推荐十一篇)
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初中课件”请务必一读这篇文章,祝你学习和工作都能更加出色。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的基础。
初中课件(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对百草园自和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吧文章风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说的“乐在百草园”并作为这节课的题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自主学习目标: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能发现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标:体会作者在写景记事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仿写课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德育目标:回忆自己的生活乐趣,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配合学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我采用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后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幻灯片一
并且给学生出示较为典型的诗歌《自嘲》《自题小像》
那么这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怎样描绘他的童年的?我们一起到他的乐园--百草园中领略一翻。
(二、)自主学习检测: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幻灯片二
(三、)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后,自读课文,总体把握这一部分“点题 --乐在百草园--依恋”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灯片三
归纳总结: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总之,本段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备,那么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呢?引出文章第八个自然段的学习:
冬天的乐趣:捕鸟(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以及收获)让学生熟记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学会这种巧妙运用动词描绘动作的方法。
如此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凶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堂总结: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
(六、)能力提高及检测
仿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或许是… …或许是… … 或许是… …
出示幻灯片四:
(七、)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初中课件(篇2)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课件(篇3)
“质量”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质量”的含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质量说课稿,快来看看怎么写吧。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初中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为主的课目。
面对我们即将到来的一个汽车时代,现代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比我们想像大得多的兴趣,他们积极关注各种新式汽车的造型、性能,他们经常在自己文化作业本上反复勾画着自己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终极时尚赛车、海底来去自如的深水潜艇、太空世界超越光速的巨型飞船。如何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资源,这是美术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材列举了交通事业中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观念和设想,启发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畅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从陆地、海洋到太空,结合功能、造型和制造,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等方面,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憧憬人类未来的生活图景。同时教材通过设置的学习活动围绕对交通工具的调查了解、设计想像和模型设计的制作,培养学生面向现实、展望未来的设计意识。
㈠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科技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未来科学的畅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①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②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㈡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 难点:鼓励学生对未来科学的畅想。
二、教学构思与计划
本课进行的是对未来科学的畅想,计划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为欣赏、畅想及设计图稿阶段,第二课时为模型制作阶段。
本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为学生提供大胆畅想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创意都得以展现,成为全班的共享资源。
三、教学用具
(一)、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绘图片
(二)、学生:彩色铅笔、橡皮、绘图纸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导课:问好。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同学们观察画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 ?(纤夫拉纤),想一想当时的船只是以什么为动力的?(风力、人力),速度如何?(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交通工具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学生发言 .
新课教学:
(一)、分水、陆、空三条主线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
1.水:独木舟、筏(竹、木、皮)→木板船→帆船→轮船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人骑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流,利用手或树枝划水,就可以前进。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服地坐在里面,也可以盛放一些物品,这就是最早的船 ----独木舟)
2.陆:人力车→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告诉学生,世界上的第一辆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朝时发明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空:木鸟(春秋战国)→带人风筝(西汉)→热气球(18世纪)→飞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讨论:现有交通工具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师:中国有着灿烂的古文化,各时代的交通工具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只是到了近代才发展缓慢,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重新创造辉煌。现在。让我们一起做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师。
(二)、分组活动: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
1、欣赏卡通短片及图片。
① 播放卡通短篇之前,提示学生观看的重点是什么,避免学生一味地去追寻故事情节。展现交通工具神奇功能的时候,还可以暂停播放,给学生进行讨论。
② 在学生欣赏图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设计要求,但不宜对范图中展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功能进行过多讲解,否则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生设计草图。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简单介绍地球能源逐渐枯竭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生自评、互评。
鼓励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解说,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4、老师小结.
①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与鼓励和肯定;
② 对学生的设计图给与综合性评价;
③ 对本课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性小结。
④ 结束语:我们憧憬未来,我们也要创造未来,希望大家今后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让我们今天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
五、板书设计:
《驶向未来》
1.交通工具的分类:
① 水:独木舟、筏 →木板船→帆船→轮船
② 人力车 →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③ 木鸟 →带人风筝→热气球→飞机
2、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设计草图。
①活动形式:每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合作完成
②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打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欣赏--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优势。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把德育融入课堂,体现出了实验教材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以这样的方式上课以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逐渐形成爱科学、爱学习的好习惯。,湘版初中美术说课稿 八年级 驶向未来
初中课件(篇5)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展示课件)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秦王扫六合”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
(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初中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六节内容。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实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了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2.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过程与方法
1.在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认识“实数”这一新知识时,学生应用已有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规律类比解决“实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规律,从而获取解决实数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发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
2.在实数范围求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明确实数的运算规律;
3.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二、说学生
本人任教班级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表现欲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引导发现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设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3)教具:三角板、多媒体。
四、说学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勤练习”的学习,加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并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完善了旧知识的复习,通过对有理数分类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类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通过举例明确了无理数的表现形式,为后续判断或者对实数进行分类提供了认知准备。
通过一个例题学生动手填写对有理数和无理数分类,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对带根号的数是否是无理数有了进一步认识。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表意见,适当地集中学生的观点,并逐步将其归纳。
接下来学生类比有理数中相关概念,体会到了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并进一步掌握了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知识。
学生类比有理数中相关运算,体会到了实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律。并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然后通过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学生交流,互相补充,完成本节知识的梳理。
布置作业:所布置作业都是紧紧围绕着“实数”的概念及运用。设计选作题是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
六、教学评价
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实数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实数的有关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组织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七、说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设计为“提纲式”。这样设计主要是力求重点突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
初中课件(篇7)
【课程标准】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2.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初中课件(篇8)
一、导入 :
很高兴有机会能来上林中学和大家一起学习四十五分钟。美丽的上林校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唐诗:辇( )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真是羡慕大家能在这么一个有诗意的校园里学习。
这是我在上林的校园拾取到的一片叶子(展示落叶),是啊!唐诗有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的走近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句有关秋天的诗(出课件)
二、整体把握(寻秋)
(课件内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辛弃疾 秋天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竹喧归浣(huan)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秋天是淡远清纯的悠闲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秋天是若有若无的思念
我们一起把这几句诗读一遍。
(略加讲解)
第一句,表面上写是是夏天,实际却写出的对秋天丰收在望的喜悦
第二句,浣女是洗衣的少女,竹林里传来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穿过摇动的莲花,渔舟满载归航了。诗中有画的王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淡远清纯的悠闲水墨山水。
第三句,小桥流水,中秋月色迷人,可吹箫的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浪漫之中又带点感伤,秋天是若有若无的思念。
秋天是喜悦,是悠闲,,是思念。那么作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了?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一起走进他笔下的世界,请打开课本64页。
听课文录音,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
大家小声的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评价:不错,字音读得很准)
评:大家字音是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富有情感。
听录音,注意快慢和高低。
请一位朗读高手配音读。
大家思考一下,这三节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出三幅画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三幅画面与我们刚才读的三句诗的意境是相对应的,你觉得那一句画面对应那一句了。(用划斜线的方式连接)
(抓住诗歌重在意境一点给予评价)
所有这些画面,这些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喜爱秋天)
三、问题研究(品秋)
先让我们来学习这诗的第一节。
(学生齐读)
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要想读得再好一些,就需要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 里 ,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而我们这首诗的第五句说秋在农家,那我们从前四句可以看得出来吗?
(稻香、镰刀、背篓、竹篱、瓜果)
大家都找得很准,这些确实是极具农家特色的物品。
这是一个平原地区的农家,还是一个什么地方的农家了?为什么了?
(山区 露珠,伐木声)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把把大家找出来的农家物品分成了三类,大家能看出来我的分类标准吗?
(视觉、听觉、嗅觉)
露珠好不好看,丁丁的伐木声好不听,稻香好不好闻?
有了这些好看的,好听的,好闻的,这诗所描绘的画面就丰富而绚丽了。
大家找出的这些词对于诗是很重要的,用诗歌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诗歌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情画意中的画意,要写诗,就要立于善于找到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意象。
光有画意还不够,还需要一些充满诗意的词语,大家来看看这个。
放下 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 瓜果
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儿歌,它的歌词说春天在那里,春天在那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为什么 我们这节诗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简洁的说秋天在农家里?
从鸟类的角度分析,合乎山村农家特色
(视学生回答情况而评)
四、合作探究(探秋)
二、三两节,大家合作学习吧,大家按四人小组坐好。我给大家按排了一些学习任务。
(梦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来写。
还有那些词你比较喜欢了?
提示:栖息是从鱼的角度写的,扣住了山村农家这一画面
(2)列出这两节诗中的意象,并给它们分类。
提示:丁丁的伐木声是听觉,肥硕是视觉
视情况点评(点评用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汉代民歌)
再看一个合作任务
(3)设计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能提出你对此诗的疑问吗?
五、能力展示(写秋)
今天大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真让我吃惊,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看来光做读者不够过瘾了,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诗人吧,我们以春、夏、秋、冬任一季节写一段诗吧!
请选春、夏、秋、冬任一季节仿写一段诗。
提示:第一步 写第五句(中心句)
(春)天 在 里
(秋天在文中像栖息的鸟,像游戏的鱼你所选的季节像什么了?)
第二步 选出意象来组成你心灵中那幅美丽画面。
(要好听、好闻、好看哟!)
第三步 提炼传神的修饰词语
(作者把饱食、肥硕这些词用的多好呀!相信你也能提炼出好词的)
第四步 边诵读边修改
(我们一定能把我们自己的诗读得充满韵味,充满感情)
请各小组推建组员配乐诵读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简明点评。
六、布置练习
(1)配音朗诵何其芳的《秋天》,录进磁带,上交给语文老师评奖
初中课件(篇9)
一、说教材
课本的“本”是根本的“本”,是教学灵魂的体现。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掌握色调的概念,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学情是尤为重要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原色、间色的概念,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对比、调和等色彩运用的方法。但是,对于色彩感知和归纳能力不足,很难绘制出一幅色调和谐统一的作品,根据这一情况,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感知色彩在自然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色彩表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师生交流的工具,为课程的成功提供标准,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工具。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和色调的概念,体会不同的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与色的实验,探究光的波长和反射,欣赏风景作品《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姐妹们的池塘》和《高原的歌》,掌握色调的概念,感受红、黄、蓝等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分析风景作品中色彩归纳的方法,描绘美丽的大自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大自然色彩的魅力,加深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色调的感受和色彩归纳的方法。
难点:创作出一幅色调优美和谐的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欣赏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确定了教学方法,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使教学方法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我准备了相关PPT课件、三棱镜、白纸、绘画工具等来辅助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体验。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趣味性尤为重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在导入时,出示谜语“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自然现象,学生能够快速的猜出是光。随后我会做出总结:光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让我们能畅游在色彩丰富的大自然中,从而引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接下来是教学环节。首先,我将做一个小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棱镜,将三棱镜置于阳光射入的窗口,并在旁边放一张白纸,然后提出问题:当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到白纸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出彩虹条纹。我将继续追问:彩虹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组成的,由于各种物体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色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接下来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等作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中的内容后,提出问题:从整体上看色彩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得出结论:画面中颜色丰富,但是整体和谐,富有美感。一幅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这些色彩构成的整体调子,被称为色调,不同的色调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紧接着,我将展示《荷花》《夕阳》等摄影作品和对应的色卡图,首先让学生结合作品和色卡确定主色调分别为绿色调、红色调等。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作品的主色调有什么特点?其他颜色和主色调有什么关系?学生激烈讨论后,我会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而总结出色彩归纳的方法:作品中的主色调面积大并且有明度变化,是依据现实中风景的色调来确定的`。除了主色调以外还可以运用它的对比色和邻近色点缀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和谐。
通过循序渐进的问答,以及合作探究的方法,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由于将色彩归纳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以“傍晚”为例,示范色彩归纳的方法:
1.确定色调,根据“傍晚”确定出作品的色调;
2.线描勾画,用画笔勾勒出天空中的晚霞、海面和渔船;
3.填补色彩,大面积的天空海面用红色、黄色、橙色,渔船的倒影点缀成黑色;
4.调整画面,统一色调。
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技法上的难点。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调去表现大自然。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从主色调的确定、色调和谐等方面进行有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设置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的展览会,引导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和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因此在小结的部分,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课重要知识点,并且从关注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等方面进行情感升华,并布置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选择大自然中喜欢的颜色制作成一个色卡本。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八、说板书设计
优秀的板书,可以更加直观、更有层次性地便于学生理解本课重点知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课件(篇10)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的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的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的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初中课件(篇11)
内容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了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全众国。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宣告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或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表一: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
时 间1640——16881775——17831789——1794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障 碍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封建专制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
领 导 人克伦威尔华盛顿罗伯斯比尔
导 火 线苏格兰人民起义波士顿倾茶事件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 始1640年
议会的重新召开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顿的枪声1789年7月14日
攻占巴士底狱
主 力 军新模范军(议会军)大陆军国民自卫军
战 役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战役
文 件《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结 果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
影 响扫清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使美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孔子课件(推荐十二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孔子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孔子课件 篇1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会标注问题”这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沛的实践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
2.根据文章的描写较为疏淡,语言较为平直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生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身的预习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很多,为了教学时不喧宾夺主,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在不超越一分钟的时间里,用喜欢的方式介绍孔子。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小组画了画,介绍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话,并进行解释;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生平。正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教学时,没有必要把孔子说得神乎其神,也没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说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过多的分析批判,因为学生将会在后续学习中不时加深对孔子的认识。”所以我做了以上设计,提供一个锻炼平台给学生。学生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发言,要查阅资料,要确定介绍的主题,然后整理资料,要和别的小组沟通,以便准备的内容不“撞车”,还要以集体的智慧训练小组发言人。这样有趣的、充溢智慧的、锻炼能力的课外作业,学生是兴致勃勃地去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过渡:你们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有什么收获?
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醒学生注意读好预习时新认识的字。
3.识字检测: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在小组中互考认字表的字,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字组成词语练习说话;开火车;小老师说识字(解决读音、字形难点);完成学习卡的第一、二题:“拼拼音,再连线。”“找一找,把读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号圈出来。”(认字能力培养方面,从第七册开始,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外完成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互动的平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过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生问题,在无法马上解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感知用符号、线段标注问题或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文字标注问题的方法。
3.边默读边圈点自身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每人看5名同学的批注,互相学习如何批注问题,再以8人组为单位推选出做得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
5.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相机引导解决。
7.引导反思:在以上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标注问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在此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别,进行了梯度推进,先让学生读第一段,进行批注后,和时发现已经学会用问号或横线旁写文字的学生,请他们上来用投影仪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还有困难,鼓励其先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后再开始。)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考虑: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边圈点。
(此环节,教师要巡查学生的课本,务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在有关的语句旁写文字,引导学生简要地记下自身的考虑。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实在不会,就走到他的身旁,鼓励他走出座位,不出声,悄悄地去看三个同学怎么做,再回到座位做自身的。)
3.组织学生交流自身探究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a.个人读、小组竞赛读、齐读有关的语句,用联系上文的方法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b.引导同桌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读孔子与子夏对话,联系下文了解孔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听了孔子的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子夏明白了老师教育他什么?
5.小组讨论:孔子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找一找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7.教师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比方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身学习;比起他人,每个人都必定有缺乏,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说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时学习”的道理,我们也受到了启发,相信这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环节,教师以问题引发探究,学生在交流阅读所得时学会合作,在合作释疑中领会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渗透学习态度的教育。本课的生字不多,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贯彻北师大版教材随文识字的原则,结合拼音识字,在读中相机巩固生字词“富裕、选择、谨慎、谦虚”。)
(五)自读摘录,深化感悟
1.读课文,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身喜欢的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把自身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身对它的理解。
3.拓展考虑: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阅读中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个性化的积累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再次对“万世之师”――孔子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六)创设情景,逾越文本
1.对比以下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孔子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课件 篇2
一、研究目标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讨论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跟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为了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所以组织本课中的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孔子论水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知道是什么歌吗?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装点着世间万物。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在诗歌中找到春天吗?
(二)体悟春情
1、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也有写春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哪打动了你的下心弦。
2、再次用心读,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仿写
4、引读
(三)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1、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
25xx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快速浏览后面的文字,哪段文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研读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自由读,想一想,(1)孔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3、(1)小组合作:1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2各组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2)交流
4、你还能说出水的其他特点吗?
(四)孔子总是想方设法开导弟子,他期待着每个弟子都能成为真君子,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和子路,颜四说起了志向。
1、子路和颜四的志向各是什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2、孔子听后的反应呢?
3、看了孔子的反应,你觉得他偏心吗?(齐读第10自然段体会)
(五)总结
1、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尘中完美着、饯行着自己君子的心。他的言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1982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孔子2533年生辰纪念大会献词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
2、齐读这段话。
孔子课件 篇3
学习《孔子游春》10-17自然段游玩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用说排比句来自主整体地逐步深入地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师:读后,用这样三个句式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泗水河畔美好的情景。一是:在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们有时有时有时;二是:在泗水河边,弟子们有的有的有的;三是:谈论志向时,有的弟子说有的弟子说有的弟子说。每个排比句并列的句子越多越好,可以把课文没写出来的,你看到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谁能用第一个排比句式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泗水河畔的美好情景?
生:在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们有时唱歌,有时跳舞,有时读书,有时弹琴,有时谈论志向
生:在泗水河畔,孔子有时唱歌,有时谈论志向,有时弹琴,有时侧耳倾听,有时手舞足蹈
生:在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们有时看景,有时垂钓,有时捕碟,有时采花,有时戏水,有时放风筝
学生自己练说。
师:谁能用第二个排比句式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泗水河畔的美好的情景?
生:在泗水河边,弟子们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趴着,有的站着
生:在泗水河边,弟子们有的采花,有的捕碟,有的垂钓,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弹琴,有的说笑,有的看水
学生自己练说。
师:谁还能用第三个句式来说说,弟子们的心声?
生:谈论志向时,有的弟子说:我希望将来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有的弟子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有的弟子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有的弟子说:我想成为水一样的阵君子。
生:谈论志向时,有的弟子说;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有的弟子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情义的人。有的弟子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志向的人。有的弟子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善施教化的人。
生:谈论志向时,有的弟子说:我想做一个清官,为老百姓伸冤。有的弟子说:我想学会温、良、恭、间、俭、让。有的弟子说:我想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有的弟子说:我想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去教育别人,培养人才。
学生自己练说。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泗水河畔美好的春景,看到了泗水河畔动人的情景,这时再来读一读课文10-17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泗水河边的一切呢?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练读。
师:弟子们的志向和孔子的论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弟子们是接受了孔子的教育,颜回和子路的志向就是水的一种美德。
师: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春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生:教育弟子做像水那样的真君子。春游是假,教育是真。
师:孔子、子路、颜回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吗?
生:孔子是个善施教化的人,他为了教育弟子,特地带弟子们来泗水河边游玩,还用水来教育弟子们。
生:孔子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因为他和弟子们一起弹琴,唱歌,跳舞
生: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能从水中看成许多美好的品质。
生:子路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乐于帮助人。
生:颜回是个温文尔雅、爱思考、沉稳、谨慎的人。
师:在泗水河边,弟子们和孔子一起他们玩得是多么的惬意啊,他们的关系是多么的融洽啊,是多么的亲密啊。课文是怎样赞美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景的呢?一起读课文最后一句。
生: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师:这句话描写的是景色,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浓了。
师:这是在借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叫做借景抒情,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孔子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感受泗水美丽的春景;感受孔子有关水的循循善诱的一段话。
一、导入
1、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板书:孔子
孔子还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2、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节
1、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涨着春潮的泗水河畔,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景色呢?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描写泗水春景的句子。
(小黑板)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指读------齐读
2、你瞧,那一幕已经被定格在了画面上。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泗水河畔的美景。(齐读小黑板)
3、听着你们的朗读,不由让我想起了朱熹笔下的泗水河畔----(引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此时,我仿佛也来到了泗水河边,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你们呢?让我们用朗读吟出那份春意吧。(齐读小黑板)
5、这么美的春景,看了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作者想像的一点也没错,---(小黑板)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6、在每个人心中,母亲是最慈爱,也最美丽,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
森林、太阳和轻风吗?你怎么知道的?(省略号)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衫)(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壮阔的大海)是她(沸腾)的(血液)
8、你们简直就是诗人,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诗一样美好的春天。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泗水以及大自然的那份美,同时。(齐读第二节)
二、学习第八节
1、过渡: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但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
2、(小黑板)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指读)
3、这段话你理解吗?
(1)这段话哪句话最能概括本节的意思?
(2)“真君子”,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呢?
(3)是啊,就为了这个目标,许多人曾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甚至生命。而在孔子眼中,水也是“真君子”?你认同吗?
(4)理解并朗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5)水这位“真君子”仅仅只有这些优点吗?还有什么优点?(提示:孝敬无论什么河流,最后都将投入大海妈妈的怀抱。无私奉献灌溉田地。舍己为人洗净别人,却脏了自己)
4、让我走进这位“真君子”吧,去感受她的伟大吧!齐读小黑板
5、孔子对学生这么说水,其实他的目的是什么?(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也要做个真君子)
很聪明充满了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却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
7、或许,这就是孔子成为大教育家的原因所在。这么平凡的水,经过孔子的一番议论,成了真君子,这真称得上是“宏论”了。那什么叫宏论呢?(见解高深的言论。)
8、那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这宏论吧。齐读小黑板
9、弟子们有没有领悟老师的教诲呢?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司空见惯
齐读第9节
三、学习第三段
1、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再老师身边,……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这浓浓的情谊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源于学生对老师的教诲的领悟。
子路再次畅谈,他们又在聊些什么呢?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读11-17节。
(1)聊了各自的志向。
(2)孔子对两个弟子很满意。因为他们的志向都表明他们要做个真君子。
(3)孔子是个平易近人的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载歌载舞。
四、小节
1、春意,我们可以用眼感受到,所以我们感受到了泗水河畔那春意盎然的景色,但更浓的春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能感受到吗?你感受到了什么?
2、是的,所以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浓浓的春意来自大自然的伟大,来自老师的循循善诱,来自学生的高尚志向。
五、作业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教案已经送给我们的同学们了,同学们认真的去做吧,我相信我们大家的学习成绩通过努力一定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成绩的。
孔子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仆”等尘”等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⑶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五、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孔子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段话美在哪儿?写出了什么?
(3)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泗水春景这么美丽,所以孔子带弟子到河边游玩。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
(3)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的其它特点)
那你觉得能合理的补充那些特点呢?(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博学多才、孝亲敬长)
(4)从中你有什么体会吗?
(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却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孔子循循善诱、很聪明充满了智慧。)
(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5)齐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8)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
出示: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自由读。
比较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你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福同享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这两段话。
(3)讨论:子路和颜回的性格你欣赏谁,不欣赏谁?
(4)孔子对子路和颜回的志向持什么态度?设想一下,孔子为什么这样做?(颜回、子路的志向表明了他们是一个真君子,孔子很满意。)
(6)分角色朗读课文10---17自然段
(7)孔子让学生在游玩中谈志向,你对这位大教育家又有何评价?
三、小结: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论。
孔子课件 篇7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文第一段。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2、课文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
3、自由朗读第一段,用括号标出描写泗水河边春景的句子。然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话,把它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4、齐读描写泗水河边春景的句子。
5、品读语句。
6、(映示投影)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投影内容如下)
(1)a,泗水河边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草也发芽了,风轻轻地吹着。
b,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2)a,大地是她的胸怀,森林是她的长发,太阳是她的眸子,轻风是她的絮语……
b,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7、质疑。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不仅是形似,还有神似----奉献精神。
8、指导背诵第一段。
孔子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齐诵论语的宏壮场面大家还记忆犹新吧?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人所喟叹。哪位同学也能给大家诵上几句孔子的名言呢?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呢,听听你是否也耳熟能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书里,建议同学们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读论语,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设计理念:这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文章的热情,又将古典文学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为之自豪骄傲的同时,我们何不一起来亲自感受一下呢!听听读过论语的孩子的娓娓道来,让其他在座的孩子们刮目相看、啧啧称赞,老师的侃侃而谈和对论语的钟爱,又让很多孩子感觉到似曾相识。)2、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打开课后的(资料袋),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一下。今年的奥运圣火传递山东站就在孔子故乡曲阜传递呢,这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3、在两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使他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与他的优秀的品行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孔子拜师,齐读课题。看看通过孔子拜师这个小故事,你能从中了解到孔子的哪些优秀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具体语句或事件能反映出孔子的崇高品行?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边划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设计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论语,我们也要去感受论语,我们也要去认识孔子,去找寻孔子的足迹,去了解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行)二、学习新课1、决意拜师——谦虚好学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这一段告诉我们孔子当时是个什么样的人?(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渊博的意思?可他仍然(决意拜师)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行?(谦虚好学)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谦虚好学也可见一斑了。2、拜师途中——不怕吃苦在(拜师途中)孔子都经历了哪些艰辛,遭遇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大屏幕句子。我们文登到威海就有一百里的路途,坐客车尚且需要一小时的路程,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有十倍这样的距离,可谓是(千里迢迢)。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可能要徒步经历严冬或酷暑,可能要顶着狂风或骤雨,饿了就——,渴了就——,困了就——,是啊,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充饥,渴了就到河边小溪里喝几口解解渴,困了就倚着大树或者墙根合合眼,这样在露天吃饭露天睡觉,用书上的成语说可真是(风餐露宿)啊!字典里的意思就是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天黑了,孔子你就停下来休息休息吧,等睡足了,天亮了再走吧,行吗?因为想早点见到老师,学到知识,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路,用书上的成语来说是(日夜兼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知识的迫切心理,还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拜师途中的不易和艰辛呢?“终于”,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行?(不怕吃苦)是啊,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为了求知如饥似渴,从而不畏艰辛的品行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由练习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她读得怎么样?那你读一读,还有谁来读?她读得怎样? 好,你们想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段话。(有感情朗读)(设计理念:通过感受文登、威海与曲阜、洛阳的路程差距,懂得千里迢迢;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这恰好与孔子平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思想巧妙结合,彰显孔子不怕吃苦、志在求学的品行。)3、初次会师——彬彬有礼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最终到了洛阳,见到了老子,(初次会师)这时候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他满面困色和土色,不远千里饱经了风霜,历经了艰辛啊。老子呢?此时,你们就是风尘仆仆的孔子和白发苍苍的老子,你们俩见面了,请同桌两个练习表演朗读他们见面的情形,哪两位同学愿意到台前来表演一下这两位大圣人的伟大相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表演颇有两位伟人的大家风范,大家热烈的掌声就给他们的表演做了极大的肯定。请看大屏幕上出示的字条中,有哪两对近义词,(着重号)真是火眼金睛啊!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同学们再读,品味一下他们的细微差别。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含有迎接的意思,等候却不表达迎接的意思,我们把这两个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结合当时的语境,谈谈你的理解。对,老子说我在这儿迎候是出于对客人的礼貌,而孔子是晚辈向长辈致谢就不能说老子还迎接他,看,老子孔子的一言一行、一行礼和再行礼都足以看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什么样的优秀品行?(彬彬有礼)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呢?大概、老人家、您、请、多谢等等,这些举止言谈都足以彰显他们彬彬有礼的优秀品质。(设计理念:终于见到了老子,通过孔子的“您、请、多谢、大概、老人家等等”言语和一行礼再行礼都生动的诠释了他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那么孔子“彬彬有礼”的品行,学生就不难接受和理解了。)4、老子说孔子研究学问并不比自己差,(老子的谦虚)可孔子仍要拜他为师,这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了,孔子自己对此是如何做出解释的?大屏幕显示这段话,指名读,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是(学无止境)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你周围的亲人、老师、朋友、同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是啊,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都能向别人虚心求教,何况我们小学生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读完中学大学还有研究生,参加工作后还得不断的学习进修,我们只有学习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勤学好问,广泛大量的阅读,才能学有长进!送给大家一句话,请看大屏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设计理念:整个故事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孔子自己对此也做出了学无止境的解释,同学们也联系实际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的事例,再结合着孔子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好的体会并积累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警句。)5、拜师求学——勤学好问从此,孔子(认真求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不懂就随时请教,可见他(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行,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生: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后习题)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好的学习方法。6、传授学问——诲人不倦老子则是如何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孔子的呢?(毫无保留)由此可见老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诲人不倦)(设计理念:课文结尾处,更是表现了孔子和老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崇高品行,并巧妙的通过“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这样浅显易懂的词言简意赅的将其表达出来,此时借助课后孔子的名言将孔子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拿来借鉴学习是不无裨益的。)7、总结全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课文的最后一段,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他们品行的两个词语,将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谁想上台来填写(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积累大家看,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佳句,想不想赶快记住并且运用它,那就让我们齐读两遍,看谁记得最快最牢。四、布置作业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去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吧。 五、板书设计13 孔子拜师决意拜师——谦虚好学拜师途中——不怕吃苦初次会师——彬彬有礼拜师求学——勤学好问传授学问——诲人不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10篇《三年级《孔子拜师》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范文的价值所在。
孔子课件 篇9
《孔子游春》教后反思
蒋琳
《孔子游春》一课,我备了几次课,上了两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
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先从简单介绍孔子入手。课前,我已经带着学生读了《语文课文拓展阅读》上的许多关于孔子的文章。学生对孔子有所了解了,但这都是笼统的,贴标签似的,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还没有细化。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项训练是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必练的。因为,概括能力是阅读短文中必备的一项能力。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要有一种一下子抓住文章主干的能力。
第二部分想象美景,练习说话,感情朗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美丽,理解大自然为什么像伟大的母亲。在想象说话的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把嫩绿的小草比作妈妈的眼睫毛,多么富有童趣啊!这一部分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我要把时间放在“论水”的部分。
第三部分的教学由引读入手,过度到第八自然段,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水为真君子?这一小节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自然段我也思考了很久,想了很多办法。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懂。除了个别学生对“有德行”、“有志向”、“善施教化”有点想法外,大多数学生是旁听的。课后,我想,怎么办呢?我就想到,其实,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学了许多关于水的课文,平时晨会课上,我也经常读《青年文摘》上的文章,也读过一些关于水的文章。我就想让学生用旧的知识联系现在学的东西,或许能悟出些什么。我让学生回家读这些文章。但在课堂上学生默读的时候,我转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很困难。特别是“有情义”这一部分,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第一次试上时,我就自己说出了答案。第二次上课前,我突然想到了《雨点》这首儿歌。因为有次听高林生老师的讲座,他就说过《雨点》的意境是很深刻的,水这一个普通的事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意义。它能以不变应万变,和谐的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于是,我就运用这首儿歌来理解水的“有情义”。雨点为什么不管落到哪里都是那么快乐、活泼呢。那是因为它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我想肯定有学生听懂了,但也许还有学生不懂。
刘芬老师在课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她查了字典,“情义”的解释是:亲属、同志、朋友相互之间应有的感情。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学生连这个词语都不懂。如果从这个词语入手,也许有些问题能迎刃而解了。水是怎么与周围的朋友建立感情的呢,就是因为它的谦逊、温柔、从不计较,它总是那么和顺,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并默默地奉献自己。
时岚老师建议我把水与孔子的因材施教联系起来讲解,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法对待,和谐地与三千弟子相处,所以,师生之间的感情很深。
我听后恍然大悟,我觉得我上了两次课,已经思考了许多,但还是思考的不够。语文真是太深奥了。也怪不得孔子在论水育人前,要“遇水必观”啊。
第三部分的教学主要以分析两个弟子的志向和人物性格。
第四部分是让学生联系全文来谈谈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对孔子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基本都讲全了,个别细节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来得及完成。
可以说,第二次上课有了改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不怕问题,因为,我要在问题中反思,在问题中成长。
孔子课件 篇10
《孔子游春》一课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在教学这课时,我试抓住文中一幅春景图、一首赞水诗、一首志向歌来引导学生感悟。
一、共赏春景图,感悟大自然和谐之美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交流畅谈泗水河畔盎然春色的基础上,追问: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为什么?学生结合上述语句谈到这是一位多情的、慈祥的、胸怀博大的母亲等等。随后,我又启发学生赞美如画的春景色和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
如此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随之,屏幕展示:高山、野花、草原、河流、大海、月光配上轻音乐,试用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是
!来赞美春色,体会大自然的和谐美。学生在画面音乐及语言的渲染下,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一句句优美的语句自然流淌出。(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弯弯的月亮是她亲切的微笑;闪烁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饰;绚丽的晚霞是她羞怯的红晕;缥缈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滔滔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芬芳的花香是她青春的气息;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二、同吟赞水诗,领悟水之真君子风范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文中这段孔子关于水的论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与学生共同吟诵好这首赞水诗,领悟水的这些真君子风范呢?我先组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于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自己悟到的或存在的疑惑,然后引导紧密联系孔子说的话,在全班交流,共同探讨。从而领悟到水有无私哺育万物的德行,水有和顺温柔的情义,水有穿凿岩壁的志向,水有荡涤污垢的感化力接着,启发学生谈谈在你心目中,君子是怎样的人?从而与学生共同小结: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般百折不挠得坚贞情操;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彩,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三、合唱志向歌,畅谈自己美好志向
文中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弟子们在孔子的诱导下,畅谈自己志向的情景。相信学生对孔子两位得意门生的志向谈论不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一部分的教学要点放在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也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所悟,有所得。从课上反映来看,学生也并不隐讳自己的想法,能畅所欲言,尽管对小学生来说,要言行一致,付诸于实际,仍需很多努力,但至少也进一步明确了一点奋斗方向。
四、再思游春景,悟得教育家之精髓
本文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
教学接近尾声,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文章,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进行了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进行了评价。听了学生的讨论,我感到他们对文章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我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了几个方面:
(1)孔子与弟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本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2)孔子善于在生活中,在具体的环境中教育学生。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像文中,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3)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孔子不是采用直接告诉学生的教育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孔子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三、教学准备
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设计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孔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2)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指导学生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
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关于第五、六、七自然段:
A、你是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这句话的?说说看。
B、孔子为什么会发出“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的感慨?
C、“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有过孔子说的这种事例吗?说说看。
D、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给它加个合适的小标题。
关于第八自然段:
A、哪个词最能说明晚年的孔子的读书情况?
B、比对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五)品读感悟,延伸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或孔子说过的给人以启迪的话?
(六)总结全文,加深印象
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孔子课件 篇12
探讨第二段
1、水河边的美景让孔子的弟子们心旷神怡,孔子却顾不上欣赏,原来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引起他的深思。由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2、由读第二段,画出孔子关于水的一段讲话,想想这段话的含义。
3、指名读孔子关于水的一段话(第八自然段),思考讨论: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这段话讲述了水的哪几个特点?孔子由水的这几个特点分别联想到了什么?
(3)对照板书,作适当讲解。
(4)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5)你从这段话体会到了孔子什么特点?你还能从水的其他什么特点联想到做人的道理?
4、练读第二段。指名读,评价。
5、小结。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抄写第八自然段。
3、将第2、8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换成与上文有密切联系的具体句子。
【板书设计】
12孔子游春
哺育生灵---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义
看水、议水真君子
穿岩凿壁---有志向
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3、4段
【课前准备】
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氓的课件推荐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帮助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选了一份题为“氓的课件”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希望这些资料能供你参考和使用欢迎分享给需要的人!
氓的课件 篇1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在学习时,要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所以本课打算以“人物”为线索,以学习写作方法为目的,采用“学法体验”的教学设计。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文章中,写的都是单个人物。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写的却是人物群像。这些人物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请跟莫泊桑一起去看看吧。
(二)同学们进行“朗读”体验--认识他们。
1、 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3、学生交流人物的外貌特点,猜测多媒体出示的四位人物画像的名字,并穿插介绍这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情况。
(三)同学们进行“发现”体验--了解他们。
1、教学活动围绕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点各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找出文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全班交流。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奔放、和蔼可亲的人,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他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屠格涅夫”“他做着大幅度的动作,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着他的衣襟鼓起来”“他把客人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有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福楼拜是一个博学睿智的人,从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屠格涅夫是一个热爱文学、博学多识的人,从这些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来:“讲无论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都德是一个活跃、健谈的人,从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左拉是一个温和、寡言的人,从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很少讲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
3、 小结。
明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怀着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明确写作手法: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展开描写。除了我们已经说过的肖像描写之外,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四)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模仿他们。
1、模仿形象。
假如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正谈话时,莫泊桑来了,这四位大作家会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你们能合作表演一下吗?
2、模仿写法。
下面是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进行人物“速写”时说的一段话,请你照此写几个人,然后大家交流一下。
“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的时候,请你给我描绘出这杂货商和这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身体外貌……要请你在其中能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面貌,以便我不会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
1、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的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
2、搜集有关五位作家的奇闻轶事,并且整理成文,然后集体交流,全面认识大作家。
3、以一次同学聚会或一次生日晚会为主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个场面,字数不限。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课文词语丰富,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所以还可以采用活泼的形式,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步骤:
(一)以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创作指导导入。
(二)语言感受活动。
1、整体朗读,读出层次。
2、选点朗读,读出感情。
1、 自由朗读,读出美词美句。
(三)语言梳理活动。
1、请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美词。
2、请说一说你喜欢的课中美句。
(四)语言欣赏活动。
1、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1、 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五)语言积累活动。
用聚集美词美句的方式,制作“语言积累卡”。例如,可以积累:
1、 准确的词语、生动的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2、 准确生动的句子、修辞丰富的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
(六)诵读识记。
氓的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外洞宽孔隙窄内洞大出洞
大矮奇
氓的课件 篇3
我的故事:
师:“‘好骄傲的年轻人。’当我的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此时此刻,“我”的心为什么“咯噔一跳”呀?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很惊讶。因为没想到这样一个画技高超的年轻人,竟然是一个聋哑人,真是不可思议。
生:第一感觉是惊讶,惊讶之后,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虽然是聋哑人,但能活得和正常人一样快乐。
生:我为年轻人感到骄傲,但又为他感到悲伤。令我骄傲的是:别的聋哑人,会自卑,会想不开,而年轻人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画技高超。为他悲伤,是因为他令这么多围观者为他鼓掌,可是上帝却给他安排了这样不公平的命运。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是呀,假如他不是聋哑人,等待他的肯定是另一番更广阔的天地。
生:我为年轻的精神所感动。他虽然是残疾人,却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真让我为之一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强不屈的品质让我折服。他的精神会一直指引着我。
师:这个青年人的故事,又一次让我想起《触摸春天》这一课中告诉我们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我为自己感到惭愧。因为我误解他了。更为他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是那样出色。
师:当我们知道他是聋哑人的时候,我们的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他身残志不残;我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俄国作家伏契克说过:“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教后反思:
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忘记课堂、忘记自己、忘记学习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此时的学生似乎已经忘记自己在学习,已经进入文本,和作者融为一体,惊奇着作者的惊奇,感动着作者的感动,震撼着作者的震撼,完完全全地沉浸其中。不需要教师进行道德的说教,只有学生和文本自然地对话,情感地交流。
氓的课件 篇4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1. 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 学生交流。
3. 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 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b.谁玩出了名堂?
c. 他玩的是什么?
d. 怎么玩的?
e. 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a.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 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 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
2.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 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 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 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 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 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 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 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 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氓的课件 篇5
教学内容16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 2课时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具:电脑课件板书: 野草 广阔美丽: 湖水 野花 16 锡林郭勒大草原 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自由读课文: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nb
氓的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难点突破: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深深感受到文章作者及文中主人公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是啊,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怎能不由衷地为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去学习诗歌
2、请大家去收集一些爱国诗篇,好好朗读,好好背诵,为班级诗歌诵读活动做准备。比如陆游的诗歌,闻一多的诗歌等
氓的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2作者分开七个部分写,各自赞颂了秋天什么品质?
--要注意抓住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词。
3理解“秋魂”
--不仅是自然万物成熟的季节,代表着收获和欢乐,同时秋天本身也是成熟的,它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知道收获并非自己独创,而是自然界共同的结晶。
4理解作者感情。
--赞美秋景,赞美秋天博大的胸襟。
5小结。
--情景交融,富于哲理。词语丰富,多用成语。
--秋天既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代表着收获与欢乐; 秋天有一个成熟的.大脑,知道收获并非自己独创,而是
自然界共同的结晶。
一秋实 果实成熟------------------谦虚不居功
二秋色 五彩缤纷------------------胸襟博大,容纳万物
三秋味 酸甜苦辣------------------历经磨练,方有收获
四秋风 慈母心肠------------------仁慈关爱,保护生命
五秋叶 不寻常的开始与结束-------------贡献精神
六秋土 诚实--------------------要有好的收获,必须真诚播种
七秋景 淡然一笑------------------博大宽厚,仁慈善良
教学过程:
1抓住四季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即最后一句)
2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选取“四季的更迭”来表现心灵的感悟。
3学生谈感受,谈自己喜欢的和不明白的语句,互相探讨交流。
冬天的黄土地永葆青春 夏日的黄土地满是劳作与创造
(希望) (热烈)
永不止息的岁岁年年,在黄土地上生存、发展、完善。
氓的课件 篇8
6, 为什么仅仅这一句话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去吧)
B,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C,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
(教师指导,特别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顺便指出,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候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
7, 照上面的推理来看,这个主人公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学生?士兵?
(是二者的结合体,但学生的本性多一些。最终学生的本性战胜了士兵的本性?)
9, 为什么对学校进行大量的描写?
(A,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以前生活混混噩噩,不知道珍惜,但在法西斯的蛊惑下,内心充满这矛盾。〈对门房的认识,牛奶的回忆〉
C,对比讽刺的运用。本无关的东西被战争拴到了一起,学艺术的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学校,在自己的宣言下被截肢。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中艺术的思考。
氓的课件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
(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读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拓展延伸
读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
看课外书《爱的教育》。
教学反思:
《小抄写员》是从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名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中节选的。课文围绕父与子之间矛盾的一次次冲突,表达出深切的、令读者难以忘怀的父子之爱,这种爱正是崇高的社会之美。要引导学生探求到文中人物身上所展示的美,就必须抓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去感知美、探求美。
抓问题,想内容,感知美。
教学中,以问题引路,让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从人物言行里初步感知美。思考题:叙利奥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学生按思考题默读,大声地读,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小组交流讨论。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浅层的感知,尤其是父与子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从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中,能看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感情主线已被学生感知到了。
抠重点,议内容,探求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父子之家的高尚之美呢?还要老师去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反复诵读文章中的重点部分。
教学中我围绕“叙利奥三次爱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抓住心理活动的描写。儿子的行动告诉我们,他情感忍受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渐渐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帮父亲抄写,他对父亲的爱多深啊!而父亲知道了真相后,心中充满了愧疚和对儿子无尽的爱。这是一对多么令人敬佩的父子啊,他们是那样执着地爱着对方,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美好而崇高,学生从中探寻到了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氓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 背诵《夜书所见》,并在读背中有所感悟。
2、 自学短文,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其揭示的道理。
3、 交流健康小常识,使学生说明白,有礼貌地进行交际。
4、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谈话导入:这是一首怀念家乡的诗。作者由江上秋天萧杀的景物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回忆起儿童捉蟋蟀的情景,诗歌富有儿童情趣。
2、 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4、 小组互相质疑问题解疑,交流朗读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5、 集体交流。小组代表朗读古诗,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读,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二、 完成“阅读”
3、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发现有争议问题。
4、 交流自学情况。
(1) 燕国青年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丢掉了自己的东西盲目地学习,结果弄得手足无措,一无所获。)
(2)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照搬或模仿别人的东西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丢掉了。)
5、 抓住有争议的问题,展开了辩论。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燕国青年学的刻苦专心,值得学习,而有的人则认为这个青年太愚蠢了,不应该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丢掉自己的长处。)
6、 鼓励学生把学习〈〈邯郸学步〉〉后最想说的话的写下来。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看一看,明确要求。
1、 播放录像片段:甲同学激烈运动之后大量饮水,这时乙同学走过来。
2、 两为同学会怎样交流呢?小组分角练习,教师巡视。
3、 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4、 继续播放录像片段,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说话明白,有礼貌。
1、 课前你了解了哪些健康小常识?小组内交流,注意说明白,有礼貌。
2、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交流,及时评价。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有遗漏的地方可以补充,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4、 教师小结。
四、 运用所学,演一演。
1、 创设情境:一个夏天的中午,酷热难当,小明和几个同学在阳光下踢足球。小明忽然一阵头晕目眩,摔倒在地,起他同学怎么办呢?
2、 学生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你们打算怎样把今天所学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呢?(学生自由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一个爱护自己、关心他人的人。
[积累运用四 教案教学设计]
护理的课件推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护理的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护理的课件(篇1)
优质护理服务课件是一种专业的培训材料,旨在教授医护人员如何提供质量卓越的病人护理服务。它通常包括一些必备的教学目标,如如何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如何协调和沟通团队内的护理工作,如何有效地面对并解决医疗员工和病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等。
优质护理服务课件通常提供了全面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提升他们的护理能力,从而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例如,它可以教授如何通过身体接触、语言沟通和精神支持等方式,改善病人的情感状态,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促进治疗的成功。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一些尝试,如结对护理、反向心理学和人性化护理等,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护理错误,如预防营养不良、压疮等等。
为了教授这些技能,优质护理服务课件通常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准备,比如制定一个完整的培训计划,挑选合适的教学文本和支持材料等。制订培训计划时需考虑到医护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应当合理分配时间,确保他们能够亲自动手练习并理解课堂所讲的知识。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课件是提高医护人员能力和提供卓越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工具,在卫生健康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它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护理的课件(篇2)
优质护理服务课件是一种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工具。它不仅包含了基本护理技能,还涵盖了患者与家属关系的建立、沟通技巧、疾病护理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课件的学习,医护人员可以提升自身的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照料与服务。
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件中会详细介绍基本的护理操作流程,如测量体温、测血压、更换尿布等。同时,还会着重讲解各种疾病的护理方法,为医护人员提供更系统、全面的护理知识。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他们可以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课件还将帮助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患者与家属关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至关重要。在课件中,医护人员将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表达同理心、提供情感支持等技巧。还会介绍如何处理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如何协助患者与家属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些学习,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课件还会重点关注疾病护理知识。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手段。课件将介绍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重点和护理措施等内容。例如,在护理心脏病患者时,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心脏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等。通过课件的学习,他们能够为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优质护理服务课件还将引导医护人员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课件的学习不仅仅是看文字和图片,更要求医护人员亲自操作实践。在实践操作中,他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护理技能。同时,课件也会鼓励医护人员进行团队合作,通过互动讨论、习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编认为,优质护理服务课件是医护人员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它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建立良好的患者与家属关系,学习疾病护理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医护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护理的课件(篇3)
护理技术是一个涉及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面。护理技术课件是指用于教学的一种工具,通过图文、动画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们传授护理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些课件不仅包含了基本的护理理论,还涵盖了护理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本文将从课件的内容、使用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对护理技术课件进行详细解析。
护理技术课件的内容应该包含丰富、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课件的制作不仅要准确传达护理的基本原理,还要有丰富的实例和案例供学生参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介绍静脉输液的操作时,课件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正确的操作步骤,还可以提供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能够实际模拟操作和解决问题。在涉及到护理技术中的特殊情况时,课件也应该详细地介绍如何应对,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
护理技术课件的使用方式也很重要。由于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课件的使用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实际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实际病例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将动画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们感受到真实的临床环境。课件还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操作的模拟。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模拟操作和判断病情。
护理技术课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使用课件,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技巧。课件中的图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课件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与课件中的操作模拟和游戏,学生们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课件的使用,学生们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合作与沟通能力。在一些小组任务中,学生们可以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小编认为,护理技术课件在护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还通过多媒体及交互式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操作能力。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护理技术课件将越来越完善和普及,进一步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护理的课件(篇4)
教学大纲
第一章维持外科病人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护理 (1)叙述正常体液的组成、分布以及体液的调节 (2)解释正常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识别常见的几种水、钠代谢调节紊乱,并能描述其病因及表现 (4)简述常见的几种水、钠代谢调节紊乱的治疗及护理要点
(5)描述钾代谢异常特别是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能叙述其治疗及护理要点 (6)叙述各种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要点 第二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1)评估外科病人营养状况
(2)叙述胃肠内营养及TPN 的概念 (3)描述要素饮食的概念、特点
(4)描述胃肠内营养及TPN 的临床意义、适应证 (5)说明营养液配制的注意点
(6)描述胃肠内营养及TPN 常见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1)复述四种常用麻醉的概念、适应证、并发症以及应急处理方法 (2)比较全麻、椎管内麻醉及局麻前后护理的特点 (3)列举麻醉前准备的项目及意义 第四章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
(1)叙述术前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2)描述术前一般准备与特殊准备的内容
(3)复述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处理 (4)叙述手术室的环境的特点
(5)说明手术室常用物品的准备、消毒及处理方法 (6)叙述手术人员及病人的准备 (7)叙述手术室护士的职责
(8)举例说明伤口的分类以及伤口愈合的分级 (9)描述换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0)执行外科常见伤口的换药
(11)应用所学护理知识给具体手术病人进行手术前后有关知识的指导 第五章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1)复述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手术适应证及预防措施 (2)比较甲状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肿块的特点 (3)列举甲亢术前准备项目,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4)描述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第六章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1)复述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描述急性乳腺炎的预防及护理
(3)描述乳癌临床特点以及与其他乳房肿块的鉴别
(4)列举乳癌根治手术病人手术前后常见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 (5)解释乳癌根治手术病人常见心理反应 (6)叙述乳癌根治术病人主要护理措施 (7)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 第七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描述溃疡病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2)列出四种溃疡病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特点
(3)简述胃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4)结合手术方式解释胃大部切除病人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
(5)描述胃大部切除病人术后饮食恢复特点 第八章阑尾炎
(1)结合阑尾炎的解剖特点解释描述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 (2)描述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 (3)叙述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4)描述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原则
(5)描述阑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6)列举几种特殊阑尾炎的特点 第九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解释腹外疝的病因
(2)描述腹外疝的组成和分类 (3)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4)叙述疝修补手术前后护理要点 (5)为腹外疝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6)列举股疝、脐疝、切口疝的临床特点 第十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1)复述肠梗阻的分类、临床表现 (2)叙述肠梗阻病人病情观察要点 (3)描述肠梗阻手术前后护理内容 (4)比较几种常见类型肠梗阻的特点 第十一章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描述痔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 (2)描述痔手术前后的护理内容
(3)描述肛裂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 (4)描述肛瘘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
(5)描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 (6)为直肠肛管疾病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大肠癌病人的护理
(1)描述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以及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的特点 (2)描述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3)复述肠道手术术前准备内容
(4)描述行肠造瘘手术的病人的心理特点 (5)为行肠造瘘手术的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十三章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复述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检查及处理 (2)列举肝叶切除术病人术前后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3)叙述肝叶切除术病人术前后护理要点 (4)列举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的护理要点 第十四章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1)解释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的发病和相互关系
(2)复述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病、临床表现及处 理原则
(3)列举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前后主要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 (4)叙述T 管引流病人的护理要点 第十五章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1)复述急性腹膜炎的发病、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描述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术前观察要点 (3)列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护理要点 十六章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1)叙述腹外伤的分类、病因
(2)描述腹外伤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观察要点 (3)列举腹外伤病人的护理要点 十七章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1)列举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及病理特点 (2)描述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3)列举胰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及处理要点 (4)为胰腺癌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第十八章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描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 (2)描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演变过程 (3)叙述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治疗
(4)比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第十九章烧伤病人的护理
(1)结合具体病例对烧伤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2)复述对烧伤病人进行病情观察的要点
(3)描述烧伤病程演变规律及各阶段护理要点 第二十章损伤性气胸病人的护理
(1)叙述气胸、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的概念 (2)比较不同类型气胸的病理特点 (3)描述气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4)解释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机理
(5)说明胸腔闭式引流的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6)列举气胸病人主要护理诊断或问题 第二十一章肺癌、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1)叙述肺癌的病因,举例说明对吸烟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2)叙述食管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纠正营养不良的护理 (3)叙述肺癌、食管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4)描述开胸手术病人术前后护理要点 第二十二章骨折病人的护理概述 (1)叙述骨折的愈合机理
(2)描述骨折的处理原则及骨折的复位标准 (3)描述石膏、夹板、牵引的护理要点 (4)为骨折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章骨折和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1)叙述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描述肱骨髁上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标准 (3)解释病人体位的选择
(4)叙述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及髋关节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第二十四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人的护理 (1)描述颈部及腰背部功能锻炼方法
(2)叙述颈椎病的常见原因、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及护理原则 (3)简述腰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临床表现、特殊体征及处理原则 第二十五章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1)能够描述脊髓损伤中脊髓休克、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 (2)能够说出脊髓损伤的4-5 个主要并发症
(3)能够列出脊髓损伤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并能提出4 个以上主要临床表现 (4)能够说出颈髓损伤病人出现植物神经反射亢进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5)了解脊髓损伤不同平面的主要表现特点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损伤病人的护理 (1)叙述肾损伤评估要点及处理
(2)描述膀胱损伤、尿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列举肾损伤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第二十七章泌尿系统肿瘤病人的护理 (1)叙述肾癌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描述膀胱癌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为膀胱癌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二十八章泌尿系结石病人的护理
(1)复述肾及输尿管、膀胱结石的发病、病理及处理原则 (2)为泌尿系结石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二十九章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1)解释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2)描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叙述小脑幕裂孔疝及枕骨大孔疝的临床特点 (4)列举颅内压增高病情观察要点 (5)描述昏迷的判断、评估方法 (6)列举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要点 第三十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1)列举头皮损伤的类型及特点
(2)比较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的临床特点 (3)复述颅骨骨折病人的护理要点
(4)叙述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5)列举颅脑损伤病人主要护理诊断或问题 (6)列举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 (7)叙述昏迷病人的护理 重点学习内容:
第一章维持外科病人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护理
常见的几种水、钠代谢调节紊乱,并能描述其表现,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描述胃肠内营养及TPN 的临床意义、适应证及其常见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麻醉病人的护理
常用麻醉的应急处理方法及麻醉前准备的项目和意义 第四章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处理并能应用所学的护理知识给具体手术病人进行手术前后有关知识的指导 第五章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列举甲亢术前评估项目,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第六章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乳癌的临床特点并能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健康教育 第七章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四种溃疡病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特点,胃癌的临床表现,结合手术方式解释胃大部切除病人
术后常见并发症 第八章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阑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第九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腹外疝的组成和分类,疝修补手术前后护理要点 第十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前后护理内容 第十一章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描述痔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直肠肛管疾病病人提供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大肠癌病人的护理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肠道手术术前准备内容 第十三章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检查及处理,肝叶切除术病人术前后护理要点 第十四章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病人的护理
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病、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T 管引流病人的护理要点
第十五章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腹膜炎的发病、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护理要点 十六章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腹外伤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观察要点 十七章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及病理特点,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第十八章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第十九章烧伤病人的护理
烧伤病人进行病情观察的要点,描述烧伤病程演变规律及各阶段护理要点 第二十章损伤性气胸病人的护理
不同类型气胸的病理特点,胸腔闭式引流的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气胸病人主要护理诊断或问题
第二十一章肺癌、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肺癌的病因,举例说明对吸烟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肺癌、食管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第二十二章骨折病人的护理概述
骨折的处理原则及骨折的复位标准,石膏、夹板、牵引的护理要点 第二十三章骨折和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及髋关节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第二十四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人的护理
颈椎病的常见原因、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及护理原则,腰间盘突出症的典型临床表现、特殊体征及处理原则 第二十五章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脊髓损伤中脊髓休克、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脊髓损伤不同平面的主要表现特点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损伤病人的护理
膀胱损伤、尿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第二十七章泌尿系统肿瘤病人的护理 肾癌,膀胱癌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第二十八章泌尿系结石病人的护理
肾及输尿管、膀胱结石的发病、病理及处理原则 第二十九章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小脑幕裂孔疝及枕骨大孔疝的临床特点,颅内压增高病情观察要点
第三十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护理的课件(篇5)
护理学妇科归纳记忆(一)
1.抬头迟迟不入盆,骨盆测量径线最有价值的是:对角径
2.预防和控制子痫的首选药物是硫酸镁
3.妊高症降压首选肼屈嗪
4.前置胎盘最特征的临床表现: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禁止肝门指检
5.胎盘早剥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伴有腹痛的子宫出血
6.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风湿性心脏病
7.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低张型首选:缩宫素静滴。高张型首选哌替啶
8.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首选在第一产程中注射哌替啶
9.胎盘与宫壁界限不清首先考虑胎盘植入
10.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局部特征:宫颈糜烂
11.子宫颈癌最早症状:接触性出血
12.筛选宫颈癌最有效方法: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13.子宫肌瘤继发贫血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最常见于粘膜下子宫肌瘤(最易发生阴道多量出血及肌瘤坏死)
14.死亡率居妇科癌症首位的是:卵巢肿瘤
15.蒂扭转最易发生于浆膜下子宫肌瘤
16.侵润性葡萄胎转移转移灶最长转移到肺
17.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是:腹腔镜检查
18.最常见的功血:无排卵型功血
19.固定宫颈位置最重要的韧带是:主韧带
于妊娠时间分泌达高峰的试剑石:8~10周
21.习惯性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颈内口松弛
22.胎盘早剥最严重的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并发症是:DIC
23.确诊前置胎盘首选:B超检查可见胎盘覆盖宫颈内口
24.羊水进入母体循环最常见的途径为:子宫颈管粘膜的静脉
25.粘膜下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26.肌瘤变性中,最常见的是玻璃样变
27.恶性程度最高的子宫内膜癌是:鳞腺癌
28.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是宫颈移行带
29.卵巢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累及邻近器官及腹腔种植
30.绒癌最常见的转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移部位依次是:肺、阴道、脑、肝
31.功能性月经失调促进排卵的最好方法是:氯米芬治疗
32.最简单而可靠的子宫性闭经诊断方法是:雌孕激素序贯试 护理学妇科归纳记忆
(二)
1.检查继发性癫痫病因最有效方法之一是:MRI
2.支气管扩张最有意义的体征是:固定的局限性湿罗音。常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
3.肺结核最严重的类型是:血行散播型肺结核
4.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是:侵润性肺结核
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最早的功能改变是:流量—容积曲线降低
6.支气管哮喘重症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最可能的是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
7.预防及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要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8.预防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物是色甘酸二钠
9.肺心病的首要死因:肺性脑病。最常见的酸碱失衡是:呼吸性酸中毒
10.急性呼衰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11.心衰最常用的药物是利尿剂
12.慢性左心衰最早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
13.心衰诱发因素最常见为感染
14.洋地黄最多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早二联律。最早表现:厌食
15.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动过速
16.终止房扑最好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
17.下壁心梗最易发生传导阻滞
18.急性心梗引发的心律失常最多见为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
19.室性心动过速无动力学障碍首选利多卡因,有动力学障碍首选电复律
20.二尖瓣狭窄检查最可靠的方法:超声心电图
21.二尖瓣关闭不全检查最可靠的方法:多普勒
22.主动脉狭窄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23.主动脉狭窄最主要的体征:主动脉区第二心音减弱甚至消失
2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多见病原菌:草绿色链球菌。急性为金葡
25.心包积液最突出症状:呼吸困难
26.最易发生梗阻的为幽门管溃疡
27.抑酸作用最强的药物是:奥美拉唑
28.肠结核最好发部位:回盲部。伤寒:回肠下端
29.克罗恩病最好发部位:回肠末端
30.最易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为幽门梗阻
31.溃疡性结肠炎首选柳氮糊磺吡啶
32.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间最重要的表现是粘液脓血便
33.原发性肝癌最常见分型:块状型
34.原发性肝癌血行转移(肝外)最常见于肺。首发症状:肝区疼痛
35.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
36.尿毒症最常见的死因:心衰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7.最能说明体内储备铁缺乏的只表示血清铁蛋白降低
38.白血病最常见的死因为颅内出血
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常见表现:低热、贫血、巨脾。化疗首选羟基脲
40.无合并症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降压宜首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4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选治疗:糖皮质激素
42.甲亢最早出现异常的是TSH
43.甲危首选:丙硫氧嘧啶
44.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甲氮蝶呤
最佳筛选试验:抗核抗体ANA。特异性最高细胞标记性抗体:抗Sm抗体
46.确诊急性脊髓炎最可靠的辅助检查:MRI
47.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内囊
48.最易导致脑栓塞的是房颤
49.精神病急性期首选药物:氯丙嗪
50.心功能不全最早的体征是:舒张期奔马律
51.左心衰最严重的表现是肺水肿 医学教.育网搜集
52.室速最有力的心电图证据是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洽波
53.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早:首选苯妥英钠
54.高血压危象首选硝普钠
55.结核性脑膜炎最常受累的颅神经:面神经
56.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液中升高最早的心肌坏死标记物是:肌红蛋白
57.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有意义的心电图改变是: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
58.诊断风湿性瓣膜病最敏感的检查是UCG
59.主动脉瓣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原因是急性肺水肿
60.肥厚型心肌病猝死最常见的诱因是剧烈运动
61.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是心室肥大和继发性ST-T改变
62.渗液性心包炎最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
6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最多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
64.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最常见的途径为门静脉
65.最能提示是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侧腹部出现皮下出血
66.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
67.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首选药:水杨酸偶氮磺胺嘧啶
68.体内缺铁初期的最早,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骨髓储存铁减少或缺乏
69.最易导致再障的抗生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素是氯霉素
70.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1.垂体危象时,最为多见的是低血糖性昏迷
72.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最早出现的靶腺功能减退是:性功能减退
病最重要的提正是: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血管杂音
74.急性脊髓炎最常累及的脊髓节段是胸3~5
75.治疗急性脊髓炎首选药物是皮质类固醇激素
76.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的病因首先考虑为颅内肿瘤
77.大发作并失神发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作首选:丙戊酸钠
78.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
79.复杂性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80.婴儿痉挛症首选ACTH
81.谵妄最多见的幻觉是视幻觉
82.精神分裂最多见的望向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
83.抑郁性木僵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电抽出治疗
84.对癔症最重要的方法是暗示疗法
护理学儿科归纳记忆
1.大肠杆菌败血症首选氨比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2.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苯唑西林钠或氯唑西林钠
3.小儿流感嗜血杆菌肺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炎首选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
4.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衰首选西地兰+K剂
5.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
6.单纯性肾病“三高一低”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血胆固醇增高,低蛋白血症
7.肾炎性肾病:血尿、氮质血症、高血压
8.原发肾病综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合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
10.先天性钾低患儿常最早引起注意的症状是: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
11.乳牙出齐的年龄,正常情况下最晚不超过:两岁半
12.人乳中含脂肪最多的时期是:过渡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新生儿ABO溶血病若需换血,其血缘最好选择“O”型红细胞,“AB”型血浆
14.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喘憋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剧咳
16.法洛四联症的集中畸形中最重要的是:肺动脉狭窄
17.最易发生脑血栓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法洛四联症
18.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中,24消失尿蛋白总量临界值应大于
20mg/
19.肾病综合征出现张博士.医考.中心搜集整理低钙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尿中常有白蛋白结合的钙排出
20.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目前首选用药是:泼尼松
21.同时有脑膜刺激征、皮肤出学点及瘀斑、休克者,最可能的诊断是: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护理的课件(篇6)
儿科护理课件是一种专门为儿童护理培训而设计的教学资料。它旨在向医务人员和家长们传授关于儿童护理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全面和专业的护理。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儿科护理课件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课件提高儿童护理水平。
首先,儿科护理课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的各个成长阶段的护理问题。课件中详细介绍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应对急救和紧急情况的技巧。此外,儿科护理课件还包含了实用的操作指南,如体温测量、注射、换药等,帮助医务人员和家长们熟悉并正确地执行这些操作。
其次,儿科护理课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他们的护理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儿科护理课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指南,帮助医务人员和家长们了解儿童疾病的特点和对应的护理方法。这些课件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学会应对各种常见问题和应急情况,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如何有效地利用儿科护理课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医务人员和家长们应该认真研读和理解课件的内容,以确保他们对儿童护理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其次,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或研讨会来进一步学习和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儿科护理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最后,医务人员和家长们还可以将儿科护理课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护理方法。
总之,儿科护理课件是提高儿童护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它为医务人员和家长们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儿童的特殊需求和问题。通过有效地利用这些课件,我们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并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儿科护理课件的编写和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护理的课件(篇7)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儿科门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儿科门诊实习五彩斑斓的墙壁,花花绿绿的床单,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眼前面对的病人全都是一个个天真又可爱的小精灵。
两周实习中,我发现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首先她的病人很特殊,面对的群体是儿童,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因此对他们的照护显得格外小心谨慎。就拿打针来说,在一般的科室,绝对是一个很普通的操作。但是在儿科却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实习同学是不能动手的。
儿科的环境也是相当之热闹,有小孩子哭泣的声音,开怀大笑的声音,疯跑打闹的声音,真是哭声、笑声、闹声、声声入耳,这样的环境虽然能活跃气氛,但确实不是一个工作的好环境,但是特殊病人要特殊对待,无论环境再嘈杂,身为医务人员,还是要坐怀不乱,冷静思考,认真核对,不仅要不出差,让孩子愿意,还要让他们的家属满意,这是一件多么不简单的事情啊!而我们的老师天天都要做到这样,真是叫人佩服。
在这里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思变得更细腻了,亲和力也提高了,虽然每天都要拿出十二分的精力,高度集中注意力,叫人劳力又伤神,但是看到小孩子绽开花儿一样的笑脸,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日子总是忙碌而又充实,实习第二周,我也越来越进入状态,明白科室的日常工作的运行。
我也能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第三周,收获还是有很多,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总会有很多病人会问你,“护士,这是输的什么药,这个药的作用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回答不出来,以前学的药理学是沧海一粟,这个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无知,所以当有空时,我都会去看看常用药药的适应症,这样,如果病人询问你时,你能回答出来。那么,病人对你的信任感会提升。对疾病的认识也会提升,相应的,细节的积累,也许病人对整个医院的信任感也会上升。
所以,作为医务人员,很多事是体现在细节上,一件小事,可能就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作为护士,我们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操作外,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都说三分医治,七分护理。
护理的课件(篇8)
母婴护理是一门专门为即将或已经成为母亲的女性提供的关于育儿和婴儿护理的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准妈妈们掌握照顾宝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确保新生儿能够得到适当的营养和护理,健康成长。
课件是母婴护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它是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母婴护理课件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孕期保健、临产准备、分娩过程、产后恢复、新生儿护理、哺乳与喂食、婴儿安全、常见疾病与急救等。
首先,孕期保健是母婴护理课件中的重要部分。课件将详细介绍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此外,课件还会介绍孕期常见的不适症状,并提供相应的缓解方法,让准妈妈们能够更好地度过怀孕阶段。
接下来,临产准备和分娩过程也是课件中的关键内容。课件会介绍产前检查、分娩方式选择以及如何应对分娩疼痛等问题。通过这些内容,准妈妈们可以提前了解分娩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减少恐惧感,增强信心。
产后恢复是母婴护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也是课件的核心内容。课件会介绍产后的身体变化、妈妈们如何合理饮食以加速康复、产后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妈妈们快速恢复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新生儿护理是母婴护理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课件会介绍新生儿如何换尿布、洗澡、护肤、喂养、拍嗝等。同时,课件还会介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规律和重要的生活习惯,帮助妈妈们更好地照顾宝宝,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除了以上内容,母婴护理课件还包括哺乳与喂食、婴儿安全、常见疾病与急救等方面的介绍。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妈妈们正确理解和掌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知识,提供宝宝安全健康的喂养方式。同时,课件还会介绍婴儿安全知识,如防止翻身、防止意外坠落等。对于常见疾病和急救,课件将介绍如何预防常见疾病,以及在出现疾病和急救情况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母婴护理课件的编写和使用,对于准妈妈们和新手妈妈们来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课件中的内容,妈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宝宝最好的护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课件还可以帮助妈妈们提前预防和处理宝宝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总之,母婴护理课件是一门为准妈妈们和新手妈妈们提供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通过课件的学习,妈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育儿中的各种问题,为宝宝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关爱。母婴护理课件的编写和使用是为了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让每个妈妈都能成为一个称职而幸福的母亲。
护理的课件(篇9)
护理三基知识课件
1、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消失。
2、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提高13%。
3、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C,心率约增加18次/分,儿童可增加更快。
4、缺氧的类型: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
5、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 吸收、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6、正常人血清钾浓度:3。5~5。5mmol/L
7、典型的DIC分三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8、休克的发展过程: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9、休克早起患者的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
10、休克患者的补液总量是量需而入,遵循“需多少,补多少”原则。动态观察静脉充盈度、尿量、脉搏、血压等指标,作为监控输液量多少的依据。
11、心力衰竭: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综合症。
12、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全身感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心率失常、妊娠与分娩
13、肝性脑病分四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14、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的直接机制:短时间输入过量液体,导致肺血容量急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血管内皮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15、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多器官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16、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两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17、急性肾衰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18、肠热症:病后第2~3周可采血作肥达反应。
19、脑膜炎球菌对干燥、寒冷、热等极为敏感,55°5分钟被即被破坏。在室温下3小时内即可死亡,临床上采取的标本应保温保湿,并立即送检。
20、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破伤风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
21、白喉杆菌的致病因素是白喉外毒素。
22、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
23、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血清、不同个体间的血细胞抗原及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24、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B细胞执行体液免疫。25、阿司匹林的基本作用: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影响血栓形成、。作用机制: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关。
26、强心甙主要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和某些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7、变异性心绞痛首先硝苯地平
28、肝素过量用鱼精蛋白解救;双香豆素过量用维生素K解救
29、糖皮质激素短效类: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类: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去炎松;长效类:倍他米松;外用类:氟氢可的松、氟轻松、倍氯松
30、氨基甙类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31、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其次是“肾”,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
32、正常血糖:3。9~6。0mmol/L。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3、成人每天的蛋白质需要量为“80g”
34、清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子。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35、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是“铁”,成人男人及绝经后妇女“每月”需铁约“1mg”。
36、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37、CVP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6~12cmH2O。偏低:输液量不足。偏高:输液过多多块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38、胸膜腔负压的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和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
4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不张、防止肺水肿
41、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
42、BMR: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6度
43、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最主要、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4、血液的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4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出现紧张亢进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46、肾病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脂尿
47、急性白血病共同的临床特点:发热、乏力、出血倾向、进行性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
48、肿瘤的扩散方式:直接蔓延和转移。其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
49、炎症蔓延的途径: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50、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
51、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
5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53、坏死的分类:凝固性~、液化性~、纤维素样性~
54、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55、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A:全身因素:年龄、营养;B: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56、动脉性充血分为: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57、形成淤血的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受阻、心力衰竭
58、引起漏出性出血的原因: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59、内囊三偏征:对侧偏麻、对侧偏瘫、同向性偏盲
60、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之间。分:内囊前脚、内囊膝、内囊后脚
护理的课件(篇10)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具有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人,不仅能拥有洁白的牙齿,还能减少患龋齿、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的风险。为了普及口腔护理知识,提高公众的口腔健康意识,口腔护理课件应运而生。
口腔护理课件是一种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和介绍口腔护理知识的辅助教学材料。它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详细地介绍了正确的刷牙姿势、刷牙时间、刷牙频率等基本的口腔护理常识。此外,还包括了牙齿间隙的清洁、口气的清新、口腔健康问题的预防等内容,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口腔护理课件首先介绍了正确的刷牙姿势。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正确的刷牙姿势是将牙刷放在牙齿和牙龈之间,并以小圆弧的方式在牙齿上进行来回刷动。这种刷牙姿势既可以有效地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又可以刺激牙龈,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保持口腔的健康。
其次,口腔护理课件还强调了刷牙时间和刷牙频率的重要性。建议人们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通过课件,人们可以听到定时器的声音来提醒自己刷牙的时间。此外,还可以看到刷牙频率和时间的统计图表,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刷牙习惯是否合理。
除了刷牙,口腔护理课件还教会了人们如何清洁牙齿之间的间隙。正常情况下,牙齿的表面并不能完全接触,导致牙齿间隙容易藏污纳垢。因此,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齿间的细小空隙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件中通过动画展示了正确的使用牙线和间隙刷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了清洁间隙的问题,保障了口腔的整体健康。
另外,口腔护理课件还教会了人们如何解决口腔异味的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课件介绍了异味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咀嚼口香糖、使用漱口水等方式来保持口气的清新。此外,课件还针对不同口气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如:口腔干燥的人可以多喝水,含酒糖茶漱口;牙结石严重的人可以定期到牙医处进行洁牙。
最后,口腔护理课件还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了一些常见口腔健康问题的预防方法。比如,课件详细介绍了预防龋齿、牙周疾病、口腔溃疡等口腔常见病的方法,并提供了相关的生活习惯改变建议,如减少食糖摄入量、戒烟限酒等。
总之,口腔护理课件通过生动具体的展示和详细的讲解,帮助人们全面了解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相信通过普及口腔护理课件,人们将更加重视口腔健康,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而拥有洁白、健康的牙齿。
护理的课件(篇11)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护理专业教案模板
护理职业规划
护理职业规划
职业防护整改措施
高温作业防护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