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杰课件
发布时间:2024-06-15 英杰课件金英杰课件(汇编3篇)。
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金英杰课件”,热烈欢迎您光顾希望此篇文章能够令您心旷神怡。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 创新独特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金英杰课件(篇1)
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是一项关于儿童教育的创新项目,旨在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全面发展。这个教案结合了儿童音乐教育和早期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首先,这个教案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音乐无疑是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音乐,孩子可以培养听觉、音乐感知、表现力等能力。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帮助孩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如音符、旋律、节奏等。游戏中丰富多样的音乐乐器和声音效果,让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其次,这个教案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动手操作,孩子能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中,设计了一系列与音乐相关的动手游戏,例如制作简易乐器、指挥乐队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这个教案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流。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中,设计了一系列合作游戏和互动教学,例如合唱、合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与其他小伙伴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这个教案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一环。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中,设置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音乐游戏,例如编曲、即兴演奏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同时通过游戏的反馈和指导,不断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英杰早教音乐游戏教案是一项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育项目。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音乐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相信在这个教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金英杰课件(篇2)
金英杰课件:革新教育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新风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作为前沿创新教育方式的代表,金英杰课件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学生们走进学习的新风潮。
金英杰课件的优势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教学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它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上的动感氛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可以轻松地通过金英杰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金英杰课件还提供了互动性的学习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感。通过课件的互动功能,学生们可以积极回答问题、交流思想,并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这种互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金英杰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教师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课件中进行分享。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除此之外,金英杰课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自主进行学习。同时,金英杰课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设计师编写的富有创意的课件,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英杰课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它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性学习、丰富资源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未来,金英杰课件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大放异彩,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献。
金英杰课件(篇3)
金英杰课件:改变学习方式、开启智慧未来
金英杰课件是一款以创新、智能为特点的教育工具,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开启智慧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黑板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于是金英杰课件应运而生。下面将以四个方面,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金英杰课件给我们带来的变革。
金英杰课件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相比传统教室的黑板和教科书,金英杰课件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学素材,包括动画、视频、图片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最合适的素材进行讲解,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金英杰课件进行自主学习,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这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金英杰课件支持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刀切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金英杰课件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使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效。
金英杰课件为教学带来了互动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金英杰课件通过各种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点击按钮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金英杰课件还支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种互动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金英杰课件的应用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带来了便利。传统的教学工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对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限制。而金英杰课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提供智能化的工具和平台,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并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金英杰课件还支持在线教学和远程教育,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这为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学生和师生的需求。
金英杰课件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互动和创新以及便捷的应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金英杰课件以其特有的创新和智能,将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更加智慧的未来!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钣金课件汇编
有需要了解“钣金课件”相关知识的朋友,这篇文章或许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上课前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如果我们想简单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多加注意了。教师们需要关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以把握教学方向。因此,请大家仔细阅读本文的内容!
钣金课件(篇1)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我们来回忆一下好吗?
学生回忆《背影》、《慈母情深》及《父母的心》的有关内容。
师:不管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感念,他们所表达的都是亲情。我们说,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崇高的部分,其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很朴实,很实在,是朴素的,是自然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预习的生字生词情况。
学生提出“拮据、煞费心机、庇护、唏溜”等生词。
学生解释(略)。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空中用手指把这些字词写会,然后,在你的练习本上重复一次。--好,现在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看题目(多媒体展示),你能看出什么吗?
生1:老师,从题目看,这是写有关母爱的一篇文章。
……
师:很好,同学们,大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题目,有的是从文章内容来说,有的是从作者的立意来说,有的是从文章的体裁来说。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的理解,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的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的?在此基础上,自己再找出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多媒体展示问题)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好,同学们都读的很仔细,也很认真。现在请大家谈谈,作者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选取那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生1:我找出了养母的“小气”这一特点。例子是第一自然段中的“豆腐好像少了”,“杏子好像被人偷了”,“婶婶家的激进了菜园”。
生2:老师,还有第四段中的找衣服,也是小气的表现。
生3:我看出,养母实质上对家人的爱是无私的,深沉的。如有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给家人,对客人的应付实质上是对家人的爱的付出。
生4:还有第十二自然段的吃玉米轴以及后文对养父和我的祷告,读来很感人的呀。
师:(多媒体展示结果)非常好,同学们抓住了养母的特点,而且都找出了文中典型的事例。这样,这位农村善良的、既可爱又小气的养母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的打动了我们。那同学们想一想,打动我们的仅仅是文中的文字吗?不,是作者的“情致”!好,同学们,让我们再读文章,看看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仔细品读文章。
师:嗯,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有的同学还偷偷的掉眼泪呢,看来,这位养母的独特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同学。好,大家说说,那一段让你最感动?
生1:老师,第五自然段。我觉着这位养母挺可怜的.,她那看着亲人吃饭的神态太让我感动了!
师:是啊,这段传神的描写,把养母那种独特的爱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可以说到了不要自尊的程度!
生2:老师,我觉着还是这段中的五个动词最形象,如“站”“看”“张合”“唏溜”“蹲”等等。
师:很好,养母的爱就是通过这几个动词表达出来的,就像《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爬月台时的那段描写中的“攀”“缩”“倾”等几个动词,把人物感人的形象很好地展现给我们。好,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这一自然段再读一遍,细细体悟这位养母独特而深深的爱!
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生:我觉得第十二自然段也很感人的,特别是吃玉米轴,把好吃的留给家人,多好的一位母亲啊。
师:是的,这一自然段读来确实让我们黯然神伤,只想掉眼泪。那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小气”养母的心灵吧。
学生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当我们被这位养母博大、无私、不要自尊的爱深深地感动,只想掉眼泪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做了这样的倾诉:“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文化圈,却再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文章的开篇写了养母的“小气”,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有关“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父母的某些表现,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好,现在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展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并点拨指导。
生1:老师,在《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有不顾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还给儿子爬月台买桔子;《慈母情深》中,对“我”的无私的爱,有毫不犹豫的两次给我钱买书;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关爱自己家人的人。
生2:《背影》中父亲小气,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等;《慈母情深》中写小气,如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一本也不行。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不装腔作势,感情非常真实的人。
生3:《慈母情深》中,母亲对自己小气,不让我给她买罐头。因此,我认为“纯粹的人”应该是一个在家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师:嗯,看来,同学们对“纯粹的人”的理解比较透彻。(多媒体展示结果)是啊,同学们,在我们的家里,都有这样一位真实的非常关心自己家人的人,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虽然有“小气”之类这样的缺点,可是他们是最本色、最称职的母亲,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家才显得有了真正的温馨与幸福!--既然是这样,那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如文中所述的故事吗?或者你和自己的妈妈之间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说说。
学生分小组交流。
生3:有一次,我和妈闹矛盾,离家出走,妈妈竟然一夜未眠,到处找我!第二天重……重感冒,送进了医院!(该生声音梗塞)
插播歌曲《妈妈的吻》片段,部分同学竟偷偷地哭了起来。
师:是啊,至爱亲情,血浓于水。同学们都被妈妈深沉的爱所感动,我听了后更是感动。同学们不要难过,好在我们都还年轻,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碧海还深的母爱,好吗?
师:同学们还记得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吗?大家背一背,体会一下这首诗中的母爱,和养母的爱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齐背,多媒体展示《游子吟》。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成长的,可是粗心的我们,往往没有发觉,如一句叮咛,我们有时嫌嗦,一顿可口的饭菜,我们嫌不好吃,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是父母点点滴滴的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忽略了的地方稍加注意,多多领悟,就会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并会试着报答父母的爱。好,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有关亲情的片段,选取你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某一细节,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情感,进行叙述。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钣金课件(篇2)
1蓖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弊杂煞⒀裕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1蔽颐钦馄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备髯樗狄凰的忝翘致鄣男捶ㄓ屑钢(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1蓖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比冒职致杪瓒阅阈吹哪谌萏岢鲆饧,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
[积累运用七 教案教学设计]
钣金课件(篇3)
三、学情分析
2、每个教学环节和步骤(含设计目的与意图)导入、讲解、活动、小结和作业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作用和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3.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总之,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有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二者回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钣金课件(篇4)
《日月潭》这篇课文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抒发感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1、感悟并感情朗读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
老师引入:连绵起伏的群山绿树葱茏,在密密层层的枝叶的掩映下,楼台亭阁,交相辉映。一阵微风吹来,清澈碧绿的湖水荡起了一圈圈涟漪。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这就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湖──日月潭。
老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了呈现了美的画面。以抒情的氛围定本课学习的基调。
2、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日月潭去游览。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2、同桌同学开展“你追我赶”的识字游戏,互相抽认生字并正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老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识字,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⑴指导看图,理解“群山环绕、名胜古迹”的意思。你知道日月潭周围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抽生读第二自然段:
⑴把描写日月潭样子的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自己读一读。
⑵比较句子:
读一读,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北边像太阳,叫日潭。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
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感悟到弯弯的月亮似的月潭伴着那圆圆的太阳般的日潭,苍翠的树木映衬着碧绿的湖水,使日月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
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自由选择学习,共同欣赏美景:
⑴师: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各异,表现了不同的特点。你喜欢哪一种美景,你就读哪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增加了广阔的自由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将多种读书思考方法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能力。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⑶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指导学生从“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这些词句中感受到日月潭清晨的美景。
②理解“隐隐约约”的意思,重点指导把“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点点灯光”读美。
“薄薄的雾”读出雾轻柔飘逸的感觉;“天边的晨星”让学生想象挂在遥远的天边的星星;“点点灯光”想象在浓密的树林里透射出的灯光星点;“隐隐约约”让人感受到所以的景物都若隐若现,体会出整个日月潭朦胧的美。
你能用朗读表现出这种朦胧的美吗?抽生朗读,老师相机指导,自己体会、品读。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清晰、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发现“清晰”和“朦胧”是一对反义词。选其中的一个词练习说话。学生在理解、体会、感悟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如:邀请好朋友读;和同桌一起读;表演读;挑战读等。老师相机进行指导,读出日月潭朦胧的美。
②课件展现日月潭不同时候的美景,学生再一次欣赏,老师范读第三、四自然段: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用心感悟美丽的景色,并加上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而为一,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亲身去体味那如诗如画的情景。
钣金课件(篇5)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冰河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交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复述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复述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作家郑振铎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聆听他的三次养猫的经历。
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就是“说读”,什么叫“说读”呢?就是同学们边读课文,边说阅读感受,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说猫。
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示例:作者家养的第一只猫,是隔壁要来的一只新生的小猫,它是那么活泼,常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嬉戏,在它身上,洋溢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是后来,它生病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活力渐渐消退,两个月后,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三)说人。
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小结:养猫之乐,乐在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乐在我们可以领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情;
乐在我们可以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失猫之痛,先找出表达失猫之痛的句子,朗读,感受;
探究: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之所以“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四、说文。
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语言之妙:在对三只猫的描绘,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活画出三只猫或活泼或忧郁的个性。(讲析:写动物也要写出个性)
结构巧在: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巧在三次养猫经历按照时间推移、由略到详和情感逐步加深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每一次的养猫经历,巧在都是按照“引入对象—叙述事情—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作。(讲析: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脉络清晰,过渡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
钣金课件(篇6)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旬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叫e乐不常有”之叹。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钣金课件(篇7)
摘要:从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概念出发,初步探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的确定、工具软件的使用、媒体的选配和课件的交互性等问题。
1引言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想搞好网上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是关键。2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概念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依托信息网络,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远程服务器的支持,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而且更应具有强大的功能,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3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问题的几点认识3.1用创新教育理论宏观指导课件的开发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创新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3.2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需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3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的内容和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都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3.4课件设计要选好多媒体制作工具如今多媒体制作工具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如:Microsoft 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方正奥思等等。别外还有很多处理图片和动画的软件,如:photoshop,3dmax,falsh等,这些软件各具特色。有的软件简单易学但功能相对较少,交互性差,如:microsoft powerpoint。不过,对于以演示为主的课目来说,用它开发课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问题,因此课件开发还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存储空间,使课件轻型化,同时最好选择与网页兼容的软件工具。flash是目前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较理想工具之一,与其它工具软件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用该软件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可以直接插入网页,文件小、下载快,同时交互性也比较好。3.5科学选配运用多种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刺激物在具有强烈性、新异性变化性、和对比性等特点时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注意。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官,二者同时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其接受量约占总量的50%左右。所以媒体的选择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媒体的选择要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动画演示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音乐要处于从属地位,不宜音量过大,也不宜选择有唱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2)媒体的选择要具有变化性,单一感官的.刺激持续时间过长会合人疲倦,甚至抑制信息的获取,因此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要适时变化媒体类型引导学生不知疲倦的探索学习,接受训练。(3)媒体的选择要有艺术性,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单一媒体的选用还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都要和谐自然,不可牵强,从整体布局某个图形的选取,颜色及声音的搭配等都有美学蕴含其中,不可机械拼凑粗制滥造。(4)媒体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任何媒体的选择都不能偏离目标,都要为内容服务,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仿离了目标都不是合格的教学课件。3.6将“交互性”贯穿于课件设计的始终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相比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网上教学一般没有现场老师及时的指导,要全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会使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习流程要多样化设计。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不同层次和要求需要,为学习者精心设计多种学习方案和流程供其选择,好的流程交互,有利于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有利于适用更广的客户群。(2)增强即时交互功能。课件要具有及时响应学习者提出请求的功能,要建立课件素材数据库,必要时加入教师的实时“参与”,尽力做到课件的交互性好,指导性强。(3)界面友好设计。课件界面是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案,随时获取信息的窗口,界面交互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者可能随时调整学习方案,要使其切换界面方便,最好采用窗口与菜单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并能实现最大化演示或显示的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多媒体课件让用户满意,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课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长的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课件的开发将会使课件具有更加理想的交互性。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处在边远地区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其中有各版本的教材教学课件,有的课件可以拿来就用,大大地节约了教师制作课间的时间,但有的课件要根据实际需求加以改完善。5结束语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项繁重的创造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设计者反复推敲或修改,特别是投入教学后还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现不理想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使之为网上学习者更好地服务。
钣金课件(篇8)
英语教学活动教案设计
教师:刘盈盈年级:六年级
课题名称: the story of rain
教材选自:人民政治大学小学英语第七卷第六单元
一、 简介
新课程教学设计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the story of rain”是一个科普课题,恰恰也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科整和的课题。在这节课中,老师将利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在本课中,教师将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设计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的“体验”,将原本枯燥的科普课变“活”。
通过对雨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将知识进行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彩虹、雪、酸雨”的形成,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现象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尽量地开放,让学生有更好的发挥。在各个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就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语言充分挖掘出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另外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常识,学生对雨的形成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认识,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政治公众人物第七册的第六单元。本课时的主要语言功能会说vapour, stream, sun, cloud.,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雨的形成进行英语阐述。
由于在pep第四册书的第四个单元和第五册的第六单元对各种天气以及自然界的事物cloud, sun, flower等已有一定的掌握了,所以本课的重点将放在stream, vapour以及学生对雨的形成的阐述上,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他自然现象进行阐述。
四、 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教学目标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说、认读vapour, stream, sun, cloud.,并能通过音标,自我掌握这几个词的发音。
2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一定的说明文科普语言。
能力目标:增强主动思维和实践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充分挖掘生活经验,丰富生活知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本质。
2学生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如何保护环境,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语言任务: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及时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活动。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是指引者,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呈现材料,“引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探索。在各种形式的小水滴的转化中,为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演提供了平台。其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vapour, stream, sun, cloud.等词的学习都是在学生一定的音标基础上展开的,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逐渐成为一位自立的“英语学习者”。最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辅助者和听众,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自然现象的形成。
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最后的平台给了他们足够的展示空间。
五、教具
学生准备一张***,老师准备课件。
五、 教学和活动过程:
课外延伸
参考酸雨形成的相关资料,找出相应的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
钣金课件(篇9)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钣金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生,河北安平县人,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理解自己,再苦再累也愿意承担;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当年有个印刷厂粗心地将句号印成了逗号,变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得知后认真地说:“这是原则性错误!”现在你能理解孙犁的话吗?
生: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用逗号则强调了“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
师:说得真不错,你能通过朗读把用句号和用逗号的不同感觉区别开吗?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体现出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从这句话里我觉得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妇女,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推荐一位,来读出你所体会到的感觉?
生推荐,生朗读(突出“积极”,读得很成功,得到了热烈掌声)。
生:“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但这一句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生离死别。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
师:同学们都找了水生嫂得知丈夫要上前线以后的话,再请大家注意在丈夫说出“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之前的富有个性的话。
生:我觉得水生嫂还是一位体贴聪明的妻子。你看“‘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非常关切、体贴。
生:还有 “怎么了,你?”问这句话是由于水生嫂看出水生笑得不像平常,反映出她的聪慧。
师:那我能不能把 “怎么了”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生:不好,用逗号更能反映出急切、体贴的心情;句号显得有点冷冰冰的。
师:说得有理。你也能把用逗号和句号的不同读出来吗?
生朗读,传达了急切和冷淡两种态度。
师:同学们都尝试着读过了,也对水生嫂的个性、心理作出了自己或深或浅,但都独具个性的理解。受了大家的启发,同学们能不能改写水声嫂的语言。
“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
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
生: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又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又她来承担,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生:对丈夫端饭,听说丈夫参军,手指震动了一下,体现了温柔体贴。
生:丈夫参军,她并没有脱丈夫的后退。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
四.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师:也许,我们用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形容她。因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朴素的爱国心,一份深厚的爱乡情;却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生死难料的前线,这一切水生嫂做到了,荷花淀的其他妇女们也做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解放区妇女都是这样做的。正像孙犁自己说的:“《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可是,丈夫们上了前线,到底也带走了女人们的心。这不,“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1) 推荐五位女同学来读。我们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位女人唱的是哪一台戏?(生朗读)
(2) 请男生做做导演评议一下?她们读的怎么样?你满意吗?为什么?
(4) 生:第一句,先说探望的可能性,又表明自己不拖尾巴的立场,再找借口,显得很精明乖巧。
生:第二句“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表现出该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
生:第三句是水生嫂说的,她说出了一个事实,表现出一种顾虑,是稳重谨慎的性格。
生:我觉得第五句是在说假话,说不想去其实很想去,说没看头其实大有看头。(众笑)说明她言不由衷,很怕难为情。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
师:看来,出色的朗读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出,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那么,她们的语言中有没有透露出共同的心理?
生: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师:有共性就能达成共识,于是这几个女人带上小包裹,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探望丈夫去了。不巧的是,丈夫们已经在前一天半夜里离开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青年人总是朝着愉快的方向去想,不久,她们又说笑起来了,她们说些什么呢?又表现了她们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师读“你看说走就走了”到“又唱起来了。”
生讨论评议。
正当她们说笑之时,却意外地遭遇了敌船。怎么办?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她们急中生智,把小船摇进了荷花淀,也碰巧把敌船引入了丈夫们的包围圈。就在荷花淀里,女人们找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也目睹了丈夫们神勇歼敌的全过程。丈夫们打捞完战利品,就又出发了,女人们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因为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一起去听一听她们正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注意30页上的文字。
女生齐读:从“‘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师: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生交流讨论(略)。
生:我们认为是第七句,因为这一句显出说话者不甘落后,与前面我们对水生嫂的理解比较接近。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水生曾打趣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水生嫂说“谁比谁落后多少呢!”显得合情合理。
生:好象应该是第五句。因为说这话的女人很能干,比较符合水生嫂。
生: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从对丈夫理解支持到与丈夫并肩作战,从狭隘的家庭投身抗战的洪流,我们似乎听到了妇女们前进的脚步声。有一部电影叫《战争,让女人走开!》,而今天我们从《荷花淀》里看到,一旦女人也武装起来,哪里还会有打不赢的战争呢?
师: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通过女人的视角,让女人参与这次战争,通过她们的语言,展示了荷花淀女人的成长历程,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怎么体现出来呢?
1、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
2、诗化风格的浓郁的地方特色环境描写。
提供思考方向:这个故事题目《荷花淀》,孙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淀的故事,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这个故事发生荷花淀的故事?那些地方能够题材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是不是又是构成孙犁先生诗化的风格呢?
1、回头想想,有女人参与的战争作品有哪些?或者从女人的视角描写的作品有哪些?
《红色娘子军》《花木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读了这片荷花淀,联想一下《红河谷》、《黄河绝恋》等等以女人为主体的战争题材文学,我们有什么感触呢?(浪漫化)
结束语:只要世界上还有女人,那么世界将会有许多色彩;只要世界还存有美丽,我们不应该失去浪漫。
描写战争的题材很多,但从女人的视角方面描写,把女人当作战争的主体描写对象,读荷花淀,不是读一篇作品,而要去读一类的作品。
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
水生嫂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
深明大义。
A.熟悉课文,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熟悉课文,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这两道作文题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提高写作能力;并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天渐渐暗了,月亮升起来,可水生还没有回来。今天,他领着游击队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是咱们庄的游击组长,还是党的负责人呢!我就一边等着他,一边坐在院子里编席。微风送来阵阵清新的荷花香,我不时地抬头望望正对着的大门,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脚步声。
很晚他才回来,一副急切切的样子,显得有些疲倦。我迎上去,接过他递来的草帽:“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饿坏了吧,我去端饭。”“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顺势坐在了台阶上。我走过去,在他身旁坐下。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一定是还没来得及歇会儿就往家赶了。我有些感动,也有些心疼:“干嘛那么急呀!瞧你累的。他们几个呢?”我边说边伸手帮他掸去身上的灰尘。“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尽管隔着月光,可我还是感觉到了那一丝不平常。不知怎么的,心突然猛跳起来,该不会……“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我的食指一阵钻心的痛,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我不作声,把手指放在嘴里吮着。他继续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我没抬头,低声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是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来,怕家里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他说这话时,满脸的自豪。我却不知怎么接话,是应该担心,还是应该高兴?过了一会儿,我拉着他的手,说道:“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他指了父亲的小房,食指放在唇边,小声地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我感到眼泪在眼眶里聚集,但终究没在他面前流出来。他握紧我的手,在我耳边说道:“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话音刚落,就消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在我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听不见他匆匆的脚步声了。一切来得太突然,我还没来得及做好思想准备,可他明天就要走了,去打鬼子!我没有挪动身子,就这样坐着,想着,呆呆地等他回来。
鸡叫的时候,他才回来。我站起身,看着他:“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没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我低下了头,鼻子有点酸酸的。“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他的语气有些激动。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拼命地点头--满脸的泪水让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流着泪进了房里,找出几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包成一个小小的包裹。
第二天,父亲拉着小华,送他出门。那几家也带了些东西,交水生带去。我把包裹递到他手上:“凡事要小心啊!”“知道了。”父亲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的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都出来送他,他对大家笑了笑,上船走了。我一直站着,挥手,直到看不到那模糊的船影。“记得平安回来!”我在心里默念着。
点评:如此详尽地叙述了“荷花淀”的故事,对课文又怎能不熟悉呢。小作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水生嫂的性格特征,语言流畅,叙事清楚,心理刻画形象、逼真。
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A.女生以水生嫂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嫂的故事》。
B.男生以水生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水生的故事》。
钣金课件(篇1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了解长沙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名人事迹,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意识。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长沙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长沙的特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长沙的了解和感触。
二、学习地理特点(10分钟)
1. 学生观看长沙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等相关视频资料。
2. 教师解释长沙的地理特点,如湘江、岳麓山等。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长沙地图的绘制,标注长沙的地理特点。
三、了解文化传统(15分钟)
1. 学生观看长沙的传统文化视频。
2. 教师介绍长沙的传统文化,如湘菜、湘剧等。
3. 学生分组讨论长沙传统文化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四、学习名人事迹(15分钟)
1. 学生观看长沙名人事迹的相关视频。
2. 教师介绍长沙的历史名人,如杜甫、岳麓书院的叶圣陶等。
3. 学生个人撰写自己最喜欢的长沙名人事迹,并与同组分享。
五、拓展活动(10分钟)
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长沙的名胜古迹宣传手册。
2. 学生陈述自己所做宣传手册的特色,并交换意见。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长沙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名人事迹。
2. 学生代表展示自己所做的宣传手册。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对长沙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名人事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2. 学生展示宣传手册时,观察他们表达的流利性和对长沙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教师布置学生继续了解和研究长沙的作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对长沙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名人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意识,增强他们对长沙的认同感和热爱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和个人撰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观看长沙的美丽风景图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长沙的魅力和骄傲。同时,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长沙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和名人事迹,还能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希望学生在了解长沙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对家乡的感情,增强对地理和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 ability。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会更加热爱长沙,更加热爱学习。
金色花课件(汇编9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准备了这篇“金色花课件”的精华内容,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不断进步!
金色花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与泰戈尔有关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2)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深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儿童歌曲,也许因为它表现了孩子为母亲做点小事回报母爱,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3、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二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是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xiù)闻(气味)。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bàn)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一)、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二)、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感知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母亲←→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2、课外创作: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或妈妈的生日送给妈妈。
六:布置作业
为母亲(其他亲人)刷刷碗、捶捶背、洗洗脚……注意观察母亲(其他亲人)的神情,并结合自己内心感受,写一篇小随笔。
金色花课件 篇2
周群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母子间的浓浓深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表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课题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2、首先,让我们看看泰戈尔。谁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泰戈尔的情况呢?
(出示大屏幕上的泰戈尔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而后展示明确)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那么诗人是怎样来表达这种爱的呢?接下来请听老师读读这首诗,一会儿请大家评价一下老师在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和面部表情方面处理得好吗?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又该怎么改进?
二、初读诗文,把握基调
(配乐范读诗文,学生评价优缺点)老师已经将课文读完了,老师是用怎样的感情基调读的呢?你觉得老师在重音、节奏、语速、感情及面部表情方面处理得好吗?需要怎么改进?
舒缓、温馨、深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3)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对妈妈的爱)
(4)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为妈妈做事,心里很喜悦)
(5)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6)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天真,悄悄的)
(7)当你黄昏时拿出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撒娇,快乐)
(8)“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9)“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分角色诵读大屏幕出示的几句话)
朗读,是诗歌的灵魂。那接下来,请大家用舒缓、温馨、深情的语调自由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文中孩子和妈妈的说话语气,感受母子间亲密的爱意,一会儿请同学来诵读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
三、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从同学们的声音和表情中我看出大家已经被这首诗打动了,因为打动,我相信大家能把这首诗念好,学好。好,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诗句念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好吗?
(学生念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
如: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妈妈,关心、担心、无私的爱、慈祥、亲切)
B、“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孩子,天真、淘气、贪玩、孝顺、关爱、可爱、善良)
2、同学们,那你们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中感觉到诗中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妈妈又是怎样的一位妈妈呢?
(学生畅所欲言)妈妈:善良、慈爱、沉静、虔诚;“我”:顽皮、天真、活泼、可爱。
这样一对和谐的母子,这样一种浓浓的亲情,怎么跟金色花扯上关系了呢?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一下诗文,去深入探究一下。
四、深入研读,探究疑点
(大屏幕出示几个问题)
1、诗中的金色花是自然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4、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呢?
这四个问题都是老师感到很疑惑的,请大家讨论一下,怎么解决呢?
(分组合作探究)
1、诗中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诗中的金色花是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妈妈我
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呢?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借以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倾情诵读,回报亲情
正是因为妈妈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妈妈,诗文要表现的就是这浓浓的亲情。相信大家明白了这点后,一定能将诗文朗读得更好。好,接下来,请大家倾注心中所有的感情,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学生齐诵诗文)
孩子变成金色花,给妈妈带去幸福。那么同学们,你对自己的妈妈了解多少呢?老师想来作一个调查。
(出示几个小问题)
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妈送过礼物吗?
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看来我们很多同学都比较了解妈妈,是懂得感恩的好孩子,默默接受母爱的同时,也在无声地传达着自己对妈妈的感激。
今天老师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尽情表达对妈妈感激之情的机会。如果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也突然具备了诗中小男孩的神力,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感谢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呢?
(学生自由发言)
假如我我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假如我变成了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我要把你吻了又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主旨都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妈妈深深的感激。要是你们妈妈就在现场,听到了你们这番动情的倾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搜索一下你的记忆宝库,看看哪着诗或哪支歌最能表达你对妈妈的情感,念一念或唱一唱。
六.课外回读,抒写亲情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心感受,真心回报,尽情抒写身边的亲情吧!
为母亲(其他亲人)唱首歌或吟首诗或洗次脚……注意观察母亲(其他亲人)的神情,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随笔。
金色花课件 篇3
进度安排
1课时
课题
7《金色花》
第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教法学法
默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故事导入
(师用沉重、悲伤的语气讲述故事《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大家还记得震惊世界的“9·11”大灾难吗当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爱德华拨打了两个电话分别给他的助手和律师,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大家想一想,第三个电话是给谁的呢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是怎样的一句话呢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爱的洗礼!(师板书课题)
二、逐步深入,感悟“美丽”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的情况。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真情朗读——感受美。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带着听读的启发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学生个读,并且说出自己初读的感受,师生共评。
3、联想画面——品味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诗歌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学生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教师范例: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学生用“我感受到了这样的画面……”的句式发挥联想,将诗中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并且在小组中交流对诗中画面的感受。
4、抒写情怀——再现美。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是否觉得我们也应该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做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创意的抒写来表达我们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来说一段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学生课堂交流,教师点评。)
三、教师总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请你模仿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短诗。
课后反思
组长检查签字:包组领导签字:
金色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匿笑、罗摩衍那”等字词。
2.品读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亲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一、导入课文
学生齐诵《游子吟》,问:这首诗谁写的?(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深深的爱和尊敬)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为她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次美的洗礼!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文学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我朗读,我感悟
1.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试着把握停顿,读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课前预习完成)
嗅( ) 罗摩衍那( ) ( ) 匿笑( )
祷告( ) 沐浴( )( ) 花瓣( )
2.齐读,注意字音停顿,体会情感。(配乐:相约卡农)
3.抽读或者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提醒注意听,读完以后,要点评读得怎么样)
4.教师指导朗读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
语速:轻快、跳跃
情感:喜悦、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顽皮
当你吃过中饭,
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吗?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5.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声音大声一点,吐字清楚一点,感情饱满一点。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6.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了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然后与妈妈一起嬉戏玩耍,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金色花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二、知识积累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3、字词积累
嗅(xiù)闻(气味)。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花瓣(bàn)
三、整体感知
1、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写“我”与母亲的几次嬉戏?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两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然后回答。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男生一段女生一段,学生再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
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五、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想让妈妈知道?
3、我是怎样一个孩子,妈妈是怎样的一个妈妈?
学生合作探究后作答。
六、创意表达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
七、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受到了母爱与父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八、布置作业
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或妈妈的生日
金色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课前活动组织与计划: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学习氛围。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忘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本环节,有两读:一、老师范读,目的是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并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二、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四、研读诗歌,探究主旨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⑵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五、倾情诵读,品读语言美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1、学生听配乐示范朗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自由朗读。
3、花样朗读比赛。
4、最后让学生充满深情地诵读全文。
六、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出示课件: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课件显示)示范:
(1)我愿变成______,当妈妈的时______候,我可以为妈妈______。
(2)假如变成了________,我将______。
例句:(1)我愿变成一条清清溪流,当妈妈工作累的时候,我可以为妈妈唱出一首“叮叮咚咚”的曲子,让妈妈心情放松。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将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七、尽心回报,落实行动美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尽孝。让同学们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一张贺卡上,今天晚上送给妈妈,如果妈妈不在家,就打电话念给妈妈听,把对母亲的回报落实在行动中。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圣洁
美丽
我嘻戏
惜缘
金色花课件 篇7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ù):闻(气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
【交流点拨】示例: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孩子(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
子、圣洁、笃信宗教)神奇)
做祷告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金色花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xx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 生自主讨论交流。
2、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 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假如我 ”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总结:同学们,母子深情是人间至爱。母爱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声轻轻的叮咛,一丝会心的微笑,甚至烦人的唠叨,严厉的斥责……都是浓浓母爱的表现。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不懂得感受,不懂得珍惜。如今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回报吧。
金色花课件 篇9
一、重点要求:
1.认读6个字。
2.抄写喜欢的语句。
3.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重点)
二、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
抓住仙人掌生长的时间变化分段。(可暂不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我”在阳台上养了一些花,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
第二部分:(5至7自然段)许久后的黄昏,仙人掌长大了许多。
第三部分:(8至16自然段)久雨后的(夏天),“我”发现仙人掌开出了异常美丽金色花。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随着仙人掌的生长变化,“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仙人掌成活——不美,“我”不再关心它。
仙人掌长大许多——丑陋,“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
仙人掌开出美丽的金色花——“我”流泪,感到惭愧。
3.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学生阅读,在充分朗读,默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解决课后第一题。注意交流时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来回答。
讨论:“我”曾无所顾忌地狂笑过仙人掌的丑陋,现在却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
从全篇考虑,抓住重点段(第8至16自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答案:
(1)仙人掌生存条件的艰苦:一小盆泥土,面对的是阴晴雨雪。
(2)很长时间没人关心它,不浇水也不施肥等。
(3)开出了异常美丽的金色花。
3.当堂落实词语和句子的抄写。
画一画,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句。
典范英语课件(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英语全英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典范英语课件 篇1
下面就这段时间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掌控课堂有一定难度。课堂上实物和图片教学很重要,课前教师还总是要挖空心思设计教学情境及游戏活动以吸引学生,另外在教每一单元的Storytime时,我经常安排几个有家长课前辅导的小朋友进行表演,声情并茂的小故事情景孩子们非常喜欢,也很想亲自参与到故事表演中,于是激发了他们学会语句的愿望,很快在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锻炼了小朋友的英语说话能力。
二、对教学中的一点改进。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直观的事物更是如此。虽然课堂上感觉效果很好,但是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通过第一次的单元测试,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孩子们虽然会说,也能跟着磁带读下来,但是真给他(她)出示一个句子或单词的时候,却不能读出来,并且也不知道汉语意思。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改变教学策略,在要求学生跟着磁带读对话和单词的时候,要求学生指读,(要求读到哪指到哪,老师随时检查),男女生分角色读或个人读等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偷懒,读滑句的现象;并且把每节课的内容都写到黑板上,并对应上汉语解释,让学生不仅会说,会听,而且还要会读,并且知道汉语意思。当然,仅有课上工夫还不够,毕竟英语是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听,多练。那么在课下,就要求学生听磁带,读课文,然后让家长签字来进行监督。一般每学完一个Part,我就会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三.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怎样能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是每个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怎样去表扬去奖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典范英语课件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5 Reading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第一课时,这一课是阅读课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兴趣,扩大词汇量,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新课程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背景及新课程、新教材。
本单元围绕电影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电影是当今社会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这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电影及演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各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演艺事业及成就,学习和掌握如何根据时间顺序来描写人的一生,为以后完成一篇描写自己最喜爱的影星的作文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2、本课的难点是文中有大量的电影的名字和电影奖项,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困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 赫本的演艺事业及成就,学习和掌握如何根据时间顺序来描写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2、学习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如:effort enter industy French insist shortly immediately lifetime well-known throughout beyond devote honour present aloud not only…but also put her effort into during her lifetime devote to be honoured with pass away She began taking ballet lessons at a very young age. She had put most of her effort into ballet training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 throughout her acting years, she acted in only one Tv series,… 等
(二)情感态度
1、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即想要迫切了解奥黛丽·赫本的演艺事业及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习赫本投身于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充满爱心的优秀品质。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通过学习重要生词及相应的练习,达到学生掌握的目的。
2、调控策略:学生在听录音和阅读过程中,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阅读中有的要注意细节,有的只要弄懂大意。
3、交际策略:通过阅读、谈论奥黛丽·赫本的.演艺事业及成就,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
4、资源策略:通过借助课外阅读、音像资料、图书馆或网络帮助自己了解有关奥黛丽·赫本的演艺事业及成就。
三、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
1、任务型教学法。例如:阅读文章时,我设计了一张赫本的个人档案的表格,让学生阅读完成表格并复述,培养学生的逻辑分类与表述能力。
2、竞赛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用英语说出自己知道的中外电影及演员,哪一组知道的越多就是获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外语交流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且也巩固了所学的旧知识。
四、说学法
1、教会学生“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学习,先看书后做题,先思考后提问。
2、抓住学生英语交流的机会,充分让他们感知、积极体验、大胆实践。
3、积极参与、善于合作。例如,本课设计了几个任务,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从而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Lead-in)
这一步骤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所以设计了竞赛法。教师呈现图片,让学生说出电影及演员的名字,哪一组知道的最多即为获胜组。接着,教师说:My favourite film star is Audrey Hepburn.然后组织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Audrey Hepburn?
(二)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展示赫本的图片,告诉学生:Audrey Hepburn is one of 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ctresses.
2、让学生完成第84页B1部分的练习,理解词汇,培养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3、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完成课本第84页B2部分的判断正误练习,并要求学生改正错误的句子。
4、请学生朗读课文1-3段,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1、2、3、
5、学生朗读课文4-6段,两人一组完成课本第85页C1部分的练习,请学生以正确的顺序朗读句子,全班核对答案。
6、学生朗读7-8段,讨论并回答问题。1、2、3、4、
7、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课本第85页C2部分的练习。教师请一个学生朗读短文,其余核对答案。
典范英语课件 篇3
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又告一段落,本学期英语教学工作任务艰巨,不仅班容量增大了,而且又添了十几个没有什么英语基础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教学中更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取得了一些进步,先将本期的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
教五年级英语我是一个新手,没有什么经验,对教材也比较陌生,所以工作中我认真学习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每一个单元的重难点。小到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每一个句子的语调、语气、重音,大到语法词组都力求准确把握。每一次授课都要先过自己的关,只有自己先会了、掌握熟练了,才敢给学生教,才敢让学生学习。知识上不能有一点的马虎,节节讲究知识的精细化。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自掏腰包买了《英语教材完全解读》,在业务的时间进行刻苦的学习。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个导的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那也代替不了。为此,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进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课前复习、新知探究、课堂活动、作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眼、口、手、腿、耳、心等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不错的,我也深深的明白,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大胆的让学生动手,学生是能够学会的。
创新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作业普遍感到头疼,对作业有厌烦的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期我对作业进行了创新设计。改变了以往的写写、背背的机械式、单一的`作业形式,拓宽了作业的内容,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如:对话表演、口头作文、听力考验、做卡片等,不光让学生动手,还要让学生动口,更要让学生动脑。这样的作业虽然不利于教师的检查,但确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本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逐步渗透了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母书写严格按照手写体,单词要有一个字母的间距、标点准确认真;其次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在准确、流利的读的基础上认真的说,并学会准确的听和写;其次,让学生学会“回头看”,经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我的英语教学工作时间尚短,可以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学习和探索的道路还很长,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胜任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典范英语课件 篇4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you.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1B Unit 16 Scientists at work. I’ll be ready to begin this lesson from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and Blackboard design.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serious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and develop the interest in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give instructions. this less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this unit.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Book One.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 asking the Ss to grasp contents of each passage.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If the Ss can learn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 Ss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 .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analyzing the rule of children’s growing of mind,I think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a)The Ss can hear, read, and use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 b)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c)The Ss can use the pattern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2.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3.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a)By completing the task,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science;
b)Teach the Ss what is “science”,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
now,let’s come to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 points.
Well, how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s better, how to stress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oints? As is known to us all,The modern teaching demands the teacher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leading effec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tudents’learning background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
Part 2 Teaching Methods:
In my opinion,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Whole language
teaching” (整体语言教学法)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I adopt the TSA method(情景教学) and TBLT method (语言任务教学)in my teaching, namely 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he former is a “scene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It establishes a real sc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s . The latter offers the Ss an opportunity to complete the tasks in which Ss use
language to achieve a specific outcome. The activity reflects real life and learners focus on meaning, they are free to use any language they want.At the same time, I’ll make use of the modern electricity teaching equipments and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ans, it can develop the Ss creativity in learning English.
典范英语课件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外研版初二英语上第七模块第一单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本模块以感觉与印象为中心话题,内容分为两部分:对话——主要以表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的用法为主,表达对食物或事物的感觉评论;阅读课文——Sally一封信,对英国女孩Sally印象进行了描述。学会表达It/sth smells/tastes/feels/looks/sounds…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一些描述人长相和性格的表达方式,包括句式和一些形容词。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这些内容都很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某些事物或某人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模块的第一节课。这本教材的第一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兼顾读写,并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表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在本课中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系动词的用法,我就用孩子们身边的人或物让学生们通过看,听,尝,闻,感觉来切身的感知这些系动词,使学生能够运用系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材安排了许多听,说,读,写的任务活动,我将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将其中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如我将Activity1和Activity2顺序颠倒一下,先让学生看图或实物说句子,在做听力部分。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本课拟以故事、实物、图片,猜谜语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观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初二上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正逐渐向读、写过渡,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还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3.本单元学情剖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谈论感觉与印象,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学习新词汇,掌握重点句型,同时能比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类似问题。做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教学方法: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在本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 情景交际法
课堂教学以情景交际教学法为主,尽量给学生以足够的听、说、读的机会,联系课文实际,创设情景,引入讨论主题,在交际中学英语。情景的设计注意衔接的自然性,主题的设计强调知识的渐进性和讨论的可行性,并注意情感体验和概括、推理思维的培养
3、 多媒体辅助
将本课所需要的录音、图片、文字、和音乐制成课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学法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3、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学习策略的指导
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我让学生观察课件画面,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认知策略;让学生表演对话,实现交际策略;引导学生交际,主动练习和实践,是调控策略的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卡片等是资源策略。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应用英语能力,推进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听,读懂含有系动词的句子和对话。
2、能够正确朗读系表结构的句子。
3、会运用含有系动词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围绕话题进行听,说和讨论,并会和同伴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他人的自我描述,更好地理解别人,从而更好的懂得关心别人。
重点:学习表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学会一些描述人长相和性格的表达方式。句式:sb/sth feels/smells/sounds/looks/tastes…
难点: link verb + adj, What’s she like?与 What does she look like?的区别
教学步骤
Stept1 Warming up 1. Listening to a song .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Jingle Bells, let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on while they are listening. 歌曲欣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打下伏笔。
2Games:Play a game :touch your nose .Call one student to the front ,say “touch your nose /hand /eye/ear/mouth”.Then let the other students do。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巩固这些感觉器官的名称,为以下的感官系动词打下基础。全感官的参与使记忆更加顺畅。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Step2 presentation
1, 教师: Do you like this music? I like it very much .it sounds lively .And I feel very happy .Do your feel happy ?
学生: Yes ,I do .
It sounds lively.
同样方法用糖果、毛巾、醋、班中的学生来练习,It feels /tastes/smells…….The boy looks ……
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实物和身边的人来亲自体验系动词的用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知识;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Practicing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activity 1,Let Ss say some sentences.Then do activity 2,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ictures.。这样让学生根据上一环节进一步练习。
3. Listening. Play the tape of 1b twice for Ss to listen and follow. Then get them to number the pictures . 本环节是教材安排的任务型听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听音时抓住关键词,培养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的学习策略。
4巩固练习
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say A: The chocolate cookies taste delicious.
B: The sweater feels soft and comfortable .The jeans feel tight .
C The cheese doesn’t smell fresh.
D: They look strong. Zhang Baizhi looks pretty and smart .
利用课件中的图片,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
Step3 listen and read
1、整体听一遍,回答问题。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再听一遍,注意生词及含有系动词的句式
3、语法展示link verb +adj 及Everyday English
4、读课文
5、Group work :四人一小组,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找两组读对话,注意表情
6、Do activity 5 .Complete the sentences .小组内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活动中他们一定会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Step4 pair work。 Ask Ss to make dialogues in pairs activity4.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activity2. Get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在教学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操练语言,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Step5 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l Play the tape of activity7 twice for Ss to listen and follow.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系表结构的句子。
1、Do activity6 ,丰富学生形容食物和人的词汇,以便在对话中运用自如。
Homework : 1.Do activity8 .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why you like or don’t like them.
2、Read the dialogue in groups .Then act out the dialogue .
由于教材中的环节较多,在一节课中要全部完成不大可能,因此我将最后一个环节作为作业,将课堂小组活动延伸的课外。
典范英语课件 篇6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1)班的英语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行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大部分同学听不懂一些课堂用语,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与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各个班级的学生有存在着一些差异,像五(1)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五(2)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
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在期末考中,发现了各个班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五(2)班的表现比较突出,特别是单词背诵这一方面,五(1)班是最为活跃,课堂气氛最好的一个班级,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有些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但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典范英语课件 篇7
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始终让学生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表演,竞争和相互评价,为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其实在上英语课时,只要我们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三年级孩子虽然年龄相对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时,我通常采用的直观情景有实物、图片、头饰、玩具、简笔画。
如在教学习用品pen、pencil、book、ruler等单词时,直观的实物出示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直观的演示与比较,学生才会迅速领会掌握;如教水果类单词apple、pear、banana、melon等时,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如在教动词sing、dance、draw、write等时,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有关的英文单词几分钟内就能说出。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喜欢英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典范英语课件 篇8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小学英语之难之累。正因为如此,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前教后都做认真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以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如下: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向其他教师取得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优生帮助后进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
第一、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第二、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经历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就调整语速的快慢。
第三、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四、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
三、英语活动
积极配合学校参与校内外举办的英语活动。
总之,一学期以来,本人勤勤垦垦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各种英语会话知识,努力开发快乐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提高。当然,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寄望于下一学年度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更大的努力。
典范英语课件 篇9
开场白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出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在本册中处于教学的后期位置,但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并结合生活中切实常用的话题:给人们的日常行为提出一定的建议,做出礼貌的道歉行为来展开基本语言内容的教学,并与第八单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本单元遵循教材总体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并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would you mind doing sth? 进而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学生比较容易乐于接受,说课的内容是本单元Section A(1a~1c)部分,本课是单元首篇,以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为主题,本节内容具有词汇量较大,强调综合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等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可增加学生的单词储备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将学会用英文表达请求,表示歉意。在获取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言,学以致用的英语学习观和合作品质。
(二) 教学目标
依据并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其中的重要词汇mind, turn down, not at all等和句式would you mind doing sth? 并能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句式提出礼貌请求以及礼貌的向他人道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与他人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了解英语国家中向他人提出要求及道歉的方式,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点设置为首先使学生掌握mind, not at all, turn down等重点词汇的用法,及课重点句型结构Would you mind doing sth? 并给出正确答语;怎样向别人有礼貌的道歉。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难点为让学生掌握向别人提出请求的的句式Would you mind doing? 并给出正确的答语,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上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中等学生占多数,但是学困生比例也比较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虽然经过六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话,但是在学习策略方面人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并且不能够大胆的用英语交流。
2 教学方法
根据所任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在本堂课中以任务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具体采用情景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在教学中突出实际性,注重听说的实用性,同时适时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坚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应扮演自身作为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的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主要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以及自由对话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型教学。
四、说过程
Step1. Lead-in
通过情景设计进行free talk来导入本节课地主要内容。设计的情景时周末邀请一名学生去吃饭,老师使用的句型是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this Sunday?通过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学生在生活中如何邀请其他同学去海边,去看电影等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表达方式来进行自由对话。
Would you like to do sth?
Can/could you please do sh?
How/what about doing sth?
Why don’t you do sth?
Why not do sth?
Let’s do sth.
Shall we do sth?
通过这个情景设计来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用来礼貌的提出请求的句型:would you mind doing sth?
设计理念:通过情景设计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Step2 Pre-listening task
为学生展示课本上的图画,通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动词短语:clean the yard, play baseball, move the bike, turn down the music. 然后通过标题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带入词组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充分熟练这个结构,同时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图画中的烦乱画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对于违反规则的一些事情要礼貌的提出请求。
设计理念:进行听力活动之前的热身,让学生尽可能熟悉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后面进行的听力活动做好铺垫,便于学生融入听力活动。
Step3 Listening –task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听一遍录音,完成activity1b,通过这遍听力注重would you mind doing?的问句。同时让学生注意前两个问题的不同,总结出这个句型的肯定和否定形式,然后有学生举例进行练习,并将学生的一些例子写在黑板上。
活动二:听第二遍录音,记录如何给出礼貌的回答,同时让学生对黑板上的例子进行回答练习。
设计理念:通过听力材料为媒介进行听说练习。
Step4 Pairork
同桌之间合作,利用本节课所学结构进行对话练习,要注意肯否定的同时训练。
设计理念:对所学句型的初步训练,进行对话练习,培养合作意识。
Step5 Groupwork
首先引导学生总结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一些校规,四个同学分为一组,创设一个情景,可以是教室,操场,走廊,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校的各个角落,根据所了解的学校规则来展开想象,常设一个情节比较完整的对话,尽可能多的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本节课所学句式,看看那个小组最有创意?哪个小组最好?
设计理念:小组合作,培养乐于学习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是对礼貌提出请求和以前所学内容的复习。
Step6 Summary and test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当堂检测来检查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Step7 Homework
巩固性作业:完成伴你学句子乐园练习
拓展性作业:Write a letter to your best friend who you want to talk with about his/her problems us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五、课前预测
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导入——听前任务——听力练习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总结——课堂反馈——作业布置,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导入和小组活动应该是本节课的亮点,但是在本节课进行之前应该注意的最大问题是设计的导入和小组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效果。由于任教班级学生日常上课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在实际教学导入时,应充分利用板书来改变课堂现状,要避免自己在那单纯的提示学生造成课堂沉闷的状态。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找出词组并运用词组进行训练,同时这一步应根据图画内容地凌乱来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从而达到所设计的三维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日常生活中礼貌的提出请求和道歉所用到的主要语言结构,接受一定的情感教育,基本能够达到所设计的三维目标。
典范英语课件 篇10
Good afternoon,teachers.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teaching ideas I’ll begin the less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hile presenting these parts I will do the blackboard writing properly. Ok now I am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first part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about It is made up of paragraphs.
The teaching aim of this lesson i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he ability aim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rganizing and using skills of English and to retell the whol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The emotional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to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n the teaching key points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whole
And th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is to make students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I’ll try my best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heories
while dealing with this lesson:
To make students the real masters of the class while I just act as a director.
To combine the language structure with the language functions.
And to make students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language. In order to achieve my goal,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first teaching method I will use i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since languag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learner-centered and emphasizes communication and real-life situations.
The second teaching method I would like to use is task-based approach. A task
resembles activities which our students or other people carry out in everyday life.
Learners should be given opportunities to reflect o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how well they are doing.
The third teaching method I want to use i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teaching.
Compu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make the materials attractive. It can also help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nd then produce comprehensible output.
And in order to practice my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he following teaching aids will be used:
A projector, a tape recorder, multimedia and of course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studying methods. As students are poor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skill, many students are not active in English class, and even
some of them don’t like English. Therefore, I will have th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a much more relaxed atmospher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is from seeing,
thinking, and speaking. So, to make the students get the knowledge actively,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ask-based learning will be used.
Next, I will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dure.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 have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1 Lead-in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 will make the students have a free talk about and 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re-reading on page . The purpose of this step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fter a discussion about the questions,
the students will be eager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and it’s the very time to naturally lead the class into
Step 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s
In this step, I will write several questions before listening to the text:
And then I will make 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after listening to the tape. The purpose of this step is to trai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
Step 3 skimming and scanning
In this step, I will give the students two tasks . The first task is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the task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 by making prediction and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 in English. The second task is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 w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to skim the whole text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he purpose of this task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fast reading skill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And then guide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take some important notes,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
Step 4 Retelling the passage
Language is learned by communicating. It’s my job to creat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The students discuss in their group and then choose a reporter to share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7 Consolidation
In this activity, I w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each paragraph, and then do the exercise following the text.
Step 8 make a summary
I will go through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is lesson with the students once again. And of course, the language points on the blackboard will be mentioned as well.
And now let’s move to the last step
Step 9 Homework
1. Read the passage as frequently as you can
2. Find out some words and sentences you think are beautiful and recite them.
Purpose of my design: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for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after class. It will check whether the Ss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That’s all of my teaching ideas about this lesson. Thanking you for your listening.
沪江英语课件(汇编二篇)
沪江英语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学会用英语说boy and girl
2、 引导幼儿自我介绍Im a boy/girl。
3、 演唱Im a boy、You are a girl。
活动准备:
1、 自制白板课件,自拍视频,教学光盘。
2、 让孩子适应圆鼓板打韵律。
活动过程:
1、 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你们一定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吧?
2、呈现反复读boy 挨个读 girl
3、拿出图片让学生判断boy 还是 girl。
4、传来下课铃声,告诉孩子们将来上学后男生和女生是上不同的厕所的',请孩子们把小人拖到应该去的厕所。
5、韵律读法Boy, boy, Im a boy、------∣------------。并做一个特别男孩或女孩的动作。
Girl, girl, Im a girl、
完整的欣赏歌曲,让幼儿感觉歌曲优美的欢快的旋律。
沪江英语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读准、认识单词daddy、mommy、grandpa、grandma,并了解其含义。
活动准备:
flash card:daddy、mommy。
活动过程:
1. say hello(打招呼):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好多客人,小朋友们应该和客人说什么呀?(教师做hello动作提醒幼儿)
师:我们一起唱一首好听的`英文歌送给大家好吗?
师幼共唱《hello song》。
2. warm up(热身运动):
肢体动作:stand up, sit down, run, jump, turn around……
3. teaching(教学):
①师:do you want to know what’s behind me?你想知道谁在我后面吗?(想)可是啊,它要求小朋友数到3才肯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好吗?show me your hands. one, two, three. 咦,它还是不肯出来,we try to again.我们再来一次。(师互动幼儿举出手指数one, two, three)
②(出示flash card:daddy)who is he?他是谁呢?(幼儿说说)he is my daddy!他是我的爸爸。(幼儿学念:daddy)
(出示flash card:mommy)who is she?她是谁呢?(幼儿说说)she is my mommy.她是我的妈妈。(幼儿学念:mommy)
我们来和daddy, mommy打个招呼吧。say: hello, daddy! hello mommy!
③ ki ing game:依次请幼儿说:hello daddy/mommy.
4. jumping game:
①以唱歌《where’s my daddy/mommy?》的形式请两位幼儿分别扮作daddy和mommy。
②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③教师指挥游戏:教师随机喊daddy或mommy,两名幼儿尝试游戏。
④教师互动其他幼儿喊daddy或mommy,参与游戏幼儿进行jumping game.
5. say good bye(说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汇编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制定包含了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技能等有关因素。希望这份“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让您更加明白!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3
会商: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二)演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不异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纪行。我们就沿着他的萍踪去不雅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肄业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正确地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蕃芜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蕃芜繁密。
2、概括段落大意。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野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取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四)小结:作者搭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取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开端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取理解。
板书设计: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艰巨的学生帮忙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颠末)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搭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颠末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搭船出洞。)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颠末,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蕃芜,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活力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雀斑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活力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板书:孔隙)
(由于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绝。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五)背诵第四段。
(板书:山路美)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搭船洞中游取我们平日搭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六)作业。
会商: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犹如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认识打听由于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踩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野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外形多种多样。
(由于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四周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牢牢笼罩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搭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学生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习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课文比较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些难度!理清课文的条理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作者的描写理顺出来,学生能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效果还不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了解内洞及孔隙的特点,体会山河景色的秀丽。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 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 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 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 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 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 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 ,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本节课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泉水流经的路线,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篇9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一、教学目标
(四)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演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第三课时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略微:表示数目未几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搭船而行的惊险,终究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会商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外形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不异。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由于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不异。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不异。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演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一、教学目标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适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学生四人一组会商学习,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3、演习给课文写提纲。
(五)演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纪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演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清算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由于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由于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公道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