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精选

发布时间:2024-02-28

何师何许人,何用与世绝,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的。一份优秀的教案也是教师展现自我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以下是编辑为您搜集的有关“复式统计表说课稿”的相关信息,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篇1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初步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相关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经历描述数据方式的发展过程;二是引导学生经历不同难度的统计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三是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练习。设计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描述数据方式的发展过程,即了解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成,另一方面应注意通过在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篇2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Www.YJs21.COm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篇3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考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小组合作 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表格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 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 你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 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 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 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扩展阅读

《重复的奥妙》说课稿精选


我们整理了一些与“《重复的奥妙》说课稿”有关的实用信息分享给大家。准备工作要做好,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本文气息清新收藏后可随时回味!

《重复的奥妙》说课稿【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学法指导:

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重复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国56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人们正在蒙古包前载歌载舞,多欢乐的场面呀!

师:仔细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完整。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他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的。

师(小结):对。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看,就能把图上的内容不遗漏不重复地说完整了。

二、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师:再看看,除了图上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瞧这小眼睛多尖呀。不光发现了彩旗还发现了插旗子的规律是按照两面红,一面蓝,两面红,一面蓝这样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对吧?

师:它是怎样重复出现的?几面旗子重复一次?我们就把它看作一组,重复几次就是重复几组?一组中第1面第2面都是红旗,第三面都是蓝旗。这就是彩旗重复排列的规律……”

师:“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图上还有哪些物品的摆放也是有规律的?”请像这样说:“我发现()它是这样排列的()”。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图上的规律在纸上表示出来,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它们排列的规律?你能帮帮我吗?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吧”“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3)展示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画图”“文字”“图形”

师: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的表示方法真了不起!想不想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表示的?瞧,他也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示的,我们想到一块了。不过,睁大眼睛了,发生了一点点的小变化,他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的灯笼的排列规律。

(4)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表示方式,咱们比较一下,你觉得这些表示方式怎么样?”

师小结

孩子们大家通过画图、文字、图形这些方式表示,规律的呈现方式就更加简洁。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

2.表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贴图片)

师:图上有那么多的规律,可是我们只表示了灯笼的规律,现在我们分组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其他事物的排列规律好吗?开始吧!

(1)自主表示其他规律。(第一组:队伍;第二组:彩旗;第三组:气球;第四组:花盆;各组表示完再表示草地上花的排列规律。)

(2)教师巡查,并找出每种规律的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表达方式

师:分享的时间又到了,(推理能力)请把笔放下,看过来,一一出示学生作品,猜一猜他表示的是什么的规律?(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适时比较同一物品不同的表达方式)

3.了解符号和数字的表示方式。

(1)师:“在你们表示的时候,老师也表示了一些物品的规律。想猜猜吗?”

(2)出示两种表示方式

a.√√××√√××√√××……(花盆、花的颜色)

b.112112112112……(气球、旗子)

师:“猜猜我表示的是什么?”

师:这一个小符号不仅可以表示花盆的规律,还可以表示花的颜色的规律。谁来说说我是采取什么方式表示的?引导学生说并板书“符号”“数字”(文字、图形、字母、符号,逗号句号,不同颜色的图形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令人啧啧赞叹)

(三)找出规律重复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师:看来我们不仅用画图、文字、图形表示规律,还可以用符号和数字的方式表示规律,不同的图,表示方式不相同,他们的规律各有特点,那么规律之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吗?

1.想一想: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

2.师:它们又是怎样重复的?

3.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规律再继续往下说一说吗?

(1)像这样再挂一些灯笼,下一盏是什么样的灯笼?为什么?

(2)接着再插一些小旗,下一个应该插什么样的小旗?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3)如果继续摆一些花,下一盆应该是什么样的花,再下一盆呢?第34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为什么?

(四)动手实践、创作规律

师:学到这,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规律呢?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答题卡涂色,任选一题

生:独自创作(配乐)

师:都创作好了,谁来说一说?

学生上台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创作的很好,都是小小发明家。好,表扬自己一下。(拍手)

师:咦,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再来做个拍手游戏吧: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再来跺跺脚。

全班做两遍并寻找规律。

三、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图片)

1.课件出示

“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1)今天是星期六,7天以后又是星期六,这样重复的。

(2)音乐课上,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3)我们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四季重复的。

(4)我们的属相都是按照鼠、牛、虎、兔……这样12年重复一次的。

2.学生自己举例子。(日历、年份、月份等)

提问:像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还能再举一些列子吗?

生:每天都有白天黑夜的规律,

生:天上月亮的出现也有规律。

生:数字是有规律的,如:1、2、3、4、5、6……他们是按一个单数一个双数的规律出现的。

四、规律的启示

师:聪明的人们也从中受到许多启示,把这些规律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多么美妙的生活。请欣赏规律的美。

五、课堂总结。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长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指板书:奥妙)。现在回头来再看这幅图,和你刚上课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师:大家真的长了一双慧眼。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才会如此丰富多彩。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吧。

《重复的奥妙》说课稿【篇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小朋友们正载歌载舞,多高兴呀!

仔细观察图画,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抽生说。引导到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二、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师:“再看看,除了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生:我发现彩旗是按照两面红的,一面蓝的,两面红的一面蓝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瞧这小眼睛多尖呀。不光发现了物品,还发现了物品的规律是……”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除了旗子有规律,还有哪些物品也有规律?”

学生依次说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吗?”“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3)展示交流。

“分享的时间到了。”依次展示学生代表作品。“谁能解释一下,他用什么方式表示灯笼的规律的?”教师相机板书“实物图”“文字”“图形”

(4)启发思考。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觉得这些表示方式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文字和图形的表示方式很快,很简单。

生2:比直接画灯笼要简单多了。

生3:文字的方法能让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

……

小结:老师也觉得这些方法比较简洁,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灯笼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要追求这种简洁表达方法。

2、表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1)自主表示其他规律。

(2)教师巡查,并找出每种规律的表示方法。

(3)展示。

3、了解符号和数字的表示方式。

(1)师:“在你们表示的.时候,老师也表示了一些物品的规律。想猜猜吗?”

(2)出示两种表示方式:

a、√√××√√××√√××……

b、112112112112……

“猜猜我表示的是什么?”“我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引导学生说是相机板书:“符号”“数字”

三、找出规律重复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1、想一想: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有规律地重复着出现的)(板书:“重复”的)

2、圈一圈(或找一找):你刚才表示的规律中,重复出现的部分是什么?你圈出来的个数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同学进行交流。

3、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规律分别再继续往下说一说吗?

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1、师:“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课件出示:

(1)今天是星期六,7天以后又是星期六,这样重复的。

(2)音乐课上,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3)我们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四季重复的。

(4)我们的属相都是按照鼠、牛、虎、兔……这样12年重复一次的。

2、学生自己举例子。

提问:像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还能再举一些列子吗?

学生举例。

五、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长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板书:奥妙)”

回头再看主题图,和刚上课时感觉一样吗?(刚开始只发现是一幅美丽的图片,学完再看就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数学奥妙。)

《重复的奥妙》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小朋友们正载歌载舞,多高兴呀!

仔细观察图画,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抽生说。引导到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二、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师:“再看看,除了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生:我发现彩旗是按照两面红的,一面蓝的,两面红的一面蓝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瞧这小眼睛多尖呀。不光发现了物品,还发现了物品的规律是……”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除了旗子有规律,还有哪些物品也有规律?”

学生依次说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吗?”“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3)展示交流。

“分享的时间到了。”依次展示学生代表作品。“谁能解释一下,他用什么方式表示灯笼的规律的?”教师相机板书“实物图”“文字”“图形”

(4)启发思考。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觉得这些表示方式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文字和图形的表示方式很快,很简单。

生2:比直接画灯笼要简单多了。

生3:文字的方法能让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

……

小结:老师也觉得这些方法比较简洁,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灯笼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要追求这种简洁表达方法。

2、表示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1)自主表示其他规律。

(2)教师巡查,并找出每种规律的表示方法。

(3)展示。

3、了解符号和数字的表示方式。

(1)师:“在你们表示的时候,老师也表示了一些物品的.规律。想猜猜吗?”

(2)出示两种表示方式:

a、√√××√√××√√××……

b、112112112112……

“猜猜我表示的是什么?”“我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引导学生说是相机板书:“符号”“数字”

三、找出规律重复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1、想一想: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都是有规律地重复着出现的)(板书:“重复”的)

2、圈一圈(或找一找):你刚才表示的规律中,重复出现的部分是什么?你圈出来的个数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同学进行交流。

3、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规律分别再继续往下说一说吗?

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1、师:“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

课件出示:

(1)今天是星期六,7天以后又是星期六,这样重复的。

(2)音乐课上,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3)我们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这样四季重复的。

(4)我们的属相都是按照鼠、牛、虎、兔……这样xx年重复一次的。

2、学生自己举例子。

提问:像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还能再举一些列子吗?

学生举例。

五、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同学们长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板书:奥妙)”

回头再看主题图,和刚上课时感觉一样吗?(刚开始只发现是一幅美丽的图片,学完再看就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数学奥妙。)

因式分解说课稿精选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弄好自己的说课稿,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好的说课稿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你不妨看看因式分解说课稿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应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数学应用问题中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代数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因式分解的应用在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标:

①初步会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

②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验快乐。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利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的难点:

①因式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符号问题,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应用。

②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对于代数式的运算较之有理数运算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因式分解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有部分学生对于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对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有部分学生容易在应用时混淆。

③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方程的根的情况较难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综合应用上学生困难较大。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点拨和组织作用。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注: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教学思想: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复习回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

小小考场: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

(1)a2+a (2)a2–4; (3)a2+2a+1

说明:① 巩固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解法;

②复习巩固两个基本公式。

第二环节, 尝试练一练:(预设题)

① a2÷(-a ) ② (a2+a)÷a

③ (xy2—2xy)÷(y—2) ④ (9a2—4)÷(2—3a)

说明:1、本题前两小题可请学生口答,后两题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先做,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2、通过预设题,层层递进,为例题的理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书本例1。

3、请同学及时归纳用因式分解解决代数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骤:

①对每一个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②约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号问题,整体思想的应用 。

4、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开动小火车(填空)

1、(a2—4)÷(a+2)= 2、(x2+2xy+y2)÷(x+y)=

3、 (ab2+a2b)÷(a+b)= 4、(x2—49)÷(7—x)=

说明:本题先给学生3~5钟思考,采用开动小火车形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又是对例1的及时巩固。

第四环节,合作探索,共同发现:

以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书本的合作学习内容,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尽量鼓励。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结论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环节,例题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对于本题的求解教师可板书过程,并强调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点: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项,注意移项后要变号,等号右边为0。

③利用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环节,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最棒:

1、(4mn3-6m3n)÷(2n2+3m2) 2、[(2a-1)2-(3a-1)2]÷(5a-2)

3、49x2-25=0 4、(3x-2)2=(1-5x)2

突破重点,巩固提高.

第七环节,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 已知:| x + y + 1| +| xy - 3 | = 0 求代数式xy3 + x3y 的值。

2、把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偶数的平方差(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数吗?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数因数?

说明: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第八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这一部分可由学生自行小结,尽可能说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补充。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由学生自行小结,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九环节,作业布置:

1、书本作业题,作业本。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分课题、投影区和注意要点区。

四、关于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强调“双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整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2】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习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习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习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 ×13-7/9 ×6+7/9 ×2= ;

(2)-2.67×132+25×2.67+7×2.67= ;

(3)992–1= 。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 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

(2)(a+b+c)= ;

(3)(+4)(-4)= ;

(4)(-3)2= ;

(5)a(a+1)(a-1)=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

(2)3x2-3x= ;

(3)2-16= ;

(4)a3-a= ;

(5)2-6+9= 。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 a3-a

a3-a= 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4】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习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能说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会用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分解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并能说出提公因式在这类因式分解中的作用,能灵活应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以及因式分解的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3.灵活运用3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得到新知

观察下列多项式:x24和y225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1)它们有两项,且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2)会联想到平方差公式.

公式逆向:a2b2=(a+b)(ab)

如果多项式是两数差的形式,并且这两个数又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运用公式

例1:填空

①4a2=()2②b2=()2③0.16a4=()2

④1.21a2b2=()2⑤2x4=()2⑥5x4y2=()2

解答:①4a2=(2a)2;②b2=(b)2③0.16a4=(0.4a2)2

④1.21a2b2=(1.1ab)2⑤2x4=(x2)2⑥5x4y2=(x2y)2

例2: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①1.21a2+0.01b2②4a2+625b2③16x549y4④4x236y2

解答:①1.21a2+0.01b2能用

②4a2+625b2不能用

③16x549y4不能用

④4x236y2不能用

因式分解说课稿【篇7】

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习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归纳这一重难点,此环节设计三个活动,活动1想一想,目的是让学生从数的角度直观的感知因式分解,同时体会学习因式分解的意义(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活动2议一议,目的是让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由数分解过渡到式的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3拼一拼,目的是让学生从图形的角度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这三个活动从数、式、形三个角度逐层深入的阐释了因式分解的概念,破解了学生难以理解因式分解的节点,同时活动3的动态演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

根据左边的算式进行因式分解fen分解

(1)填一填

计算下列各式

( )( )

( )( )

( )( )

( )( )

(2)想一想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对于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此环节设计两个小活动,活动1两列左右交换的算式有利于对比学生观察,活动2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举例及对所举例子的解释,观察学生对二者关系的理解程度,捕捉学生知识理解的盲点,随时调节课堂的节奏和进度。

(三)基础过关

至此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已进行完毕,为了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学生在学案上完成基础过关部分的三道试题。完成后有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给其他学生,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讲授给学生,可能他们会更好理解一些,同时教师若发现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1、连一连

2、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3、

(四)课堂小结

教师抛出问题: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证明方法?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逐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目标。

(五)课堂自测

活页形式,限时完成

此环节学生完成后,由学生展示讲解,其他学生相互交换批改,在为对方纠错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认识到错误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则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处理,集体指导。

(六)质疑碰撞

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课堂上最后给学生留2分钟的质疑时间,能让学生的思维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布置作业

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活页形式,多个层次,自由选作

A 基础强化性题目

B巩固提高性题目

C拓展延伸性题目或者实践性、开放性题目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形式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体验不同层次的成功感,从而到达“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4.1因式分解

一、概念 二、关系

1、(数)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2、a3-a (式) 互逆

3、拼图 (形) 2、举例说明

最后,我来补充说明一点

五、补充说明

以鲜活生命为载体的课堂是灵动的,它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无论我们用多么精心的预设都无法取代课堂充满灵性的生成,因此我们要课下精心备课,课上随时调控,捕捉孩子精彩的思维火花,升华我们的课堂,丰盈我们自己和孩子们的心灵。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说课完毕,各位评委辛苦了,谢谢!

生态系统说课稿精选(12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1)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明问题的能力;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的,搜集生物之间传递信息的实例,在课上进行交流和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精彩实例,激发兴趣。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运用类比、综合的方法分析资料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建构信息的概念

播放蜜蜂跳8字摆尾舞的录像。学生一下子被可爱的蜜蜂那特殊的舞蹈吸引了,教师借此问学生:它为什么跳这样的舞部分学生知道它在传递蜜源信息。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生成信息的概念。

(二)展示实例,明确信息的分类

教师先展示蜘蛛捕食、雌蚕蛾释放性引诱剂引来3公里以外的雄蚕蛾、孔雀开屏等实例,分别引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的概念,然后由学生分别展示他们搜集的生物之间传递信息的例子,其他学生则进行讨论和分类,比较各类信息的特征,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学生真的带来了许多例子,如绵尾兔遇到危险时总会将又大又白的尾巴竖起来、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伙伴、非洲草原的'狮子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展示、提问的学生还是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表现得积极活跃,让我深受启发: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做的,你就应放手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你就应放心让他们说,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他们能做得很好!

(三)分析资料,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资料一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扎尼(Spallanzani)在他所做的对比实验中,就观察到把眼睛刺瞎或用黑布蒙住的蝙蝠照常飞翔,但耳朵被塞住的蝙蝠却无法正常飞行和生活。其中的奥秘直到1938年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克里菲恩(Griffin)揭开。他首先指明,蝙蝠身体发出的高频率声波及回声是用来导航的,并加以证明。

思考:信息传递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什么关系

资料二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许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经过科学家的收集、分离和测定,现已确定了200余种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其中大部分是用来传递性信息的。

讨论: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资料三20xx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

讨论:1.资料三中的信息素能够将哪几种生物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还有谁受益谁最吃亏如果要控制害虫种群的发展,这一点能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从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三个层次上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并通过最后一个讨论题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带着问题自学,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2.有哪些具体的例子3.这些例子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怎么用于实践

(五)走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农场经营者,种植了一些粮食作物,栽培了多种果树,同时还饲养了优质家禽、家畜等,你将利用哪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来提高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答得很精彩:释放引诱剂,吸引益鸟来捕捉害虫;释放某种化学物质,驱赶有害昆虫;在果园里养鸡,利用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将害虫吸引集中到一个地方,让鸡捕食;等等。

(六)寄语未来

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希望同学们将来有人加入到这个科研行列中来,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广泛地用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七)课外实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知识点归纳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5、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2)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 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 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 说学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九、 作业布置

在课堂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后作业。

十、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的案例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1.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识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知识目标】:

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

ⅰ、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法分析

2.1教学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针对本校高二学生有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讨论法。此外,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导学案、制作了相关的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力求使知识更为直观,使课堂更加有趣。

2.2 重难点突破策略:

(1)提前让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预习本节课,为学习本节做好准备。

(2)上课前发给学生课堂导学案,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

(3)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建构能量流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以及教师的修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建构模型的重要性。

(4)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重视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5)通过设置几个命题进行分组讨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2.3教学工具:课堂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具。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大家看到这个班次的飞机应该并不陌生,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有三个多月了,人们对此有很多的联想和猜测,那么飞机去哪儿了?假如飞机安全的降落到了印度洋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任何食物,飞机上每一名乘客随身携带的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你认为以下哪些生存策略能让乘客们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教师:(分组讨论并统计各个选项的人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种策略能使乘客们获得最多的能量,从而能维持最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为了更合理、更科学的选择,这一节课咱们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

【ppt】能量与能量代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学生回答: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ppt】与能量有关的概念

糖类、脂肪、atp、热能、光能、化学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教师:糖类、脂肪、atp是能源物质;热能、光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与能量相关的生理过程。

教师: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c、d分别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概念: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等,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顺延。)

教师:朋友聚会时,经常玩一种“老虎、杠子、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游戏规则。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生物之间有制约作用。其中除了杠子对老虎的机械作用外,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它们之间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ppt】“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

教师: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学生集体回答。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来源是什么?能量去路又有哪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教具。然后指导学生以杠子为例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卡片指定的位置写出它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并用箭头标示清楚。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把构建好的概念模型按照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粘贴在黑板相应位置上,而且在每一个小组中,学生推荐一名代表来讲解自己的成果。

【ppt】屏幕上打出正确的第一营养级的概念图,学生自主对比并作修改。并总结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左图为原图,右图为简化图。)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

(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找出第一营养级(杠子)和第二营养级(虫)的异同

学生:三条能量去路完全相同,只有能量来源有差别。

教师:生产者能量从哪里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

教师:第二营养级 (虫)的摄入和同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教师:把每个营养级通过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师:每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回答出屏幕上的问题并写在学案上: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在食物链(网)中能量以什么形式传递?

4.能量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5.在“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中,能量是沿着“杠子-虫- 鸡-老虎”途径单方向流动的。该食物链能否发生能量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学生回答:

1.太阳能;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物

4.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 不会。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一:单向流动

教师:以上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能量流动有了定性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赛达伯格湖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ppt—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老师:仔细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完成学案中“知识探究”中的表格。

营养级

流入能量

输入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

分解者分解

未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教师:在刚才的赛达伯格湖预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这样几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将这几个问题反映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1、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2、赛达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依然存在于生物体内,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ppt——赛达伯格湖数据的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 “流入” 和 “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1)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总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数字和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20%。

结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学生思考讨论: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教师:请大家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分析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应该选择哪种策略?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选用策略a。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ppt】随堂检测

教师:(课后思考题)结合以上实践经验,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调整饮食结构,做到粮食类能源的节约呢?

【ppt】以第一营养级为主的饮食结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意外收获了很多。采用以上教学模式,通过教具模拟、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新课程理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时间长短不易把握,课堂时间稍显紧张,因此教师要果断安排学生讨论时长。学生表达不清楚和不规范时,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毫不吝啬的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让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机会,但要控制好时间和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预设好每一节课。

五、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成果展示

一、定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二、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10%---20%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6)

《生态系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食物链的概念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看来大家都看过这个动画片。那现在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家乡在哪儿吗?(青青草原)。通过咱们之前留的预习作业,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青青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是)一群鱼又是生态系统吗?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课前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以青青草原为例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有草、羊、狼、树、花、草、蝴蝶等。教师进行相应的板书,并总结其中草羊狼统称动物,树花草都是植物,他们统一称为生物。并追问有没有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有细菌真菌。教师继续追问,生物要生存还需要什么?(空气、水、营养)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提问:草羊狼的关系,学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师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消费购买我们维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们对于超市来说是消费者,而为我们生产食物的厂家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动物世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讲桌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标签,根据自己的认识贴在板书草羊狼相应的位置。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草直接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间接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产者的标签应该贴在草上边,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为消费者,所以两者都是消费者。并引导学生观察生产者的特点即大多都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都是动物

教师设置情境并提问:动植物的残骸长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分解)追问:在生态系统中什么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细菌、真菌)

教师提问:出了所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还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草羊狼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追问: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个符号表示,是什么符号?(箭头)教师选取学生代表板演箭头的指向,并对其正确的进行表扬,错误进行讲解。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出示例题进行巩固。

(三)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一个食物网,要求食物网中至少有三条食物链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7)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8)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加深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6、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3、 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4、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分组

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学生对自己调查所得的资进行交流并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讨论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自己调查所得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查阅教材P29观察与思考讨论:图中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 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4、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讨论在生产生活中怎样来保护生态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讨论。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观察一定的地域如学校(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好么?

生:好

生1:我观察的是一片树林,土壤、阳光、树、草、水、鸟

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

师:同学们交流的很好,据交流情况你们说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师:(总结校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好,如一片草原,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天然的却生长良好,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

生1:吃草籽的虫无天敌,导致吃草籽的虫增多,从而草减少。

生2:吃草籽的虫失去鸟的控制,猖獗起来,草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有分析的例子可看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生1:不可分割

生2:相互依存

师: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是什么?

生:生态系统

师:谁能定义一下生态系统?

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师:生态系统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师:生态系统有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部分

师:生物部分又有什么成分?

生:动物、植物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片教材28页图17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

生2: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

生3: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如何?

生1: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各异,植物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植物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他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植物吃掉,可是不要紧,植物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植物,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

生2:动物家族庞大,动物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动物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

生3:虽然细菌与有的真菌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如果没有它们,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它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植物健康地生长;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环境的作用如何?

生: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环境,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环境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通过前面的许多例子,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好,下面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下面我们进入挑战阶段(练习)

出示题目

生:争先恐后的挑战对方。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插图并思考

1、 图中有什么?

2、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生:(仔细观察插图,相互讨论。)

生1: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

生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9页这幅图。

生:(连图)

生1:能(在黑板上表示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

生2:一种生物在吃时可能被吃。

生3:哪一位同学表示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不同意,我的是…………

…………

师:(总结、讨论结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是食物链。

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它们互不相关么?

生:8条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1:青蛙、蜘蛛、鸟、鼠、猫头鹰

生2: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

同学们,你们想想,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或减少吗?

生:(讨论)不会,当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蛙、蜘蛛、鸟、鼠的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它们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

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

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

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人教社《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第二课时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当前,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该内容既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中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联想分析”的方法。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有关素材展示,培养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培养学生对立与统一的世界观。

4、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场景导入法、讨论教学法、课件与图形展示的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进行知识回顾,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课本P86—87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学案导学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及其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本节课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指导思想,用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以一个由各种生物及腐木组成的阴湿山洞学案及各种生态系统图片作为复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并归纳出各类不同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接着提问:各生物与环境各有什么作用,相互之间有何关系等相关问题导出新课。

二、合作互助—自学探究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教师参与讨论,注意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及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一)生态系统的成份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86—87,生态系统成份的内容,示池塘生态系统图片,教师设置一系列逻辑紧密的问题串,积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并得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来显示整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组成成份知识系统框架图。

(二)营养结构

联系课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及生活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指导学生关键是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二是食物链上的生物处在哪个营养环节。

同时指导学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链的计算方法。并及时指出注意事项等

然后请同学们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

接着教师通过讲述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以多媒体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指导学生完成所设置的学案及经典分析题。然后教师加以扩展: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意识教育。

最后提问;让学生讨论食物链上的营养级是否能无限多?

课程结束时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完成板书设计。

布置反馈习题。

五、说教学反思:

1、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识。

2、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动起来”,老师通过设问导入,学生动脑筋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图框架系统,通过讨论、修改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更正错误,最后归纳总结,全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3、整节课的教学紧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体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是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10)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 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 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春暖花开,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

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板书)

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

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师:(点击)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

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师:回答很好。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看看生态系统里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xb1.c

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所以把他们叫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也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同学们刚才了解了它们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点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可以用这一图解来表示它们的关系: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又被生产者利用,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停顿)请学生回答。

生:预设答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条练习,来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1. 请你用直线将下列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

鱼 生产者

藻类

细菌 消费者

狮子

人 分解者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群羊 B.一只猫 C.一片森林 D.一窝小鸡

3.在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水草 B.鲤鱼 C.螺蛳 D.浮游生物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说明对刚才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价值;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着果实,那么他们是生产者吗?

生:不是(或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植物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师:大家一定知道“螳螂补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了,它揭示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生:捕食关系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体会一下生物捕食的精彩和刺激。

生:欣赏并不时的发出阵阵惊叹。

师:从刚才这段影片中我们知道草,兔,鹰之间的联系吗?

生:鹰吃兔,兔吃草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食物链(点击)大屏幕上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

那么谁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食物链呢?

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师:(点击)例如:草——兔——狐——狼。让学生之间交流并举例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图25-1,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请你们用箭头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注意: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从生产者(植物)开始,箭头要指向捕食者。我先做一个示范(点击)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其他生物,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生:看书连图,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种生物的名称

师:好,你们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一下。Xb1.c

生:连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连得怎样?分析(点击)其实连出几条食物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两个注意点。大家看这幅图象什么?

生:象一张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例如:小鸟不仅吃昆虫,也吃野果。野兔不仅被狐狸捕食,也其他肉食动物捕食。因此,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这就是食物网。(点击)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在这张网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老鼠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鸟的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等。

师:我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一下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好不好?

师:当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情况会怎样呢?(点击)请看大屏幕(图25-2)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

1. 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 有毒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鹰体内的?(老师在黑板板书)

教学反思:

开篇以一段优美音乐配上精美的图片,一下就将学生带进如画的自然景观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贯彻积极引导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言行得到彻底的解放,只是内容衔接处简要讲解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将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延伸到了生活。并且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交流和表达的最佳效果,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11)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具有小学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来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受到破坏的实例”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因此我选用特长班来上,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根据特长班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凋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三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得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和环境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学生阅读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两幅图,思考几个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解释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练习解决这个难点。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第25页的图,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讨论教材上的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对于进一步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有关自己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我还准备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2、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第22—27页。

2、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谱,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可从报纸上剪取或查阅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及图片。

2、制作简单的课件(含抢答题)。

3、多媒体教学准备。

生态系统说课稿(篇12)

课程名称: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让学生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通过对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越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导致能量浪费越严重。

4.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种类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分类

1、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ii森林生态系统iii湿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ii农田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ii生产者iii消费者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营养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

习题、作业:

1、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a蛇c蚯蚓b猫d蛔虫

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

教学后记:

(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比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准备。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非常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绝对不行的。首先应该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记住;最后,让学生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教学内容:

(过程设计)

1、引言的教学设计;结合复习群落的演替,指出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出题目。

2、指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黑板上板书;生态系统:由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提问学生,让学生来回答;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栽了各种植物,一个动物园里面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动植物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说明。

4、举例子,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一个池塘里面的所用生物和非生物以及阳光就够成一个生态系统。等等,举两三个例出来。

5、由例子点出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6、总结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指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将不能被生物利用的能量转为能够让生物直接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排泄物急尸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流动,对植物的授粉和种子的播种也有作用。

7、举例提问,让学生明白各种生物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蚯蚓是消费者吗?蓝藻是分解者吗?为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分析说明。

8、列出食物链上的营养级的图片给学生看,引出食物链和营养级;食物链(捕食链)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指出高中阶段的食物链是指食物链。

9、提问,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是为什么?帮助学生解答:能量由上一营养级流到下一营养级一般只有10%——20%,如果超过五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10、示出食物网的图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问学生从中看出什么?提示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叉的动态情景,最后说出食物网,并在黑板上写出食物网的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11、提问,如果某一食物网只有一两条食物链,那么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导致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相关。

12、总结全节内容,将大纲和重点难点再次提出,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二次根式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课堂离不开我们准备的说课稿,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我们会准备一份生动有趣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说课稿要怎样写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二次根式说课稿(精选11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会确定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

2.会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3.

了解逆用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性质的推导过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双重非负性;

用性质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性质的逆用。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3)∵x取任何值都有2x2≥0,所以2x2+1>0,故x的取值为任意实数.

(二)二次根式的简单性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了解了第一个简单性质

我们知道,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分别记作零的平方根是零。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中,就是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将符号“”看作开平方求算术平方根的运算,看作将一个数进行平方的运算,而开平方运算和平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因而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式成立的条件是a≥0,提问学生,a可以代表一个代数式吗?

请分析:引导学生答如时才成立。时才成立,即a取任意实数时都成立。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把,同学们想一想是否就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了.

例1

计算:

分析:这个例题中的四个小题,主要是运用公式。其中(2)、(3)、(4)题又运用了整式乘除中学习的积的幂的运算性质.结合第(2)小题中的,说明,这与带分数。因此,以后遇到,应写成,而不宜写成。

例2

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11;

(3)1.6;

(4)0.35.

例3

把下列各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分解因式:

(1)4x2-1;(2)a4-9;

(3)3a2-10;(4)a4-6a2+9.

解:(1)4x2-1

=(2x)2-12

=(2x+1)(2x-1).

(2)a4-9

=(a2)2-32

=(a2+3)(a2-3)

(3)3a2-10

(4)a4-6a2+32

=(a2)2-6a2+32

=(a2-3)2

(三)小结

1.继续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及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2.关于公式的应用。

(1)经常用于乘法的运算中.

(2)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解决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等方面的问题.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填空

注意第(4)题需有2m≥0,m≥0,又需有-3m≥0,即m≤0,故m=0.

2.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分析:通过本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0,b>0,且|a|>|b|.

3.计算

二、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2、3;B组2.

补充作业:

下列各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该式成为二次根式?

分析:要使这些式成为二次根式,只要被开方式是非负数即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

(1)由-|a-2b|≥0,得a-2b≤0,

但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有|a-2b|≥0,

|a-2b|=0,即a-2b=0,得a=2b.

(2)由(-m2-1)(m-n)≥0,-(m2+1)(m-n)≥0

(m2+1)(m-n)≤0,又m2+1>0,

m-n≤0,即m≤n.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判断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使学生掌握化简一个二次根式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把所给的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难点:正确运用化一个二次根式成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运算的例子,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归纳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0。5m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能不能求出它的近似值?

了。这样会给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总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是最简二次根式。即: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 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例3 把下列各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3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2。要提问学生

问题,通过这个小题使学生明确如何使用化简中的条件。

通过例2、例3总结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两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小结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

①化简时,一般需要把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②当一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时,一般应该把它化简成分母中不含二次根式的式子,也就是把它的分母进行有理化。

(三)小结

1。满足什么条件的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主要方法。

(四)练习

1。指出下列各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3

目 标

1. 熟练地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 会运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进一步体验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应用;难点是:例7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思路比较复杂。

教 学 程序 与 策 略

一、预习检测:

1.解决节前问题:

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长为15m,AD:BD=1 :0.6,云梯底部离地面的距离BC为2m。你能求出云梯的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吗?

归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在解决一 些问题,尤其是涉及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的问题时经常用到二次根式及其运算。

二、合作交流:

1、:如图,扶梯AB的坡比(BE与AE的长度之比)为1:0.8,滑梯CD的坡比为1:1.6,AE= 米,BC= CD。一男孩从扶梯走到滑梯的顶部,然后从滑梯滑下,他经过了多少路程(结果要求先化简,再取近似值,精确到0.01米)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问题,并结合图形分析问题:(1)所求的路程实际上是哪些线段的和?哪些线段的长是已知的?哪些线段的长是未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列出的算式中有哪些运算?能化简吗?

注意解题格式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17、1,组长检查反馈;

四、拓展提高:

1:如图是一张等腰三角形彩色纸,AC=BC=40cm,将斜边上的高CD四等分,然后裁出3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1)分别求出3张长方形纸条的长度。(2)若用这些纸条为一幅正方形美术作品镶边(纸条不重叠),如右图,正方形美术作品的面积最大不能超过多少cm。

师生共同分析解题思路,请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

1.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运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的问题

六、堂堂清

1: 作业本(2)

2:课本P17页:第4、5题选做。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4

一、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 “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

(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性质1

问题1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问题2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1作铺垫.

问题3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 ≥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 计算

(1)

(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1,学会灵活运用.

2.探究性质2

问题4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问题5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2作铺垫.

问题6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 ≥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 计算

(1)

(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2,学会灵活运用.

3.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问题7 回顾我们学过的式子,如 ___________ ( ≥0),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数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综合运用

(1)算一算: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3)、(4)小题要特别注意结果的符号.

(2)想一想: 中,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 ≥0时, 等于多少?当 时, 又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 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3)谈一谈你对 与 的认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5.总结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

(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

(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6.1第2,4题.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知道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 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打基础.

教材先设置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二次根式的形式,它们都表示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由此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 再通过例1讨论了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的定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研究二次根式是实际的需要.

(2)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 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2)学生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知道二次根式本身是一个非负数,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二次根式的定义,应侧重让学生理解 “ 的双重非负性,”即被开方数 ≥0是非负数, 的算术平方根 ≥0也是非负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在实数一章所学习的有关平方根的意义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要求,从而让学生得出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并运用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一条件进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判断.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用带有根号的的式子填空吗?

(1)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面积为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 倍,面积为130?,则它的宽为______.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满足关系 h =5t?,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 t ,则t= _____.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上述问题,用算术平方根表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填空过程中初步感知二次根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问题2 上面得到的式子 , , 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式的意义,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都表示一个非负数(包括字母或式子表示的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设计意图】为概括二次根式的概念作铺垫.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3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吗?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由此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追问:在二次根式的概念中,为什么要强调“a≥0”?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知道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解.

3.辨析概念,应用巩固

例1 当 时怎样的实数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巩固学生对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理解.

例2 当 是怎样的实数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呢?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追问.

【设计意图】在辨析中,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理解.

问题4 你能比较 与0的大小吗?

师生活动:通过分 和 这两种情况的讨论,比较 与0的大小,引导学生得出 ≥0的结论,强化学生对二次根式本身为非负数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练习1 完成教科书第3页的练习.

练习2 当x 是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 ;(2) ;(3) ;(4) .

【设计意图】 辨析二次根式的概念,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5.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一类新的式子?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二次根式的值的范围是什么?

(3)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掌握解题方法.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6.1第1,3,5, 7,10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 下列各式中,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根式概念的了解,要特别注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2. 当 时,二次根式 无意义.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即被开方数小于0,要注意审题.

3.当 时,二次根式 有最小值,其最小值是 .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的灵活运用.

4.对于 ,小红根据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得 出的取值范围是 ≥ .小慧认为还应考虑分母不为0的情况.你认为小慧的想法正确吗?试求出 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和一个式子的分母不能为0,解题时需要综合考虑.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6

1教学目标

(1)利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 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做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时,分母含根号的处理方式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或容易失误,在除法运算中,可以先计算后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也可以先利用分式的性质,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再结合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分式的运算类似,如果分子、分母中含有相同的因式,可以直接约去,以简化运算。教学中不能只是列举题型,应以各级各类习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把握运算过程,估计运算结果,明确运算方向。

3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提问,探究规律

问题1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内容?化简二次根式的一般步骤怎样?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探究乘法法则的过程,类比该过程,学生可以探究除法法则.

2.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 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问题3 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后,要明确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免在处理更为复杂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时出现错误。

问题4 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 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 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师生活动 学生类比地发现,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算术平方根的商,即 。利用该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活动2【讲授】观察思考,理解法则

问题2 教材第8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法则:。

问题3 对比乘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除法法则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有何变化?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能说明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母不为零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后,要明确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免在处理更为复杂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时出现错误。

问题4 对例题的运算你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进行的?

师生活动 学生利用法则直接运算,一般根号下不含分母和开得尽方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乘除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问题5 对比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商的算术平方根有没有类似性质?

师生活动 学生类比地发现,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算术平方根的商,即 。利用该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活动3【活动】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 计算: (1) ; (2) ; (3) 。

师生活动 提问:你有几种方法去掉分母中的根号?去分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再提问:第(2)用什么方法计算更简捷?第(3)题根号下含字母在移出根号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培养运算能力,训练运算技能,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有什么特征吗?

师生活动 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这些根式的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3)分母中不含根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要强调,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问题6 课件展示一组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总结出的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活动4【练习】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例2 教材第9页例7。

师生活动 提问 本题是以长方形面积为背景的数学问题,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在此发挥什么作用?

再提问 章引言中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应用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5【测试】目标检测设计

1.在 、 、 中,最简二次根式为 。

【设计意图】考查对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的理解。

2.化简下列各式为最简二次根式: ; 。

【设计意图】复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分母含二次根式的处理,要结合整式的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3.化简:(1) ; (2) 。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页练习第1,2,3题;

教科书习题16。2第10,11题。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7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是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主线,学生掌握性质在二次根使得化简和运算的运用是关键,从化简与运算由引出初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理解决定了最简二次根式化简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与乘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调根式除法结果的一般形式,避免分母上含有根号。由于分母有理化难度和复杂性大,要让学生首先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意义及计算结果形式。

教法建议:

1。 本节内容是在有积的二次根式性质的基础后学习,因此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通过前一节的复习,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师在此过程当中给与适当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

2。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讨论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化简较简单的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分母可以开得尽方的二次根式);第二课时讨论法则,并运用这一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时运算结果不包括根号出现内出现分式或分数的情况;第三课时讨论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及方法,并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把运算结果分母有理化。这样安排使内容由浅入深,各部分相互联系,因此及彼,层层展开。

3。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中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运用类比、归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 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 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及得算数平方根和性质: (a≥0,b≥0)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的?(上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由具体例子引出的.)

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二)新课

商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有 (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讨论这个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b>0,对于为什么b>0,要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因为b=0时分母为0,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除以正数b求商,再开方求商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被除数、除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1 化简:

(1) ; (2) ; (3) ;

解∶(1)

(2)

(3)

说明: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在运算时,一般先化成假分数;本节根号下的字母均为正数。

例2 化简:

(1) ; (2) ;

解:(1)

(2)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分母的特点,然后提出, 的问题怎样解决?

再总结:这一小节开始讲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只限于所得结果的式子中分母可以完全开的尽方的情况, 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

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三)小结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四)练习

1.化简:

(1) ; (2) ; (3) 。

2.化简:

(1) ; (2) ; (3)

六、作业

教材P.183习题11.3;A组1.

七、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会对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答: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或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例1 试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1)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a3=a2·a,而a2可以开方,即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式。整数。

(3)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x2+y2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4)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a-b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5)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5x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6)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中的因数8=22·2,含有开得尽的因数22。

指出:从(1),(2),(6)题可以看到如下两个结论。

1、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只要含有分数或小数,就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的每一个因式(或因数),如果幂的指数等于或大于2,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把被开方数分解因式或因数,再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例3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题(1)的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应把它变成假分数,然后将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题(2)及题(3)的被开方数是分式,先应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原式表示为两个根式的商的形式,再把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通过例2、例3,请同学们总结出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答: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因式或分解因数,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三、课堂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式子为 [ ]的二次根式的式子有_____个。 [ ]

A、2 B、3

C、1 D、0

3、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

1、B

2、B

四、小结

1、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是:

(1)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成因式(或因数)的积的形式,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移到根号外;

(2)如果被开方数含有分母,应去掉分母的根号。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渗透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再总结经验,用它来指导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根式.

2.难点关键:会判定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教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悟新知,建立分式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参与问题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

2、讲练结合法: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同类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法:

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加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

知识点

自主检测、同伴互查

1、师生共同解决“学法”问题与13页“练习1”;

2、学生演板13页“练习2、3”。

四、知识梳理、师生共议

1、谈收获: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是什么?有哪些运算步骤?

(2)怎样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呢?

(3)二次根式进行加减运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说不足:。

五、作业训练、巩固提高

1、必做题:课本15页的“习题2、3”;

课时练习

1.揭示学法、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14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完成14页“例3、4”,先做再对照:

(1)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

(2)每步的运算依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时间7分钟若有困难,与同伴讨论)

三、自主检测、同伴互查

1、师生共同解决“学法”问题;

2、学生演板14页“练习1、2”。

四、知识梳理、师生共议

1、谈收获:

(1)二次根式进行混合运算时运用了哪些知识?

(2)二次根式进行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10

1.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形成过程;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2)会用公式化简二次根式.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并对其进行一般化的推广,得出乘法法则的内容;

(2)学生能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得出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后,对于何时该选用何公式简化运算感到困难.运算习惯的养成与符号意识的养成、运算能力的形成紧密相关,由于该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实数内容有较多的联系,例如,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也成立,在教学中,要多从联系性上下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在教学时,通过实例运算,对于将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包括小数),可以采用直接利用分式的性质,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例见教科书例6解法1),也可以先写成算术平方根的商的形式,再利用分式的性质处理分母的根号(例见教科书例6解法2);(2)如果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可以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吧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乘法法则的正确应用和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本节课先学习二次根式的乘法.

问题1什么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乘法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化简需要用到二次根式的性质.

问题2教材第6页“探究”栏目,计算结果如何?有何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思考并尝试归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法则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运用类比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地,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文字分别描述法则,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观察比较,理解法则

问题3简单的根式运算.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验.

问题4二次根式的乘除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等式反过来有什么价值?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以检验法则的掌握情况.乘法法则反过来就是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性质是为运算服务的,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积的算术平方根分解成几个因数或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利用整式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等可以简化二次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 化简:(1)二次根式的乘除; (2)二次根式的乘除.

师生活动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就直接将结果算成二次根式的乘除可以吗?你认为本题怎样才达到了化简的效果?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对于根式运算的最后结果,一般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应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乘除将其移出根号外.

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能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明确二次根式化简的方向.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例2 计算:(1)二次根式的乘除; (2)二次根式的乘除; (3)二次根式的乘除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教师检验.

(1)在被开方数相乘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因数或因式分解,由二次根式的乘除直接可得二次根式的乘除而不必先写成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分解;

(2)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类似于整式的乘法运算,交换律、结合律都是适用的.对于根号外有系数的根式在相乘时,可以将系数先相乘作为积的系数,再对根式进行运算;

(3)例(3)的运算是选学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根号下为字母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本题先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的乘除,然后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变成二次根式的乘除,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可以判断二次根式的乘除,因此直接将x移出根号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强调利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乘法公式简化运算.让学生认识到,二次根式是一类特殊的实数,因此满足实数的运算律,关于整式运算的公式和方法也适用.

教材中虽然指明,如未特别说明,本章中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但仍应强调,看到根号就要注意被开方数的符号.可以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对字母的符号进行判断,在移出根号时正确处理符号问题.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第1题. 第10页习题16.2第1题.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乘法法则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说明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如何得出的吗?

(2)你能说明乘法法则逆用的意义吗?

(3)化简二次根式的基本步骤是怎样?一般对最后结果有何要求?

6.布置作业:教科书第7页第2、3题.习题16.2第1,6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各式中,一定能成立的是( )

A.二次根式的乘除 B.二次根式的乘除

C.二次根式的乘除 D.二次根式的乘除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这是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的基础.

2.化简二次根式的乘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二次根式是特殊的实数,实数的相关运算法则也适用于二次根式.

3.已知二次根式的乘除,化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的结果是()

A.二次根式的乘除 B.二次根式的乘除 C.二次根式的乘除 D.二次根式的乘除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正确化简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法则

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2.会用公式

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运用

进行化简或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习旧知:什么是二次根式?已学过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计算:

二、探索活动:

1.学生计算;

2.观察上式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3.概括:

得出: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

将上面的公式逆向运用可得: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三、例题讲解:

1.计算:

2.化简:

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

1.(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之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完全平方式”;

2.P62结果中,被开方数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四、课堂练习:

(一).P62 练习1、2

其中2中(5)

注意:

不是积的形式,要因数分解为36×16=242.

(二).P67 3 计算 (2)(4)

补充练习:

1.(x>0,y>0)

2.拓展与提高:

化简:1).(a>0,b>0)

2).(y

2.若,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求的值。

五、本课小结与作业:

小结: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作业:

1).课课练P9-10

2).补充习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精选5篇


你近期在寻找优质的教学教案吗?举世不师,故道益离,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教案的作用性就显现出来了。教案是教师保证教学成功的根本条件,请你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篇1)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简单方法,能正确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组织学生举例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提问:如何求解?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结合课前回顾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对比之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共同特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篇3)

教学内容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解法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地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

3.会用列表法,进一步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分式及高次不等式;

4.会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尝试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体会到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且研究了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回顾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生:略

师:某同学要把自己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现有两种ISP公司可供选择,公司A每小时收费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公司B的收费原则是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下同)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减少0.1元(若用户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小时计算)那么,一次上网在多少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的上网费用小于等于选择公司B所需费用。

学生自己讨论

点题,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

1.一元二次不等式

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元二次不等的解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及对应的二次函数有关系,那么同学们课本打开到p77填表格。

生略

师学生讨论归纳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一看:看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并且变形为

二算:,判断正负,有根则求并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

三写: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练习反馈

[例题剖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

(3)(4)

(5)(6)

课本80页练习

例2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试解不等式

变式:

已知

课堂

小结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解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作业布置

课本第80页习题3.2A组第1.2.4题B组1

练习调配

设计42页全做,43页例1例2随堂练习2.3,4,5测评1、3、4、5、6、7、8、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篇4)

展过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一元二次不等式》。从内容上看它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伸,同时它也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从思想层面看,本节课突出本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同时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决函数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但大都数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环境应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良好的课堂组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学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特别是就业班的同学,且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时间。我们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有手提电脑,每间教室都有宽屏电子显示器,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积极性高。上课时比较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效果会不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回答所提的问题,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的知识,他们不会感觉到学习疲劳,反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类比猜想、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在探究、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篇5)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范文

一、 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 教育教学观

1、 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 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 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 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 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 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七、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复习设问,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rar

幼儿园中班精选说课稿:《表情歌》


幼儿园中班精选说课稿:《表情歌》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保持安静,老师经常会采取拍手的方式,让孩子们也跟着拍。但发现很多孩子拍的节奏比较紊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这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可以说是不允许的。《表情歌》中有×××的节奏,有4分音符和8分音符组成,应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节奏。《纲要》中提到,选材的内容既要符合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让孩子们从最基础的节奏学起,逐渐提高,这是最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幼儿处于一个模仿很强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模仿各种表情和动作,他们是很有兴趣的。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综合以上原因,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说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中独特的表达心情的方式,学会唱歌曲。

2、掌握×××的节奏,尝试进行歌词的改编。

3、通过歌曲,感受不同表情所表现的情绪。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三、说准备

歌曲图谱(表情图谱)、节奏图谱

这也是我本次活动的亮点,孩子们通过看歌曲图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歌词内容,更加形象;而节奏图谱又可以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看、听、拍)来掌握节奏,突破难点。

《表情歌》幼儿园中班说课稿

四、说环节

1、用游戏法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熟悉音乐。

(1)让幼儿看老师的表情猜测老师的心情;

(2)请你跟我这样做: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做表情,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歌词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是中播放歌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孩子们熟悉音乐旋律。 2、出示歌曲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并学习歌词内容。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突破重点,因为孩子的思维一般都比较具体形象,因此,具体的图片事物更加容易被他们所记忆。 3、出示节奏图谱,掌握节奏×××。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突破难点。如果教师单单拍手让孩子们学习,那么,孩子只用了听的感官,所以,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拍出节奏;而利用节奏图谱,让孩子们边看边听,以看、听结合的感官去记忆,这样,孩子们能够更清楚地掌握节奏。 4、整合:幼儿学唱歌曲。

其实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就会变得迎刃而解,孩子们很自然地就会跟着老师唱,从而发展到自己唱。 5、歌词改编。

这个环节也可以作为活动的延伸。因为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多种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于表情地掌握也不会局限于歌曲中的内容,只要将自己记得的表情进行填空,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就可以了,对于他们来说不会太难。

马说课稿说课稿(精选7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1)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3)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

山行白云人家

(喜爱赞美)枫林霜叶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养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虽然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写出了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却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我校的花池养了很多花,但作为学生,有的爱花,有的不注意花,他们的家庭也未必都在养花,所以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

3.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趣、较、昙、秉、载、置等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养花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课内转化向课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四.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获得乐趣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和周围居民养花的情况,并和养花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养花目的和方法有初步的感知。

(2)老舍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和课文内涵的把握。介绍老舍,可提前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并合作交流信息。

(3)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并和同学讨论交流,明确音形义。

(4)搜集一些和花有关的诗句,交流并积累,初步感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5)发放一些统一的白纸,邀请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描摹一些花的图画,并标明花的名称。

因为课前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较多,如面面俱到难度过大。所以,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统筹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组侧重准备一个方面,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的预习成果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二两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不超过2分钟,第三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四、五两个小组则可根据学生实际,不做量的要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课题。

2.谈话导入,展现成果

首先和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邀请第一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养花的感受。结合学生所谈的内容,教师导入《养花》一课,板书课题。

邀请第二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简介作者老舍,教师简要强调或补充。

邀请第三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归纳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即刻在田字格上书写一遍,加强感知。

每一小组代表展示完毕,指导代表大方得体退场,指导其余学生掌声鼓励,教师也需注意用眼神、掌声、语言来鼓励。当然,学生的上台展示和掌声鼓励应让学生养成习惯,一切自然而然,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要求。

预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条件充分发挥潜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须充分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妄加指责,需和学生平等对话,探讨如何改进方法,让学生期待着下一次会表现更出色。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有的适合齐读,有的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适合单人读。就本文而言,单人朗读比较适合。接下来征询学生意见,哪些同学来读,按什么顺序读,在本座位读还是上讲台读。

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不能任由学生争论无法实施,也避免强人所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临时提出要求,难免会出现冷场。

当学生朗读完毕后,请朗读者说说在朗读方法上的体会,也请其他同学进行一些点评。点评可以谈优点,也可指出不足之处。如同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询问朗读者有无接受批评的勇气,对提批评者可于课下提醒注意自己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在让学生感知朗读方法的同时,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当朗读者回位时,应给以热烈的掌声。

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养花,养什么样的花,在养花过程中作者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养花是什么态度。

4.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经听读自读讨论,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和上述问题相关的语句。学生了解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乐趣不难,可为什么会得到乐趣,需要进一步去探讨。这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需将学生从表层的阅读引向深层的思索。教师可引导质疑,作者养花,卖花人也养花,他们有何不同?恰巧我们洪圩小学近年购买了许多花卉装点校园,学生对卖花人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提示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养花是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卖花人却把它当成牟取利润的手段。由此,学生也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为什么不在乎花开得大小。

理解作者养花缘自爱花之后,便引导学生谈谈养花之乐。到此时,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结合课文不难发现欣赏花会带来乐趣,养花时的劳动过程会带来乐趣,亲手劳动取得的成果会带来乐趣,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带来乐趣。

5.学生质疑,主题深化

总是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道路走,表面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也许提不出来独特的看法,也许提出的看法荒谬或价值不大,教师须合理面对。不能嘲笑讽刺,也不能茫然无措。以鼓励为主,适合当堂解决的当堂解决,不适合的留于课后探讨。

就本文而言,学生质疑养花有时也会带来伤心,为什么还爱花养花很有可能,学生不疑,教师也该引导学生提出来。因为养花主要是带来乐趣,伤心是有,但是是次要的。再说,正是可能会有伤心,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欢乐。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许会有学生提出自己并不爱花,不觉得养花有什么乐趣;或者养花没用,还不如种点经济作物能卖;或者养花太累人烦人,不愿自己养等等。那么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6.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于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默读,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背诵。在深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以正确的书写方法抄抄课文,选择抄写工整的进行张贴展示。再设计一些题目,加强语言的积累与应用。

第四学习小组所搜集的诗句和第五学习小组所绘制的图画合并制作成为手抄报,于教室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之美,同时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附1.作业设计

1.填空:有()有(),有()有(),有()有(),既()又(),这就是()。

2.写出九个含有数字的成语。

3.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实在不喜欢花草,也可选择你喜欢的其它一种事物。

附2.板书设计

13养花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情趣)

养花---乐趣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成果)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又长见识(意义)

七.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设计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关系,将教室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尝试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空间突破教室,将学习的时间突破40分钟,让学生在发现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本设计也是我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5)

目标:

1.学习撕贴水果。

2.能体验与同伴共贴水果树的快乐。

准备:

若干不同颜色的长条纸,一棵画有空白水果轮廓的果树。

过程:

1.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提问:树上的果娃娃没有衣服,你们会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吗?

2.幼儿尝试用长纸条撕成小碎块。

3.幼儿尝试将撕碎的纸粘贴在果树上。

?边做边说一说:我给什么果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例如:我给苹果穿上了红颜色的衣服。

4.共同欣赏作品。

建议:

可以提供更多的彩色纸让幼儿撕贴,粘贴秋天的花、草、树叶等。

评价:

1.会选择色纸撕贴水果。

2.会与同伴共同粘贴水果树。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诗。

二、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三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

嗅()衍()摩()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沐浴: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

1、自由朗读。

2、听课文示范朗读磁带,注意对朗读技巧的把握。

3、个别学生读。

4、学生评价。

5、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⑶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请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⑵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⑶诗歌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⑵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因为妈妈找到孩子,非常着急。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呈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国人喜欢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板书设计】

六、迁移拓展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注意体会其内在思想感情。

2、阅读泰戈尔的另外一首散文诗《审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内容。

审判官

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

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3、学生谈感受。

4、以孟郊诗《游子吟》作结。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7)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计划的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说课稿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部分,为了提升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老师们在上课前会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说课稿要怎样写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计划的说课稿(精选9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计划的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计划的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当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尤其是遇到还有余数和整数位数不够除时。

教学设计:

一、出示情境图:明确问题。

二、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交流方法:

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一位小数

3.元转化为角,转化整数乘法。

习题:甲商店8瓶牛奶11.2元,乙商店买四赠一,四瓶牛奶7.2元。问哪家商店卖的便宜?

甲商店11.5元=112角11.28=1.4(元)

乙商店7.25=1.44(元)

答:所以甲商店卖的便宜。

4.商不变的规律。

讨论:

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3.总结: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三、巩固练习

第61页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讲评,有问题及时解决。

计划的说课稿 篇3

【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⑴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⑵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⑴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⑵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⑶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⑷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越下越大越( )越( )

一动不动一声不响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⑴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⑵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⑶ ( )了,( )也( )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雷雨前:压乱摆

雷雨中:看不清

雷雨后:挂坐叫

计划的说课稿 篇4

为了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协调发展,争强体质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语言领域

1、倾听:能够主动、积极、专注地倾听别人谈话,理解别人谈话的内容。准确掌握和传递主要信息,能够理解较复杂的多重指令。

2、表述:能够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和讨论,学习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伴分享感受。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讲述时语言表达流畅,用词用句准确

3、欣赏: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累积文学语言,并尝试在适当场合运用。乐于复述、讲述、表演文学作品。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幽默感。能够自主的创编一些简单的儿歌、故事、散文等。

二、科学领域

1、数的概念:会10以内的倒数、顺接数、倒接数;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按群计数;学习10以内的组成与加减法。

2、几何形体:认识球体,正方体。

3、量的感知:学习自然测量及二等分、四等分。

4、空间方位:区分左右

5、时间:认识日历

三、社会领域

1、自我意识:知道作错了事情要主动承认,说实话,做个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对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感到自豪和光荣。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能做到不乱发脾气。

2、人际关系: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愿意主动和周围的人打招呼,说话。知道接待客人的方法,主动与客人聊天。愿意听从成人及同伴的劝告,不做危险的事情。知道在家不使爸爸妈妈操心,在幼儿园不使老师操心。对老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想办法使他人高兴,关心班级发生的事,做老师的好帮手,体验集体的力量与共同工作的快乐,知道胜利不骄傲,失败不气馁的道理,有集体荣誉感。

3、社会环境:了解邮局、报社、消防队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劳动者的工作,感激他们的劳动付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尊重国徽、会唱国歌,关注家乡的新成就,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

4、社会规则:会用轮流、合作、交换等方法与同伴共同游戏,熟悉有关安全、交通、环保的标记,愿意按标记的提示行动。

四、健康领域

1、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尊重他人,初步学系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幼儿园活动规则。

2、能够独立进餐、睡眠、入厕。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护环境,保持环境卫生,了解基本的卫生知识,了解换牙卫生,注意保护牙齿,认识几种常见的安全标志。

3、学习左右分队走,协调灵活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掌握其动作要领。喜欢创造性地进行身体活动,乐意探索多种玩法。

五、艺术领域

音乐: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有表情地唱歌,能大胆地、独立地在集体面前进行唱歌表演,乐意在集体中尝试用不同的合作表演形式歌唱。

1、能感受并表现出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节拍特点。能为熟悉而多重复的歌曲增编新歌词,并能大胆唱出。

2、愿意参与一些有关音乐的活动,有倾听音乐的情趣和良好习惯。

美术:

1、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自由地表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初步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尝试用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熟悉的物体。

2、搜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大胆想象,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制作有趣的玩具,学习用点、线、面、块状材料塑造不同形态的手工制品,用多种技法,塑造幼儿熟悉的生活物象。在中班基础上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成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争取通过以上领域的学习,努力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各个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

计划的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奠定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学3:尝试直接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列竖式:甲商店每袋牛奶的单价是:11.5÷5;这是一道小数除法的问题,怎样计算呢?面对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

预设: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时,学生会列出11.5÷5,并想:先把11.5元转化成115角,115÷5=23,23角=2.3元。

生2: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就象整数除法一样,只要在列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

导学2与导学3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针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学生会统整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选择怎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导学问题的隐性价值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尝试笔算,进一步体会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尊重了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导学4:阅读教材第61页“乙商店”,尝试在下面算一算,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再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预设:学生可能会列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通过比较发现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成1:若有学生继续用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老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

在转化成整数计算时,先把12.9元化成129角,129÷6时发现仍有余数,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把12.9元化成1290分,1290÷5=215,215分=2.15元。

生成2: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12.9看成12.90。

生成3: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可能无法再计算下去。(因为不够分了)

【设计意图】

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提出129÷6时,当遇到有余数时怎么办?促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进一步转化,并能顺利解决问题;当遇到竖式计算仍有余数无法继续算下去时,可引导学生将它继续十等分,分得更小的单位。通过对生成问题的正确把握,突破难点,强化了学生迁移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组内交流,展示分享

预设1:学生大约用8分钟时间

合作交流、板书,组长分工,准备展示分享。

预设2:教师在学生准备好的同时,采取报道站的方式确定小组板书内容。

【展示交流】

同学们,自主学习时间到了,准备好了吗?下面按报道站的顺序,分享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预设:各组按导学问题的顺序到黑板上展示分享,分工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

体现在教师帮助下的交流、展示分享,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准备、如何展示分享……由于学生还比较小,学习的各个环节、方式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展示与交流,体现出指导性。

四、学以致用,反馈提升

【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7.42÷7

8.2÷5

15.9÷15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分析改正,积累错误经验,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检验、反思能力。

两袋苹果,第一袋9千克,卖81.9元,第二袋15千克,卖138元,买哪种更划算?

预设:完成随堂练习内容,并补充了一道实际问题。确保有限的40分钟,实现有效为前提,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追求课堂的高效。

【设计意图】

补充这样一道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教学实现了算用结合的效果,为学生建立了“数学有用”的观念,提升了数学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同样的橡皮,甲文具店买3送一共需3.6元;乙文具店买4送一共需6元;丙文具店买5送一共需9元,哪家更划算?

【学教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我的不足之处有哪些?还有哪些问题?在与同伴交流、合作中我有哪些感受?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达标反馈,与追求层次化的传统练习设计有所不同,本课重点随堂练习。达标,不仅能检验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巩固新知的同时,更要注重积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经验,这是分享式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反思,传统教学通常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分享式教学中,反思成为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反思包括师生共同反思,反思内容包括学到了什么知识,还包括在研究过程中情感体验,特别是掌握了什么方法,形成了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每节课可以个人总结,也可以小组总结,同样包括教师的感受与收获,实现现实意义的教学相长。

计划的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课本第113页例2。教学目标:

1、分析简单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多样性及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补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增强合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具准备:

工序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刚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些小纸条,请小组长轻轻打开并放好。然后把你们的本子翻开一页,把笔放在上面。(这个小组速度最快!)

二、情境导入

1、(课件)小刚要去姨妈家,他要做这样的几件事情。请看,他要坐车50分钟,(我这里有一张纸条代表了50分钟的时间)他还想听听音乐20分钟(这张纸条表示20分钟的时间),还要写作业25分钟。姨妈家有个小表哥特别会下棋,他还想陪表哥下棋30分钟。你看我这些纸条的长短不是随便制的,50分钟就很长,30分钟就比它怎么样?(短一些)它比20分钟又长一点。那这么多的事情都等着小刚去做,问题是:小刚怎么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事情?

2、考考大家:哪个小组读题最细心?哪个小组口算能力最强?可以列算式,也可以口算,快速把结果写在本子上。开始!

3、哪个小组说说结果?你们小组用了多时间?(125分钟)哪些小组也用了125分钟?请举手看看。

4、看来还有几个小组不是用了125分钟,你们小组用了多长时间?(105分钟)5、125分钟真的能完成这些事情吗?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吗?请你说说算式并读出来。(直接说算式)师板书:50+20+25+30=125(分钟)我们把纸条和算式相对应摆好,看看他是不是这样排列这些事情的?这个时间真的能完成这些事情!

6、可有的小组不是用了125分钟,而是用了105分钟。来请你谈谈怎么只用了105分钟?生:50+30+25=105分钟。他好像少了一个时间?(听音乐的20分钟可以在车上听,可以免掉)他说听音乐的20分钟可以在车上听,(师挪动听音乐纸条)看我纸条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坐在车上一边欣赏外边美丽的风景,一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能一起完成吗?(把20写在50的底下,坐车的同时听音乐,所以这20分钟就没有了,是这样吗?所以用了105分钟)

7、这两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些事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节约时间呢?(对了,是第二种,这说明刚才读题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的眼睛很敏锐,他看到了小刚最少用多长时间?是吗?)

8、第二种方法节约了20分钟,如果把这20分钟给你,你想做点什么?(看书、玩电脑、看电视。)看电视、看书都可以,你看,金钱买不到时间,可是我们稍微动动脑筋就节约了20分钟,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种非常节约时间的好方法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合理安排时间(板书)

三、学习例2

1、生活当中真的是这样,有时两件事可以同时做,有时三件事可以同时做。有一次我在家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洗衣机洗着衣服,还一边打扫卫生。我想我真是了不起,三件事情同时做节约了很多时间。

2、那请大家看看(课件),下面哪几个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3、刚才我们是把能做的事情放在一起同时做。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科学家华罗庚(课件),也就是说,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就叫做合理安排时间。

4、在他的讲座当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写进了我们小学数学的课本里(课件)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家沏过茶吗?现在都用上了饮水机,也很少沏茶了,但在这之前我们都是这种方法喝茶的。)我们看看一共有几个工作?(6个)

5、看谁最有生活经验?小组交流一下:这6个工作最先干的应该是哪件事?(请三个学生说说)最后一件事肯定是什么?(沏茶)

6、我们找出了最先做的事和最后做的事,那中间这些事情怎么做才最节约时间呢?

7、请各小组组员用纸条按顺序摆一摆,看谁和谁可以同时做?摆完之后就列算式。(开始动手)摆完的小组快点列出算式,看最少用多长时间?

8、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15分钟)你们知道这15分钟是怎么得来的吗?谁来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我不让他自己说)谁知道?(他是把所有的事情一个一个做的,再把一个一个做的事情加起来。)

9、看你们的口算水平,快把这些时间相加是15分钟吗?(是)可我看到有的小组不是15分钟,它用的时间比较少。你们小组用了多长时间?(12分钟)如果你用了12分钟,那恭喜你们做对了。如果你在这个水平上,能给那些花了15分钟小组的同学讲讲为什么?那你就更了不起了。如果我不会讲,但我能认真听,你也很可爱。

10、请你们组说说第一步做什么?(我们看他们的计划对不对?)我把他的思路简单的写下来。(洗1接2烧8沏1)烧水的时间比较长有8分钟,在烧水的时候,你们很机灵,不是在那里傻站着等水开,而是去洗水杯、找茶叶用了3分钟。你们看这思路怎么样?(很好)列成算式就是:1+2+8(2+1)+1=12(分钟)11、15分钟能完成,12分钟也能完成,我们当然要用12分钟,因为我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12、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两个问题,好孩子不是做的题越多就越好,而是会从不同题中找到相同的规律。你们看,刚才小刚去姨妈家的事和小明沏茶的事,我们拿到一个问题以后,题目会给你几个已知条件,有时是4个,有时是6个,有时是8个等等,我们并不是说把它们一个一个相加对吧?我们有经验了,拿到这样的题以后,你在想什么呀?(板书:想:)想什么呢?这么多事情你在想什么呀?(哪个事情和哪个事情可以??)(一起做)也就是说同时做?(板书:同时做?)有没有这样考虑啊?想完了以后还得考虑:这么多的事情不能想做哪个就做哪个呀?还要排一排(板书:排:)它的`先后顺序。(板书:顺序?)顺序是什么?比如说小刚去姨妈家,我不是先坐车,而是先下棋行吗?(表哥都还在姨妈家里,你不坐车能见到表哥吗?那就更不能陪表哥下棋了。)后面的事情就可以颠倒了。有的事情可以颠倒顺序,有的事情就不能颠倒顺序。刚才我们做沏茶这道题,如果先烧水再接水行吗?那样水壶就会烧干烧糊了。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找顺序尤其重要。那我们都做完了以后到底做的对不对呢?检查是一个孩子最好的学习品质。(板书:查?)那今天这道题给你4个已知条件,你写的是4个吗?给你6个,你写的是6个吗?(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点数两个算式中的已知条件,我为什么要把不用的数字,或者说包含了的时间也写上呢?目的就是想便于检查,看看是否全面。)(板书:全面?)

13、有时给4个数加进去3个,给6个数加进去5个就不行了。这三点你做到了,一般我们就能巧妙地、合理地安排时间了。有意思吗?再观察,看哪个小组再能找出规律?刚才我们同时做的时候,不是随便两个事情都能同时做的?

14、看,坐车时听音乐,烧水时找茶叶、洗杯子同时做了,你发现同时做的几件事情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坐车50分钟做了20分钟的小事情)同时做的事,包含的时间比上边的时间要怎样?(短)50分钟里面包含了20分钟,8分钟里面包含了2分钟和1分钟,我们可以说大时间里面包含了小时间。

14、你看出这些规律了吗?那接下来请大家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个新问题。(课件)(生做完之后师提醒:按照规律从头到尾检查一遍。)请生说一说谁和谁可以同时做?指名说结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15、还有一个著名的人是美国的大科学家爱迪生,爱迪生的一生有1500多项发明,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事情。他就是特别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时摆在面前的好多事,让你自己排一排,哪个先做?哪个后做?你看,(课件)一般有这样四种情况?

16、你来排一下,最先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生说)他找的特别准,如果在生活中,你能找准吗?

17、(课件练习)

18、(课件)

明白办事

今天的事

今天办能办的事

马上办重要的事

优先办困难的事

努力办集体的事

提前办所有的事

认真办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过的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想:同时做?排:顺序?查:全面?

计划的说课稿 篇7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

(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板书: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100040=25(千克)

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千克?25-5=20(千克)

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100020=50(天)

列综合算式

1000(100040-5)

=1000(25-5)

=100020

=50(天)答:

计划的说课稿 篇8

目的任务:为了备战十二月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篮球赛,活跃我校的文体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状况分析:初中女队在几年的比赛中,成绩都不太理想。主要的原因有

(1)不能把初中部最优秀女生挖掘到篮球队伍中来,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出现。所以,今年凡是有篮球基础的学生都会吸收到队伍中加强训练辅导。

(2)身体素质教差,在场上不能表现出硬朗姿态。所以在加强技战术训练的同时,

要加大身体各方面素质的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潜力等的素质。

(3)心理素质不稳定,直接制约比赛的成败。由于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同学,或者对环境的不熟悉,使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敌强我弱,敌弱我更弱的状况。这都是队员们求胜心切和输不起的最大心理障碍。

根据以上的分析,今年要有针对的制定以下训练计划:

一、重新选拔吸收队员,新成立初女篮球队。

1、透过各级体育老师的推荐选拔队员。

2、根据上学期开展的级组篮球赛等物色到的队员吸入队伍中来。

3、在新初一透过同学间的了解选出原先小学球队队员。

4、透过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观察到的优秀球手。

二、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

1、加大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潜力等的素质。目的是提高各单个素质水平和在场上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为技术战术的正常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加强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队员个人的技术动作训练。目的是使技术动作更娴熟,能在比赛中自由灵活发挥,到达熟练运用,为战术默契配合铺路。主要是透过对队员的各种运球、急停急起、突破、投篮、抢篮板球、传球等技术的'学习,并对所有技术的灵活连贯运用。

3、战术的有针对性学习,加强队员的合作精神训练。透过对战术中的徒手移动练习、无对抗性的配合练习,到攻防对抗或模拟比赛条件下的配合练习等,使队员到达一个较高的进攻和防守水平。包括个人防守;进攻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防守配合(挤过配合、穿过配合、绕过配合、交换防守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

4、全队进攻战术和全队防守战术的训练。包括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混合防守与进攻混合防守以及攻守转换和阵地进攻战术的设计运用。

5、重视心理、临场水平发挥等训练。透过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训练等,主要解决队员的意志品质问题和个人情绪问题,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主动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

透过以上各方面的严格科学训练,克服各种外来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和最高的竞技状态迎接明年十月份举行的石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正常发挥,争取进入石门县前四名,这就是女子篮球队的总目标。

计划的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书》第61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2)、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当被除数是小数时,尤其是遇到还有余数和整数位数不够除时,如何试商。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索小数王国的奥密。可是国王说:在探秘之前,我们必须要闯过两关才可以,同学们有信心闯关吗?师:老师听到你们自信的声音。

第一关:下面各数中哪个0去掉后,数的大小不变。(课件1)

7.10

15.20

200

0.070

1.010

2.0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闯过第一关你们得到哪些启发.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师:第二关,我说你答:

0.5是()ge0.11.5是()个0.1

0.3是()个0.1也就是()个0.01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两关我们都闯过了,小数王国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精打细算

师:你来猜一猜,小数国王要告诉我们什么?生:告诉我们生活中一定要“精打细算(课件2)”.

师:在精打细算时,我们要用到”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这也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板书小数除以整数)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3)仔细观察图片,你从上面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观察信息并汇报。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师:两家牛奶的质量相同,哪个商店的牛奶更便宜?这里的“更便宜”指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看一看哪家的牛奶单价低。哪家低,哪家的牛奶就便宜。师:谁会列式?

生:甲店每袋牛奶多少元?用11.5÷5乙店每袋牛奶多少元?用12.9÷6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生:这两道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师:估一估两家牛奶的单价大概是多少元?生:估计两元多一点。师:你是怎样估的?生:

师:这个结果只是大家估计的,并不一定十分准确,要想知道哪家牛奶更便宜,我们需要确切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以便解决我们到底应该去哪家买牛奶这个问题?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价格,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先尝试计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师:这道题有多种解法,有了第一种方法后,再思考其他方法?(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指名板书。

老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加简便实用。(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一致认为列竖式计算。你是怎么计算的?商2表示什么,联系原题1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小数点为什么要点在这里?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点小数点的

2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

(可能有多种理解:

1、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份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下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也可以从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十分之一,一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情况进行引导阐释。)

2、师: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4)演示计算过程,再来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思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1)引导学生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有疑问的则小组交流,

师:甲店牛奶的价格我们计算出来了,那么乙店牛奶的价格是多少呢?生自由做题,允许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并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演示。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总结: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师:评讲生的板书。12除以6商2,点上小数点,9除以6等于1余3,怎么办?生:在余数3后面添上1个0师:这样可以吗?会改变被除数大小吗?那为什么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就不可以随意的在被除数的末尾添0生:因为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除到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时,我们可以在余数末尾添0继续除。(这个3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3是表示3个十分之一,30个百分之一。)

师:因为2.30元>2.15元,所以乙店的.牛奶便宜一些。所以我们要买乙店的牛奶。如果我们不精打细算,就不知道哪家牛奶更便宜。因此,生活中一定要精打细算。

9、集体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师:思考,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A按照除数除法法则去除。B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C除到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时,可以添0继续除。

3老师真偑服你们,本节课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都总结出来了。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师:好了规则总结出来了,那么本次探秘之旅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你们发现了吗?实际上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以便更好地生活。下面我们就应用所发现的奥秘去解决问题。(1)列竖式计算:

7.42÷7=

8.2÷5=

15.9÷15=(2)同时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3)其他同学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不一样,认真想一想,哪个地方马虎?错在哪里?(4)教师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当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时,商就用0占位。 2森林医生:

你们看大树朋友生病了,急需救治。让我们来做一次小医生好吗?谁愿意帮助大树恢复生机了,不要着急,做医生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一定要仔细观察,确诊之后,再医治。生:找出错误,解释原因并改正。

师:看,本来已经枯萎的大树,经过你们的医治,恢复了勃勃生机,你们真能干。 3实际应用:

森林医生告诉我们,计算时千万不能马虎,否定会就会出问题,下面我们就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反馈: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说你记忆最深刻的地方。

师:今天我们探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王国还有无数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踏实的学每一样知识,严谨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

11.5÷5= 2.3元

12.9÷6=2.15元竖式:

相信《复式统计表说课稿精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复式统计表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重复的奥妙》说课稿精选 我们整理了一些与“《重复的奥妙》说课稿”有关的实用信息分享给大家。准备工作要做好,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本文气息清新收藏后可随时回味!...
    2023-09-26 阅读全文
  •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经过细心的考虑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编辑了“复式统计图的教案”,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有用请不要吝啬你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2023-08-28 阅读全文
  • 因式分解说课稿精选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弄好自己的说课稿,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好的说课稿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你不妨看看因式分解说课稿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一、说教材1、关于地位与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
    2023-03-09 阅读全文
  • [参考]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10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10篇》...
    2023-01-22 阅读全文
  • 生态系统说课稿精选(12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4-30 阅读全文

我们整理了一些与“《重复的奥妙》说课稿”有关的实用信息分享给大家。准备工作要做好,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本文气息清新收藏后可随时回味!...

2023-09-26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经过细心的考虑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编辑了“复式统计图的教案”,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有用请不要吝啬你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2023-08-28 阅读全文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弄好自己的说课稿,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说课稿,好的说课稿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来写幼儿园说课稿呢?你不妨看看因式分解说课稿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一、说教材1、关于地位与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

2023-03-09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10篇》...

2023-01-22 阅读全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准备教案也是老师工作内容里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

2023-04-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