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时间移民读后感(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时间移民读后感。

你知道怎样提升读后感写作的水平吗?我已经将这本书读得很透彻,非常后悔没有早点发现它。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内容,提高我们的素养。这篇读后感文章“时间移民读后感”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您会满意。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1

大刘的书一如既往的综合了科学与人文。或者说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理性方面,他站在一个“超上帝视角”以整个宇宙甚至超脱宇宙为叙事背景,综合各种已有的或臆想的科学理论讨论人类,社会,地球,宇宙,宇宙之外,时间纬度,时间纬度之外的等等(原谅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所叙述的事物)

在他的理性中,文明(当然这个词只限于人类这个维度的生物)不断进化,高纬度文明对低纬度文明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如果是生存需要,高纬度的文明可以随时牺牲低纬度文明。

而在他的感性中,即使再高级的文明也有自己的艺术家,音乐家,只是这些艺术家用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手段进行着宇宙级别的艺术创作。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使得他的书已经不仅局限于科幻小说,更有点像是对人类与宇宙的哲学思考。我们是地球人,那地球之外是否有其他文明,宇宙之外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也许宇宙之外都无法用景象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现在都要受时间的约束,那时间尺度之外又是怎样?等等这些都让他的书显得深刻和宏大,当然,作为一本短篇合集,这本时间移民跟三体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也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最后,有一个书里的问题很想知道答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2

读《时间移民》让我知道了科学只是工具,探索没有尽头,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所触及的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遵循着科学的原则进行延伸和拓展,拓展从想象力开始,这方面科幻小说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当做一种文明成长的先锋动力。就像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这样的大片背后都有科学精神,使得整部电影远不止电影故事的精彩和表现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层面的思考,这才是决定科学去向的关键。科技分为天启科技和修罗科技,前者让我们愈发美好,而后者则是给我们带来威胁,其本质在乎人性人心,当我们不再有隐私的时候该如何应对?改进人类基因的技术我们能否接受?一个个的问题就很扣入人心。科学有很多时候都是冰冷残酷的,就看我们怎么应对。在这个方面,作者刘慈欣就显得很务实,丰富的想象力有着着陆的痕迹。

《时间移民》是作者刘慈欣二十余年创造的精华。在这本书中刘慈欣构造了未来世界人类最神奇的可能性。故事讲述了由于环境恶劣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选取25岁以下的人类成员向未来移民,移民队伍进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停留,那里的环境也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后一次的航程“移民大使”把时间锁在了未来1100年,在这个时间里,地球恢复了原始生态,人类开始了原始生活,开始了新文明的起点。

读完这本书就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次时间的移民,从过去到未来,想象力带着科学的翅膀,就有了飞翔的理由。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3

曾经三体,难为五星。可能是短篇的原因,很多故事结束得太仓促。

比如说《坍缩》,在预测到坍缩时间之后,人类文明一定会为自救而努力。因为时间和空间无法分开,有没有可能在时间轴上创造一个正向的绝对真空,以加速部分宇宙坍缩为代价,使另外一部分宇宙在正向的时间轴上运行?在有限的可以自主行动的时间里,说不定可以创造新的宇宙空间。

比如说《命运》,也是一个超级棒的小说的开头。根据时间旅行悖论,回到过去的旅行者无法改变已存在的世界,但是平行宇宙中,旅行者的行动使恐龙避开了灭绝的命运,继续称霸地球,那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如果像《微纪元》里所说的那样,进化的趋势是更小的个体,我觉得人类完全可能逆袭。那么如何利用体型优势规避风险,如果在监管下传递信息、获取资源、发展科技,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是否能决定两种智慧文明的关系,都可以变成很有意思的情节。

再比如说《朝闻道》,真的不希望它只是一个用生命换真理的故事。消失的科学家真的死了吗,还是被集中到“新大陆”成为新超统一计划的一份子?排险者是否有自己的阴谋——对真理有执念的科学家也许可以成为有力的量子武器用以对付低阶文明…或者说是不是结束就是开始,思想与文明是否可以作为物质在破碎后循环重组,都是可能的走向。

相比之下,《山》是最完整的一篇,描述了一个全新的地核文明,超级酷。而《微观尽头》中打破最小粒子翻转宇宙的想象也值得哇一声。最不喜欢《西洋》,想当然的历史转折和简单的角色调换很无聊。

三星是对作者的期望太高,短篇可以展开的东西又太少,其实读得还是很开心~特别是看到熟悉的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单元里,感觉在看《三体》番外。丁仪和定义谐音,也许在作者的科幻世界里,丁仪就是象征人类科学标杆的符号吧~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脑洞很大很有意思的书。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4

现在科幻类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未来世界的种种猜想在电影中也已略窥一二,但科幻类的书籍倒也是头回接触,不夸张的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置身于繁多冗杂的新体验中,很少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很少会对什么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刘慈欣的这两本书就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读完的整体观感:科学所带给人的美感毫不逊色于音乐绘画等普世意义上的艺术,宇宙的神秘,浩瀚,孤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宇宙又是浪漫的,但不是甜蜜的浪漫,而是让人喟叹的浪漫,让人敬畏的浪漫。这两本都是短篇合集,其中有一篇故事《诗云》,更是放大了这种“浪漫”:大体讲的是宇宙中的高级智慧拥有强大的技术,在消灭地球文明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诗的魅力:诗的格律、诗的韵脚、诗的平仄、诗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的大量信息···所以他希望能创作出比李白还要伟大的诗篇,但他创作的方式很特别——他把所有文字搭配的可能性都创造出来,并用原子储存起来。但诗歌的搭配何其浩瀚,储存这些诗歌的物质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所以熄灭太阳、拆解行星的进程就开始了······刘慈欣塑造的世界观看似无情冷酷——为了满足高级智慧(文中称为神)的诗歌创作欲望,竟需要拆解太阳系,但他的描绘又充满的诗意,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诗云发出银色的光芒,能在地上照出人影。据说诗云本身是不发光的,这银光是宇宙射线激发出来的。由于空间的宇宙射线密度不均,诗云中常涌动着大团的光雾,那些色彩各异的光晕滚过长空,好像是潜行在诗云中的发光巨鲸。“

但随后拥有强大技术的“神”又发现,虽然他创造出了数以亿计的诗篇,能超越李白的诗篇虽蕴藏其中,但他却无法使用自己的技术将他提取出来,他还是永远超越不了李白。作者也在文末引出了这样的思考“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生命最迷人之处,对未知的思考定是其中之一。

正好最近还看了《异形》,生化人大卫也常喜欢吟诵诗歌,雪莱的诗,拜伦的诗。顿觉诗歌对于生化机械生物还蛮重要的?他们自我进行情感设定时,好像确实也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了?

还有一篇我特别喜欢的短篇,是时间移民里的《朝闻道》,这篇文章无疑更加冷血,科学家为了从“排险者”那里获得真理,不惜抛家弃子、牺牲生命,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这篇文章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宇宙的排险者,也就是为宇宙排除危险可能发生的可能性。而他对于地球的排险,在原始人长时间仰望星空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他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觉得刘慈欣的短篇吸引我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故事结尾,人类最终多半并不能幸存,即使有幸存者,很多时候也只有一个男性,并不能完成人类的繁衍。不同于很多科幻电影中的,人类同心并力面对灾难,最终存活下来,刘慈欣的宇宙是无情的,充满着不可抗力;而人类面对虚空时,显得落后又渺小。技术始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总是无法替代的。

很难得的,在文字中,我体会到了数学和科学的魅力,此前,我一直不能理解,数字能带来什么美感,通过刘慈欣的文字,略窥一二。也很难过于自己的智商估计是没机会真切的体会数学的美感了。但对未来的向往还是可以有的,看完这两本书后,也会偶尔的仰望星空,这时感叹的不仅是夜空的浩瀚、星的璀璨,更多的是一些幻想,未来的世界,到底会有怎样奇妙的光景。一想到现在的一切都属于没有大小的奇点,未来的一切可能性就更加让人期待了…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5

出于作者大名,分享朋友圈获得的书。虽是短篇科幻小说,但整体读下来感觉还不错。

主要原因是,读这类书,能跳出我们日常琐碎生活的影响,去思考未来,换角度去欣赏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时空的曲轴拉长,我们现在所正经历的,诸多不开心和挫折,真的比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还要微不足道。

关于书籍内容本身,自然有吸引人的地方,但相比《平行宇宙》,这本书在人物塑造和细节描述上,估计是受文章篇幅影响,略显得粗糙。而对于人类发展趋势的展望,基于地球上的物种会越变越小,从恐龙—人类—蚂蚁,演变趋势也好,从宏人到微人也罢。变小,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而对于消耗的能量有限,为生存而演变出的人吃人现象等,也是一种种有意思的假设。

若说其中印象较深刻的属于《吞食者》,感动我的是三点,一是毁灭是进化的需要。在技术可及的已探知的光年里,碳基生物有限,为了探知未知领域,地球成了提供能量的畜牧场,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经历一场被吞食的浩劫,而历经浩劫后重生,人类也像恐龙一样,被放入展览馆……二是选择。全篇最后,在准备登船的刹那,元帅看着那草丛中的蚂蚁,选择留下,让蚂蚁爬上额头……经历了星际浩劫,用这样的方式选择生死存亡,着实令人敬佩。很多时候,我们把生死看得很重,其实,人最终难逃一死,怎样活出价值,才是我们要思考的。三是敬畏生命。谁能想到,若真数千年之后,蚂蚁成了地球的主宰,会是什么样子。但可以想像,如果这些生命有记忆,我们现在怎么待它,说不定它们将来就会怎么待我们的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敬畏生命,善待比我们弱小的生命,把这个写进我们的基因,传承下去,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撇开宏观的宇宙进化论不谈,从我们直观的个体来看,每个人,又像极了是个“星球”。这是我听书过程中脑袋里蹦出来的想法。每个人的生长需要不断得从外界摄入能量,同时机体本身,各器官部件,又在不断得内耗能量,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随着机体老化,内耗增加,由盛到衰。这一过程,虽受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到主观感受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当一个人愤怒或生气到极点,就会明显感到身体各器官在发出警报,若一个人长期处在警报状态,再好用的器官都要提前报废修理。所以,留点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内心,比怨天尤人更重要。

一点感悟跟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6

刚开始读刘慈欣先生的作品《三体》时,因为那几天恰好39度高烧不退,所以我是半躺半跪着读完的。

现在又读《时间移民》,真切感到作者胸怀之宽广,感到他心里有无数个宇宙,无数个文明。而我,在仰望其中的浩瀚星海之时,泪流满面,多么想和谁分享,却又感到心里的激动和震撼全都那么的难以说清道明。

刚开始,我是灰心的。宇宙那么大,既无边无际,又像一条人类的死胡同,碰到最后那堵墙壁也只是迟早的事。在对自己死后的世界的担忧中,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会失控地尖叫。

我恨这个宇宙,为什么把我带来这样绝望的宇宙。即使现在再有希望再怎么样,最终也只能是永恒的寂静和毁灭。身边的人会走,我也会走,在信息时代在这里留下的几句话渐渐会被新的脉冲取代,死后五十年,很可能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而死后五万年,地球文明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到那天也许我遗体的飞灰早已经散落大江大洋、火山顶口……

宇宙也有湮灭的一天,太阳也会熄灭,地球文明若不变成什么别的球的文明也只能消亡,而我们又算什么呢?——

但阅读到后面,我渐渐开始释怀,

“智慧生命有多种悲哀,这只是其中一种。”

“我们所面临的,毕竟只是宇宙中一粒沙子上的事,应该好办。”

当然,人生再难的事,也不过那么点,比个原子都要小。应该好办。

再难也好办。

谢谢你,大刘。我始终认为,你的科幻小说,是极有人文关怀的。

谢谢。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7

因为《三体》知道了刘慈欣,因为《三体》的出乎我意料的精彩,所以驱使我了解更多的刘慈欣的作品。

《时间移民》是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的合集中的一篇,其他的还有《吞噬者》、《诗云》、《思想者》、《山》、《微纪元》、《微观尽头》、《梦之海》、《天使时代》等,可谓篇篇都可圈可点,本来我对科幻文学作品不感冒(科幻电影除外),所以很少涉猎,但是刘慈欣的作品更符合国人口味,和我脑海中存留的宇宙图景及其吻合,同时又出人意料,真有酒逢知己、琴遇知音的感觉。

在以光年为尺度,以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恢宏背景下,竟然把微观与宏观的描写得那么无缝、那么自然。《微观时代》下恐龙帝国和蚂蚁帝国的博弈是两种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但任何物种一旦走向极端,优势就转化成了软肋、弱势也转化成了强干,最终恐龙帝国被蚂蚁大军消失于无形,究其原因是彼此对彼此的依赖谁更多一些,谁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更大一些,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足可以成为立身之本。

冰雕这一很普通的艺术创作被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所青睐进而触发了其创作灵感,于是地球上的所有海洋之水成为其创作的原材料,当整个太平洋被冰封同时被提升到环地球轨道,分割成形状不一的艺术品进而变成了地球的卫星,在日光的照耀下变换着色彩,失去海水的大洋裸露眼前,马里亚纳海沟沟底沉积着厚厚的盐层,人类却因为失去水资源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欲望催生了科技的发展,将近地轨道的冰块重新推入大洋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为了重新获得水资源人类经历了冰块的轰击,在损失了几座城市、几亿人口的同时,也损失了18%的水资源终于保住了人类生存的权利。《梦之海》对科幻、艺术、科技与战争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夸克是否是最小的粒子,如果被高能粒子轰击会是什么结果,在物理学界仍有分歧,于是一场超高能粒子的试验开始了,当人们对微观世界最小的粒子进行轰击的时候,粒子没有被击碎但也并没有继续保持完整而是重新进入了宏观世界——宇宙负片,整个宇宙被反转,仿佛是照片的底片,再次轰击被再次反转,当我们一直向微观的深层去走,当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高能粒子击穿了物质最小的结构,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把整个宇宙反转了,《微观尽头》说明微观没有尽头,轮回是永恒的宇宙定律。

已经有证据证明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灭绝(笔者按),现在的外星人就是前几代人类的科技发达到已经可以在外太空寻找生存之地,在刘慈欣的《微纪元》中,人类的灾难最终只剩下被派往茫茫太空寻觅人类徙居地的宇航员,当经历了万年再回归地球的时候,发现人类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黑白色了,地面岩浆流过的沟壑如毛细血管般丰富,海洋干涸,万物灭绝,那种孤独感无法言表,殊不知人类为了生存将其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将自身躯体缩小了几亿分之一,达到了纳米级别的力度,一旦小到一定程度,任何打击或者毁灭性事件就将失去意义,所以一部分人活了下来,只不过进入了微纪元的时代,宏纪元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历史,被放到了博物馆祭奠,生活在微纪元的人没有忧愁,没有眼泪更没有阶级,是理想中的伊甸园。由于微小,对资源的占用和需求也微乎其微,地球生态资源的千亿分之一就可以哺育微纪元的一千亿人日,微纪元人们的无忧无虑也就可以解释了,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冷冻的胚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被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微小的赞美贯穿刘慈欣的各个作品中,这在以空洞无界的太空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刘慈欣作为一名程序员的经历,使其作品天生对逻辑推理和IT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程序员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在《xx》中的一段介绍我认为相当到位:“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两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如妓般彻夜赶工”。IT的脑袋加上文学素养,结合思维活跃的创意和严谨的构思,一部部中短篇科幻作品的问世和积累,最终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三体》,再次说明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次次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一个个不眠之夜、笔耕不缀,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刘慈欣除了擅长对宏观的描写,对微观的描写也很独到,运行粒子流,虚拟运算的电脑,充满辩证的数理逻辑,星球毁灭后的末日。用三维视角对四维空间及更高维度空间的全景式描绘是他写得最好的地方,从翘曲的空间如何一点点进入以及对文明被毁后的详细解剖,很像一个残忍的变态狂面带笑容对人类进行肢解,但完全没有鲁迅先生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感觉,所以读者感觉不到任何悲剧的色彩,而这也许是刘慈欣特色的冰冷吧,如果非要说点美中不足,这应该是一处。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8

一直在看历史和文学的我,第一次涉及科幻类小说。原因是感觉到禁锢的思维需要有一种释放,激发更多的想象。一开始的故事就已经把我吸引,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基于物理原理下的推理逻辑,令人惊叹的现象构思,都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读完之后,感觉尝到了一种新口味,而且味道还不错。

其间,有些对于时空和宇宙的理念,自己在某个暗夜的思考中也曾有过一闪念,不过并没有深入想下去,只是每想到这,顿感人类生命的渺小。面对这未知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甚至宇宙外仍有宇宙的可能,面对时间,空间,光等等更多维度的交错,人类的文明才是刚刚启程,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了解更多的宇宙奥妙时还存在。

我们之于宇宙,可能细小的向个夸克一样,可我们能感知,有生命,并建立文明,不断探索。在我们体内的那些夸克——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粒子,他们是否也有呢,他们是否也在探索呢,不断突破一个细胞,发现还有很多细胞,之上更有更多的组织器官和空间,再大就到人了,而人之外更有人,还有不断再扩大到更大的事物。他们的认知极限到底在哪里呢?同样的疑问也献给我们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对唯物主义产生了质疑,或者认为哲学本就是在不断激辩的,并无正确答案。认为宇宙再大,他也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总有一个边界,哪怕他在膨胀或者坍缩,只是我们无可探知罢了。而思想的边界是无限的,我们能去思考宇宙之外甚至一切一切的想象。可见,从无限宏观的角度看,思想是大于物质的。

后来继续看,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还是要坚持唯物主义。我们所想到的,包括作者在书中大胆的想象,永远不可能脱离我们所经历的物质世界,永远都基于我们所能认知的事物。脱离我们见识过得事物而有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还是继续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吧。

时间移民,让我思维发散,想象丰富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功利主义的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浮躁的我们,会认为这个东西并不实用,不能制造财富啊,殊不知,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脑子,或者叫做思维。

本着开卷有益,开卷有理的态度看完这本书,相信必有益处,相信必然会多一些道理和理智,来面对万事万物和人山人海。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9

大刘的脑洞啊,一个故事,一扇窗。另外要注意,只是小说,不是物理。

《坍缩》时间反演,人从老活到小,出生即是死亡。然后,宇宙归奇点。时间终结

《镜子》超弦计算机推演出宇宙大一统模型,在镜像时代,未来已定,人类灭亡。

《朝闻道》朝闻道,夕可死矣,科学家为见科学之美,走向祭坛。

《命运》穿越未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拯救地球为出发点,让毁灭恐龙的陨石偏移了。回归之后发现,恐龙成为地球的主人,人成为食物或关在动物园里。

《时间移民》人类追求着,改变着,进步着,直至建立完美世界,直至躲进微世界自己为神,人类亡。跨越万年时间沙漠的移民,成为新世界的主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思想者》整个宇宙就像一个人脑,恒星的闪烁只是一次原始神经元的冲动,宇宙暴胀理论下,那冲动永不完整。宇宙有限,思想无限。

《微纪元》面对无忧无虑的微人类,全宇宙仅剩的一个人---先行者,焚化了装有原始人类胚胎的密封管。

《天使时代》第一伦理的破坏,非洲飞人将统治全球。

《微观尽头》高能粒子对夸克的攻击,出现宇宙负片,微观的尽头,改变宏观的宇宙。

《山》壳世界的宇宙历程,光速是山脚,三维空间是山脚,整个宇宙是半径200亿光年的泡世界,爬上去了吗?钻出泡泡了吗?憋屈吗?山顶在哪?

《吞食者》恐龙文明去而复返,吞食地球,幸存地球战士,以身饲蚁,宁静中,地球重生,蚂蚁将是地球主人。

《梦之海》低温艺术家,惊天艺术展现。

《观乐颂》歌者---恒星演奏家,以太阳为琴,比邻星为节拍器,演奏了一首让人绝望的宇宙之歌,飘然远去。存在与消失。

时间移民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刘慈欣写的短篇小说集,其精彩程度不输给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三体》,读完之后赞叹连连,短篇也能脑洞大开,精彩不绝。每一个短篇小说,都透露出作者一贯的看法: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都是渺小的,人类文明的毁灭与轮回,都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尽头”这个概念,时间的尽头,人类文明的尽头,宇宙的尽头,因为我们不曾到达尽头,因此对它有着极其特殊的情感。我们讨论尽头的意义,探索着尽头的坐标,很多时候没有答案,跨过尽头,另一端是什么,我们更加一无所知。通过作者,我更愿意相信,尽头的另一端,是浪漫。

人生有涯而思无涯,我们活在当下,却心向未来。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宇宙的一隅,我们向往,向往物质的未知,向往宇宙的深渊,向往人类的永生。科幻,基于现实,超于现实。用漫无边际的思维去接近宇宙,用书中的小宇宙模拟物质世界。作者的《时间移民》为读者描绘出“深渊”的色彩。理性的思维,感性的思考,理性的冷漠,人文的关怀是作者科幻小说的特点,《时间移民》亦如此。

未来,迫于环境恶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向未来移民,远征队伍穿梭于时空,期盼能开启人类新文明。这是《时间移民》中《时间移民》一文的概述。看似荒诞离奇,却是来于现实的思考。地球是否会灭亡?人类是否能永生?宇宙是否有尽头?一切的一切都是未解谜团。

在《2018》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幻是宏观叙事,是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时间移民》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关于科学的诠释和对现实影响的表现,《坍缩》中对概念的解释、《山》中对于哈勃红移的描述既有科学的深度又有文学的浅显,而在科幻之外,作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塑造《西洋》中对郑和下西洋后与历史背道而驰的想象世界,构造出另一个世界发展的脉络;在《镜子》中,当计算机可以完全在系统中模拟现实的动态,那么人类甚至是人类世界是否只是宇宙模拟的一些数据?……大量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里流淌,触发读者对世界的新思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时间逆流返溯,若我们只是宇宙中的尘埃,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世间仍有那么多美好,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以潇洒渡余生。

相关推荐

  • 分享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6篇) 俗话说“知书达理”,我们要学会从阅读中收获人生的道理,阅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怎么写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分享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2-11-19 阅读全文
  • 时间简史读后感十一篇 如果您对“时间简史读后感”感到好奇请看下面精心准备的资料,如果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不要忘记动动手指收藏一下。书是给人提供思考的材料,在读过之后我们应当将思考写成文,这就是读后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想必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而读后感的描写最好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023-08-19 阅读全文
  •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汇集十一篇 我们对“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您的实际要求。写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范文在学术界日益重要,这篇范文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如何规划和实施整体构想。热烈欢迎您阅读我们的网页,希望能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
    2023-11-03 阅读全文
  • 时间简史读后感 书籍是良药,可以医治我们的"顽疾",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我们在写读后感的同时,书本里的很多精华,自然而然为我们所用。以下“时间简史读后感”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2-02 阅读全文
  • 读《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所谓“感”,主要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读李建树和孙侃写的中国民间故事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我们该如何去写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读《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2-11-17 阅读全文

俗话说“知书达理”,我们要学会从阅读中收获人生的道理,阅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怎么写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呢?请你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分享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2-11-19 阅读全文

如果您对“时间简史读后感”感到好奇请看下面精心准备的资料,如果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不要忘记动动手指收藏一下。书是给人提供思考的材料,在读过之后我们应当将思考写成文,这就是读后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想必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而读后感的描写最好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023-08-19 阅读全文

我们对“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您的实际要求。写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范文在学术界日益重要,这篇范文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如何规划和实施整体构想。热烈欢迎您阅读我们的网页,希望能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

2023-11-03 阅读全文

书籍是良药,可以医治我们的"顽疾",当我们反思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丝心得体会时。我们在写读后感的同时,书本里的很多精华,自然而然为我们所用。以下“时间简史读后感”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02-02 阅读全文

读后感,所谓“感”,主要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读李建树和孙侃写的中国民间故事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我们该如何去写中国民间故事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读《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2-11-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