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物理实验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31

物理实验课件。

笔者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呈现这篇“物理实验课件”。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您可以尝试应用本文的内容,可能会为您提供有效的帮助!

物理实验课件(篇1)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课本图0.1-1实验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音色表示什么?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最快的速度。

5、影子与像的不同: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完成课本后习题。

教学后记: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3、物体的颜色: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进行新课: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睫状体: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物理实验课件(篇2)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物理实验课件(篇3)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

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物理实验课件(篇4)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用伏安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能利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知道伏安图的纵截距表示电池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内阻。

2.通过实验数据处理,体会图像分析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进行数据处理;

难点:图像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①有哪些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伏安法、伏阻法、安阻法)

②这些测量方法的共性是什么?(测出电路中的多组电流电压电阻值,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进行数据处理,即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教师引导:几种测量方法都可以较好地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但由于时间有限,本节课以伏安法为例进行实验,伏安法具有简单明了、数据处理方便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缺点,那就是需要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实验。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二)新课讲授

1.实验方法

提出问题:需要使用哪些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呢?请学生结合旧知进行分析(电池、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读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测量方法,电池的各项指标有一定的要求。本实验采用内阻较大的水果电池。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上有关于水果电池的介绍,完成之后请一位同学为全班总结要点。(把较粗的铜丝和铁丝相隔约几毫米插入马铃薯或苹果中,就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铜丝为正极,铁丝为负极。水果电池的优点是内阻比较大,容易测量。但水果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正极附近析出气体,在一定程度上使电极与果汁隔离,明显地改变了内阻,所以,测量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测量尽量迅速,使得内阻发生较大变化之前结束测量。)

学生上台板演:请同学上台板绘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图。(如下图)。

图片选自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第9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P69

提出问题:本实验应如何操作,实验数据如何记录?(接通电路后,移动滑动变阻器,待示数稳定后迅速读取电流和电压数据,反复操作,记录多组数据备用)

进行实验:学生以4人为一组,根据确定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限时15分钟,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2.数据处理

小组讨论:教师询问如何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得出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请学生在实验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限时5分钟,教师继续巡视。(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公式法进行数据处理,即将多组电流电压值代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少数同学能够想到采用图像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即绘制伏安特性曲线,与U=E-Ir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问题:公式法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那么图像法是如何得出结果的呢?(做出伏安特性曲线,根据U=-Ir+E可知,伏安特性曲线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图像应为一条倾斜直线,在直线上,纵截距表示开路电压,即电源电动势,斜率等于负的电源内阻)。

图片选自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第9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P70

在实验数据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哪种数据处理方法更好呢?(图像法,能够比较方便地读出最终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且数据使用度比较高,如果出现异常数据也比较容易剔除)

请学生利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最终结论。

(三)巩固提升

思考问题:本实验在数据处理时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误差来源是什么?(存在系统误差,电流表和电压表存在内阻,在本实验的电路连接方式中,电压表的内阻会有分流,导致测得的电流值并不是干路电流,最终测定的结果不准确)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作业:根据学过的电路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图像法处理数据的误差偏向;查阅资料,了解如何使用等效电源法分析误差。

四、板书设计

物理实验课件(篇5)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音色表示什么?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小学作文网 Www.ZWB5.cOM]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课本图0.1-1实验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物理实验课件(篇6)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同时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进行该主题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借他们班的孩子来开放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物理实验课件(篇7)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烧杯(每组2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有一杯水,如果我把它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它还是水吗? 生:不是,变成了冰。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使水变成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同学们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

师:提起温度,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生活中一些温度比较高的物体和温度比较低的物体?

师:还有那位同学知道一些具体的温度值?例如,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的温度值具体是多少?

同学回答后,请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有错误适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记录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其单位是摄氏度。 师: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数据:-20℃,怎么读呢?

学生读出来,教师给予点评。

师:实际上自然界的温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下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值,并试着把空填上,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合作。

师:哪位同学把你们组的填表情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表中数据。

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具体温度的?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我们都很熟悉,有的同学也使用过,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

利用小瓶(内装红水)、塑料吸管自制一个温度计。

让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瓶来判断另一个烧杯中的水比现在的烧杯中的水温度高还是低? 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能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物理实验课件(篇8)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

1、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利用“↑”和“↓”进行记录。

2、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2、活动难点: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操作材料:皮球、积木、钥匙、石子、泡沫、空塑料瓶、蜡笔、铅笔、橡皮、铁片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物品。

3、装满水的水槽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沉与浮》,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小材料,这些小材料特别喜欢和水做游戏,它们在水里究竟是怎样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探究呢?

(二)大胆猜测,实验验证。

1、认识材料,知道名称。

2、用钥匙、皮球做实验,观察现象,初步感知沉浮。

3、请幼儿观察材料,并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材料的沉浮性质。

4、指导填写记录表。

(三)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1、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猜想、实验对比,深度感知沉浮,统一认识。

3。、把实验材料按沉、浮分类。

(四)深入探究,改变沉浮。

1、这些小材料,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成功了吗?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通过探索,知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或沉下去,借助其他物体可以改变沉与浮。

(五)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2、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偷偷玩水,谨防溺水。

(六)结束课堂,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有关沉浮的材料,去探索更多有关沉浮的秘密吧。

“沉与浮”这个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物理实验课件(篇9)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的几种图片:春天凉爽宜人、夏天酷暑难耐、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寒冷刺骨等。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交流各个不同的季节对温度的感受情况。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

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

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实验探究: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

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实验并观察、思考:

将烧瓶浸在热水中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冷水中又如何?演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参考答案: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请大家取出桌上的温度计,和我们前面的装置作一个比较:

圆底烧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位(玻璃泡里面存放有染色液体,我们的温度计内存放的是染色的煤油)

在我们装置上有一根长而细的玻璃管,温度计内有这样的玻璃管吗?

我们发现它更细了,细得跟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我们称之为毛细管,用玻璃造这样一根细管肯定不易,有这个必要吗?这么细有什么好处呢?

玻璃泡中的液体只要有一个微小的膨胀,毛细管中液柱的长度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好像把液体的膨胀放大了。

温度计上的每一小格是怎么回事?温度就像我们前面学的长度要有标准一样,有了1 m的标准后就有了1 cm,1 mm,温度也要有标准,温度的标准叫温标。

学生交流讨论:

(1)温度计为什么要有液泡?

(2)为什么要用细管?

(3)要比较方便、准确地比较出两杯冷热程度差不多的水的温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学生自由讨论,对自制温度计进行修改,如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并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细管改为封闭的玻璃管,并将内径变细,还要标上刻度等。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教师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1.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4.0 ℃是怎样确定的?100 ℃又是怎样确定的?

5.1 ℃是怎样确定的?

6.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 ℃以下和100 ℃以上?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 ℃(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

D.1摄氏度:0 ℃和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

(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

(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

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然后请几名同学发言。

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

(1)第一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2)第二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侧壁。

(3)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5)第五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6)第七个图中间一个是对的,上下两个可能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

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

(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物理实验课件(篇10)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塑料吸管中的液柱在热水中会上升?

师:我们用手中的小瓶能不能测出热水的具体温度值?

师:对,但是在哪里刻上0摄氏度?同学们有知道的吗?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

从而引出分度值和量程。

练习读数。

师:小瓶子的塑料吸管刻上了刻度,就成了一只温度计,拿出实验室温度计与自制温度计比较一下,小瓶相当于什么?塑料吸管相当于什么?红水相当于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里面的液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师:我们利用手中的温度计如何准确的测出水的温度呢?

自学课本77页和78页。

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互动解决出现的问题。

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测出一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值。

出示幻灯片,教师最后总结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师:体温计也是一种液体温度计,它和我们今天设计的实验用温度计有很多不同。下面自学课本78页,解决下列问题。

⑴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⑵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⑶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

师:学会使用温度计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灯丝的温度2500℃,那如何测出来呢?

物理实验课件(篇11)

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雪花片、剪刀、夹子、回行针、小碗、笔、泡沫等)若干。

2、另备盆、篮子、毛巾、操作纸等。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在水中会怎么样?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出示记录纸,一起猜测结果,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

1、挑战问题:谁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让它沉下去?谁能把这个小石子让它浮起来?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3、教师巡回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许许多多材料都能拿来做实验,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把梳子,看看这两把梳子一样吗?猜猜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我们们来试一试,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模一样的两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这个问题,老师留给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

相信《物理实验课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物理实验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物理小实验 巧手小实验 1、自己会走的杯子 找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片上。这时,用根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你就会惊奇地发...
    2020-02-22 阅读全文
  • 中学物理课件实用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编排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是编辑专门为您整理的“中学物理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6-02 阅读全文
  • 物理的课件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我们为您筛选整理了一篇非常不错的《物理的课件》文章,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3-04-24 阅读全文
  • 物理学课件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物理学课件》。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助手。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2023-04-12 阅读全文
  •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关于“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的文章,不管是哪个行业文档处理和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范文可以让我们在写作瓶颈期得到突破。我们要仔细分析范文的写作框架是什么,我们如何下笔写一篇好的范文呢?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2023-07-30 阅读全文

1、自己会走的杯子 找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片上。这时,用根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你就会惊奇地发...

2020-02-22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编排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是编辑专门为您整理的“中学物理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6-02 阅读全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我们为您筛选整理了一篇非常不错的《物理的课件》文章,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3-04-24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物理学课件》。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助手。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2023-04-12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关于“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的文章,不管是哪个行业文档处理和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范文可以让我们在写作瓶颈期得到突破。我们要仔细分析范文的写作框架是什么,我们如何下笔写一篇好的范文呢?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2023-07-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