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3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6

近代史读后感。

不同的人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对其中的内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所获得的新见解和收获。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关于“近代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我们为您呈现了本页的精华,请尽情浏览!

近代史读后感 篇1

从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来看,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印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首先,不列颠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利用专制机构压榨居民,迫使他们交出产品,并为自己的劳动力做出贡献,加剧了政府造成的灾祸。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印度失去了旧世界和所有古老的传统、历史和所有的联系。

不列颠导致了印度农业的衰落。英国侵略者打破了印度的手摇织机和纺车,不仅将印度的棉织物挤出欧洲市场,还向印度出口商品,彻底摧毁了印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英国还扰乱了印度的乡村制度和封闭的生活,打破了他们的自治。

他们摧毁了当地的公社,摧毁了当地的公业,从而摧毁了印度的文明。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同时还为之后对中国的侵略做了铺垫。

然而,除了履行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社会之外,英国也有重建的使命,也就是为亚洲的西方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首先是使印度成为一个生产国。蒸汽机加上铁路和轮船,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

二是为印度提供交通工具和水利设备,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这条铁路还可以减少军事机构的数量和开支,并将其他地方的发明和设备知识带到它经过的每个村庄。另外,还有训练印度人军队,实现更加牢固和扩大的政治统一;确立私人土地占有制;加强教育从而促进一个新的知识阶级的崛起;引进报刊等。

而且,破坏印度的农村公社本身,也是一种重建。英国机器和自由贸易的应用摧毁了半野蛮和半文明的公社,破坏了它的经济基础,也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惰性。因为这种刻板的村社制度使人局限,迷信传统规则,过着没有尊严、停滞、苟安的生活,并让人屈服于环境,一成不变,野蛮地崇拜自然。

不列颠对他们的社会改造,虽然使他们丧失古老形式的文明,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同时却也促进了印度的社会革命。英国社会在印度的重建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并逐步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印度的社会形势需要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而英国是这场革命的推动者。古代世界的崩溃是人类使命的开始。

但是,马克思也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虽然为印度社会的转型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资产阶级的极端虚伪和野蛮是无法掩盖的。人民没有解放,社会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在维护财产、秩序、家庭和宗教的真面目下,是单纯的利益驱使。

在这方面,马克思也预见到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弊端。

因此,资本主义只能为印度创造物质基础,需要真正的社会革命,使生产力属于人民。马克思最后说,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就,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使所有这些都受到最先进国家的共同监督,人类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近代史读后感 篇2

班级:营销13-1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又是何原因让日本能够让日本崛起为一个大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不会忘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但面对历史,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一个弹丸小国的崛起,必然有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经历了200多年闭关锁国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的胁迫之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他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西方强国的历史机遇。最终使之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现代日本仍然是第一经济大国。

横须贺位于日本近代史的发源地东京湾的入口处。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以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但他受到了日本人的敬仰。此时的日本虽然渡过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在长崎,唯一的窗口,与中国和荷兰这两个当时最繁荣和最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十七世纪的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多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学者曾用荷兰语研究欧洲现代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新兴学科。

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鸦片战争中,清帝国遭遇英国军舰攻击,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一个新的信号。让日本深切感受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危机感,这让他们更加坚信,必须打开大门迎接新世界的到来。

佩里离开日本时,两名日本青年冒着生命危险跑向美国黑船。他们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佩里。他说,如果每个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在未来将和美国一样强大。14年后,一个叫涩谷荣一的年轻人有机会去欧洲。

1867年,涩谷跟随日本代表团前往法国参加世博会。新的工业产品、取代手工作坊的机器设备和西方工业化程度震惊了涩谷。他最终决定留下来考察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体系。

对于深受四书五经影响的涩谷荣一,以及当时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来说,他对商人有很大的偏见。在访问比利时的过程中,比利时过王的话开始改变了他原来的想法。1868年,涩谷带着一个新的想法回到日本。此时,日本与他离开时大不相同。国内发病率有显著变化。随着国内冲突的加剧,武士们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以恢复帝国政复的名义建立了新政复。

明治天皇从新回到了国家权力的中心。新政府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美国黑船打开日本大门后,迫使日本签署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英法等西方列强蜂拥而至,纷纷效仿,开始在岛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日本很快成为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商。黄金外流,经济萧条,民怨四起。为了救亡图存实现富强,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开启变革图强的总纲领。

从此日本进入了被称作明治维新的时代。1871年,一个近100人的代表团去了欧洲和美国。明治政府提供了2%的财政收入来支持这项任务。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

在访问欧美各国的过程中写下了近百卷的实录,使节团在访问德国时,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俾斯麦的强权政治也被日本人所吸收。国家主导产业发展,在短时间内使所有产业西化。虽然效率很高,但能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国后,大久保利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进各国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回国后的涩泽荣一仕途一帆风顺,身为大藏少辅的涩泽荣一弃官从商更是开启了一代风气之先,让大家认识到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他还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开始了传奇般的创业生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号召公众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一条西化的街道,模仿欧美市场。

为了实现富国强军、工业生产繁荣、国家文明三大改革目标,改革中的全盘主义和过激行为使日本传统文化面临崩溃,造成了现代文明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改革带来的不公平加剧了社会矛盾。不久大久保利通就被人刺杀,随之改革也被中止,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继任了他的位置。思想宏伟,性格开放的伊藤博文面对矛盾开始了新的变革,努力实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再采用完全西化的方针。

在伊藤博文恢复相扑运动等传统文化的同时,军国主义思想也被召回和强化了。极端西化的方法被慢慢遏制,解决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西风东进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各阶层展开。

迫使新政府制定宪法,日本的第一步宪法产生,但宪法中确立了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文,也为军国主义的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保留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由国家干预经济统制主义经济模式。使日本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

1910年,95%以上的男子和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的经济与西方各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与西方各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迅速赶超西方各国,日本一直在寻找一种捷径。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军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日本开始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国力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1890年以前日本是以改革促发张,之后是通过战争促发展。

通过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赔款,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是其财政收入的四倍多。赔款数额的一半以上都用来扩充海陆军军队,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愈发膨胀,发展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地步。在接下来半个世纪日本一直在扩张势力,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侵中国东北,进而侵占整个中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下,日本被迫投降。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的成果化为灰烬,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民生凋敝的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日本经济的再一次腾飞人们给出了个各种各样的解释。

但人们无法忽略的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明治维新以来留下的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人才还有学习西方的一些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物质虽然倒塌,但日本的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这是日本战后尽快崛起的一个基础。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终结,但无论怎样终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全的福祉。“让历史照亮未来”,回望日本明治维新及现代化的成功,总结其经验,吸取有益的启示。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走入歧途,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总结其沉重的教训,是为了东亚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

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战后日本68 年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和平发展才是图强的正道。以战后民主改革为起点,才使日本如“火中凤凰再生”一样,重新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 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我们期望和相信聪慧勤奋的日本人民也能总结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决不允许日本重蹈历史覆辙,为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近代史读后感 篇3

《江姐》:“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电视剧《江姐》观后感

电视剧中江姐誓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感染着全国亿万观众,60年前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先辈在狱中留有“八条”,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人们反思,警醒亿万炎黄子孙千万不要忘记过去血的教训,尤其是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

电视剧《江姐》以一个普通共产党江姐的成长过程为背景,揭示了临近新中国的诞生,在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党的地下工作者们的百态人生。通过电视剧的深入演化,人们可以看到在社会中,在共产党内各样思想的真实体现,在烈火中的锻炼和大浪淘沙过程中,革命在反复的向人们提示:“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是真金,总是要在千锤百炼中释放她卓越的光芒……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杜孝文的背叛,江姐不幸在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解放前的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斗争的残酷现实考验着每一个地下共产党员。许多共产党人在权威和正义上不屈不挠,英勇战斗,宁死不屈。但是,有些人,特别是有投机心理的人,在烈火和鲜血的考验下,叛逃或背叛了革命事业,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杀害了数百万中国人民的孩子,成为党和人民永远的罪人。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秘密监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惨案。大屠杀惨案的幸存者罗广斌等同志向党组织转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内容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这是狱中革命党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预见国民党疯狂屠杀并向党做的最后一次报告。“狱中八条”是他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披沥赤诚的心声,是革命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

“狱中八条”主要内容: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6、 要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爱情和生活作风。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透过电视剧《江姐》的播出,重温60多年前血水中传出的“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做的。在白色恐怖时期,对革命者的考验是生死诱关、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革命烈士的鲜血绝不能白流”。

在和平与市场经济时代,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权力和欲望。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我们每个人不妨扪心自问,“你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

”近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反腐风暴一刻都没有停息。仅2009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接待信访14万余人次,立案12万余件,处法违法违纪人员11662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4.4亿余元。

从这些数字来看,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电视剧《江姐》的播出,我们从普通共产党员江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答案,那就是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守党的奋斗方向。

如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各级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牢记革命先烈的嘱托,明确自己的革命目标和内容,为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做出不懈的能力和贡献!

近代史读后感 篇4

平凡中见真实

——读《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后感

读过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一下子改变了对历史故事枯燥无味的印象。这本书通过小故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场,包括做官之道、生存之道、民间勾心斗角、人民反抗和人民智慧勇气。因为都是以一个一个小故事来呈现,加上笔者写的幽默诙谐而又讽刺,所以读起来很有趣,读过一章就忍不住往下读。

书中没有太多让人熟知的大人物,都是一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品质反映出当时时代的风气,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平凡的才最真实。当时的境况就是**同流合污,搜刮百姓是他们的利益所在。而百姓就成了冤大头,只能忍气吞声,如果告状的话风险极大,甚至可能被加上造反的名。

所以我认为一个王朝的垮台不仅仅是暴君失去权力的原因。实际上,在权力方面,皇帝处于优势,官僚处于劣势。但在信息方面,**处于绝对优势。比如说某一个地方有天灾民不聊生或者是地方官压榨百姓,往往到了上朝到了皇帝耳朵里就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最可怕的是官僚们封锁和歪曲了真实的信息。自下而上没有真理。此外,制约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所以说如何依靠有力有效的法律完善制约监督机制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或许可以说是让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首先,我想一本书对读者都是开放的。在读过吴思的这本书后,一方面,也许老百姓会更深刻的认识腐败、**可能从中吸取教训、决策者看了能更周详的考虑防微杜渐治标也治本;但是另一方面,老百姓更多的是谴责甚至产生消极想法、腐败者也许会现学现用更好的利用潜规则为自己谋利。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更注重一种历史现实,却弱化了情感现实。也就是说,我只看到所谓的潜规则对**的支配,他们对潜规则的真实态度和感受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比如他们对有切身利害的事和对与己无关但是性质相同事态度是否有区别?

书中对于正面印象研究不深,而这些问题我觉得有助于丰富和加深我们队个人道德和“潜规则”既妥协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的认识,也会正面价值反面价值达到平衡。

无论是明代的官场,还是当代共产党的暗潮,最平凡的才是最真实的。不管是笔者、当权者或是旁观者,一个“真”字,足矣。回到最平凡的自己,心满意足,好如水,那么世界是和平的。

近代史读后感 篇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成长。虽然错误很多,但我们可以及时纠正,最终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正经历曲折发展,这告诉我,成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冷静分析各方面情况,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我才能最终成功。

西方殖民者用鸦片战争的炮火唤醒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人。从此,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这种学习经历了四个飞跃的过程,从开眼界,到物质技术的学习,到政治制度的借鉴,再到思想文化的探索。

1.面向世界的思考-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帝国大臣,领导了广州的禁烟运动和反英斗争。他一改清****鄙薄夷人、惟我独尊的观念,对西人进行实地了解。

他组织翻译英文《广州周报》而编成《澳门月报》,他还特别组织编写了《四洲志》以了解世界形势。为了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林则徐还组织选译了《各国律例》等书和大炮瞄准法、战舰图式等资料。通过了解,林则徐认识到,外国船只和枪支远远高于中国。

必须学习西人长技,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曾购买外国大炮装备清军,并当场做了中国大炮的研制和改进工作。他甚至扮演道光皇帝,建议用关音钱的1/10来模仿外国船只和枪支。

他还对彼得大帝穿着微服旅行、学习西方技术的行为表示赞赏。

2.物质技术的学习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人学习西方长期技能的正式开端。洋务派在认清敌强我弱形势的基础上,试图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强船强炮的技术,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在**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对外事务,衙门内设有英、法、美、俄四股,以后又增设海防股;在总理衙门之下,设有南、北洋通商大臣,分管南、北口岸的通商和交涉事务。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总理衙门还成立了北京同文博物馆学习外语。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

3.政治制度的借鉴

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强国梦的破灭。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改变政治体制,才能有效地研究物质技术。这种上升的思潮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即1898年的改革运动。

戊戌维新是在"救亡图存"的呐喊声中拉开帷幕的。它从一开始就把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放在政治体制上,希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挽救中国被别人**的危险局面,真正实现中国的自力更生。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努力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他们认为,改革和强盛的理想,不能通过适度的改进来实现。只有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贫弱状况。

推翻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思潮十分盛行。涌现出一大批革命报刊和革命团体,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共和思想。1911年的武昌起义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腐朽的封建帝治被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4.思想文化的探寻

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民主和科学的热切追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已经实现了中国的转型,必须从文物和制度的移植向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转变。

他们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举凡一切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观念形态,如自由、平等、公正、人权、个性解放等教育可以德先生即民主代表,民主是合乎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是自由、公正、平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

作为一个90后学生,我们的生活环境可以说非常优越,就像在蜜罐里长大一样。我们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却不知道30年前,又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一番生活——就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生活的那个年头,人民生活产生水平不是很高的时候。没有义务制教学的素服和家庭经济的贫困这两个原因,许多到学龄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yJS21.com

教育前景也是十分的萧条。人们没有电灯,只能使用蜡烛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外出工作或回家探亲的人只能步行,条件较好的人只能乘船。交通运输业极不发达。

在邮电方面,人们也只能靠电报互相联系,但是打电报既烦琐又破费,因此许多亲人推动联系。不仅是个人家庭,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非常紧张和困难。比如如今繁华的青泥洼桥,在那时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条小巷子……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

近代史读后感 篇6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张鸣一书《辛亥:摇晃的中国》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在张鸣看来,宪政制度比共和制更符合当时的国情。宪政制度促进了士绅分享权力、实行地方自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过渡。正是因为立宪派的参与,辛亥革命的火药才没有那么强大。当时除了立宪派、革命党,还有一个保皇派。

保皇派的目的是先救清朝,后救中国;立宪派是顺便救中国,救清朝;革命者只救中国,不救清朝。清朝也知道立宪有助于保家卫国,所以积极提倡立宪。从现在起,清朝的预备立宪已经走远了。

而革命党人似乎更加注重抓权,他们明白一旦朝廷立宪成功,革命也就夭折了,权力更无重说起,所以清朝决心立宪之日,也是革命党疯狂暗杀作乱之时。如此说来,立宪其实是避免动荡的一条生路。可惜朝廷对于立宪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立宪的本质是与士绅阶层分权,保障士绅阶层的利益,从而稳固大清。

年轻气盛的皇族们只知道嘴里说立宪,手里却积极收回权力,这使得一切努力最终覆水难收,使改革的运行脱离了立宪的轨道而进入革命派的掌握。虽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偶然的大变革,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武昌打响,看似偶然,其实其中包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放弃对于国家命运的探索,但在地主阶级的革新运动、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均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暴力的革命运动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在先进的中国人和知识分子精英们信奉的进化论历史观里,制度的演进,是进化的必然,已经进化到先进的制度,任何“退步”,都是开历史的倒车。或许清末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是慢慢走向代议制政府的最好路径,突然在落后的国情上学习最先进的共和体制,并不是中国的幸运。

那群满怀救国图存理想的革命党稀里糊涂偶然的获得了武昌首义乃至推翻满清成立民国的胜利,却极可能在国家整体发展轨迹上拔苗助长、适得其反,革命不仅没能解决旧的问题,还产生了新的问题,退无可退,历史就只能继续以破坏性的方式往前走,正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继续革命,更激烈更深层次的革命。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张鸣的这部书不是历史史料的堆砌,也不是那种大话版的历史演义,它是翔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推理。它包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革命浪潮中各种力量的构成,思想的碰撞,新旧势力政治文化的比较和较量。

作者对历史是认真的,但他没有一个严肃的教条,而是轻松舒适,但由于他的锐利和有毒的眼光,剑尖仍然是一把剑。可以说,这本书有足够的阅读乐趣,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论文,而是有文学想像和修辞。然而,它的文学性并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没有随意编造历史,也没有取笑历史。

这是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学理论、文学等诸多因素的跨文体写作。它严谨而幽默,轻松而深刻。它消解的是辛亥革命的象征,还原的是具有戏剧性效果的革命场景,使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人物放下子孙所画的面容,血肉回归原貌。张鸣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近代中国近代史的常识普及,让那些边缘的秘密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让后人重新认识那段峥嵘岁月下掩盖的荒诞与理性,混乱与构建,偶然与天道,并借此恢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历史篡改的警惕,进而懂得,捍卫知识分子可贵的怀疑精神,和普通民众理性的尊严。

近代史读后感 篇7

我不知道李鸿章当时是怎么期望这些年幼的孩子留在美国的,他们会给这个庞大但充满危机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

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有什么用?”。派往美国的少儿铁路、电报等工程技术专业。

我很沮丧。正如我在纪录片和李鸿章的信中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军事人才。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为什么在专业上没有任何要求?

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说,在幼童留学期间,清**一直担心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怕这些学生只学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想报效国家。清**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想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令人惊讶的是**认为这些花**钱的学生,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而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漠不关心。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中国一批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批热爱祖国的青年,就是这样被对待的。

在被提前召回过程中逃脱的荣奎,自然不必多说自己的名声,但毕业后,他仍然坚持当年签订的协议,来到美国的中国官邸工作。然而,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还有我就是觉得清王朝的运气也是不佳,当李鸿章和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他们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喜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坟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给废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幼儿的历史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他们的优秀,我们对他们深感遗憾。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他们的命运充满了遗憾和遗憾。如果不是共产党人的肤浅和无知,他们会用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多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这样的人才。

幼童观后感(二)

留美幼童的故事在一曲悠扬的美国民谣《long long ago》下拉开了序幕。100多名远离家乡的青少年在地球的另一边学习。不知道是哪些家长,那么的富有勇气,具有远见,冒着与孩子诀别的风险,愿将骨肉送去毫无所知的一片大陆。

不知道曾国藩、容闳那些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人花了多少心血,不知道那个当时极端闭关锁国的中国吃了多少洋兵洋炮的亏,才使得愚钝的清**肯公费派遣这些孩子去学洋人的技艺。当这些孩子踏上出国留学的征程时,我感觉到沉睡的中国开始微微睁开他那双苍凉的眼睛。

我对孩子们在新世界的学习和生活表现非常满意。于那些有点迂腐的**不同,孩子们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总是最快的。他们飞速的接受异地的语言,生活方式;他们很快的适应美国式的教育,拼命汲取那些新鲜知识的营养,很快在学校中出出类拔萃;他们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尽情呼吸,生活、学习、运动样样做的精彩。

同时,他们依旧接受着传统教育。我非常赞同这样的安排,这使孩子们心中的祖国情结得到巩固和延续。事实也证明,最后绝大多数孩子仍旧富有一颗爱国之心。

拿现在的出国留学生与当时的幼童相比,我以为幼童出色不少:且不说现许多留学生的融入能力差,很大比例的留学生滞留不回的事实让人心伤。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降低了,我认为这与传统教育的淡化是分不开的。

他们在这个年轻的美国,一天一天成长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孩子们参观了费城的事博会。幼童们用好奇的眼光观赏着一切新奇的设备,在心中立下志向:

努力学习以便今后能使用这些设备。但是同时,我国展出的依旧是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展品,与整个展馆的创造性基调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想,这清晰的反应了在全世界工业化进程迅速时,中国停滞不前的状况。

同样是派遣出国学习,日本的效果却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的“出国计划”半途夭折,而日本却通过学习各国优势之处,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腾飞。是因为我们派遣的儿童学的有问题么?显然不是。

幼童中有很多与日本人同班,而且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学校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出国效果是与**的态度密切相关的。日本**重用、看重留学生。

然而,在中国,人们总是很难接受这种差异。最后,对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进行召回和随机分配。尽管有出国留学的步骤,但他们下意识地反对西方的观念,这就决定了这次公开出国的效果不如日本。学是一回事,施行又是另一回事。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大部分都是在美国获得的。在中国,孩子们的家乡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他们的信息。这很值得深思。对于资料的保管、珍视,我国是应该好好的向美国学习的。

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当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慢慢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我们似乎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思考它背后的故事。

幼童观后感(三)

当前,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出国学习是一个学习外国精华的机会,学习以后回来报答祖国。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他们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我们现在有多少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都没有当时这些学生的皮毛。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他们后来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中国史上最早的一批外交官,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但这部记录片深深烙在我心里的名字却不是他们,而是另一个人——容闳。

其中容闳有这么一段话,给我的感触最深:越是刻苦学习,成绩越好他越是感到痛苦,他说,因为只是增加了,人的道德,考虑的范围也就广泛了,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这样的痛苦,受那么大的压制,我没有受教育以前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我接受了教育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现在是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我要为他们服务。

正如记录片里所说,如果没有容闳,虽说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既不可能这样早,更不可想像会有幼童出洋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造成了大清国历史上出现的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

最后引用片中的来结尾。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他们何其幸运,在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被送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他们又何其不幸,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们无可选择地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当嘹亮的汽笛带着他们来到未知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的碰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在容闳的竭力倡导下,洋务派的**启动了这一史无前例的留学计划。但是,幼童们需要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同时又要保留最古老的教条,他们就这样被推向了两种文化冲突交融的风口浪尖,一如这个沉睡的帝国面对雄心勃勃的后起之师。

到达美国之后,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他们有了新的家园。在哈特福德,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障碍,他们成为体育场上的明星,活跃于各种场合。

很显然,这群从小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孩子一旦接触到新鲜的空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自由飞翔。

当《四书》《五经》、《圣谕广训》再难引起幼童们的兴趣,留学事务局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吴子登的报告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坚守封建的教条,同时又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并不理解这一点。幼童们的抉择触动了清廷的底线,也与清廷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在1881年,幼童们提前回国。

近代史读后感 篇8

《矛盾论》读后感

以前接触毛主席的诗歌较多,初次接触他关于哲学方面的书,感受到了他将生活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哲学思考的思想。细心品味,发现辩证法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发展的精辟指导,给读者以启迪,其方**意义虽然未能全部体会,但是一知半解仍能给我留下许多思考,具体的意义还需通过实践进行知行合一的进一步提升。

《矛盾论》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解以及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首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接下来我将跟随毛主席的步伐,说出自己对《矛盾论》的认识与见解。

首先,通过阅读《矛盾论》,我认识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我的理解是通过发现、理解和最终解决矛盾来发展,然后进如新的发展环境,重复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发现了新的矛盾,才能发展,这恰恰印证了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与我们内心想要的生活形成矛盾,所以我们通过不断努力,来解决矛盾,我们得以发展,然后形成新的矛盾,一直循环,我们也一直得到发展。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一种思想,已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的思想曾被这样的思想束缚数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当时不了解这个世界,运用想象的方法来解释那些我们无法掌握的未知力。既然我们对世界有了认识,就应该用客观的、动态的思维去观察世界。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认为对其理解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普遍性就是矛盾存在在整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以及其发展都充满着矛盾,并且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问题并未展现出来并不是说就没有矛盾,而是因为矛盾并未被激化,未展现出来其相应的效果,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处理方面,如果两个人因为某件事而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没有出现争执就说两人没有矛盾。同时,矛盾也具有特殊性。当矛盾出现时,这两件矛盾的事情都是因为具体的关系,而不是与另一件不想做的事情。

矛盾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分析具体问题,注重分析的全面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例如,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高数问题时,要注意分析各种情况,如方程的建立条件、各种问题的局限性等。但是,要真正发现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充分理解事物的能力,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完全理解,而能够起到认知的作用。

在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我的理解是事件的发生具有其复杂性,不可能只存在唯一的矛盾,然而我们要想真正的认识事件,必须抓住其根本的主要矛盾,然而主要矛盾又是随着发展而变化的,我们就需要对事件的发展有动态的,客观的分析,用唯物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在这里,没有合适的例子,所以用毛主席的例子。帝国主义处于形成半殖民地矛盾的主体地位。它压迫着中国人民,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

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矛盾同时又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物体产生对立,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则是他们必须存在在同一个体系中,有共同需求的地方,在这一体系中他们性质相同,只不过是两个对立的面。既然它们是对立的,就必须有斗争,这就解释了矛盾的斗争。同样,当投射到我们的生活中时,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前提是两个人必须有共同的需要,产生对立,然后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斗争。

通过阅读《矛盾论》,我学***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即发现矛盾,正确对待矛盾,全面分析矛盾,妥善处理矛盾,使之形成一定循环,得到发展。

相关推荐

  •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等专题内容。...
    2023-04-08 阅读全文
  • 有关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基于网友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23-03-15 阅读全文
  • 一本读懂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一本读懂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
    2023-01-29 阅读全文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
    2023-02-01 阅读全文
  • [最新]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在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感悟当中。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也许以下内容“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合你胃口!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2023-02-10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等专题内容。...

2023-04-08 阅读全文

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基于网友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2023-03-15 阅读全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一本读懂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

2023-01-29 阅读全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

2023-02-01 阅读全文

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在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人愿意将这种情感记录在自己的读书感悟当中。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也许以下内容“最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合你胃口!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2023-02-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