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准备的资料,每天都需要老师有责任认真编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栏目小编经过精心挑选,为您找到了一篇优秀的“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文章,该文集结了各方书籍的精华,引领着教育界的潮流,欢迎大家借鉴阅读!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是《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第2课时,希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历《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维的,就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点放在探究过程;此外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溢杯。过程和方法包括通过情景观察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同桌和小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以学生自身体验,猜想的引入,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了很好落实上述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及学习活动卡的内容做了调整。教学的开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的动画引入,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拟实验,根据手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测“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继而进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而如何让学生顺利提出猜想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小实验和问题的设置起了关键性作用。

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学力和个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自我设计实验,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全班讨论,请同学发言介绍、演示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帮助部分学生清楚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分两人一桌,八人一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在各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实验,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请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论,全班交流,与其它各组分享,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这样的设计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做了改变,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从最初将他们提出的猜想都罗列在黑板上,适度的点拨,由学生判断确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实验设计,也由学生来补充、完善;最后归纳实验结论,也由各小组共同完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简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由动画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小实验,如右图在满水的烧杯中,将泡沫塑料块向下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体验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通过设问,进一步提出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接着全班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并交流学习收获。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在第一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又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同学们在小结自己的收获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上的获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获。

三、磨课、改进的过程(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晓俊)本节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小实验的观察和体验,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使用工具搜集证据、处理数据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实验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落实三维目标。在试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图2(a)(b)图1(a)(b)

在第一次试教中,教师让学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实验[如图1(a)、(b)所示],然后设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希望学生能发现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做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浮力可能跟泡沫块浸入水的深度有关;可能跟烧杯中的水有关;可能跟泡沫块的面积有关„„等,还有一些看法并没有结合实验,如: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等,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按老师事先设计的方向发展。课后,通过教研员、执教教师和学校教研组的反思、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之所以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偏移,与教师创设的情景和问题的设计有关,一方面实验的设计没有将“排开的液体”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差异的。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小实验[如图2(a)、(b)所示],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会增大的同时又看到了排开的水越来越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设问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觉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结合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非常顺利地进入到老师事先设计的方案中。这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情景具有诱导功能——创设恰当的情景(问题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同时也能诱导探究活动的方向。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我们又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在试教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一大组实验情况各不相同,而每个大组中的各小组的实验情况相同,想通过对小组交流和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经历完全归纳的科学过程。但由于大组中各小组间的位置安排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使小组交流的目的很难实现,学生所归纳的结论只代表个人意见,无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无法体会科学归纳是需要多次实验的。这样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导致这部分设计的目标得不到落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在活动的设计中,应关注细节问题。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2)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活动一、关于能量

1、同学们,请看下面的示例:a.子弹能击穿靶,b.流水能推动竹排,c.滴水穿石,请分析和归纳它们的特征。

2、我们把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3、能够做功是说做功的这种本领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练习:

①高山上的静止的石块有能量吗?②任意两个物体能量的多少可以比较吗?

③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B.正在运动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D.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

4、能量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活动二、关于能量的类型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物体,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a.滚动的小球b.高挂在枝头的苹果c.压缩变形的弹簧d.高举的重锤

e.拉长变形的弓f.流动的水

分析:其中a、f是;b、c、d、e是;b、d都在高处,c、f发生了形变。我们就把b、d这样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把c、f这样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总结概念:

动能是指。

重力势能是指。

弹性势能是指。

势能就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称。

4、自我训练: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5)下列说法正确的()

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

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匀速升起的国旗具有动能

活动三、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

演示课本图15.4-2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有关,越大,物体的。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四、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会设计实验说明)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二、牛刀小试素质提升

1、机械能就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单位:焦耳,符号:J

练习:空中飞行的皮球具有机械能是35J,其中皮球的重力势能为18J,求皮球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2、生活中的机械能:

(1)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要限速?

(2)正在的行驶的客车为什么严禁乘客向外抛东西?

三、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3)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三)教具: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填写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

二、进行新课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可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12-4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

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行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业:本章课文后的习题6、7、9。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4)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轮船漂浮的原因,学习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是解决浮力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知识体系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是上一节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并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2)教法建议

本节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所以让学生做好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3)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当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还可推导出F浮=,从而了解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多停留在感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这一点,更不能熟练应用。因此,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教学之前,首先安排了一课时时间,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亲身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材料、形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无关。同时,通过该探究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一切,都能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很好的基础。

(4)学法建议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个体合作”的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由于上节课探究了“认识浮力”,本节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猜想,进行探究,集中一个目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循序渐进,同时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易学便教。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而只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用明了的图示提示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节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常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等,因此,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师提问: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回答: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师: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生:先测重力G;再测视重F拉;浮力F浮=GF拉

老师讲解: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次称重法(可以直观的看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师:看看视频演示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么变化的,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

二)学生感受活动:把空的饮料瓶轻轻的压入水中(不要装满),观察水面的变化,并且说说你手臂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结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了来自于液体向上的浮力

2.把饮料瓶压的越深,水面上升越多

3.把饮料瓶压的越深,瓶子受到的浮力越大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既然同时和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大家能想到这两个量实际上决定了什么吗?

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决定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重量)

(三)提出问题: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能建立怎样的直接的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怎样测出被液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学生过程整理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量出这些液体的重力(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阿基米德的贡献)

学生动手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a.如图1放置烧杯,使水正好不溢出(装满水)

b.如图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

c.如图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G1

d.如图4将石块浸入烧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减小, 石块排开的水从溢水口流到小桶中,当石块完全浸没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e.如图5测出小桶和排开水的重力G2

f.利用公式,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换其他物体再做一次

物重G/N空桶重G1/N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

(四)分析评估

师:我们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

生: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的数量和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大小相等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在浸没水中和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再用溢水杯和薄塑料袋收集所溢出的水,并测出所排的水重即G排液,从而进一步建立浮力与所排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F浮=G排液。

(五)老师针对阿基米德原理总结:1.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2.液体密度相等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3.阿基米德原来适用于气体。

(课后可以建议学生再利用酒精做相类似的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六)阿基米德原理简单的应用

师:人们游泳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慢慢走入水池,发现身体慢慢要浸没时,池底对脚的支持力一直减小,到最后,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支持力几乎为零。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在慢慢走入水池的时候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所以他受到的浮力增大,水池底部给她的支持力也减小。

师:假如一位重500N的同学正在体验这种感受,求人所受浮力的大小?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g=10N/g,水的密度1.0×103g/3)

生:解答。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5)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诊断性目标测试

1.1 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学生: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这个上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教学

2.1 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则见它沉入水底(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个空牙膏管和一只杯子,进行边教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教师提问:这个瘪的空牙膏壳为什么沉不下去呢?学生答:因为这个牙膏管比水重。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将瘪的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图1)。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其重力不变),瘪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学生面对这种“矛盾”的事实,思想活跃,开动脑筋寻找理由来进行解释。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想到:鼓的牙膏管体积变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变大了,所以上浮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牙膏管浮在水面时,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答:受二个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着教师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细砂粒,并引导学生观察牙膏管将随着加进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渐下沉。

这时教师问:一个浸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从上述一系列的事实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开始时,学生回答的不准确,不完整,再让同学们讨论补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据实验、推理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上述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对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法去研究它。

①实验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教科书(物理通报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页,演示图2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弹簧秤甲吊着铁块,弹簧秤乙吊着一个小容器,并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弹簧秤甲减小的示数与弹簧秤乙增大的示数相等。再将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甲、乙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发现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仍等于乙弹簧秤示数增加的。这时教师进行分析: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原因是因为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弹簧秤甲的示数减小数值,弹簧秤乙示数增加的原因就是因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铁块在水中所排开的水。通过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总是跟它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然后提出把上述的铁块换成石块和铝块等其他物体,把溢水杯中的水换成煤油或盐水等其他液体,得出的结论仍相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过实验法已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师对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几点说明:a.物体在液体中,不论是部分浸入还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原理的教学表达式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达到熟练应用。教师又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推理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一圆柱体浸入某液体中,上下底面都为S,高为h,则其体积为V=Sh,设圆柱体上底面的压强为p0,则液体对上底面的压力p0S,液体对下底面的压强为:p0+ρ液gh,则下底面所受液体对它的压力为:p0S+ρ液ghS。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由上下两底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竖直向上,F上的方向竖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与下底面所受压力的方向一致,竖直向上。浮力大小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题: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10厘米,且与水面平行。计算正方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对上述例题教师采用了计算压力差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两种方法讲解(过程略)。

3 巩固新课(略)

4 布置作业(略)

(四)教学说明

这节课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觉得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接着教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能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通过实验过程,初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尝试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解释简单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强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乐于探究科学奥秘。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前面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还学习了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的核心,同时为下一节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和“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应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空易拉罐(每组1个)、盘子每组1个、弹簧测力计每组1只、小石块每组1块、溢水杯每组1套、细线、烧杯、水等烧杯、溢水杯、弹簧测力计、水、铁块、接水杯、饮料瓶。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7)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

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三、新课教学设计

(一)演示实验: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实验

1.准备实验,通过幻灯片介绍实验的器材。

2.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讨论实验的方法以及步骤,教师做简要的小结。

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种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灯片中器材的对应关系。

4.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并在操作时提醒大家注意使用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5.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实验的结论。

演示12-7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归纳出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绍其适用的范围(气体和液体都适用)。

(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浮力问题,通过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物理思考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题1.课本179页例题:(略)(请同学们解答,并引导大家对计算结果做一个讨论,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例题2.体积是100cm3的铁块,有3/4的体积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8)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浮力的大小;

2、尝试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浮力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大烧杯、小桶、空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提问:(1)什么是浮力?(2)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直接提出浮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个或是哪些物理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从而引出阿基米德这个科学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阿基米德原理》。

二、新课教学

1、阿基米德的灵感

(1)展示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真假的故事和阿基米德的头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故事中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等量关系。并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生通过“想想做做”进一步验证“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他所受的浮力越大”这个猜想。

(3)对猜想进行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图片并介绍溢水杯和注意事项。(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4)各小组进行数据展示。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数学表达式:F浮=G排液=ρ液·g·V排。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F浮=G排=ρ气gV排)

4、例题:有一重7N的铁球,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的浮力多大?(g=10N/Kg)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下列物体受的浮力

(1)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如图所示,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传说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澡盆的水溢出给了阿基米德启发,由此他鉴别出了国王的王冠是否由纯金所制。若阿基米德坐进去后排开400牛的水,则他受到的浮力为

N。

3、20xx年7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体积约为50m3的潜水器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底试验主要任务,求那时蛟龙号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g=10N/kg

ρ海水=1×103kg/m3)

四、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本56页

3、4题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F浮=G物-F示

(2)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液=ρ液·g·V排教学反思:

相信《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9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阿基米德原理课件教案(精选11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阿基米德原理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识与技能1、能复述...
    2023-06-06 阅读全文
  • 阿德的梦教案合集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整理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阿德的梦教案,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2023-03-30 阅读全文
  • 《阿德的梦》教案模板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或许你需要"《阿德的梦》教案模板"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
    2023-03-21 阅读全文
  • 阿德的梦的教案(合集8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期望能够对您有所助益,请不要忘记动动手指将其收藏。制作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授课水平优秀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需要熟练掌握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技巧。若能写出高品质的教案和课件,就能够避免忽略重要内容的尴尬情况。...
    2023-05-25 阅读全文
  •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复习音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戴上辅音音标头饰,用手搭起...
    2019-12-19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阿基米德原理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知识与技能1、能复述...

2023-06-06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整理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阿德的梦教案,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2023-03-30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或许你需要"《阿德的梦》教案模板"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

2023-03-2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期望能够对您有所助益,请不要忘记动动手指将其收藏。制作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授课水平优秀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需要熟练掌握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技巧。若能写出高品质的教案和课件,就能够避免忽略重要内容的尴尬情况。...

2023-05-25 阅读全文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复习音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戴上辅音音标头饰,用手搭起...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