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13篇

发布时间:2023-09-16

生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花时间为你编辑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请大家仔细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写下感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1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

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2

生活看似轻如鸿毛,然而,人们却常常感叹生活的沉重。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是什么让人感到沉重?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每一个举动都承载着难以承受的责任。托马斯一直都认为,就算与特蕾莎一起时,他也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宁愿享受轻,也不愿去承担那份重。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确实感到了一瞬间无比的自由,但很快这种淡淡的失落让他无法忍受。

当负担完全丧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几乎远离地球上的生命,在他们飘忽不定的生命中的运动也会变得太自由、太自由。慢慢地,生活就会失去意义。生命总是最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纠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重叠的对立,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面目。在温暖明亮的白天和阴冷寒冷的夜晚之间,生活日夜不停地延续着。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根源,即使生命是一个谜,它对我们来说也是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轻和重在书的每一个角落都幽灵般地闪现出来。生存、理想、媚俗和背叛都与这张沉重的生命网联系在一起,但它们永远逃不掉。沉重的生活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正如文中托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梦给托马斯带来的谴责。

生命之轻,使人感到无聊空虚。就在特雷沙的离去导致托马斯的铁球从脚踝滑落的时候,他却为自己异常沮丧的自我陶醉而感到内疚。回首自己,我们也能看到生活的印记。

沉重是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每天我们行走在这纷繁的尘世间,早已***匆匆的步伐,早已***平平淡淡不带喧嚣的色彩。不管是轻也好,重也罢,生命中度过的日子就是有孰轻孰重的,实在难以掂量。当我们害怕承担生命的重担,让自己享受生命的轻快时,留给我们的一定比以前更重、更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踏实,走得坦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之作,起初老师讲的时候就对书名产生了好奇心,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难道能承受生命之重?怀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阅读。

读了两遍以后心里很沉重,不禁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思的“不解之词”,以我的理解力对这部书有深刻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你问我这本书给你留下了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那几个主要的人物(托马斯、萨宾娜、特蕾莎、弗兰茨、卡列宁(宠物))最感慨的是托马斯,最同情的是弗兰茨,最喜爱的是特蕾莎,最不能理解的是萨宾娜。她们给我无尽的遐想。这里我主要讲托马斯和特蕾莎,还有她们的狗卡列宁。

一、托马斯——享受生命之“轻”、承受生命之“重”的勇士

托马斯,一个多情风流又矛盾的人物,小说中处处可以看见他踪迹,他抛弃了爱他的妻子,与数不清的情人一起约会,享受着生命给他带来的快乐,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为病人看病,承受着生命带给人的重量。他喜欢和许多女人发生关系,半夜,他把她们送回各自的家。当一个女人和她睡觉时,他睡不着。他有一种难以理解的行为。直到遇见了特蕾莎,因为对特蕾莎的爱而克服了对婚姻的惶恐,因为爱特蕾莎所以娶了她,承受着生命再次带给他的重量,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新婚不久的托马斯依然不舍与情人约会,始终不能忘怀外面的女人带给他的快感,而生活中纯粹的生命之轻,让他感到烦闷与躁动,他刚见到情人,就对情人感到厌倦,而不去见情人又是他无法想象的。

尽管特蕾莎爱他,他也爱特蕾莎,但同样阻止不了他继续同情人约会维持他所谓的性友谊,每次与其他女人做了爱回到特蕾莎的身边,她总能从他头发上闻出与她发生关系的女人下体的味道,这让特蕾莎很伤心与郁闷,当特蕾莎说你又没洗头发,她的忧伤曾使托马斯有着无尽的后悔,尽管他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香皂洗澡,但仍破绽百出。我只能说他和其他女人的关系已经成为他的天性。他已经习惯了。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托马斯的习惯造成了他伤害特蕾莎心脏的导火索。他就是这样一个风流的人物。

生活中的纯粹生命之“轻”使托马斯厌烦,而纯粹的生命之“重”,又常常使托马斯喘不过气来。他对特蕾莎的爱有时让我无法理解。特蕾莎经常被他习惯性地解释为六次事故的结果,他只是错误地把她比作摇篮里的孩子,飘向他,即使她们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哪怕他们已经是夫妻关系。

在他的生活中,他习惯了自由,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特蕾莎没有感情,虽然托马斯是在野外,他的行为是放荡的。但是他还是把特蕾莎放在心中的。当他和最了解他的情人萨比娜发生性关系时,他一直在看时间,当他找不到袜子时,他感到恐慌。可以看出她很关心特蕾莎。我不得不说,当他有家的时候,他对特蕾莎有一定的约束和责任。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更多地体现在:

他为了她,从苏黎士回到战乱纷飞的捷克斯洛伐克,又从布拉格移居乡下,从受人尊敬的医生变成卑微的擦窗工和卡车司机,托马斯放下面子,能屈能伸,他遵从特蕾莎的想法,如影随从地跟着特蕾莎,处处为特蕾莎着想,有一种影随风动的感觉,这一刻她是幸福的,即使特蕾莎不是他改变的唯一原因。

托马斯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生命之“轻”、承受着生命之“重”, 在面对捷克的混乱局面时,托马斯同样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生命的“轻”与“重”。他用俄狄浦斯的故事做为比喻,指责执政党因为不知道而不推卸责任。他放弃了医生的职位以换取生命。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字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承受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爱他。他是个自相矛盾的人。他爱特蕾莎,但不能改变他的坏习惯。他可能不明白,女人想要的是精神与肉体的绝对统一,忠诚,而无法在他身上得到回应。

二、特蕾莎——爱情中的完美主义者、要求灵肉的统一

特蕾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有关,从小特蕾莎和自己美丽同时又鄙俗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经常被母亲蔑视与辱骂,母亲一直希望磨灭特蕾莎对于特殊的渴望,想尽办法要让她相信——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的集中营,没有灵魂的特殊只有肉体的相同。因此,她母亲白天赤身裸体地走着,禁止特蕾莎洗澡时锁上浴室门,这让特蕾莎感到羞耻和愤怒。她渴望逃离这个赤裸裸无耻的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纯净天空和独一无二的我。

直到遇到托马斯和托马斯结婚,她才第一次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幸福。那时,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对精神和肉体的态度发生了冲突。托马斯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使她感到痛苦和沮丧。托马斯认为爱与性无关。在他看来,让爱服从性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可以在和不同女人约会时爱上特蕾莎。

托马斯的爱情观是纯洁的,他的行为是放荡不羁的。

特蕾莎的观点恰恰和托马斯的相反,她把托马斯理想化了,认为托马斯是她理想的爱的港湾,是拯救她、呵护她的爱神,他就是她的全部,她要求他在灵肉上是统一的,可托马斯却不顾她的感受,与形形色色的女人做爱还游刃有余,托马斯的行为深深伤害了特蕾莎的心,使特蕾莎善良的心里有了托马斯伤害了的痕迹,这种痕迹深深印在她心里,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不可磨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又重重地把可怜的特蕾莎打回了她原来的那个“耻辱”的世界。这是特蕾莎最痛心的。

三、卡列宁——成就特蕾莎幸运的生命之“轻”的宠儿

尽管托马斯行为放荡,可特蕾莎还是爱着他。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最终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卡列宁是特蕾莎无聊空白的填阙,是特蕾莎的精神寄托,特蕾莎对它的爱是那么的纯粹以至于她都以为卡列宁才是她的唯一,这种爱超越了她对托马斯的爱。卡列宁对特蕾莎的爱也是一滴动人的眼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是着忍住疼痛,用三条腿和她一起走,露出卡列宁最后的微笑。

这也成就了特蕾莎幸运的生命之“轻”。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是卡列宁让他感动,让她快乐,始终如一陪伴她,它才是她的最爱,是她得到快乐的源泉。我也特别喜欢卡列宁。

夜深了,翻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久久不能释怀,这里面的人物让我留恋,让我喜欢,我不得不说我爱托马斯,我爱特蕾莎,我爱卡列宁。

20世纪西方文学

论文 学号:***

联系方式:136p>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4

为何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开始读这本时候,想到的就是对书名的不解,为何承受不起这生命之轻呢?“轻”为何?

是否人又能承受得了生命之重呢?生命为何有重量之分呢?抱着这些想法,我开始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旅程。

当看到“她蜷缩在车厢的一角,那只沉重的行李箱放在头顶上方,卡列宁蹲在她的脚旁。她想起了她和母亲住在一起时工作过的那家小旅馆的厨师。那家伙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动不动就在她屁股上打一下,还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要和她睡觉。

真奇怪,她想到的竟是他。对她来说,他代表着她所厌恶的一切。但是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找到他,然后对他说:

“你说想和我睡觉,好!我来了。””这里的时候,出现的不解更加明显。

是否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是我的知识理解水平不够呢?让我实在对“她”的想法不解。

但是我没有停下了,我继续读下去。

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的解压,终于从男女主人公的纠结变形的爱情中走出,也开始思考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情感,如果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奴性的、一种生理上的、一种变形的又符合事实的情感吧!我会怀疑自己的感情,不是爱,但谁能说清楚什么是爱?每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其他人是不能评判这感情的。但从客观的角度,或者从哲学的角度,他们从自己的感受中得到和欣赏的,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

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和轻重之分在于主体——个人。从托马斯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想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也不敢正确对待自己

的感情,又奴性于这种感情。他的眼里,这些感情实在是太沉重了,让他承受不起。生活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奋斗,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坚强,同时学会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获得最大的幸福,也许这也是逆境中的一种美,在逆境中得到洗礼。

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昆德拉审慎的思考着一个问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

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的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运动将变的自由和毫无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重还是轻?”在生命的进程中,有存在的社会的因素,人性的因素,责任、欲望、理想这些情感的束缚或者情感的约束,对于生命的重量来说,就像加入了作料,加入了好的坏的东西,让生命有了自己的成分。www.Yjs21.cOM

但是生命本不应该有何掺杂外物的东西呀!因为生命是一个人自身的变化和接收中的交织,不断地变化,直到死亡的时候,回到原来的自己。

读这本书,不仅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中,更在主人公对自己国家的热情中。不管米兰昆德拉想说明什么,我从中都感到自己的收获。所以感谢米兰昆德拉,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思想!

09级软件学院通信软件

***张红艳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5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

第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四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有时,人们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完全否定自己。有一次,我在迷茫的时刻彻底怀疑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会因为暂时的幸福而感到一辈子都很幸福。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所感动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我不仅在那一刻快乐,而且在我的一生中快乐!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

--谢谢你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以及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6

19世纪的50年**诗的米兰·昆德拉,让我想起弗朗西斯·雅姆,犹太诗人保罗·策兰,他的《人,一座广阔的花园》 ,在那里的世界如同雅姆的低沉倾诉的“天空是蓝的和白的。但在麦草中,我们听到鹌鹑沉重的飞翔声渐渐地沉寂了下来。”**这诗化的记忆之门,或许隐喻着他在之后文学路上对生命的一场浩浩汤汤的探寻。

成书于80年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述了在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改革的气息逐日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在“布拉格之春”大的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女招待特蕾莎、外科大夫托马斯、大学教授弗朗茨,两两之间看似不相关的故事线索,彼此相连,在结尾处巧妙融为一体。它如同那些在“布拉格之春”俄军占领捷克,捷克斯洛伐克大街上成排的坦克前,一位拿着玫瑰的搔首弄姿的美丽的捷克女子,充满了遥远的波西米亚的符号与幻想,不断轰炸我的过往的看似确凿的认知与想象,并为我重塑一座更广阔神秘的花园。 米兰·昆德拉在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昆德拉不是在缜密编织**的虚构的温床上睡大觉,而是以一位拿着解剖刀的外科大夫的理性的姿态,从宇宙与生命的相关的无尽的天幕上切分细薄而实质的存在,睿智而坦诚的用芝诺的二分法,反复的权衡切割着一系列无穷的生命的暗码:

轻与重,灵与肉,机会与必然,记忆与眩晕,田园与天堂。“当外科医生,即是切开事物的表面去看看藏在里面的东西,”关于书中托马斯职业的隐喻,总让我想起钱钟书反讽与诙谐的味道,《围城》中“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②当时看到这颗关于“金牙”的比喻时,不禁拍案称绝,而到了外国作者这里,昆德拉不乏诙谐的隐喻,睿智而贴近现实的反讽,则让我享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饕餮盛宴,如书中写托马斯辗转在妻子与**之间的时候,只有从手术室到回家的这一小段时间时间可以利用时,他把这种时间的压缩比喻成“就像山里农民,勤劳的耕种着自家小块的土地”,而托马斯在回想追逐女性中,把记忆压缩成的三个化学公式,这样类似的比喻总是让我在阅读的快感中喜出望外。

这样一场**般的哲学思辩的历程是惊人的,其中昆德拉丝毫不吝啬哲学的闪光睿智,他想要表达的如同萨比娜的那些深奥难懂的油画,表面那座的充满荒诞的简单线条的建造中的高炉,“背景深处却是一盏煤油灯;或者,又一盏灯,那漆成绿色的灯罩裂成细小的碎片,飘散于一片沼泽地荒凉的景象之上”,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起艾略特《荒原·死者葬礼》的“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③这其中有一种不能言说的诗化与寂寥的意境,又有一种对人最终的归属感和意义的质询,正如昆德拉想要反复说明的是,揭开生命之中那些轻如鸿毛的背后,到底我们肉眼看到的是什么?既然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那么人生的一次性,是否决定它注定只是一张成不了画得草图?

这是否有点像巴门尼德对“存在主义”的神奇空间的探寻与质问。 贝多芬无疑是昆德拉眼中“重”的象征,他的四重奏在昆德拉看来是“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他是托起形而上学愤怒而忧郁的健将,他将诙谐的灵感谱写成悲壮的乐章,然而人生的重负也在于悲剧上,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中无法抗命运的既定的悲剧:“他们旧时代的幸福在从前倒是真正的幸福,但如今悲哀、毁灭、灭亡、耻辱、一切有名称的灾难都落在他们身上了”。

④托马斯同样无法抗拒特蕾莎的爱情,她如同“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特蕾莎生命最强大的影象寄托在托马斯身上,渴望负担托马斯生命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只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将变得自由和毫无意义。”昆德拉在这里大胆提出了一个关于轻与重的悖论。

这一重与轻的论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狄俄尼索斯所代表的酒神放荡自由的精神,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代表的人无力抗争命运的,这一悲剧的严谨精神,俄狄浦斯在对命运茫茫然无所知的情况下弑父娶母,并亲手刺瞎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城,“它使我们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能不对那令人难以逃遁的命运产生茫然、绝望和畏惧之心。”⑤无疑,重负意味着承担,承担意味着悲剧,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无力承担命运,俄狄浦斯的悲剧才可以深入人心。 然而文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不是科学公式,无法作严谨统一的推理,因此昆德拉对“存在主义”的探寻才愈显弥足珍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7

这样的负担压迫出了一种存在感,而随之而来的便有了痛苦,当置身于痛苦中时,或许就是存在感最真切之时,也正在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身上所背负的重量。而“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当我们像气球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时,才会在一片迷雾中感觉到那种呼吸急促的恐惧,现实,越来越模糊。

这只是我对文中“轻与重”最肤浅的解释罢了。

我好像读不懂书中的轻重,又或许有些许明白其中的关联。孰轻孰重,读不懂。

**的第三章,才开始了**部分。比起开门见山的**,如此的开头倒是真的不少见。

终于,开始了对**这一块的理解。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比你想想的要复杂得多。正如我之前所说,这部电影是多角度、多性质的。

你可以说昆德拉写的是灵魂和身体,你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政治十字军东征。如果这是昆德拉对世界的启示,那就没有错。

这本书的主线可以说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故事。然而,似乎我无法理解书中的爱情,甚至无法讲述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却真正感觉到了爱情的存在。

我坚信着托马斯是爱着特蕾莎的。这种爱没有具体的形状,而是有具体的感知,填充在字里行间。“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重复的这样的语句,有着剪不断的关联。

“es muss sein (非这样不可)”是他表达他对特雷莎的爱,最默默却最强烈的一部分。虽然第一章第九节提到了同情,特蕾莎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但不能说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是怜悯的。客观上看两人的感情确实有不平等性,但主观上托马斯一直对特蕾莎爱恋而尊重,“不允许任何人觉得特蕾莎不好”,甚至在特蕾莎与其他人共舞的时候他也会吃醋。

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态度是,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他从没有责备过特蕾莎,也没有和特蕾莎争吵过。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也并不清楚自己都理解了些什么,也依旧整理不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思考过。在我看来,每一部作品都没有明确的主题。它属于作者的心,但更多的是每个读者的思想。每个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就给了我一个惊喜,“无限的轮回”这正是我最近所在看的《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所经常提到的,虽然两者写作的目的完全不同,但是这样的一个假设,却是都同样引人入胜,引人深思的,昆德拉(以下都将这样称呼)将这样一个假设运用到历史的唯一性上,将不可重复的时间尽行无休止的循环,从而将原本宏伟壮阔的大时代,大英雄所演绎的历史剧目变成了一幕幕可笑的蹩脚话剧,将那些原本血腥无比,不堪入目的黑色岁月,重播成了令人麻木模仿的脑白金广告。从而将人性的善忘和对自身无关事物的漠然,对历史、对恶、对生命之轻的错误理解,阐述的清晰无比,甚至可以说是进行了厌恶式的倾吐。人们对自己对历史太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轻和重,虽然从哲学上这永远都是一道相当晦涩难懂而且辩证互通的难题,太多的伟大哲学家都耗死在了这一道坎上,但是对于从不关心哲学同时却又能熟练运用物理生活常识的我们,却是真的能将这个轻与重的问题,变得就像是回答太阳是冷还是热一样简单。

所以,很遗憾,我们的确对得起这样的厌恶。

托马斯六次偶然遇见特蕾莎,但我不认为特蕾莎偶然遇见了托马斯。特蕾莎迟早会遇到这样的托马斯。虽然托马斯的名字可能不叫托马斯,但托马斯偶然遇见了特蕾莎。托马斯(在遇见特蕾莎之前)不是情人。我还是不明白托马斯为什么爱上特蕾莎。托马斯是情人,但他不是情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难道是因为特蕾莎的软弱,因为她的善妒,因为她不掩饰的痛苦,还是因为她那一次生病,托马斯总是将她比作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难道是同情吗?

作者倒是给出了一个很通俗的解释“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这句话很耳熟,我也经常会在各种小说里看到“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的产生好奇的时候,那就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危险了”,“好奇害死猫”果然是到哪里都通用。

特蕾莎,我想我最好先谈谈特蕾莎,因为这个女人对托马斯很重要。似乎有时候她比他更重要。对托马斯这样的人来说真是太神奇了。

但说到特蕾莎,我们必须谈谈特蕾莎的母亲,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特蕾莎是她母亲的延续,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特蕾莎的母亲一生可以说是以个悲剧,然而更悲剧的是她把自己的悲剧加注到了特蕾莎身上,特蕾莎厌恶在家里在母亲的世界里生活,所以她才会盼望着叛离这样的生活,所以她才会如此果断,如此轻易的就去找托马斯了,当然这也是因为托马斯的不同,就像她手里一直拿着书一样,她在托马斯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世界的大门在向她敞开,在呼唤她的前往。她这才如此义无反顾的离开了自己的小镇,所以说,她遇到托马斯并非是偶然,这是必然的,因为对于她这样有所期盼的人,任何将来未知的事件都是命中有所预谋的。

特蕾莎是如此的想要寻找自己的生活,她在镜中寻找自我,似乎每一次发现的不同都将是一种对她母亲抗争的胜利,对于世界的胜利宣告“如同船员们冲出底舱,奔上甲板,向着田中挥臂高歌”她正是在托马斯的身上寻到了自己的世界,然后将一身之重全部加之于托马斯的命运之上。幸运的是,托马斯深爱着她,最终和她一起死于车祸。

特蕾莎一生中所反映的人性,可以看做是软弱、善妒、追求自我价值(这点我觉得和后面要说的萨比娜很像)同时又是在不断的进行自我矛盾,软弱似乎是不能避免的,因为她一直都是托马斯的庇护下,她的生活,她的爱情,还有她的梦境,她时常做梦而且一般都是噩梦,除了后来他们一起搬到了乡下和卡列宁一起,最后她梦到卡列宁生下了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我觉得这里是整本书中写的最最温馨的一段,梦即是欲望,由此可见,特蕾莎的确是痛苦。善妒是出于她的爱,爱总是自私的不是么,正是由于这样的软弱这样的善妒,并且两者叠加同时表现出来的痛苦让托马斯感到了无以复加的生命之重,他同情她,将她看作了是自己唯一的真爱。或许,这里还可以谈到的是托马斯内心中所产生的“同情”。

我有看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书中间有多的篇幅讲述了“同情”这种感觉、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我是赞同亚当·斯密的,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所承载的感受的,因为毕竟那不是我。所以,同情的最高境界我不是很赞同,那就是“感同身受”这四个字,要是我能感受世人的悲伤,那我一定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悲伤的人。但是,要是说到爱情,我想还是可以有点意外的阐述的,所爱之人的痛虽不是亲自加之于我的肉体,但是那种心灵上的同感确实能反馈到灵魂的住所并且直接体现在我的五感之上,即是产生于源头,又是反馈于源头,真的是让人痛到难以附加的。

因此,我不得不承认,实践出真知,对于未知的事情,如果无法证实,那就不要否认。好吧,现在我们回到正题上来了,特蕾莎的生活也是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矛盾的。我认为者是她一生中最悲惨或最有价值的事情。

她既希望能够给托马斯以帮助,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又往往由于自己的软弱,一次次的将托马斯拖入爱的泥沼,但是我们却不能说特蕾莎是自私的是恶的,因为这就是人性的本能,她渴望生的价值,体会着轻与重的交替,世事并不会如心所愿,但是既然活着却又是一种价值,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于他人。

书中有一段话,托马斯让她去一座正在进行自愿判决的山上。当我看到特蕾莎的文章时,我突然觉得我要哭了,我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了勇气。她对自己的软弱感到绝望,但她实在控制不了。她说:‘不!这不是我的意愿。’

持枪者立刻垂下了枪口,很平静的说:‘如果这不是您的意愿,我就不能这么做。我没有这个权利。”

萨比娜既然讲了特蕾莎,那我们就不能忘记托马斯的另外一个女人,萨比娜,同样是托马斯的情人,但是,她却是和特蕾莎相差的太多,我想这也应该是托马斯功劳,他总是在寻找不同的女人,在她们身上发现人最本质的差异,经过他不懈的努力,这才使得我们能够见识到如此丰富的人性吧。

萨比娜是一个画家,应该算是艺术家吧,或许我又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书中有提到“对萨比娜来说,活着意味着观看。视觉受到双中中间边界的限制:使人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的黑暗。

她对任何极端主义的憎恶,或许产生于此。极端主义标志着生命的终极境界。极端主义的基本情况,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希望改变死亡的面貌。”但是,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萨比娜本身的极端,人性是矛盾的。

萨比娜总是在叛离,这点她做的比特蕾莎可是要彻底的多,她不仅是叛离她的情人,她还要叛离这块土地,叛离这个世界,她认为叛离才是美,她不想被束缚,不想被埋葬在石板之下,所以她一直都在前行。萨比娜给托马斯写的信中有那么提到一段“我想在我的画室里和你**,就像是在剧院的舞台上。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

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法离开我们……”这就是最好她最强烈的宣告。后来文中又提到爱她的弗兰茨,弗兰茨为了要和她在一起更是背叛了自己的妻子,那个他曾经发誓要忠于一生的人。但萨比娜认为她不应该留在这里,让她成为弗兰兹的财产,这让她觉得她想要的一切都会在公众面前展示,她不能容忍,她害怕,所以她很不安,她又背叛了。

于不同之中显出才是真正的不同,那么叛离世界就是这其中的最美的一种,因为和整个世界不容,那么必然是这世界中最最耀眼的焦点,犹如黑夜中灯火,犹如上帝周身的华光。我想,人是需要这样的精神的,疯狂有时也是一种动力,即使是这样的代价将会很沉重,但是对于要叛离世界的人来说,这样的沉重又和鹅毛的轻盈又有什么区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身也不是矛盾的,沉重的是脚下踏过的大地,轻盈的是自己的肉体,就如同肩上的重担,还有欢愉的内心,这可以是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是一种极端的转换。

弗兰茨其实,有些地方我还是蛮喜欢弗兰茨的,这是一个很大众的人,是这本书里面最现实的一个人了,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媚俗的人。一开始我对作者用这个词很是不解,但是自己想了很久以后,也没能想出一个更为恰当的能够描绘这样的情景的词语之后,我就理解了。媚俗,就是对世界对这个社会对人类自身有一个统一的认知以及肯定,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交流,需要精神上的沟通,需要得到肯定,尤其是自身的价值,这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本性的需求,不可磨灭,除非他们要叛离这个社会。

弗兰茨就是典型的一个媚俗的人,因为他需要上述的一切,这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可以从他从事的工作,还有他的妻子身上得出结论。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媚俗却不是对他的否定或者是鄙夷,正相反他应该是被赞美的,我认为社会正是由这些媚俗的人所创造的,要是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这样媚俗的人,那我们看到的社会是怎么样的,我想这将会是《十日谈》里故事开篇的一样的场景吧,社会的秩序正在崩塌,人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当每天都能在行走的街道上看到数不清的死人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保持住自己精神不受侵害,有人尽情的放纵自己,毫无顾忌,闯入他人家中肆意胡为,女人放下了矜持,男人卸下了绅士,到处都是欲望的淫笑,酗酒抽烟糜烂的烟气充斥夹杂着死亡的呼吸,还有人却是独立于世外,他们不勘忍受这样的世界,崩塌的社会同样是他们的信仰与遵守崩坏。所以,他们选择在乡下偏远的地方,清修祷告,期盼终老一生。人性的本能,一旦没有约束,会有多难看,我无法想像。

社会是需要媚俗的,媚俗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道人类自己加之于本身的枷锁,他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肩上还是承载着负担的,我们的前行的道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媚俗教会我们要懂得文明礼貌,教会我们要遵守道德规则,媚俗教会我们要人一样的活着,所以,可以说媚俗就是维持着这个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我们离开不了他,虽然,他就是我们所创生的。

然而,这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弗兰兹,因为他遇到了萨比娜。为了萨比娜,他开始了自己的媚俗之路,这媚俗又不同于世人的媚俗,这媚俗似乎只是为了萨比娜,只是为了他自己,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他岁生活于这个媚俗的世界,但是,这媚俗却是可以有自己的定义,无意到最后,我相信他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义,他离开了自己的妻子,选择了和那个女大学生在一起,最后还和那些媚俗的人一同前往了柬埔寨,并且将他的生命也终结在那里,但是,正像他的墓志铭上所刻写的那样“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弗兰茨。

托马斯好吧,我想现在我终于可以定下心来写写本书中,貌似是主人公的托马斯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一个主要人物,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特点,这是一个世界一个社会,社会又是有集体所组成的,而集体又是有个人所组成的,好吧,人体又是器官组成的这里我们就不分析下去了。所以,世界是由个人组成的。请允许我稍微改变一下概念。这里我们不是从整体论的角度看,而是从还原论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生物学、神学还是哲学,毫无疑问,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太阳。只有一个。

所以,没有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会成为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运转的宇宙,谁都不能否定他存在的意义,就像是我们不能否定宇宙的存在,要是我们有一天否定了宇宙,这样不就同时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存在嘛,况且谁也不知道别人内心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也许,一个人从来到走,我们只能看到他的表面,内心的东西,他不说,谁能知道。

貌似,我这样讲又片面了,形而上了,但是,也仅仅是我自己的观点罢了。(对了,这段东西跟托马斯木有半点关系~)

其实我一直都不大懂托马斯,在我看来,托马斯就像是个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他要替上帝了解世人的不同个性所在,看看人到底有何才能统领他所创造的世界,想来,即使是上帝造就了我们,但是他一旦给我们的生命添加了灵魂的动力之后,便是也不能再掌控我们自身的意志了。托马斯是个外科大夫,他做外科手术的时候有一种强烈而又短暂的亵渎神灵的感觉,正式这个吸引着他,并且使他把这个职业更看做是命运的使然,是非如此不可的,就像是后来他为了特蕾莎放弃这项使命一样非如此不可,然后从这里我才真正知道他是怎么爱着特蕾莎的,再怎么放荡滥情的人也需要一份真正的爱情,他和特蕾莎的爱情就开始于特蕾莎以某句话印在他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9

这是一本看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数次顿悟,看完又是一脸茫然的书。

所谓的不可承受的“轻”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在给自己加枷锁,越加越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解。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就好像无忧无虑、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压力却让人真实地感到活着。人们为了去感受存在,为了去感受活着,忙忙碌碌,四处奔走还是不知所措。不过这也是好的,总比天天躺在床上,刷着事不关己的消息和新闻,吃着方便又丰富的外卖的,所谓岁月静好实则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书在后半部分开始强调“放下”。“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欢乐。”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又觉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压力,随心所欲只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着就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吗?可是不在乎太难了,既然是生活在社会中,既然会与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我。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生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说明,所以顺其自然,该发生的都会发生的。

正如书最后说的“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并不需要过于复杂地去思考、处理。自由自在,顺其自然也很好,自己给自己自由可能就是指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并且为了这个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吧。毕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变得自在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10

作者对“轻与重”的思考实际是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捷克人民也面临着社会制度的轻与重的选择。当时,捷克社会制度的选择是什么,人民应该去**?

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对社会制度的粗心选择,可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祖国和人民能忍受多久?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思熟虑的哲学命题。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回到米兰昆德拉在全篇开篇时的命题:“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11

**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这时,捷克政局动荡,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想让托马斯去那里发展,两人决定去那里生活。但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丈夫仍与**有染,特蕾莎决定离开并返回祖国。但命运和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从此两人没有分开。

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比娜是一位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主题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

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和任何奉承公众的庸俗行为,但这种背叛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存在于虚无之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独立的单身生活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活机遇,他明白萨比娜只是他追求革命和冒险的生活。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引用自百度百科)

当你弄明白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就会发现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这也就揭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但细想就会发现人是避免不了那些追求的,谁不想拥有功名?谁不想拥有利禄?谁不会被儿女情长所羁绊?

这些都是人性无法回避的根本,但这些追求终将是空洞的。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

同时,如果人们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灵魂就会漂泊在各处,进入空想的境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

想着想着人不禁会悲观压抑起来,但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无法避免这些生命中的“重”,那何不豁达一点,享受这生命的过程呢?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12

通信2班王高健 ***

这本书我看的无比缓慢,除去我对繁复的外国名字的障碍外,这本书我越看越有种飘在空中触不到实物的感觉。我看不清自己脚下有什么在支撑着,看这书的时候,起码前面几章,越看这种感觉越强烈。

相当粗糙的翻完了这本书之后。第一条感想是,没想到这故事还挺好看的。作者叙事的功力很深,往往简单的几笔就能交代出很多前因后果;结构安排也挺有趣,有人说像一个一个乐章,我同意,相互之间是贯穿的但又有其各自的主题,很精致。

在故事展开之前,与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小说相比,谈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是相当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我读小说又向来不能向后跳跃,试了两次,才终于逐字逐句把这两章挨过去。到第三章,写托马斯感觉特蕾莎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个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动,让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这两个人物。

而也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从托马斯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该要什么开始,前面讨论的“轻”与“重”,才开始正式现形,“轮回”也才有了具体的,可被阐述、被理解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轮回”是从否定出发的,指人的一生不能重复:“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联系第二章中尼采“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人这不能重复、不可修正的短暂一生相对则是无比轻盈的,哪怕不断地犯错误,走冤路,这些错误也不会如西西弗斯推石块一样,在无解的死循环中被不断重复,形成时间轴上的一个恶瘤。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故而昆德拉对人生得出的结论是个“半真的存在”,因不负重而自由,因自由而去意义。

为了反思和质疑生命中无意义的轻盈,书中的三位主人公托马斯、特蕾莎和托马斯的轻人、画家萨比娜,都经历了一个残酷无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的过程。托马斯所经历的是爱与性的分离。他一方面炙烈地爱着妻子特蕾莎,那个被“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一方面却不能遏制地不断与其他女人发生性关系。

对外科医生的托马斯来说,每个女人都是组成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元素,他探索不同女人的肉体并非为了沉迷肉欲,而是执着于发现每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托马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解剖、征服世界,在征服世界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感官享受,并与此同时不得不承受给特蕾莎带来巨大困扰而引致的毁灭性痛苦。

特蕾莎,这个“顺流而下的孩子”,对人世的理解是从“做女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而始的,她终期一生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自我肯定方法,来试图覆盖与生俱来的生命的自我否定。她爱托马斯,因为托马斯是把她带出第一个否认的世界,接受她第一个肯定的世界的入场券,而不管她唠叨、大叫和咕哝的肚子。但随着特蕾莎和托马斯共同生活的发展,她不得不忍受托马斯身体上得不忠、无尽的噩梦、青春热情的枯萎和世界的沧桑。

换句话说,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尝试发现肯定,却又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否定,走向生命最初形态的回溯过程。

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是个成功的画家,但她的成功却基于对捷克大学教育的严格现实主义的背离,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之时,她流亡瑞士日内瓦,与当地一位已婚教授弗兰茨保持情人关系,但她与弗兰茨对世界的种种看法实际上都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完全相悖。比如说,萨比娜在公寓里只穿内衣,头戴祖父传下来的圆礼帽,站在镜前,手牵着身着灰西服,打着领带的弗兰茨,这一动作在弗兰茨看来是个非常古怪的玩笑,甚至闹剧;对萨比娜,圆礼帽却是曾激发她与托马斯情感高潮的性爱道具,是对往昔时光的回顾,对历史记忆的赞颂。昆德拉用了很多篇幅详细陈列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的语义之差,甚至连“爱”与“激情”都被彻底拆解,显示其中因真正理解的不可能存在而产生的千疮百孔。

最为冷酷的一笔是弗兰茨死前弥留之际,不能说话,面对自己仇恨的前妻别过脸去,这却给对方造成了愧疚、感激的假象。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不沟通、不理解才是生命的长久之态,从生起始,贯穿始终,直至黄泉。

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形成了一个分解生命的立体三角形,这体现在书中前五部分严格对称的结构上:轻与重、灵与肉、糊涂话、灵与肉、轻与重。昆德拉从托马斯起始,提出生命之轻重的议题,曝露每个人物的灵肉分离本质,再回至托马斯,让他彻底否认生命的轻盈之美,告别“世界的手术台”,走向一个不断重复的,枯燥而偏远的末路。

贯穿这前五部分的,除了以这三个人物为顶点的拆解三角形,还有促使每个人物为各自的人生做出正确或错误选择的捷克历史。对捷克历史的瓦解与否定是交织在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三位流亡之人对各自前途与人生意义的思索之中的,昆德拉在用偶然否定人生的既定意义与归宿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思路否定了历史的沉重,抉择的艰难,变迁的要义。特蕾莎年轻时拍摄的那些记录青年人慷慨激昂抵抗苏联入侵的照片,在很多年后竟成了当局用来实施人身压迫的证据。

人生没有轨道,历史也没有目标,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谓“轻者为正,重者为负”的论断终被彻底否定。

在对生命与历史的否定之后,昆德拉还要在最后一部“卡列宁的微笑”中彻底否定人性。卡列宁是托马斯为了解除特蕾莎的孤独而买的小狗。在从布拉格到苏黎世,再回到布拉格,最后回到乡村的动荡中,卡列宁是特蕾莎忠实的伴侣,甚至是她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在卡列宁生命的尽头,特蕾莎终于意识到,她对卡列宁的爱胜过她对托马斯的爱,因为这是无私和不回报的。

接下来,昆德拉更进一步,直接将人性与动物性进行了比较,证明幸福本质上是一种重复的欲望。但是一个有很多欲望的人不能满足于任何简单的重复,也不能像每天早晨为一个固定的牛角面包而吃卡列宁那样快乐和满足。因此,《圣经》中人被逐出伊甸园,而动物得以保留。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这种线性的进步欲望。我们生活在单向时间轴上。时间不会重复,日子不会循环,生命也不会回来。正是因为这种光和线的特性,人们无论怎样奋斗、向往和追求,都永远不会回到伊甸园,获得最终的幸福。人性与幸福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但人终其一生依然会不断的奔跑、追逐,寻求幸福的幻影,这便注定是场悲剧,生命的悲剧。

但奇怪的是,在这本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冷冰冰的否定的书里,卡列宁的死是最温柔的一段。我想这是因为在卡列宁生命消失的过程中,特蕾莎对生命、历史、祖国、爱情以及生命中一切的幻想终于破灭了。她走到了尽头,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纵然那是一个不可遏制的悲剧的真相,却因特蕾莎与这些否定达成了妥协,竟终获释然。

只有这样,她才能穿上最美的礼服,在自由的舞蹈中得到象征幸福的大蝴蝶,最终接受生命无法承受的轻盈,赢得最终的美丽。

归根结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关于真相的书。我们接近真相总是通过否定,而不是肯定的方法。但凡肯定的,迟早会被推翻。

否定就是减法,甚至除法。这是一个不断摧毁生命幻觉的过程。就好象灵魂必须脱离肉体的束缚,才能破茧成蝶获得最终的自由一样;人生越是破灭,便越接近世界本原的真相。这过程固然令人沮丧,甚至绝望,但我坚信这就是唯一的路径:

真相不会以喜剧的形态存在,真理也绝无可能以肯定的方式获得。

这真是一本血淋淋的书,但我喜欢它。它不是虚无主义,它只是在讲真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13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

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

”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但这种平凡并不是托马斯的纵容。如果你想让生命永垂不朽,你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生命价值。如果你不想同时受到世俗媚俗的影响,你应该对尼采说同样的话:

“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一种平凡、冷漠的态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个宇宙的小角落里奏出一首快乐的生命之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13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集合 一部精品好书,能够准确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同时传承着一种珍贵的精神内核。阅读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深刻触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过写读后感的难题呢?不用担心,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准备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文章,帮您轻松解决阅读反思的问题。...
    2023-06-17 阅读全文
  • 生命读书笔记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生命读书笔记”。...
    2023-02-14 阅读全文
  • 受戒读书笔记 读了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某些片段产生很大的触动。 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好好总结和归纳我们所学到的思考和认知,栏目小编整理了以下有关“受戒读书笔记”的内容供您参考,学无止境阅读无穷尽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您提供参考和帮助!...
    2023-07-17 阅读全文
  • 关于热爱生命读书笔记 栏目小编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热爱生命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相信作品这本书很多人都是读过的,内心也有着很多的想法。不如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是否还在苦恼自己的读后感写不好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6-13 阅读全文
  • 生命读书笔记700字模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人触动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感情,还有书中的人物。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生命读书笔记,敬请参阅本文!...
    2023-02-23 阅读全文

一部精品好书,能够准确反映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同时传承着一种珍贵的精神内核。阅读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深刻触发内心的感悟和思考。您是否曾遇到过写读后感的难题呢?不用担心,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准备了一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文章,帮您轻松解决阅读反思的问题。...

2023-06-17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生命读书笔记”。...

2023-02-14 阅读全文

读了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某些片段产生很大的触动。 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好好总结和归纳我们所学到的思考和认知,栏目小编整理了以下有关“受戒读书笔记”的内容供您参考,学无止境阅读无穷尽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您提供参考和帮助!...

2023-07-17 阅读全文

栏目小编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热爱生命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相信作品这本书很多人都是读过的,内心也有着很多的想法。不如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是否还在苦恼自己的读后感写不好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6-13 阅读全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人触动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感情,还有书中的人物。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生命读书笔记,敬请参阅本文!...

2023-0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