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本教育读后感(汇总七篇)

发布时间:2023-09-15

生本教育读后感。

优秀的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在阅读完作品这本书之后,作者的文笔让我折服。我们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这份“生本教育读后感”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

如果老师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让学生反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要教知识,他已经不求了,但你要给他;或者,他自己完全可以习得,你却非要代他取得,那已经不是培养、提升,发展他了,相反会使他变得堕落、懒散,抑制他了。老师的着眼点,不是自己教的精彩,而应该是学生学的有效。

只有在“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况下,老师的教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就变得对学生有用了、有意义和价值了,因而学生就佩服他了,拥戴他了。归根到底,老师应该成为帮学者、促学者,从“纤夫”变成“牧”者。 如果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抑制、停滞,日趋僵化。

过去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生本课堂,要求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锻炼教师的教。教学是为了学习,教是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2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近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z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走向生本》之后。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找一种教育方式,让老师少教,学生多学;使学校能够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利可图的劳动、闲瑕、快乐和扎实的进步。

当我真正地接触了z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便感觉眼前豁然开朗。通读z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其理念之精髓,同时反思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活,则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解放了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z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服务者。

可见,对教识的要求不能停留在说教解惑的教学层面,而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出更深刻的探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z教授的学生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实现从教师本位教育向学生本位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主动、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关键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

这说明学生们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去处理事物和人。这种学生的天性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正确对待、正确关怀,才能长久保存。

读完这本书,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变化: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可以委托给学生的教学委托给学生。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先做,后学,自学,合作学习。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并遵从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进行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关于前置性学习的研究。

前置性学习要求突出体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为以学定教做准备,依靠学生,让生命的精彩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出来。

二、在备课上做加减法。

传统的备课是做加法,我的备课是做减法。我在备课时首先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的? 真正地实现以学定教。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全班展示交流时,充分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倾听、思索、质疑、辩论、讲解、感悟,享受到探索和收获的幸福与快乐。

四、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效果。具体做到,教案设计落实生本,为好学而创新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精心设计前端工作,带来层次性的挑战,变刻苦学习为快乐学习;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创新运行机制,变自主学习为小组学习;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形成,把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学习。

最后把这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赢家总是在寻找出路,输家总是在寻找理由。

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3

九小蔡钦

最近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

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孩子的真实思想和个人感受,一旦发现错误,就大声责骂孩子们害怕!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所带来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这学期的课上得前所未有的匆忙,周一结束复习了仅仅三天,接着放了三天假就要考试。都会复习七八天。因为复习时间太短,不知道复习什么,觉得这很重要,那也是重点,但没有时间。

本学期初,我们开始在仲校长的知道下进行教育。开始的两个月,不知道该做,只知道生本教育要小组合作,要有前置性作业,而且前置作业是课堂中的引子,到有效迁移的作用。可我真的不知该怎样做,又着急又无奈,一直都很茫然,每一节课合作在交流,却又感觉到交流有时的,每一刻光识字教学就得整整一节课,要上台交流,同学们是很积极踊跃,开始是说的人兴奋不已,听的人也还在听,二十多天后,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继续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4

近期,有幸拜读了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行了全面的概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心理年,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有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高度尊重学生和可以刻度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首先,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态度。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各项权利受先受到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应该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

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它,我们才能完全依靠它。 同时,这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将牢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中,努力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5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众所周知,当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的价值和潜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人格和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 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促进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不应该把不同的人变成同一个人。

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承认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既要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信、活泼、积极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

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第三,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的理念,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人格培养教育,是一种完善的人格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

这种人格培养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中国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农民的乐趣就是收获了好庄稼,工人的乐趣就是生产出了好产品,教师的乐趣就是培养出了好学生。” 让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为引导,走出教育教学新天地。篇二: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的教育的一部论著,在这本书里,他就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都作了阐述。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教育面对的是人;我们了解到,神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都是为了学生,伦理是对学生的高度尊重,行为管理完全依赖于学生;据了解,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首先,教育面对的是人。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时期,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改变儿童外部,不是装饰儿童,二而是改变儿童自身,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能动性。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总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所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该开始孩子们对语文并不重视,认为我们天天说话,语文谁不会学!

结果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孩子们还不够认真,不会写字、乱写。自从我接手以来,我的友谊就是引导他们,让他们以标准整洁的方式写作。

我说:“字如其人,大家都这么干净帅气可爱,字也该像你的人一样,你们觉得呢?”从这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字真的进步了。

他们在有意识的改进,这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夸奖,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多么难,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者,我鼓励孩子们读书,班内设有图书角,每个班都有“漂流书”,每周一次读书笔记讨论评选,

激励大家爱上读书。

其次,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原来的制度基本上是一个师德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教师是主体,一切都是为了教师的良好教学而设计的。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为了学生的积极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自然采取小组活动与教师适时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简单的课桌运动,而且还是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真正好处。如我们班在一次名为“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调查、汇报、总结等,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班有11个小组和一个特殊小组。每组3-4人。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小组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每个小组内有成绩好的同学,有中等的同学,也有较差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他们互帮互助,主动探索,很多问题不用老师讲他们就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更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对学生们的要求。

第三,学生本位教育体系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而带来不同,但却会趋向于非人为的先天差别。

学生的自学和小组的相互学习将使他们提高自己,缩小与他人的差距。人与人,比如说是“优等生”和“差生”,尽管所学知识差别很大,但他们都热爱学习、积极求知、勇于探索,这种

共同性会制约两极分化,或者本质上否定两极分化,至少不会出现更糟的情况。

其实小组的划分就体现了生本的观念,每个小组都会自主、自觉、自发的探索学习,使好的同学更好,差的同学有更大的进步。除了11个小组外还有个特别组,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在班长的领导下,相信这个特殊群体一定会成为进步最大的群体。

总之,一定要为孩子做一切,高度尊重孩子,依靠孩子做棉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荆亚楠2011、2篇三: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丘华龙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 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着。例如,许多教师在会议和文章中往往有非常正确的观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跳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的理性定律和演绎定律与学生的情绪定律和归纳定律之间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 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认识到学生是教育资源。老是在扮演泥瓦匠,刻苦地塑造和雕刻学生吗?还是在艺术上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这是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6

我想,作为教师,也应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孩子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孩子完全投入工作,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掌握的熟练非凡,怎样调频道,怎样回看,怎样静音,怎样跳台……操作起来游润有余。我儿子也是这样,家里的电器设备,怎样调制、怎样使用,他最拿手,从电视到空调,从冰箱到微波炉,样样熟悉,甚至汽车的各个配件,都能如数家珍,没有人去传授他这方面的知识,一切都是源于他自己的兴趣,源于他自己的研究,他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幸福。就像唐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将军李广在夜晚以为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的时候,一箭射去,竟射到石头里,而第二天早上知道不是老虎时,再射,就射不进了。

可见全情投入效果非凡。

读完这本书,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让孩子来接受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正如“要穿鞋”,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如“鞋子”。假如鞋子合脚,那么孩子的学习也会处于“忘我”的状态。我们要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尽量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资源,将全部的情感和能量倾注于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读这本书会让人们感到充满激情并且渴望尝试。但同时,又觉得可行吗?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不知道其影响。踏着荆棘,我们需要一路探索!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7

新课程改革以来,经常读到看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原以为自己对这句话比较理解,近日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才对这句话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触悟到,无论是禾苗种植者还是教育者,他们面对的对象是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这几句话,再次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一个班级六十多名学生,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掌握情况程度不同、每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思维方式也因人而异。所以,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和乐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花朵能盛开,星星能美丽,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之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任何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这段话,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没有做到使学生的学习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为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今后的课堂教学,我努力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动性,努力做到让学生是内心渴望是自愿自主的学习,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而只喜欢看电视。老师们感到对此无能为力。其实,这是低估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我们自己的开发能力。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说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严格地说,没有不喜欢阅读的人。阅读满足好奇,阅读开阔视野,阅读荡涤胸怀,阅读提升心智。”书中的这些内容,让我再次认识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阅读兴趣,大量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人格。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这段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定要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向更大的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多提供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多为学生搭建平台,充分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鼓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时,及时表扬;回答不正确时,肯定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再根据问题进行指导;对于那些学习有些掉队的学生,不着痕迹地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与《教育走向生本》为伴,深入认识“生本课堂”,深刻理解“生本课堂”,深化“生本课堂”实践。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8

尊重,教育前行的基石!

——重温《教育走向生本》感悟

《教育走向生本》是七年前我在学校进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时反复研读的一本书,贯穿全书的“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理念,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论述令我耳目一新,书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翔实的生活实例和教学案例阐明的观点和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靠着这本书和专家的指导,我校在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如今重温《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仍然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希望通过生本教育实现这样一种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而让我有新的切身感悟到的是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向每一位读者传达的心声——教育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是教育前行的基石!

1、尊重源于自然。

严春友在《大自然的智慧》说到: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我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总是一个幼稚的孩子,他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共同部分,就像一棵小草只是她共通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资格是什么!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只是海中的一滴水。虽然这一滴水也反映了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然而,人们却情不自禁地宣称要用水滴代替大海。

与自然的智慧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作呕的苍蝇蚊子,美丽的花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渺小的尘埃,都是大自然精湛的艺术作品,展现着大自然博大精深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事实上,人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也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虽然人类细胞被多次替换,但这种顺序不会改变。

恐怕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大脑,它让人快乐、悲伤、思考、理解和想象。用人类的全部智慧创造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的。让这一万亿细胞一起工作是人类智慧所不能及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尊重它们,就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生活,努力改造和支配学生。自然把人创造得如此美妙,数十万年的生命延续使儿童所具有的发展天性、学***存在于生命种子内部结构之中,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自身,我们应当学会尊重、依靠生命体去进行教育,应当通过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机,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对景生情,才能触悟事理,才能最终塑造人格和形成智慧。

2、尊重强调适合。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运用了很多生活实例来阐明其观点,其中的“当鞋合脚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永远被记住。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和学***空前提高了。

多年来,为了生存得更舒适,人类不断改变自然,创造了许多东西,甚至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然而,自然的复仇使我们明白,任何自然的转变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环顾田野,鸟儿在歌唱,花儿在绽放;鹿充满活力、活力和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玫瑰不需要考虑如何生长。为什么人们不能?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这启发我们重新思索教育,教育的确在改造着儿童,使他们从少知到多知,从自然人到带有社会性,然而,这完全不表明,教育就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自然及其规律,我们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应当顺应尊重儿童的自然生命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充溢着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

我是否被认可,我会被说是好是坏,我会得到多少分,我如何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在**,等等。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

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3、尊重创造奇迹。

当你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的时候,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的学***尊重,尊重使学生的学***得以激发,学***发自他们内心的活动,生命以其自然的方式产生新的学***,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他们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合作友爱,思维活跃,成绩突出。

如2011年秋季接任高一年级时,我有意选择了一个中考化学成绩最差的班级任教:将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等级按照相关数据折算成具体分数,100分为满分,该班的平均分只有39.05分,最高分51分,最低分26分,全班43个同学中分数低于40分的达31人,而年级平均分为47.

87年。全年级化学平均分最高的班级,即理科重点班,平均分为57.17分,高于我所在教学班学生的最高分!该班的化学基础有多差可想而知,我刚开始教他们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要“崩溃”了,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式都不会写,很多学生连最常见元素的符号都没有记忆!

在课堂上,他们常常用一双非常迷茫和天真的眼睛看着我,这让我哭笑不得。但我并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充分相信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变他们,高度尊重他们,全面依靠他们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虽然他们的化学基础很差,虽然他们根本不会学***,但我还是坚定不移地把学***的权力交还给他们——这在很多人眼里是想不通、看不惯和无法理解的,觉得我怎么这么狠心甚至是不负责任——学生已经这么差了,且根本都不会学习,你上课还敢不讲课,叫他们自主学习——这怎么可能?但我还是坚持做到了把有限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和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合作、交流与展示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相信他们只是一棵棵还没有把根扎好的幼苗,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最基本的施肥、浇水等事情帮助他们长根,总有一天,他们会顺势成长、开花、结果。

全班统考的相关数据充分证明了尊重创造的奇迹: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得到尊重,只要得到学***由,他们就会很快地接受知识给他们提供的欣赏世界的方式,就会急切地睁开观察真善美的眼睛,课堂是一座知识宝殿,他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他们兴高采烈地在里面自由采撷,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他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

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学会尊重,学会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9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我们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考试的指挥棒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考试结果就不理想。我特别欣赏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统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评课。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这篇长长的报道中,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报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淘宝网购物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篇报道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习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张家界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岁月流逝,西南联大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是联大人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执着精神必将永垂不朽。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所说: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这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是特别值是纪念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灯中曾这样写到:他们点灯竹筒酒不是为我,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身在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难以体味乱世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心境?但当我们在阅读精神的雕像的时候,不妨这样慢慢地思考——什么样的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是战火纷飞年代徒步千里的悲壮,是铁皮屋底停课赏雨的黑色幽默,是吴大猷教授捡拾市场牛骨熬煮的凄美爱情,是潘琰盐水泡沙石锅巴的坚强与辛酸,是牛圈大师华罗庚深夜的奋笔疾书,还是郝诒纯为了中国地质学背后吞咽的苦泪不看联大纪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身处安逸,尽情淘宝网购物的阅读呼吸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和有机进化最重大的成果。人的出现标志着物质运动的社会形式的产生。只有人才具有认识自己、认识和改造周围世界的能力。因此,人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和主力。教育是改造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对人的尊重是理所应当的。教育又区别于其它职业,它改造的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内在潜质。

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因材施教”的再次延展,把尊重个性,讲求方法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这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意的再次探究和思考。

生本教育读后感 篇10

育婴里小学·田宇

假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服务。用语言去影响他们,用环境去教育他们,用活动去培养他们,但不要盲目地灌输知识。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办事。他们必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加班加点,才能得到差分。老师的指示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而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意志。

作业做完了,学生们听话了,但是他们的分数提高了吗?不一定。有时候恰恰相反。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一味地服从,盲目地抄写,小心谨慎地循规蹈矩,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生命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好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处于教师本位的教育状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师。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热烈,也就是说,学生配合不好,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法等因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的非常好。相反,脚会疼,会不舒服,会反抗甚至生病。

如果我们的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那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数学和人文数学的教育、整合“开放、兴趣、开拓、创新、艺术、成功、展赏、挑战、超越”等因素,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实、美、用、创”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现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体系为主要教学形式,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⑴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⑵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⑶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⑴⑵题,中等生解决第⑶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③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

”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例如,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他们发现3、6、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36、48、114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三。改变表达方式,让学生贴近数学。

如,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统计了班级里纪律记录本上和卫生记录本上的学生姓名,同样上统计课,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了解了近段时间班级里谁扣分最多,谁做的最好,给后进生以无形的鞭策,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的收集,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学会成为一种独立的行为,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完全忘我,做到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进入完美的境界。

相关推荐

  • 《资本论》读后感(汇总十五篇) 写好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必备的看家技能,写作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要想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多花一些心思,那么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资本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
    2023-08-25 阅读全文
  •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读后感汇集8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您也许正在阅读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爱的教育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9-29 阅读全文
  • 2023亡羊补牢读后感(汇总七篇) 接下来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会为大家分享“亡羊补牢读后感”的方法,请收藏此文以便时刻观看。书籍是一座连接你我心灵的桥梁,它让我们可以更真挚的交流,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一些情节非常感兴趣。读后感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感情,把我们和书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023-08-06 阅读全文
  • 最新关于小学生老舍读本读后感汇总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文风质朴无华,但是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读完之后,写读后感来记录你的启发吧。在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个人物角色?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关于小学生老舍读本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2-12-10 阅读全文
  • 读过的一本好书读后感汇总7篇 读书实在是一件很辛苦、很快乐的事。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你应该也在找推荐阅读的书籍吧?以下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过的一本好书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

写好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必备的看家技能,写作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要想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多花一些心思,那么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资本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

2023-08-25 阅读全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您也许正在阅读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爱的教育的读后感呢?下面是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9-29 阅读全文

接下来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会为大家分享“亡羊补牢读后感”的方法,请收藏此文以便时刻观看。书籍是一座连接你我心灵的桥梁,它让我们可以更真挚的交流,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一些情节非常感兴趣。读后感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感情,把我们和书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023-08-06 阅读全文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文风质朴无华,但是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读完之后,写读后感来记录你的启发吧。在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个人物角色?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关于小学生老舍读本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2-12-10 阅读全文

读书实在是一件很辛苦、很快乐的事。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你应该也在找推荐阅读的书籍吧?以下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过的一本好书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