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8-25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优秀的作品让我们惊叹不已,每次观看完一部影片后,都会被其中的人物所折服。 观后感,是对观摩过程的真实感受的反映,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电影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和解析能力,如何通过观后感抓住作品名的核心内容呢?根据您需要的资料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精心整理了“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为了避免重要信息遗失建议您收藏该网页链接!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

最初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吸引到我是因为它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曹雪芹先生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十二个鲜活的如花女子。而相隔数百年之后,同在金陵,这个六朝古都,又孕育出十三位可歌可泣的人物——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教会女学生、几个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那里,共同应对一场生死浩劫。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那里,发现了女学生,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然而日军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表演节目。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团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风尘女子,身披唱诗袍,怀揣利剪,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想想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想象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读者看到那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耳环和猫而跑出去冒险,而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毕竟她们是遭人嘲笑戏弄的边缘人啊。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同是13岁的豆蔻年华,教堂里的女学生们依然过着天真浪漫的生活,而玉墨就被迫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一个“坏女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在春天到来之前就遭受了残忍的摧残,她本该天真无邪的生活彻底被那些逼良为娼的人们所改变了。在这些岁月里,她们的天真浪漫早已消耗殆尽,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她们的英勇可歌可泣、可叹可悲。她们的伟大更显得日军的卑鄙,对她们的敬佩更激发我们队日军的憎恨。

那曲《秦淮景》,她们是第一次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三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终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吴语总柔软,却唱了一曲的刚烈。

在古诗《泊秦淮》里有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不然,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声名狼藉,被世人鄙视,却为女学生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市到处都是尸体。这些花季的女孩不害怕吗?我们去找你。

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妇女说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令人震惊和难忘的一件事。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烟还在飘,在南京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册上盘旋,在我们的心中飘荡,永不消失。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临终前,十二位妇女展现了她们的风采,歌颂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

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们的调侃中夹杂着人性的温情。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

她们用微弱的力量为和平筑墙。

2018年的西安,电影《金陵十三钗》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3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2037年的西安,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4

无法忘却的记忆

——读《金陵十三钗》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满天,枪炮轰鸣,血流成河。

三十万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定格。

这惨痛的记忆,永远也无法让我们苦难深重的民族忘却。

隔着历史的风云,越过岁月的尘埃,导演们一次次在银幕上重现这一幕,《南京南京》让所有观众泪奔;雕塑家们用血泪雕成凝固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树立的一尊尊雕像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作家们压抑着悲痛将残酷的战争浓缩为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回忆的苦痛……而小说《金陵十三钗》,被改编为电影,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书中以一个十四岁少女的视角来写,她的见闻、她的感受、她的恐惧……,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让我们再次感受遭受异族侵略和杀戮时的无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这冰冷的枪声中还有一丝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温情:明知庇护伤兵可能会给教堂带来灭顶之灾,英格曼神父还是收留了无助的他们;五个死里逃生的战士,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不受连累,甘愿挺身受死;……异常是文章最终,那十三个秦淮河上卖笑的女子、被自视为纯洁的女学生瞧不起、认为她们无耻下流的十三个女子,却在生死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替女学生进入虎口受难……这滴着血的温情,一次次进入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所遭受的苦头而悲愤!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像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不会有生命危险,更不会被任何肮脏的东西玷污……可是,战争这个魔鬼却会破坏这完美的一切,让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他不仅仅断送女孩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会将她们送到人间地狱甚至是死亡。那个十五岁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日记》中的“我期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让所有读过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钗》中的金陵女子学院的女孩被心怀叵测的日本鬼子在圣诞之夜要求去为他们唱赞美歌,手无寸铁的她们面临的是被蹂躏被残杀的命运!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有一面关于外国人保护中国难民的纪念墙,其中一段文字印证了十三钗的命运: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会来到金陵女子学院,带走20多位十几岁的女孩,而这些被带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来……

掩上书卷,**在国家公祭日的讲话又一次如黄钟大吕般在耳边响起:“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仅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是的,这段历史永远不能被忘记!同样十四五岁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但我们更要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祖国完美的明天,我们该启程了……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5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

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开局荒诞又香艳,秦淮河女人和教堂女娃子注定水火不容。

从秦淮河女人爬进教堂围墙开始,南京话,扬州话争相竞彩,眼波潋滟,婀娜的旗袍和细腰肢款步走来,一幅活色生香的动态图徐徐展开,处处风情,处处妩媚。

这些姿态艳丽的女人们亲切又泼辣,给沉寂的教堂带来些烟火气息。

书大部分是从书娟的视角来看的,13岁的女学生有种本能的厌恶,厌恶“不爱自己的父母”,延误“不知廉耻的妓女”,延误好看不自知的女同学。

源自对世界的无知,本质是一种自我厌恶。

妓女们插科打诨耍无赖,是看透人情世故的一级好手。对女学生日省三次的鄙夷,她们也不计较,这些未见过世面的雏鸟哪里知道她们的辛酸和委屈,两路人了。

不用理论也根本不值一提。

赵玉墨——五星头牌秦淮河名妓,两次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认可,对天生的卑贱认命。

牺牲13个妓女,救下13个女学生,不是义务,也不符合社会设定。

所有人都瞧不起她们,只值五十大洋和一根金条的女性。每一个都可爱又美丽,喜欢撒娇,向往爱情,对于强加于身的命运有资格嬉闹叛变,但是她们选择了成全。

豆蔻说:“不要谢我,娶我吧!”

日本老兵,一说到这个词我就非常的恶心,把豆蔻绑在椅子凌辱上的照片作为战利品,夹在笔记本里留念。

严歌苓质问:这样深的心灵伤害和羞辱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淡忘?

我回答不上来。

假如这消息是真的——成千上万的战俘被一举枪杀了,那么,我宁愿相信我们又回到了中世纪。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上活埋四十万赵国战俘的丑闻,你们大概并不陌生。不要误以为历史前进了许多。

联想到最近的一些时政。历史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车轮滚滚前行,可能就是个世故又圆滑的不倒翁——左偏右倚,玩弄权术。

南京城生灵涂炭,人人自危,狗却改起了吃人肉,养的油光水滑。

中国的狗竟仗了日本兵的势,人心都沉下去。

这场罪行是罄了全世界的竹篾,也难以书写完的。这本书只给我们讲述了那个修罗场的一个角落,这份屈服和仇恨我们应始终牢记。

此恨无关风与月,这是一本应该读的书。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7

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杯具,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必须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礼貌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一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我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我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终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8

冯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小说做了部分改编,我个人认为是很好的调整。小说和电影,都非常喜欢。

比如,立场坚定、信仰正义、责任分明的英格曼神甫和副神甫,由一名为之做殡仪服务的人代替,人物矛盾性和多样性的冲突更好的体现。他介入的初衷是为工作,是付出劳动换取酬报的等价交易,在玉墨等风尘女子面前,美色和美酒也是一种类型的享乐的交易。而后,当日军侵入这片在千疮百孔、横尸遍野、人性沦丧的南京城中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庇护所,他依然站出来,只能凭借徒劳无力的文明人间交流才适用的口舌,去试图阻止和保护那些少女们。在深深体会到痛苦和无力之后,在生命也受到威胁并且清楚时刻及继续承担的风险之后,他依然甚至更加坚定的奋起对抗。同时,看待妖艳风流的青楼女子们的眼神,也从轻佻的调情变成折服的尊重。爱情,始于心灵对视的尊重和高贵,它可以在生命任何一个瞬间绽放。

以及,小说里战败落单逃生的中国军人更具有现实的真实性,但对于电影,缺少引人热血沸腾的火力,会冰冻观众惩治这帮禽兽的期望。小说里,缺少组织和领导,无法有效沟通,甚至错杀同盟,在饥饿、寒冷和近似眼盲的情况下,他们愚钝的相信日军的骗局,像被赶尸人驱赶着走进屠宰场,行走的尸身将鲜血灌满江水之后,带着窟窿躺下了。凭着本能的嗅觉勉强活下来后,在教堂与日本人的对峙,也只不过是一场被延后的死亡。没有反抗的能力,没有以一当百的机敏和魄力,更没默默守护在教堂外拿自己做诱饵吸引日军与之同归于尽的壮烈……只有憋屈的、隐忍的、无奈的、始终逃不过被折磨被蹂躏被屠宰和含恨而终。电影里需要一点英雄主义的希望,小说里是无法不承认的现实的佝偻。

再如,把配角的老顾、乔治、法比压缩成一个陈乔治出场,他的角色是一枚衔接加固的楔形钉,把女学生、秦淮河女子、假神甫、中国军人、日本人这五部分连接在一起,在最后顶替赴宴时,又作为独立的人格成为一枚亮点。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深深的震撼。在看书之前,又找来电影重温一遍,视觉的震撼冲击和小说更多的细节和想象空间,两者并不冲突,反而以不吻合的两部分拼凑成更完整的体验。我永远忘不掉日军残暴兽性的画面,如果茹毛饮血的虐杀还可以归罪于战争流淌的腐败血腥,那伸向无辜少女们的肮脏魔爪,要编织多么荒唐的借口才能堵上流脓恶臭的人性?更应该说是蜕变的兽性吧。

最后,脑海里长久的回放着金陵的十三钗站成一排,摇曳身姿,浅吟低唱的走过来的画面。她们的美,是历来被大义指责‘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凛然人士忽略掉的。如今,撕去标签式的面罩,更多的人看到面罩下一副副生动的面容和她们身后的故事——活着的复杂的故事,这样的话,她们的灵魂就不会因面孔被抹平而消泯了吧,愿一切受苦的不幸人,安息。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9

下午给队长下《逆战》时,顺手下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晚上抽空看了下,2小时25分钟的时长,着实有点吃不消,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不过观看影片中却再没有了那种感觉。

关于南京的电影,在看之前就会让你心里蒙上一层尘埃,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不管它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都不能逃脱历史给它做好的定位。在这个背景下,没有生活,只有生存。当人的追求已经从生活降至生存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分外残酷,因为“生存”这个词太容易让人想到原始,想到那个适者生存物竟天择的世界。与此相应,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的温情也就分外珍贵,让你不得不肃然起敬。 电影要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开头的一段李教官们的战斗只是点缀,在那样的背景下,男人就应该义不容辞,战在最前面去,然后引出本该受保护的女性主人公。 天地阴阳,各司其职,无关男女平等。女人本就是弱小的需要受到应有的保护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境域是更值得关注和同情的。有些电视剧塑造的一些抗战时期身手不凡的女特工,已经多少忽视了女人的天性,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中女性生存境域的关注。如果有女权主义者想从这个角度看特历史看特男女平等的话,不妨去探讨《金陵十三钗》。男女平等不是把女人硬生生地“制作”成男人,让她们承担与男人同样的责任,而是各以其能司其职,偶能超越便是莫大的勇敢了。

先是有一个烟火纷飞的战场,或许吧,我觉得唯有生死不知的年代,才能有那种人命泯灭的卑微,以及——伟大,卑微标注着的伟大。它是那种无力改变,然后又决心付出的东西,这就称之为——牺牲! 教导连的十几条汉子,决定为一群女学生掩护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决定了死去,有一种英雄,叫做视死如归。为了队友能接近装甲车,用自己的身体给队友挡子弹铺路,内心涌起一种悲凉与血性! 乔治,一开始感觉他是一个小孩子,虽然他心里有着一份责任,有着一份承诺,可是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来完成这个承诺.到最后,我真希望他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妩媚的女人,哈哈.用生命去守护一份承诺,真得是一个最最男人的事情. 那个假的祖父,最开始感觉他是那种玩世不恭的人,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他去在意的,当然,没有正义,没有善良;只有钱,和红酒.当然,电影一定会这样演,最后,他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那个人,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他一定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对于他和他所为大家做的一切,就觉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入人心的东西,即使是他说,他是因为他女儿的死才开始做殡葬的,也没有让我太感动.一定是因为那个老外的演计不好.哈哈. 只为让浦生听到自己用四根弦弹出的好听的琵琶曲,豆蔻冒着生命危险走出了教堂,因为浦生像她弟弟,她觉得可怜

。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有心去体味一下豆蔻的内心,或许你会看到另一个悲伤的故事。此时的姐弟温情,在战火的背景下,带着血色,如此凄美!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香兰跟豆蔻放在了一起行动,而动机却不同,香兰只是为了回去拿她的耳环。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爱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香兰这一举动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女性最本然的状态。而把她们俩放在一起,正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女性本来应该像香兰一样,但这个特殊的现实却更应该唤起豆蔻一样的温情与勇气。 书娟,一个聪明,善良,正直,勇敢,机智,好奇心重,有主见的女生.她有着姐姐在十三岁所没有的很多非常优良的品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女孩.我很喜欢她.即使那些秦淮河的女人是让她不齿的,让她不屑为伍的,但是,在那样的一个生死关头,她还是非常果 断的救了那些女人,不仅是不求回报,而且,她并不觉得她做了什么,因为,她觉得那个时候那样做是正确,正常,自然的事情.

“十三钗”的形象是由自私麻木开始的,她们的勇气随着情节的推进一点点被唤起,并最终完成了她们的壮举。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但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只能以宏观的 视角塑造“十三钗”的群像,而无力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但其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参照,那就是玉墨,关于她的述说比较多,正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去观照每一个人。 玉墨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非又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你这个过客不会在意的。”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每一个观众听的。对于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只是过客。对于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连过客也不是!不管我们如何感动,如何投入,都不可能触碰到那已经远逝的历史。但她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关注这句话,可以将电影的容量放大无数倍。历史是人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我们不妨把电影中的主角换一下,换作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那又将是多少故事!

虽只一部电影,可说的却太多,我不说太多。只想用上面这些话说一个意思:做个有心人去品味电影,你会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 这是一个杀戮与救赎,战争与牺牲,信念与寄托的故事。华丽的旗袍服装,出色的光影设计,人物鲜明的个性,地道的南京方言。唯一衬托的,就是那缥缈的人性了吧。 故事的人性,或者是陈教官的风雨衣,或许是秦淮河上的《秦淮景》,也可能是神父的葡萄酒。最后的一个精彩部分,来自于空白。 不知道原著里讲没讲那十三个代替女学生的人最后的下场,也许是被杀了吧。电影里,这一段是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书娟她们的侥幸逃离南京,很喜欢这样的设计,不知道,谁都不知道玉墨她们最后怎样了,也不需要幻想,就像书里最后的留白那样,留在那,最后一汪眼泪便是永别。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0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勇敢的战是勇鲜血赢得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决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鲜血的革命先烈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书娟阿姨年轻的心里充满了对玉墨的仇恨。她是一个破坏家庭的著名妓女。她讨厌毁了自己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

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后悔了,玉墨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她应该早点原谅她?

但今天,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地原谅了。我们应该恨谁?军国主义还是我们弱笑的祖国?

这段血淋淋的历史让人记忆犹新,善良正直的美国人惠特林女士在经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之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身亡。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1

自古侠女出风尘——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痛苦而压抑,也许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我能够体会张纯如在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时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

虽然我屡屡下定决心,关于南京大**题材的电影以后绝不观看,但我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却又似藏着无数人类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过下一部电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关于南京大**题材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大多是以纪录片或是旁观者、幸存者的采访或是历史遗留的资料片的形式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如《张纯如》(2007)、《南京》(2007)、《拉贝日记》(2009),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从影片一开始就犹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脏,剜出一块块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为线索,讲述一个故事,或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南京1937》,《南京!南京!》,《五月八月》这些电影场面往往没有那么血腥,心里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和18岁以下青年也能观看。

但我认为,这却没有能够正确的表达历史,对日军的暴行轻描淡写,尤其是《南京!南京!》甚至有美化日本纳粹军人之嫌。

电影《金陵十三钗》我感觉特别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实的还原了南京城惨遭蹂躏的真实场景,真实的再现了中**人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惨烈,真实的再现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对禽兽般狰狞的日本鬼子时的绝望和无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惧。但是,电影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回顾那一段痛苦的历史,而是刻画了12名秦淮河的风尘女子(本来是14名,被日军杀害2名)为了12个教堂女学生(本来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军暴行从楼上摔下死亡)免遭侵华日军摧残挺身而出的感人故事。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演和编剧对于风尘女子的描写进行了装饰和美化,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故事,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剧情大概是外国传教士领着一群中国人逃难,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学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军的堵截,他们强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当然,禽兽的日军跟想要留下女学生,在外国传教士严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万分紧急的关头,人群中的十几名妓女为了保全大家,最中还是从中站了起来.......

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极为浪漫的表现手法,使得如此重主题的影片除了苦涩和痛苦之外,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的味道。比如,一名风尘女子为了给即将死去的伤兵(她觉得他长得像她的弟弟)谈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为了拿丢失了耳坠的女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跑回青楼去拿琴弦,结果,琴弦拿到了,却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惨烈我不愿再回忆。但实际上,这只是浪漫主义的故事情节,事实中,那时人们躲命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演绎这个电视和电影中常常见到的感人情节呢,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所在吧。

还有,在12名风尘女子为了代替12名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12名妓女换穿女学生的校服时,却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由于女学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头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帘,缠胸部,改衣服,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使得妓女们放声大笑,相互开起玩笑,也令现场的观众忍俊不禁。这显示了妓女的乐观精神和善于调情和骂人的天性。在我看来,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体现。就要开到刑场了。一定要谨慎。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就没有观影的机会。

电影的男主角约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颇让人值得玩味。约翰不是传教士却最终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外国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场老手。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人性最初的悲悯,使他在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名保护女学生的牧师。他与玉墨的邂逅、调情以及后来的爱情也都带有浪漫色彩。约翰和玉墨之间的调情和对话非常有趣。它们是美国式的幽默和法国式的浪漫。它们给人以种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感觉。不过,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将的导演水平到了极致。

本文详见:

擅建者行的藏金阁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篇12

高大庄重的教堂在纷飞的战火中蒙上了深深的阴霾,就这样静静地伫立于沦陷的南京城。这是我在《金陵十三钗》中看到对教堂的印象,肃穆而庄重!同时让我闻到了残忍的气息。

1937年,日本人入侵南京。当六朝古都变成废墟时,许多中国人被困在城市里。说明南京已经沦陷,在古都的教堂中,一群受惊的教会学校女学生,一群避难的秦淮河妓女,一个冒牌神父约翰,透过琉璃窗,悄悄滴观察着教堂外的动静。对于在南京残暴的日军来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逃离南京,于是他们开始了战争和对人性的追求。

影片的开头是一支十数人的**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也因为这突发的营救,丧失了出城的机会。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大批日军和坦克,造成李教官等人多人死伤。最后,李教官选择留下来保护教堂里的女孩。

而李教官自始自终都守护在教堂对面,连死去的那一刻,他的身体坠落的那一瞬间,正是体现了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形象 。

与战争的残酷相比,我最为感动的是教堂里女孩们的歌声,那是纯洁而神圣的。悠扬的歌声仿佛是对破碎的古都的追悼,也是对死去的军民的慰问。那萦绕在心头的伤痛渐渐抚平。。。。。。

琉璃窗上那双害怕但探究的眼睛,以她个人的视角看待这发生在教堂里一切,冒牌神父约翰的到来无非是给教堂里的人带来了希望。书娟,包括玉墨,希望约翰能帮助她们逃离南京。而作为殡葬师的约翰无缘无故地就卷入了冒充神父的任务中,或许之前看到的约翰是多麽的不靠谱,书娟对其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可他最终还是在关键的时刻站了出来。说到最让我震惊的画面,是日本士兵以袭击者的名义进入教堂,但他们想玷污教堂的女学生。

醉醺醺的假牧师约翰,面对女学生的恐慌斗争和日军士兵的无耻,觉得这是对人醒的侮辱,于是举起国旗,敬畏地说:这就是教堂。你们不可以这样做。

楼下的士兵因为这个愤怒的声音纷纷停下,而此刻惊恐的女学生纷纷从日本兵的铁蹄下挣脱,寻求神父的庇护。也许从那一刻起,约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觉得这个教堂的人需要他。

约翰很棒。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他选择了留下。

就如我也难以抛开世俗的成见,当秦淮河的女人好像泼妇骂街的在教堂问口叫嚷的时候,我的脸色跟女学生一样,充满着鄙视。她们耍无赖的躲进了教堂的地窖,也频繁与女学生发生口角,令女学生更加看不起她们。而后,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她们也不是像我们印象中所说的“**无情 ”。

她们悉心地照料李教官所托的伤患,而豆蔻待其如亲生弟弟,为取琵琶线为死者弹奏,冒险跑出教堂,最后死于非命。最让我感动、最让我欣慰的是,为了不被羞辱,以一书娟为首的女学生倔强地站在楼顶,准备死去!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头郁结。不料,以玉墨为首的风尘女子苦言相劝,而她们竟然答应愿顶替女学生去为日本军官唱歌,但大家都知道何止是让她们唱歌这么简单。这一刻是女学生和十三钗从对立走向仿佛心灵的改变。

了解风尘女子的不易,竟是玉墨对约翰的一番倾述,玉墨可怜的身世隐射出风尘女子的辛酸。而也使得约翰对玉墨的感情升华。

其实不得不提一下书娟的父亲,我们可以骂他汉奸,可以鄙视和唾弃他。但是请不要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也许面对书娟的不解,他宁愿接受叛徒的称号,也不愿冒着女儿的生命危险。

所以他会悄悄地帮助约翰,最后使自己陷入困境。也许在知道自己的女儿真的安全的时候,父亲才是真正地放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约翰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书娟说的话:

书娟,你父亲是个好人。也许在那一刻,书娟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正能量句子 277433.com]

一开始,人们对乔治的关注很少。我只记得孩子对已故牧师的爱。他恳求约翰留下来,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他。他经常抱怨自己没有保护学生,配得上牧师。这些层层的伏笔,对于后面乔治提出要替代女学生去的时候,我并不表示惊讶,如果那些风尘女子能够舍身取义,何况这个长于教堂的小男孩。

因为战争,教堂的气氛非常紧张和庄严。渐渐地,气氛逐渐缓和。最后,虽然天气变得有点暖和,但还是让我们感到越来越沉重。特别是秦淮河上的女人重唱《秦淮景》,那曼妙的身子站成一排,和着那娇柔的嗓音,慢慢地走向教堂深处。。而我才知道我们关于美与丑,卑贱与高尚是否真正地看懂,还是不如这些早已看尽人间冷暖的风尘女子。

所以谁又敢埋怨她们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最后,结局并未交代她们的生死,可能不想如此赤裸裸地表现故事主题,因为有些东西是要从中得出并深久影响的,比如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尊重,救赎。

虽然《金陵十三钗》中不乏民族耻辱,人们认为大尺度,例如南京沦陷,日本兵**。这个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当你把丑陋展示给人看得时候,被羞辱的不是你,而是那些制造丑陋的人。

就如历史不能被消费,它应该被铭记,尤其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我们这个民族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历史,是要被永远铭记的。

我们这样以足够清醒的头脑,去继续开船属于我们民族的辉煌。

相关推荐

  • 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模板 当我们欣赏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时,看了优秀的影片之后,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的感悟和知识我们应当记录在观后感里,方便我们日后吸收,写观后感有“感”无“观”,就如同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观后感金陵十三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8-20 阅读全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7篇 此时我们应当将这些想法和见解写进观后感,观后感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所看到的内容,一篇合格的作品名观后感都具有哪些特点呢?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信息,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10 阅读全文
  • 202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1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除了读书,观看电视剧和电影也能让我们有所成长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有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用文字记录下人生中的故事成为自己的回忆专家,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2023-05-11 阅读全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10篇 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怎么判断自己写的作品观后感是否符合要求呢?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震撼呢?以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由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5-11 阅读全文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集十二篇)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 不妨记录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成长。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搜集了有关“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愿这能够对你的情况有所启发!...
    2023-08-10 阅读全文

当我们欣赏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时,看了优秀的影片之后,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的感悟和知识我们应当记录在观后感里,方便我们日后吸收,写观后感有“感”无“观”,就如同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观后感金陵十三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8-20 阅读全文

此时我们应当将这些想法和见解写进观后感,观后感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所看到的内容,一篇合格的作品名观后感都具有哪些特点呢?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信息,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10 阅读全文

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除了读书,观看电视剧和电影也能让我们有所成长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有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用文字记录下人生中的故事成为自己的回忆专家,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2023-05-11 阅读全文

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怎么判断自己写的作品观后感是否符合要求呢?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震撼呢?以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由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5-11 阅读全文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 不妨记录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成长。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搜集了有关“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愿这能够对你的情况有所启发!...

2023-08-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