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庸》读后感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中庸》读后感。

大家从小应该就有写作的经厉吧,作文是极具开放性的文字表达,多读优秀作文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背范文能写出好作文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庸》读后感八篇”,欢迎你的品鉴!

《中庸》读后感【篇1】

观壁画,学《中庸》

本周三的思品课,班主任带我们到一楼观壁画,学《中庸》

观完《中庸》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含义,我首先回家是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它的思想基础、地位、主要思想等相关信息。《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是子思,孔子后裔,后经秦代学者修订。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天地参”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是圣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真正意义。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还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

《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不是现代人普遍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

包括学习方法:博学、审问、慎思、辨析、实践。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即: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即:智、仁、勇等。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所追求的最高修养是真诚或美德。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就是我这次观壁画,学《中庸》的感受。

观壁画,学《中庸》

《中庸》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观过《中庸》之后,无论是对我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虽说,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它以一个个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句式成文,但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的文字,使得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它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但是经过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它蕴含着很多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无论好似对于古人还是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值得我们遵循的。

首先,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中庸” 之法值得我们当今众多学子进行仿效和借鉴,“博学之”是说学者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因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好奇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一世界的眼光以宽广的胸襟来学习,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之后,学习就是没有根的木头和没有水源的水。“审问”是为学的第二阶段,有所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问到底,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学习,不迷信权威。

问过之后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不能为自己所用,这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问往往是越辩越明的,不辨,则我们所谓的“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指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中庸》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完美主义”与“行动主义”的体现。

总之,观完《中庸》之后我有一个总体的感受那就是:中庸是一种心态,一种文化,一种素质,一种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把两个极端的意见进行机械的折中!其实,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处世,那么我们在为人处世这一方面一定是可以做到十分出色的。

《中庸》读后感【篇2】

一阴一阳即为中庸!万事皆可为,但不可过度,要以中为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讲的就是格物致知,心正意诚,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中庸》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

“中庸”讲“不偏不倚”,有人据此提出质疑,“不偏不倚”不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吗?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地迎合他人的意见,在那里“和稀泥”,失去基本的是非观念。事实并非如此,“中庸”讲的“不偏不倚”是指我们在主观上不要存在偏袒,强调客观理性。

“中庸”更加不是没有原则地“和稀泥”,也不是没有主见地左右逢迎。

中庸思想既讲原则,又是强调灵活变通的。不懂权衡利弊,不知轻重缓急,而一味恪守所谓的“中”,径直地走中间路线,这样也是偏执一端,是与中庸之道相背离的。为“中庸”而“中庸”,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中庸。

一味死板地去恪守,而不懂得与时俱进,不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做出一些变通,这本身就是在走极端。即使这是事实,也必须是有条件的。脱离情况的真相随时可能出错

“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高远而深邃的智慧之一。它即是“造端乎夫妇”的,普通人都能了解一些,并可以去实行它,其更是博大而深奥的,“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就是圣人也不可能彻底去理解和把握它。

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有必要去理解什么是意义?即使它不容易理解,只要我们相信“道不远人”,用心去揣摩它,挖掘它,多少还是能受到些启迪的,对我们当代人而言还是相当有益的

初步了解中庸后,读过中庸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陋习,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浅。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不论时间的发展,或时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中庸》读后感【篇3】

读《中庸》有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

它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了精神和心灵。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拿起铅笔盒。

从那以后,他给了我灿烂的笑容,我和他成了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陈昱霖

《中庸》读后感【篇4】

会昌小学五(7)班余佳韵

中国是个千年古国。在时界上四个古代国家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且文化遗产没有分离的国家。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也数不胜数:《论语》、《大学》、《中庸》……可谓是夫源远者流长,根生者枝茂!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这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回味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事先做好准备,你就能成功。否则,你会失败的。正是如此,也确实不错。明代的“土木之变”后,明朝皇帝明英宗被俘虏,群龙无首,整个北京城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氛围,许多大臣都要迁都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

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我们不该丢下京城,我们要齐心保卫北京城!”于是,于谦就着手整治军队、收敛败军、招募民兵、打造器械盔甲、聚集兵粮……在于谦有条不紊的指挥与准备下,军队士气上升,兵粮充足,北京城城防加固,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后,主动出击,打败了瓦刺军,一雪前耻!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在大臣们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于谦站出来反对,也细心的准备好了一切,最终打败了敌人。相反,于谦虽然站出来反对,但他并没有做好行动准备,而是在纸上谈了起来。明朝的后果是什么?

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好,整个的命运就有可能被你毁掉。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

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你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果会逆转吗?

我的收获不是充满了骄傲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想到这里,我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好几天。

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

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我把试卷发了出去,发现自己不如预期的好。我非常抱歉。 希望时间倒流!

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指导老师:潘莹)

《中庸》读后感【篇5】

读《中庸》,悟中庸之道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也不是庸俗、糊涂、隔岸观火。有些人认为保持中立是卑鄙的,例如,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就是卑鄙的。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

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的意思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工作、教学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努力做到因时、因时、因情、因地制宜。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用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

适当是最重要的,不是最好的,只是最适当的。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俗话说,只要你对自己诚实,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数在于,人的部分缺点。

比如虚伪,爱面子,追求一些对生活本身不重要的东西,比如名利。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纯洁。一个“贪”字,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

佛法中讲,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这个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那种对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的谨慎对待,也吓坏了,不敢忽视。这种谨慎的态度让我理解、量化每一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上并不缺少梦想,而是缺少让梦想成真的人。中庸这学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物,用自然的心去对待自然。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篇6】

《中庸》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哲理深奥、思辨性强、体系严谨,历史上人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莫衷一是,连孔子都认为“中庸之难哉”。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很是重要的思维方**和践行本体论,对于现代人进行修身养性、提高思想深度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是有深刻哲理的的古代思想文献,体现了儒家在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庸所追求的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思想绝不是大众商品而是高档耐用的奢侈品,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做到,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习和追求,相反,我们应该修炼身心、孜孜以求、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修养境界。

中庸是一种理想标准。在我看来,中庸即是对于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加以包容,并合理利用,在具体的运行中作出恰当的先择,把握适度。朱熹还表示,主持人是公正的,没有过错,要在两端寻找契合点,在动态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

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有三种选择:极端、折衷、中庸,我们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要谨记的便是把握最合适的尺度和分寸感。

中庸是一种哲学智慧,对个人、民族、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这都是为人处事的灵丹妙药,对个人人生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教导我们包容他人,理解他人,不偏不倚,公正平和,能够使人们达到求真、求善与求美的统一。

长期以来能够坚定意志,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涤荡私欲,不单单是为了生存而生活,而是能更好地活出生活的质量和美感。中庸思想作为不断完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树立民族风格的契合点,是一种最理想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的境界,不断挖掘中庸思想中的各种智慧,更好地凝聚民族性格,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持中庸、不偏激、不沉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恰当把握好中庸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对人类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课时间:周四一二节

学号:41504139

姓名:贺欢

《中庸》读后感【篇7】

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奉献就是爱和勇气。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后的礼物。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过,我坚持早上看书,查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

现在,回首往事,我觉得收获不小。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间是世界的正道,庸是世界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

黄帝坐在胡特,凤凰把书名举到黄帝面前。其中,五首《文焉》是一种瞬间绽放的文学才华。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仰慕和依赖的天堂是如何对待我们的?

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

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读后感【篇8】

当然,很多人和我一样,开始认为中庸是不进取的。那么你就错了。中庸是一种乐观的哲学。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但我们不应该失去理想和抱负。

中庸是教会你怎么去分别什么是愿望,什么是妄想。年轻人最容易头脑发热,很多时候他们不喜欢中庸的观念。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傻。

在《中庸的智慧》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学习的五个层次,也就是说,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当我们积累数量时,我们必须以温和的态度面对,以和平的态度处理。

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从而达到书本所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事实上,我认为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努力,生活就会给你回报。别人一次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一百分努力就能做到。别人能用一千分的努力做什么,我们能用一千分的努力做什么。如果真是这样,即使我们再穷再笨,我们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变的更强大!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不公,而不是反省自己。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实行五个层次的学习,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就是魔鬼。面对困难,我们必须保持和平的态度。别急,慢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p>

《中庸》读后感【篇9】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

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宁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

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远方,必须先从脚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从低处出发。面对逝去的岁月,仰望埋葬先辈功绩的废墟,我们在路上走来走去,却始终不知从何说起。我们是平庸的,所以总是憧憬美好的未来,却不知如何去接近它,认为它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这是我们平庸的根本原因。

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最卑微的事做起,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也许这世上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最近处着手,使自己顺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在盛大,我们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是天地间孤独的旅行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深入探索,缜密思考,明辨是非,忠实追求。人生也有涯而求之无涯。学***生的事业,时间是永恒的主题。

学问之道在于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别无捷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长期扎实积累的积础上的,没有幻想。没有相当长的积累时间,就不可能梦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或突破。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唯有树立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治学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业。

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独爱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过,我坚持早上看书,查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相互比较,相互理解,互相关心,互不伤害,忠诚,宽容,仁爱,平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相关推荐

  • 中庸读后感15篇 学生时期我们经常和作文打交道,写作文是抒发我们情感的一种好的方式,写作文时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句子,那大家认为优秀作文应该怎么样?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庸读后感15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暑假中阅读了...
    2023-05-25 阅读全文
  • 中庸读后感9篇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领略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以下内容“中庸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10 阅读全文
  • 中庸读后感精品 根据您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中庸读后感”,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读后感就是根据自己所看的进一步谈自己的见解,如何写才能将这无法言语的震撼写出来呢?文章内容只供您参考使用!...
    2023-08-09 阅读全文
  • 《中庸》读后感合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看的书籍类型越来越多种多样,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从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经过搜索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呈现“《中庸》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2023-03-19 阅读全文
  • 《中庸》读后感(收藏15篇)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中庸》读后感,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在看完作品之后,内心有诸多感触,忍不住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多样性,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得好?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4-20 阅读全文

学生时期我们经常和作文打交道,写作文是抒发我们情感的一种好的方式,写作文时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句子,那大家认为优秀作文应该怎么样?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庸读后感15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暑假中阅读了...

2023-05-25 阅读全文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从其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领略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以下内容“中庸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3-04-10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中庸读后感”,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读后感就是根据自己所看的进一步谈自己的见解,如何写才能将这无法言语的震撼写出来呢?文章内容只供您参考使用!...

2023-08-09 阅读全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所看的书籍类型越来越多种多样,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从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经过搜索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呈现“《中庸》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2023-03-19 阅读全文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中庸》读后感,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在看完作品之后,内心有诸多感触,忍不住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多样性,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得好?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4-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