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07-27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讲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的好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随着自己在作者写的作品中看到了更多的感悟之后。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书中的文字,一定可以触摸到温度的变化,在心中引起波动,阅读此文后您的知识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1】

事实上,我一开始并不想读这本书,因为它只是一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曾老师要求带。

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直到我再看一遍,我还是有些**,一对母子从原来即使有时间坐在一起,也没有话要说,这是一封又一封的信吗?

我细想,从讨论独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兴趣的是期是什么?哦……记得有一封信讲了旅游景点的人只看钱,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把许多人思象中宽广辽阔永无边境的草原象圈摇钱树一般圈起来卖票收钱,进入了,照相业要收钱。当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他们有错么?

没有。他们的景点收钱时应该的,可我仍觉得心里不畅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庙中的僧人们手上沾着香灰便开始数那油腻腻的钱,这……我觉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们只是信仰钱吧?!

我觉得恶心,特别的恶心。回首过去,龙应台和安德烈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一方代表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一方代表德国,或者直接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青少年——一个国家的新鲜血液。它们对于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

如一箱苹果,龙应台或说是家长认为应先吃快坏的,这样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说是少年认为应先吃新鲜最好的,不然岂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坏的?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趣。这些信中的话几乎是我和母亲之间故事的影子。我试图以书中所示的方式与母亲相处,结果遇到了很多麻烦和不快。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会了和父母相处,还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我与妈妈能与书中的母子一样,一步一步地走近。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36封家书。通过写信的方式,龙应台重新进入了安安的生活和母亲的角色。出生在同一代人,我不得不对安德烈的成长和生活方式感到新鲜。

突然间我知道,这是我国儿童与外国同龄儿童之间的差距。喝酒、聊天、听歌、聚会和旅行。毕业后,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要追求。

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学时期不断地为了考试而学习,高考完了上大学就是一个颓废的开始,漫长的颓废又引发后来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毕业了不知该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状态“我是谁?

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答复不出个所以然,一直在丢失自己。

读后感。而拖延症是我们普遍的病态,得过且过也也变得无所谓,失败也觉得天经地义。这正是目前的我!

归根结底问***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装在努力改变,以为装装就可以成真。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耗时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却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仿佛真的是,因为得出的结论是你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你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开头,为难的年龄,你突然痛苦的发现你的才华不够展现你的个人魅力,不够支撑你的野心。你终于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读书,去锻炼,去让自己变得优秀。当然,读书不仅是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更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

借此《亲爱的安德烈》共勉!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差异和时空距离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和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使得母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有着非常普通的教育,非常普通的职业,不太富有,而且没有名字。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尊重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4】

我一直喜欢龙应台的文章。用简单清新的话来说,不乏哲理和智慧。近来又看了她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两代人的促膝长谈,在惊叹他们之间无话不谈的同时,也发现他们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可触。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外国孩子思想的成熟。让我们谈谈菲利普,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我不禁感叹他不喜欢的老师,他的处理方式,他的思考和对策。至少在那个年龄我没有这么严格的逻辑思维。接下来是安德烈,也是一个19岁的大学生,在他面前,我真的很矮小:

他对于故乡的怀念,对于国家的思考,对于自身道德的反思,对于社会的观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个成熟睿智的灵魂,独立善思的人格。当他在思考这些在我看来高深遥远的社会现实之时,我却拘泥于看剧追星,逛街购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从这些小事中暴露出来。

其次是他们身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一次,龙应台要带他们的两个兄弟去中国访问。他已经考虑过去哪些景点了。但他们两个异口同声地说:

“和你一起去多没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们要自己去认识谢谢城市。”龙应台就被这样无情的拒绝了,两个孩子自己开拓他们的中国之旅了。转念一想,中国的父母,如果带孩子去国外,会放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独自行走在异国他乡,浪迹在那个陌生的国度嘛(他们还并未成年)?

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绝的。他们会选好旅游地点,订好酒店,找好搭乘车辆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孩子们只管放心的玩就行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同龄儿童与外国儿童相比略显稚嫩。安德烈在信中还提到,他看到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和孩子一样,会逗狗打架。他们所有的言行都没有成年人应有的成熟和稳定。各地的读者来信也明显证明这一点:

三年级的孩子也需要父母陪伴,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回家创业或进城就业需要征得父母同意;需要征求博士生的未来规划。我们需要和父母商量一下;一个将近40岁的教授,他的母亲仍然把他当作20岁左右的孩子

所以我也想到了我自己,一个已经进入大学的成年人,但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总是把我当作一个孩子。并不是要着急着宣誓着自己的主权,证明着自己的成长,也不是烦恼着他们的叨扰管教,只是强烈的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只有他们相信我能够独立完成好一件事,并放手让我去做,我才会真正成长。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里长不出苍松”与其沉溺在温暖的港湾,待在舒适区,我更愿意前方荆棘丛生,惊涛骇浪。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已经许久了,但至今觉得回味无穷,哲思不断。这本书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以及许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方面,都使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让我学会了思考,懂得了一些东西。

如此看来,也算值得。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5】

范文一:

这是我第一读次龙应台的书,感触非常深。

这本书让我找着了知音。也许现在我们常常被评价为自私,我感到极度无助,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摆在一边?与家长的有些谈话,进行到一半就无法再次继续,因为隔阂太大,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刚刚稍有成长的人,依旧没有太理性的思想,随性是我的个性,却常常被称作自私,总觉得没人理解我。

现在,我没有太多顾虑。我可能有点坦率,但我不认为这是自私的。可是大多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就该服从于他们,所以小时候爱黏着父母的跟屁虫渐渐不见了,他们逐渐变得独立,不愿与父母交谈,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与父母形同陌生人。翻开书页,一封又一封的信,仔细描绘了龙应台和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书面上写道: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母亲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

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这是如今典型的一对母子。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发现我们的小秘密。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存疑虑。但是,我们故意疏远自己,只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把事情公之于众。

我们之所以会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阂,完全因为我们是两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环境的成长,如果要双方心平气和的谈话,也许像龙教授那样以书信方式,倒是个不错的想法。现代的父母,想尽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们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们的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不一个时代的人,不一个世界的思想。我们所希望的是父母会向我们屈服,而我们的父母所希望的是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我们的代沟才会扩大。

如果父母愿意理性地迁就我们,谈话就容易多了。谈话也许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但它至少为双方建立了一条线,并为双方搭开了一扇窗。

父母总是试图在我们的世界里寻找一个空白,即使我们没有太多的共通点,也可能是爱在隔阂。

范文二: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一个儿子对他妈妈说了这句话,难道她不怕伤心吗?

后来我意识到,安德烈只是想拥有成年人应有的自由,但他的话更直截了当。安德烈在德国长大,由于东西方文化对自由和独立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他对中国母亲有很多不满和怀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

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还说,性、医学和摇滚音乐只是隐喻,寓意着生活中的各种乐趣。我认为安德烈想要的自由就是每天都开心,无忧无虑地享受它。

是啊,谁不想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当他们即将长大,当他们不理解的时候。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

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

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认为随着我的成长,我有了更多的自由。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总想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所以我当是不敢碰遥控器。

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很少注意我看电视,因为我可以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手机的使用情况,对此我很满意。

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家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并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放松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这本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行。我一直认为如果我能拥有他的生活,我会很满足的。

但我读到很多管于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以及她多管闲事和无知的报道。我认为安德烈对自由的要求似乎太高了,也许不是,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呢?

其实,自由有很多种,但我认为最复杂的自由是父母给孩子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父母想要但不想要的,也是孩子们最想要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

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推荐那些内心矛盾比较多的家长或孩子来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范文三: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事实上,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青春期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有代沟、隔阂甚至情感冲突,但事实上,这两代人可以像朋友一样冷静地坐下来交谈,坦诚地交流,理解和宽容对方。

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

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

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

你说我在面对陌生人时不会说话。我不敢说话。上帝,你总是这样替我说话。我怎样才能打开聊天室?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

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

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他*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

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

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

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6】

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三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四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第五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或者两代外国之间,两代长期不在一起的外国之间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去了?可爱的安安**去了?鸟长大了,就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乌发青丝**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他、教育他、支持他、影响他;是那个怕他饿、怕他冷、担心他千里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把他的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的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澄清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不要问他有多少秘密他不知道,否则他会陷入深爱得悲哀境地,问得太多,但要知道,问会导致反抗和逃避。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槃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即使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摔倒站起来,那也是一种奢侈。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

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变了,但他母亲没有对自己说,他是不是变得更加浮躁、更加烦恼、更加堕落、更加务实、更加成熟、更加幸福?妈妈关心的是,她再也不能享受拥抱和亲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感觉了!

爱要占有,占有是一种约束,爱希望回报,回报是一种要求。爱有时会变得咄咄逼人。既然是侵略,就不可能真正面对彼此的独立和平等,不去强迫或冒犯。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

你还认为如果我爱他,我可以肆无忌惮吗?对于被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不想把自己定义为侵略者或侵略者,所以他们更愿意整天和朋友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带上耳机。

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龙应台的《目送》,写的还是太伤感了。所谓父女母子的场景,就是看着他所爱的孩子越走越远,他的背告诉你,你不必追他。

有时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付出,孩子走远了,感到无限的凄凉和凄凉。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回报,但请允许我用我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她说,我在听,我不会违背我的意愿告诉你,这只是出于礼貌和孝顺。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7】

龙应台这一代人,对我们所谓的国家,特别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鄙视,太多的不赞成。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了儿子足够的自由,可以在同一问题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对错。他们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

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

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

“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行,一切都很丰富多彩。虽然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在他母亲面前,我仍然认为安德的自由应该得益于他的母亲。与其他母亲不同的是,她没有给孩子们涉只太多的禁令。在她看来,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做母亲的权利只能被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儿子有着不同的民族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对人生和代沟有不同的理解。龙应台通过书信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下长辈架子,以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流。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只有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在中国长大,我只知道这是我们普通的中国父母做不到的。我希望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的距离和交流,并知道所有平等的对话都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冯小雪(***)

计科1005班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8】

说实话我很不爱看书,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歪理,借了同事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逼着自己在假期里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龙应台佩服有嘉,还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一本书记录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互相交流的36封书信,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成为台北第一位文化总监。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龙应台觉得她和儿子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她可爱的安德烈**走了吗?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

她觉得一个18岁的孩子和一个母亲,和14岁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

当然她的选择是后者。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最感人的是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游,真是五彩缤纷。《年轻却不清狂》中安德烈说德国中学生周一到周五每个人都在忙:

足球,篮球,舞蹈,每个人都疯的不一样。他是一个足球狂,一个星期要有三个下午踢球。他说他的生活里足球占了最高比例。

功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跟朋友磨混,尤其是周末,我们不是在朋友家就是在咖啡馆或小酒馆里喝酒聊天,烂醉的和死后就用瓶子把酒馆砸个稀烂,或者把随便什么看不顺眼的人揍个鼻青脸肿······看到这里我觉的他们的青春是真的“青春”,他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肆无忌惮。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国学生,我们18岁时做了什么?

早晨在闹铃的逼迫下磨磨蹭蹭地起床、一遍拿着早饭一边往学校飞跑、在学校里开始没完没了地做各科作业、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还有各种补***向我们招手······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带着安德烈的自由和疯狂,我们只能叹息。安德烈在书中遇到挫折,他的母亲龙应台会以各种方式安慰他。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中国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做什么?简单的一次考试失败都会遭受父母的百般训斥,迎来老师严厉的目光。相反我们如果取得某些成功呢?

家长和老师都确认这是合理的,但他们认为这是我们应该达到的。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大多实践立在人文思想的基础上的。从小就培养了人们的实践分析能力,鼓励思想自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再说龙应台,可谓是良苦用心。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与自己有了距离,她不停的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自流。

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安得鲁用自己的社会生活观让母亲了解自己,母亲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孩子们生活的真相。他们缩短了所谓的代沟,通过交流相互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了中学时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其实就是没有沟通交流的缘故,如果我们也像安德烈和龙应台那样相互沟通交流,类似于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也不至于会发生。

当我们的羽翼还未丰满时我们就开始想着自己所谓的“独立”,可曾与父母坐下来畅谈过?而我们的中国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呵护又过于多,他们认为我们未曾长大,不愿让我们离开他们的庇护。在德国安德烈所说的14岁就已经长大,不管时老师还是家长都已经开始用“您”来称呼,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中国人的观念是,无论你多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在书中,龙应台对孩子的教育总是那种渗透,而不是责骂。我想这就是中国父母要学***。

如果每一个做父母都像龙应台那样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们也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父母,双方都互相倾听,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读懂并理解彼此。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篇9】

曾有人说“性、药、摇滚乐”这是时代置于安德烈为“代表”的80后一代人身上的标签,也是他们这代人共同参与创造时代的流行标签。听到儿子的真情坦白抑或玩世戏谑后,再宽容温和的龙应台也不由自主焦急不安: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

尽速回信。儿子的回答是,妈妈,不要只跟我说知识分子的伟大原因,生活中有很多人的乐趣。

其实在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会接触 “烟、药、暴力”,这也许是90后的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也曾焦急万分,但是确实不能像安德烈说的去讲究大道理,但这些所谓90后的乐趣却不能成为习惯。龙应台的一句话让我得到了最终的解决:

我要求你努力学习,不是因为我想让你把自己的成就与别人比较,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耗时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所以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我想说的是,我不会让你抽烟或暴力,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被束缚的孩子,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健康的生活,让你能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母亲对儿子的问题:问题1:谁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

为何尊敬他?问题二: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

(我认为这里涉及到的是政治倾向,在教育中我认为应该尽可能的不去灌输老师自己的政治倾向)问题三: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

(我儿子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问题4:你将来想做什么? 问题五:

你最同情什么?(弱者,社会公平)问题六: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

(母亲去探索儿子内心的一次感情释放)

儿子的反问:反问一: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

我是说,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接近60岁——你不禁会想:未来的生活是什么? 反问二:

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

1)你的读者;2)你的国人;3)我。反问三: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反问五: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

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反问六:这世界你最尊敬谁?

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反问七: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

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反问八:

你恐惧什么?

看到这些问题,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就是教育参与者的心灵对接。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学生们问我有没有遇到挫折,我是怎么出来的。我想了想。我不认为沮丧是什么。关键是人们内心的绝望和不信任是可怕的。怎么出来真的要靠自己来温暖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告诉学生们,他们爱的第一件事一定是他们自己。如果他们不爱自己,没有人会爱你。女孩子一定要美丽,自信;男孩子一定要阳光,大度。同时要疼爱我们的父母, 珍惜我们的朋友。

所有这些,以及全球一体化、民族性、战争性、政治性、文化地域性、艺术性、文学性等。我们有多少父母能跟子女交流这些话题呢?同样我们有多少老师跟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呢?

或者每天,如果你的学生试图和你交流这些问题,你能说什么?了解这些问题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吗?你打算怎么跟学生讲解?

你确认你表达出来的学生明白多少?

身为和安德烈同岁的我从没有对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毕竟安德烈出生书香家庭家学渊源,背景深厚。但我认为话题本身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沟通态度。母子都能真诚地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我想很少会有教师和学生进行这样态度的交流。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会思考一些问题,甚至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和态度与学生沟通。也许生活需要这样的精神改变。就像龙应台喜欢古典,安德烈喜欢嘻哈。我喜欢大陆的主旋律电影,而学生们则沉迷于科幻电影。但至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不要压抑学生的思想,而要做正确的引导。

我曾问过一个学者:这个社会的信仰是什么?他说是金钱。

答案让我无语却不得不认同。而本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让他们在受到这个拜金社会的影响时,也能深入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让心灵得到一些内涵。龙应台和我们父辈一代人,生于忧患,经历了信仰的坍塌,目睹了共产主义的遥远、理想的幻灭、信仰的丧失,她为儿子“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尽管人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轻易被风压伤,但“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于是见证了日后“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这是他们一代人的荣幸。

然而这种私人的感受夹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是消费主义统治下的一代人所不愿接受也不屑关心的,父母辈的苦难,与我心有戚戚焉,说实话,只能在日后通过“老照片”那样的平台来追悔叙述,可惜那时年幼,只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已是越发云淡风清直至变为过眼云烟远去。我觉得玩物丧志的生活,比起南京大**的前辈们——抗日战争时代的孩子们,或者部分前辈——东德时代的孩子们,总算是幸福无边了,没有**,没有柏林墙的童年充满了单纯清澈的欢声笑语。当然,在龙应台看来,那个喜欢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并不是一种无知的享受。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他达到他母亲的思想高度。他长大后应该成为思想家、作家和公众知识分子吗?

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知识和见识,也是我们80后中响亮的精英。

看完书,我内心充满安静,我明白人所追求的,是过程的圆满幸福,尽管在历史的尺幅下,那是多么的短暂,真正如沧海一粟,虚无缥缈。至于我,更多的是感情,我更愿意和学生一起参与体验,不在乎结果,而是过程的快乐。

相关推荐

  • 有关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精选 时光匆匆,带不走的时光可以用文字记录,通过写作文可以释放我们的学习压力,优秀的作文会让人想反复阅读,好的作文一般都具备什么要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昨晚在女儿复习时,我应读书会的要求在写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想。其实我的女儿对她的...
    2023-06-26 阅读全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作者的作品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一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是我用心创作的我相信它能够让您满意。...
    2023-05-13 阅读全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本文旨在为大家整理一篇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文章。书籍让我们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撰写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总结整理沟通后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5-03 阅读全文
  • 关于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阅读优秀作品是一个好的习惯,而阅读后记录自己的想法,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作品这本书当中的细节感动了很多人。优秀的读后感都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2023-02-22 阅读全文
  •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系列 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亲爱安德烈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具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里面情节总是扣人心弦。 通过读后感分享您对图书的深刻理解。...
    2023-03-10 阅读全文

时光匆匆,带不走的时光可以用文字记录,通过写作文可以释放我们的学习压力,优秀的作文会让人想反复阅读,好的作文一般都具备什么要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昨晚在女儿复习时,我应读书会的要求在写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想。其实我的女儿对她的...

2023-06-26 阅读全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作者的作品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一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是我用心创作的我相信它能够让您满意。...

2023-05-13 阅读全文

本文旨在为大家整理一篇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文章。书籍让我们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撰写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总结整理沟通后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5-03 阅读全文

阅读优秀作品是一个好的习惯,而阅读后记录自己的想法,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作品这本书当中的细节感动了很多人。优秀的读后感都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2023-02-22 阅读全文

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亲爱安德烈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具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里面情节总是扣人心弦。 通过读后感分享您对图书的深刻理解。...

2023-03-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