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2023长恨歌课件

发布时间:2023-08-04

长恨歌课件。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在众多文章中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很棒的文章“长恨歌课件”,轻松学习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长恨歌课件 篇1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美读美赏,感受白诗语言声韵流转自然,抑扬起伏之美。

落实单元目标,讨论诗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吟咏诗韵

这首诗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学们美美地欣赏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学合作诵读这首诗。读《长恨歌》不可无音乐,因为李杨二人均是优秀的音乐家,堪称知音。正好我们班有古典音乐方面的人才,有请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赏析品味

(一)解读白居易笔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因为这是选修课,而且本诗是单元赏析示例,文本的辅助资料很多,所以字词请大家自学,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词。)

1.李杨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刻画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误国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痴情专一)

②杨贵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怜光彩生门户——(天生丽质、备受恩宠)

◆闻道汉家天子使……夜半无人私语时——(忠贞专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进行赏析品味,说说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比,绘其神韵,突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顶真,音韵和谐,婉转动人)

◆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以哀景衬哀情,写出了李悲痛、凄凉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宠之短暂、誓言之苍白)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触景伤情,勾起痛苦的回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归来池苑皆依旧……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互文,写季节更替,时间漫长,相思无限)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衬寂寥的心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勾起对往日欢娱的回忆,想象杨若在将会怎样)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漫漫长夜,孤灯相伴,相思无尽,晚景凄苦。梦中亦不能相见,令人绝望。)

◆闻道汉家天子使……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三个连贯动作,写震惊、激动,表现了内心的焦急和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梨花一枝春带雨。(绝美的形象,写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恩爱短暂,相思寂寞永恒)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死生异处,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不忘旧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赋予神话、浪漫色彩)

总结写法

昔乐衬今悲,昔盛衬今衰。诗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写是非常动人的一笔。诗人将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画地细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彻心扉,侵入骨髓,这不仅是对杨玉环的思念,也是对往日富贵荣华、帝王之尊生活的怀念,更是对昔日盛世王朝的追忆。

4.总结李杨形象

重色误国 天生丽质

痴情专一 备受恩宠

唐明皇 仪范伟力 杨贵妃 一荣俱荣

多才多艺 史载 忠贞专一

治国明君 能歌善舞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学(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入选的帝王)、音律(改编婆罗门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头若青峰,手若雨点)、马球(大败外族球队)。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拥有专宠的权力,专宠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杨绝世美貌使她备受恩宠,受宠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杨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乱使李杨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成为悲剧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满矛盾,我们对他的感情也充满矛盾。我们既仰慕他壮丽的事业,又惋惜他悲凉的结局;既羡慕他浪漫的爱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赏他的旷世才华、真率痴情,又责怨他纵情声色,忘了君王的责任,以致误国误民。

四、解读“长恨”,理解主旨。

恨:遗憾、不满意,亦有“悔”之意。

本单元的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此诗“恨”的内涵。

恨玄宗当年夺爱

恨玄宗在马嵬没有保护她

杨之恨 恨命运无常,眷顾她又抛弃她

恨当初沉湎欢乐,未作远虑,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爱情太短暂

恨不能和杨厮守终生

恨自己不能保护杨

李之恨 恨昔日纵情欢乐,忘却责任,误国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讽喻说)

白之恨 恨李杨浪漫爱情夭折,留下无尽相思遗恨(同情说)

恨自己不幸的爱情遭遇(自伤说)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诗分为感伤、讽喻、闲适、杂律四类,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而非“讽喻”,这也许能反映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倾向,白居易将他视作普通人、真实的人,所以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

五、结语

1.齐读“临别殷勤重寄词”至结尾。

2.这段真挚的告白、炽热的誓言是对人对多情天子寂寞心灵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诠释,更表达了人们对李杨爱情的深沉思考,对瑰丽大唐盛世没落、繁华不再的憾恨。

【板书设计】

沉湎爱情 安史之乱 死生异处

纵情享乐 讽喻 相见无期

同情

长恨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长恨歌课件 篇4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1)讽喻说。 (2)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长恨歌课件 篇5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长恨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xx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长恨歌课件 篇7

一、 导课: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这四位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的政治悲情色彩。西施为越国忍辱负重,乃忠义之女;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乃大义之女;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乃正义之女;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杨贵妃杨玉环呢,她简单而多情,结局悲惨,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都说人生长恨水长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述一下你所知道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呢?

(杨玉环16岁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师:非常好!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正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他们的爱情人生中的所感所思!回顾唐玄宗好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在杨贵妃受宠时,两人的心情如何? (乐)

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得杨贵妃惨死是,唐玄宗是何心情?(悲) 悲伤之中又对杨贵妃产生了浓浓的思念。(思念)

乐极生悲,悲后苦思,思中余恨,哪一种感情贯穿了全诗呢? (生答:恨!)大屏幕显示“恨”字

“恨”在此为何意?是仇恨、怨恨吗? (生答:是遗憾、是悔、是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恨、歌恨、悟恨,全诗表现了几个人的恨? (三个人的恨,分别时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恨。)

三个人的恨,必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表现唐玄宗“恨”的诗句。互相交流朗读。请学生读。

师: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叶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可见唐玄宗既恨君王不能保红颜,又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呀!

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有思念有遗憾之痛,那么死去的杨贵妃呢?诗人用大胆的联想、想象表现了杨贵妃之恨,同样请同学们找到相应诗句并互相交流朗读。 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杨贵妃百感交集,杨贵妃在闻道汉家天子使后都有哪些心情呢?

是啊,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期待交融着,才会说出“但令心似金„„会相见”的话,这比说爱你一万年有味道多了吧?也说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私语时”的约定!

从这一系列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杨贵妃既恨天生丽质终被弃又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师:面对这样两位遗恨终身的主人公,白居易也产生了长长的恨!请找出表现白居易长恨的诗句来。 (“汉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在天„„无绝期”) 师: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了白居易既恨大唐江山好色误又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看看大屏幕,我们可以从谁的身上得出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 从恨大唐江山好色误这个角度来看,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讽喻)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之说历来不统一,大体有三种意见: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备课的时候我只是预设了一个大问题,让同学们自主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或者你更赞成哪一种主题说。

上课时,我把问题布置下去了,小组也即将进入研讨状态,可我突然就感觉这个问题怎么那么大而无当啊!同学们从哪下手去研讨呢?研讨的过程是不是会因为多走了弯路而使研讨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伪探讨”或“无效探讨”?这是我个人备课时没想到的。

想到这,我一拍桌子说:在同学们还没探讨之前,我先问你们几个问题。

课堂实录概况:

师:如果说有,马嵬坡事件怎么解释?如果说没有,杨死后李的相思如何解释?

生B:我认为有真情。李之所以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因为他对杨是真心的,马嵬坡事件他也左右不了,他都自身难保,还怎么保护杨呢?

生C:我认为没有真情。完全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否则马嵬坡事件当中,李就应该为杨殉情,可他没有,一是他舍不得死,二是对杨的感情还是不够深。至于杨死后,李的一系列相思之举,也是心灵空虚的一种表现,与真情并无多大关系。

生B:你怎么那么功利呢?他们之间是存在真爱的,否则李怎么会那些想念杨? 师:那么你觉得什么才是爱情?

师:我站在李、杨之间有真情的立场,再提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值得同情 生D:不值得同情。作为帝王,应该以国事为重,怎么能因儿女私情而不理朝政呢? 师:这是理智型的。(学生笑)

生E:值得同情。如果李不是帝王,杨也不是妃子,都是普通人,那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恩恩爱爱的小日子。可惜的是他偏偏生在了帝王家。 师:如此,我就是你的'绝代佳人,你就是我的如意郎君了。(学生笑) 师:从人性的角度,他们之间的爱情值不值得歌颂? 我认为不值得歌颂。作为一个帝王,怎么能为爱而误国呢?他应该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师:呵呵,还是那么理智,你很有做帝王的潜质。(学生笑) 生E:我觉得值得歌颂。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特殊遭遇就否认了人间真情的存在啊。 师:说的好!很人性。(学生又笑,鼓掌)

师:古人讲,女人是祸水。比如妲己,褒姒,包括杨贵妃,这些女人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大好,今人也有这种偏见。你是怎么看的? 生C:我觉得女人是不是祸水全在男人掌控。作为帝王,你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女色固然不可缺少,但也不能让她达到误国的程度。 师:你一直立场坚定,非常好!(同学们又为他鼓掌) 生G:我觉得女人是祸水(女同学都哗然)。作为一个男人,有几个能抵制得住女色的诱惑?(同学们笑)何况皇宫里佳丽三千,妃嫔无数。古代那些帝王大多如此,只不过这几个比较突出而已。 师:这是个性情中人。(同学们又笑)

教师总结:诗人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恨,充分他们之间是否有真爱呢?(学生讨论回答)

二、教师点拨:同学们各抒己见,观点不一,生活在中唐的诗人白居易,秉承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白居易他渴望重现大唐开元盛世的辉煌,希望后世统治者能以重色轻国为戒;

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文人,他更关注人性与个体生命,对于真爱无法相守的遗憾长叹不已! 诗人的立场鲜明,态度一分为二,面对这场又真爱又误国的倾国之恋,诗人的情感纠结万状,有批判讽刺警戒愤慨,有赞扬同情惋惜伤感无奈,最后只归结为一个字:恨!长恨! 有感情的朗读经典结尾。 师:“长恨”点透了千百年来人们渴求真爱而不得的普遍心结,每当读起总会触发我们内心深处最温柔、最缠绵的情感。最后请同学们思考:都说人生长恨水长东,那怎样去爱,人生才不会留有长恨? 请允许老师用舒婷的诗《致橡树》来表达我们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三、课堂结语:

我们学习《长恨歌》是为了唤醒我们的个体理性意识,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立人”,它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担当社会责任,懂得理性和逻辑,不能以诗意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人生。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平凡、多彩的生活,理性感悟,这将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同学阅读和写作的必由之路。 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长恨,刻划人物服务。面对唐玄宗和杨玉环,

长恨歌课件 篇8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2、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1、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2、一代君王政治责任和家国观念。3、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立足文本,探究阅读

五、教学难点: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讨论法,点拨法,评价法。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元和元年(8),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铘王质夫家于是,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诗,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和湘灵的青梅竹马和爱情悲剧,本诗里应该有白居易对爱情的理解。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唐玄宗(685—762),李隆基,大唐皇帝(712—756),27岁登基,做了44年皇帝,71岁做太上皇,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世界最长的皇帝之一。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争议的人物。

事业风流:

①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②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③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④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情趣风流:

①唐玄宗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

③打羯鼓。“文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山峰纹丝不动,手像暴雨点敲椽。)李龟年是当时乐工,打羯鼓有名。光鼓槌打坏了50根。唐玄宗“你才打坏50根,我打坏了四柜子。”

④梨园鼻祖,创办专业机构——梨园。而且在鼻子上抹一道白,丑角的鼻祖。地位最高。

⑤打马球。与吐蕃人比赛,落花流水。

晚年凄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看透人间冷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冷冷清清。儿子30人,女儿29人,陪葬只有一个高力士(684—762)。而高力士当时流放巫州,77岁,绝食而死。

杨贵妃:(719—756)开元23年,735年12月24日,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第28子)妃,740年,进入道院,出家做道士,割断红尘。天宝四载(745年),26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756年,38岁被缢死。

爱情传奇:

李杨爱情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为尊者讳,也为歌颂爱情的主题需要,白居易用文学笔法处理这一敏感的问题。历史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用生花的妙笔写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姊妹弟兄皆列土:

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位居右丞相(天宝十一载752年)

从兄杨铦封鸿胪卿(从三品,掌宾官及凶仪之事);

杨锜虽只封了一个从六品下阶的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

叔父杨玄珪封光禄卿(从三品,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讽刺杨家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20万兵于范阳起兵,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很快被攻破,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六月十三日凌晨,逃出长安,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兵分两路,玄宗入蜀。马嵬驿哗变,表面看来是士兵哗变,实由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策划的争权斗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十一月间。十月李杨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造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史中,写尽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国家不幸。

班级四个大组经过小组的先分后合的讨论筛选后,精选出四个问题。学生自愿选择保守秘密,不向大家公布。但是为避免出现问题重复现象,组长要有一个良好沟通。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长代表组员向下一个小组质疑发难。该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代表要积极发言,组员做好随时准备补充的工作。课堂上学生共生成四个问题:

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话在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唐玄宗怎样的感情?

3、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4、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个问题应该说很有讨论价值。

第一个问题,涉及诗歌的爱情悲歌的主题和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有一个学生讲了比翼鸟的神奇传说,鸟有一目一翼,当两只并飞时,才能够翩翩起舞。歌颂美好的爱情。

第二个问题,涉及该诗歌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个学生做出独特解读。联系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认为不写“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写“夜”更能写出人物在美好时光中的孤寂,因而产生思念。纠正:是先有思念,才生寂寞。

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对史实剪裁和主题理解的问题。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第一部分写汉皇重色思倾国,结果真的倾国。但是为尊者讳和主题表达需要,美化李杨故事,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艺术处理,淡化变乱,突出李杨的生死决别和无可奈何。使诗歌沿着爱情主题发展。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恨不入梦,遗憾异常,上天入地的寻找。第四部分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支春带雨”。赠送信物,以表衷肠。重托誓言,哀伤缠绵。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的分析。编者认为是讽喻诗,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感伤凄美爱情。

教师事先不知道学生质疑的问题,可做以下准备充分想到学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如果讨论出现状况,可以借助以下的准备,未雨绸缪。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文中描写杨贵妃的美的句子有哪些?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可见,杨贵妃的美是写出神韵,风采;刘兰芝的美是写出精致、形象;杨贵妃的写法是对比和比喻,刘兰芝的写法是比喻;杨贵妃写出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楚楚动人,刘兰芝写出坚强倔强、小家碧玉。白居易写人的笔法可见高超,自古“由来意态画不成” 。白居易“画”杨妃是大美无形的。

问题二:作者用怎样的笔墨处理“安史之乱”这一史实的,为什么?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挥墨如泼的叙述、描写和抒情,而是惜墨如金,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五十六个字交代。这样详略处理是源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抨击君王好色倾国,而且是回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条线索和中心上来。

问题三 作者为了渲染唐玄宗、杨妃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之情,怎样用“有尽之语”抒发“无穷之意”的?

方法:从诗句内容和运用手法入手。分七个层次层层渲染。

二、行宫感怀:见月伤心,遇雨作《雨霖铃》曲寄托离愁别恨。

四、宫中思念:咬文嚼字,咀嚼情感。抓住语言的暗示性,分析以乐景衬托的哀情、物是人非的痛苦,分析因思念而生的寂寞,分析因思念而希望入梦的绝望。

五、仙境传说:杨妃对玄宗的思念。分析“梦魂惊”“衣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支春带雨”和送“钿”“合”的寓意。

①举例: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自古文人心意相通。注重诗人对诗歌意象的偏爱和语言的暗示性的解读。

(四)问题四: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课文编者将之归为讽喻诗,你认为是政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既是政治悲剧又是爱情悲剧。既是讽喻诗,又是感伤诗。爱情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永恒歌咏的主题,李杨的爱情更是古典诗歌和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传奇。它奇在两个人的特殊身份,一个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一个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它还奇在悲剧主人公,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它更奇在既是一个红尘故事,也是一个仙境传说。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课件 篇9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

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长恨歌课件 篇10

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合作探究:

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句子,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师生合作解决。

请你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

1.,六宫粉黛无颜色。

2.云鬓花颜金步摇,。

3.,在地愿为连理枝。

4.遂令天下父母心,。

5.天长地久有时尽,。

8.,两处茫茫皆不见。

9.玉容寂寞泪阑干,。

长恨歌课件 篇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选自《大学语文》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一首诗歌。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3个12级水工高技和技师班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从本诗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能够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

史背景和环境。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本诗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细分为音乐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自由讨论、思索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等六步骤,并安排了每步骤所需的具体时间。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节。

导入语:爱情是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甜蜜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够真正拥有,并至永恒呢?中国有梁山泊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持续上演。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有关爱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爱情与政治相遇的时候,谁能胜出呢?

、聆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纠正字词读音。

2.请学生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问题探讨(形式为学生自由讨论)

1、解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造成长恨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2) 爱情说(3) 双重主题说

、艺术特点、写作特点分析

提问: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情节曲折多变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2)人物形象鲜明

提问: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

(4)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①语言通俗,平易 ②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5)运用夸张、对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6)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结尾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点明题旨的作用,也是这首长篇叙事诗题目的由来。全篇一个“恨”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情”字,写一对情侣相爱之诚,相爱之专,生生死死,此志不移。忠贞美丽的爱情被生死阻隔,使人怅恨无穷。白居易是借助明皇杨妃事,歌颂人间真挚诚笃,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曲美丽哀婉的恋歌结束了,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播放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创作的大型同名歌舞剧,布置思考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假若唐明皇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没有终结,他依旧能够呼风唤雨,那么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将会走向何方呢?还会不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千古传奇?

六、教学反思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与学生共同畅游的观光者。在选修课上,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选修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选修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教学设想,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长恨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潜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感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潜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杯具,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感情杯具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悲哀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感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感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明白的,只明白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向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最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完美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之后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明白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齐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悲哀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那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但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明白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

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述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带给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资料,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期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该说认为,长诗透过对李杨杯具的描述,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感情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资料的是李杨的感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述,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感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资料上考察,表现的是感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感情,使读者感受到感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感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资料,虽然内含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感情杯具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杯具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感情的歌颂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资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感情及其杯具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杯具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感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感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感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感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哀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透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悲哀、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悲哀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

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高潮诗人正是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

相信《2023长恨歌课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长恨歌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3长恨歌读后感(范文14篇) 大家肯定都读过读书后感书名吧,这种文章往往能够深深地触摸人心。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一篇读后感,阐述一下所阅读的内容以及读完之后的一些感悟。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非常出色的“长恨歌读后感”读后感文章,相信您一定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有用的内容!...
    2023-06-19 阅读全文
  • 关于长恨歌心得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长恨歌心得”。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去写好感言呢?每当我们面临一些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感言给我们勇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宝贵机会,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长恨歌心得”,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2-14 阅读全文
  • 长恨歌心得通用 写下心得体会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呢?经过反复修改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长恨歌心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5-28 阅读全文
  • 长恨歌读书笔记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长恨歌读书笔记,在通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难免会对内容产生一些看法。写读后感时要有主次感与逻辑感,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2023-04-02 阅读全文
  • 2023渔歌子课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老师在上课前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如果还没准备好,就要尽快开始了。编写教案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大家会不会为准备教案和课件感到有些犯愁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渔歌子课件”的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够收藏本网页以便后续查看!...
    2023-06-13 阅读全文

大家肯定都读过读书后感书名吧,这种文章往往能够深深地触摸人心。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一篇读后感,阐述一下所阅读的内容以及读完之后的一些感悟。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非常出色的“长恨歌读后感”读后感文章,相信您一定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有用的内容!...

2023-06-19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长恨歌心得”。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去写好感言呢?每当我们面临一些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感言给我们勇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宝贵机会,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长恨歌心得”,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2-14 阅读全文

写下心得体会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呢?经过反复修改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长恨歌心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5-28 阅读全文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长恨歌读书笔记,在通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难免会对内容产生一些看法。写读后感时要有主次感与逻辑感,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2023-04-02 阅读全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老师在上课前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如果还没准备好,就要尽快开始了。编写教案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大家会不会为准备教案和课件感到有些犯愁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渔歌子课件”的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够收藏本网页以便后续查看!...

2023-06-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