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3-07-2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件。

小学数学被我们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个老师少不了的工作!那么,小学数学教案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总复习

第一课时 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情感目标: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22573355 × =× =×18=÷ =÷45369104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 =():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0.6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8:120.25:0.45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96÷0.3141847

1数量关系式是:原价× =现价 5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个千万组成的、由()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数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

射线有()端点,线段有()端点。

(2)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

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4)

良角的大小要用(),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5)

3时,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度,叫做()角。

(6)

180o的角叫做(),小于90o的角叫做()。

二、判断。

(1)

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

(2)

两条射线可以可以组成一个角。

()

(3)

360o的角是周角。

()

(4)

180o的角就是一条直线。

()

(5)

大于90o的角是钝角。

()

(6)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

三、选择。

(1)

直线与射线比较()

A.直线长些

B.射线长些

C.无法比较

(2)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条射线。

A.无数

B.2

C.1

(3)

6时整,钟面上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

A.90o

B.180o

C.270o

(4)

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是()

A.锐角

B.钝角

C.钝角

(5)89o的角是()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四、量出下列每个角的度数。

五、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5o

120o

165o

180o

六、将下列度数的角分类。

95o

49o

12o

163o

76o

180o

90o

108o

179o

73o

85o

360o

124o

115o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七、数一数,填一填。

图(1)中有()条线段,图(2)中有()条线段,()个角。

()个角。

(2)

(1)

八、看图算一算。

∠1=68o

∠1=138o

∠2=()

∠2=()

∠1=50o

∠1=∠2

∠2=()

∠1=()

∠3=()

∠2=()

∠4=()

∠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⑷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平行于b,直线b也平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平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a-b)×c=a×c-b×c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

我在教“正方形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正方形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再自己动手画画一角是怎样的动手画画正方形,并想想它们的面积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如何求正方形的面积。在总结完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计算得快,最后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计算正方形物品的面积。

2、调动学生积极性,各抒己见,注重应用。

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以后,对于知识和应用,大多有各种想法。我们不能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此时,让学生多一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也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同时,给学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提示他们类似的求面积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体会不同图形,相同的求面积方法。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如让两个同学扮演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表演相遇后经过各种尝试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经过。小小的活动却能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整个表演过程,学生必然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得以提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会文中心小学

陈玉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70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巧板、吹塑纸贴图

学具:拼活动四边形的塑料棒四根、点子图、七巧板、平行四边形、梯形剪纸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问:同学们,老师要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一些四边形

问:上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

概括: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2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哪些四边形?(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图形,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

3师:都记住了这些四边形,并能画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一个画四边形的比赛,看哪些同学画得又快又好。比赛开始!(学生活动:画四边形)

4学生展示画图的结果。师:你觉得他们画得怎样?

师:认识这些图形吗?请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5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设计说明】在脱手画图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画得很准确,只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对本课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平行四边形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用四根学具,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师示范操作] 师:请打开书71页,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图,结合自制平行四边形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进行研究,看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操作学具探究,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给学生一些探究的素材,给他们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特点,并适时加以引导,以便学生加以总结。

2全班交流

师: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说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拉动变形,则顺势总结:这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如果学生没说到,则可以引导: [教师一边操作学具,一边讲解]

师: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拉动它的一组对角,它能保持不变吗? 能让它还原吗?(生展示操作)

师总结:通过拉动学具平行四边形,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教师板书:不稳定性]

3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小组从平行四边形的边上找到了特点,我们一起来验证吧,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呢?(指名回答)

揭示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设计说明】三年级上期第三单元《四边形》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本节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知道怎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教学梯形

师:你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呢?(指名回答)师:我们接着研究梯形。[师出示教具,贴图]

师:请小组的同学操作梯形学具,运用刚才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你发现梯形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呢? 揭示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小结: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设计说明】学生运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操作梯形学具,研究梯形的特征,并通过与平行四边形对比得出梯形的概念。作到触类旁通,运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纸图]请判断以下图形,是梯形的做“√”的手势。

问: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的?(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小结: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四边形,再看它是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请判断以下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画 X。

提问1:为什么第二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指名回答);第四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指名回答)

提问2: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指名回答)

师引导总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四边形,再看它是否有两组对边平行。

【设计说明】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判断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巩固新学习的概念。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是斜着放的的平行四边形,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觉,教师要强调,只要符合概念,不管它如何放置。3准确画图。

(1)师:在格纸上,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并写出名称。

(2)对比总结特点。

师:对比前面脱手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认为哪一次画得好?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注意什么特点?

(四)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给下面的四边形分类。

(1)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活动)

(2)学生结合展台展示汇报小组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方法

(一)A:①⑥B:②⑧C:④⑤D:③⑦ 方法

(二)A:①②⑥⑧B:④⑤C:③⑦

2充分说明分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种分类方法。[教师手指展台上的图形]问:

(1)第一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第一组图形我们把他叫做什么?(平行四边形)

(2)第二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二组图形我们把他叫做什么?(梯形)(3)第三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三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一般四边形。

(4)我们把这三组图形统称叫做什么?(四边形)

【设计说明】在分类的基础上,对照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加以总结,顺势导入对几者关系的总结,得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

3表示四边形间的关系。

(1)师:我们怎样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呢?请小组合作把它表示出来。

(2)学生可能有以下表示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3)师:请小组派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说说本组的分类方法。教师等学生说完后,肯定前两种表示方法,并请学生打开书71页,请学生对照书上的集合图,小组内说说:

①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②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4)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问:这个集合圈图,告诉了你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训练。

(5)[结合大屏展示]教师总结:

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

【设计说明】教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作形象的说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几者间的关系。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反例

提问:怎样改?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提问:怎样改?强调:只有一组。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方法:二人合作,用各自手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说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抓住概念的实质,理解本节课学习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作适当的升华。

2用七巧板拼图: 拼一拼

师:比一比,看谁的手儿巧。请听好要求:(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次拼完后,展示学生作品,能拼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

【设计说明】利用七巧板的拼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剪一剪

(1)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2)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组的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1.认识直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尺子的其中一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教师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2.以5人小组为单位,用5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总复习---《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主备: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2页“总复习”单元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的方法,并能精确地描述位置和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相关内容(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复习课)

教师:十一黄金周,灿灿一家去国外旅游啦!乘坐的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二、延续情境,重点复习1.复习扇形统计图

教师:这是灿灿一家所在航班的乘客统计情况(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1)从统计图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作答:中国的乘客最多。

教师:我们并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乘客,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中国乘客最多的? 学生:因为中国乘客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多。

教师小结:是的,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就在于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小结内容)

(2)算一算中国乘客的人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12÷5%×63.75%=153。

答:中国乘客的人数是153。2.复习位置与方向

教师:航班于北京时间8:30从北京起飞,预定16:25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降落,中途需要经停(经停:不需要下飞机,只是飞机加油或上下乘客)。

(1)根据世界地图,请你量一量,算一算北京在吉隆坡的什么位置,吉隆坡在北京的什么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教师小结:在解决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要看清楚是以哪个点作为参照点,然后再以参照点作为标准,讲清楚方向与距离。

(2)飞机大致在北京西偏南40度1800千米处经停,请你画出飞机经停的位置。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在画位置时,我们根据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可以算出1800千米在图上的对应距离是4 cm。然后以北京为参照点,画好方向和距离,并标好度数即可。

(3)达到吉隆坡后,灿灿他们第一天的旅游行程是环岛游。他们从吉隆坡出发,先向东行675 km,再往北偏东30度行540 km,最后往北行450 km,请你在图上画出环岛游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小结:当我们画路线时,参照点是不断变动着的,我们应该找准参照点,准确画出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说一说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在雾霾天的防护措施。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2)明确根据扇形统计图所给数据,算出石油总消费量是关键。3.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4题。

(1)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四个小动物的位置。(2)鼓励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并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梳理脉络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位置与方向和扇形统计图的哪些内容?知识点)教学反思:

(课件出示重要

总复习---《比和百分数》教学设计 主备人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至114页第2、3、5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经历对比中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过程,掌握比和百分数的相关概念。2.在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百分数、比的实际问题,能熟练地解决单位“1”已知或未知情况下的分数应用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比、分数、除法、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区分和应用。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设计练习,导入复习1.习题引入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几个填空,你会做吗?(课件出示题目)

(1)甲的体重是乙的,甲的体重:乙的体重=():();

(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

百战百胜()%;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2.点明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今天复习的内容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比的相关知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2题。

2:5

0.6:0.3

教师:先请同学说说比的意义。预设: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师:上述三个比你会读吗?请指出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预设:2比5,2是比的前项,5是比的后项„„ 教师:你能求出它们的比值吗?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求的?

教师小结:只要把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整

数、小数、分数),不能写成比的一般形式。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讲的知识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三中第3题。

教师:比值大家都会求了,那化简比呢?我们赶紧来试试(课件出示题目),你们会化简吗?

8:12

0.25:0.45

提问: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

: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小结:也就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化简各类比的方法,一同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2.复习百分数的有关知识(1)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关于比的知识我们复习了这么多,那对于百分数你又了解多少呢?先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这些百分数的理解: ①今天全校的出勤率是98%;

②某工厂去年产量为1200台,今年的产量增加了20%; ③某商场购买落地式电扇比吊扇少50%。

预设: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98%,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

教师小结:同学们解释得非常棒!正确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百分数的相关问题。(2)解决实际问题

王师傅计划4天加工零件640个,实际工作效率提高了10%,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教师:10%是什么意思?单位“1”是什么? 预设:实际工作效率比计划工作效率提高了10%。

教师: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咱们知道吗?不知道怎么求? 学生:640÷4=160(个)。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学生: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因为王师傅4天加工640个零件,640是工作总量,4天是工作时间。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了吗?(引导学生完成作答)(3)对比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

教师:在解决有关分数、比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最关键的是找出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现在售价是多少元?(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引出第3小题)

②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 教师:单位“1”是什么?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4)分别把以上两个小题的条件和问题对换,引出第113页第3题的第2、4小题。

③一件衬衣降价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④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 教师:找出单位“1”,说说等量关系。

(5)学生独立完成第113页第3题的第5小题和第6小题。

⑤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⑥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和这件衬衣的价钱之比是3:2。这条长裤售价是多少元?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应用方法,设计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14页第5题主题图

教师:小组合作,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四个人分别花了多少钱?陈丽比刘玲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假设没有方方买书的相关信息,能否知道陈丽花的钱是刘玲的几分之几? 2.利用所学,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1题第1小题)

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

方法一: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一份是多少;③分别求出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①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③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量。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最后同学们赶紧来动动笔,看是否能顺利完成这几个练习。1.基本练习

(1)8÷16=4:()=()%=()(小数);(2)比90多20%的数是();90比()多20%。

2.提高练习(1)一堆沙子重240吨,一堆石子质量的堆石子重多少吨?

与沙子质量的60%相等。这(2)修路队修一段公路,已修的米数与未修的米数的比是4:5。如果再修60米,就正好修了一半。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全班交流评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五、全课总结

教师:自己理一理,这节课我们巩固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主备人 黄华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页第4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周长的比是多少?(2:3)面积的比是多少?(4:9)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是求圆的周长,根据,=1 km,就能求出圆的周长是6.28 km。)

求什么?该怎围墙的长度就设立了一个纪一条笔直的水境)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

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本季节收获水果脐橙为背景,通过探索采摘的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迁移等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通过幻灯片凸显算理直观,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脐橙成熟的季节,(课件)小林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采摘脐(q)橙,每小时采摘53千克,他在果园里工作了32个小时,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个小时,谁采摘的多一些?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生)那要求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53乘32)那要求张阿姨一共采摘的脐橙又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32乘1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边说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能估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生答,师板书大约在两个算式的前面)那我们能根据这个估算的结果就判断小林采摘的多一些吗?(生:不行)那怎么办呢?(生)对,我们就得精确计算,(在课题后面板书的笔算)

2、那我们行动起来,先用竖式计算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请一个孩子板演),大家都完成了吗?眼神聚焦到这里,我采访一下你,你是怎样计算的?(随着孩子的回答,板书25330535332),你认为他做对了吗?你呢?真棒!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算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在13213的下面板书一个括号,)这个结果会是谁和谁的积?(生)(板书3132的积)那这儿呢?(板书下一个括号)(板书10132的积)那最后的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积(板书13213的积),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猜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每一步是谁乘谁的积,那现在大家就用你们知道的这个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巡视:找到错例,并用白板记录下来,贴在黑板右边备用)全班订正,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填空。看来大家已经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大家看看这里,这个0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更加简洁、方便,而且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那现在我们能比较谁摘得脐橙多一些吗?(生)和我们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样吗?(生)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精确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板书(1716千克>1696千克,答:我们一起来口答一遍。)教师: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学会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三)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请三个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学生:黑板上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老师还应该出点练习题,让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嗯,你都知道我们需要用练习来巩固新知识,真不错!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借助这个示意图(课件出示13个132)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师:在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句口诀的结果,这几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示意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第一句是二三得六,它的结果在哪儿,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两根)课件强调第二句三三得九,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三十)课件强调(那就是90)第三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3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一百)课件强调(那就是三百)第四句一二得二,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10个二)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二)课件将两个十根变成两小捆强调10个二就是二十第五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10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三十)课件将三个十小捆变成三大捆(3个一百)强调10个三十就是3个一百。第六句一一得一,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10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一百)课件将十个一大捆变成一超大捆(1个一千)强调10个一百就是一千。现在我们的示意图太乱了,我们整理一下,(课件出示)1个千、6个百、11个十、6个一,有问题吗?(课件变化10个十又是一个百,)这就是我们在两积相加的时候进的这个1(指着板书)最后出现的就是1个千、7个百、1个十、6个一,(课件出示算式13213=1716)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示意图,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4、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读题: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2)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因为是求27个324是多少)

(3)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我怎么觉得大家这一次计算没有上一道题那么顺利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连续进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会忘记进位的数呢?(写小一点、记在心里)课件订正答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操练起来课件出示

1.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课件出示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四)认识数量关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今天解决的几个问题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本节课接触到的五道题:每小时采摘23千克,工作了32个小时,一共采摘了多少千克?

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时,张阿姨13时一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这里用紫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工作效率,(课件出示)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用蓝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工作时间)那黑色的部分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五)拓展延伸

1.创编题:有关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题目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推荐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敬爱的老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就算老师还没有写好,现在也来得及。如果老师能够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一定会非常浓厚。作为经验丰富的编辑,我特别向您推荐这篇经典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文章,希望您能喜欢并与他人分享!...
    2023-07-03 阅读全文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效工具,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内容,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2023-05-14 阅读全文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5篇 小学数学被我们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提前写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5篇 ”,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自己在“抽签...
    2023-06-17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工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教学计划创建教案课件。教案是专为学生学习特点而设计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内容,想要了解的小伙伴们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它能够为你提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2023-06-23 阅读全文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模板12篇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底,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提前把教学教案给写好!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也许"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模板12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新课标人教版...
    2023-05-24 阅读全文

敬爱的老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就算老师还没有写好,现在也来得及。如果老师能够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一定会非常浓厚。作为经验丰富的编辑,我特别向您推荐这篇经典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文章,希望您能喜欢并与他人分享!...

2023-07-03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效工具,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内容,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2023-05-14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被我们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位尽职敬业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数学要义,提前写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5篇 ”,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自己在“抽签...

2023-06-17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工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教学计划创建教案课件。教案是专为学生学习特点而设计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内容,想要了解的小伙伴们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它能够为你提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2023-06-23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底,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提前把教学教案给写好!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也许"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模板12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新课标人教版...

2023-05-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