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10篇

发布时间:2023-07-08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

本文介绍关于“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的相关内容,我们为您精心准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必须要准备的教育工具之一,而现在已经到了写课件的时候。只有提前准备周到,才能达成早期的教学目标。请继续阅读本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 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活动2【讲授】介绍文学常识

介绍文学常识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活动3【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PPT展示,疏通字词。

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 泽:湿润的洼地。

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

活动4【活动】品读鉴赏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背全诗。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活动5【活动】研读探究问题

五、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

问题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

问题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爱人之间因分离而思念忧伤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活动7【讲授】总结

六、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活动8【作业】课堂课下作业

七、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八、作业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

活动9【活动】反思及板书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 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 兰泽 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

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的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5】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6】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7】

导入:

背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 “遗”远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读解全诗。

= 1 GB2 ⑴ 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 2 GB2 ⑵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 3 GB2 ⑶ 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 1 GB2 ⑴ 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 2 GB2 ⑵ 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相信《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10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涉江采芙蓉课件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荐]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 教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出教案课件,只要在上课前将教案课件准备充分就可以了。教案课件是教学的核心,必须写得详尽且到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内容,相信能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2023-06-20 阅读全文
  • 芙蓉楼送辛渐课件教案合集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芙蓉楼送辛渐课件教案合集,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2023-05-24 阅读全文
  •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以下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2-26 阅读全文
  •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合集11篇 这里是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努力,老师们常常需要审查教案的细节。教案编辑可以帮助教师事先预演下课程的基本流程。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2023-06-04 阅读全文
  • 《涉江》教案精品5篇 学生们要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必须要靠老师费尽心思准备的教案。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因为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参考。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特别为您准备了这篇优秀的“《涉江》教案”,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2023-06-15 阅读全文

教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出教案课件,只要在上课前将教案课件准备充分就可以了。教案课件是教学的核心,必须写得详尽且到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内容,相信能为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2023-06-20 阅读全文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芙蓉楼送辛渐课件教案合集,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2023-05-24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以下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02-26 阅读全文

这里是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努力,老师们常常需要审查教案的细节。教案编辑可以帮助教师事先预演下课程的基本流程。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2023-06-04 阅读全文

学生们要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必须要靠老师费尽心思准备的教案。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因为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参考。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特别为您准备了这篇优秀的“《涉江》教案”,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2023-06-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