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发布时间:2023-06-28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汇总6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汇总6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

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

师2: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

(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4、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6

2、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测导入

出示两个纸盒(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谈话:这两个纸盒,看起来大小差不多,请你猜一猜,做哪个纸盒用的硬纸板多?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引导可以计算它们所用的硬纸板的面积,然后再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6×5+6×4+5×4)×2=(30+24+20)×2=74×2=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比较小结: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体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应的长和宽)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的问题,那么这个正方体纸盒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组织交流反馈。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在求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由此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揭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练一练”以及练习四第一、二、五题。

四、全课小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概括性的语言说一说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四第三、四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若干组、剪刀、透明胶、卷尺、竹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预设)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药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要加工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5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5—2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25、26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环节设计

一、以旧引新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师: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长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师: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2、验证、交流后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过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同学们能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V=abh.

3、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重点理解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法、写法。

做“试一试”。

作业做“练一练”。

做练习六第2题

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2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集合7篇


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常,在开始授课时,教师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必须合理设计教案中的知识点。教案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请您收藏这篇文章,这样您就可以随时回顾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

学习内容:

P48~49页的练习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我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面积单位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

2、我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我能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第六题,小组合作完成。

2、第七题,让生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先应求出什么,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再怎样求正方体和棱长,最后比较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地。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2)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一、比较大小,设疑激情

同学们,李老师手上有两个盒子,一个电话盒,一个咖啡盒,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吗?这两个盒子哪个大?哪个小呢?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2、同学们真聪明,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拓展题一“小小设计师”:学校想请你们设计一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要能蓄水180立方米,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觉得哪种最合理?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设计意图】: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4)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模型,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通过切一切、摆一摆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总结出计算公式。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诸如清洁剂桶、沙雕作品、蓄水池等物体的体积或容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先检查学生的前测练习,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预习情况。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包装盒,说一说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是在想的基础上动手做一做,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再让学生说一说求长

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也可以写成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让学生理解并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计算公式。

2.选择,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填表。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并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⑴学生在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计算方法,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会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表述只有一句话,即“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而学生因为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空间观念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的不容易理解,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另外,学生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正方体的特征之后,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能准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采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和尝试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学生浏览由教师自制的网页和课件,进行探究式和尝试式的学习,从而获取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演播fla动画课件(biaomian.swf),同时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播放动画,达到两个目的,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通过学生回答问题,逐步引入新课,同时使学生头脑中留下逐步的印象,即“长方体的各个表面可以展开”。

明确任务

自主探究

(一)揭示学习任务

1、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二)搜索资源,获取信息

学生打开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获取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信息。老师提供适当指导与帮助,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打开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中的揭示进行自主学习,获得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重视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策略。

师生交流

知识内化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概括地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学生一边运行课件(cftbmj.gsp和zftbmj.gsp),一边描述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谁能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说一说如何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结合着课件(fangfa1.exe和fangfa2.exe)说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

师:根据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你知道如何求它的表面积吗?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集思广益,使学生明确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长、正方体表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获得概念,理解概念。

应用练习

巩固知识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例1、例2。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计算”工具直接在课件中计算,

2、试一试: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它四面是相同的长方形”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领会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因此,这里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通过“试一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灵活地解决问题,不能死搬硬套,一味地按照公式来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7)

[教材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与整理,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的能力;

2、将收集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归纳知识;

3、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将学过的知识整理、归纳、制表(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看一看: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拿出来细看;

[设计意图:此节课是图形王国的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整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列表和画图,平时我重视让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教会他们整理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用思维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在此节课前一天的作业布置中,我便让学生对此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方法可以各异,可以图文并茂,并作整理结果制成图于上课时带来交流。这样的作业容绘画与知识整理与一体,加上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图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积极性,改变了以前单调且枯燥的作业。]

2、说一说:将整理好的表或图与同桌内说一说,你从表(图)中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说最精彩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已的杰作,迫不及待地与同桌分享自已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的所悟所得,根据自已的图示向同桌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从大的分支分到小的分支,每个分支的后面都是一串可可圈可点的知识,或公式,或定义,或法没,或注意事项,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整理的,都可拿出来分享]

3、亮亮相。小组代表将本组整理的结果在班内汇报。

[设计意图:在组内交流后,其他同学做得怎么样,相信学生们亦很想知道,因此,在这里我安排了个别学生代表上来介绍自已的作品,上台来的学生表现得很自信,因为有图在手,不怕没话说,而且说得条条是道,重点内容经过几个学生的相互补充,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二、对比评价

4、比一比。依教师整理的图表让学生说一说,看有无漏掉的知识点,并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代表在介绍时,提醒学生边听边对照自已的图,看有哪些遗漏的地方,哪些人说到我没想到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补充和完善,以使自已的图中知识点更全面]

5、评一评。让其他学生对刚才发言的同学整理的知识作个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一直是个老太难的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我尝试用用学生间的评价,可从整理得是否完善,整理得是否合理,或我有话要说来补充,学生畅所欲言,对同学的整理方式进行了评价,也能把握评价的分寸,令做老师的我有点意外:学生是如此聪明]

三、小试牛刀:考考自已

教师提问: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求?

(2)什么叫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你有哪些知识点感到比较困难的?

四、活学活用:大展身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体积是1(立方厘米)。

(2)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20(立方厘米)。

(3)一辆汽车上油箱的容积大约是72(升)。

(4)一个茶叶罐的容积大约是900(毫升)

2、3.05立方米=(3050)立方分米

60毫升=(0.06)升

450立方厘米=(0.45)立方分米

0.8升=(800)立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

(1)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9400平方厘米,

(2)在鱼缸里注入40升水,水深大约是多少厘米?(玻璃厚度忽略不计)

(3)再往水里放入鹅卵石、水草和鱼,水面上升了2.5厘米。这些鹅卵石、水草和鱼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说说你在解答这些知识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点!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我不是纯粹让学生懵懂盲目地做题做题再做题,做完之后也不知自已在做什么,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是机械地一练再练。我是在理清有关的知识点之后,有目的地让学生带着目的练习,每一题所用到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该拿什么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哪些知识用起来较吃力,我们的知识弱点在哪,每一步都有目的地进行。]

三、小结

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收获。

最新长方体课件(实用6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新长方体课件(实用6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长方体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席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长方体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9页——30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动手拼摆能力,观察、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分成2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数量的小正方体、练习题单。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求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二、猜测、为学生指名探究方向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师:你有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课件演示:把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数出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并用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总个数(即体积数)

3、师:(1)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问题吗?看来有必要得出一个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猜测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

4、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1、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小正方体通过拼摆,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2、同桌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1)齐读要求

(2)先摆,再观察,最后再填表。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结果

(2)观察表格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先互说(3)全班交流发现

(4)师补充提问: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观察一个摆好的长方体,理解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多抽几个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5、师:你能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6、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同桌互说。

7、及时练习:出示一个长方体的文具盒

师:要求这个长方体文具盒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给出长宽高,学生计算,强调书写格式。

四、课堂练习

1、口算填表(见题单)

2、小法官

(1)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一定相等。( )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 )

3、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的土?(在工程中,1m3的土、沙、石等均简称“1方”)

4、考考你:下列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1厘米)(见题单)

五、小结下课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来说)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课后反思:

1、对推导过程的关键地方突出不够,即,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理解说理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说,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下。

2、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更加准确具有指向性,对于关键地方的引导还不够合理。

3、应该板书出:1立方米=1方。加强学生对两个单位关系的理解。

4、本节课对于时间的安排差不多,比以前的课堂要合理得多,基本上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的,这是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

长方体课件 篇4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长方体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第十单元第20—24题及第30题。

教学设想:

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己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底面积、表面积、不完全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会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认识侧面积,会用侧面积加底面积计算表面积,并适当延伸推广到常见的圆柱体、多面柱体等。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形成体,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应用表格法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正确进行长正方体的有关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沟通长正方体之间的联系,适当延伸推广到各种柱体。

4、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沟通长正方体的联系及推广延伸。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出示:“xxx”一个点,问:同学们猜猜,这个“点”运动以后会留下什么?

2、动画演示:点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直线、曲线、折线等)点运动成线。想象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看到的喷气式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流星、礼炮等的痕迹。)

3、问: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什么呢?请看动画演示:线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线运动成面。想象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用粉笔擦擦黑板就是线运动形成面、甩动竹杆、甩动系着球的短线)小球这个点运动得到一条曲线—圆周,这条短线运动得到一个面——圆面。(动画演示)

问:面的运动又该成什么呢?猜猜看。

生猜,师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动画演示:面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面运动成体。想象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一枚硬币在桌子上竖起旋转形成一个球等)

4、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就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掌握知识。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复习)。希望大家能把这部分知识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联系,也能和我们虽然没学过但生活中见到过的现象联系起来,梳理知识,把握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梳理知识

师:前面大家学的都不错,你能按照下面的表格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梳理一下吗?(出示表格)

学生可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小组交流,核对答案。

指名汇报,自由订正。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也一定是小菜一碟吧。

三、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练习课本第117页第20—2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算式。核对答案。有错订正。

第二层次:讨论

提问:刚才这2个同学做得非常好,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可以结合我们当时学习时的具体题目对大家说说。

讨论1:分清楚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清楚?根据题目意思或者问题单位来分清楚。(举例见前面第二单元中第32页第8、9题和第34页第5—7题。)

讨论2:是计算底面积还是计算表面积。

讨论3:如果是计算表面积还要注意是算几个面及计算哪几个面。

教师小结:是的,计算表面积有时是算6个面的,我们通常称为计算表面积;对于没有6个面的,我们通常说不完全表面积,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是哪几个面,分别该怎样算。(第二单元第17 页第6题和第P18页第7、8题。)

第三层次:分析

谈话:看来很多同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掌握得不错,对下面这个实际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呢?第118页第23、24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或者算式,组内交流。

加强联系。

提问:现在再回头看这张表格,从这份表格你还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交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增加一行,填写在特征栏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写在体积栏目)

四、拓展练习

1、出示第120页第30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找一张硬纸照题中的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做成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长、宽、高分别是8分米、5分米和4分米。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木块,木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利用率”后再解答。

3、把8个棱长都相等的正方体木块黏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大正方体木块。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小正方体的体积必须先求出它的棱长,要求小正方体的棱长又可以根据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来求。

4、一个正方体玻璃缸,棱长6分米,用它装满水再把它倒入一个底面积为30平方分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水槽里的水面高多少分米?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水面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第117、118页第23、24题、第120页第30题。

2、课外作业:补充相关练习

长方体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 V=Sh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新来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教案和课件资料。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己仔细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所以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通过仔细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制作了这份出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此文仅供参考阅读之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1)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2=20 cm

5×4=20 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2)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4)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3、量一量,算一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5)

(一)巧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灯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幻灯片演示)大家快看,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学生争论)灰太狼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复习周长的含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起主动参与探索学习有关知识的欲望,唱响了“数学自主探索”乐曲的“前奏”,引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用绳子绕跑道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可以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然后看跑了多少步再算;可以直接用尺子量)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学生争论后得出长方形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即可,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即可。)

2、(教师幻灯片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3、交流个性化方法。

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各自的理由,教师分别用幻灯片动画演示各种算法,帮助学生理解。)

(1)6+4+6+4=20(米)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米)即:周长=长×2+宽×2

(3)(6+4)×2=20(米)即:周长=(长+宽)×2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

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12(米)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算法简便一些呢?说说你的想法。

(反思: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也就是说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样长,看来比赛是公平的。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

(三)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师:赛跑中灰太狼输的是心服口服,灰太狼顿时对周长产生了兴趣,他要求和喜羊羊进行求周长比赛,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进入求周长闯关赛。

1、(幻灯片出示一张相片长5分米,宽3分米)要给相片做一个相框,至少用多长的木条?

2、(幻灯片出示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8分米)要在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3、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想办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4、(幻灯片出示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沿着其余三边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5、同学们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的很不错,老师决定奖励大家一张贺卡,(出示正方形贺卡)这个正方形边长1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对折的贺卡打开,它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谁能求出这个长方形周长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把贺卡奖励给最爱动脑的学生。)

(反思: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让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周长的实际问题。)

(四)巧设总结争谈收获

师:在闯关赛中灰太狼和喜羊羊不分胜负,灰太狼高兴地回家去了。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幻灯片出示)灰太狼日记:在运动会上和喜羊羊赛跑,我输了,但我学会了求周长的好多方法!我最喜欢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今天通过各种比赛我可是大开眼界,长了不少见识。原来周长在生活中应用是这么广泛!不过求周长可得好好动动脑筋。还有,我得好好锻炼身体,要不然就追不上喜羊羊了。(学生发现小括号的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再次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灰太狼的收获可真不少,同学们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谈收获。)

师: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周长是16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贺卡。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范例


教学计划和课件是每个教师在学期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和制作课件。好的教学计划和课件能够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你是否因为不擅长撰写教学计划和制作课件而感到烦恼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的相关资讯,与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关心和关爱,它能传达出你对学生的关怀之情!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

教学内容: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第101页的例题 , 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重、难点:运用对比方法,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观察这幅图后,你有什么问题?

2、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3、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4、周长的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

(二)、确定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学习1~4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的问题,大家课后去自行探讨解决。

1、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进行分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4人一组,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员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出记录,汇报员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大家一同观察、操作、讨论,总结学习结果。课前分组。形成制度:每个人担任的任务定期进行交换。

围绕以上4 个问题,展开学习。

1、估计教科书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测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请课后自己去解决好吗?

六、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平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

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按要求画。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点评:

学习几何图形,对低年级同学来讲是较困难的。为此,鼓励并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是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李老师在本次预案的设计重点力破学生探究活动绩效性及时间控制问题。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的:

1、针对性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

如何让学生直面长方形、正方形新的学习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选择点。一般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认图入课。这样,学生第一关注点时,发现所学内容已学习过,便会对后续探索的希望与热情启而不发,动力不足的。为此,让学生在一定学习情境中自然产生或由教师适时引拨新的认识点?会激发学生探求的渴望与激情。预设中,以让学生自主选棒拼长方形、正方形引课。

此意:

①让学生动手,迎合小朋友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

②学生独立操作,必将促使他调动原有认知,考虑什么样图形才是长方形、正方形?

③为后续交流埋下时机伏笔。是后续师生交流的话柄生长点。

④过程中势必充分暴露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是李老师后续组织教学的观察点。

2、本课设计主要着眼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关系的整体入手组织教学环节。从最初的摆图形,说基本特征开始,主要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四条、四边特点关注,这已渗入了二者的共性认识。其次在内容的主探究中,将二者同时以问题呈现,学生边探索长方形,又探索正方形。无意识中,加强学生对二者关系进行自我对比感知,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实践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提炼知识的本领,形成整体的能力。

3、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李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5

1、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2、教案如下:

3、“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4、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5、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空间想象能力。

7、新课讲授

8、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十天十夜,7000多名建设者,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建筑面积

9、李兰娟、90后护士…..

10、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11、活动过程:

12、正方体、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3、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14、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15、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17、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18、总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面对猎人与熊的对立,结合这次疫情,这样的形容再恰当不过:欲望使人疯狂,骄傲使人类失去了敬畏之心。破坏与自然界的平衡,枪响之后再无赢家!

19、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20、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21、凳子、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22、固体胶、硬币等)

23、【教材分析】

24、教学反思

25、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小纸片、硬币等)

26、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27、湖北告急!一声呼救,即刻,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便一齐涌来:口罩、蔬菜,千里运抵,还有那医疗界“四大天团”,在武汉完成了胜利会师……

28、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29、学生判断,比大小)

30、【教学重点】

31、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2、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3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4、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35、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6、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7、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38、【教学目标】

39、

40、仅三天后,建设时间同样只有十几天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又一个核心阵地。中国速度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

41、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42、拓展(小小设计师)

43、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44、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45、正方体积木、纸盒

46、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7、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48、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49、重点:

50、书本40页画一画。

51、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数方格、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52、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53、【学生分析】

54、观察比较。

55、世界观和价值观;

56、新课导入

57、目标:

58、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59、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60、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61、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6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63、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64、活动准备:

65、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66、让同学们对新冠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紧张之心,学会防护措施;

67、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68、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69、揭示面积的含义。

70、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1、通过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72、摸一摸,说一说。

7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74、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75、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76、奋斗在离感染最近的地方。迎击疫情,他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不辞艰辛的医者誓言。

77、活动目的:

78、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79、刺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成了好食者的盘中餐,一些疾病就从这些生物身上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应该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80、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81、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82、教学过程:

83、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8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85、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86、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87、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88、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89、实验、验证、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90、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91、跨越万水千山,疫情无情人有情,距离难隔牵挂心。在这场与病魔的殊死较量中,没有一座孤岛,没有一个人是独自在战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展现出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92、【教学准备】

93、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94、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95、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96、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97、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98、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99、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00、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10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02、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103、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04、国务院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作出积极响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人力、财力,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105、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106、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07、播放一段关于疫情防控的视频。一场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用于担当责任的人,因为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但是有些人的责任意识并不轻,这些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8、【学法引导】

109、总结

110、【教学难点】

111、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112、量一量、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13、爱国奉献、敬畏法则、守护健康……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预留位置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平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

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按要求画。

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0

教学片断一:

师:线段有长短,我们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尺子来量;面积有大小,我们用什么量呢?

(反思:这样教学下来,我们发现复习到了,但落实了没有呢?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来学习面积的计算,需要很规范的语言来讲。在这里没有小结,老师的小结非常的重要。起到提升、巩固的作用。)

师:老师刚才就发给你们很多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能不能量出(出事长5宽3的)长方形的面积。

(反思:学生喜欢把行和列分开讲,在课上到最后学生还是这样去理解。说明学生整体的想法:我的意思是说行就有几行和每行,说列就要说有几列,每列;不能把两件事并在一起讲。

在上课的时,觉得这里上的有些多,因为时间过了15分钟,小精灵明明的猜想还没出来。最好的时间要让学生思考。)

(反思:学生为什么要去摆呢?没有需要去摆,学生会有意思吗?小精灵的话: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学生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索,跟老师布置任务给他们,心情和学习态度是不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设计:问1: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如何去沟通长的长度和长摆的个数呢?宽的长度和宽摆的行数?

如:在引题环节,如何让全体的学生想我们的问题?在摆15个和摆长方形的时间长短?

当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不知用怎样的语言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的学路是怎样的还没有想清楚?

长方形的长度和摆的个数是一样的吗?还是要把摆的个数抽象到线段的长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的物体引入图形,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长方形)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大家是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分别板书:边、角)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动手去验证一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交流:折、量、比……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小朋友自己动手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师生小结:

⑴说一说: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⑵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

汇报:相同点是他们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

⑶介绍边的名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操作、感悟体验:

1、估一估:(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数学课本,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长和宽。

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估测)

学生量一量。交流。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6题)

小朋友,真能干,已经会量长方形的长与宽了。那你会不会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完成在作业纸上。(先完成的小朋友,同桌检查一下,画得对不对)。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想想做做第2题)

接下来还要请小朋友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操作。完成后举出,大家互相判断。

4、变一变:(想想做做第3题)

小朋友,喜欢看变魔术吗?师演示: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出正方形。

为什么这样折出来就是一个正方形呢?自己动手也折一折,想想到底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5、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关的变式练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建构起到催化的作用,尤其是“帮一帮”的设计,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内容,而且也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理念。

四、总结全课、寄托心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勇敢的去探索、去尝试,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而教师的一番心语,激励着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传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2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大班数学有趣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这是大班数学有趣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活动:身体上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活动身体上的单双数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延伸,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身体上的单双数教案吧。

《大班数学教案:数字邻居》:大班数学活动数字邻居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数字邻居教案吧。

《大班数学教案:得数是4的加法》:大班数学活动得数是4的加法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复习得数是3以内的加法,4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自己列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尝试自编得数是4的加法应用题。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得数是4的加法教案吧。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排队》:大班数学活动排队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将花片进行分类、排列、记录,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排队教案吧。

《神奇的三角形》: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三角形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让孩子们知道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孩子们的握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三角形教案吧。

《身体上的单双数》:大班数学活动身体上的单双数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延伸,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身体上的单双数教案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汇总6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集合7篇 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常,在开始授课时,教师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必须合理设计教案中的知识点。教案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请您收藏这篇文章,这样您就可以随时回顾了!...
    2023-09-09 阅读全文
  • 分辨长方体和正方体(详细教案)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分辨长方体和正方体(详细教案)》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教案分类:幼儿园托班数学活动 表现内容: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
    2021-07-09 阅读全文
  • 最新长方体课件(实用6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新长方体课件”,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
    2023-07-30 阅读全文
  • 托班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目标】1、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个数。【活动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的礼盒若干。2、正方体、...
    2020-02-27 阅读全文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新来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教案和课件资料。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己仔细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所以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通过仔细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制作了这份出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此文仅供参考阅读...
    2023-11-28 阅读全文

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常,在开始授课时,教师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必须合理设计教案中的知识点。教案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请您收藏这篇文章,这样您就可以随时回顾了!...

2023-09-09 阅读全文

网站小编为你编辑《分辨长方体和正方体(详细教案)》一文,希望为你人工作带来帮助!教案分类:幼儿园托班数学活动 表现内容: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

2021-07-09 阅读全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新长方体课件”,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

2023-07-30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1、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个数。【活动准备】1、长方体、正方体的礼盒若干。2、正方体、...

2020-02-27 阅读全文

新来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教案和课件资料。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己仔细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所以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通过仔细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制作了这份出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此文仅供参考阅读...

2023-11-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