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26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掌握写作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作文能够丰富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多练习写作,有利于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一般写作文都是什么样的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00字:8月初去往英国旅行的飞机上,用了5个多小时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发现真的是带对书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来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虽然采用的是两个人对话的方式撰写的:对人生充满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超然居住在乡野的哲人之间的对话;看似有些理论的直接阐述,但是由于故事性不够,其实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的。不过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很多观点是“焕然一新”的,甚至是颠覆和挑战你原来很多的认知的,所以读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品味,细细反刍的过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由于之前听了唐捷老师的心领袖,所以有些观念不完全陌生,仿佛找到了依据和出处的感觉。唐老师的课程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很深的,可能根本听不进去,就如这位书中的青年,当他听到一些观点的时候,不仅是怀疑,有时是愤怒,跟我们过往接受的教育,常规理念以及社会主导规范都有相违背的地方;他会质疑跟哲人的观点,甚至公然挑衅哲人的说法,但是随着对话慢慢深入,开始接受和理解,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践行。

最近我也在探询心智模式如何从2.0规范主导(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活在各种角色里,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过渡或者说进化到3.0自主导向(依着自己的价值观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对立的立场,如何从争对错,论输赢到能够以更多元,多视角看问题,能够包容多种观点;从各种社会规范的角色里随时跳脱出来,拥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种“应该”观念的束缚,比如我应该做个他人眼里的好妈妈,好妻子,好员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种角色,同时又能自由地脱离出来。这种生活在他人眼里看来或许会有些自我,也许会遭到其他规范主导人士的质疑,甚至“被讨厌”,活成这样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如唐老师在心领袖的项目中所说,当你进化了的时候,可能朋友都要换一波人了。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2】

要获得幸福,首先就是要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自我意识过剩的背后,就是不能真正的接纳自我,害怕在别人面前暴露出来的自己不够好,不能让人喜欢或认可。自我接纳,不是简单的自我鼓励和肯定,不恰当的自我肯定造就了优越情结,实质是对自己的一个谎言。自我接纳就是如实地接受自己目前的状况,诚实的承认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并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也就是积极地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能够改变的,不要过多关注那些无法改变的。

要想获得共同体感觉,当然少不了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信赖他人是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应该在视他人为伙伴的基础上,无条件的信赖。阿德勒认为,是否信任他人,这是你自己的课题,而他人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他人的课题,你不该干涉也无法左右。其实也就是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信任还是怀疑之上?浅层的人际关系破裂的时候痛苦会小,但幸福感也小,只有深厚的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深深的幸福感。视他人为伙伴,共同成长,这样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获得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天生就会产生的,要在自己的投入中去寻找。

他者贡献就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这种贡献并不是简单的自我牺牲,舍弃“我”为他人效劳,如果这样那就只能感到痛苦。相反在为他人做贡献的过程中体会到“我”的价值,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找到了幸福感。

要问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坚信可以从自己改变,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通过学习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知晓到实践也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不念过去,无惧未来,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接受自己的平凡,认真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关注现在这一刹那的人生就是活在此时此刻。相关: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3】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述,通过哲人与青年的辩论,丝丝入扣地将阿德勒的思想铺展开来。从刚开始发誓要驳倒哲人的观点,到最后“被带到水边饮水”,是青年的心灵成长之旅,亦是我的。

青年会遇到的情况,会有的想法,比如自卑感、人生没有价值、对未来感到迷茫,都是当下大多数人的常态,而哲人的回答好像一把利刃直戳心灵最深处,叫你呼吸不畅,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你眼前颠倒,同时又变得如此简单易懂。

从小到大,一直背负着父母期望的我,浑浑噩噩地念书,考了父母期望的大学,学了以后会有稳定工作的专业。而这些在我眼里,都是自己没有目标造成的:如果我有强烈的愿望,就可以放手一搏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哲人的回答,将抱有这种想法的我狠狠摔在地上。“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多么犀利。

在当今世界,一个人“没有目标”,就足够被自认为阅历丰富的长辈和自以为是的同龄人好好鄙视一番了,阿德勒却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没有目标也无妨”。为迷茫未知的将来整日痛苦的我,在看到这段文字时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我过度执着于未来,导致看不清脚下,这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很煎熬。

所幸与本书相遇,让我反思了很多事,也试着重新接纳自己,整本书读下来收获颇丰,说是心灵净化一点也不为过。当然,对于阿德勒的思想,我仅略知皮毛,正如书里所述,想要真正地理解,还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能够解决人生中会遇见的所有烦恼(大概会有人对这句话感到反感),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认真读完它。

不过,读与不读是你的课题。我的课题到此结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4】

书中否定原因论,对这一点不认同。孩童尚不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只能长时间依附于成年人,为了生存这一目的,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成年人,适应成年人提供的生存环境。这个适应的过程内化成自身类似潜意识的东西。长大后,面对各种相似或陌生的事情,做出潜意识反应。原因论的初衷并不是找出真凶,去谴责去归罪,而是把人意识到,你认为的你自己不是原原本本的你,你并非生来如此。是要破除掉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己对自己的精神桎梏,生出改变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就像一束光,开始微弱但仍然温暖。但不可否认的是,通常现代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辞:用一生去疗愈童年的伤,却会给人一种无力感,总会生出怨怼来。我现在开始怀疑,这种说辞是否真的来自于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现代心理学家自顾引申出来的矫揉造作的说辞而已?

之前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是弗洛里德派,比如武志红老师的书。书很好,让你理解了为什么,但重要的怎么做却没有明确的指导,而是直指童年,比如拥抱你内在的小孩儿,做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这些实践起来太难了,如果我知道什么是爱,如今还会活得如此辛苦?甚至想去学习究竟怎样才是爱自己?自认为这又是一个类似于人生的意义一般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本书是初识阿德勒先生的主张,读来甚是有趣,也有很多启发,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自知愚笨,尚不能悟到十之一二。但此生不是为了照顾过去的那个孩子,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说来也是振奋人心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5】

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边读边思考,感觉阿德勒心理学真的很有新意,视角很独特。

比如他否定心理创伤,说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是啊,总去寻找原因,认为正因为之前如何现在才会怎样,对于人的成长真的少了些积极的因素而多了宿命的色彩。过去发生的一切,肯定会有影响,可是自己如何去看待,赋予它什么意义,却可以成为由此改变的巨大动力,我觉得非常有积极意义。尤其我们回顾过去,既然已经发生不能改变,就要赋予它积极的意义,作为珍惜现在、改变现在的动力。

再接着读,就受到巨大的冲击,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我是学社会学的,人是社会人,是镜中我,是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反应来调整、规范和完善自己的。可是现在要我们不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是不是矫枉过正,走入另一个极端了呢?我和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不顾别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再往下读,读到人生课题这一章节,我慢慢觉得被说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就是那个很容易课题混淆的人,我是如此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的一句轻描淡写的评价都让我深感不安,为了让别人满意,为了维持一派和谐,甚至会委屈求全。我把本属于别人的课题强加在自己身上,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不是牺牲,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如书中所说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哪怕竭尽全力迎合别人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对自己的执着。另一方面,我也不自觉地对别人的课题从所谓的为你着想的角度去横加干涉,引发了权力之争。

所以,当我知道了课题分离这个命题之后,当我不开心,为一些关系纠结痛苦的时候,我愿意冷静下来划一划界限,是不是太期待别人的认可了?那可是别人的课题。是不是对他人进行了干预?那可不是我的课题。

这样去想,心绪会平和很多,当不那么执着于自己,更关心他人之后,我发现分离的效果并没有使得人际距离拉远,反而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书中所说: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课题分离、划界限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和实践。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有贡献,我觉得非常积极。一开始我觉得阿德勒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胜利法,但是读到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他者贡献时,我看到他实际上非常积极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寻求自我的回报。幸福就是贡献感,人生就是连续的刹那,在于每一个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当下,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处。

最后,以书里的句子作为结束。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6】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不是在欲望和冲动控制下生活,像从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而是一种把向下滚落的自己从下向上推的生活。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更是如此,若只做本能和冲动的奴隶,只会在“顺其自然”的借口下越滑越远,掉入懒惰的深渊。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前提是:放下对认可的追求。你不必满足别人的期待,为了获得“认可欲求”,在他人得认可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是应该自由的选择,分清楚是谁的课题,想清楚选择的后果,并且勇于承担后果,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真正的自由是切断人际关系的羁绊,不怕被别人讨厌。拼命寻求认同,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别人都应优先为我服务,这种期待并不是每次都会被满足,所以感到受到伤害。其实,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共同体中小小的一部分。只有跳出人际关系的“杯中风暴”,直面人生课题,积极主动去应对,不要只考虑别人能给我什么,而是应该思考我能给别人什么,那么,你看世界的色彩都会由灰暗变得靓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7】

不要陷入“原因论”的陷阱,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原因决定论”和“心理创伤”应该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当下不幸的罪魁祸首,我们的现在的状态是过去已经决定的,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对不?

然而,阿德勒否认“原因论”,否认“心灵创伤”的存在,他的哲学重视“当下”的意义,他认为没有所谓的过去,就只有此时此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是由无数个此时此刻形成的。

逃避社交的人说他是因为不安的原因才不想出去,书中却说正是因为有了不想出去这个目的,他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出去社交就意味着可能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不想出门,就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绪,给自己一个不出门的“原因”来宽慰自己。

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理论,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质疑的态度,但后面动摇了我的想法。身边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因为我很笨,所以我不管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别人,那还不如“佛系”。

如果按照阿德勒的理论,是先有“不想努力想犯懒”这个目的,才制造出“我很笨”这样的理由从而作为抵御别人批评自己的借口。

很多人谈论“原生家庭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生在罗马”,这些思想也一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环境塑造的,性格又决定人生,于是我就没办法喜欢现在的自己,也有认为性格不可改变从而人生也很难改变的想法。

这是陷入了“原因论”的陷阱,我的悲观、难堪、摇摆不定大致源自于此。阿德勒说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样“不幸”的状态,最开始并不是我们有意的选择,可最终还是我自己选择成为了这样的自己,我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我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这样活会更轻松,更舒服。

牛顿运动定律告诉我们“在不施加外力情况,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我们做下了不改变的决定后,就像是石头滚下山去一样,依靠重力加速度,外界对“石块”做功,非常轻松,但长此以往,石头动量越来越大,再想控制它停下,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走,要施加的外力就大了。

想要事情有改变,就要有勇气去做“改变”的决定。为什么改变这么困难?因为不再是重力对石块做功,是我们用勇气、毅力来对石块做功。

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要地球有一天不毁灭,人就不会成为一座孤岛,那就必然产生烦恼。如何减少烦恼?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就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他认为人生中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就是: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自由,自由的证据就是“被别人讨厌”。而想要获得自由,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中实现课题分离的具体做法是将纵向关系变成横向关系。

书中说得很好,别人渴了,正确做法是“把人带到河边”,这是良性的横向关系,把人的相处放在“我们不同但平等”的正确位置。干涉就像“把人带到河边并让他喝水”,是一种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即使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认为渴了喝水就是正确的,但这不是我们干涉别人选择的借口,也许他真正想喝的是井水而不是河水呢?这在对方的角度你的举动是恶非善,是妄自干涉他人课题的行为。换个位置想,我们自己就更不想成为被他人按着喝河水的人。

父母孩子,老师学生,朋友之间……都需要课题分离。莫陷入“自卑情结”,我的身高曾多次被人嘲笑,哪怕有时只是开玩笑,也会引起我的不适,现在被人说得多了,好像也产生了“抗体”一样,但心里还是有这根刺过不去,就是始终自卑,默认了矮就是差劲,是基因上就低人一等的表现。

这本书让我畅快了许多,哲人说自己身高矮,就不会给被人太大压力,回想自己,也有同学说过我亲和力强。书中提到:不过分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作文去关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人东西,过分在意自己矮小的身材,我就容易转牛角尖。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因为太矮了很自卑,想要长高变匀称,所以我去学了篮球、乒乓、羽毛球,虽然没给长高带来什么帮助,却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朋友,这一定程度的“身高自卑”,所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利用得当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勇气。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身上多少有一些拼命想掩饰的缺点,而过分关注缺点本身,不如多思考思考:这个“缺点”,是否能转换为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个自卑感,是否也给自己带来过一些向上的改变呢?

陷入自卑情结就更可怕,所幸我迷途知返。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卑情结”“心灵创伤”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用以逃避现实的,是想要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的借口。不是“因为我长得丑,所以不想出门结交朋友”而是“不想出门面对被人轻视拒绝的结果,所以我捏造了我很丑这个自卑情结”。

走出自卑情结,让适当的自卑感成为成为自己前行的勇气之一。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8】

被讨厌的勇气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入门解读版本。适合无法静心啃下大部头但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来读。这本书结构很巧妙,通过青年和哲人对话辩论的方法,层层深入。青年就像是读者一样,充满疑问,一开始无法接受哲人的观点。但随着哲人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驳倒了青年的观点。青年最后成为了“喝上水的人”。

阿德勒看重目的,弗洛伊德看重原因。两者的区别是如果相信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过去的因造成的,那现在无法改变。无论做出什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所以最终会放弃。而选择相信一切都是目的导向的,就会发现所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赋予了它什么意义。听上去很绕口,但是作者列举了在餐厅发怒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这是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手段这个例子。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怒,而不是真的生气。所以理论上易怒的人是懒得用其他更好地方法解决冲突的人。愤怒等一些情绪,是可放可收的手段。

人的一切不幸都产生于社交。首先他人的出现会产生对比,进而产生被比过的焦虑和自卑。但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走在一个纵轴上,我们向前迈进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我。

接着和别人产生羁绊会让人分不清那件事情是自己的哪件事情是别人的。想控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事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人。同样的,哪件事情是该自己负责的自己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他人做决定也需要分辨清楚。这就是社交上的自立。如果做到了这点,就不会有自卑感。

打开这本书的人都想如介绍中说的那样,追求快乐,成为幸福的人。最终章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他者贡献。把整个世界当做一个共同体,把所有一切都当成伙伴,不求回报的相信,帮助他人。如果真的做到了,应该就成为别人眼中的傻子了吧。作者也说真的做到需要现在寿命的一半才可以。爱护家人,鼓励挚友,很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已经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体。他们的进步和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现代社会不可能只在这狭小的一个共同体里生活。作文如果可以把工作,可以把社区,把整个国家都当成自己的共同体,那心甘情愿为之牺牲就不需要解释了。我可以理解给家人带来开心我可以开心,但是目前的我还无法理解给同事带来快乐可以使我快乐。作者认为通过帮助别人,可以产生共享感,可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产生价值感,带来幸福。

人生本没有明确的意义。如果真的有了目的性,那达到目的前的人生都是临时的,生活也是临时的生活。生活应该是想享受舞蹈过程的舞蹈演员那样,感受翩翩起舞的每一刻,而不是谢幕的掌声。

这本书上的观点之前我在其他书中都零零碎碎的接触过。阿德勒的观点是反常识的集大成者。初次接触时会觉得是在胡言乱语,但细品之后会发现,如果真的能够接受阿德勒的观点并践行在生活中,那样的自己应该是个强大且快乐的人吧。起码他明确的告诉了读者走向幸福的引导之星是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9】

全书通过问答的形式解读了阿德勒的主要思想,写作方式和《与神对话》一样。

阿德勒作为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他认为影响人行为的是目的论,人要活在当下,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此时此刻的自己;二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提出要课题分离,每个人都只能完成自己的课题,而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因为人际关系的存在,人人都有自卑感,健全的自卑感要自己跟自己比较,不健全的自卑感属于自卑情节,其中优越情节和夸耀不幸都是不健全的。三,处理人际关系,就要把别人看作是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要有共同体意识。

以前我是不怎么看心灵类图书的,认为是心灵鸡汤,因缘巧合进了失恋组,看了雪地女王和很多大神的贴子,一本一本读她们推荐的书,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毒鸡汤,而是心灵宝藏。我们从小几乎没有接受到正确的亲密关系教育,在一次又一次在吃了爱情的苦以后才挣扎着找这其中的规律。

曾经,在痛苦难受的亲密关系里看不清不愿放手,最后非要撞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才被迫离开,也任性地让对方满足我很多幼稚的要求,当愿望没被满足就生气作闹,阿德勒说这是干涉别人的课题,束缚是支配对方的表现,背后是基于不信任感。

被分手的时候,反复思考男生说的那些分手理由,在一堆玻璃渣里找他还爱我的证据,放大自己的缺点。而阿德勒说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结束这段关系,继而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而已。

这么多年,在感情路上跌跌撞撞,揣着一腔的真诚被别人肆意践踏,其实多数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慈母多败儿,圣母出渣男,是我用了错误的恋爱方式,伤害着我自己,还好30岁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恋爱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一定会有意识地生活,清醒地行走。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0】

本书以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为基础,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谈话展开论述,以56篇千字短文组成。

提起心理学家,知名度最广的是弗洛伊德吧,《梦的解析》是各大必读书目里的常客,精神分析法在文学电影评论上被广泛采用。相比之下,阿德勒远没有弗洛伊德出名,有些观点正好是弗洛伊德的对立面。这本书并非阿德勒所著,而是两位作者基于他的理论撰写而成的通俗类心理自助读物。

阿德勒理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反常识”,颠覆之前的认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本书语言非常通俗,因此阅读感非常好,阅读速度快的人,1小时就能读完第一遍。第一遍阅读时我习惯划出每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经典的例子,以后翻阅的时候只要看勾画出来的重点就足够了。

本书论述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如何摆脱过去的创伤:我们的不幸是由自己选择的,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灵创伤论,要从目的去看待现在的行为,而不是从过去的经历找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源头:追求别人的认可,害怕被别人讨厌,对他人抱有期待,是人机关系痛苦的原因,采用“课题分离”让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简单,达到“共同体感觉”能得到幸福的人际关系。

三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而不是过去和未来

写下对我启发最大的几个理论:

目的论

目的论与“原因论”正好相反。原因论认为,人生是线性发展的。我们的现在由过去决定,是过去的心理创伤导致了现在的自己,也就有了现在常被社会舆论提及的“原生家庭”祸害论、“父母皆祸害”。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否认心灵创伤的存在,一个人目前采取什么行动、有什么样的行为,不是过去的“原因”造成,而是现在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形成的。

高三有找过一个心理咨询师,那时我第一次听到原生家庭和精神创伤理论,这种原生家庭原因论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一切都是宿命难以改变”的消极心态中。第一次听到目的论的时候,我是相当难以接受的。但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改变”看起来又容易多了。心理学有很多派别,各家理论都了解一些,是有益的。

例子:

一个足不出户、无法工作、无法回归社会的年轻人,是为了此刻“不出门”,为了不出门也能得到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资源,所以才“制造出对出门的恐惧情绪”。

不是因为被对方的行为激怒,而是因为未掌握其他沟通方式,只知道用怒气去震慑对方,所以才产生了“愤怒”情绪。

不是因为过去的心灵创伤,所以导致现在的抑郁,而是因为想获得关注,想得到关心,想成为人群中特殊的人,所以选择了抑郁情绪。

不是因为有一个无能的上司,所以做不好工作。而是因为自己无法提出更好的建议,也没有拒绝命令的勇气,才把责任全都推在上司身上,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这和初高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是一个颠覆。

目的论对常规思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很多事情,要先被“看到”,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课题分离

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生就简单到让人无法相信。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不应该愤怒。

辨别一件事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某种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的承担者是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1】

算是被名字耽误的好书吧,久闻大名,但是这个名字真的让我不想翻开看。谁会想要被讨厌呢,这种勇气谁要呢

预习了才知道,原来是介绍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对话集。和一般的日本著作不一样,整体来讲比较难读。

️与其说介绍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我觉得不如说是偏向哲学层面的讨论。

因此,会有一种字都看得懂,句子也读得通,但是想要理解需要再想一下的感觉。

往常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创伤说更熟悉些。比如“父母离异”会影响潜意识,导致子女的爱情观不健康,婚姻不幸福。

这次接触阿德勒的“目的论”,觉得确实有道理可又难以接受。阿德勒认为,“父母离异”和子女婚姻没有关系。“子女“自己选择了”婚姻不幸”,这是一种“变成特别的存在”的“报复”形式。——是不是很难接受?!

前后两天各花1.5h读完这本书。因为“目的论”对我震撼就太大了,这意味着人要为自己负责,再也不能归咎给环境社会或者过去。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所以要在坚持正确理念下的自由的同时,拥有哪怕被人讨厌也没关系的勇气。——此处点题。

后面提出了一些切实的实践方法。面对“人生三大课题”,想要幸福,就要体会“共同体的感觉”,要做到1️⃣自我接纳2️⃣对他者(无条件)信赖3️⃣(向)他者贡献。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相关推荐

  •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模板 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读好书能使人进步,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相信作品当中的人物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文字去记录对我们感受颇多的情节与人物。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2-23 阅读全文
  •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00字汇总 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手机迈向了读书,作品这本书是我最爱的书籍,也让我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读后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情从哪里产生的。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2023-02-07 阅读全文
  •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集锦6篇) 小编特意为你呈上“《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很多书籍会给我们心灵启迪,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不是没有缘故的。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来。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2-16 阅读全文
  • [荐]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1000字 在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类型的文书撰写,我们可不能匆匆忙忙就编出一份随意的文档。我们只需要在范文的基础上查缺补漏。下面的“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2-04 阅读全文
  • 被讨厌的勇气个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被讨厌的勇气个人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实不得不为主人公的而感叹。我们通过书写读后感,让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明了。...
    2023-02-06 阅读全文

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读好书能使人进步,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相信作品当中的人物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文字去记录对我们感受颇多的情节与人物。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2-23 阅读全文

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跳出手机迈向了读书,作品这本书是我最爱的书籍,也让我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读后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情从哪里产生的。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2023-02-07 阅读全文

小编特意为你呈上“《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很多书籍会给我们心灵启迪,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不是没有缘故的。我们可以将心中想要表达的话记录下来。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2-16 阅读全文

在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类型的文书撰写,我们可不能匆匆忙忙就编出一份随意的文档。我们只需要在范文的基础上查缺补漏。下面的“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2-04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被讨厌的勇气个人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其实不得不为主人公的而感叹。我们通过书写读后感,让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明了。...

2023-02-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