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发布时间:2023-06-23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000字汇总。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等专题内容。
笔灰染白了您的青丝岁月,岁月加深了您的皱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怎么才能让教案更出彩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射线与角是在第四册直观认识直线、线段,第五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主要包括射线和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记法及角的部分性质。它不仅是角的度量与分类、画指定度数的角、垂线等教学内容的必备基础,而且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其作用还将延伸至中学几何知识、日常生活劳动之中。教学时应把握好角的意义这个重点同时要利用学生的主观想象、学具操作及直观教学等手段解决射线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难理解的知识点,充分体现让知识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悟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
1.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画。
画后请大家谈谈有什么发现(如三条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三条线的名称等,估计学生通过预习能说出射线的名称。)
2.屏幕闪烁一点然后直观演示从一点引出一条射线,并问还能延伸吗它会一直射到什么地方
3.看看书上又是怎样介绍射线(书:直线上的一点把这条直线分成两部分,这一点一旁的部分就叫做射线)请学生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自己所画的直线上点上一点,相互说说哪个部分是射线一条直线分成了几条射线直线与射线有什么联系
4.引导学生利用射字组词。(如射箭、射击、发射、光芒四射等,同时教师配以从一点射向远方的动作)
5.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
6.判断练习:(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知识为明线,以数学思想为暗线的教学过程: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教师测量情境,让学生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我出示一组小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这些小数分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并检测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程度。
2.在数形结合中自主探究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究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在汇报交流中逐渐明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分数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运用迁移的方法去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能把这些小数分一分类吗?(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导入新课。
师:展示学生分类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根据同学们这种分类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边长。(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教师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课件出示米尺图。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指一指每一份所对应的位置。
②根据分数的意义,1分米=米,米也可以用0.1米表示。(板书:1分米 米 0.1米)
③启发学生:(指3分米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3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引导学生说出:3分米 米 0.3米)
④(指7分米处)你们能说一说这里用整数、分数、小数分别怎么表示吗?(引导学生说出:7分米 米
0.7米)
⑤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
生2:我发现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⑥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①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3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7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 米 0.01米3厘米 米 0.03米 7厘米 米 0.07米)
(3)认识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算法,会正确的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个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
42200=24300=18500=15400=60800=56100=25600=600700=
完成后评议:说说你有什么窍门能又对又快?
2、计算下面各题,并选择一个验算。
263205124407205602703172
a、学生试做
b、反馈。说说为什么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用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个百位对齐。
c、说说要注意什么?703172还可以怎样做比较简便?
(二)巩固练习
1、选做P83第三题第四题
任选两个做好后小组内改正。
2、文字题
602个245是多少?
247的306倍是多少?
两个因数分别是208和105,积是多少?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b、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c、评议: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练习
加工厂计划加工食盐804袋,每袋重125千克,已经加工了85200千克。还有多少千克食盐没加工?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思考思路。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手。
师: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数学问题?
3.引入新课。
师:原来我们的手上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同学门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开始乘车(带领学生生模仿坐在车上摇摇放放的样子约15秒钟左右)兔子乐园到了,请下车,咱们进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别
两端物体
数目
中间物体
数目
第一组
夹子
手帕
第二组
兔子
蘑菇
第三组
木桩
篱笆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填空。
①在○●○●○●○●○●○●○中,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
②马路一边有32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个广告牌。
③字母A和B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个。
④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个黑夜。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4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8段,要锯多少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办法?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扩展阅读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合集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说起教案,教师们肯定会很熟悉。教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那么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第2课时)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添0及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4.20.713.563(要求学生说明改写的依据)
2.计算下面各题。
45.689.126
提问:这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怎样算的?(出示: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这道题是怎样的小数除法,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一人板演)
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12个几分之一?
谁有办法在12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120又表示什么?(板书)
接着怎样除,请学生把这道题算完。
谁来说一说,例2与以前学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怎样继续算下去?
指出:除到被乘数末尾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出示结论)
(2)学生练习66.0832
注意提问十分位上为什么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教学例3。
(1)读题列式。提问:被乘数比除数,谁大谁小?36除以48够不够商1?
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商应该是零点几的小数。个位要写0,表示商是小于1的小数,这与整数除法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
追问:能直接添一个0写成360来除吗?为什么?
说明:36是整数,末尾不能直接添0。要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必须在个位6的右下脚先点上小数点,(板书)再在后面添上0,(板书)化成360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现在你能除了吗?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一人板演。
请大家用乘法验算。提问:验算结果说明了什么?
提问:例3和前面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整数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又要怎样算?
指出:在小数除法里,被乘数如果比除数小,整数部分就不够商1,先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出示结论)在个位商0后,还要在被乘数的末尾点上小数点,添0继续除。
(2)练习9.121957750
3.归纳法则。
提问:从前一课时例1的学习,到今天的例2例3,你能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吗?
让学生读一读计算法则。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九第6题。
结合提问:第一题个位为什么商0?第二题个位商了0,为什么十分位还要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做练习九第8题。
提问:每组题里被乘数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这组题的计算,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商的小数点与被乘数小数点对齐;被乘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有余数末尾添0继续除)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题第7题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教学试一试:
从上面自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想法后,动手摆一摆,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进行想象推理,把观察的位置与相应视图
2、课件出示第2题,让学生先照样子摆一摆,再看一看,然后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每一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进行比较。
3、课件出示第3题,分别按要求想想该怎样摆另一个正方体,再实际操作,验证想得对不对。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侧面上面
教学内容: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教学准备:学具盒、课件
教学思路:
一、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书P49图
让学生照图摆一摆。
找一找他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指名说一说,你看到的形状。(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从物体的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并一样,引导学生重新进行观察。重点交流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并且联系观察的位置说说原因。)
三、教学试一试:
出示课件:P49试一试图一
学生观察后,按照要求摆一摆。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出示课件:P49试一试图二
先摆一摆再从右侧面和左侧面来观察,各是什么形状?
提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到: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同,也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三、想想做做: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xx卫视的《xx》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xx的有413人,喜欢xx的有379人,喜欢xx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xx的人比喜欢xx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xx的人又比喜欢xx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xx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xx的人比喜欢xx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xx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xx的人比喜欢xx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3)使用标杆测定两点间直线的方法。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3、《作业本》。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①、用12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课件1]
1,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3/4( )3/5 15/20( )4/20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
2/3=( )÷( ) 5/8=( )÷( )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学生操作:将手中的纸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
2,反馈.
(1)提问:A,若要求剪下其中的一半,想想剪下的份数各自占圆的几分之几
B,虽然每个同学所剪的份数不同,但它们之间大小关系怎样
板书: 1/2=2/4=3/6
C,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3)小结: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
(零除外)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提问: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巩固认识.
P109 .1
(2)说数接龙.
5/6=5+5/( )……
三、运用延伸,深化概念
1,要求大小不变.[课件2]
1/3=( )/6 10/15=( )/6 1/4=5/( )
2,下面分数中哪两个分数相等 [课件3]
3/4 21/32 15/20 1/5 4/20
习后提问:A,依据是什么
B,3/4和1/5哪个大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C,那么,从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你的新发现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 A,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B,运用分数的性质,你能做什么
C,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你还想从哪些方面去探索分数
的知识呢
五、家作
P109 .3,5,6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年级小学五年级
二、活动目标使学生了解许多事物的变化都有周期性,掌握事物变化的周期,并能灵活运用周期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过程
(一)由循环小数认识周期现象
1.出示8.357357,提问:这是什么小数?它有什么特征?
2.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呢?(学生举例)
3.归纳: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出示周期的概念)
4.让学生指出8.357357的循环节是几位?周期是几?
(二)运用周期变化,解决问题。
1.根据周期找位置,定颜色。
(1)课件出示
●○○○○●○○○○●○○○○
提问:第16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第100个圆片是什么颜色?
(2)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3)想一想:第16个圆片应在第几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65=31)
第100个圆片应在第几周期第几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1005=20)
(说明:没有余数,应该在第20周期最后一位。应该是白色的圆片。)
(4)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圆片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这一排列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5)练习:
①0.428571428571的第545位上的数字是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②已知循环小数3.4650725072,它的第100位小数是几?
提示学生:这是一个混循环小数,循环节四位,不循环部分两位,在探求第100位小数是几时,首先要从100位中去掉不循环的2位,然后除以变化周期数。
2.根据周期找个数。
(1)课件出示
○○○△△●○○○△△●○○○△△●
提问:12个图片中有几个白色圆片?
(2)学生数出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图形是按什么次序排列的,它的变化周期是几?
想一想:1个周期里有几个白色圆片,几个三角,几个红色圆片?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算出12个图片中有几个白色圆片?(板书:126=232=6(个))
(3)再想一想:100个图形中有()○,()个△,()个●?(引导学生用1006=164)
说明:100个图形中有16个周期和3个○○○、1个△。要想算出100个图形中有多少个○,先算出16个周期里有几个○,(板书:算式316)再加上4个图形中有3个○,所以共有316+3=51(个)。(板书)
引导学生算出有()个△,()个●。
(板书:216+1=33(个)116=16(个))
(4)小结:根据周期规律找个数,关键还是要找出它们的变化周期数。
(5)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1000字汇总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小学四年级工作总结”、“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把握光阴就好比把握现在,是时候回顾总结了,为了让我们能够帮助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快来写总结吧,那么大家的工作总结是什么格式呢?于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篇1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注重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三、存在问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新的课程改革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篇2
四年级语文工作总结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一学期大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得有失,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华、弃其不足,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将来,为了本学期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现将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同样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临阵磨枪"的现象出现。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上册教材中内容较多中有时为了赶进度,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形成恶性循环。给以后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家长配合不够。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网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2、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程度,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语文课上得更活泼更生动更形象。
内容仅供参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数学教学越来越显得紧张而繁忙。为适应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现就教学方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不断改革的前提下,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数学课程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本次教学工作,我们努力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抓好学生的预习,打好课堂数学学习的基础
学生预习是教学的基础,学生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我们认真研究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数学知识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技术,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这次教学,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实实在在的活动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操作与发现,获得知识,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数学思想的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入手,以各种感官来认识、感悟数学,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能力。
四、注重教材内容的实际
数学内容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注意理、化、生活和数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则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表现。
五、抓好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意志品质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六、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学上,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严密性、逻辑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抓好学生的学业水平。
总之,在本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课改的理念引领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7篇
小学数学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案是老师良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撰写教案必不可少!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小学数学教案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7篇"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从火箭发射到飞船返回,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介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三、与小动物交朋友: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的队伍一排一排的排得多整齐呀!它们好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你说它的位置在哪里?说得对,它就成为你的好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第( )组,第( )个;第( )列,第( )行
四、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1、第几组,第几个
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板书:第 组第 个)
2、问:你知道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吗?
问:你是怎么数的?(从左边开始数第几组,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
问:要说清小朋友的位置要讲清哪些条件?(要讲清是第几组第几个。)
让每个小朋友说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
3、游戏:我来当裁判
听清游戏规则:请一个同学报自己的位置,大家来做小裁判。(注意把话说完整:我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如果这个同学位置报对了,大家就说yes;报错了,就说no。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老师报位置,是你的位置你就站起来,大家判断,看站得对不对?
四、出示课本的座位表
1、自由说:
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桌说一说。
2、思考:
小青的位置在哪?可以怎样说。
3、操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请表示方法不一的几个学生板演)
4、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法表示,能用数字来表示吗?让学生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1)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小青在第3组第2个就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像这样(3,4)我们可以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说一说3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观察这些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小组讨论)
一个数表示横向的数,第二个数表示纵向的数,这是约定俗成的。使用数对时横向从左往右看,纵向从下往上看。
(2)尝试用这样(指数对)的方法表示小敏、小华的位置。先说两人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3)尝试看数对找位置,完成试一试第二题。
(4)仔细观察这些数对和他们所表示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师归纳小结:数对的表示方法,先横着数,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数,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两个数据。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方式:
用两个数据a 和b 记(a ,b),
a表示: 列,
b表示: 行
五、学校附近的地图:
1、看图,说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游乐场的平面图:
1、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2、现在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七、知识窗: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它的用处可大啦!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度,东经116度。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像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八、走进电影院: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 :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你看从中间往右依次是1、3、5 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 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回头看,那是单号门、双号门。靠走廊的桌子上有排数。凳子上有第几号,请单号的同学起立,再请双号的同学起立。(再次感受电影院座位特殊的排列方式。)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
先示范帮一位同学找位置。再全班同学找,提醒:A、从两旁出去,后面进门,进门后,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B、如果找不到位置,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忙。C、坐好后,相邻的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D、同时要守次序,不要拥挤,做个文明的小观众。(电脑出示文字:欢迎光临蓝猫影院,并放一段音乐。)
(4)小红和小明去看电影。小红的票是:2排6座;小明的票是:5排9座 。他们进电影院后发现有两个门,他们该怎样找呢?
九、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只告诉他们一些磁砖的位置。你能找出来吗?动手涂一涂。
(7,2)(5,3)(9,3)(3,4)(7,4)(11,4)(5,5)(9,5)(7,6)
十、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_)平方米50000平方米=(_)公顷3平方千米=(_)公顷90000公顷=(_)平方千米
五、出示达标题
__x
六、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七、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培养分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信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认识了许多的四边形,那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呢?
师:今天四边形之家要邀请它的家族成员来开联欢会,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你还认识它们吗?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图形的名称。(生说名称,教师相应的课件出示名称)
师: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能介绍它们的边与角各有什么特征吗?
师:这两个图形(出示和,并粘贴在黑板上)你能试着说一说它的特征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大家描述得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这两个图形我们不熟悉,所以描述的信息不够准确,没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让你清楚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索发现,掌握特征。
1。联系生活,建构概念
师: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师:你们真会观察啊!除了这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生举例)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既然他们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观察图形,直观感知
师:好了孩子们,先来看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梯形有什么特征呢?
生说:平行四边形左右的边是平行的,平行四边形的上下的边也是平行的。师指图比划,梯形的上下边是平行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的一组边平行(老师说时带动作),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验证。
3。验证猜想。
师:现在在你们的练习纸上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你拿出工具检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边是否平行。
学生活动:验证。
活动结束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就图说明。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他们组有这样的发现,其他组和他的发现一样的请举手,哦,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是不是其他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4。整体呈现,确定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首先来看平行四边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验证。
师:验证之后可以证实我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吗?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读。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子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2)梯形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看梯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梯形并验证。
师:现在我们又证实了刚才梯形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一说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刚才这个同学发言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谁发现了?你能解释什么是“只有”吗?
学生读概念,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
5。对比概念,上升理解。
师:(指板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同学们,既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了,谁说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但也有不同,谁来说说哪里不同?
师:加着重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只有”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不要这两个字?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那么,请你迅速的判断一下。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则让学生议一议;无争议则提问:为什么在长方形下面画“○”?为什么说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果分别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一种图形,这几种图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庭中应该站什么位置呢?(课件出示集合圈)
师: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放大正确集合图)
师:谁能根据这个图说说它们的关系?(生说)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了解了,说到四边形,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课件出示:)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继续演示:不可能是……?可能是……?
不可能是……?可能是……?
一定是……?为什么?
师:其实谜底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2.分图形。
呈现题目:如果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吧。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
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制定教案可以使教师开展快速高效的课堂,怎样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地整理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254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 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 1 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 )] =15[( )○( )]
=27[( )○( )] =15[( )○( )]
=27[ ]=15[ ]
=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 )]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 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2516
=25(44) =25(28)
=2544=2528
=1004=508
=400=400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设计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策略选择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策略选择]
根据确立的活动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
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纸片。
五、活动流程设计及意图
1、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弹弓图片,哪个弹弓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习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弹弓,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习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弹弓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平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弹弓。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弹弓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弹弓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