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乘法分配律教案

发布时间:2023-06-17

乘法分配律教案。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须要备好教案课件,现在开展琢磨教案课件也并不晚。制定教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需求。小编为您准备的“乘法分配律教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份特别惊艳之作,非常感激您的阅读!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

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

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

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

(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

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

解法一 (4+2)×25

=6×25

=150(名)

(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二 4×25+2×25

=100+50

=150(名)

(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乘法运算定律之乘法分配律(第26-28页内容)。

《乘法分配律》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6-28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难点: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1)、教法: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2)学法: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图片ppt4)

1.谈话: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见课件)

设计意图:看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美妙。在数学上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美妙的现象呢那么,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可能把一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算式的好奇心进入本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记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ppt5)

3.提问:(出示ppt6)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件出示ppt7)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学生解答后汇报。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3.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是先求才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个的人数。

(2)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相同)

追问:可用等号连接吗写成一个算式。

板书:(4+2)×25 = 4×25+2×25

读:谁能把这道等式读一遍。多读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观察,这道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请跟你的同桌说说。全班汇报。

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个算式都有3个数。

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猜想验证。(课件出示ppt9)

1.小组内写一写,算一算,举出这样的例子。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提示:等式左右两边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括号里两个加数的和,再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而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出示ppt10、11)

1.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多不多,你能写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要求数字用得简单些)。请你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

2.你是怎样验证的。

3.同桌互相验证。

4.用符号表示:这样的式子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用彩笔)

5.揭示课题(小结:出示ppt12)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一起读一遍。

6.统一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ppt13)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总结规律: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可以相互逆用。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出示课件ppt16)

1.判断正误,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ppt17)

117×3+117×7=117×(3+7) ( )

4×a+a×5=(4+5)×a ( )

24×(5+12)=24×17 ( )

36×(4×6)=36×6×4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出示课件ppt18)

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出示课件ppt19

25×12=25×2+25×10

5,做一做,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出示课件ppt19)

103×12 20×55

6、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4-2)×25 = 4×25-2×25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完善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为:(a-b) ×c=a×c-b×c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我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要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5)全班交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4×8+6×8与(4+6)×8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连接?让学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算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算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情境二——花圃

(1)让学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算法及解题思路,师配以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以因为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比如:(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辆中巴车限乘20人,一辆小轿车限乘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现实背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结、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总结

(1)师:同学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生结合算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指着算式小结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多组算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相补充,在算式中寻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举例验证

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算式来验证乘法分配律,再小组交流,集体反馈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列举的算式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过程,是学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学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学生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即时指导,再汇报交流,师板书:a×c+b×c=(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a相当于爸爸,b相当于妈妈;c相当于我,爱相当于乘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4、尝试应用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4×9+6×9……,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教师巡视抽取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另一种算式,课件呈现4×9+6×9=(4+6)×9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此题说说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乘法分配律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学生表达,在相互表达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挑战过关,应用规律:

第一关:请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二关: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1)学生展示填写的答案。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三关: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1)学生汇报算法。

(2)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么计算简便就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样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习中,帮助学生继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加以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10=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5)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6、钉钉家校本布置家庭作业,当天提交。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6)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写成两个积的和。 2、知道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a+b)×c=a×b+a×c表示。 3、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  口算:(铺垫) (7+2)×3 7×3+2×3 (6+5)×4 6×4+5×4 (9+3)×5 9×5+3×5 提问: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联系(板书:和×一个数=积+积)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木块图(见教材28页,媒体演示) (1)、提问: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分别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2)、板书(媒体演示)  (5+3)×2=16(个) 5×2+3×2=16(个) (3)、他们的结果相等,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5+3)×2= 5×2+3×2)   2、出示: 求长方形的周长   a b 提问: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a+b)×2 a×2+b×2) 小结:   虽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但这个长方形周长的总长度是不变的',因此也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a+b)×2 = a×2+b×2)   3、举例印证 看了以上这些算式,小组中讨论讨论,你们还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吗?可以是数字的,可以是字母的。 学生汇报后老师板书。   4、小结归纳出示课题: 提问: (1)、左右两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我们再来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 (2)、像这样的这些算式,书上把它叫做什么? 5、看书出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书上总结了这一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如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 = a×c+b×c) (4)、媒体演示加强理解。   三、  运用阶段: 1、横线上能填几? (65+35)×4=_____×4+_____×4 87×36+13×36=(____+____)×36 (25+9)×4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87×6+6×113   四、  深化理解,注意应用 1、出示例2、(40+3)×25 (1)、学生尝试练习(2)、反馈   2、练习:(学生先尝试练习,再分别板书) (25+9)×8 29×175+25×29   五、  动脑筋: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41×□+59×23 □  ×□+25×28     六、总结: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乘法分配律教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乘法分配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500字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2023-02-28 阅读全文
  • 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500字精选12篇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教案的写作需要详略得当。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我们如何编写一份详细的教案呢?你不妨看看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12-29 阅读全文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教师想成功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当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2023-04-28 阅读全文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汇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汇总,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
    2023-03-26 阅读全文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如何写系列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案是老师重新梳理知识的最好办法,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含什么呢?我们给你提供了以下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如何写》,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2023-03-2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专题推荐:“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2023-02-28 阅读全文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教案的写作需要详略得当。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我们如何编写一份详细的教案呢?你不妨看看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12-29 阅读全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教师想成功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当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2023-04-28 阅读全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汇总,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

2023-03-26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案是老师重新梳理知识的最好办法,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含什么呢?我们给你提供了以下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如何写》,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2023-03-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