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必备14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必备14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做植物的实验,以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与同学合作做好有关水与植物关系的实验。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图片:干旱的土地和枯黄的庄稼,动物在钦水,被喷灌的大片植物等等。

2、学生: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一株盆中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讨论:为什么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1)出示图片:a、土地龟裂;b、禾苗旱死;c、斑马钦水;d、一株植物浇水前后的`变化情况的图片。(看图后学生还可更多地举例)

(2)学生讨论,并汇报:动物要喝水,人也要喝水,植物要吸收土中的水;有了水,小草才是绿油油的,大树才能长出新的叶子,没有水,草和树都有会枯死……

2、做实验观察植物身体内的水分到哪里去了。

实验一:

(1)出示实验器材:盘子三个;西红柿两个,青菜两棵,西瓜两片。

(2)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实验:用力挤压,看看植物的茎、叶和果实里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4)学生汇报实验结论:植物的身体内有很多水分。

实验二: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

(2)观察: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小水珠和水雾,这说明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了。

(3)小结: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见植物“喝”的水,一部分留在“身体”里,一部分被蒸发了,水实际上也是在植物体内不断循环的。

(4)讨论:我们喝的水到哪里去了?

(5)归纳:水是生命脉的源泉,人类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

三、运用知识:

1、阅读小资料。

2、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1)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

(2)合理安排生活用水;

(3)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树多了,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后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稻谷、大米,学会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米饭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乐于参与讨论、交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意识到科学家队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大米,知道米饭是由稻谷加工而来的米做成的`。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放大镜、米粒、稻谷、发芽的稻谷、记录纸(两张)、各种植物的种子、3个杯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种子

·引导学生在众多种子中找出水稻的种子。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水稻的种子可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用什么工具来观察比较好?(放大镜)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稻谷。(6分钟)

·交流观察结果。

(二)认识糙米,比较糙米和精米

·引导学生剥掉稻谷的壳看看。注:不要破坏稻谷的内部,想办法完整的剥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壳有什么作用?

·比较剥掉壳后的米跟平时吃的米有什么不同?记录并请学生说一说。

·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糙米和精米的资料,了解种子的结构。

(三)加工精米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糙米加工成精米?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出精米来?猜想大米加工厂里是怎样加工精米的?

(四)说说米饭的来历

·引导学生说说米饭的来历,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五)布置作业

·课后做做精米发芽的实验;去家里或菜场、粮店了解一下我们吃的大米有哪些种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3)总结,提出希望。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

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1、“母亲一手从水窖里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幻灯片)

我们边看文字边看图,想画面。从我们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将水的清凉、湿润带给了将要风干的`我们,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孩子们在大叫好舒服啊,有水真快乐!如此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欢快、喜悦、兴奋……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幻灯片)

生: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幻灯片)

师:口中饥渴难耐,身体水分流失,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幻灯片)

三、检测导结: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偏僻的小山村像作者儿时一样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对于我们来说,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用,并不足为奇。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今天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对水有了重新的认识。你有话想说吗?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1、学习用螺旋线表现出蜗牛的基本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丰富画面。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1、出示蜗牛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很有趣的图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动物,你没看!

仔细看看蜗牛的身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蜗牛小时候也很小的,后来它一点一点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越长越大,后来就长成了一只大蜗牛。

引导幼儿做书空练习。

3、幼儿绘画,教师辅导。

教师:可爱的小蜗牛画好以后,再给小蜗牛布置一个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用好看的颜色给蜗牛画出螺旋形的背壳,将蜗牛画大。

引导幼儿多画一些蜗牛,并能丰富画面。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1)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2)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二) 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 (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 (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二) 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师:“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 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3)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周围的一些常见植物。有些植物虽然平时很熟悉,但当他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后,依然会有很多吃惊的发现,那些植物的名称,种类都超过了他们的所知。那些植物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形态,那么我们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植物呢?会有哪些奇特的植物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极大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地球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植物,也许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各种植物的图片,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多种多样。

2.认识我国的珍稀植物。

3.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

4.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问题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不同环境里长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形态、习性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变化的结果。

2.通过视频资料的直观效果, 使学生了解由于环境不同,所以导致各地的植物不同, 使植物变得多种多样。

态度情感、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的重点: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奇特性,激发对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的难点:通过观看各种植物的图片分析出不同的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

教学准备:能吃虫的植物动画;我国的珍稀植物动画;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动画;各种环境下的植物视频。

教学过程www.yJS21.COm

一.了解植物是多种样的植物

(一)不同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1.引入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柑橘产在南方,而苹果产在北方?

为什么水稻长在水田里,而玉米长在旱地里?

为什么生姜种在背阴的地里,而向日葵种在向阳的地方?

学生表达交流

2.学生表达后教师总结:不管什么植物,都必须生长在它需要的环境里,离开了它所需要的环境就不能生长。下面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不同环境里不同的植物。

3.出示不同地点不同植物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结合雨林植物图、沙漠植物图、湿地植物图、高山植物图等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雨林植物:茂密高大

沙漠植物:短小少叶

湿地植物:茂密矮小

高山植物:稀疏矮小

4.思考讨论:不同地区的植物为什么会不同呢?

小结:不同环境里长着不同的植物,植物的`形态、习性是植物适应环境长期变化的结果。

二.地球上的奇特植物

1.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的植物,这些植物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本领,那么,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哪些珍希奇特的植物呢?你们能否说出它们的名称呢?

2.学生:学生表达交流

(学生的表达的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资料。)

3.在学生充分表达后,教师出示“能吃虫的植物”动画。

本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奇特的植物。

4.展示:世界植物趣谈或温带植物、高山植物、热带雨林植物、寒带植物、吃虫的植物、很高的植物、药用的植物、产油的植物等图片,各种环境下的植物视频。

教师边让学生看边讲解介绍。

学生思考:以上我们看到的这些植物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呢?

总结:各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各地的植物不同,这就使植物变得多种多样。

三.认识我国的珍稀植物

1.我国是一个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在我国有很多非常珍希的植物。

2.出示我国的珍稀植物动画

3.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的教育。

学习评价:

能够知道地球上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认识一种最感兴趣的植物。把它介绍给同学。

资料来源

植物名称

植物的特点

我发现的秘密

课后小结:略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4)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喜欢《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必备14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新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4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4-27 阅读全文
  • 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必备9篇) 一般情况下,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就会早早地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些东西,老师们就必须要注意了。有着详尽的教学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讲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将为您介绍本文的首篇内容——“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本页面的内容!...
    2023-05-12 阅读全文
  • 「必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2篇) 知道怎么写学科教学计划吗?时间如水,即将迎来新一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够更加突出教学期间的教学重点,或许"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27 阅读全文
  • 二年级上册课件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支点。“二年级上册课件”主题相关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呈送的,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2023-04-10 阅读全文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师将按照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教案及课件,当前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期。制作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并送上我们网站最新更新消息,望多多关注!...
    2023-06-05 阅读全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2023-04-27 阅读全文

一般情况下,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就会早早地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些东西,老师们就必须要注意了。有着详尽的教学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讲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将为您介绍本文的首篇内容——“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本页面的内容!...

2023-05-12 阅读全文

知道怎么写学科教学计划吗?时间如水,即将迎来新一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够更加突出教学期间的教学重点,或许"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27 阅读全文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支点。“二年级上册课件”主题相关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呈送的,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2023-04-10 阅读全文

教师将按照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教案及课件,当前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课件的时期。制作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这里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并送上我们网站最新更新消息,望多多关注!...

2023-06-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