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件
发布时间:2023-06-08 渗透课件渗透课件。
认真制作教案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课程教案课件。 精心设计的教学教案能够激发学生成长的兴趣。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围绕着“渗透课件”主题展开,希望读者能够好好阅读并且留存本篇文章,以备后续参考。
渗透课件 篇1
教学内容:认识前后
石坝小学:邓贤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教学内容
认识 “前后”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有几个人?”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2.出示书上的作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适时安排两道基础性的练习,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前后”的感知和认识,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 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b.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c.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
□□□○□ 引导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前后”是相对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前后”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拼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教育,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全课小结(略)
渗透课件 篇2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懂得只有付诸行动,付出心血,才能是理想变为现实的道理。
2、小组长检查家作。
1、我们继续学习《两颗种子》,齐读课题。
2、出示生字课件,巩固已学过的生字。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
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什么是理想?
(2)两位少年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
(3)他们怎么去解决的?
3、学习课文第三段。
(2)请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4、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第一个少年是生怎样保存种子的?
(2)把第一个少年说的话全班齐读出来。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全体齐读第六自然段。
(6)指名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再进行比较:两个少年保存种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四、评价检测,拓展延伸:
试用“只有……才……”来表达。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
渗透课件 篇3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吴建山
(福建莆田华侨中学)
摘 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
关键词:设计;探究性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处于核心地位。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一、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究意识
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
3.将研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理论
4.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5.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6.将理论进行拓宽与引申
例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问题1:由诱导公式(一)可将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求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试问能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除了可以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外,其他仍无法求出。
问题2:任意90°到360°的角能否用锐角表示?(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①当β∈[90°,180°]时,β=180°-α;当β∈[180°,270°]时,β=180°+α;当β∈[270°,360°]时,β=360°-α。②当β∈[90°,180°]时,β=90°+α;当β∈[180°,270°]时,β=270°-α;当β∈[270°,360°]时,β=270°+α。
问题3:探索①的表达式是否有公式转化。可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正、余弦的定义得出结论。教师再把结论推广到一般角α。
问题4:α角可以是任意角吗?
这里通过恰当的提问,将学生再次引入探究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自主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渗透
1。纵深发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命题的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例2.求实数a的范围,使当x∈[0,1]时,不等式x2-ax+a+1>0恒成立。
师生分析:不等式中有两个字母x和a。x∈[0,1],求实数a的范围。
方法3:[数形结合思想]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1=x2和y2=a(x-1)-1的图象,由图象可知y2=a(x-1)-1恒过定点(1,-1)。要使y1>y2在x∈[0,1]时恒成立,直线的斜率应大于-1,所以a∈(-1,+∞)。
此题复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横向联系,一法多用
立体几何新教材增加了空间向量及其相关的内容,因此,学习这章内容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以下两类型:(1)与角有关的计算;(2)与距离有关的计算。
例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PA=AC=AB/2,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1)证明:CM⊥SN.
(2)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异面直线成角问题,传统解法是平移后再解。题目中有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出异面直线CM、SN所成的角或算出。第(2)问通过求平面CMN的法向量后,同法可求得线面所成的角。
问1:改求二面角M-NC-S的大小,能否同法求之,与传统方法比较简便吗?
问2:若增加求点S到平面CMN的距离,异面直线CM、SN之间的距离,三棱锥S-MCN的体积,能否用向量法计算?解题方法相似吗?与传统方法简便吗?
问3:哪些题型还可以用向量法解决?学生思考后,得出第三种类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中应对某些习题进行深化和引申,以加强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目前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给我们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要立足课堂、着眼教材、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陈跃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能力[J]。江苏高中数学教与学,2002(05)。
渗透课件 篇4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人口问题》教学简案
张佰君
[课题]世界的人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人口增长、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会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思想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增长过快和城市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2、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动画片段,学生探讨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引出本节课题:世界的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出示一组数字、图表资料,学生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数量的发展状况,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人口过多带来哪些问题?
2、观察“大难临头”、“长江洪灾”、“北京沙尘暴”等一组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人口增长过快、过慢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人口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
三、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1、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辩能力。
2、利用“中国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等资料,分析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带来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知识总结
五、“试一试”:通过“角色模拟”,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布置“社会调查”作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乡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板书设计]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
二、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张佰君
课 题
第六章 第一节 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的 A.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B.过程与方法:在地图上找出亚洲几个地区的 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几 个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C.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大洲。
重 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海洋、相邻大洲及分界线 难 点 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课堂类型 新课 教法 谈话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 具 亚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知道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新课讲解:
师:同学们,当老师要到你家里去作客时,你会告诉我你家里的准确位置,同时我们在学习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和范围。[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师: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生: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还有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在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读图]“亚洲的范围图”(图6.2)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并完成下表
大
洲 位于亚洲的方位 与亚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 在亚洲的____________方
___________海峡 大洋州 在亚洲的____________方
非
洲 在亚洲______________方
_________运河
欧
洲 在亚洲的____________方 ________山脉______河______山脉
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生: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西面濒临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北,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纸,上面有按同一比例尺绘制的七大洲轮廓图,并标有各大洲的面积以及最南、最北的大致纬度。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或量出)面积最大的大洲。
[讨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师: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承转]由于亚洲的国家较多,面积很大,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
师:
1、亚洲共分为哪几个区域?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还有哪些国家?
3、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4、在图上找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并说出它们所在的区域。
[说明]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欧洲国家。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亚洲掌握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学科渗透德育教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简案
张佰君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知识讲解]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区
域 范围 占全国决面积 占全国总水量 内流区 内流河的流域 1/3 不到5% 外流区 外流河的流域 2/3 95%以上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 大 上涨、形成汛期 无
冬季风盛行时 小 下降、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少(森林茂密)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汛期短(雨季短)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短(位于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地区)汛期长(雨季长)小(流域内植被好)无(亚热带,冬季均温0°C以上)(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
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③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分布在这一地区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沁园春雪》教案
张辉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思考:(1)课文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相关链接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7.《苏幕遮》诗词赏析。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教学反思课堂提问要注意变换角度(教学有感)
张辉
“文似看山不喜平”,提问也是如此。缺乏艺术性的直露提问,激发不了学生动脑的欲望和思考兴趣。所以问题要有曲折性。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中,学生往往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如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他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他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通过这种提问,使“孀”“遗”二字迎刃而解,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学生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
朱欣梅
初一的学生在英语的写作积累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首先要抓住所给的提示,然后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避繁就简,简明表达要讲的内容。以下是我总结的几小点: 一.紧扣中心;
二.意思连贯;
三.富于变化;
四.注意时态;
五.不“生造”句子。
书面表达是一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一般来说,书面表达采取情景作文和控制作文两种形式。情景作文多为看图填词、看图写话、看图作文等形式,后者指根据所给条件进行写作的形式。
以上两种书面表达形式,都不同于自由写作,都不允许同学们随意发挥,更不许逐词逐句地翻译提示,而是要求考生抓住信息大意,用自己所学的、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无论哪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都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紧扣题目,准确、全面地表达出要点中规定的全部信息和内容,不得遗漏;
(2)表达正确,意思连贯,过渡自然;
(3)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字数符合要求。
教学反思英语课堂提问要层次清楚、针对性强
朱欣梅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一次性展现给学生,要按照教学程序或问题层次循序渐
进地问,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及重难点,努力做到三个步骤:
1、有温故知新的复习到新课导入的过程。
2、有从语言的理解到言语技能的运用的过程。
3、有从归纳总结的聚敛到触类旁通的发散的过程。
所以,教师的每个问题的提出都需有的放矢。
乐趣——教学反思小学科,大轻松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
张佰君
这部分是初二的内容,这些知识属于常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只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好,如果初中阶段这个基础不大好,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障碍,甚至影响到高中学习,以后走入社会也很少有机会系统的学习,比如我们办公室就有老师是搞不清楚的,所以我狠下决心,“行政区的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备课中自创了7法,现总结如下:
一、认位置
按照地理方位排列,1)东北3个省、2)北部1个自治区、3)黄河中下游6个省直辖市、4)长江中下游7省直辖市、5)南部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6)西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西北5个省自治区
在讲解位置的时候补充,与山湖河有关的:山东山西以太行山命名,河南河北以黄河命名,湖南湖北以洞庭湖命名,贵州以贵山命名,云南因为在云岭以南,青海以青海湖命名,黑龙江以黑龙江命名,辽宁以辽河命名,浙江以浙江(现称钱塘江)命名;与其他地名有关,吉林以吉林城命名,陕西以陕原以西,甘肃以甘州(现张掖)和肃州(现酒泉)各取一字,江苏以江宁(现南京)和苏州各取一字,安徽以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福建以福州和建瓯各取一字。
二、记省名
先鼓励记忆,34个中除去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剩余23个省,这23个省你已经记住几个了,班级进行挑战,结果一个比一个说的多,最多的孩子已经能够全盘数出来了,其他同学很佩服。引出周恩来总理的诗句,后经改编,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蒙重海福吉安;
还有港澳和台湾。
三、看形状
通过形状的联想,黑龙江象天鹅,吉林象雪松,内蒙古象老鹰、狗,河北象耳朵,山东象骆驼、乌龟,青海象兔子,甘肃象话筒,宁夏是个十字架,陕西象兵马俑,江苏是平行四边形,湖南江西是人头,湖北是湖南头顶上的帽子,广东象大象,云南象孔雀„„
学生自己也能联想出很多形状,主要是帮助他们记忆,妙趣横生。
四、猜谜语
为了更好地记住名称和行政区,我找了很多谜语,并且自编了一些,让他们看着图猜,如银河渡口(天津),船出长江口(上海),碧波万顷(青海),应者何其多(呼和浩特),大家一起笑你的客人(哈尔滨),两个胖子在一起(合肥),富贵之地(福州),拿枪的男子(武汉),千里戈壁(长沙),南边无战事(南宁),夸夸奇谈(海口),双喜临门(重庆),久雨初晴(贵阳),萤火虫亮晶晶(昆明)„„(都写在我书上的,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个行政中心都绞尽脑汁编出一个,实在打不动了)
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还鼓励他们自己自创互相猜地名,他们编了很多经典的,比如说“石天心家的房子”(石家庄),引用的班级一同学的名字;“完美图形”(太原),用的谐音很有创意;甚至连一些学困生也乐此不疲地编了一个,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西边一片平地上很多男的聚在一起”,我们全班同学听了都摸不着头脑,原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实在是经典),那一段时间,学生经常见到我就说,老师我让你猜一个,后来直接引申到了一些不是省会的地名,如高楼的入口(厦门),国外的,如红色面粉(丹麦),有的我还应付的过来,有的我答不上来的时候,学生的满足感立刻呈现,呵呵。我想能这么费心的考我,值了。
五、小默写
尽管学的很有乐趣,我还是不忘要让他们记忆,所以安排了一次默写,最后有近一半的结果不是那么的理想,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过关的学生怎么办呢,好,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给我描绘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图吧,就这么简单。画的好的有加分,默写过关的也可以画,加更多分。
六、画地图
有了刚才的默写,这个任务自然地安排下来了,部分同学绘制的认真让我尤为感动,我一一交流了一番,好多孩子原先连省名都拎不大清的,现在最起码比原来有谱多了,个别孩子还跟我说特别有收获。
七、玩游戏
所有的教学环节完成了以后,我下载了一个过三关的政区拼图游戏,让学生用我的电脑在全班进行挑战,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就可以本次地理期末考试免考,一语既出,激起千层浪,最终全年级有两个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获得了我颁给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教学反思一轮复习的几点思考
张佰君
1、融汇贯通各知识。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严格的章节之分,教师很难将整个初中地理知识“打通”讲授,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单个知识点,对于知识链,知识网的“编制”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或者知识就很难深入理解。而一轮复习中,教师就需要在这个方面重点讲解。
例如:河流中的牛轭湖的形成,这一知识点虽然是超出了大纲,但我觉得,这一原理的讲解,可以将河流流水的侵蚀、沉积,河流横断面的类型,河流堆积地貌、侵蚀地貌,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长江中游地区河流的治理等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当全部讲解完之后,学生对先前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2、善于运用对比法。对比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不但对于掌握一些具体案例时有用,对于掌握一些基本原理,也很有好处,可以帮助同学能对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课本第二册中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原理——区位选择。这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农业分布、工业分布、城市分布、人口分布乃至交通运输线与点的分布。区位原理在以上知识点的运用,贯穿着整个必修第二册的复习。如果复习时不注重对比分析,一是导致复习内容冗长,课堂节奏单一,学生容易陷入疲倦之中,效果不佳。二是泛泛复习,不注意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可能导致复习不全面,分析不到位,反映在习题练习中,往往回答不到位,抓不住要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将两类相似的地理事物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分析。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中,我侧重分析工业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在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中则重视了自然条件的分析。港口区位条件的分析,则将自然条件分成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两方面,与农业区位中自然条件的四大要素(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分析框架不同。
3、加以提炼,重新构建分析框架
例如区位条件的分析,我采用了两种分析框架。一是静态分析。二是动态分析,侧重于分析各种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两种分析框架的建立,对于学生全面综合分析有关题目提供了比较好的框架,教师容易讲授,学生容易接受,教学的效果比较良好。
教学反思一堂复习公开课的几点体会
刘秀梅
周二下午开设了一堂校内公开课——“中国四大地理单元以及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周三上午,在孙组长的召集下,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组内交流。
一、备课思考
对于这堂课,在备课前,我仔细思考了这部分内容,决定打破常规复习套路,另辟蹊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
1、将两节内容整合起来,予以一并复习。理由有二:一是由于本学期外出开会较多,课拉了好多节,时间不够,必须要加紧复习进度。二是这两节内容虽然被分列成两部分,但具有共性特征——都是区域分析与发展问题。
2、摆脱对细节的关注,从整体上架构复习框架。理由有四:一是这两节内容非常琐碎,如按照常规复习,一个个知识点过堂,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复习节奏拖得很冗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容易疲倦。二是,大部分知识点,辅助教材《新坐标》已经做了很好的归纳,没有必要再把教辅书上的知识点再炒一遍。三是,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零碎的知识点,加以穿针引线,织成知识网,这要比单个知识点掌握的效果要好的多。四是,整体复习,容易引领学生高屋建瓴地“俯视”整个课本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按教学过程排列如下):
1、点出本堂课复习内容的“落脚点”——区域发展,这样可让学生在整堂课复习的过程中有知识主心骨,做到有的放矢。
2、知识梳理:
(1)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和四大地理单元。
为什么要在教材中“四大地理单元”之外,引入“三大自然区”、“三 大经济地带”呢?
我是这么考虑的:首先,这三个部分知识点存在着内在联系,三大自然区,其基本分析点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差异,关注的是自然地理特征。三大经济地带,其基本分析点在人文经济要素之间的整体差异,关注的是人文经济特征。而在其基础上,为了要分析区域发展,必须要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课本上出现的“四大地理单元”比较切合这个知识逻辑。可在潜移默化下,引导学生区域发展问题的考虑需要全面。
其次,三大自然区已在前面复习中作为重点复习过,在这里带出,可以温故而知新。而三大经济地带,虽然已在前面复习过,但并未从考试角度,分析其掌握的要点是什么。这里带出,水到渠成。(我是从两方面指出复习的方法:一是基本内容掌握:
1、优势条件;
2、存在问题;
3、发展方向。二是点出考试方向: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资源调配、产业转移))
(2)四大地理单元复习,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区域对比法,二是以青 藏地区为例,抓住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帮组同学构建知识网络图。
初 中 地 理 德 育 反 思
刘秀梅
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反思
刘春波
学生在英语的写作积累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首先要抓住所给的提示,然后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避繁就简,简明表达要讲的内容。以下是我总结的几小点: 一.紧扣中心;
二.意思连贯;
三.富于变化;
四.注意时态;
五.不“生造”句子。
书面表达是一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一般来说,书面表达采取情景作文和控制作文两种形式。情景作文多为看图填词、看图写话、看图作文等形式,后者指根据所给条件进行写作的形式。
以上两种书面表达形式,都不同于自由写作,都不允许同学们随意发挥,更不许逐词逐句地翻译提示,而是要求考生抓住信息大意,用自己所学的、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无论哪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都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紧扣题目,准确、全面地表达出要点中规定的全部信息和内容,不得遗漏;
(2)表达正确,意思连贯,过渡自然;
(3)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字数符合要求。
英语教学杂想反思 朱欣梅
现在很多外语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自由的交际。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其实这需要学习者不断的练习、不断地重复。
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但要让学生知道,不能因为怕犯错误就不肯练习,不愿练习,不能因噎废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练习英语的兴趣。
在具体处理学生犯的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他们,也不要学生一犯错误,就立即去纠正。对学生所犯的问题,可以先记下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他自己知道错误的所以,进行更正。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张佰君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刘秀梅
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思
张洪杰
德育是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圆满的完成学校德育任务,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德育工作应做到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当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初中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
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基本做法
(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中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正方形、菱形、勾股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因式分解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树立科学和世界观和人生观。
(5)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7)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更努力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8)结合教材的统计数据,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的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初中地理德育反思 张佰君
地理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在地理课的教学中,基本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讲授的大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因此,地理知识如果不能与现实结合起来,那么它往往会被误认为是遥远的、飘渺的、无用的。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上的矛盾究其本质,也就是生活中的矛盾。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诸种生活中都包含了道德的意蕴。德育只有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使德育实践行之有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教师必须以时代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述历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从而使时代感和地理感交融。把地理事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一般都会显出极大热情,这时教师若给他们充分的反思机会,引导他们自主构建道德意识,在地理史与现实生活的感召下,道德教育的目的一定会圆满达到,并且留给学生的记忆一定是鲜活的、刻骨铭心的。因此,地理教师要把地理变迁的基本事实与身边的社会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累历史知识和联系现实的历史感悟中,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通过借鉴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体验,反思地理的迂回曲折,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为在社会中创造良好生活的人格、道德奠基。
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地理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应围绕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电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品德教育。
教学反思找回失落的训练
张辉
曾几何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谈“训练”而色变,“训练”在“素养”、“熏陶”、“感悟”等新概念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古老。新课程实施了,如果你不识时务还在大谈“训练”,你可就落伍了;如果你还在搞训练,那可就犯错误了。曾经红极一时的“训练”突然间就这样销声匿迹了。有人要问了,“训练”究竟犯了什么法?竟遭如此罢黜?至今好像也没有看见语文学术界有哪位“法官”来做出裁判。
在新课程实施前,我们习惯地称为过去语文的教学,那时不论是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模式”还是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都极强势地占据着语文老师的头脑,老师们精研之,效仿之。可新课程一出,就有“新生代”们叫嚣着过去的哪些都是“技术主义”的代表,是“工具性”走向极端的根源。他们高扛“人文”大旗,颇有打倒一切“旧世界”的气势。
现在想想,当初我好像也稀里糊涂地摇旗呐喊助威过。至于“训练”和“人文”就究竟是怎么个关系从未考虑过,好像就觉得训练就是“死做题”,它培养做题的奴隶,而“人文”就是解放奴隶精神枷锁的钥匙。当初看起来这是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比喻通常是有情景性的,大概这种充满“解放气魄”的比喻是受过去语文大批判的影响吧。批判的激情往往会淹没学理的严谨。
我们总会不自觉的非此即彼地考虑问题,其实“训练”和“人文”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谈一个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概念——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新课标如是说。同时新课标还对什么是语文素养作出了明确的解说,即“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显而易见,在这段长长的解说里提到的各项语文能力需要实实在在的进行“训练”方能达成,概念模糊的“熏陶”、“感悟”究竟何为?着实让人一时难以把握其要领。举个简单的例子,军训中,学生要想学会正步走,是不是仅坐着反复看教官如何一步一步的示范(熏陶),或看其他同学怎么样走(感染)就可以走上标准的正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熏陶”、“感染”容易使人感受其美,但不能决定使人增其所能。只有抬腿反复历练,才有可能走好正步。
其实细细推敲,实际的语文训练是集语言、思维和情感于一体的,我们好像很难看到一个“纯工具性”的问题,只涉及语言,不涉及思维和情感的。哪怕是简单组词,都伴随着辨别的思维,喜好的情感,更不必说阅读的欣赏和写作的表达了。过于强调“人文”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太“务虚”了,我们希望学生有审美的情趣,有爱国的情怀,有尊老爱幼的美德,学生心里都容易有,可长此以往,他们不懂得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连最基本的读写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语文素养。
因此,找回失落的训练,并且优化训练,提升训练的综合效应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学反思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体会
张洪杰
本学期重新开始任教初一数学,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以前很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现把自己的一点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工作中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使学生有信心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问题在那里?
(一)从内容上来看,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发展,变化十分明显.
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有时会出现开不尽方的现象,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一个简单的代表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的过渡,使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教法与学法的差异. 小学数学,内容较少,较浅.数学知识完全靠老师多讲,多练,形成机械记忆.小学时直观形象教学,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反复讲解,详尽细致.到了初一后,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应,由于学科内容增加和学习内容本身的抽象,老师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习题类型多,且比较灵活,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形形色色的数学资料层出不穷,老师不可能讲全各种习题类型,这对于习惯“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初一学生来说,困难由此可知.从模仿学习到迁移类推学习过渡困难.
还有中小学数学教师缺乏互动.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师各自从教,关注和研讨的都是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缺少瞻前顾后的思想.
(三)教学管理上的差异.
学生进入中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课程增加.小学时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记忆和思维上具有机械记忆、直观形象为主的特点,老师一般采用“蹲班管理法”;初中在管理上由“蹲”变为“带”,对学生来说就失去依靠,无所适从.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还常责怪学生基础差、脑子笨.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不认真学习而掉队.
如何解决?
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已体现知识的逻辑次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的完美关系,但教材中并没有注明什么内容将和中学的什么内容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非常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我把小学到初中数学学科内容上的衔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算术数——有理数
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为搞好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有些概念不宜讲得过死,如:“整数”的概念最好说“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不必说成“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另外,小学里的算术四则运算要求熟练,这样,到中学里只要搞清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就轻而易举了.我们可以安排初一新生适当复习一些算术数的概念和运算,这对有理数的教学是有好处的.对发展了的概念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例如,在小学计算中,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在中学引入负数后,减数是可以大于被减数的.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
(二)具体的数——抽象的式(一次式、整式、因式分解、分式)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由一般到特殊.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先让学生感知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不要过分的强调概念的严谨.这样学生心中不仅有数而且心中也有式.
(三)简易方程——一次复杂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初中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刚开始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喜欢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思维模式的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小学的思维套用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小学里是由“得数与已知数的关系”来解方程,而中学里是根据方程的同解原理来解方程.初一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要让学生始终参加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等活动,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及优越性,这其中审题应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想法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找不出相等关系,方程就列不出来,而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后,将其中涉及的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量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方程就列出来了.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只有用方程思路解决.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德育渗透教案《散步》教案
张辉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是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美,进而学会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家(小家),爱国家(大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让爱住我家》,感受温馨的家庭,浓浓的亲情。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言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记得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跟着他们家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师生配乐朗读(老师示范第1.2段,学生接着齐读),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归结为“和美”)
3.引导学生“说事”。
4.反馈、点评、小结:
我们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田野上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
三、深入文本、读文寻情
1.研讨。
①在决定走大路还是小路时,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②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③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④在小路不好走的地方,这家人是怎么做的?(“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家庭和美,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
(1)假如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2)试着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明确:“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
儿子乖巧、可爱。
四、探寻美点、品赏语言
(1)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师提示
美在:
A.春景的生动描绘。
B.对称句式的使用。
C.用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
D.明快又含蓄、浅显又深刻、催人玩味深思的语言。
(2)师生共同赏析
景美
生深情朗诵第4段春景描写。
生赏析,第4段描写了“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等景物,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对称句式美
①师:“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明确: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②生赏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③学生深情赏读文中对称句式:领读—跟读。„„
五、赏读入心突破难点
1.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2.反馈:“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态度,“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以小见大”手法)
六、拓展运用畅叙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本文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小事,表现了家庭成员间互相谦让爱护的浓浓亲情。其中尤其体现了中年人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节课里,我们作了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我们领略到了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我们体会到了古朴动人的人情之美,我们也品味到了秀美隽永的语言之美,我们还学习到了以小见大的技巧之美。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它如阳光,温暖馨香;它像美酒,醇香醉人;它似橄榄,让人回味。充满亲情的家,既是避风的港湾;更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请珍爱亲情,传递亲情,勇于担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让社会更和谐!
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德育渗透教案《春》教案
张辉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3.老师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章的主旨句、内容„„)
3.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描写春天的词语。2.描写春天的诗句。
3.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张洪杰
1、有关有理数的分类,“分数”已不同于小学阶段“分数”的内涵,而是将部分小数已纳入其中,在此(或第一课时)学生有疑问,教师只略讲,而是到学习无理数时再详解。
2、要求学生画数轴,怎样确定原点的位置?怎样确定单位长度?在数轴上画出几个单位长度?这些都与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关,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在本节掌握时还存在疑问。
3、关于数轴上有理数之间的位置关系,练习不够,可设计游戏:指定若干名学生站成一排,间距相同,每位学生表示数轴上的若干个点,教师任意指定某学生为原点,其余学生说出自己所表示的有理数;较高一个层次,指定某学生为非原点的一个有理数。培养学生对数轴的正方向感。
4、对利用数轴将几个有理数排序练习不够。
学科渗透教案《有理数的乘法》
张洪洁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2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2 ×3=
c.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结果:向
运动
米(-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 有理数加法 同号 得正 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 把绝对值相加(-2)+(-3)=-5 异号 得负 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 得零 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张洪洁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学科渗透教案 数轴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张洪洁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 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策划书范文网 928d.Com]
同理,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
德育渗透教案unit1教案1
朱欣梅
——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总体教学思路:
本节课设计思路:本节课任务设计以学生每天所吃的食物和是否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线,上课以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为讨论主题引出科学的膳食和有规律体育锻炼两个主题导入任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锻炼身体的频率并评选出生活学习最有规律的标兵
教学目标:
1. 学会描述不同食物的名称和各项体育运动的名称。学习如何正确运用表示频率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饮食和运动的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设计:
Tasks
Teacher’s activities
Students’ activities
Task1
Step 1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supper?
Discuss in groups and list the food they have every day.
Step 2
Marvey about how often they eat the healthy food.
Marvey in groups and find out who has the most healthy diet by using the sentences:
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How often do you eat fruits?
Task 2
Step 1
Do you exercise every day and what kind of exercises do you have every day?
Discuss in groups and list all the sports they play after school.
Step 2
Marvey about how often they play the sports? And find out who take more exercise.
Marvey in groups and find out who has the most sports by using the sentences:
How often do you swim?
How often do you play football?
How oft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Step 3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ir survey about the healthy diet and the sports.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ir survey and correct it with their partner.
Task 3
Listening
“Now, Let’s listen to two friends talking about their life habit, see if they have a healthy life?” Finish SB P4 2a, 2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Homework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孙玉红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孙玉红
上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转换角度看》,心理比较高兴,这节课虽然有一些缺点,但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我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以及辅导和实践,我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主旨都有了更清晰的心得体会。令我最为欣喜的是:
这节课得到了评课老师的认可和肯定,孩子们在课堂上也表现得积极踊跃。
在本节课的构思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心理健康课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不是老师想当然,一言堂的。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时时处处考虑到所任班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知道事物的多面性,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感受和领会不同的结果。2.懂得积极乐观看问题,遇到问题学会调节自己,学会转换角度看事情,寻找收获更多快乐。我抓住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遇到问题懂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转换角度看,寻找收获更多快乐。2.使学生学会遇到问题、挫折、不如意的事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寻找广阔天空。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游戏互动、观察两可图、分析故事、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我在课前、课中游戏、互动时把学生都进行了分组,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总体的设计还算比较到位,课件制作也很满意也算完善。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时就存在漏洞,有些环节交流时间长,浪费了时间,让孩子们谈转换角度比较多,个别的有点偏离主题,所以应该说没有做到普遍关注学生具体心理问题,没有将具体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具体到每个问题„
进一步反思这节课,我做到了遵循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以辅导和活动相结合,尊重学生、体现主体性原则。而且在教态上、语言的组织和整理上比较注意,那种和谐、自然而亲切的氛围影响着听课老师和孩子们,是使得课堂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发言,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孩子们可以大胆的有创意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心理健康课提倡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感悟。即使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结、想策略,要学生知道助人自助的精妙所在,我们心育老师的任务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在《转换角度看》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在实践教学中一边摸索一边提高。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们不懈的努力和钻研,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德育渗透Period 3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Period 3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 & free talk.2.Practise reading the article in Page 3.3.Check the homework.Step 2 Pre-task SB Page4 , 1a.1.Point out the five phrases.2.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3.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do they mean.4.Call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s.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5.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6.Check the answers.7.Practice reading.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4 , 1b.1.pay attention to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 on the right.2.Read it to the class.3.Explain : “be good for” means :有益于„,对„有好处.4.Pairwork.Choose a new partner.Use the words in Activity 1a to make conversations.5.Share the students’ conversations.SB Page 4 ,2a&2b.1.T : Now you will hear a reporter interview two people ,Katrina & Bill.Read the two names for the Ss.In 2a ,we’ll know who is healthy , Bill or Katrina ? 2.Read the questions in 2a.3.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twice.Circle “yes” , “no” or “I don’t know” in the chart.4.Before we check the answers in 2a,we’ll read through the questions in 2b.Pay attention to Katrina’s and Bill’s answers.5.Play the tape again.This time ,if we have heard one questions and we have a pause.Make sure Katrina’s and Bill’s answer.6.From the answers in 2b ,we can tell who is healthy Bill or Katrina ? Step 4 Post-task Role-work.Divide the Ss into groups of three.S1 is interview,S2 is Katrina ,S3 is Bill.S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S2: I exercise every day.S3: ….With the help of 2b.Homework
请同学们用2b里面的问题调查你熟悉的两位同学,写出答案并做比较.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 Teaching goals:
1.词汇.让学生熟记这些单词,能够很熟练地指出表示身体部位的某些单词.2.能够用所学的单词谈论身体并且能给出中肯的建议.3.通过听力练习,争取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4.文化欣赏,中国文化.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words.2.How to talk about the health and give the advice.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g in 1.T :How many parts of the body can you name ? What’s this ?(head , mouth etc.)
Today we’ll learn some parts of the body.2.This is my head.Oh ,I have a headache.Step 2 Pre-task 1.Read the new words by the Ss first.2.Then check the Ss if they can read the new words by themselves correctly.if there is a mistakes ,correct.3.Practice reading the new words.Give them 6 minutes.4.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Write the words you remembered just now on the blackboard.5.Page7,1a.Do this part by the Ss first.Write the correct letter after the name of each body part on the list.6.Check the answers.7.Play a game.All the Ss close your books ,we’ll have a instructor to say :Touch your nose /head /right ear ….Let’s see which student do it correctly and quickly.First all the Ss do this game.Then have competitions between boys and girls.5 boys and 5girls to the front to do what the instructor said.if you are wrong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s ,the last one who stands at the front is the winner.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7, 1b.Listen and 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7, in pairs and act out.SB Page 8, 2a.1.Point out the eight items in this activity.Read the item to the class.Ss repeat.2.There are different conversations.Listen carefully.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health problems they have and getting advice.3.Match the problems with the advice.4.Play the tape twice.5.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同桌之间设计一个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Step 5 Homework
1.Remember the name of your body part.2.Write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doctor and the patient.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Period 2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Free talk.2.Revise playing the game.3.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s.Step 2 Pre-task SB Page 8, 2b.1.Pay attention to the four pictures.Each of these pictures illustrates one of the conversations.2.Play the tape ,write the missing words on the blank lines.3.Play the tape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4.Pairwork.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s in the pictures.Take turns having the problem and giving the advice.5.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in 2c ,and make their onw conversations.6.Act out the dialogue.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9, 3a.1.Point out the picture and ask Ss to describe it.(There is a boy sitting on a bench.He’s sick.A teacher is talking to him)
2.Pay attention to the dialogue and the blanks in the dialogue.3.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conversation.4.Go over the answers.5.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with a student, then work in pairs.Step 4 Post-task SB Page 9 , 3b.1.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activity.A: What’s the matter ?
B: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toothache /fever/sore throat /sore back.2.Pairwork.Make your own dialogues setting 3a as an example.3.Act out the dialogue.Ask some pair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act out their onw dialogues.SB Page 9, Part 4.1.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demonstrate what a “mime” is.2.Read the dialogue by the Ss.3.Ask a student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mime an illness ,the other Ss guess what the illness is.4.Ask one student to give advice.5.Give several students an opportunity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mime an illness.Step 5 Homework
1.When you had some problems.please remember what the doctor said.2.Remember the new words.德育渗透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Period 3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Free talk.2.Play the game :One student mimes an illness , 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the illness and give advice.What’s the matter? Do you have a sore throat ? Step 2 Pre-task SB Page 10 ,1a.1.Look at the picture.Point out the four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Say each word and ask Ss to repeat.2.The first picture.Explain something about it using one of the four words and expressions.3.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by the Ss.4.Check the answers.5.Practice reading and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10,1b.1.Read the four sentences ,Ss practice reading.2.Look at the picture and match each picture with advice.3.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10 ,2a & 2b.1.First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will hear.2.Then read the four names
3.Listen and write the problems on the bland lines.If possible ,write what each person “should” and “shouldn’t” do for their problem.4.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SB Page 10,2c.1.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2.Pairwork.Mak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3.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for the class.4.Write two dialogues in the exercise book.SB Page 11, 3a &3b.1.3a.Read the article and underline the things you should do.Check the answers.2.3b.Let the Ss read the paragraph and fill in the blanks.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11 ,Part 4.Play the game
Step 5 Selfcheck SB Page 12 ,Part 1.1.Fill in the blanks on their own.2.Make your own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SB Page 12,Part 2.Read the letter.Make sure Ss can understand it.Step 6 Homework 1.Remember the words in this unit.2.Do the exercises on Pages 6-8of the workbook.德育渗透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Teaching goals : 1.Words & phrases: babysit ,get back , fishing , rent , think about , decide(on), tourist etc.2.How to talk about future plans.3.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计划或行动.4.特殊疑问句(where , when , how long引导)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 Drills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m watching TV.When are you going ?
I’m going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
We’re staying for five days.Teaching aids : cards and a tape ,a large wall calendar.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Free talk.2.Put up the wall calendar.T: I’m staying home on Saturday(pointing to next Saturday).Ss repeat.Ss: I’m staying home on Saturday.T: we’ll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future plans.Step 2 Pre-task SB Page 13 , 1a.1.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what you see in the picture.2.Write the activities from the pictures in the box and add some more.3.Practice reading.Step 3 While-task
1.Using the activities we write in 1a to make conversations.For example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I’m visiting my uncle.2.Pairwork.Practice in pairs.3.用第三人称练习对话.work.Divide the Ss into groups of four or five.Make conversations.5.Listening Page 13,1b.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14 ,2a & 2b.1.First ,read the names of the people.2.Play the recording and let Ss fill in the chart.3.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SB Page 14,2c.Read the conversations work and fill in the chart.Step 5 Homework 1.如果没填完上面的表格回去接着做完.2.记单词.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Period 2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Free talk.2.Revise :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setences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When are you going ?Who are you going with? Step 2 Pre-task SB Page 14,Grammar focus.1.Call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s together.Read them by the Ss.Ask a student to say the question using the word he and then again using a boy’s name.2.Do in the same way with “she” and a girl’s name.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15, 3a.1.Read the conversation by the Ss and practice reading.2.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3.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15, 3b.1.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2.Practice reading.3.Pairwork.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3b.4.Act out your conversations.Step 4 Post-task Vacation Dreams.Imagine your dream vacation.Write something on a piece of paper using what we learnt.Share the dreams.Step 5 Homework Write 2 conversations about 3b in the exercise books.If you don’t finish your dream writing, do it at home.德育渗透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Period 3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Free talk.2.Check the homework :Ask one or two S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dream vacation.并给出全适的评价.Step 2 Pre-task SB Page 16, 1a.1.Say each phrase and ask Ss to repeat.2.Call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s.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Match each phrase with a picture.3.Check the answers.Step 3 While task 1.Make with your partner.Talk about what you would like to do on vacation.2.Share their conversations.SB Page 16 , 2a&2b.1.Read the reporter’s questions together.2.Play the recording and 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1.Find a new partner.Student A is the reporter.Student B is He Yu.A interview B.2.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2c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listening.Step 5 Homework
1.Remember the new words.2.Write the conversations about your interview.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Period 4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2.Make an interview with a student.Step 2 Pre-task SB Page 17 ,Part 4.T: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 1.Ask each other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2.One student to present his /her exercise.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17 , 3a.1.Read the article about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by the Ss.Tick out the new words.2.Read the article to the class.3.Explain the new words.4.Play the tape.Ss listen and repeat.5.Point out the five numbered pictures.Ss identify the items.6.Check the answers.7.Play the tape again.Practice reading.SB Page 17, 3b.T: This is an article about Julia’s vacation plans.Call attention to the blanks in the paragraph.Read the paragraph to the class ,saying blank each time when we come to a bland line.Read the paragraph and fill in the blanks.Step 4 Post-task SB Page 17 , 3c.T: We read about Julia’s vacation and Ben’s vacation.If you are a famous singer or football player ,What are your vacation plans ?Write about your vacation plans.Give them help if they need.Step 5 Homework Complete the Selfcheck.德育渗透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Teaching goals : 1.Words & phrases: get to , how far , bicycle , subway , minute , mile , bus stop.2.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谈论出行方式)take the bus /subway /train /taxi , ride a bike /walk.3.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表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的方式.how far ,how long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4.复习基数词及时间的表示方法.5.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 1.how /how far /how long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2.乘坐交通工具的表示方法.3.It takes /will take/took sb some time to do sth.Teaching aids: cards and a tape-recorder.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 and free talk.3.T: How do we get to school ? Some students walk ,some students take the bus ,some students ride a bike.Does anyone take the subway ? No , we have no subway.OK ,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4.Explain : get to Step 2 While-task SB Page19 ,1a&1c.1.Write down how you get to school.2.Look at the picture.Write down how the students get to school.3.Make dialogues with the phrases.work: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three or four.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s.5.Act out their dialogues.SB Page 19 , 1b.Listening
1.Make sure the Ss know what ot do.Give them an example orally if possible.2.Read the names.3.Play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0 , 2a&2b.1.Revise the numbers.2.Teach the new word :minute.3.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ish 2a&2b.Then play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Step 3 Post-task If there is time ,make conversations.Step 4 Homework 用对话的形式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到达学校并需要多长时间,then please tell me how you get to school and how long it takes.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Period 2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2.Check the homework.3.Go over the dialogue in Page20 ,2c.Step 2 Pre-task SB Page 20 ,Grammar focus.1.Review the grammar box.Ask students to say the statements and responses.2.Practice reading.3.Explain the usage of “take” in “take the train” and “take sb some time to do sth”.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21,3a.1.Pay attention to the speech bubbles.Read the questions.2.Read the passage by the Ss.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nd write the answers on the lines.3.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1, 3b. Ss the example in the box.Two students read it to the class.2.Pairwork: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left box.3.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the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4 Post-task SB Page 21 ,Part work.Divide the Ss into groups of three.In each group ,one is A,who look at Page 21.One is B,who look at Page 85,the other is C,who look at Page 86.Fill in the blanks.The group who fill in the blanks first wins.Step 5 Homework Write two conversations in 3b in the exercise books.德育渗透教案
刘春波
教案正文 Period 3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 and free talk.2.Check the homework.3.Go over the passage in 3a Page 21.Step 2 Pre-task SB Page 22 ,1a.1.Say the four new phrases and Ss repeat.2.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3.Check the answers.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22,2a&2b.1.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m.2.Point out the two sets of pictures with a blank line in front of each.3.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2, 2c.Talk about how Nina gets to school.Step 4 Post-task SB Page 23, 3a.1.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and read through the statements abut the article.2.Read the article again by the Ss.Write if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in your exercise books.3.Do the activity individually and 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3 ,3b.Read the article and fill in the blanks.Check the answers.Selfcheck Part 2.1.Look at the picture.Make sure wha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doing.2.Finish the conversation.3.Practice reading.Step 5 Homework 1.Write a newspaper article.2.Go over this unit.德育渗透教案 朱欣梅
教案正文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 Period 1 Teaching contents :Section A:1a , 1b ,1c ,2a ,2b.Teaching goals : 1.vocabubary: lesson , hey , baseball game ,test , piano , guitar , aunt , concert , party.2.Patterns: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z
Sure, I’d love to.Sorry ,I can’t.I have to ….3.能力目标:学会邀请别人以及回答的方式.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礼貌用语的习惯.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Play the song : Happy birthday.Say ,today it’s Meimei’s birthday.She wants to invite you to her birthday party.Can you tell me what she should say ? Ask students to say.Step 2 Pre-task Page 25 ,1a ,1b.Ask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 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Ask the students who say I can’t go to say why.Call attention to the words in Activity 1a.Read together.Say ,look at the picture.Ask Ss to tell what they see in each scene.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 and check the answers.Say ,now listen to the recording.Write the name of each person next to his or her picture.Play the recording.Ask Ss to complete the activity rrect the answers.Step 3 While-task SB Page25 , 1c.Point to the example in the box.Ask Ss to do a practice with partners.Ask some groups to act.Game: One student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his/her party.The other students answer.SB Page 26, 2a.Point to the five sentences.Say ,listen to each conversation and then circle the word that makes the sentences correct.Play the recording.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6 ,2b.Call attention to the five sentences in activity 2a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se sentences to the class saying the correct word “can” or “can’t”.Say ,now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Write the number of the conversation(1 through 3)in front of the reasons.Play the recording.Write down these answers.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SB Page 26 ,2c.Call attention to the points listed in activity 2b.Ask students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 like the example.As student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monitor.Ask some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Step 5 Homework Practice :Invite your friends to come to your party.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渗透课件 篇5
陈 情 表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德育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提倡的“孝”,初步探究 “孝”的本质,学会用现代意识去评价民族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讨论 【教具使用】 黑板,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大致感知本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那么,《陈情表》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震人心魄的力量,历经一千多年依然是人们传诵的经典?本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解密《陈情表》。 二、反复诵读,把握文中之“情” 一生诵读(配乐朗诵)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在这位同学朗诵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用心感受。试着走进李密的内心世界,感知他的凄苦、悲凉、恳切、真挚、忠诚与期待。 三、品味精妙生动的语言 真挚的感情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使文章的力量发挥到极致。《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大家可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谈。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预设: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引导: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小结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小结2: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引导: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引导: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引导: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引导: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小结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四、课外延伸,用心感悟 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百感交集,各种滋味一时涌上心头: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的孝情。但是李密在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些感情重新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而大肆渲染孝情,并且营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发现贯穿始终的一直是一个“孝”字。古语有言曰:百善孝为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孝”这个话题。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出体现李密对祖母孝敬的句子吗?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弟子规・入则孝》篇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西汉汉文帝侍奉母亲,母亲生病,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母亲吃药前,他要先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李密比汉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鸦尚且有反哺之情,孝子也有反哺之爱。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救母亲,毅然捐肾。他的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王勃能够“奉晨昏于万里”,而李密一再推辞,不去做官,则希望“奉晨昏于目下”。他的孝心苍天可鉴。 思考:封建社会提倡的“孝”有没有其局限性?你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的“孝”? 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孔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说的是曾参的父亲因误认为曾参锄草用心不专,用棍子责打曾参以致昏迷。孔子得知此事教训曾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怒暴,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五、小结 毕淑敏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捶胸顿足,悲痛不已。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渗透课件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痴迷、鸟栖虫居、鼓鼓囊囊等。
3、了解课文内容,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4、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最后能提出自身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交流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全面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
3、能提出自身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请把你们的手放进你们的口袋,说一说你们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2、可有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小时候,在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是谁?(板书:法布尔)
3、你们了解他吗?向大家介绍介绍。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假如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
2、把自身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读书情况,结合朗读理解局部词语:
2、请同学读自身读得不流利的段落。
3、把自身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一边读一边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假如是词语方面的,当堂解决;假如是课文内容方面或者是拓展延伸的,就引导学生课后读课文或查找资料,试着解决。
B、带着问题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交流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二、明确学习任务:
你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怎样才干弄明白?
三、学生自学课文,考虑:
1、法布尔喜欢昆虫吗?你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2、法布尔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呢?试着把家长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交流讨论:
1、法布尔的家长是怎样批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B、评议,围绕家长当时的态度和语气,引导学生读出气愤来。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和他与家长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5、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家长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他仍然没放弃他的喜好。再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6、除了九、十两个自然段能读出法布尔喜欢昆虫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来呢?
A、第三自然段:抓到纺织娘时的高兴的样子。(感情朗读法布尔的话和动作,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B、第四自然段:概括描写法布尔岁时对昆虫的入迷(抓住“每天――不是――就是――东蹦西跑蹲下来静静地观察”朗读体会)
C、第五、六自然段:抓甲虫时的表示(指导作者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
D、第十一自然段:人们在为他做雕像时,故意把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告诉人们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正是这一特写“镜头”最能生动地表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改变交流讨论的顺序;另外,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五、总结讨论,渗透德育:
1、文章向我们介绍的法布尔具有什么特点?
2、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最终成为世界的昆虫学家。从他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3、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沛表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渗透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 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5、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6、 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7、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 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2、介绍作家及作品
3、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2、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剩镰刀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平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2.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渗透课件 篇8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内涵的解释要科学,外延的拓展要适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地。 一、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JEBIIIU1″Teachers′Day″的教学,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FDay、The Old Men′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又如教“JEBIIIU11″A great inventor″和″The story of little Gause″”时,结合中考增加自然科学(实验操作),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在JEBIIIU2″The sports meeting″,JEBIIIU23″The football match″与″JEB OU23L90Partl″的教学中,利用文接力赛中运动跌倒仍爬起继续比赛、足球赛中球队因teamwork而胜、因单干而败,以此组合写一篇看图作文并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主义情感,让学生明白有团队精神才是获胜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将导致失败的道理。JEBIIIU5″The accident″一文叙述了学生在放学途中目睹车祸后送伤员就医、找老师和警察求救、堵车保护现场的事例,引导学生比较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他人的意外事故漠不关心的现象,开开展“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并召开主题班会“心中有他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境界,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户的指导作用。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启迪学生地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要具有现实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掘其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如学说: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May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Could I have…? It dosen′t maller. Glad to help.等交际用语(即礼貌用语),不但激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通过看英文版《音乐之声》,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绒花》,还有像《Country Toad》等歌曲,同时应编译我国国歌,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JEBIII18″Planting Trees″一文中讲的是近360年美国森林急剧减少的事例与中国The Great Green Wall的建造。教学中我结合China Daily中的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地球,做个地球的小卫士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教JEBIII20″The world′s population″时,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状况外,说明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结合:龙年、蛇年人们争先恐后生“龙子”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剖析后这些“龙子”将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了人口问题的另一深层次问题,也探讨了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上教学与活动使学生组织、交往、分析、判断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德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冷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金正秀“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试论科技革命对德育的影响”,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3、扬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改应试卷教育为素质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4、康俊民“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开《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第24期 5、阮传风“课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载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在各项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
在各项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
语言是人类籍以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孩子说话能力、对孩子认识世界,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语言训练着重应该在语言活动中习得经验。然而,新《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项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
如何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训练的机会,创设更大的舞台让幼儿自由地展示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对于所有音乐的理解都需要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但同时它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因为只有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形体训练是音乐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倾听音乐来表达流露真情,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幼儿能理解音乐含义,同时也让幼儿有一定的语言训练机会,我决定让他们相互讨论、议论、创编,互相启发来欣赏理解音乐。
比如,有一次在形体训练《芭蕾手位》时,他们只会按照次序一个一个背下去,然后做出动作。此时,语言描述起了作用。我自己先示范八个手位,让幼儿逐个看这几个手位分别象什么?如:第一位手象在练功,陈毫说:“象在捧西瓜。”于是我以《捧西瓜》的事件,逐渐引导他们说。吴江倩说:“二位手象在把西瓜慢慢捧起来。”“哎,看,捧西瓜象是在捧个大肚子。”陈婧怡说:“这个捧西瓜抬头看就象三位手。”“不,老师,我觉得三位手象是要把西瓜捧高摔破它,因为那个小朋友没带刀”。任嘉慧突然从背后冒出了一句话,全班小朋友哄堂大笑。“张老师,这四位手象是要把西瓜切下来,切成两半儿了。”周仕桢笑眯眯地说。张浩也撅了撅嘴说:“我看这五位手,是不是象折断了的一根树枝啊!”有的说:“真象,真象!”有的说:“去把它扶好,谁这么残忍。”……
他们把“芭蕾手位”议论的栩栩如生,令我惊叹不已,小小一节形体训练课,不但让幼儿理解了音乐,又使语言训练得到了发展。
二、美术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
班内墙上的佳作画,平常都是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挂在栏内,小作者也大多数是平时那几个画画水平较好的。为了使有更多的小朋友有这个机会,我决定让小朋友自由展览全班幼儿的作品《伞》,选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作品。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簇在一起评析着小朋友的画。周金环说:“李桢的画我喜欢,因为他的这幅画颜色涂得很好看!”张静说:“我喜欢吴江倩的画,因为她的背景画得很美。”旁边的屠鑫瞳说:“但是这幅画有一个地方不好,就是颜色涂得不均匀。”刘玮杰的回答让人吃惊:“我觉得我自己画得好,因为我进步了,昨天没有今天画得好,背景没有画。”说话常结巴的翟彬梁说:“周勇现在的图画比以前漂亮多了,而且画上的东西也特别丰富。”……
听着他们一声声的赞美声,我欣然一笑。虽然他们都只是说了那么短短的一句,但他们的语言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利用美术活动同样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
三、表演游戏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
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生命。”英国的《基础教育阶段(3—5)岁课程指南》指出:“游戏能给幼儿以想象、创造经验的机会。”在指导表演游戏《动物联欢会》时,我采用了分组分段练习的方法,结果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不愿扮演大灰狼,每次都是我演这个角色!”有的小朋友虽然台词朗诵地很好,但平乏无味,就象背书一样。针对《纲要》中所说的:教师应以一个鼓励者、倾听者、支持者的身份,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以及爱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的条件。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幼儿表达:
1、按意愿选择角色,画动物头饰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我用“动物开联欢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每个幼儿按意愿选择一种角色,画在头饰上。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和表达作准备。
2、随音乐模仿表演,说动物趣事
在游戏中获得的角色扮演的体验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愿望。“联欢会”开幕时,幼儿戴着头饰轮流在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沉重缓慢,时而轻柔优美,时而阴森恐怖的音乐中模仿动物动作,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当音乐一停,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放松地以角色的身份介绍动物见闻。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勇敢地在集体面前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他们不但运用了语言满足了表演的需要,还获得了有关知识。
动物是孩子喜欢的,而歌舞表演又是轻松愉快的,巧妙地把语言活动融入歌舞表演之中,孩子自然就愿意表达了,语言训练也得到了发展。
四、生活艺术中渗透语言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教师间都有着不平凡的交往,他们都必须用语言来交流,达到相互交换信息的目的。
五月份,正是“防非”的重要阶段,为此我园还特意生成了“防非总动员”的主题。对于“非典”这个名词,幼儿有着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经验。要想幼儿充分认识、理解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看报、听新闻、说新闻)才能使他们有深入地了解。为此,我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新闻剪报,训练幼儿语言
幼儿有一些识字的技能,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他们有着不凡的经验。对于新闻剪报,让他们进行取报、看报、剪报、读报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完成任务的锻炼机会,而且让他们在读报过程中,学会了看图学习讲述,添加故事内容的本领。
2、利用晨谈说新闻,训练幼儿表达能力
新闻时时有、天天有,我们班的晨间谈话也天天有。虽然每天的谈话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毕竟是教师讲述占主要位置。利用“晨谈说新闻”,特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会根据自己隔夜看的新闻,在晨谈时简单叙述一遍;某些幼儿还会添加一些新闻播报员的日常用语:“新闻播送完了,请明天继续收看”等。这不仅会让大班幼儿慢慢培养回家“做”家庭作业的习惯,为入小学作准备,同时训练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生活内容无限多,以此训练幼儿的语言,效果更佳。
语言交流无时不在,语言训练也无时不在,关键在与教师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引导、怎么去处理。我们应该注重儿童语言训练的每一点收获,使它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简单说,就是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之间的联系。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需求的增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转变。与此同时,德育教育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全面性和深入性方向发展。而随着生物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生物教学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德育教育中,这合并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主题: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一、背景
近年来,德育教育在我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教育目标也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移到了为学生的整体人格素质发展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而康复教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将生物教学与体育运动、心理治疗等学科融合,将人生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二、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详细内容
1.生物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
在传统的生物教育中,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掌握知识点,而在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中,生物教育被视为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不只是学习生物知识点,更是加强了对生物学分支的坚实基础,学习并思考自己与世界、与大自然的关系。
2.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有机生物要素和环境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如何降低人类活动的对大自然的影响,了解如何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和铺设SUT、采用新型知识能够提高社会感性和道德感悟。
3.生物教学与开展创新活动的结合
在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中,开展创新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生物教育中,生物领域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更大的实验性和研究性,因此生物教学与开展创新活动相结合,也是很有意义的做法。
三、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法
为了确保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牵引、生根和结果,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法:
1.建立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强化师生的教学素养;
2.在生物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
3.组建生物研究小组、创新科技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团队合作精神;
4.开展环境保护和义务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质。
四、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价值与意义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是为了拓展生物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这项计划的长远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化思维的未来领袖。
总之,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是我们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坚持其立意和实施方法,能够有效推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尊重生命、人文关怀的有志之士。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2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近年来,教育界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其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这样一个目标相辅相成的过程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也应运而生。
生物教学是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探究与研究,德育教育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思考和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思想、精神、道德形态。因此,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目标
1. 提升学生生物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对于我们认识生命、理解自然和地球的运作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组成,功能和进化,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生物教学,学生可以提高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做好准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生物教学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探究生命的本质和功能,会给学生提供机会来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关于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开拓和提升自己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计划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和关注生命等品质。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质和运作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使学生养成温和、友爱、尊重、平等和合作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生物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并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二)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具体实施方式
1. 强化生物教学,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教学,向学生传达生命价值的意义,从微观到宏观地开展生物知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结构和功能,尤其要特别突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以及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从而让学生养成尊重、热爱和保护生命的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辅助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开展生物实验和探究活动,以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试验、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生物教学应该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创设适宜生物课程的情境,提高生物知识的价值取向。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关于生命的道德问题,利用一些实例鼓励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并加强启发性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自动设想,注重自我修养,使“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学生自觉行动的目标。
(三)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效果评估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要设立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及定期的评估周期。具体评估方案应依据德育教育目标和生物教学的具体教学效果而定。如:
1. 实施前评估,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和德育素质等基础状态;
2. 实施过程中评估,观察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掌握情况及道德态度的表现等;
3. 实施后评估,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情况进行评估。
任何一项工程的实施,都是有前后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同样也是如此。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德育教育则可以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3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作为一种综合性德育教育,生物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所需要具备的优秀素质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念等心理素质。而生物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手段,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目的
本计划旨在通过对生物教学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生物教学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方法
1. 建立德育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宣传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德育教育的意义和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到生物教学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
3. 强化身心健康教育。通过生物教学,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和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和身心健康。
4. 加强品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优良品德等。
5. 深化实践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奥秘和生物的奇妙,提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激励学生探索、实践、创新。
四、预期效果
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我们预计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 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懂得生物教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 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得到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增强。
3. 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得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养成。
4.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对生命的敬畏和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5.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五、总结
生物教学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本计划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学生成长为高品质的人才。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4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做人、行为规范等德育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学生而言,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国家的栋梁,德育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联度也愈发明显。因此,在此提出“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主题,并将在以下篇章中进行详细描述。
二、为什么要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人的一生有很多个阶段,其中学生时代是人的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的人处于身体和心智的成长期,所以需要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重教育,而生物教学作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同时,生物教学也应该渗透德育教学,来实施德育教育的任务,使得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完美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下面是为什么要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几个方面原因:
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生物成长过程中常常需要科学与认真的态度,不仅需要清晰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文化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精神。有些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会感到无趣或难以自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们树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 帮助学生培养爱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
生物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尊重,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爱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大的帮助。同时,在引导学生爱护生命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生物社区上的相关教育资料,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各种萌宠以及野生动植物。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生物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知识、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需要考生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生中能够有所作为。
以上,都是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所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下面将详细介绍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所需要具备的方案与步骤。
三、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方案
1. 提高课程的质量
在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提高生物教学的课程质量。这不仅包括要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以及培养生物学思维方式的学生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使生物教学真正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来。
2. 强化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以及精神。因此,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也需要通过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和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合作能力的发展。因为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更能够让学生们建立人际关系,并培养出优秀的合作精神。
3. 积极开展生物科技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物科技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时,也应该积极开展生物科技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了解生物科技在雷区的优缺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以后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四、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的步骤
1. 针对生物课程特点,提出合适的德育教育方法,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2. 针对生物课程活动特点,积极开展线下辅导、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实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认同教学活动。
3. 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结合并推动生物课程与德育教育的互动。
4.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五、结语
实施“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不仅能使生物教学更加完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相信生物教育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生物教育的问题,并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5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道德是教育的灵魂,而生物学科,则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个更加优秀的道德教育环境,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才。
一、 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
教师从生物教学中抽取道德思想和人生哲理,加强教学内容的部署,从而让学生在课程中受到思想的洗礼,让他们的认知观念和心理素质更加合理,从而为他们将来的道德生活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授植物生长类内容时,手记效应往往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并让他们感受到植物对生长环境的依赖和保护,从而引导他们讲究爱护生命,种植环保之念。
二、 科技与道德的结合
科技与道德结合的先进理念将会在生物教育教学方面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果把电子元器件测量仪器等现代科技技术在学科教学适度应用,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那么除了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奠定优秀基础,还能在道德意义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当学生在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他们体会到科技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例如,可根据案例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程序,培养学生有规则意识,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小学生,利用真实案例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实验违法案,对他们进行教育要求他们在实验中要本着“诚实、勤奋、负责”的原则。
三、 生物知识向社会生活的延伸
生物学科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在生活中认识到与道德理念有关的 生活问题。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用有关的案例或新闻,介绍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例如“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区别、生物基因毒性风险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计划,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更可以思想引导、科技与道德的结合、生物知识向社会生活的延伸,从而为学生打好基础,引导他们在德育教育方面更加纵深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希望未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地把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让生物教育成为一扇启迪心灵的窗口。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作为一名优秀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必须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逐渐的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一、背景介绍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全面而又均衡的发展。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和实施。然而,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德育教育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时代。
生物教育,则是指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被纳入我们学校的教学体系。为了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生物教育”中,去创新和探索更适应现代时代需求的新教学模式。于是,“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被提出并实施。
二、计划内容
1.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德育教育的目标, 它指的是学生要具有对他人的关注、照顾、尊重和爱护。在生物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植物和动物的保护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以教育的方式来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繁琐而必要的学科。然而,能够在繁琐中发现美好,这需要对学科的深入了解。教育者需要倡导和培养学生必要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掘和探索,从而达到生理上的满足。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生物教学渗透到德育教育中, 主要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 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要能将道德概念与最新的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使他们明白知识的力量,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同时培养公民意识。
三、实施措施
1. 建立“生物科普网站”
建立生物科普网站,主要是对生物学知识的科普, 意味着生物学的任何知识点都可以随时查找。
2.举办分层次的生物学竞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可以举办不同层次的生物学竞赛, 并依据竞赛的不同, 针对不同的知识面和难度来出题, 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拉近生态转化距离
倡导和实践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生态意识。开展植树造林、野外探险等生态教育活动,显著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环境的认识度,使其更加努力去保护生态环境,体验生态转化的美好。
四、目标与效果
通过“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实施, 计划可以在多方面取得一些效果。
1.对编教材进行大幅度升级, 增加可接受性和德育教育的内容。
2.通过科普网站和生物学竞赛, 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倡导和实践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生态意识。显著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环境的认识度,对生态系统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在德育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中,将生物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这样的做法既有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更是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而非常显著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让这个“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得到广泛的认知和实践,让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篇7
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德育教育是教师培养学生品德、人格、道德的一种教育手段,既是两性教育的必备内容,也是国民教育中的必备课程。而生物教学,则是中小学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科,关乎着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将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融合,是一项怎样的任务和挑战,也是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之举。
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重心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规范行为。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口头宣传的形式来进行,缺少亲身实践的体验和学习,难以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中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内涵。而生物教学,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物质科学学科,因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因此,生物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和积极性,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在生物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思想理念,如鼓励学生发表讨论、尊重他人的观点、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理解生命的强大和珍贵等,可以引导学生保持一贯正义、勤奋向上、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构建生物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将生物学科知识紧密融入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的认同和喜爱,从而对于生命的尊重及关注,产生深厚的情感上的投入和孜孜以求的学习欲求。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可以开展诸如"环境教育"等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向美好的环境和社会发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行动。而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本身就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和感知自然界生物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寻求自己在环境问题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源起、影响、对策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在学习生物方面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德育教育与生物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将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堆在一起,而是要通过让生物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充分融入德育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主动创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实践情境,从而鼓励学生自我发掘和发挥想象力,在知识学习的同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能力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探究及德育实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与生物教育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两种教育手段的简单并置,更是以生物教育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创新。在生物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我们需要教育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教育从业者共同创造学习和尝试的理念氛围,鼓励教师注重创新方法,将课堂变成学习和实践的乐园,为生物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现助力。当然,在学生方面,也需要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感受,去探究、去反思、去关注、认识到事物本质和生命的闪力与珍贵。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将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凸透镜课件(热门六篇)
一同来欣赏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精彩文章:“凸透镜课件”吧!教案课件是老师们提前为上课做的准备,所以如果要随随便便写的话老师们需慎重。教案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创意和激励!
凸透镜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课件 篇2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结论以及对成像规律的知识应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以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为器材,附用微机辅助演示。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物理意义。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学生把疑问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物理应用意识。同时也从学习的必要性上使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点出为了验证猜想,必须通过做实验,从而顺利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
(二)设计实验,观察探究
1、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暗示大家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的顺序
②(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时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③(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凸透镜离物体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游戏,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拍下一张清晰照片。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所成虚像。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经过展示和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突破了又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开放训练,巩固新知:趣味训练1,变式训练2
(五)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点拨,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规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以及在发现应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课件 篇3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课件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凸透镜课件 篇5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
①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通常使用公式表示的,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物理公式的基础;②强调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③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④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考虑规律的适用范围乱套公式,就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⑤明确这一规律与有关的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
首先,应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然后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其次,应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把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结合起来,最后,应引导学生学会概念的运用,解决实际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凸透镜课件 篇6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课件 篇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中 张国辉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课件 篇8
1.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能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已知)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以上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 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物体在1倍 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凸透镜课件 篇9
观看模拟实验,感受蝴蝶杯的神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点燃蜡烛,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成实像时,实像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成虚像时,虚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3. 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并理解其含义。
(六)评估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或影响了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对该实验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请组内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三心同高”。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光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在一、二倍焦距之间,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焦点时,在光屏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此时凸透镜不成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在光屏上_______(“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蜡烛经过_______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_____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
4.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lOc,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0c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其中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6.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 倒立 缩小 倒立 等大 倒立 放大 圆形光斑 不能 正立 放大
1.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3. 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________ 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
(2)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这样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当物距为15c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希望看到更小的实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为8c时,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像(选填 “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
(4)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
(5)如图乙所示,若将光源“F”放在30c处,其大小如图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分别作出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焦点以内位置时所成像的大体位置及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
凸透镜课件 篇10
6.评估。
教师投影两组不太理想的数据,让学生评估。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哪个数据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甲:第4组的物距大于焦距,成的像是缩小的,可能读数错误。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实验中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为什么在光屏上找不到像?而看到的是一块模糊的光斑。
师:回答得很好,平面镜成像,像是怎么形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师:对。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蜡烛离凸透镜很近时,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在物体同侧会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我们只能透过凸透镜,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才能观察到,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
并补充以上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内的内容,得到完整的结论。
师:通过这节课科学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丙: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凸透镜课件 篇11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3分钟)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6,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但需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猜想情景,引导学生猜想,并明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猜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科学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教师指导、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实验过程,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创造意识。激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与成功感。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利用Flash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课件 篇12
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5.3
早期阅读如何渗透到其他领域
导读:各领域教育活动都有独特的价值,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将早期阅读融合进各领域,幼儿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学起来,得以更好的发展。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原型不断向对外扩充发展的过程,他们最初所学习、掌握的字、词、句都会与某一特定的对象相联系,且有专指的特质,而且,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将会成为他们心智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只有深入接触,了解他们还有的经验基础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不难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其实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把早期阅读认为是单单的识字活动,产生了一种偏面的现象,仅靠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还远远不同,还必须将早期阅读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去,才能使幼儿的语言真正得到全方位和谐的发展。
1、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融合早期阅读。
数学教育活动和早期教育活动不同,它虽然没有太多优美动听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但需要儿童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单双数时,我有意识地将单数、双数的字卡出示给幼儿,幼儿一下子能准确地读出,同时将1—10数字进行单、双数的分类,幼儿即学会了单双数,又领会其含义,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掌握有关概念。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融合早期阅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有关客观
世界的信息,要通过语言和其他方式向他人表达。传递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告知自己观察的结果,提出疑问,抒发愉悦和惊奇的情绪。评价他人的探索结果,幼儿通过信息交流,使感知周围世界的第一印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又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更为清晰,而且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科学活动《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中,由于幼儿在早期阅读《秋姐姐写信》中,幼儿对小小动物过冬已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南飞、换厚毛、储存、冬眠”等词已认识,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了一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幼儿并借已有经验和认识的字宝宝一下子就达到了我预设的目的,同时也给予幼儿充分的描述和讨论的机会,鼓励幼儿学习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描述有关发现,同时教师也要在幼儿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随机丰富词汇,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
3、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隔合早期阅读。
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一串串音符、节奏及旋律变化的背后,幼儿也会编出不同的故事,凭着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和特殊领悟力,也可加入听音乐,学早期阅读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活动应在幼儿充争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如早期阅读《摇篮》,就应有一定《摇篮曲》的基础。
4、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隔合早期阅读。
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丽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可在美术活动中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如早期阅读《我们的田野》在幼儿对此文有初步的了解,就组织幼儿用画、手工等形式展现,让幼儿动手又动脑,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在体育教育活动中隔合早期阅读。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活动量往往比较大,他们兴趣高,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这一特点,就可出示相应的汉字,让幼儿看教师的指令做动作,活动量得到了调整,同时也将早期阅读隔合于体育活动中进行。如《跳皮筋》,教师可先示范游戏的玩法,让幼儿通过自身体验,儿歌在游戏中掌握了,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
各领域教育活动都有独特的价值,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将早期阅读融合进各领域,幼儿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学起来,得以更好的发展。
物理透镜课件锦集10篇
笔者浏览了许多文章后,发现“物理透镜课件”真是令人惊艳。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和课件是必备的工具之一,教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草率应付。教案是创造生动教学场景的有效方法。笔者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物理透镜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物理透镜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物理透镜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物理透镜课件(篇4)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物理透镜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物理透镜课件(篇6)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
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为下节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透镜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物理透镜课件(篇8)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物理透镜课件(篇9)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物理透镜课件(篇10)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模板九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1
一、班级情况。
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生整体来看思维活跃,优生面广,但是有几个同学的思维习惯很差,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养成不爱动脑的习惯。新转来1名同学,从第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课好动,要搞小动作。
四(4)班有49名学生。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朴实,比较听老师的话,但整体思维不活跃,有个别的学生基础较差,比较调皮。从整体来看,中等生和差生较多,优生较少。
两个班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孩子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不断的进步,本期还要继续做好中等生的转化工作。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三单元《乘法》第5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空间图形: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6单元方向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第8单元统计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5、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8、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10、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1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3、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4、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5、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6、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8、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大数的读写。
2、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难点
1、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4、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5、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学中本人要注重: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4、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6、同时注意中等生的提优工作;针对优生在课堂吃不饱的现象,鼓励每天思考两道奥数题,为竞赛做好准备。
7、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虚心向同组及全校的教师学习,听课20节,上组内研究课1节。
七、教学进度表
(略)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3
本学期我担任六(3)班语文教学工作,现将本学科教学工作设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是我新接手的班级,分别由来自五所不同小学的学生组成,成绩参差不齐。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整体水平一般,优秀率18%,及格率70%。学生具体情况还有待开学后逐步摸清。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除去第六单元,共有二十八篇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
三、各单元重难点:
第一单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的情操,品味优美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二单元: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爱国之情,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同时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单元:体会真情带给人们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于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学习本组课文,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单元: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及回忆鲁迅的`文章,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认识鲁迅。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更多地了解诗歌、搜集诗歌、欣赏诗歌,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第七单元: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学习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第八单元: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通过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在备课方面,我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切实加强课堂研究,避免上课马虎,然后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上课方面,我要加强课堂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2、重视识字和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对生字新词经常进行听写、运用等训练,对于课文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将老师考和小组长考相结合,同时经常巩固旧的知识。
3、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精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放开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4、注意书写训练,要求使用钢笔书写,有一定的速度,重质量轻数量,提高书写能力。
5、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160多位学生,其中新生有二十几位,但是年级中英语基础相当薄弱的有五分之一左右,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一定的规范的学习方法。而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整体有所下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待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继承了前两个年级的学习来设计的,开心英语的教材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套教材的设计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因材施教。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不同水平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也适合小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开心学英语。突出兴趣培养,保护和发展求知欲,寓教于乐。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景会话贯串全套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游戏、等和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
三、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a、全册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72个单词或短语以及9组情景句子。
2)能复习掌握好上学期所学内容。
3)能听、说、认读每个单元的重点单词。
4)能学会单元的情景对话训练。
5)能听懂、会唱9首歌曲。
6)能听懂、会吟唱18首歌谣。
8)能完成背诵任务。
9)能理解并复述9个小故事。
10)能了解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b、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听、说、读、写四会句子,教学任务为单元的教学重点,各课的语言点、词汇和句子为重点语言知识。教学难点:某些句子比较复杂;英语学习基础差异大,难以进行同步教学;在真实的情景中正确使用所学句型。
四、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3、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4、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5、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本学期中要积极做到以下三点:
1、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懂得简易急救及体育常识。
2、掌握快速跑、耐久跑的动作技术及1分钟跳绳的动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对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敏感素质发展即将交替的阶段,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特别是大肌肉群的发展时期,也将向大小肌群同时发展的时期过度。五年级是素质发展的大好时期,相应练习的容量要大。
三、教材分析
全学期教材内容包括
(1)、体育卫生基础知识,
(2)、运动技能,
(3)、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教材内容较多,其中体育卫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运用课堂讨论。室外授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方法、运动技能技巧,让他们自觉锻炼身体,达到“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目的。
四、主要工作:
1、进一步提高我校广播操的质量。
2、训练好校田径队,为区运动会做准备。
3、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4、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五、教学内容
1、跑
改进快速跑和400米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跑的正确姿势,主要以50米、400米为主要教学内容。
2、跳跃
掌握跨越式跳高和蹲距式跳远的助跑,起跳空中姿势和落地四个环节,重点改进助跑和起跑相结合的技术,教学内容以跨越式跳高和蹲距式跳远为重点教学内容。
3、投掷
巩固原地投掷的能力和上步投掷的方法,初步掌握协调用力技能,教学中以上步掷沙包为教学重点。
4、基本体操
主要以1分钟跳绳,跪跳起为主要教学内容。
六、教学措施:
3、创设个性发展和群体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4、留给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决定难易程度、自己掌握学习进程。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立足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增强体育意识,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为重点,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注重实践,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体育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自我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自身健康的需求,不断获取保持身心更有效的能力和更适宜的方法。继续抓好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力争在全市各项竞赛上再创佳绩。
二、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从小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使学生具有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4、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5、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难点及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表)
五、教学措施
1、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备好每一堂课,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课堂气氛来;在课前和课后进行反思。
2、在教学中多运用游戏作为方法、手段,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和激发学习的。
兴趣性和积极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主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充分发挥游戏和游戏法的功能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与练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效果。
3、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小学生好胜心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4、积极培养体育骨干,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异质分组、随机分组等),分段教学等。
5、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6、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7、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7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学习介绍朋友们、表述正在进行的动作、讨论问题等内容,以及数字表达、问路、美国的节日、描述人、物品、动物的特征等。
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语音辨别能力;
2、掌握所学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会日常交际用语,能够听懂、会说、会读、会写;
4、掌握初步的语法知识,理解语法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我们对新学期的英语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分析,深入理解了教材的修订意图和重点难点,发现其中注重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差异并让其充分发挥、提供互动互学的条件、设置选做题等,体现了新大纲的要求,明确了英语教学方向。
三、班级情况分析:
我们共有36名学生,其中22名男生,14名女生。学生对英语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流。虽然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学风较正,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欠缺,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四、教学突破点和创新点:
在教学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们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支持。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一些新的语言现象,比如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和状态,以及比较两个事物等。在教学这些内容时,需要反复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和大容量,长时间的输入。这个学期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并形成必需的应用语言能力。
五、教学方法:
1、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新标准英语》的教学内容及教师用书中提供的教学建议,完成三年级起点第三册第一模块至第十模块的教学任务。
2、针对三年级起点第三册模块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作为目标,帮助学生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如调查、小组活动、情景描述、说明等,来扩展所学内容,进行交际训练,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培养,逐步发展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
3、新大纲的要求使我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灵活地运用了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a、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心态更加良好,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因此,教师们应该时刻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地、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信任他们的愿望,理解他们的错误,激励他们的进步,并加倍关注学困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使他们保持活跃、向上的心态,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b、使用新鲜、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各有所得。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脑等,结合其他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并让他们参与教学,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利用语音教室、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让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c、除了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外,我们也十分关注英语学科学生作业和考试的问题,并多次进行了研讨和改革。我们引入了更多乐趣和趣味性更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内享受学习的乐趣。而那些表现优秀的作业将会在全校进行展示。此外,我们还不断改进英语期中能力测试,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唱一首英文歌、和同伴表演课本剧、和老师进行情景对话、与同伴编一段对话、进行英语书法和拼写竞赛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测试。而期末考试试卷上的常识题和数学题等也可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全面发展,增加了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趣味性。
六、教学计划
第一周:Unit1 第1-2课时
第二周:Unit1 第3-6课时
第三周:Unit2 第1-4课时
第四周:Unit2 第5-6课时,Unit3第1-2课时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Unit3 第3-6课时
第七周:Unit4 第1-4课时
第八周:Unit4 第5-6课时,Unit5第1-2课时
第九周:Unit5 第3-6课时
第十周:Unit6 第1-4课时
第十一周:段考安排
第十二周:Unit6 第5-6课时,Unit7 第1-2课时
第十三周:Unit7 第3-6课时
第十四周:Unit8 第1-4课时
第十五周:Unit8 第5-6课时,Unit9第1-2课时
第十六周:Unit9 第3-6课时
第十七周:Unit10 第1-4课时
第十八周:Unit10 第5-6课时
第十九周:复习Unit1-Unit4
第二十周:复习Unit6-Unit9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十二周:放假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编写符合四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设计新颖,课题内容涉及面较广,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册共计15课时,分四个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通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想象、表现、描绘及制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如《戏曲人物》《盘盘转转》《风儿吹过》。
2、设计、应用:通过创意设计、立体造型和对传统手艺的学习来美化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台灯设计》《喜气洋洋》《瓶子新生代》。
3、欣赏、评述:通过观察、理解,提高欣赏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增强自豪感。如《漫画与生活》《秦陵兵马俑博物馆》。
4、综合、探索:通过学习手工制作、立体构成和海报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民族精神,以龙的传人为荣。如《水资源》《龙的传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7)(8)(9)三个班共有学生120人,上学期美术测试优秀占30%,不及格占10%,总体一般,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由于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和学习用具材料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完成美术学习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带工具不齐,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学习习惯不良,作业拖欠现象严重;
3、教材涉及面广,学具多且复杂,导致学生经常忘带;
4、上课随意走动,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大声说话不守纪律学生较多。
通过教学,每班出现了较多的尖子生,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创造能力强且能彰显其个性,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后进生,虽然每次的作业还不理想,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及作业上交上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部分美术语言,会使用各种绘画和手工制作工具,掌握一些简易的创意和制作方法及简单的设计和装饰,并通过欣赏、描绘、制作等方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2、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意境和表现内容并能用口头阐述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继续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加大力度约束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以便在课堂中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环节。
2、提前通知学生课堂中所需的学习用具,并以“家校通”为平台,用短信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及时为孩子准备美术用具,为课堂教学开绿灯。
3、课堂作业中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有新意的思路要及时表扬,并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所看所想的一切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及时反思,做好课前一切准备。
5、课堂中多让学生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理解画意,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
6、继续做好学生的作业成绩登记工作,采用多奖励少惩罚的方法督促学生按时上交作业。
7、合理利用班级书架和展台,展出优秀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美术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渗透环保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视谱能力,并有一定的运用能力。本学期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对歌曲的喜好很明显,大多喜欢流行歌曲,对课本上歌曲不感兴趣,甚至是说不喜欢听。我想适当的采取“贯通”的方法来调节这样鲜明的对比。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八课,每课还包括“音乐欣赏”、“器乐”、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歌: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欣赏: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器乐:练习竖迪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的能力。视谱:通过学习认识四二拍,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少年。
2、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3、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4、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5、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四、具体教学措施
学生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强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