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哲学课件(集合13篇)

发布时间:2023-06-06

哲学课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哲学课件(集合13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哲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 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席了追悼仪式。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1.连连看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 精神状态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2.思维训练

展示幻灯片:刻舟求剑的故事

教师设疑: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例如: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 ,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

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课堂活动:自信自强实现自我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或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课件【篇2】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哲学课件【篇3】

考点突破

1.人生价值的实现

(1)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因此,一个社会有着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便制约着这个社会人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程度也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培养、利用和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等。

历史上的许多有志之士,虽有非凡的才能,但终因社会条件的限制,缺乏客观条件而含恨终生。当代青年生活、成长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客观条件的有利与不利,不是个人成长、人生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它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提示: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生存条件、工作条件等。

(2)要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第一,要全面看条件。社会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但又各有特点,个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第二,既要看到物质条件,又要看到精神条件。有的人往往只看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个人待遇,而忽视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文明的发展,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结果妨碍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地看,我们的社会为社会成员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依靠主观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相互联系,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人生价值的实现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这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落脚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谁都希望道路平直,少出挫折,获得成功,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有的人一败就涂地,有的人则屡败屡战,从此走向坚强和成功。

(2)实现人生价值,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①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我们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②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这种人生价值观常常表现为无远大理想,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主张及时享乐,讲眼前“实惠”,甚至把追求个人快乐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2.正确认识金钱与人生价值

能否正确认识人生与金钱的关系,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金钱观念也越来越强烈,如何认识和对待金钱成为现实生活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要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的职能。对企业而言,赚钱意识成为一种主要的企业意识。因为能否赚钱,赚钱多少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生命力。对个人来说,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因此人应当有金钱观念。

(2)要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人要生存和发展,应该有金钱观念,但是金钱观念必须受其他观念的制约和限定,不能用金钱观念淹没或代替其他观念。金钱观念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不能成为主导、至上的东西。

(3)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获取金钱的手段归结起来不外是正当的、合法的,或不正当的、不合法的。要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懂得哪些手段是正当合法的,哪些手段是不正当、非法的。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总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使自己键康地成长。

(4)对金钱认识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因此,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是正确的,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把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但还必须认识到金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依然充当商品流通的手段,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认为“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是不正确的。

误区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生价值,金钱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一切向钱看。”把追求金钱当成人生的目标,是完全错误的,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索。人生追求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误区警示

1.个人努力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人生价值的实现,既包括主观条件,又包括社会历史条件。个人努力属于主观条件,这对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一定的客观条件,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人的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实现人生价值,仅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个观点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片面夸大了个人努力的作用。

2.获取金钱就是拜金主义

解析:这是不正确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对获取金钱是不是拜金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采用不道德的或违法的手段,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从而获取金钱,这就属于拜金主义。相反,如果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获取金钱,就不属于拜金主义。

真题再现

例题(20xx重庆)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他就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缩

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

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列文虎克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认识微观世界作出了贡献,其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体现了实践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的作用,也体现了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故①③正确。②观点错误,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④观点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哲学课件【篇4】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执教人:株洲市工业学校 曹学平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对待人生。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正确进行人生选择。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4个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远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如何理解选择呢?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人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有选择。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学生讨论分析

教材p2,“小赵开服装店失望却从事农机维修成功,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经由选择”的道理,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客观实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事例

例1: p3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给人治病的故事。问题:为什么的头痛病却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2: p4“存奶请客”。问题:何因反而挤不出奶?

2、着重把握四个知识点  客观实际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客观规律

3、难点问题提示

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规律。

4、得出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要的条件(或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本要求)

2、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讨论分析相关事例。

1、p5写作失败书法却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2、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脑袋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这一故事中要求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2、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 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同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人生实际);

 人生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p6孔子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该内容以自学为主,教师通过以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 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即: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 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提示了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如:p9 “残奥冠军侯斌”;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 总有一条适合个人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该内容由学生自学)

(三)、板书安排: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实际的含义?举例说明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 要做到主观符客观;

 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的客观实际的主要包括方面。 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条件;  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人生选择的含义:p6——7

2、人生选择的重要哲学原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人生的多样性、可能性、现实性;

4、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慎重选择。

(四)、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A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五)、课后作业:

1、依据人生选择的有关道理,分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2、学习指导p6第3题。

(六)、教后感:(待补)

2012-2-10

哲学课件【篇5】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p5

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p5

(2)哲学的含义:三句话。

(3)方法论的含义p6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6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科学知识包括: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

例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完成(1)一(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

例4、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对社会生活中所说的“真正的哲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真正的哲学将会取代具体科学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哲学课件【篇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原理

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

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原理

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原理

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

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方法论: 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原理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原理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原理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历史观部分原理(3条原理)※原理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客观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原理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世界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原理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线。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与人生观部分原理(4个原理)

※原理一: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人的价值原理)

世界观: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创造价值。※原理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三: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世界观: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人生价值实现还需要主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即: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四: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世界观: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哲学课件【篇7】

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林乐昌 武天林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字源学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上学。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系,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从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 1 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

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党性原则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就是其派别性。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指的是在哲学的基本派别斗争中,应当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反对和批判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第二种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是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但它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种: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还有阶级和认识方面的根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和其他的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性质,因为它是建立在当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因为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科学是揭示某个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它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比较充分地显示了社会发展中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使人们唯物地认识 社会历史现象有了可能。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无产阶级已由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要求有自己的世界观来武装自己。

2、科学知识条件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有三个伟大发现,这些知识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自然知识基础。另外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知识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逻辑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直接提供了思维方法。

3、理论思维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思维条件,或者说是直接的理论来源。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扬弃了自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实践观点中既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它在事物的肯定性中发现了事物的否定性,因而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它为无产阶级进行彻底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正确地概括了各门科学知识,而且还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它是开发的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理论教条。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1、正确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2、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次使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哲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旧哲学的灭亡,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起,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但以往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方面,由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时代潮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二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变革;三是全球化浪潮所产生的新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哲学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科学、分子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的成就向近代科学的决定论思想提出了挑战,非决定论思想崛起,引起了哲学中的非理性思潮泛滥。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哲学

一方面是科学主义思潮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发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历史根源)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物论、辩证法、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民本主义的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新民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方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帮助我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2、学会用唯物史观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

4、学会哲学思维,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2、哲学理论学习还须特殊的方法

哲学理论是最抽象的理论,初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掌握学习哲学理论的特殊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很快地适应哲学学习。这里提出几点想法,仅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一是要准确理解概念,切忌含混不清;二是要全面掌握观点,切记孤立记忆;三是以理解增强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四是要活学活用理论,切忌本本主义;五是要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培养理论兴趣。

第一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1)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7)客观唯心主义(7)主观唯心主义

2、理解

(1)哲学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意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难点

(1)什么是哲学(2)哲学基本问题

三、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意义

第一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

3、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

5、客观唯心主义

6、主观唯心主义

二、区别范畴

1、哲学和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

3、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三、简答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条件有那些?说明了什么?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

四、论述分析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伟大意义

2、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和意义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1、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

世界本原问题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本质问题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答案:

(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因而世界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本原派生出万事万物,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说明一切事物。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一元论者。

二元论则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这些本原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派生和说明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是二元论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儿和波普尔。(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在一元论的阵营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

(3)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的对立

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内部,由于对物质本原认识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形态和不同哲学流派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我们重点考察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的物质本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把物质看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3)这种物质观仍有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

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

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

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因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现代科学可以证明。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一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

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

(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或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对世界的本原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完满,它不但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而且还认为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这个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其次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历史观等问题上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依靠实证一方面要证明万物的同源性和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要证明意识的派生性和物质根源性。

12(2)哲学依靠世界观一方面要揭示“天国”的虚构性和现实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说明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科学和哲学的证明都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不断地证明。

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性,但它承认这些的目的则是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在它看来人类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因此,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要了解这个现实基础,就必须首先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因此,生产方式就成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第二个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质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了进行生产劳动,人和人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种是人类为了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显然,第一种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实践活动是在第一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除此之外,还派生出了两种实践活动形式:一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派生的科学实验活动;二是从社会交往活动中派生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社会变革活动。

(3)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首要的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社会变革活动都是客观的现实性的活动。无论是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其次是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是人主动发起的活动;最 后是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必须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这些活动,而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性,使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因而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条件,推动着历史发生变化。

2、人类和动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区别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人类诞生之后,就逐渐地脱离了动物界,并最终和动物相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实践活动而生存,动物则依靠本能活动来生存。具体地说这种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创造的世界属于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这种本能不能创造世界,因而动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动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为了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须进行社会交往,组成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人类世界;动物本能的生存着,因而只须发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种群,这种种群维系着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个物种。

(3)人类为了创造世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组织力量,为此就要学习、创新、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就要改进、完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动物自然地生存着,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去进化。

以上区别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动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们的存在被称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会实践方式而生存,后者则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们说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人类世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 14 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但它进一步认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生存的,人必须生存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

(1)人类世界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即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所建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世界。

(2)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类活动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直接依靠这种“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发生社会关系,并建立起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形成人类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使自然界发生“人化”。

(4)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人们的主观世界,有了主观世界,人们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2、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的、自发的;人类世界的一切存在和变化都是人为的、自觉的。因为人类世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创造的,是依靠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2)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人是人类世界的目的,人类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创建的世界,是以人为核心所建立的“为我性”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没有目的,也不以人为目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人类世界具有“组织性”。这里所说的组织性,必须结合以上两个特征来理解,人类世界是人们自觉地组织起来的世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主动建构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的组织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结构性,因 为它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

以上特征说明了人类世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依靠人的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这里所说的现实基础,一是指直接根源,二是指物质原因,即实践是人类世界发生和存在的直接的物质的原因。

(1)实践活动首先造成了自然界的分化,使自然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人造物”,即“人化自然物”,一部分仍然是自然存在物,即“自在自然”。人造物、人化自然物、人化自然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实践活动还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统一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

(2)实践活动还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分化,把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人类社会的形式和力量独立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由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

(3)最后实践活动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划分,形成了人类独自具有的意识或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属于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人类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产生意识,形成精神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接近客观世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但它是辨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涵盖了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观点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它还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的辨证观点,要求人们辨证地看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这两个观点都包含在实践观点之中了,因为实践活动既要 16 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求人们根据主观设想行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能动性。

2、实践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贯彻了唯物辨证的观点,它既承认社会历史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意志对社会历史具有能动作用。这两个观点也包含在实践观点中,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形成了社会历史运动及其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发挥和实现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

3、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但他更进一步认为,只有实践活动才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条件,实践活动是人类世界的生存根据。只有用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才能正确认识人类世界,改造人类世界,推动人类世界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类世界。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物质进化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式,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它源于低级的反应形式,我们把这种高级反应形式称为反映。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资料,人们把意识看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这个进化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非生命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2)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3)第三个阶段是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到人类的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其次 是反映形式不同;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意识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自然进化只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是意识产生的自然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还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据。

(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

(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

(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物质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质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

(2)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和机制。人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现象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意识活动的生理过程和机制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

(3)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成功地模拟了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 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是人脑具有的一种机能。【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的刺激和人脑对它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

三、意识的功能

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别,在显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

2、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2)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3)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3、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观点。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这种世界观变为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要坚持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不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就不可能作到实事求是;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规律,也就难以作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

(1)朴素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物质(4)运动(5)静止(6)时间(7)空间(8)实践(9)意识

2、理解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难点

1、列宁的物质定义

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三、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物质

2、运动

3、静止

4、时间

5、空间

6、实践

7、意识

8、人类世界

二、区别范畴

1、运动和静止

2、时间和空间

3、人类世界和自然界

三、简答问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5、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6、为什么说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7、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四、论述问题

1、试述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试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析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什么样的错误观点。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思维方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2、形而上学的本意是哲学,即研究超验对象的学说;后来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学说,在这个问题上它们是对立的,具体说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互对立:

(1)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

(2)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

(3)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

二、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希腊的辩证法思想。(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说。)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古老的阴阳八卦说;五行说;矛盾概念)

2、近代唯心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

3、现代唯物辩证法

三、辩证法存在的基本形式

1、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辨证法,这是辩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客观力量。

2、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证运动形式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3、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过程中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古代朴素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近代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现代唯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1、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辨证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辨证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这种客观普遍性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理解: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2)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为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我们在把握普遍联系原理时,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等等。

3、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条件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认识事物。条件性原则就是把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认识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 23 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

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变化,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种前进上升的趋势,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叫做发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是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质变。(2)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3)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辨证运动过程。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条规律要求我们坚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

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辨证思维方法构成的。

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贯彻于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所有范畴的中心线索;是辨证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解和掌握所有辨证思维方法的钥匙。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 和量的规定,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围或数量界限。

2、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显著的变化。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成长;质变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两种对立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其具体内容如下:

(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现象。

(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产生新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4、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1、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动的,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要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割裂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 25 争性的辨证关系,就会歪曲辨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抽象同一性。

3、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

4、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认为: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简单事物中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必须不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重点论”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矛盾。

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避免犯“折中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称为肯定,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否定。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2、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辨证的,是以肯定和否定的辨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这种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 26 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3、掌握辨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4、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就是概括这个过程的哲学范畴。这个过程具有规律性,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周期性。内容是:(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

(2)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路径,即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趋势和曲折性道路是辨证统一的,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道路。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错误观点。

6、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正确理解这个规律实质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坚持它的客观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展开和体现,只有抓住矛盾运动规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规律。

7、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意识道路是曲折的,磨炼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三节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普遍联系称为因果联系。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显然,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因后果是原因和结果的明显区别,但引起和被引起则是原因和结果的本质区别。

2、原因和结果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包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

3、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否定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也要反对把因果联系神秘化而宣扬神学目的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提前,把握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正确地提出行动目标。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这是两种对立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际存在,但能实际存在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范畴比较复杂,应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 28 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是: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就没有现实性;可能性是孕育在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可以变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

4、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告诉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同时还要放眼未来、树立理想,争取把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想;没有理想而忙于现实是事务主义者。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

3、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4、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内容的决定作用,根据内容选择形式,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形式的反作用,利用适当的形式巩固内容、促使内容的发展,批判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现象和本质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或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有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之别。现象是个别的、易变的、外部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稳定的、内在的东西。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统一关系是:本质寓于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即随着认识的发展过程,人们由现象进到本质、又由本质回到现象。

3、本质和现象的对立,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的,本质和现象的辨证统一又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1、归纳是思维由个别的经验认识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认识的方法;演绎是思维由一般的理论认识下降到个别的经验认识的方法。归纳和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2、辨证思维要求把归纳和演绎两个相反的思维方法统一起来,因为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的大前提;演绎又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就无法确定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归纳和演义是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

二、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组成要素、并对其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组成对象的要素结合起来,并对这个结合起来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一个重在分,一个重在合,二者相对立。

2、辨证思维要求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因为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又是分析的前导。分析和综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抽象和具体

1、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它属性的逻辑方法;具体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抽取出来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形成思维中的具体。

2、思维活动由感性的具体经过理性的抽象,才能由现象进到本质;由理性的抽象经过理性的具体,才能由抽象本质进到具体本质,达到理性具体。因此抽象和具体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体;而没有具体,抽象就是片面的认识。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逻辑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历史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2、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这种逻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概念演绎过程,而是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概括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确反映历史的逻辑体系。

3、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理性认识依靠逻辑力量能动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理性认识的逻辑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历史事实和过程,而是要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关系。这样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不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1)辨证联系(2)形而上学(3)辨证否定(4)主要矛盾(5)矛盾同一性(6)矛盾斗争性(7)矛盾普遍性(8)矛盾特殊性(9)否定之否定(10)量变(11)质变(12)矛盾(13)发展

31(14)肯定(15)否定(16)原因(17)结果(18)内容(19)形式(20)现象(21)本质(22)归纳(23)演绎(24)分析(25)综合(26)抽象(27)具体(28)逻辑(29)历史(30)必然性(35)偶然性(36)可能性(37)现实性(38)辩证法

2、难点

(1)矛盾同一性(2)否定之否定

3、重点

(1)矛盾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第三章

思考练习题

一、解释概念

1、辩证法

2、形而上学

3、辨证矛盾

4、辨证联系

5、辨证否定

6、主要矛盾

7、矛盾特殊性

8、矛盾普遍性

9、否定之否定

二、区别范畴

1、量变和质变

2、原因和结果

3、现象和本质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6、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

三、简答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四、论述分析问题

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并用这个关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2、运用辨证否定观,分析和批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错误观点。

3、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并指出这对范畴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从活动的角度看,意识和认识是相同的,意识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在第二章我们分析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意识的发生既不能离开人脑这个生理基础,也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客观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揭示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认识和实践构成了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发生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脑直接从物质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动物式的被动感受,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不可能是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发生的反映,才是人的认识活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34 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最后是世界能否被正确的反映?对这三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中不同的哲学派别,形成了对立的认识路线。

2、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可知论,由于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驳倒了不可知论,因此,它是彻底的可知论。

3、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论 35 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4、在世界怎样被正确反映的问题上,存在着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二是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认识论)三是认识过程的矛盾性。(辩证认识论)

四、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引入了认识论,才使它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现代思维科学的成就进一步揭示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更证明了能动反映论的正确性。2、20世纪50年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的诞生,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成为人们研究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传递,靠物质才能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属性等表征。

3、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实际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客体所呈现的信息要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全部信息,也不是把所选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移入头脑。

4、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有本能选择和自觉选择的区别,人们的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本能的,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选择机制。而人脑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则是自觉的,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意志、兴趣等主观愿望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5、主体对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进行重组,即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所选择的新信息建立在这个结构中,使它和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这样就会发生双向的

变化:一方面是所选择的信息被同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改变。这种双向的变化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重构。

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认识的发展过程必然发生了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由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

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们的感性经验认识活动。因此,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又表现为认识活动内部的矛盾,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在。

4、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存在。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成分,理性认识中存在着感性认识的因素;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可以发生转化。这种相互转化实现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6、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大量的反复的感性经验认识是实现飞跃的基础。

(2)必须用运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是实现飞跃的途径。

(3)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回到新的感性经验中去。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但实现了认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修正、丰富和补充理性认识。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4)理性认识能否成功地指导实践,首先必须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只能

导致实践的失败。

(5)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理论要回到实践,就必须让群众自觉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

(6)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实际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的,而理论则是普遍的、抽象的。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实际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是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根据,割裂二者的辨证关系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二、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存在着规律性,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体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有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认识发展过程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推动的,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简单的事物来说,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就基本完成了认识的任务。但对于较复杂的事物和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源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实践活动虽然是客观的活动,但却是经验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的经验认识具有狭隘性和表面性。因此,必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但它却是主观性的东西。只有把理性认识下降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理性认识,才能相对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4、彻底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必然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的条件下达到历史性的统一。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想二者最终统一,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就

等于取消了认识过程。

5、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只能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6、认识的辨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控制等作用。生存意志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起着定向作用,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下降到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意志控制着人们排除一切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没有意志的作用,认识过程不可能顺利进行。

3、情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兴趣和献身等作用。人类有来自动物遗传的对外界感知的特征,但要把这个特征发展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却十分艰难。要完成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有情感的激励和鼓舞;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地献身精神。离开情感,人的认识过程就无法进行。

4、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认识不可能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幻想和想象,更需要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一闪。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依靠人们的幻想、想象和直觉地帮助才能完成。

5、因此,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人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但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这种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化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用“实事求是”的典故给以中国化的解释和发挥,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理论创新。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2、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由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了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 40 类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在真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无数个相对真理构成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4、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1、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观点,还必须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和真理相对立,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的辨证统一关系是:(1)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3)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修正错误,利用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为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要求,把实践标准看作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惟一性、至上性和绝对性,即惟有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和相对性,即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1、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但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要判断客观世界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进行价值性的评价。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会失败;没有价值性的评价,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失去了目标。

2、认识的价值性就是指认识过程中的价值评价,价值评价不是真理性认识,而是价值性认识,或者是认识的价值性。它是认识主体根据自己的愿望、需要、利益等主体性标准,对认识对象做出是否有意义的判断。

主体按照自己的判断确定行动目标。

3、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价值是客观满足主体需要而得到的肯定性评价。显然,这是两个不同标准、不同作用、不同指向的认识活动,但它们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过程之中。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价值性评价活动,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又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价值性评价为归宿。

4、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辨证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既是一个合规律性的活动,又是一个合目的性的活动。合规律性要求认识的真理性,合目的性要求认识的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

第四章知识点、难点和重点

一、知识点

1.识记(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3)感性认识(4)理性认识(5)客观真理(6)绝对真理(7)相对真理(8)唯物主义反映论(9)唯心主义先验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11)经验论(12)唯理论(13)真理(14)谬误 2.理解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识的本质和反映机制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43(5)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意义(6)认识辨证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0)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11)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

二、难点

1.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重点

1.认识的本质

2.认识辨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

一、解释概念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3、客观真理

4、绝对真理

5、相对真理

6、反映论

7、先验论

8、能动反映论

9、真理

思考练习题44

二、区别范畴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4.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的价值性

三、简答问题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简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4.简述认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简述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关系

四、论述分析题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并用这个原理分析批判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并依此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

3.试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中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实践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社会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类社会不但有物质生活,而且还有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因此,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混乱的,它一方面用自然条件或自然人性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居住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人的心理和性格又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这是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它们又用人的意识说明社会的发展变化,认为人的意见支配着世界,这又滑向了唯心史观。

3、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唯心史观有两种主要表现形态:一种是把社会本质神秘化的神学历史观或宗教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用超自然和超人类的神秘力量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种是把社会本质精神化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绝对精神、理性、意志”等精神性力量推动的。

4、无论是自然主义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的本质问题上,他们共同的错误是没有看到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唯物史观把实践看作是社会的本质,这里所说的实践首先是指物质生产活动。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2、首先,实践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一切其它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3、其次,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形成的根源。物质生产活动使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些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4、最后,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决定力量不在自然界,也不是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力量。人类自身的活动包含精神力量,但不能归结为精神力量。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实践活动最终推动 46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

三、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

1、实践作为社会的本质,还可以从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机制中来理解。社会有机体概念源于生物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够进行自我更新的存在物。

2、在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过程中,实践活动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工具的更新,引起了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更新;而生产方式的更新又引起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导致社会意识结构的更新。

3、社会意识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更新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促进生产方式更进一步的发生更新。人类社会就在这个不断进行的更新过程中实现着自我发展和完善,这个自我更新机制的起始点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要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首先必须分析生产力的构成和特点。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能力,是社会改造和控制自然以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除了基本要素外,还包括教育、管理、科技等要素。

4、生产力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变换中所形成的一种力量,在这个变换过程中,人一方面必须付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另一方面人作为主体又能动地借 47 助于自然之力来改造自然。因此,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力被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过程。

5、因此,生产力首先具有属人性的特点。它是人的一种生产能力,它存在于人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其次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个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只能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实现人和人、人和物的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现实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再次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特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物质要素,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客观的经济活动,生产力的最后结果是物质财富;最后生产力具有历史性特点。生产力随着劳动者的经验积累、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我们要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可以把它看作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它本身直接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我们所说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要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中。

3、现代生产活动就是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活动,因此,只有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

4、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的是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决定了现代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其次科学技术决定了现代劳动资料的性能和状况;再次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最后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力整体的水平和发展程度。

5、当代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当作兴国的战略来看待。

三、经济结构和阶级

1、广义的经济结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和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包括物质利益合作关系和物质利益分割关系。

2、所谓物质利益合作关系一方面是指,在具体的个别劳动过程中,人和人之间进行的劳动能力的交换或合作,这种合作关系才能把一个具体的劳动产品生产出来;另一方面是指,在整体的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同劳动产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劳动产品的交换或合作,只有这种合作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正常运行。

3、所谓的物质利益分割关系一方面是指,在经济活动进行之前,首先要明确物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在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对劳动产品如何进行分配,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上面所说的所有制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其中交换关系属于人和人的物质利益合作关系,而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则属于人和人的物质利益分割关系。

5、此外,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生产关系,有以往社会残留的生产关系,也有未来社会萌芽状态的生产关系,还有决定现实社会性质、从而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该社会的一切生产关系。

6、认识一个社会的性质,必须抓住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该社会的性质,并支配其它的生产关系。在这个生产关系中还应进一步抓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唯物史观用这个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未来公有制社会,并根据私有制社会的所有制特征,把私有制社会进一步划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7、社会经济结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和生产力相联系,成为生产力实现的社会形式,即依靠经济结构把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另一方面,它和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意识结构相联系,成为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8、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于是也就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现象,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阶级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划分的不同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49 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有阶级就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它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

1、社会政治结构是由社会管理机构演变来的。原始社会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机构是氏族或部落大会,日常事务由酋长负责处理,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都能参与社会管理。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管理机构脱离了社会全体成员,演变为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构,即国家。因此,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物质设施。

3、政治法律制度是由统治阶级对社会各阶级的权利和义务所作出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它以宪法和具体的法律规定要求社会各阶级按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活动。

4、与政治法律制度相配套的物质设施是指,政治组织机构(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司法机关等)从政人员(政治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强制设施(法庭、法场、监狱等)。这些物质设施是制定、执行和落实政治法律制度的现实力量。

5、社会政治结构是人和人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结成的政治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政治关系实际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因此政治结构的实质和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权问题。那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那个阶级就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6、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因此,政治结构就是经济结构的集中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政治结构,而政治结构对经济结构起保护和服务作用。唯物史观把政治结构称为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1、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要理解政治结构,就必须搞清楚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产生过程中发生的权力转移现象。随着阶级的产生,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阶级就把社会权力变为自己的统治权力。因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哲学课件【篇8】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课堂练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3)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答案:A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哲学课件【篇9】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播放视频《仁者心动》)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强调思维第一性,主观的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就是唯心主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论进行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阳明先生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经》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谁先谁后的不同理解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呼应课堂导入中利用《坛经》小故事的设疑。

创设问题情境: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肚子是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饿的感觉,那么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我们先有饿得感觉我们的肚子才空空的呢接着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会有饿的感觉了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解释: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可知论;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则是不可知论。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呢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即坚持可知论。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坚持不可知论。

举例说明:讲解《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开展探究。播放视频《锲而不舍人类探索火星之路》,学生边看边悟,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不是说火星是不可认识的呢学生思考后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点评: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过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们常说,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从视频中看,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就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教师引导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及其内容进行总结。

哲学课件【篇10】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提示与建议

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⑵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⑶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高考考点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

【重难点释疑】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不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对这些问题的评价上)。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例题精析】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本题以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是题目中的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此,这道题目是一道正误混杂的辨析题,同时又是一道附加条件型的辨析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案】(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①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它们是: (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d、古代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而形成的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d、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能动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 )

a、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非选择题

1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2、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12、(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法。因此,不能绝对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和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1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容易使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使人不思进取,有时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是一种反动,最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应当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课件【篇11】

教学重点

(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

(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整体感知

1、本课地位

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逻辑结构

本课分为三节,共六个框题。

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划清一个界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处理好一个关系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这是在第一节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申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课时安排

本课共6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

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2、课外作业

本课拟开展两次课外活动。一次可与物理、化学或生物教师配合,利用实验活动或讲座加深学生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次可走访附近大型工程或企业,调查他们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业决策的。

哲学课件【篇12】

课文内容:

小黑兔小白兔分别和乌龟骏马赛跑,结果小黑兔比乌龟快,小白兔比骏马慢,但是兔妈妈把采来的蘑菇奖给了虽然落后但敢于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

哲学原理:

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

价值判断问题

思考题:

1.兔妈妈为什么要把蘑菇奖励给跑得最出色的孩子?

2.兔妈妈为什么没有说把蘑菇奖励给跑得快的孩子?

3.小黑兔跑了第一是不是(事实)真的?

4.小白兔落后了是不是(事实)真的?

5.是否跑了第一和是否出色是不是一回事?

6.兔妈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的意义在哪里?

7、假如你是兔妈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谁比一比?

问题分析

1.兔妈妈在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是奖励跑得最出色的孩子。最出色和最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标准。出色未必最快,最快未必出色。快慢标准是纯粹的速度问题,是可以计量的。而出色则是综合标准,其中包含速度问题,但又包含更重要的价值判断问题。常说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兔妈妈所说的以出色作为奖励标准,就已经暗含着跑第一未必能得到奖励这样一个伏笔。

2.小黑兔跑了第一是真的,当然也是事实。小白兔没跑第一落后了,也是真的事实。但是小黑兔赛跑的对象是乌龟,乌龟跑得很慢,甚至根本不会跑步。和乌龟比赛,小黑兔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第一名。而小白兔赛跑的对手是骏马,因此无论如何也不会赢得比赛。这里面就包含着认识事物的相对性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和谁比了。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如果和旧社会比,我们今天的孩子们很幸福,但是如果和教育发达的国家比,我们还有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因此,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有事实判断是不够的,因为事实判断之中包含有认识的相对性因素,准确未必正确。

3.兔妈妈的奖励标准中含有重要的价值判断问题。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有客观的标准,而价值判断则含有主观的成分。这种主观成分因阶级、阶层、立场、利益以及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兔妈妈从鼓励孩子的拼搏意识和奋斗精神的角度,采用了出色这一标准,而没有单纯的采用速度标准,表明了兔妈妈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积极的。虽然没有批评小黑兔,但是正面表扬了小白兔,因此同时在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孩子,方法是科学的,态度是正确的,意义是深远的。

中心思想:

积极鼓励孩子的拼搏和奋斗意识,敢于向困难挑战。在思维方法上培养孩子全面看问题,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相对性这一概念。

哲学课件【篇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

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

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

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斩草除根旷野;

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

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

(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

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

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用笔划下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讨论后,再全班交流。

3、精读第十自然段。

(1)请你们谈谈根除杂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旷野里的杂草和灵魂里的杂草有什么区别?

(3)对于哲学家来说,这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对于他的学生来说这堂课是不是最后一课?为什么?

(4)背诵最后这段课文。

三、扩展阅读练习:(推荐课文:《最后一课》节选)

(1)比较两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课堂六分钟写作《我读最后一课》。先写出所读的文章内容,然后就自己阅读的文章内容及思想写自己想写的话,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组之间开展朗读比赛和抄写及听写词语的比赛。

幼师资料《哲学课件(集合1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哲学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剪窗花课件(合集13篇) 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各种文章,最终认为“剪窗花课件”是最佳的一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教师需要为每一堂课准备详细的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学的进步。...
    2023-05-19 阅读全文
  • 最新经营课件(合集13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经营课件,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
    2023-04-24 阅读全文
  • 自学课件集锦13篇 发现您关心的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自学课件”。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5-06 阅读全文
  • 蒹葭课件13篇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蒹葭课件13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活动名...
    2023-05-20 阅读全文
  • 咏梅课件13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老师需提前准备教案,不能草率了事。教学大纲则是教师有序教学的重要指南。因此,本文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咏梅课件”分析报告,欢迎各位阅读本页面的内容!...
    2023-05-24 阅读全文

笔者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各种文章,最终认为“剪窗花课件”是最佳的一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教师需要为每一堂课准备详细的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学的进步。...

2023-05-19 阅读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经营课件,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

2023-04-24 阅读全文

发现您关心的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自学课件”。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2023-05-06 阅读全文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蒹葭课件13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活动名...

2023-05-20 阅读全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老师需提前准备教案,不能草率了事。教学大纲则是教师有序教学的重要指南。因此,本文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咏梅课件”分析报告,欢迎各位阅读本页面的内容!...

2023-05-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