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1篇

发布时间:2023-06-05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我们的老师一般每堂课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认真准备。教案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工具。为了让教学更加成功,小编认真研究并制作了这篇优秀的“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希望您认真阅读!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体会学习运动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为了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教材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由公式变形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紧接着配一道例题加以巩固.意在简单明了同时要让学生自然的复习旧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图像法,从速度图像导出位移公式.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比较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没有采用,而是放在阅读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据,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并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后导出了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给出的例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参考.

另外,本节的两个小标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预见以后的运动情况.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从某一实例出发,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测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还应从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中,加以再认识.

对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提出问题,再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对于两个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同学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3

三、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表达式;(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和对应性;(3)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的技巧. 3.德育目标:

渗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高

一、高二的学习中,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动力学问题的知识,教师也介绍了一些解题方法,但由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境,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能力,在系统复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掌握解决一般力学问题的程序.

2.本单元的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选择研究对象和灵活运用中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的突破在于精选例题,重视运动过程分析,正确掌握整体—隔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应用范围很广.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做什么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运动学的内容.至于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运动,这部分知识属于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支柱.我们必须从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上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这堂复习课希望学生对动力学的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提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是否与运动状态有关?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概括.

牛顿第一定律指明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同时也确定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该明确: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与外部条件无关,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论物体受力还是不受力,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也无论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只要物体质量一定,它的惯性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放投影片:

[例1]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 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讨论、思考、回答: 经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为:C. 2.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ΣF=ma

理解、思考. 教师讲授: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1)揭示了力、质量、加速度的因果关系.(2)说明了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3)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

提问:怎样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如何? 讨论:归纳成具体步骤.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是:(1)依题意,正确选取并隔离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3)选取适当坐标系,一般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建立方程.

(4)统一单位,求解方程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 依题意列式、计算.

[例2]有只船在水中航行时所受阻力与其速度成正比,现在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航行,若保持牵引力恒定,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最终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若保持牵引力的功率恒定,经过另一段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2,最终也以2v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则a2=______a1.

放投影片,引导解题: 牵引力恒定:

牵引力功率恒定:

提问:通过此例题,大家有什么收获?随教师分步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加速度与力之间存在即时直接的因果关系.被研究对象什么时刻受力,什么时刻产生加速度,什么时刻力消失,什么时刻加速度就等于零.这称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同时性,或称为瞬时性.

放投影片:

[例3]已知,质量m=2kg的质点停在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受到三个平行于平面的力的作用,正好在O点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三个力中F2=4N,方向指向负方向,从t=0时起,停止F1的作用,到第2秒末物体的位置坐标是(-2m,0).求:(1)F1的大小和方向;(2)若从第2秒末起恢复F1的作用,而同时停止第三个力F3的作用,则到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坐标是多少?(3)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4)F3的大小和方向?

读题,分析问题,列式,求解. 画坐标图:

经启发、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写解答.

(1)在停止F1作用的两秒内,质点的位置在x轴负方向移动,应

所以F1=-Fx=-ma=2(N)F1的方向沿X轴方向.

(2)当恢复F1的作用,而停止F3的作用的2秒内,因为F1在x轴正方向,F2在y轴负方向,直接用F1和F2列的动力学方程

所以第4秒末的位置坐标应是

其中v1x=a1t1=-2(m/s),t2=2s

(3)第4秒末质点沿x轴和y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v2x和v2y,有

即第4秒末质点的速度为4m/s,沿y轴负方向.

限,设F3与y轴正向的夹角为θ,则有

对照解题过程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教师启发、引深: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物体上同时作用着几个力,这几个力会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也就是说这几个力各自产生自己的加速度与它们各自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相同,这是牛顿力学中一条重要原理,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即:

3.提问:叙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其本质是什么? 回忆,思考,回答: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放投影片:

牛顿第三定律肯定了物体间的作用力具有相互作用的本质:即力总是成对出现,孤立的单个力是不存在的,有施力者,必要有受力者,受力者也给施力者以力的作用.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等大反向,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相同的规律.

[例4] 如图1-3-2,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被水平细绳拉着处于静止状态,则:

[

]

A.A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总是平衡的 B.A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水平向右的 C.绳对A的拉力小于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

D.A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选B,并讨论其它选项错在何处. 放投影片: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运动定律如同一切物理定律一样,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只适用于物体的低速(远小于光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还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理解,记笔记.

三、课堂小结

提问: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动力学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笔记讨论并进行小结.

由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可以看出凡是求瞬时力及作用效果的问题;判断质点的运动性质的问题,都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F合.(3)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

(4)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有关方程.(5)解方程.(6)验算、讨论.

四、教学说明

1.作为高三总复习,涉及概念、规律多.因此复习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总结规律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2.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必须强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点的横向对比性.如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有什么不同?

3.复习课可以上得活跃些,有些综合题可以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讨论去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1-3-3所示,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A=6kg,mB=2kg.A、B间动摩擦因数μ=0.2.A物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水平向右拉细线,下述中正确的是(g=10m/s2)

[

]

A.当拉力F<12N时,A静止不动 B.当拉力F>12N时,A相对B滑动 C.当拉力F=16N时,B受A摩擦力等于4N D.无论拉力F多大,A相对B始终静止

2.如图1-3-4所示,物体m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使其沿斜面向下滑动,设加速度为a1;若只在物体m上再放上一个物体m′,则m′与m一起下滑的加速度为a2;若只在m上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m′g的力F,此时m下滑的加速度为a3,则

[

]

A.当a1=0时,a2=a3且一定不为零 B.只要a1≠0,a1=a2<a3 C.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 D.不管a1如何,都有a1<a2=a3

3.如图1-3-5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等,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分别放有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分别对两物体施加水平恒力F1、F2,当物体与木板分离后,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若已知v1>v2,且物体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

A.F1=F2,且M1>M2 B.F1=F2,且M1<M2 C.F1>F2,且M1=M2 D.F1<F2,且M1=M2

二、非选择题

4.如图1-3-6所示,一质量为M=4kg,长为L=3m的木板放在地面上.今施一力F=8N水平向右拉木板,木板以v0=2m/s的速度在地上匀速运动,某一时刻把质量为m=1kg的铁块轻轻放在木板的最右端,不计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且小铁块视为质点,求小铁块经多长时间将离开木板?(g=10m/s2)

5.一艘宇宙飞船飞近一个不知名的行星,并进入靠近该行星表面的圆形轨道,宇航员着手进行预定的考察工作.宇航员能不能仅仅用一只表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该行星的平均密度?说明理由.

6.物体质量为m,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设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已知物体经过时间t到达最高点.求:

(1)物体由最高点落回原地要用多长时间?(2)物体落回原地的速度多大?

7.如图1-3-7所示,质量均为m的两个梯形木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为使运动过程中A和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求推力F的大小.(不考虑一切摩擦)

8.质量m=4kg的质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先用F1=8N的力沿x轴作用了3s,然后撤去F1,再用y方向的力F2=12N,作用了2s,问最后质点的速度的大小、方向及质点所在的位置.

参考答案

1.CD

2.B

3.BD

4.2s

7.0<F≤2mgtanθ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 ,代入数据可得a=1 m/s2,2 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 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 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1: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2】 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学生讨论解答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20 m/s,末速度为零,根据a= 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1 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1 000 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 =1 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生: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如图4-3-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图4-3-1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问题与练习、

[课外训练]

1、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3、一个物体正以5 m/s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西、大小为3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2 s末物体的速度、

4、如图4-3-2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上用两个量程为20 N、完全相同的弹簧秤甲和乙系住一个质量1 kg的物块、在水平地面上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10 N、当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 N、这时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图4-3-2

A、2 m/s2 B、4 m/s2

C、6 m/s2 D、8 m/s2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雨滴的受力情况,发现雨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不变,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体的加速度a= 应该逐渐变小最终为零,此时雨滴的速度最大,以后雨滴做匀速运动、

2、答案:D

3、分析与解答:由于物体受到恒定外力是向西的,因此产生恒定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向西的,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物体应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 m/s2=0、6 m/s2

由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可知:2 s末物体速度为

v2=v0-at=(5-0、6×2) m/s=3、8 m/s

方向向东、

4、解析:因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量成正比,当弹簧秤甲的示数由10 N变为8 N时,其形变量减少,则弹簧秤乙的形变量一定增大,且甲、乙两弹簧秤形变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所以,弹簧秤乙的示数应为12 N、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为F=T乙-T甲=12 N-8 N=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 m/s2=4 m/s2、

答案:B

说明:无论题中的弹簧秤原来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其结果相同、同学们可自行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假设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牛顿第二定律

内 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 F=ma

说 明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活动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过程、

探究过程: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书籍 介绍相关书籍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文章主题和内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文章进行点评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5

“ 牛顿第二定律 ” 教学设计 陕西师大附中 高宝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 而且是许多电学分析的基础, 因此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这一定律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2、教学目的

理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知道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3、重点、难点

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应用。

理解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二、教学程序

师:我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入今天的物理课堂来共同学习牛顿第二定律, 希望 同学们能够开心度过!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苹果过来,我想知道这个苹果的质量,谁能帮助我? 生:用台秤,天平等等。(苹果送给学生

师:同学们都知道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 那么我想知道正在轨道上运行的 火箭的质量, 你们还可以用天平帮我测量吗 ? 要是谁能够用天平测量, 我就送 给你一个火箭!

生:不行!师:很显然,这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师:那么到底如何测量正在运行的火箭的质量呢?好, 下面老师带大家进入第一 个环节,科学之旅。

师:早在 1966年,人们就在地球的上空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测量出了飞行着 火箭的质量,他们是怎样做的呢?人们用双子星号宇宙飞船去接触正在轨道 上运行着的火箭,接触以后,开动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推进器,使之产生一 个推力,使飞船和火箭共同加速。已知:推进器的平均推力 F=895N,推进器 开动 7s ,测出飞船和火箭的速度改变了 0.91m/s,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质量 m 1 =3400kg。

师:根据这些数据人们是如何测量出火箭的质量呢?可能目前我们同学看到这么 多数据还很茫然,不用着急,我们学完这节课之后,我相信同学们就可以轻 松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温故而知新。师:在上节实验课中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你们还记得我 们在实验中用到了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非常好!控制变量法是我们物理学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师:那你们还记得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吗? 师: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生: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师:那么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自身质量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师:我们实验中的物体是只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吗? 生:不是。

师:那么我们刚才所说的力应该是物体所受到的什么力呢? 生:合力。

师:为了综合表示物体加速度与合力和质量的关系, 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式子来 表示呢? 生:可以!师:非常好,(ppt 展示并板书 物体的加速度跟受到合力成正比 , 跟物体的质量 成反比 我们还可以变形得到 F ∝ ma , 根据数学原理,我们知道 y ∝ x , 我们 可以写成 y=kx,我们能不能将 F ∝ ma 也写成一个等式呢? 生:能!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比例系数,得到 F=kma。师:从这个公式我们看一下,哪些物理量是矢量? 生: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师:那么加速度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相同。师:为什么呢? 生 : 随机性。

师:好,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用力在光滑水平面推物体,物体的加速度和速 度怎样呢?然后我们再用反向的力拉它让他停下来, 那么这个过程的加速度 和速度怎样呢? 生:分过程回答。

师: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加速度的方向和作用 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师:我们通过温故而知新环节, 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 握!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师:公式 F=kma, K 是我们刚引入的一个比例系数, 那么这个比例系数是多少呢? 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师:好,带着这个问题我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深入学习!师:要想知道比例系数是多少?需要了解当时的物理背景。在牛顿时代, 人们只 是知道力的存在, 但是并不知道一个力有多大,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但是由于力的大小没有一个标准使得好多运动学的问 题没有办法解决。当时物体的质量可以测量, 加速度也可以根据运动学公式 计算,但是由于不知道力的大小,根据公式 F=kma,那么比例系数的选取也 就具有任意性!这样我们无法用这个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它也就失去了一个 公式的意义。后来人们就想啊!要是力的大小能够确定,那么比例系数 K 也就能够确定了。我们人类是很聪明的,力的大小并不是随随便便定义的, 人们为了使比例系数 k=1从而使公式变得更简单一些,于是人们规定;使质 量为 1千克的物体产生 1米 /秒 2加速度的力,叫做“一个单位的力”,后 来为了纪念牛顿,把一个单位的力称为 1牛顿。从此力的大小标准诞生了!师:则根据 F=kma, 当质量 m 和加速度 a 都取国际单位时, k=1.则牛顿第二定律 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写成 F=ma,这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是质量和加速度必须 取国际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公式,如果在一个运动中我们知道 F、m、a 中的任意两个,我们就可以求第三个物理量。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四个环 节,实战演练。

例题 1:某质量为 1100kg 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 100km/h的速度时关 闭发动机,经过 70s 停了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的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 牵引力为 2000N ,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 不变。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目的研究对象是谁啊?

生:汽车。

师:那么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生:汽车减速时的受力情况,汽车重新加速时的受力情况

师:那我们看一下已知那些物理量,要求那些物理量? 例题讲解: 师:在解运动学问题时, 因为涉及到矢量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首先规定正方向。

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随机。

师:矢量性,同体性,瞬时性 师:总结解题步骤。

师:牛顿之所以伟大, 是他把力和运动联系了起来, 那么力和运动到底有怎样的 关系呢?请小组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生:小组发言,总结归纳。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解决我们刚开始上课时的问题, 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测量运 行着火箭的质量!看看那位同学最快能够完成任务!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再见!2 v 0.91m /a==0.13/t 7s m s s ∆=∆12(F m m a =+21289534003484.60.13/F N m m kg kg a m s =-=-= 板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一、表述: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加速度的方向和作用 力的方向相同。

二、公式: =kmaF 合

=maF 合(各物理量均取国际单位

三、应用: 例 1:解:规定沿汽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100km/h=27.8m/s 2v 027.8/a=0.397/70m s m s t s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阻 =ma=1100kg*(-0.397m/s2 =-437N F 合 =2000N-437N=1563N 21563N a'===1.42m/sm 1100Kg F 合 教学反思:教材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为两节内容, 目的在于 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价值在 于他确立了力和运动的直接关系, 使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以得知他的受 力情况,知道他的受力情况就可以知道他的运动情况。

本节内容从设计上分为三大块:1.以复习探究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力单位的由来及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得出。3.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生活科技中 简单的运动和力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讲公式 F=kma变成 F=ma的过程设计力 单位的由来,人们规定力的单位是想 k=1,在讲应用部分时,我们知道物理公式 都是用来进行定量计算的, 一般情况就是知道其中几个物理量, 来求剩下的那一 个物理量, 在应用部分主要是想让学生体验学了一个定律之后能够解决生活中实 际问题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在课的后面, 我补充了一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总结归 纳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 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揭示了力和运动的 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和联系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问学生: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力还有物体质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而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质量似乎是阻碍“加速度”的产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力、质量有关系。

结合实际:

小汽车:质量小,惯性小,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

火车:质量大,惯性大,动力大,启动时运动状态相对难改变。

2、回忆课本所研究的内容

(1)、质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当m一定时,a和F成正比,

即:a F

SHAPE MERGEFORMAT

(2)、力F一定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结论:当力F一定,加速度a和质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SHAPE MERGEFORMAT到SHAPE 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用具】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车(两个)、钩码(50g若干)、细线若干、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吗?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下面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a—F和EMBED Equation、DSMT4图象。

教师同时用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对同学们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分析总结,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那我们都学习过,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顿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们完整的牛顿第二定律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或者

上式是一条比例式,如果写成等式又如何表达?

表达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

同学们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但同学们知道一牛顿的力有多大吗?

由F=kma

当k=1时,F=ma

取m=1kg a=1m/s2

则: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单位。我们规定1kg·m/s2为一个单位的力,为了纪念牛顿,我们就把一个单位力的称为1牛顿,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顿的力相当于把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当m,a取国际单位时,K=1,牛顿第二定律就表述为:F=ma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质量是标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学起来回答:

F=kma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鲁科版)

福州格致中学颜有虹教案

CHⅥ 力与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即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2)知道牛顿这个单位的得出,知道国际标准单位制

(3)能初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知力求运动和知运动求力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过程。感悟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探究与运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

媒体应用: 1——演示实验:两辆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铁夹、砝码

2——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打点计时器、砝码、天平

教学过程:

考虑到实验室安排不过来,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几个课时,第一课时用演示实验(或视频)先得出规律,解决单位制问题;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第三课时解决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问题。

第一课时——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单位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节课知道力是改变物体物体运动状态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既与外力有关,也与惯性有关。外力大,物体就比较快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惯性大——也就是质量大,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比较慢。

运动学中我们学到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程度呢?——这就是加速度。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加速度、质量和力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质量越大,也就是惯性越大,加速度则越小。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函数表示式来表述这三个量的关系呢?

大家可以先猜想一下,它们大概是什么函数关系。——通常学生可能说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与力成正比。这时要强调要证明这些关系,需要定量测量。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方案设计:

(1)在该实验中,有两个量同时影响加速度,所以要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控制变量(这个方法学生基本都能答出,但要学生讨论如何控制)(2)本实验中要测三个物理量,都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学生一般会答:力用弹簧秤来测量,质量用天平来测量,加速度可以用闪光照片或打点计时器测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来间接测量。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画出设计的装置图。——基本上是用弹簧秤拉着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加速运动,车后夹纸带,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

让学生讨论该实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方面小车受到的拉力不是小车受的合力,车还受摩擦,也会改变车的运动状态,最终加速度应该由合力来决定。可是摩擦力还未知。另一方面用弹簧秤拉着车做加速运动很难控制是匀加速的。运动中的弹簧秤也不好读数。

思考解决方案。

对前一个问题:一种思路是测出滑动摩擦力——(把小车用弹簧秤系在固定物上,抽出小车下的木板,此时弹簧秤拉力与木板对车的动摩擦平衡),利用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和动摩擦因数有关,改变水平拉力时不改变摩擦力,所以合力还是可以测出来的。

另一种思路是先利用斜面平衡掉摩擦力,(调整斜面的倾角,使车能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对后一个问题:可以用细线跨过定滑轮,在细线另一端挂上小钩码,利用小钩码的重力来拉动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鲁科版)

福州格致中学颜有虹教案

车。

综合以上方案提出分组实验的设计。布置分组实验的预习报告。

2、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实验数据。所以我们今天先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寻找规律。装置基本同前,在不要求太准确实验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忽略摩擦力,并且用简单粗略的方法比较加速度。

我们先用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都用细线牵引,细线跨过定滑轮,下挂不一样质量的钩码,钩码质量比为1:2;用铁夹控制小车的启动和停止,发现相同时间内钩码质量大的小车运动距离是另一车的两倍。车的运动遵循运动学公式s12at,因此说明了车的加速度之比为1:2;可见车的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2 我们再用两辆质量比为1:2的小车,另一端挂一样质量的钩码,发现车的位移比为2:1,说明加速度比为2:1,即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对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用数学公式表示为aF,或者Fkma,其中K为比例系数。m如果公式中的单位取的合适,就可以使K=1,使公式简化。

我们知道,在国际单位制种,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的,使质量为221Kg的物体产生1m/s的加速度,用的力是1N。所以1牛顿=1千克米/秒.所以我们选力的单位为牛顿,质量单位为千克,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就是Fma。非常的简洁漂亮。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是可能同时又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每个力都会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但最终物体的运动状态改不改变,改变的快慢取决于所有力的合力,所以大家记公式时要记F合ma。以免漏力。

2是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都有方向。牛顿第二定律不仅确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而且确定了它们之间的方向关系。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也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注意不是速度的方向。

3是这个公式是瞬时性的,也就是说一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改变,加速度立刻就随着发生变化了,当然,由于惯性,速度并不会瞬间突变。所以我们分析物体的运动时,一定要看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受力变了,就开始另一个阶段的运动。

巩固练习:质量为10Kg的铁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大小为3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它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如果水平面不光滑,与铁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那铁块又产生多大的加速度?推动后撤掉推力,铁块减速时的加速度是多少?方向向?

24、力学单位制:如果我们把力用牛顿做单位,质量用克做单位,而加速度用厘米/秒做单位,那么牛顿第二定律的式子就不是Fma了,而要有一个系数。

同一个物理量在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单位。比较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市尺、英里、海里等各种形式。一个物理公式确定的关系,包括物理量的数量和单位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位之间的关联。

单位制把所有的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规范化了。其中国际单位制是比较科学完善的,我们高中物理所学的所有公式都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制——SI制。

在国际标准单位制中,先确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时间、质量、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和光强)和它们的基本单位:(米、秒、千克、安培、摩尔、开尔文和坎德拉)

在力学中,只要抓住了质量时间和长度,就能描述力、功、压强、功率等等各种力学量。所以其他物理量称为导出物理量,导出物理量的单位称为导出单位。比如:功的单位焦耳是由WFs确定的,因此

221焦耳就是1牛顿米。也就是1千克米/秒。

22请同学们再练习几个物理量的导出单位。如压强单位:1帕斯卡=1牛顿/米=1千克/米秒 而厘米和克则属于另一套单位制。布置作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鲁科版)

福州格致中学颜有虹教案

1、写预习报告;

2、顶尖P103~104/1~6;

8、9

第二课时——分组实验

1、回顾实验装置的设计过程(可通过实验视频熟悉操作步骤)

2、数据处理方法:

——本实验要证明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可以通过数据表格,也可以通过图像,图像法比较直观。所以本实验选择图像法。证明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只要在车的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细线一端的钩码质量来改变拉力,测量不同拉力情况下的加速度,用加速度和拉力的数据描点,证明点基本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即可。

——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反比例图像是双曲线,不容易看出来,所以我们要“化曲为直”证明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3、实验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是用重力的下滑分量来平衡摩擦力的。所以在加上细线拉力时,不能改变重力的下滑分量与摩擦力的平衡关系,也就是斜面倾角不能再发生改变,细线必须沿斜面拉动。否则支持力改变,摩擦力就变了,平衡就被破坏了,这样拉力就不会是合力了。

——那么在改变车质量的时候,车重变化,要不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呢?学生讨论

——我们是把钩码的重力当做细线的拉力大小。但是事实上由于绳长不变,车在加速下滑时,钩码是不可能静止也不能匀速的,钩码的重力一定也比细线的拉力大。但是如果钩码的质量很小,那它的重力与拉力间的差异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个实验要在钩码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的条件下作。小车质量已经测量过了,是250g;一个钩码质量为50g;所以数据取:

控制车质量为250g+7*50g(加7个钩码在车上),改变细线一端的钩码分别为1个、2个和3个,测三组加速度;

控制细线一端的钩码为1个,控制车的质量为500g、550g和600g。再测三组加速度。

4、分组实验、数据处理——教师巡视,解决问题。

5、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

导入:

1.这是一堂习题课,希望同学们着眼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好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知道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出加速度,再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某时刻的速度或某阶段的位移。我们简称为“知力求运动”。

第二类,是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这一类简称为“知运动求力”。

这是因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这两类问题,各举一例。

2.例题

例1:书本P111/例题——分析中强调解题步骤和规范: 首先要画受力分析图;

第二要设定正方向,合力等于正方向的力减负方向的力。这样得到的合力已经包含正负号。一般取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如果合力是负的,加速度就是负的,与速度反向,说明物体减速;如果合力是正的,与速度同向,说明物体加速。

然后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鲁科版)

福州格致中学颜有虹教案

指出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全都转换为国际标准单位制,那么求出的物理量肯定也是国际标准单位制中的单位。

例2:书P113/例题:

巩固前面的解题步骤和规范,结合正交分解的分析方法。

3.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g取10 m/s)

解析: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F沿两坐标轴方向分解,则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为

2FxFcosFFyFNFsinG,向上的加速度ax 物体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则x轴方=a,y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故ay=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xmaxma,Fymay0

所以FcosFma,FNFsinG0 以上三式代入数据可解得 用正交分解法来解.

又有滑动摩擦力FFN

2.物体的加速度a=0.58 m/s

小结:当物体的受力情况较复杂时,根据物体所受力的具体情况和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利(2)一斜面AB长为10 m,倾角为30°,一质量为2kg的小物体(大小不计)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如图所示(g取10 m/s)(1)若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小物体下滑到斜面底端B点时的速度及所用时间.(2)若给小物体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则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是多少? 解析:(1)以小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3—6—5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把重力G沿x轴和y轴方向分解:G1mgcos,G2mgsin小物体沿斜面即x轴方向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则ax=a,物体在y轴方向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加速度则ay=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所以

2FxG2FmaxFyFNG1may

mgsinFmaFNmgcos

又FFN

mgsinmgcosg(sincos)所以 m10(sin300.5cos30)m/s20.67m/s2a设小物体下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所用时间为t,小物体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 由vtv02as得v222as20.6710m/s3.7m/s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鲁科版)

福州格致中学颜有虹教案

由vtv0at得t v3.7s5.5s a0.67FxG2Fmax0FyFNG1may0(2)小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处于平衡状态,其加速度a=0,则在图3—6—5的直角坐标中ax0,ay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FNmgcos又FFN

所以,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FFNtantan300.58

小结:若给物体一定的初速度,当μ=tgθ时,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当μ>tgθ(μmgcosθ>mgsinθ)时,物体沿斜面减速下滑;当μ<tgθ(μmgcosθ<mgsinθ)时,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3)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质量为2 kg,在水平恒力F推动下开始运动,4 s末它的速度达到4 m/s,此时将F撤去,又经6 s物体停下来,如果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求F的大小.解析: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两段,前4 s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后6 s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前4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a1v04m/s21m/s2 ① t14设摩擦力为F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1 ② 后6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a20v42m/s2m/s2 ③ t263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2 ④ 由②④可求得水平恒力F的大小为Fm(a1a2)2(12)N3.3N 3小结: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受力分析是关键,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同样重要,特别是像这类运动过程较复杂的问题,更应注意对运动过程的分析.

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时,一定弄清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若不同,必须分段处理,加速度改变时的瞬时速度即是前后过程的联系量.分析受力时要注意前后过程中哪些力发生了变化,哪些力没发生变化.4、小结: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5、布置作业:书114/3~6;P122/

3、5;顶尖P104/变式2;P105/10、11、14、15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9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2学会分析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牛顿第二定律

[基础导引]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知识梳理]

.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________、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加速度的方向跟____________相同.

2.表达式:________

3.适用范围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________参考系.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________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基础导引]

以1/s的速度行驶的无轨电车,在关闭电动机后,经过10s停了下来.电车的质量是40×103g,求电车所受的阻力.

[知识梳理]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____________

由运动情况判断物体的____________.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以__________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方程求解.

: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力学单位制

[基础导引]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l,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Fl我们还学过,功的单位是焦耳.请由此导出焦耳与基本单位米、千克、秒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

.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

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时间.

3.导出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探究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如图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何?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总结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a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根据受力条,确定加速度,以加速度

确定物体速度和位移的变化.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10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问题2、赛车在开出起跑线的瞬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2个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赛车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车质量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一设计是为什么?同学间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合外力有关。 【新课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设问:力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呢?构建物理模型,提出关注的细节。

讲解: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国际单位是1N=1kg、m/s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上节探究的a与F、m关系,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

3、对该定律的特性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才会有进一步认识。

六大特性:

①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 GB3

②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决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 GB3

③瞬时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4 GB3

④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5 GB3

⑤独立性(物体的各个力都能产生独立的,= 6 GB3

⑥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立)。提问: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表达式F=ma的六大性质结合形象例子进行探讨。

根据学生的提出的相关特性的疑问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尝试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相关特性的疑问。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进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本质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这对牛顿定律的解题或是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4、做题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题思路,授予学生解题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或是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③根据公式并结合题给条件(注意发现挖掘隐含条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 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课堂训练P104习题1、2、3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步骤,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1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初步的理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生最初接触这个规律时就应打好基础。

2.由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进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具

1.学生分组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器材(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小筒、细线、砝码、天平、刻度尺、纸带等)。

2.计算机及自编软件,电视机(作显示)。3.投影仪,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关系是: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2.引课提问: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当学生提出物体加速度可能与物体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时,教师予以表扬。)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牛顿第二定律。

(二)教学过程 1.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图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a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们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拉力F取几次不同的数值,测出每一次小车的加速度a,从而研究a与F的关系。

提问:如何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可用打点计时器。)再追问:测加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公式,若学生回答不清时,可帮助其答出。)

讲解: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a与F是否成正比呢?我们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若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说明a与F成正比。我们改变几次拉力的大小,并测出每次拉力所对应的小车加速度,就可以得到几组数据,每组数据对应图象中的一个点,根据这几个点就可以连出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作出是否成正比的判断。

板图:

讲解: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没有受到拉力时恰能够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就是用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时再加拉力,小车的加速度就只由拉力而产生了。

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共同完成这个实验:每组只做一个拉力作用下小车产生加速度的情况,但不同的组取的拉力值不同,如第一组拉力为0.1N、第二组拉力为0.2N、第三组拉力为0.3N„„而我们所用的小车质量是相同的,这样我们把大家的数据综合起来,就得到质量相同的小车在若干个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开机并讲解:这个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是这样的:我们只要把s1、s2、s3、s4、s5、s6及记数点的时间间隔T输入,计算机就会自动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并且根据输入的对应拉力F的数值,作出a随F变化的图线。

2.学生实验

实验:(约8至10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板书:a∝F 3.实验介绍

讲解:下面再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刚才我们猜测a与M可能是反比关系,怎样才能从图象上反映a与M是否反比呢?我们可以以1/M为横轴,以a为纵轴,若所得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a与1/M成正比,也就是a与1/M成反比。

下面我们仍然分组来进行实验,我们都选拉力为0.1N,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质量,第一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2kg、第二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3kg、第三组取小车的质量为0.4kg„„实验数据的处理也与刚才相似,只是此时不再输入拉力,而是输入小车的质量M并自动换算出质量的倒数1/M,并根据几组质量值及对应的加速度作出a随1/M变化的图线。4.学生实验

实验:(约7到8分钟)教师巡视; 提问:学生实验数据报出并输入计算机; 操作:由数据得出图线;

讲解:由实验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板书:a∝1/M 5.结论分析

根据实验我们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板书: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F/M F∝Ma 若改写为等式,应乘一系数k F=kMa 如果我们把1牛顿定义为:使质量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为1牛顿,这时等式左侧为1,等式右侧为k。也就是说我们采用这种定义方式可以使k=1,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板书:F=Ma 讲解:下面我们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刚才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实际是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所以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应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板书:(1)F为合外力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方向性。

板书:(2)a的方向与 F一致

另外,物体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只由它此刻的受力决定,而与其他时刻的受力无关,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即时性。

板书:(3)即时性(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并且对这个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五、说明

1.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出发点在于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其动手动脑,以提高其能力。本节课的关键在于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提高了课堂密度,有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与实验。本节课设计时隐含了“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辅助实验数据处理,烘托了科学研究气氛。2.本节课学生实验器材即学生分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器材,电脑软件系自制软件:包括表格(输入s1至s6及T即可算出a,根据a和F或1/M的值即可在图象中描点连线)和图象,也可以用一些现成的软件如Excel等。

(北京市第156中学 王方毅)

相信《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1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系列7篇 备课前做好教案和准备好课堂用到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避免关键内容被忘记。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搜集了与“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的重要信息,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2023-05-21 阅读全文
  •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500字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以下是编辑花时间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2023-03-05 阅读全文
  • 最新牛顿的故事10篇 幼儿故事是可以为幼儿塑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可以极大的开发其大脑思维能力,父母的职责是多留心多留意,帮助孩子剔除不好方面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新牛顿的故事10篇"这样的内容,相信...
    2022-12-18 阅读全文
  •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长。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从小就有大量阅读,很聪明,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可以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他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记忆力非常好,大约三四岁时,我给他...
    2021-05-24 阅读全文
  • 关于牛顿的故事8篇 电脑办公的时代,每天都需要和文字打招呼,看看好的范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一个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处理文档变得得心应手,要写好范文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也许"关于牛顿的故事"就是你要找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2022-12-31 阅读全文

备课前做好教案和准备好课堂用到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避免关键内容被忘记。幼儿教师教育网为大家搜集了与“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的重要信息,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2023-05-21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以下是编辑花时间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2023-03-05 阅读全文

幼儿故事是可以为幼儿塑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可以极大的开发其大脑思维能力,父母的职责是多留心多留意,帮助孩子剔除不好方面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新牛顿的故事10篇"这样的内容,相信...

2022-12-18 阅读全文

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长。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从小就有大量阅读,很聪明,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可以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他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记忆力非常好,大约三四岁时,我给他...

2021-05-24 阅读全文

电脑办公的时代,每天都需要和文字打招呼,看看好的范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一个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处理文档变得得心应手,要写好范文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也许"关于牛顿的故事"就是你要找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2022-12-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