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渔家傲说课稿精选

发布时间:2023-06-02

渔家傲说课稿。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优秀的教案来实现。你了解如何撰写出一份卓越的教案吗?接下来,栏目小编精心搜集了一些关于《渔家傲说课稿》的内容供您参考阅读,并希望收藏起来!

渔家傲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

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

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

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

院子里,

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渔家傲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渔家傲说课稿 篇3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诗歌,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内容。(重点)

3、在品读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引导与点拨学生以读为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音频课时安排: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介绍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攻取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被围攻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手,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时刻,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坐镇延州军事要塞。

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展示读,听读,齐读,点评(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评

三、品读词句,深入体会

请再读全词,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应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在上阕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这景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拨学生品与读。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据课堂交流情况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请搜集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延伸读

马说课稿说课稿(精选7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1)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3)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

山行白云人家

(喜爱赞美)枫林霜叶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养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虽然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写出了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却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我校的花池养了很多花,但作为学生,有的爱花,有的不注意花,他们的家庭也未必都在养花,所以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

3.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趣、较、昙、秉、载、置等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养花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课内转化向课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四.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获得乐趣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和周围居民养花的情况,并和养花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养花目的和方法有初步的感知。

(2)老舍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和课文内涵的把握。介绍老舍,可提前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并合作交流信息。

(3)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并和同学讨论交流,明确音形义。

(4)搜集一些和花有关的诗句,交流并积累,初步感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5)发放一些统一的白纸,邀请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描摹一些花的图画,并标明花的名称。

因为课前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较多,如面面俱到难度过大。所以,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统筹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组侧重准备一个方面,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的预习成果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二两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不超过2分钟,第三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四、五两个小组则可根据学生实际,不做量的要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课题。

2.谈话导入,展现成果

首先和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邀请第一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养花的感受。结合学生所谈的内容,教师导入《养花》一课,板书课题。

邀请第二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简介作者老舍,教师简要强调或补充。

邀请第三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归纳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即刻在田字格上书写一遍,加强感知。

每一小组代表展示完毕,指导代表大方得体退场,指导其余学生掌声鼓励,教师也需注意用眼神、掌声、语言来鼓励。当然,学生的上台展示和掌声鼓励应让学生养成习惯,一切自然而然,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要求。

预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条件充分发挥潜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须充分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妄加指责,需和学生平等对话,探讨如何改进方法,让学生期待着下一次会表现更出色。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有的适合齐读,有的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适合单人读。就本文而言,单人朗读比较适合。接下来征询学生意见,哪些同学来读,按什么顺序读,在本座位读还是上讲台读。

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不能任由学生争论无法实施,也避免强人所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临时提出要求,难免会出现冷场。

当学生朗读完毕后,请朗读者说说在朗读方法上的体会,也请其他同学进行一些点评。点评可以谈优点,也可指出不足之处。如同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询问朗读者有无接受批评的勇气,对提批评者可于课下提醒注意自己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在让学生感知朗读方法的同时,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当朗读者回位时,应给以热烈的掌声。

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养花,养什么样的花,在养花过程中作者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养花是什么态度。

4.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经听读自读讨论,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和上述问题相关的语句。学生了解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乐趣不难,可为什么会得到乐趣,需要进一步去探讨。这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需将学生从表层的阅读引向深层的思索。教师可引导质疑,作者养花,卖花人也养花,他们有何不同?恰巧我们洪圩小学近年购买了许多花卉装点校园,学生对卖花人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提示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养花是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卖花人却把它当成牟取利润的手段。由此,学生也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为什么不在乎花开得大小。

理解作者养花缘自爱花之后,便引导学生谈谈养花之乐。到此时,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结合课文不难发现欣赏花会带来乐趣,养花时的劳动过程会带来乐趣,亲手劳动取得的成果会带来乐趣,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带来乐趣。

5.学生质疑,主题深化

总是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道路走,表面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也许提不出来独特的看法,也许提出的看法荒谬或价值不大,教师须合理面对。不能嘲笑讽刺,也不能茫然无措。以鼓励为主,适合当堂解决的当堂解决,不适合的留于课后探讨。

就本文而言,学生质疑养花有时也会带来伤心,为什么还爱花养花很有可能,学生不疑,教师也该引导学生提出来。因为养花主要是带来乐趣,伤心是有,但是是次要的。再说,正是可能会有伤心,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欢乐。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许会有学生提出自己并不爱花,不觉得养花有什么乐趣;或者养花没用,还不如种点经济作物能卖;或者养花太累人烦人,不愿自己养等等。那么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6.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于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默读,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背诵。在深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以正确的书写方法抄抄课文,选择抄写工整的进行张贴展示。再设计一些题目,加强语言的积累与应用。

第四学习小组所搜集的诗句和第五学习小组所绘制的图画合并制作成为手抄报,于教室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之美,同时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附1.作业设计

1.填空:有()有(),有()有(),有()有(),既()又(),这就是()。

2.写出九个含有数字的成语。

3.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实在不喜欢花草,也可选择你喜欢的其它一种事物。

附2.板书设计

13养花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情趣)

养花---乐趣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成果)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又长见识(意义)

七.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设计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关系,将教室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尝试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空间突破教室,将学习的时间突破40分钟,让学生在发现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本设计也是我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5)

目标:

1.学习撕贴水果。

2.能体验与同伴共贴水果树的快乐。

准备:

若干不同颜色的长条纸,一棵画有空白水果轮廓的果树。

过程:

1.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提问:树上的果娃娃没有衣服,你们会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吗?

2.幼儿尝试用长纸条撕成小碎块。

3.幼儿尝试将撕碎的纸粘贴在果树上。

?边做边说一说:我给什么果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例如:我给苹果穿上了红颜色的衣服。

4.共同欣赏作品。

建议:

可以提供更多的彩色纸让幼儿撕贴,粘贴秋天的花、草、树叶等。

评价:

1.会选择色纸撕贴水果。

2.会与同伴共同粘贴水果树。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诗。

二、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三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

嗅()衍()摩()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沐浴: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

1、自由朗读。

2、听课文示范朗读磁带,注意对朗读技巧的把握。

3、个别学生读。

4、学生评价。

5、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⑶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请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⑵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⑶诗歌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⑵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因为妈妈找到孩子,非常着急。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呈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国人喜欢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板书设计】

六、迁移拓展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注意体会其内在思想感情。

2、阅读泰戈尔的另外一首散文诗《审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内容。

审判官

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

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3、学生谈感受。

4、以孟郊诗《游子吟》作结。

马说课稿说课稿(篇7)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bpmf说课稿精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其中有苦也有乐,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的“bpmf说课稿”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bpmf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音节,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拼成音节的两拼法。

3.学会带调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学会正确书写bpmf。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声母b和p、韵母a的卡片。

3.拼音翻台卡片。

4.做游戏的小纸条。

教学板块与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读准认清

一、巧用情境图,引出bpmf

导入:小朋友好!就在这个暑假里,有个小女孩妞妞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到了很多地方。请小朋友先自己看一看书上12页的这幅图,看清他们去了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插入动画:请看图说一说)

1.认识“f”

(教师指情境图)大家看啊,这幅图上告诉我们爸爸带妞妞去看什么了呢?(生:看大佛)。对,看大佛。这就是大佛的f(点击课件,让f出现在大佛的旁边)。

2.认识“p”

他们要爬上什么才能看到大佛呢?(做出斜坡的手势,让学生能根据图画和手势很快领悟)(生:要爬上山坡)是的,要爬上山坡才能看见大佛。这是山坡的“p”(点击ppt课件)

3.认识“m”

这佛可真大呀,妞妞看到了大佛非常好奇。看,她想干什么?她呀,想要用手去——(教师在大佛前做出想摸的动作)摸一摸。瞧,这就是“m”(点击ppt课件)。

4.认识“b”

就在这时候,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各位游客请注意,大佛是珍贵的文物,人人都要爱护它,可不能摸呀!瞧!这大喇叭正在广播呢,广播的“b”(ppt显示)。妞妞一听啊,懂事地缩回了手。

二、读准音认请形

过渡:(鼠标滑过这四个声母)这四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插入动画:注意喽!声母)小朋友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认得清,记得住这些新朋友。

1.读、认“b”

(点击课件,出示b)我们先学第一个声母b。来,请小眼睛这台摄像机看着老师,看老师怎么读:(教师读bb,学生学会看老师口型)

请跟我读:bb(速度慢一些,师每一次读中间留空,便于学生跟读)来,我们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小朋友,会读b了吗?听一听,跟老师读得一样吗?bb。

你们发现了吗?要把声母b读好,就要读得又轻又短(教师随之作出手势)(插入动画:注意喽!又轻又短)

我们怎么记住b这个声母呢?来,这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点击ppt,出示b的表音表形图),再看看声母b。不少小朋友发现帆板在水上冲浪的样子与声母b形状很像。有的小朋友还发现波浪的波就是声母b,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呀!我们看明白了这幅图,就能很快把声母b读音和形状都记住了。老师还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呢:帆板冲浪bbb(重复)。来,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2.读、认“p”

(点击课件,出示p)请小耳朵这台录音机听好老师读,pp。请跟我读:ppp。声母p大家要想读好,同样,也要又轻又短。

p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书上也教了我们一个办法,来,看一下小猴推车图,小猴推着车子上坡就是p,那车子的形状也正好和声母p一样呢。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小猴推车ppp。小朋友,你会看着图说一说吗?

3.做游戏

教师:好,休息一下,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老师手里有一张纸条,当我对着它读不同的音时,纸条会有什么变化呢?请看好。(老师对着纸条读bp)是不是发现读b时纸条不太动,读p时纸条动得很厉害。了不起,发现了这两个声母发音时的小秘密了。你们也可以照样子试一试。(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B:辨析bp

(手拿声母b和p的卡片)声母b和p长得很像呢!我们怎么分清它们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C:听音游戏

现在,我们都学会分清b和p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如果你听到的是b,就请站起来,如果你听到的是p,就请蹲下去。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看图认读声母、做游戏的方法记住了b和p。现在,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声母m和f吧。

4.读、认“m”

(点击课件m)摄像机、录音机都要动起来哦!(教师手指眼睛和耳朵):mmm。请跟我读:mmm。有没有读得又轻又短?m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呢?

来,我们看一下小兔采蘑菇这幅图,小兔面前有三个大蘑菇,蘑菇的蘑就是声母m。那三个大蘑菇组成的图案正好像声母m(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兔采蘑菇mmm(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课件。教师重复示范,帮学生加深记忆)。小朋友,请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

5.读、认“f”

(出示课件f)今天要认识的最后一个声母:ff。请跟我读:ff。f这个声母怎么记住它呢?

(指着表音表形图)这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图上这人是干什么的呀?对了,是魔术师,他用来玩魔术的拐杖不就是声母f吗,魔术师正用手扶着呢,扶着的扶正是声母f的读音啊!(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我们也来说一句顺口溜:手扶拐杖fff。小朋友,请看着图说说这句顺口溜。

6.诵读“语境歌”,巩固声母认读效果

小朋友,bpmf这四个声母你们都读准了,认清了,也记住了。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请听我读(课件出示语境歌,旁边配上情境图)。

爸爸带我爬山坡,

爬上山坡看大佛。

大喇叭里正广播,

爱护大佛不要摸。

好听吗?老师还会把它读得更好听一点呢?来,跟着我读。(老师击掌而读)

小朋友,儿歌有意思吗?很喜欢吧!来,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一起读儿歌)

教学板块二——学习拼读

三、学习拼读

1.学习拼读方法

韵母α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听,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它想跟声母b交朋友呢!(点击课件,出示b和α)

请听我读:b—α→bα。瞧,把声母和韵母拼到一起,就成了——音节(插入动画:注意喽!音节)。b和a在一起是怎么拼出ba这个音节的呢?请大家看,(点击课件)一个小猴推着b,前音要轻短,一个小猴推着a,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课件随老师话语动画演示)

跟我说一说拼读的儿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来,你们说给老师听听。

再跟我读:b—α→bα(让学生有跟读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己拼拼看。

拼读时,可千万别忘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插入动画:注意喽!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拼读翻台卡

一听到声母b与韵母α交上了好朋友,成了音节,其他声母和韵母也想这样做呢!(老师拿出拼音翻台卡)它们在这儿,谁它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请跟我读。(老师边翻卡片边教读)你们也可以自己翻到14页,把小猴下面的四组音节拼一拼。(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教学板块三——带调拼读

四、学习带调拼读

1.学习带调拼读

咦,韵母这回带着帽子出门了,该怎么拼读呢?来,跟着老师读一遍。(师示范,学生跟读,注意留白)听出来了吗?老师是在最后把帽子给加上去,读出来的。再跟我读一读四声。

小朋友们,书上还有三幅图,你们自己试着去读给你们的老师听一听,好吗?(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2.寻找拼音字

有了带调音节啊,就可以给汉字注音啦!大家看,(点击课件)斧,就是斧头的斧,那么夫呢,可以是夫人的夫,扶,扶手的扶,父,父亲的父。拼音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帮我们认识好多汉字。书上的其他音节,你看看还可以给什么汉字注音?自己试着说一说吧!(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教学板块四——书写练习

五、书写练习

1.咱们再来观察一下,bpmf这四个声母在四线三格这个家里,怎么住下的呢?(插入动画:请认真看一看)

2.看得越认真,就能写得越正确。看,b、p(教师鼠标滑动,不讲解)特别要注意m,它是由三笔写成。第三笔右弯在第二笔右弯的右上处起笔。再看看f。

3.看清楚了吗?就要写字了。写字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下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正确的写字姿势。(播放课件:写字操完整版)

4.小朋友们,开始写字吧!可要注意你的写字姿势哦,要跟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比一比。(插入动画:请认真写一写)

5.: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会读、会认,会写,还会拼。课后,我们可要多多拼读,先把第十四页书上的拼熟了,再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拼音拼读。如果坚持这样去做的话,拼音会和你们成为好朋友的。

第三部分教学备注

重点难点

1.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重点。

2.带调拼读音节是难点。

使用注意:

1.看情境图时,要求学生放胆说一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努力把话说清楚。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2.声母的读音方法为“又轻又短”;两拼的方法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3.本课第一次出现名词——声母、音节,要通过看图认读等多种方式要让它们搞清这两者的含义。

4.读语境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诵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请用好教具中的拼音翻台卡片,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拼读量,使学生很快掌握拼读方法。

6.在寻找拼音字时,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可以被注音的汉字。

7.这是学生的第三次书写,要讲,但不要太细,书写是为了强化汉语拼音的识记。

8.以上教学环节可以选用。因为这是声母第一课,所以建议上三课时。第一课时,上第一板块与第四板块,读准认清并学会书写;第二课时,上第二板块,学习拼读音节;第三课时,练习带调拼读。

bpmf说课稿 篇2

【知识目标】

1、学会 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声调拼读音节及 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初步学会读轻声。

【能力目标】

认识爸、妈、我三个生字,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情感目标】

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教学重点】

b p m f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韵母带调拼音。

【教具准备】

字母卡片、插图、投影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小纸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带调单韵母。

2、指名认读声母 y w。读后提问:它们叫什么?(声母)它读起来要又轻又短。

二、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单韵母是为了跟声母拼音。一个声母和一个单韵母能拼出一个音节。如果我们学会了声母和韵母,掌握了拼音方法,自己就能认识很多很多的汉字。今天,我们要学会4个声母以及它们和单韵母拼音的方法。哪位小朋友还记得声母发音时要注意什么?(注意的声母时,要读得又轻又短。)

1、教学声母 b:

看投影说话,引出 b: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学生练说:小红正在认真地听广播或拉出天线听广播。

师小结引出,小红听得可认真啦!广播的播声母是 b。

板书:b

2、教学 b 的发音,记清形:

声母发音时,要注意:学声母,看口形,听清音,记住形。

⑴ 教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突然张开,读得轻又短。(开火车)

⑵ 记字形:覆盖b在收音机上。b像什么?(b 像一个大肚子。b像个6。)

⑶ 书写:b 是一笔写成,先竖再弯。结合四线三格的位置讲解。

3、教学 b 和 a 的拼音:

看图引出 b─á→bá: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仔细看图,小朋友拔了一只怎样的萝卜?(小朋友用力地拔出一只大大的红萝卜。)

卡片演示,两音相碰: b─á→bá

拼音的时候,前面的声母要念得轻短,后面的韵母要带调读,读得响亮。声母和韵母很快地连起来读,就成一个音节了。拼音的口诀是什么?小朋友一起说: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四声练习: b─à→bà

4、课中操。念儿歌: 小白兔,小白兔,两只耳朵高高竖,红红的眼睛三瓣嘴,来到地里拔(bà)萝卜,拔(bà)呀拔(bà),拔(bà)呀拔(bà),拔(bà)了一个大萝。(可边做动作边念。)

5、教学声母 p:

⑴ 看图引入: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丁丁在爬山。)爬山的爬声母是 p,板书 p。

⑵ 教学 p 的发音,认清形。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讲解发音要领:发音时,双唇紧闭,突然张开,把很强的气送出。发出 p 的声音,要轻而短。请学生读,开小火车。

6、教学 p 和 a 的拼音:

看图说话,引出 p。

教学音节,谁能说说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第几声?

半扶半放:p 发音时,我们应该先摆好声母 p 的口形,然后很快把韵母连上去。一口气读出,就是 p。组词读:爬山的爬。

举一反三,拼读卡片:

p─ā→pā 趴着的趴 p─á→pá 爬树的爬 p─à→pà 害怕的怕

7、复习巩固。

8、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会了2个声母 b、p。声母发音要注意轻、短。还学会了声母和单韵母 a 的拼音方法,并进行练习。小朋友学得很好,回去好好地复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

2、拼读:bā bǎ pā pǎ

3、指导用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方法拼读。

二、教学声母m

1、看投影说话引出 m:

⑴ 图上画着谁和谁?

⑵ 冬冬在哪里干什么?丁丁在干什么?

⑶ 连起来说:

说图意:两个孩子在捉迷藏,冬冬躲在两扇门洞里,丁丁蒙着眼睛去摸。摸的声母就是 m,板书:m

2、教学 m 的发音,认清形:

⑴ 范读,同学们看口形。

⑵ 仔细听:

发音要领:嘴闭拢,声音从鼻子里出来。

⑶ 教师范读。

⑷ 跟读。

⑸ 齐读。

⑹ 领读。

⑺ 正音。

3、记字形:

图中藏着一个 m,谁能找得到?谁能给 m 起个名?叫它两个门。教口诀:两个门洞 m m m。

4、指导书写,一笔写成。学生书空。

5、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

用活动卡片,让学生拼读。

三、教学声母 f

1、看投影说话引出 f:图上画了什么?

说图意:图上画了一位老爷爷右手拄着拐杖,远远地在看一尊佛像。佛的声母就是f,板书: f

2、课中操。念儿歌:

f f f,我有一尊大肚 f,圆圆脑门圆肚皮,成天乐得笑呵呵。(边做动作边念)

3、教学 f 的发音,认清形:

⑴ 听示范:

发音要领: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音。

讲解:一位小朋友手上扎了根小刺。妈妈把刺挑出来,吹着他的手说:f f,不疼了! f f f 地吹就像声音 f 的读音。

⑵ 读:

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⑶ 记忆形:

谁能记住 f 的字形。(伞柄、拐杖)教口诀:伞柄朝上 f f f

⑷ 指导书写:

两笔写成,学生书空。

四、巩固练习

1、卡片认读 b p m f:

指名读,开小火车。

2、听音取卡片,做摘星星的游戏。

3、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字母读音。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两个声母mf,小朋友真能干,会拼读四个音节,还能用拼音认图。以后我们还要学更多的声母和音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读声母。

2、对比记:

右下半圆 b b b,右上半圆 p p p(用手插腰和在肩膀上做一做,强化记忆。)

3、猜字母游戏:

⑴ 两扇门是什么字母?(m)

⑵ 像根拐杖是什么字母?(f)

⑶ 像个6字,是什么字母?(b)

⑷ 脸盆泼水,是什么字母?(p)

二、教学声母,拼读音节

1、讲解拼读方法:

我们直呼音节时,首先要摆好声母的口形,然后很快地把韵母连上去,一口气读出来。

2、摘花游戏:

板画梅花,在每朵梅花上分别填上 fū b p m pō bǐ p mǎ mā bō f fā m 等音节。板画的花上音节,谁读得对谁读得快就归谁。

三、看图拼读音节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看图拼读音节,学习轻声的读法,看谁学得认真。

1、出示插图。图上有哪些人?谁能看图向老师来介绍一下?

2、谁能用上、和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图上有哪些人?

3、拼读音节:b ba 、mā ma 老师讲解:当一个词中有重复的两个字,一般后面那个字读得轻短。

范读→跟读→齐读。轻声的音节我们不标调。

冬冬称自己为→我,wǒ,范写。

4、找找还有哪些词第二个音节也是读轻声的?

四、教学生字

1、初步认识生字:

出示3个生字:爸、妈、我,你能猜猜它们读什么吗?为什么?

2、读读书上的词语:

爸爸、妈妈、我。

3、谁能用爸、妈、我三个生字组词。

4、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六、巩固练习

1、翻式活动卡片拼读音节。

2、齐读儿歌。

七、作业布置

回家读一个小故事,并从中找出你认识的拼音朋友。

bpmf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能认清形,读准音。

2、学会声母b、p、m、f与单韵母的拼音,会拼读bá、bù、pá、mā、mù等音节。

3、初步学会读轻声。

4、会在四线格里照样子抄写b、p、m、f四个声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b、p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卡片认读带调单韵母。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声母。声母的发音和单韵母不一样,它念得又轻又短。

三、教学声母b。

1、看图说话引出b。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b这个音就是把“广播”的“播”读得又轻又短。

2、教学b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吐气成音。读时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b像什么?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b、b。”

3、学习b和ɑ的拼音。

(1)看图引出bá。

图上画着什么?(一位老伯伯。)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

b o 让学生拼读,体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成一个音节:bo。

(3)念儿歌,边读边表演,作为课中操:“一只小白兔,用力拔萝卜。”

四、教学声母p。

1、看图说话引出p。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可以这样说:“小兔用脸盆泼水。”“泼”的声母是p。

2、教学p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突然张开嘴唇,把气送出,发出p音,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b、p对比读。教师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读b时白纸不动,读p时气流吹动白纸。让学生口对着手心试读,体会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4)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想象,p的一竖像水往下流,p的半圆像脸盆。顺口溜:“脸盆泼水p、p、p。”

3、学习p和ɑ的拼音。

(1)看图引出pá。

图上画着什么?(一位小朋友爬坡。)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p-á-pá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正音、领读。

变声调,让学生拼读:pà、pā、pǎ。要求带调拼读。

五、巩固练习。

认读卡片。

六、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m、f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bá、pá及四声。

二、教学声母m。

1、看图说话引出m。

“摸”的声母是m。(出示m)

2、教学m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气流从鼻子出来。

(2)记忆字形。用顺口溜记字形:“两扇小门m、m、m。”

3、指导书写。m的笔顺是:m ,一笔写成。m写在四线格的中格。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mō。

三、教学声母f。

1、看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音。

(2)记忆字形。

“像根拐杖f、f、f。”“像把雨伞f、f、f。”

3、指导书写。f两笔写成,写在四线格的上格和中格。

4、教学f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fō。

四、巩固练习。

1、猜字母。

(1)两扇小门是什么声母?

(2)一竖像天线,右下半圆像收音机,是什么声母?

(3)一竖像水往下流,右上半圆像个盆,是什么声母?

(4)像根拐杖是什么声母?

2、听音取卡片。教师读一个声母,学生取出卡片。

3、用卡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板书设计:

b p m f

bpmf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学会b、p、m、f四个声母,能认清形、读准音,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学会b、p、m、f和韵母拼音,初步掌握带调拼读音节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拼音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认清形,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b、p、m、f能认清形、读准音,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能认清形,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分清b、p的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读所学拼音

二、新授

1、出示b、p、m、f认读这些声母,指名读

看图,说图意,引导读

指名发音,眼睛看老师口形,耳朵听细微差别

试验比较,将薄纸片放到嘴前,发b时,纸条基本不动,发p时纸条明显颤动。

练习发音

2、认清字形

看书上插图,想想图中哪一部分与b、p、m的形体很相象

你还想怎样记住这些字母?按图形记字行、按发音记字行、按儿歌记字行。

3、指导书写

有老师书写,生观察

注意:到上格和下格的字母要距边线留一点距离。

描红

三、巩固练习

认读字母

书写

四、作业

抄b、p、m、f各一行,认读带调韵母

板书设计:

声母

bpmf

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很高,本节课是学习声母的第一课,多数同学对拼读音节还很陌生,今后多出练习多读多拼。

第二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开始学习拼读音节,主要让学生知道拼音就是指声母和韵母拼读成一个声音,并理解什么是音节?拼读音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此文转自.网().中充分运用图片以及有助于有利于学生掌握的拼读音节的儿歌。

教学目标:

学会b、p、m、f和韵母拼音,初步掌握带调拼读音节的方法

教学重点:

拼读音节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带调韵母

认读b、p、m、f,说儿歌,记声母

二、新授

1、出示图片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想:“八”是怎样拼出来的?

指导:紧闭嘴摆b的口型,然后迅速张开嘴发a音

同桌互相检查拼读

板书b—a—ba试拼读

看插图,说图意

2、拔是怎样拼出来的

指导发音

3、看第三、四幅图,说说图意,试着拼一拼

4、师小结:是有那两部分字母一起拼读,声韵一起称为音节

三、拼读练习

单韵母拼读

bpmf同uIao相拼

复韵母拼读

m-ao-maop-ao-paof-ei-fei

bpm同aiei相拼

四、读儿歌

拼读儿歌中的红声母的音节

跟老师读儿歌

(1)补充儿歌

(2)试读带下划线的单音节

(3)跟老师读儿歌

这首儿歌是什么意思?

五、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儿歌

板书设计:

bpmf四线格中书写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很高,本节课是学习声母的第一课,多数同学对拼读音节还很陌生,今后多出练习多读多拼。

bpmf说课稿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能生动活泼起来”。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知识、言语、情感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把文本嫁接于丰富多彩、兴味盎然的生活之树上,对现有的文本进行“活化”处理,就能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学习拼音。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b p m 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教读、教写b p m f

2.学习拼读音节。

3.教学带调拼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用拟人化的口气叙述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充满生活情趣。

二、创设情景、学习“b p”音形

(一)导入新课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

师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亲情导入,使语文课堂充满的生活味儿。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小学生学得亲切自然。

(二)教学发音:教学声母“b”:

1.看图说话引出b。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b这个音就是把“广播”的“播”读得又轻又短。

2.教学b的发音,认清字形。

(1)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发音。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也可以运用教材中“波浪”的的“波”。编口诀“帆船冲浪bbb”。

指导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嘴唇突然张开,吐气成音。读时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b像什么?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读顺口溜:“我听广播b、b、b。”

3.学习b和ɑ的拼音。

(1)看图引出bá。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小白兔,拔个大萝卜。)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

b á 让学生拼读,体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成一个音节:bá。bá

(3)指导小学生念儿歌,边读边表演,作为课中操:“一只小白兔,用力拔萝卜。”

(4)指导学习b与o、u 的拼音。

[设计意图]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三)教学声母“p”:

1.看图说话引出p。

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

可以这样说:“冬冬用脸盆泼水。”“泼”的声母是p。

2.教学p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突然张开嘴唇,把气送出,发出p音,要轻而短。

(2)师范读、领读,正音。

(3)b、p对比读。教师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读b时白纸不动,读p时气流吹动白纸。让学生口对着手心试读,体会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4)忆字形。

启发学生看图想象,p的一竖像水往下流,p的半圆像脸盆。顺口溜:“脸盆泼水p、p、p。”

3.学习p和a的拼音。

(1)看图引出pá。

图上画着什么?(一只猴子在爬竿。)

(2)卡片演示两音相碰:p→á →pá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正音、领读。

还可变声调,让学生拼读:pà、pā、pǎ。要求带调拼读。

(3)指导学习p与o、u的拼音。

4.口诀记忆。编口诀为:猴子推车p p p。

[设计意图]采用儿歌方式教学,易学、易懂、易记,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充满智慧的设计,语文课堂上充满了人文气息。使小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认读卡片。

2.用纸条演示,教师读音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在发什么音?

四、指导书写

1.亲情导入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b和p的读音,与它们交上了朋友。现在,我们来练习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漂亮,好吗?

2.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2.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观察后同桌同学说一说?

(3)学生独立书写一个。

(4)教师选择一位同学书写的字母在投影上进行展示。

你认为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5)学生结合书中的范字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6)学生再独立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培养一种好习惯,收获一生幸福。本环节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下面的教学搭桥铺路,作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m、f以及拼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b、p。(集体练,个别读)

2.拼读bá、pá及四声。

二、教学声母m

1.看图说话引出m。“摸”的声母是m。(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发“m”音时,双唇闭拢,把气赌住,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声带有些颤动。教师示范读。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学“m”的形,记忆字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m”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两个门洞“m m m”,“两扇小门m、m、m。”

3.指导书写。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学生书空。

(3)请同学观察书中字母“m”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m的笔顺是:m,一笔写成。m写在四线格的中格。】

(4)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展示书写好的,有进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m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mù、mǎ。

三、教学声母f

1.看图说话引出f。

2.教学f的发音。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佛”的音读“f”。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摩擦一下发出音。

(3)学生体会读。

3.学习“f”的形

(1)怎么记忆“f”的形呀!你们见过拐杖吗?

教师出示拐杖,帮助记忆“f”的形。

(2)编记忆“f”的小儿歌:

爷爷拐杖“f f f”。

一根拐棍“f f f”。

像根拐杖“f、f、f。”

像把雨伞“f、f、f。”

4.指导书写。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观察书中“f”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f两笔写成,写在四线格的上格和中格。

(3)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中格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教学f和单韵母的拼音。

看课本上的图,拼读pí、pá。

[设计意图]教学中多采用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游戏、儿歌、小组合作等,把游戏、儿歌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由读到写的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使教学过程快乐而富有情趣。

四、巩固练习

1.读语境歌: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2.猜字母。

(1)两扇小门是什么声母?

(2)一竖像天线,右下半圆像收音机,是什么声母?

(3)一竖像水往下流,右上半圆像个盆,是什么声母?

(4)像根拐杖是什么声母?

3.听音取卡片。教师读一个声母,学生取出卡片。

4.用卡片认读声母和音节。

5.创新思维:指导学生编儿歌

①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预设: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②你们能编一个记忆“p”的小儿歌吗?

预设: 右上半圆“p p p”。

端起脸盆把水泼“p p p”。

路灯“p”。

③你们能编一个记忆“m”的小儿歌吗?

预设: 两扇小门m、m、m。

钻进门洞m、m、m。

兔采蘑菇m、m、m。

④你们能编一个记忆“f”的小儿歌吗?

预设: 爷爷拐杖“f、f 、f”。

一根拐棍“f、f、f”。

手扶拐棍“f、f、f。”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记忆能力,引导学生快乐地复习所学的内容,同时有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它们分别是“b p m f”。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了!回家以后读给亲人听好吗?

2.放学回家以后,把你学会的拼音儿歌说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

【特别建议】

1.要注意的是,教学挂图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只要孩子们能理解图意,引出b p m f 四个声母即可,不要在研究图意上花太多时间,以免喧宾夺主,把一节拼音课上成半节看图说话课。关于情境图与语境歌,它只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识记的辅助手段,仅仅是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教师注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和背诵儿歌。

2.要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重点是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3.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应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4.在写字过程中要注意孩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儿童化,尽量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儿童的练习。避免简单、重复的抄写。比如课堂上安排书空训练、口头书写、同桌互相写在对方手心上并检验等等。大量的书写作业会使学生感到疲倦、无味,导致不写作业、厌恶学习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bpmf说课稿 篇6

教学重点

1.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3.学会拼读“b p m f”与“u、o”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b p m f ”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同学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同学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

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同学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2.学习“b”的形

(1)引导同学提问:怎样记住“b”的形?或“b”与图中的哪一局部很像?

(2)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同学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同学书空笔顺。

(5)同学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同学和时褒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

1.出示“p”的图

(1)同学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同学试读字母“p”。

(3)讲:发“p”音时,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注意

“p”比“b”的气流强,把气送出口外注意也要读得又轻又短。

(4)教师示范读。告诉同学“b”不送气,“p”送气。可以用一页纸

放在嘴前,看纸的颤抖大小作区别。

(5)同学随读体会发音要领。

(6)发纸条,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7)指名读。

2.学习“p”的形

(1)同学提问:字母“p”与图的哪一局部很像呢?

(2)谁愿意编儿歌记忆“p”的形呢?

右上半圆“p p p”。

端起脸盆把水泼“p p p”。

路灯“p”。

3.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观察后同桌同学说一说?

(3)同学独立书写一个。

(4)教师选择一位同学书写的字母在投影上进行展示。

你认为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5)同学结合书中的范字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6)同学再独立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音乐课说课稿精选


金秋的硕果离不开园丁的照顾,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身为合格的教师,预先准备教案是家常便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教学氛围,音乐课说课稿的内容均为编辑收集和整理的,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音乐课说课稿 篇1

一、在游戏中学习

喜欢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将游戏和乐理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1:在五线谱教学中,可根据七个音符的高低规律,分别请七个学生各代表一个音,然后根据课件上五线谱的音高变化,排出他们的站位,比一比哪个学生排得又快又准。这样,时间短、记得牢。

例2:请一位学生将头转过去,然后将一件小玩具藏在班上某个学生身上,在音乐声中开始寻找,全班学生用拍手表示,当他离玩具越来越近时大家拍得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弱。这样,可以将强弱规律的变化以及符号快速而准确地掌握。

二、在律动中学习

例1:当低年级学生感受到进行曲的风格时,他们可以让学生亲自散步,然后把进行曲、圆舞曲、奏鸣曲等风格的音乐放在一起,让学生走路比较。这样,你就可以意识到只有进行曲适合行走,充满激情;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三拍和圆圈的特点。

例2:在拍子强弱的教学中,让学生用拍手拍腿的规律来比较强弱,边听歌边拍。或者有一些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例如,在五年级的白兰鸽课上,用节奏模仿鸽子的飞行动作,将强、弱、休息符带入煽动翅膀的动作中,生动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强度。

三、在看动画中学习

看动画片,在卡通世界里孩子们有着无限的想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以把动画和音乐知识联系起来教学。

例1:将一些乐理知识借助卡通人物形象,将卡通人物做成有趣的音乐习题课件。比如学习滑音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卡通人物摔跤场面,学生看了既好笑又记得牢。

例2:在学习某一乐理知识时,与学生约定,如果全班都学会了可以看一小段动画片,作为“激励奖励”。偶尔为之,效果甚佳。

例3:在欣赏歌曲或需要了解音乐特点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如欣赏《溜冰圆舞曲》时,找来《猫和老鼠》动画片段给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是溜冰圆舞曲)。看了两遍,第一遍无音乐,第二遍加入音乐,然后比较,很快记住了这段音乐的特点、圆舞曲的特点。

四、在听故事中学习

可在学习乐理知识前,讲一些简单而形象的小故事,巧妙地将知识与故事结合,快速、有效地学习。

例: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七个音符名称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do和re是好朋友,他们养了一只猫咪,有一天这个猫咪吃了一份发馊的饭,它闹肚子就拉稀了。学生大笑,第二节课再提起,都会讲了。

五、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乐理知识教学要有计划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音乐知识,就需要不断巩固,利用音乐课中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多次加深印象。此外,还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测试方式,组织竞赛、小测试等,用奖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

音乐课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1.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

2.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

3.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教学目标:

1.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并联系上一节课京韵大鼓《贺新春》,初步理解四种曲艺种类的音乐风格。

2.复习、巩固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并背唱。学着用京韵大鼓演唱形式来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从感性上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并能听辨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苏州评弹。

2.难点:四种曲艺种类中,京韵大鼓与单弦牌子曲比较难以分辨,应从伴奏乐器、前奏间奏的旋律、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特点等方面启发学生,使他们能从感性上对该两个曲种有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2.逐首欣赏。分别简单介绍

(1) 各曲种流行地区、演唱形式、伴奏乐器。

(2) 各曲目内容、音乐特点。

扩充知识:弹词类: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风格细腻深刻,伴奏乐器以琵琶、三弦为主。(苏州弹词)

牌子曲类:其结构形式大多由曲头、曲尾、中间插入许多曲牌联缀而成。伴奏乐器,北方以手鼓、三弦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为主。(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

3.综合比较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苏州评弹的音乐特点、方言种类、伴奏乐器,并回答课本第二十一页的问题。

苏州评弹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四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苏州评弹形成了“说、噱、弹、唱、演”和“理、味、趣、细、奇”为主要特点的表演体系,产生了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它不仅成为汉语吴方言区的文化象征,也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民间曲艺的杰出代表。苏州评弹赴台湾演出,被听众评论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4.复习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背唱。

5.学着用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边击鼓边歌唱)来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6.如果有时间,将四首欣赏曲目各曲中的一部分再听 一遍,让学生来听辨曲种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从感性上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并能听辨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苏州评弹。

音乐课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5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听赏《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趣

智育目标:模仿动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表演

素质发展目标:用歌声和表演,复习本单元所讲的童话故事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音乐情绪的感受和听辨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欢快诙谐的情趣,并模仿动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 相应的录音带

学生活动设计

听赏音乐 歌表演练习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1、听歌曲:录音或看录像。

问题:你喜欢这首歌吗?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听歌曲:声像结合(歌曲VCD、听歌曲看动画人物)

你可以试着唱一唱。

问题:

你能唱唱你记住的一句歌词吗?

你能模仿歌中唱到的动画人物吗?

3、听歌曲。

你可以任意表演你喜欢的动画人物。如果能跟着唱一唱就更好了。

4、创编新歌词。

问题:

你还喜欢哪些或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可以把歌曲中的童话故事换一换。

教师将学生所改的歌词(只变童话故事其余歌词不变)写在黑板上。教师演唱学生更改后的歌词,学生跟着小声唱。

总结:

童话世界真美,如果这人间像童话一样美丽,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住在童话里。

(二)“童话故事”表演

1、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自愿结合成组。

你喜欢我们学习的哪一个故事?或我们没学的你会表演的童话故事?喜欢同一个故事的小朋友为一组。

2、分组讨论:各组如何表演你所喜欢的童话故事,可以演唱、配乐表演、讲故事等等形式。

3、教师到各组与学生共同讨论。

4、各组分别表演,教师可参与某一组的表演。

(三)教师小结本单元内容

设计意图:

形象直观的录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创编歌词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把歌曲中的童话换一换,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后反思:

《永远住在童话里》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儿童歌曲,歌中出现了很多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让学生结合插图,说出他们的名称,学生们一下活跃起来,这可是他们的特长,说起这些人物每个人都是津津乐道。但创编歌词相对来说有些困难,用简短的话语概括任务特点,有一定难度。

音乐课说课稿 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歌曲,能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2、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投影、灰太狼头饰一个;幼儿已会唱歌曲前三段。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入场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小羊们让我们一起去羊村玩吧!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出发吧!

师:羊村到了,小羊们找个空座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

二、复习歌曲,创编动作

1、复习歌曲

师:小羊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羊村,还记得上次那首好听的歌吗?那我们用优美的、好听的歌声来跟喜羊羊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让我们挺起胸、坐坐神气,听好音乐。(唱到第三段)

2、创编动作

(1)创编喜羊羊各种运动的动作。

师:喜羊羊喜欢做什么运动呢?你来做做看呢!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做运动吧!

(2)创编懒羊羊吃东西的动作。

师:懒羊羊是怎么吃东西的?如果你是懒羊羊你想吃什么?

师:看你吃得这么香,我真馋啊!

师:你这个东西真好吃,我好想吃一口啊!

师:你真像个嘴馋的懒羊羊。

师:你们看我在吃什么?你们想不想吃啊?

(3)创编美羊羊爱打扮的动作。

师:美羊羊最爱打扮自己了,她会打扮哪里呢?

师:女孩子一起来打扮自己吧!我们男孩子也来打扮打扮自己。

3、幼儿进行歌表演(唱到第三段)

师:这一次我们边唱歌边做动作,当我们唱到“他最爱做运动、他最爱吃东西、她最爱打扮”这个时候,我们就做出刚刚想到的好看的动作好吗?

三、幼儿学唱第四段,创编小羊害怕的动作。

1、师:告诉你们哦!这幢楼还有四楼呢,四楼会住着谁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第四段音乐)

2、师:这段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低沉、沉重)你们猜四楼会住着谁呢?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灰太郎是一只怎样的狼?(狡猾、凶恶)

3、师:灰太郎想干什么?大家一起听!

(欣赏教师演唱第四段音乐)

师:他想做什么呀?(熟悉歌词)

4、师:啊呀,灰太郎要想抓我们小羊,你们害怕吗?害怕是什么样子的啊?(抖、心跳、抱头、躲起来、藏起来)

5、幼儿完整进行歌表演。

师:我们把整首歌曲连起来唱一遍。

四、音乐游戏

1、第一遍游戏:(介绍规则)了解听到狼叫要躲起来。

师:你们都是聪明的小羊,会表演这么多好看的动作,告诉你们哦!这个音乐还可以做一个游戏呢!

师:游戏你们喜欢玩吗?但玩游戏是有规则的!听好规则哦!

师:把歌曲里小羊的形象用和别人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第二是要听清楚音乐,听清楚灰太狼什么时候出现。让我们听好音乐。

师:刚才在玩游戏的时候,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做的动作和别人不一样,真棒!

师:狼来啦,小羊们快跑!记得听到狼叫要赶快跑回家哦!

3、第二遍游戏,小羊换楼层

师:楼房里的小羊在和我们捉迷藏呢!这次我们可要看仔细了。

师:别害怕,你怎么被抓住了,是不是你没听清楚音乐。

4、第三遍游戏,灰太狼换楼层

师:灰太狼为了想吃到小羊,他也搬家了,搬到哪一层我也不知道,所以这次小朋友要听好音乐,听到狼叫要赶快跑回家哦!

师:这次我们小朋友都听清了音乐,凶狠的灰太狼一只小羊也没抓住,灰溜溜的走了。

5、第四~五遍游戏,请幼儿当灰太狼

师:这次灰太狼可狡猾啦,他藏在我们小羊当中,你们可要看仔细喽!

师:游戏好玩吗?想不想再玩了?

结束活动:

师:小羊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下次再来玩吧!

音乐课说课稿 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音乐

3、课时:2

4、课型:唱歌综合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准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和复习休止符,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劳动密不可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广泛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真。歌曲为4/4拍,大调式,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旋律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跃。

四、教学重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在歌唱中的情绪及表现作用,准确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五、教学难点

1、歌曲中的附点八分节奏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2、用愉悦、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六、教学方法

模唱法、听唱法、学唱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澳大利亚吗?

学生:没有(有)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参观这个美丽的国家,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里迷人的风光。【放课件】(介绍图片:澳大利亚不但风光秀美,它还被人们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是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养羊的工人们都要把羊的身上的羊毛剪掉一些,人们在剪羊毛的时候很辛苦,于是就一边唱歌一边劳动。)

教师: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让我们大致了解美丽的澳大利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好听的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出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9页。

(二)学习歌曲

1、听中思,思中疑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遍歌曲,边听边思考:【出示问题】

2、工人们在剪羊毛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愉快、高兴、轻快、富有弹性)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3、看中听,听中辨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节奏,你会读吗?【出示节奏】

教师:同学们集体用da读一遍。

把第二拍的十六分音符读成“啊”,同学们来一遍。

很好,再看到下面这条节奏,把“啊”连起来,同学们读一遍。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谱,谱子上哪里有这个节奏?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唱一遍谱。

学生:演唱一到三行谱。

教师:同学们唱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后面的节奏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尾处都有一个四分休止符,反复出现的节奏)

学生:结尾处都有0。

教师:你们的眼力真不错!你们刚刚所说的就是音乐中的休止符,

你们知道休止符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休息的作用,休止的作用,停顿的作用。

教师:对了!表示音的休止的符号叫“休止符”。听老师示范两种旋律,说说哪一种是有休止符?哪一种没有休止符?(教师用“啦”示范)

学生:第二种。

教师:那你们来试试用“啦”来唱一下。(教师弹奏钢琴,学生用“啦”来演唱)

教师:有点找到感觉了,请同学们的声音再清脆一点,再来一遍。

教师:嗯!我发现同学们学东西还是挺快的!那现在我们就要完整的来一遍,唱歌谱,请用手指指着歌谱来跟老师一起唱。

学生:指谱跟唱。

教师:很好!现在唱歌词!

4、听中创,创中编

教师:很好!我们中国有为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你们认识吗?她当时也在悉尼歌剧院演唱了这首剪羊毛,想看看吗?

学生:想!

教师:作为第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舞台的亚洲艺术家,我们真为她感到骄傲!你们看她有伴唱、有指挥、也有伴奏,是不是很热闹?那我们也来像她一样。

教师:下面我们来玩个律动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右边的同学,第二组左边的同学。第一组出来拿沙锤,第二组出来拿双响筒。拿了沙锤的的同学们读第一条节奏(连续两遍),双响筒的同学们读第二条节奏(连续两遍)。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准备好为这首歌伴奏。边打节奏边唱!

八、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剪羊毛,我们知道了澳大利亚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国家,他们劳动时的那种喜悦的心情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希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同学们,再见!

音乐课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内容来自人音版八年级第三单元《浪漫旋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是舒伯特在1819年根据他创作的一首同名歌曲改编的,它也是舒伯特最著名,最成功的室内乐作品。作品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打破了室内乐重奏曲多为四乐章奏鸣套曲的传统模式。在结构上他采用的是主题+五次变奏+结束段

的变奏曲式,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奸诈和邪恶所害,同时借助于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二、说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懂得黑暗终将过去,善良永存的真理。

2、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能初步了解室内乐、变奏曲式的音乐知识,尝试用所学的变奏手法进行变奏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运用所学变奏手法进行简单的变奏编创。

三、说教法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喜欢流行音乐,而对古典音乐却不知如何去欣赏,所以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作品,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感受变奏曲、五重奏的知识,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实行五多,即多听、多看、多唱、多思、多辨。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展示五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乐器有初步的印象,熟悉各乐器的音色,为后边的听辨音乐作好铺垫。

2、多媒体辅助-视听结合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变奏曲的了解与记忆,我利用电脑课件和教学平台,把几个变奏分别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们讨论其变奏手法,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后边加入听辨音乐的环节,打乱变奏顺序,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

四、说学法

本课为专题欣赏课《鳟鱼》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歌曲之王—舒伯特,了解什么叫艺术歌曲,学唱歌曲《鳟鱼》。本节课作为第一节课的延伸,重点是了解室内乐及变奏曲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去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并能用所学的变奏手法进行变奏练习。

五、教学程序

一、首先,教师弹奏钢琴变奏曲《卡农》导入:

提问: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称么?你能听出它采用的什么曲式结构么?

用这首曲子导入是因为它是一首通俗的钢琴曲,大家较熟悉,能够拉进古典音乐与学生间得距离。同时它也是一首变奏曲,能为后边变奏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复习歌曲《鳟鱼》,让学生随伴奏唱词,引出课题。熟悉音乐的旋律,为后边听辨几个变奏作准备。

2、介绍室内乐的.音乐知识并出示乐器图片,介绍钢琴五重奏里的五样乐器: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了解其声音特征。

(室内乐:

又称之为重奏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3、简介作品后分段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1)结合书本,了解乐曲结构及各乐段主奏乐器。

(2)播放主题,学生按照课件打出的谱例,跟随主奏小提琴哼唱主题旋律。

(3)欣赏变奏一至变奏五。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各自完成老师提前布置的任务。(问题提前下发)

教师作为向导提示引领学生欣赏,听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变奏一:主奏钢琴使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在和钢琴对话?钢琴和小提琴是怎样造出欢快、跳跃的情绪的?(音乐情绪变得欢快、跳跃。像是小提琴在和钢琴对话。钢琴音色明亮、主题移高八度、小提琴演奏三连音。)

变奏二:谁叫醒了你的耳朵?主奏大提琴营造了什么意境?(小提琴的演奏最为清晰,大提琴使人感到安详、惬意。)

变奏三:教师提示:请你跟唱主题,别让它溜走!主题的情绪变得怎样?(阴沉、有些压抑)哪件乐器促成了这种情绪?(低音提琴)是谁拉扯着你离开主题?它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是钢琴,快速的演奏,显得很焦急。)

变奏四:将你的心贴紧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找出造成恐惧情绪的要素。(我仿佛看到了渔夫拼命搅浑河水,而小提琴的演奏像小鳟鱼在逃。ff的强音六连音造成的紧迫感d小调)

变奏五:说说你此刻的心情,音乐是怎么告诉你的?(伤感)

4、欣赏结束段,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虽然歌曲中叙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舒伯特还是意犹未尽地写下了结束段。他想借助结束段的情绪告诉我们什么呢?(黑暗终将过去,善良永存的真理)

5、复听:变奏一、变奏四,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在变奏中的作用。

(1)听变奏一,请学生用手势及图形谱的方式表现情绪中的跳跃性,感受音乐要素的改变为乐曲带来的变化。(主题移高八度、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

(2)听变奏四,请学生用动作表现强音的节奏。(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强力度,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

6、师生共同总结:此作品所使用的基本变奏手法。归纳“变奏”的概念。

(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为A+A1+A2+A3+…常见变奏手法: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板书)

变奏一

音高

音色

音型

变奏四

力度

音型

调性

7、完整欣赏由巴伦博伊姆——帕尔曼——祖克曼——杜普蕾——梅塔五位大师演绎的全曲。(出生在以色列的帕尔曼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是被公认为“小提琴的帕瓦罗蒂”、“轮椅上的小提琴家”,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正是帕尔曼配乐的。)

三、学习检测

师打乱顺序播放《鳟鱼》的五个变奏片段,让学生判断当前播放的音乐是变奏几,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四、实践与创作

学习了变奏曲,你能用改变节奏、节拍的方法将下面的旋律写成一条变奏曲吗?试试吧。(学生提前分好的五个小组创编两个小变奏,学生写完后教师作简要点评,指出优缺点以便以后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C

1155│665─│

五、小结:

先请学生自由发言谈本课的收获。

教师:舒伯特—音乐是生命之声,音乐是生活之源。

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带给我们幻想,那么这些神奇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

《鳟鱼五重奏》

变奏一

音高

音色

音型

变奏四

力度

音型

调性

音乐课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剪羊毛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澳大利亚广为流传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皮袄”来形容了工人们剪下来的羊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歌曲为2/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1乐句中前三句乐段的节奏基本一致,附点八分音符贯穿其中,句末都以“X.X︳X0”这一节奏收尾,第四乐句从高音“2”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第二乐段前两句的音调高昂,旋律起伏大,节奏明快,与前段行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重复了第一乐段的三四两句,表现了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熟悉并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和四分休止符。

3.情感态度目标:在学唱歌曲过程中体验牧民们劳动的快乐与意义。

【教学重点】

1.以愉快而有趣的情绪演唱歌曲,体验劳动的快乐。

2.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看看它们是谁呢?哦,原来是喜羊羊跟他的朋友们。师问:他们要准备过什么节日?学生答:剪羊毛节喜羊羊说啊,小朋友们,春天了,我想换一身新衣裳,谁来替我剪羊毛啊!那你们先来模仿下剪羊毛的动作吧!

师:小朋友们,剪羊毛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啊?

生:卡擦卡擦卡擦卡擦

师:哦,老师觉得这太普通了,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把他变成音乐的剪刀,有节奏的来剪羊毛吗?(出示节奏)老师这个节奏当中啊,出现了一个附点节奏。我们跟着来试一试吧!师:哦,你们都剪得这么棒,老师也想试一试:

XX.X|XX.X|XX.X|X0

音乐课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八分休止符,感受半分休止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2.能学会演唱歌曲《小骆驼》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小骆驼》伴奏

教学重点

自由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脚印谱挂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是我们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有着“沙漠之舟”称号的动物——“骆驼”。有谁能说说你们看到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吗:

生:……(讨论)

(课件:小骆驼图片)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分享一直小骆驼的故事。

(师范唱)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骆驼出发吧!同学们起立!

(播放音乐同学们起立跟老师一起随音乐律动)

二、沙漠中的脚印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小骆驼已经走进了沙漠,在小骆驼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串脚印。同学们听!是不是每个脚印都有声音呢?(课件:有音符的脚印)

30 30 66 6 77 5 60 60

按点一:

让我们再来仔细听听并仔细观察:哪个脚印没有声音?

A.3 B.0 C.6 D其它

师:为什么这个红色的小脚印不会发出声音的?它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下这个可爱的音符吧!

(课件:八分休止符)

师:让我们用手来模仿小骆驼走走这串脚印吧!(同学们在桌上模仿着走,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师:正是有了这些快乐的小休止符的陪伴,小骆驼走进沙漠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你们听!

(师范唱歌曲第一部分)

生:……

师:是的,它的脚步多么轻盈,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它的这份好心情吧!

(师用琴带唱第一部分)

三、沙漠中的风沙

师:同学们,沙漠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艰险的地方,那里的天气自然也是多变的,让我们来看看小骆驼遇上了什么困难?

(课件:风沙声,图片)

师:就在小骆驼往前走得时候风沙来袭,但是小骆驼是个勇敢的孩子,这个时候同学们想想小骆驼面对重重困难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停留不动?

生:……

师:对!小骆驼特别勇敢,那你们想想小骆驼顶着风沙行走的脚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有两种脚步声,你们听一听,并分辨,哪个才是遇到风沙的小骆驼的脚步声。

音乐课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28页

1、学习音阶手势。

2、学唱歌曲《太阳》。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太阳》。

2、能边唱“6”()、“2”()两个音,边做手势。

3、并能用较和谐的声音与同学合唱歌曲太阳。

教学重点:

用较和谐的声音和唱歌曲《太阳》。。

教学难点:

唱准“6”、“2”两音,边唱边做手势

教学准备: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歌曲《种太阳》律动。

二、导入:

请你说太阳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太阳会怎样呢?

三、学唱歌曲《太阳》曲谱和复习手势

1、学唱歌曲的曲谱,注意“6”“2”的唱法。

2、复习以前学过的“5”“3”“1”三个音符及手势,听琴变换手势。

3、教师讲解“6”“2”两音的口形,并练习两音的音准。

4、学习柯尔文的手势。

5、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6、按节奏读歌词。

7、请同学们随琴哼唱。

8、师生对唱

①老师唱歌词的第一小节,学生唱唱名处的歌词第二小节,同时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出手势;

②第二遍时,一部分人同①,另一部分人唱括号中的音,构成单音二声部;练习。

10、完整演唱歌曲。

11、歌曲处理。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和学习了歌曲、手势,同学们都能很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谢谢合作!

练习演唱《太阳》

五、板书设计:太阳

唱太阳三课时

教学内容:26—28页

1、继续学唱歌曲《我给太阳打电话》

2、继续学唱合唱歌曲《太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演唱《我给太阳打电话》,并能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演。

2、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太阳》,边唱边能做出正确的手势。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动作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声音和谐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练习唱音阶和柯尔文手势

三、唱一唱《太阳》

1、跟琴声演唱歌曲曲谱,遇到不对及时纠正

2、分小组演唱曲谱,其他组随着同学的歌声做手势

3、填唱歌词,注意音准

4、分声部练习歌曲演唱

5、为歌曲加上适当的表演动作进行演唱

跟着老师动一动,自己创编动作动一动,小组合作表演唱

四、唱《我给太阳打电话》

1、跟着录音有感情的唱一唱

2、跟着琴声练习唱一唱

3、边唱边加上动作表演

4、展示自我,学生相互评价

五、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再一次熟悉了柯尔文手势,同时又把《我给太阳打电话》和《太阳》演唱的更好,从你们的歌声中让大家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

课后用高兴的心情,有动作的表演唱两首歌曲。

六、板书设计:唱太阳

课后反思:在本课两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针对知识点柯尔文手势DO、MI、SLO、RE、LA的学习和合唱《太阳》分辨RE与SLO,RE与LA的练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手势去引导学生表现每个音,学生们经过对手势一定得熟悉之后。我带领学生用手势表现《太阳》的每个乐句,学生十分感兴趣,同时又加强了对手势运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得辅助作用。

音乐课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与舞蹈。

2.学习用欢快的情绪,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分析:

这是一首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2/4拍,一段体,大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情感真挚热烈,突出了本歌的民族风格。歌词以第一人称出现,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儿童热爱边防军,赞美边防军,立志学习边防军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1.播放小阿尔法的歌舞表演,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认识他吗?他是哪里的小朋友呢?(答:小阿尔法是新疆的小朋友。)

3.师简介新疆,并通过图片,多媒体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4.师:今天老师还请了一位来自新疆的叫做吐依拉的小朋友给我们唱首《我爱雪莲花》,大家请欣赏。

5.播放音乐,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

6.学生初步谈感受,师提问:你知道雪莲花生长在新疆的哪里吗,吐依拉小朋友要把它送给谁呢?

7.学生复听一遍,回答:雪莲花生长在天生上,吐依拉要把花送给边防军叔叔。

8.师问: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花送给边防军叔叔呢?师讲述关于吐依拉与边防军叔叔的故事。

9.总结:边防军叔叔真勇敢,真伟大,让我们也用歌声来赞美他,把鲜花送给他吧。

10.学生跟着音乐唱一遍。

11.启发学生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师评价表扬。

12.师:吐依拉希望自己长大了可以跟边防军叔叔一样保卫国家,你们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愿望呢?学生谈自己的理想。

13.总结:希望同学从现在起好好好学习,将来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学生齐唱歌曲在本课歌曲声中结束。

音乐课说课稿 篇11

歌曲《恰利利恰利》是一首欢快的印度尼西亚民歌,表现了庄稼人的劳动热情。旋律中贯穿着欢跃的舞蹈节奏,虽然连续八次出现相同的节奏型,却毫无单调冗长之感,反而使人感到意犹未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注重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领他们吸收丰富的音乐营养,进行美的熏陶。

首先,律动导入,营造气氛,通过《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音乐律动,学生消除紧张气氛,很快融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第二,二声部轮唱是这首歌曲的难点部分,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印尼小朋友欢迎中国小朋友的一个对歌视唱,这样就把难点化简为易,学生也乐于接受,从而很快解决了难点。

第三:学唱歌曲,边歌边舞启发学生模仿庄稼人劳动的动作来体验劳动的辛苦,感悟曲情,实践音乐,丰富想象,鼓励创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第四:创编衬词快乐升华,我设计了一个为劳动人们加油的环节,可以在歌词中加入衬词,也可以用身体打击乐进行打击,还可以为他们唱歌跳舞等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从而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创作并非大家的专利,我们小学生同样能行!至于运用新理念去实施音乐教学,就再也不是强人所难的事了。

音乐课说课稿 篇12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感受音乐情绪及节奏,通过音乐律动及歌曲聆听感受体会劳动辛苦,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乐于劳动。

2、能够用轻快又活泼的情绪,朝气又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并能通过音乐实践创造活动,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为歌曲伴奏。

3、认识十六分音符,能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十六分音符的特点,并能准确掌握。

教学重点:

1、能用朝气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

2、认识并能掌握十六分音符

教学难点:

1、准确地用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2、歌曲伴奏的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小乐器(双响筒、碰铃、串铃、三角铁)、十六音符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课前律动《郊游》

2、引出音乐小精灵(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今天的音乐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是谁嘛?

她就是音乐小精灵,看,她跟我们小朋友打招呼了!

小精灵: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可爱的音乐小精灵。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要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瞧,就是这只漂亮的小篮子。希望你们能在这节音乐课上收获到许多有趣而有用的音乐知识。你们能做到吗?

二、聆听《拾稻穗的小姑娘》

过渡: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是有精神。音乐的世界真美妙,接下来,我就请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吧!

1、观看图片展示丰收的田野。观后回答: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呀?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呀?。

2、初听歌曲,边听边要求:在美妙的歌声中,音乐小精灵邀请大家一起随音乐轻轻摇动你的身体。老师会跟大家一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好的歌曲。从歌曲中,这位拾稻穗的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师介绍拾稻穗。从而引导学生要珍惜粮食。

4、再听歌曲,并随师简单的歌曲律动,感受歌曲节奏及情绪。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提起我们的`小篮子,一起走进田野,参加拾稻穗的活动吧。请你带上轻快的步伐,轻松的心情,跟我一起来!

三、学唱《采山》

过渡:听《采山》的伴奏音乐,

师:小朋友们,快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音乐小精灵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

图片出示:森林

1、认识十六分音符

师:在这神秘的大森林中,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要把这些好吃的好玩的装进你们的小篮子吗?

师:那么你们就得去听听音乐小精灵送我们的神秘声音。

A、 用钢琴弹奏一个短而快的音,请生听这神秘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引导生回答出这个音短而快的特点。

B、 师敲奏示范十六分音符,生用短而快的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试奏

C、 师:十六分音符,是个特别团结的好孩子,他经常有许多好伙伴。比如说:两个十六分音符在一起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比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小伙伴在一起玩,就组成了请生试着击掌表示,请个别生上台敲击双响筒表示。

2、难点十六分音符解决

师:我们的音乐小精灵,要在十六分音符上加上他的小魔语了。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念准确,唱准确。

A| 采呀采蘑 菇采呀采木耳

B| 花呀花满 篮果呀果满篮

C、 加旋律后的十六分音符演唱 | 采 呀 采 蘑菇采 呀 采 木 耳

花 呀 花 满篮果 呀 果 满 篮

过渡:小朋友们把音乐小精灵的魔语学的太好了,音乐小精灵非常喜欢大家,接下来,他要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3、初听歌曲

设问:音乐小精灵的歌声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4、复听歌曲,请生随音乐有节奏的拍手感受歌曲情绪与节奏。

师:音乐小精灵的歌声这样美妙,她希望大家用热情的掌声为她加油,并化作轻轻的有节奏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

5、练唱歌曲,解决难点。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小精灵非常高兴,她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唱她的歌曲。你们能完成地比她好吗?

A、干脆而轻快的声音

B、从山顶往山下走去——从高音到低音。 高而轻的声音。提示:做梦又回到山顶上。不要吵醒他的美梦。

6、完整地随琴练唱歌曲。

7、完整的随音乐范唱演唱歌曲,生在心里默唱歌曲。

师:快乐的小精灵又开始歌唱了,她请大家一起来演唱歌曲。比一比谁的歌声更美!

唱后引导说一说小精灵的歌声与自己歌声的区别,找出不足之处。

8、完整的随琴演唱歌曲。演唱之前提示:坐姿、声音状态、心情等。 师:许多同学都对我们的演唱提了意见,大家都有一双灵敏的音乐小耳朵,那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歌曲。

9、师与生合作接唱歌曲。

师:小精灵的歌太好听了,我也忍不住想唱了,我能加入你们吗?

10、完整的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练习的不错,很多同学学习的非常认真,歌声也特别好听。那么就让我们随着好听的音乐,一起把歌曲演唱一遍吧!

11、介绍小乐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请个别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奏小乐器,其他生演唱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咱们给它来点伴奏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小乐器。

大致指导乐器的伴奏方式。

四、课堂小结

1、音乐小精灵:在送给大家的小篮子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有趣的音乐知识?。

2、出示音乐小精灵: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音乐小精灵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体育课说课稿精选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课堂之中的节奏要求。写好教案,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给您分享“体育课说课稿”相关主题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体育课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享受体育,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师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孩子搭建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让他们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锻炼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

《趣味跳绳》是自编的小学体育(水平二)四年级的教材。下面我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说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跳绳和利用跳绳开展各种游戏。跳绳不仅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由于它轻便、灵巧,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现在的学校学生人多,活动场地有限,跳绳是比较适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四年级小学生,在生理发展方面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非常显著作用。同时,丰富有趣的跳绳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充满和谐友爱的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在心理发展上,让他们的团体意识正逐渐加深,对团体竞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完成各种不同难度的跳绳活动中,让学生在心理上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增强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说教学理念: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这一基础上,我主要是根据以下两个教学理念来设计本课教学的:

理念一:改变了过去只重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只关心学生的生理负荷,为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享受参与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贯彻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身后一辈子。”的教育理念。

理念二: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执行任务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

三、说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本节课我制定了五个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

2、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特点、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

4、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5、社会适应目标: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跳绳的技巧和各种跳绳游戏活动;

教学难点是:个人跳绳练习时,双臂的摆动动作和手腕的旋转动作;和多人跳绳练习时,两人摇绳的动作配合。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体育活动课的特点,在学生的自主练习活动中,老师遵循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辅导作用,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让学生享受跳绳所带来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课前准备,架桥铺路;课程整合,达成目标;愉悦身心,期待体育。

(一)课前准备,架桥铺路

1、场地器材:短跳绳人手一条。

2、音乐播放器一台。

(二)课程整合,达成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校教学改革提出的课程整合的这一基本理念,我在体育教学中把音乐、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我以轻松愉快的对话形式组织课堂常规,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展现我们活力的运动场,这节课同学们将和老师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跳绳活动,享受跳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然后在动感的《种太阳》的音乐下带领同学们手拿跳绳跟我一起完成自编操,自编操的内容依次为:振臂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体侧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充分热身,为后面的活动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2、方法多样、循序渐进。由于跳绳的种类和方法很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根据学生的跳绳活动情况和学生掌握跳绳动作的实际水平。在安排课时,使学生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循序渐进,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

首先:让学生展示和练习以前掌握的各种跳绳方法。同时教师也向学生展示跳绳的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比比谁的跳法多?谁的跳的次数多。

然后进行“快快跳起来”游戏,让学生友伴、兴趣分组,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自编游戏和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参加各组的练习,适时引导和讲解,点评、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戏的的方法与技巧,这种平等的交流还加深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3、激发想像,拓展延伸。游戏《闯三关障碍赛接力赛》把这节体育课推向高潮,在这一小环节中,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接力赛。让学生在同伴的呐喊助威声中去奔跑、跨域、拼搏、挑战。让师生融入这活力无限的运动场。

(三)愉悦身心,期待体育

在教学的结束部份,我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作为放松音乐,在美丽的校园背景下,我和学生一起用绳作放松操运动,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恢复到平常状态,同时还有机渗透了美育,陶冶了情操。

在最后的小结讲评、布置课外练习中,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大家喜欢跳绳吗?老师很高兴,这根小小的跳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还让我们享受到了与同伴一起运动游戏的快乐,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跳绳游戏,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课余的时间里去进行,老师还更希望你和你的伙伴在享受跳绳运动的快乐中,能开动脑筋,发明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跳绳游戏,让我们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吧!”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一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耐心指导,帮助我进步。谢谢!

体育课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8年级体育鱼跃前滚翻和50米迎面接力的教学。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教材。鱼跃前滚翻(新授),变向跑(复习)。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体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观点。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用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玩中学,玩中练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

二、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四个字:蹬、跃、撑、滚;重点:蹬、跃;难点:跃和撑,滚的结合。属于滚翻类教材,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鱼跃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以后技巧联合动作教学服务。经常参加鱼跃前滚翻可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初二的学生经过新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已有很大转变,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具有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自控能力。班级的.纪律性好,集体荣誉感强,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对鱼跃前滚翻已经有了基本的技术动作,为本课次的授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0%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学:精讲多练,抓住重、难点。

2、示范法教学:动作规范、美观,具有模仿性和灵活性。

3、巡回示范教学: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避免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4、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实践分析运用技巧,提高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5、竞赛法教学:通过小组间的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场地布置)6块大垫子、4根接力棒,田径场,一只秒表。

七,课堂评价:

通过教学,练习密度约45%;平均心率约130—135次/分,最高心率170次/分,预计85%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同学们将学得开心、愉悦,积极成功。

体育课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小学跳跃教材。教学内容有:学会蛙跳步,初步掌握舞蹈小组合〈〈小青蛙回家〉〉。

2、 2、教材分析:

〈〈小青蛙回家〉〉是一个深受儿童喜爱的舞蹈组合。它以小青蛙跳跃的动作为素材,由“大八字位蹦跳步”与“勾脚旁吸腿”构成两种蛙跳步。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感受理解,我对本课教学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欢快的舞蹈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培养他们爱护动物的意识。

(2)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蛙跳步;创编小青蛙蹲的造型。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组合并能边唱边跳。

难点:两种蛙跳步。

4、教具准备: 光碟、录音机、头饰。

二、说教法

1.利用图片与欣赏一段关于小青蛙的舞蹈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2、直观模仿两只小青蛙不同造型的基础上,两种蛙跳步的不同。之处。既突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模仿力与观察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青蛙爸爸、青蛙妈妈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小组合。

三、学法:

1、以学生为主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组合的 过程中,重在让学生通过直观模仿,从中找出连两种蛙跳步的不同之处,化难为易。并初步完整地表现小组合。

2、游戏:在《小青蛙找朋友》的游戏中,巩固蛙跳步的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听歌曲,学生自由创编小青蛙的动作。

2、直观图片,模仿小青蛙蹲的造型。并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蛙跳步。

3、创设情境,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学习小组合。

4、游戏:学生分为两个圆圈,分别扮演小青蛙与小狗的家。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对蛙跳步的学习。

五.课堂效果:学生积极性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舞蹈组合的学习中。创编出青蛙蹲的造型。并在观察 与比较中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蛙跳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掌握了舞蹈小组合。

六.课后反思:

1、应在“形体”两字上多下功夫,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调整课堂结构。2、应注重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收获。

体育课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让学生自己对假期的一些锻炼进行自我总结。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学流程解析与拓展

一、常规教学

1、集合站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结束了,在长长的假期里,你们过的愉快吗?你们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你坚持锻炼身体了吗?让我们先自己回顾一下。

学生自己回想。

分小组讨论:4人一组

教师集合分别提出问题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三、总结

1、只有从小锻炼,才会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只有加强锻炼,才会有一个更强壮的身体;才会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新的学期里我们要共同锻炼,共同营造我们的和谐课堂。

体育课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侧向推铅球教材是田径教材中投掷类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蹬转和最后用力的结合确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蹬腿转髋,推手换腿。依据教学任务,学生能力要求,把它确定为重点。

(2)教学难点:最后的出手。依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这是学生很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动作技术,所以把它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模仿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已经了解和学习了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范文写作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和升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能够叙述侧向推铅球动作结构的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侧向推铅球正确的练习方法以及上肢锻炼的正确方法;

3、通过课堂练习发展学生力量素质;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5、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1、在课的开始部分,播放精彩的视频,对网络多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的手段向学生展示铅球比赛,通过出示挂图,卡片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建立侧向推铅球的总体印象;结合教师的说明,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所要进行铅球比赛的趣味性,刺激性。

2、在导入这一环节播放精彩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创设适合本节课的学习情境;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把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分成蹬转和最后用力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思想汇报专题在学生分组练习时,运用背景调整学生练习时心理感受活动,鼓励学生练习的情绪。

3、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会使学生对技术动作尽快建立感性认识,激发了的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并利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来让学生体会蹬转和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我并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口决来教给学生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练习内容的趣味性,寓教娱乐。加快学生正确掌握技能及技术动作的进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训练、实验、研讨、评价、建构)

师生相互问好

讲述铅球

全体起立,全体

坐下

观看铅球比赛精彩镜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手段等)

引出主题

幻灯片和视频的播放思考与学习共享文件教师示范动作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下课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知识学生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

学生示范动作学生阐述思路和想法

导入新课

欣赏作品

欣赏优秀的学生动作观察

〖导入〗同学们想不想学习铅球技能,让自己在田径场上可以叱咤风云?那么下面我就带领你们走进。

任务一:教师讲解铅球的基本知识,铅球的基本技能

任务二:通过幻灯片思考观看幻灯片和视频进一步观看铅球教学视频并进行讲解教学视频幻灯片和铅球视频的讲解和铅球视频讲述原地推铅球的知识

任务三:教师示范正确的技能动作4.任务四:学生们自己练习

1.请动作好的同学

说出想法,动作的要领?

思考实践练习

设计评价

表达动作的思路,相互评价

2.要求其他同学从

思考、观察、示范等不同角度进行简单的评价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那些知识,有没有在脑海中掌握了这个技能?教法:

(1)讲解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2)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

(3)通过播放精彩的幻灯片和视频

总结本课的收获

投影评价等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自己,了解同学。

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一起联想高手技术,细化各个环节的衔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受到启发

七、教学特色

1、本堂课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本堂课采用幻灯片及比赛视频由简入难、逐渐深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动作技术;

3、本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水平五目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八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体验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线,着力体现兴趣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分层锻炼和评价方式,注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使各类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推敲》说课稿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推敲说课稿”等专题内容。

每一位辛勤的老师,都甘充当学生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师可通过教案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学。以下内容标题为《《推敲》说课稿》,是我们为您特意收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推敲》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推敲》说课稿 篇2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推敲》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知道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4、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我重点组织、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学生在自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后,我又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重点语句,然后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促使他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悟,最终有效地达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材简析

《推敲》这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动人有趣,而且能从中获取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成功来之不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创作态度要认真严肃等等。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贾岛斟酌用字时的如痴如醉,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法。2、表演体验法。3、谈话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说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4、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重点能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贾岛斟酌诗句用字的认真严肃。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生字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汉字在表情达意上可真有趣!比如,“矛”和“盾”,分别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连举合成一个词——“矛盾”,就不是矛和盾的意思了,而是比喻语言或行为前后抵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推”是什么?(板书:推)大家比划比划。“敲”是什么?(板书:敲)大家也比划比划。这两个字合成“推敲”,这个词不再是那两个动作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由来呢?让我们从第9课《推敲》这篇课文里寻找答案(板书:9)……

[设计意图:由趣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提出要求: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将不懂的字词圈出来向同学请教,大家合作互助;读顺课文。

(2)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学生或教师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生字。

(3)学生接龙朗读课文。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注意指导长句的停顿。

(4)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互助把词语弄懂(教师随机点拨)。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4、理清课文脉络。

留诗——斟酌——冲撞——改诗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读,说说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2、简介贾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贾岛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在下一步精读课文时深刻理解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四、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能说出“推敲”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贾岛斟酌用字时的专注,理解“推敲”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2、随机导入。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读悟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再说说自己从文中知道了些什么,理由是什么;有什么疑惑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生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疑问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交流、探究。

(由“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看出李凝居住的`地方偏僻;由“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知道李凝居住的地方特别幽静;由“拜访”“找了好久”等知道贾岛与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二)读悟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上表现的事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默读,小声读,都行),边读边想,找出描写贾岛斟酌用字时如痴如醉的词句。

(1)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词句,说说自己画的理由,并试着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家评价。

(2)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透过关键词语体会感情、意境。

注意品味以下句子:

①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a.抓住“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比比划划”“竟然”等词语体会贾岛斟酌诗句用字时的入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b.演一演以上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课文的能力;以读促悟,以演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加深领悟,在角色表演中深刻体验。]

3、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侧面描写中体会贾岛斟酌字眼儿的入迷,感受“烘云托月”写法的妙处。]

(三)读悟第五、六、七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贾岛和韩愈的对话,注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评一评,说说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贾岛的真诚态度,从他的真诚中侧面体会他闯进仪仗队是因为斟酌字眼儿太入迷了。]

2、朗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贾岛说明原委、诚心请求宽恕后,韩愈和他会有些什么对话?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于贾岛和韩愈对话的想象中,检查他们是否领悟到韩愈不但原谅了贾岛而且还和贾岛一起斟酌;培养学生的想想能力和说话能力。]

3、说说韩愈建议用“敲”字的理由。

(四)读悟第八自然段。

1、朗读,在说说自己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推敲”就是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五)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学生读后说说“春风又()江南岸”中的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字,用哪个字最好。

2、课后搜集名人写文章“推敲”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搜集成果。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空间,用《泊船瓜洲》作者斟酌用字的事例作补充教学,让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写文章“推敲”的故事,使学生多次感受推敲的好处,强化学生写文章反复斟酌用字的意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

2、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推敲》的故事;能斟酌“拜访”与“访问”、“即兴”与“即时”、“宁静”与“安静”的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导学。

(一)讲讲故事。

1、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故事内容。

2、试着按“留诗——斟酌——冲撞——改诗”的思路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3、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议。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讲,如有困难,教师用课件出示提纲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培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评议中培养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推敲词语。

1、课件出示: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2、逐句斟酌。

(1)反复换词朗读,在朗读中比较,在朗读比较中领悟。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梳理、引导。

3、小结:推敲,能使我们在写作文时用词更准确,所以,平时写作文我们也要像刚才那样反复推敲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式朗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推敲词句的习惯。]

《推敲》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个字念——推——请同学们做一做推的动作。

再看,这是一个生字,看看拼音,知道它念什么吗?一起把这个字念两遍——敲——也来做一做敲的动作。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那么,“推”和“敲”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由来的典故。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到底有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齐读课题——“推敲”,关于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放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明回答)

二、精读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距今天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知道,唐朝是诗歌最旺盛的时期,出了好多诗人,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呢?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名气,但他也是唐朝一位很出色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很有名的诗。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就学习了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我们一起背一背。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从这段资料上看,你觉得贾岛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认真、一丝不苟······)而《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出示该诗)宁静的夜,明亮的月亮,贾岛轻轻叩响了友人家的门,多美的夜色啊!描写了诗中的景象?(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宁静的。

除了感受到夜色的宁静那,你还能从第二小节中感受到什么?

①贾岛尊重他的朋友。··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不遇,但却留下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小诗,边读边想向当时的情景。(板书:访友不遇,即兴成诗)同学们,访友不遇即兴成诗这是故事的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先看小组学习单(课件出示1、自读课文3—6小节,想一想,贾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语句。2、自学完毕后,在小组内按序交流自己的观点)谁先来用一个词来形容贾岛?(严谨、认真)

②小组交流A:“贾岛骑着毛驴······长安城”谁来学一学贾岛当时的样子?真是惟妙惟肖,此时的加到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了,简直是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贾岛推敲诗句如痴如醉的状态。

B:“大街上······好笑。”旁人的反应反衬了贾岛的沉醉,想象一下,上安街上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C: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竟然”闯入的是韩愈的仪仗队,当时汉语就在京城做官,同学们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古代官员的仪仗队,谁来说说?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谁来读读?韩愈在京城做官,他的出行是何等的威风,难怪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并非有意作对而是——沉迷于诗,忘乎一切。同学们,尽管人们在笑话贾岛,可是他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依然如痴如醉地推敲着,此时此刻,他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中斟酌,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中苦吟着,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快乐着,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的情景,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这一段。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想说的?贾岛为了一个字,在痴心斟酌,这就是故事的发展。

③同学们,贾岛在不知不觉中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韩愈宽恕,故事就此进入了XX。(出示:冲闯仪仗,请求宽恕(XX))

那么,韩愈宽恕贾岛了吗?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吗?那韩愈主张用“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韩愈说的话。(出示)

韩愈真不愧是一位的诗人!他从两个方面帮助贾岛分析用“敲”字更好些,其中的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那么,韩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推”和“敲”这两个字的音节,它们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呢?其实,古人是很讲究音韵的,“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加显现出环境的安静。下面我们读读韩愈说的那番话,再读读这两句诗,来细细地推敲用“推”和“敲”的不同效果。

同学们,韩愈经过思索认为用“敲”字好,贾岛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出示: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读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了吧。那么,什么叫做“推敲”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讨论交流这个问题。

四、讲述故事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练习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这个讲得很精彩。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是的,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要把课文读熟,使贾岛和韩愈的形象在我们的脑子里鲜活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课文读熟了吗?读熟了课文,就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纲来试着讲这个故事,在讲的过程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尽量用上文中的语句。夜深访友,留诗相赠(发生)

为了一字痴心斟酌(发展),冲撞仪仗,请求宽恕(XX),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同学来讲这个故事,请大家注意听,看她讲得怎么样?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再练一练,然后把它讲给别人听。

五、巩固延伸

同学们在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做事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下面我们也来学者贾岛推敲一下词语的使用。

“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问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李凝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即时”与“即兴”。

“即时”是立刻的意思。“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用“即兴”说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宁静”与“安静”。

“宁静”指环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用“宁静”能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推敲》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师板书这两个字。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推敲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

“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

第三组:门闩(附图片)

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让学生发现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来大家对斟酌“推”字和“敲”字这部分很感兴趣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为什么贾岛冲撞了韩愈,韩愈不怪他,还帮他斟酌用哪个字好?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1、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者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2)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3)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4)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浑然忘我、如痴如醉、锲而不舍、严肃认真)

(5)指名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2、韩愈是怎样斟酌“推敲”的?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给人的感觉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给人的感觉是:

生分别发表意见,小结:是啊!还是用敲字更巧妙。

师: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3、释疑: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反而帮忙斟酌呢?

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引导抓住“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弄明白原因是韩愈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对斟词酌句很有兴趣。

4、出示: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韩愈也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贾岛:著名的苦吟诗人。苦苦地思索吟诗的诗人。为诗艺洒尽心血,几至忘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5、总结:通过这段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

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茶前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从而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

6、启示: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板书:严肃认真

——我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拓展提高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春风又绿江南岸

六、作业: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推敲》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推敲》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课。课文的标题“推敲”揭示了故事的中心,内容讲述了关于“推敲”一词由来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分体现了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力争体现“以情境为动力,以对话为灵魂,以感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品味字词、学习推敲,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有效对话,让彼此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品悟推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推敲

1、广告语导入

板书课题

2、

师:预习时已经读过课文了,你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谁想站起来读?请举手。时间是宝贵的,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自己争取,一定要把握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请所有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第一段。没举手的同学什么时候想读了就随时站起来。

都站起来了,都想读了,都敢读了,老师还想挑战大家,谁特别想在今天这个场合锻炼一下自己的勇气,请举手。

谁敢自信地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

读得确实不错。他现在是咱们班的朗读冠军,谁敢向他发起挑战。

谁敢说我是我们班读书声音最洪亮的?

你认为谁读书比你还好?怎么好

二、钻研文本、走进推敲

1、人们常说,情从景引、文由情生,那么,是什么样的美景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为我们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你能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吗?

出示

(1)、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2)、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读出这份宁静,生读:宁静美妙的夜晚你也喜欢我也陶醉,老师也想抒发自己的情感,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范读。

诗歌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

2、过渡:访友而未遇,但贾岛并未感到太多的遗憾,归途中他仍然沉浸在昨晚的诗中,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让他颇费思量,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

(1)、他在做什么?找出课本中的句子。

(2)、出示:我仿佛听到他在吟诵(),仿佛看到他在做着()的动作,仿佛看到他()的神情。

(3)、我作小演员:一生演贾岛(演出如痴如醉),其余演大街上的人,感到好笑的人会说些什么?

小结:全诗共40个字,为了一个字,他这样痴迷,甚至被长安街上的人当作笑料,你认为值得吗?

调查谁有写完作文主动修改的习惯。

生交流

过渡: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是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来的。一字千斤,范仲淹追改《岳阳楼》世代流传,一个个故事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不都是这样推敲来的吗?

小结:读一句话能感受到一颗心,读一件事能感受到一片情,每次读到这里,老师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相信你也一样。你读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交流。

小结:哦,我明白了,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钻研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孩子们,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没有我们读不好的书,没有我们写不好的作文!

3、

(1)过渡:沉醉在诗歌的意境里,贾岛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在这时——引读第4自然段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指导朗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3)如果你是贾岛,冲撞了韩愈大人,你会想些什么?

(4)小结:老师被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震撼了,明知道自己闯祸了,他除了诚心道歉没有丝毫后悔,一定要让诗句最妥帖、最恰当,这是他执着的追求!

4、走近韩愈

过渡:认真创作反复推敲的只有贾岛一人吗?还有谁?哪里看出他也在推敲?

(1)、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韩愈也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有什么话想对韩愈说呢?

5、诵诗感知,细品“敲”字。

三、升华主题、感悟推敲

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资料,人们送给贾岛一个雅号,你知道吗?——“苦吟诗人”

2、过渡: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许多佳作。谈到他的创作体会,不能不读一读他写的这句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学以致用、实践推敲

(1)、有一种态度叫推敲,有一种修养叫尊重,有一种境界叫挑战,究竟“推”好还是“敲”好,贾岛和韩愈各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推”好,你认为呢?

(2)、句子练习

教师节,我去老师家访问。

我要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名牌运动鞋。

今天在课堂上,XX同学即时表演了诗人贾岛推敲的情景。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五、课堂总结、坚定推敲

下课的铃声阻止了我们课堂上的推敲,更坚定了我们以后的推敲之路,写诗作文是这样,做人做事亦是如此,锲而不舍、认真严谨将与我们终生相伴!

《推敲》说课稿 篇7

文本细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与科技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文化,可以说人人吟诗,处处歌舞。贾岛与韩愈之间发生的"推敲"的故事,便是在这个年代。

课文讲关于"推敲"的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具体介绍"推敲"的来历。

故事又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写贾岛拜访朋友,写下《题李凝幽居》一诗;

第二层写贾岛斟酌用"推"还是用"敲"时,无意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第三层写贾岛说明原由后,韩愈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字更好。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后人把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学生的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推敲"的来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推敲》的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再设计及随笔

一、谈话导入

师: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推敲》的故事便是这沧海中的一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妥帖、斟酌等。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默读课文,问:推敲是怎么得来的?引导学生把故事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贾岛拜访朋友,写下《题李凝幽居》一诗;第二层写贾岛斟酌用"推"还是用"敲"时,无意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第三层写贾岛说明原由后,韩愈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字更好。(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的自然、生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述整个故事,运用普通话,注意口语化,要入情入境,要投入,投入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扣门扉的意境;投入到贾岛是“推”还是“敲”犹豫不决的陶醉;投入到贾岛被两个差人带到韩愈面前的紧张;投入到韩愈对贾岛宽容与指点,以及贾岛对韩愈的尊敬与钦佩。)

3、说一说自己通过了解推敲的来历,明白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今后的学习打算。

四、拓展延伸:

最后放开来,让学生讲一讲其他的文人故事。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阅读文本产生期待。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读懂文本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古人写文章时的斟文酌字,学习古人治学严谨的精神。

《推敲》说课稿 篇8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音乐起)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

2、交流

3、朗读:(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

4、师: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

(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板书:)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2)、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3、表演:

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行为。

(生自读自演)(指名上台表演)评议后再演

4、说话:

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读、评

3、根据课文中的转述改成直述: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

4、表演刚才的经过

(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

(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板书)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

2、讨论绿字的妙处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4、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七、布置作业

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附板书设计:

11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推敲》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环境中理解词的意思。

2、 讲完故事,自己概括。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推,指名做一做“推”的动作。

2、板书:敲,指名做一做“敲”的动作。

3、师:这两个字都表示一个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32课《推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2)从文中找出能解释课题意思的句子,用“ ”画下来。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齐读:

拜访 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即兴

推敲 吟哦 斟酌 饶有兴致 思索

(2)指名说一说“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3)交流所划句子。

媒体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

指名读、齐读后板书:斟酌文字

(4)指名选用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随机板书:贾岛 韩愈

(5)媒体出示:

贾岛,字阆仙。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曾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后来韩愈读了他的诗,劝他还了俗。他淡于名利,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文学上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传统,并有创新和发展。主要作品有《师说》、《进学解》等。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节

1、过渡:原来“推敲”一词还有这么一段来历呢!轻声读第二节,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

2、媒体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指名读,女生齐读。

3、小结: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

4、出示《题李凝幽居》并范读。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学习课文3—7节。

1、过渡:贾岛在返回长安的路上仍然在思索着昨夜诗中的用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

(媒体出示:点击后诗中其余三句变灰,“推”字变红后出示“敲”字。)

2、媒体出示:默读课文第三-七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是很认真、很投入的?

交流,媒体逐句出示:

(1)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从这句话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2)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个样子,都感到可笑。

(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3)这时,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

(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贾岛毫无察觉,仍然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并闯进韩愈的仪仗队。这足以说明贾岛思考得多么入神啊!)

3、师小结过渡:是啊,像贾岛这种对文字锲而不舍地斟酌研究就叫——推敲。贾岛推敲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

4、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饶有兴致地听完贾岛的讲述,也思索起来。

(1)媒体出示:过了一会儿,他说:“还是用‘敲’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便人家没有闩门,也不能莽撞推门;再则,用‘敲’字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

(2)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动了树上沉睡着的小鸟。”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4)同桌合作朗读对话。

5、师述: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决了。(板书:解疑定稿)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媒体出示诗文后齐读)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四、总结复习

1、小结: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还有很多。

(1)媒体出示: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点击“绿”字呈现绿色,同时旁边出现“到、过、入、满”这几个字。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3、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两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五、拓展作业

1、拓展练习。

推敲文字,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2、作业:

(1)背诵《题李凝幽居》一诗。

(2)演一演《推敲》的故事。

[板书设计]

*32、推敲

贾岛(即兴写诗) 斟酌文字 韩愈(解疑定稿)

《推敲》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推敲》一课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

我认为《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练习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2、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一)扣中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抓住皮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便会顺顺溜溜。这个“领”便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本篇课文是篇典故,结尾处明确提出了“推敲”的含义“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文中多处写到了贾岛在“斟酌文字”,让学生仔细品读相关的句段,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斟酌文字”这个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百目张。

(二)抓“斟酌”,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我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紧抓“斟酌”,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读书伊始,我就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仔细默读课文,画出能反映贾岛在‘斟酌文字’的句子,圈出重点字词,写写你的感受。”这样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以下是我的课前预设:

◆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第三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第四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几点理由即可,教师适当点拨为什么用“敲”读着响亮。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要求”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要求,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练复述,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方便学生复述,教学中我将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复述提纲:

(1)留诗赠友(2)苦思入城(3)冲撞大驾(4)选用“敲”字。

(四)欣赏“推敲”之妙

指生讲述王安石的改字故事,欣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推敲之妙。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

1、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精读课文,咬文嚼字提供范例。

2、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降低推敲词句的难度。

3、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推敲的兴趣与动机,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五)实践“推敲”之法

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最后,我将设计两处练习,课内一处,课外一处,让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推敲》说课稿 篇11

一.自主探究一二三

1.重点字词大集中

吟哦()苕(sho)撰zhuān裨(b)益

具对:详细回答。

推敲:用以形容写文章反复地研究,斟酌字句。也有用来作对问题多方面考察、研究

裨益:好处。遂:于是;就。

2.背景资料全搜索

《苕溪渔隐丛话》诗话集。南宋胡仔编。胡仔,字元任,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北宋末以父荫补迪功郎,后赴官闽中,任满后归隐苕溪,以渔钓自适,故自号苕溪渔隐。此书分前、后两集。前集60卷,成书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后集40卷,成书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编辑体例以人为纲,按年代先后为序,上起国风汉魏六朝,下至南宋初,共列作者100多人。编辑的目的是为了续阮阅的《诗话总龟》。所采大都是史传诗话中比较有价值的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韩愈介绍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推敲故事的来历

推敲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吟诗炼句的故事。贾岛,字浪仙,苑阳(今河北涿县)人。作诗非常注意锻字炼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本文略有删节。

3.文章结构巧图解略

二.课文全发散

1.整体感知

[主题]

本文记述了古代诗歌创作中炼字情况的诗话,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古人作诗炼字的严谨认真,生动地说明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道理.

2.问题探究

⑴文中始欲着推字的着怎么讲?

明确:是用的意思。

⑵文中遂于驴上吟哦的于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到的意思。

⑶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中的具对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详细回答之意。

⑷.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一句应怎样翻译?

明确:韩愈停住马,有很长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了。

⑸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一句应怎样翻译?

明确:(贾岛)不停的伸手做推和敲的姿势。

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运用的修辞格是什么?

明确:对偶。

⑺短文意在表现贾岛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明确:短文表现了贾岛写诗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对运用语言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三.合作学习A与B

A.课内知识总结

贾岛的:推敲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课文译文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详细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B.课外知识拓展

1.有关《推敲》的赏析文章

(一)也说推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你可能没有读过,但推敲的故事却是家喻户晓。韩愈在长安任京兆尹时,一天外出巡视,路遇一僧人,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状,神情专注,竟冲撞了仪仗队。经询问得知这位僧人名叫贾岛,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不知是用推还用敲好,神情过于专注,才不知回避。后世人们把咬文嚼字、谴词造句、揣摩等叫做推敲。

韩愈是个大文学家,当然这个文字题是难不住他的。自从韩愈敲定之后,《题李凝幽居》一诗也因推敲而著名了。从此,古今大多数文人学者都称颂敲比推好。但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却怀疑敲的妥贴。他认为:敲字显示寺中不止一人,那里不是热闹的场所,至少也有些温暖的人情与幽居不符;若用推则不然,它表示孤僧踏月,兴尽而返,门须自掩,还须自推,如此孤零、冷寂,仍有心览阅月下野色,自有一副常人不及的胸襟和气度。

推的孤冷与敲的搅扰,哪一种更切合作者当时的身份、心情与情志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世吧: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因推敲之缘,与韩愈结为至交,后在韩愈的劝说下,蓄发还俗。可见,诗中的僧应指作者本人,诗所记叙的是访隐士李凝未遇的一事:僧人的好友隐居在远离人境的地方,这里不仅没有邻居,而且平日也极少有人造访,以至门前小径长满了荒草,在这里或歌或舞,或吟诗作赋、或品茗抚琴、或阅经推枰,自在无碍,清静悠然,在这月色皎洁的夜晚,鸟儿栖息,夏虫唧唧,老僧前来拜访,一阵笃笃的敲门声,声响虽不大,但由于万簌俱寂,竟惊动了从未闻过如此喧嚣的宿鸟,有的咕咕不安,有的扑愣愣飞出侦察一番又折回巢中,一切又归为宁静。这响中寓静,以响衬静,使静更静的效果,用推字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样看来,确如韩愈所说的以'敲'字佳矣。

那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该选择推门还是敲门呢

我们知道,敲应是物体间的急速作用,具有时间短、作用力大的特点,能产生较强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而推则为物体间的较轻缓的作用,通常具有作用时间长,作用力小等特点,既不能产生较强的振动,也不能产生声音。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使物体产生形状变化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胡克定律可知,作用力越大,物体形状改变越显著,甚至使发生形变的物体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外,还与力和力的作用时间乘积有关(物理学中将力和力的作用时间乘积称为力的冲量),有时一个力虽然小,但由于作用时间长,也会产生较明显的运动效果,如火箭升空时对卫星产生的推力并不很大,卫星还是能够达到很大的速度而升空。如美国在发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登月时,用了三级火箭,第一级火箭产生的推力大约为3.5107N,工作2.5分钟,使飞船速度增加到2.7km/s,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立即点火,产生的推力大约为5106N,工作约6分钟,使飞船速度增加到6.8km/s时,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开始工作,产生的推力大约为9.4105N,工作约2分钟,飞船速度可达到7.9km/s。

开门的目的不是使门发生形状变化,而是让门运动,即门的运动状态必须发生改变且转动一定角度。故从把门打开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告诉你:应该用推门而不用敲门。

这个故事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①打开自己家的门一定要推。哪怕父母亲在家,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养成依赖思想。②进别人家的门则一定要敲,而且还要注意轻重和节奏。非请莫入,尊重别人的隐私,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礼貌。不能推,更不能踢,前者是小偷,后者则是强盗了。③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一定要细观察、勤思考、多推敲。物理学中就有不少的偶然发现来源于观察。如18xx年丹麦的奥斯特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发现:通有电流的导线周围的磁针,并不指南,从而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没有细致观察与慎密思考,人类的电气化可能会推迟若干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克服智力平庸最正确的途径就是思考。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有所发现,自然就不会有所创新。

早期的门仅为防风御寒、防野兽闯入家中以及防止家中禽畜逃走的作用。称为柴门、柴扉。通常仅有半截,与现在农村院落外的栅栏门相似,有闩无锁,故有推敲之说。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门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了,如防盗门、电动门、卷帘门、智能电子门等,可以想象,到了21世纪,如果仍有僧人去造访某位幽居者,将会是僧按月下铃了。

(二)炼字与炼意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的六典诗歌,在汉魏以前讲究完整的全篇,虽然也有佳句可摘,有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吟诵之余,我们固然可以对炼字之妙得到感性的认识,不也可以分享到诗人的艺术的喜悦吗?

(三)炼字、诗眼与古诗鉴赏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这都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我们今天要从鉴赏评价这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借一般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便捷的鉴赏古代诗歌。

古代诗人炼字,总是把准确性放在首位的。他们反复推敲,反复咀嚼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意。从炼字的角度鉴赏古诗,首先得看这个字用得是否准确,从准确性的角度入手很容易一下子抓住全诗内容的牛鼻子。我们以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为例来剖析一下。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的感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午时已过,诗人猜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要回来,决定等候下去。空暇间,便察看起道士的住处。只见房前舍后,野竹遍生,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远处青翠的山峰上,一缕清泉从封顶倒挂下来。诗歌的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炼字功力更另人叫绝。且看一个分字和挂字的妙用: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一定要结合诗句或者全诗的内容,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四.课后练习全解(课后题答案可以另作改动)

1.诗话是古代随笔的一种,是评论诗作,诗人,诗派并纪录诗人议论和行事的著述。这则诗话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请复述故事梗概,并再班内表演.

答案略。

2.炼字就是在写作时斟酌字词,是语言简洁优美。本文中僧敲月下门一句,韩愈说作敲字佳。这样说有什么根据?你同意韩愈的说法吗?

同意。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鸟儿栖息,夏虫唧唧,老僧前来拜访,一阵笃笃的敲门声,声响虽不大,但由于万簌俱寂,竟惊动了从未闻过如此喧嚣的宿在池边的鸟,这样响中寓静,以响衬静,达到了静中更静的效果,用推字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样看来,确如韩愈所说的以'敲'字佳矣。

3。运用炼字的方法,说说下面的诗句能不能用括号里的诗句代替。

(设题意图:古人两个炼字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道理。)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

代替不好。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初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到字不会让人感到新奇、感到陌生,给人的感觉来说,认知的成分多一些,视觉的成分少一些,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而唯有绿字是完全视觉的。绿字让人感到新奇、感到陌生;正是这个绿字,在人眼前推出江南水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满目春色,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将江南春天的勃勃的生机形象地刻画出来。

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竟无声)

代替不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刻画了春雨的特征。春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一个细字把春雨细、密的特点写出来了。而竟字却不能表现出来。

五.新中考指向标:

(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答案1.考查解释词义能力。三个同均表明读书效果.答案:①收获②同现③明白2.考查理解层意能力。解析第1、2句,从先须继以可看出句序;再从句中两个使其言使其言,把握层意要点,最后提取相关语句,整合要点回答。答案: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考查筛选提要能力。答案: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考查概括文段主旨能力。答案: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野菊花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浓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倒泼洒在这里,电叫人心灵久久震撼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āng),只把灰褐的脊背裸露世间:曾经被悠悠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向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__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晚上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袅袅升腾忽取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这《音乐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牙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毛状分裂的叶子扩散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h),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开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面冷静的土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工会组织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铸造的大纛(do),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2、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④⑤段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具体分析说明其作用。

4、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考察对前三段主要内容的理解。)这三段从五个角度来描绘野菊花: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2、(考察对全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任人摆布(从④⑤段可以看出),不禁锢自己(从⑦段内容可以看出),不固守现状(从⑧⑨段可以看出)。3、(对写作手法运用的考察。)第④段描写了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的桀骜不驯的野性美。4、(考察的是对文章语言的鉴赏与品味)句子: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铸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理由:本句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鲜明的战胜者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5、考察对全文内容的鉴赏与评价。如: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元素说课稿精选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弄好自己的说课稿,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将会准备一份生动有趣的说课稿,好的说课稿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在准备幼儿园说课稿时,哪些需要重点讲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元素说课稿精选,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元素说课稿(篇1)

一、 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 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细胞是生命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这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知识并提高生物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得本实验的实验方法。

(2)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PPT演示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

1、导入新课:(3—5分钟)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对于生命体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导入新课之后,便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

(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模拟题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巩固提高(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小结作业

在上完整节课的所有内容以后,我会带领着学生跟着我一起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于重点的部分,我会再次强调。小结之后,我会布置练习上面的两道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第一题为选作题,第二题为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巩固。体现因材施教的新课改理念。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辛苦了,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元素说课稿(篇2)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元素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四、过程与方法: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元素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策略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评价

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复习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流程图

创境情景、温故导新-活动探究、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自我小结、体验成功-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教学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必须把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效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1.创设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和不同形式排列的几种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

2.温故导新:通过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渴望之情,我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到3个活动探究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学到知识。

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展示碱金属与稀有气体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总结出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回答每一周期中各有多少种元素及金属元素的数目。教师帮助分析,学生总结得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教师把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螺壳上的螺旋,便于学生记忆。

活动探究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首先介绍价电子层和价电子的定义,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提出问题: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价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周期表,分组讨论;由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可由多个学生回来,教师注意总结其中的优缺点)教师帮助整理得出正确结论。

活动探究3:周期表的分区

首先给学生介绍按电子排布可将周期表分为五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除H外)都是金属?

这样设计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相互评价暴露错误,获得真知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最后让学想一想全面回顾本节知识内容,总结本节课中的收获及体会。

(四)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加强训练,来巩固难点,通过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栏目的难点,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体现新课标教科书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五)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材P24的习题中的第1、2、5、6、9,达到熟练判断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知识综合运用:(面向中等学生)思考:(1)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3、能力提高:(面向学有所长学生)探究:(1)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2)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知道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必须设计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说教学评价的设计

五、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观察、交流、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重视创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学会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二)终结性评价

1、通过小组交流后,谈收获、体会、思想

2、留课后作业(紧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

以上是我的说课。

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导。

谢谢各位!

元素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小池说课稿精选


教案到底对谁更有帮助呢?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教案的作用性就显现出来了。教案是激发教师潜能的有效途径,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小池说课稿”相关内容,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小池说课稿【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教学。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池》。

2、出示诗歌于黑板。学生自由读背。

3、师:这首古诗哪些小朋友会背了?谁来背背?(指名三人背诵。)

4、师:这些同学课外积累真多,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要读出诗的味道,还要认识里面的生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里面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纠正发音)

4、揭示作者:《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师:他在诗中写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呢?学生自由读后发言。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初夏

三、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识记生字。(小组同学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看黑板),再说说“昔与惜、廷与蜓”有什么区别?并分别口头扩词。

3、指导书写:由学生选出两个难写好的字,师板前范写。

四、再读古诗,体会诗意

1.听课文录音。这首描写初夏小池的诗写得很美,我们怎样来读好它呢?先来听听范读录音。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大声地自由练读。

3.指几名学生读诗,其他同学给评价:他哪些地方已经读得好了,不足的地方又在哪儿?告诉他应该怎样读。

4、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欣赏朗读。

5、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五、练习背诵诗文。强化记忆,形成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诗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1、指名背诵。

2、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二、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

1、闭目听教师范读诗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使诗的内容具体)。

2、根据诗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

先提示讨论:你觉得应该画些什么呢(泉水、大树、荷叶、蜻蜓)?他们是什么样的?

泉水是怎么流的?理解“惜细流”。

你怎么知道还有大树呢?理解“树阴照水”。

为什么是“荷叶”,而不是“荷花”?理解“才露尖尖角”。

蜻蜓画在什么地方?理解“立上头”

4、把自己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听。

5、指导背诵

涓涓的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尖角、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么美的画面让诗人陶醉了,你们喜欢这个小池吗?用你动听的声音向同学们传递你对小池的喜爱之情吧!

指导诵出不舍的语气、喜爱的语气,注意诗文的节奏。

6、练习默写。

三、课外延伸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积累他的诗文。

小池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赏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发挥想象,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上节课我们去了美丽的小池塘,谁来说说小池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我们搭上词语快车去看一看我们的新朋友好吗?

二、学习课文

还记得《北风和小鱼》的故事吗?北风猛吹一口气,小池塘里的水就结冰了,小池塘整整睡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了,看,谁吹来了?(多媒体演示课文第一段)

(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段

2、△醒来的小池塘是什么样子呢?指名读这两句话(

△醒来的小池塘像什么?

△ 为什么说小池塘像大眼睛?①“一闪一闪的”:像人在眨眼一样

△小池塘的水清清的,奶明亮,就像一只水汪汪、亮闪闪的大眼睛。

△这只大眼睛不仅明亮,而且还长着长长的睫毛。

△谁愿意把你心目美丽的大眼睛读给老师听听?(指读、齐读2、3句)小朋友,你们感觉到小池塘怎么样?小池塘这只明亮的大眼睛美的真像是一首诗,让我们像读诗歌一样来美美地读好这第一自然段。

△这只明亮的大眼睛一定已经留在你脑海里了,闭上眼睛看到了吗?

3 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想)

(二)学习二、三段

1、过渡:小朋友睁开自己明亮的眼睛,看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里又映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 齐读书上最后一段话。

3、为什么说小池塘“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都映出谁的倒影呢?(看课件)

①白云倒映在里面,像什么?白云和白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读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②太阳倒映在里面,像什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读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月牙儿倒映在池塘里成了什么?!谁能读好这两句话?(指导:夜晚,小池塘安静极了,我们说话要轻一点,别吵醒了月亮和星宝宝)。

想想看,还会有什么景物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蓝天、白云、青草、绿树、红花、鲜红的太阳、银色的星星、月亮……五颜六色的景物都倒映在小池塘这只明亮的大眼睛里,所以说——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

(生接:五彩的世界)(板书:五彩的世界)。

三、总结课文

1、小朋友,如果你就是画中的那个小朋友,你会对小池塘说什么呢?

2、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这些美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而且我们还要保护它们,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让小池塘永远那么明亮、美丽。

四、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读边想

五、写字教学

1学写“阳”、“红”

教师介绍新偏旁,学生看笔顺图,书空,说要点,指导观察范字,学生练写

六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1画一副小池塘的美景图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板书

明亮 美丽 五彩的世界

小池说课稿【篇3】

古诗《小池》是统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组课文《1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风景画。这一组课文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地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小池》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但在部编版教材中,却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这对于古诗底蕴严重不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地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学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努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淡化古诗意思的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以诗引诗,加大积累,加深品味。

在开课导入时,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的美图,在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在自己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轻松背出了《咏柳》、《春晓》、《村居》,初步感受到古诗美妙的韵味。然后自然过度到初夏时节,课件再出示《小池》的画面,以图解诗,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语文课堂一开课就充满浓郁的诗味。

教学设计如下: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画。

师:看,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美呀!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春天的诗,哪些小朋友能给我们吟诵一首?指生吟诵。

师:春天悄悄过去,天气渐渐热起来,初夏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古诗《小池》,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谁积累过这首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生背古诗?。

3.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初夏时节的一处小池塘。课件出示《小池》图。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4.简介诗人:让我们走近作者,认识一下杨万里。课件出示,师解说:杨万里是宋代的大诗人,最善长写山水田园诗,一生写诗两万多诗呢!被誉为一代诗宗。

课末,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这首初夏时节写景诗后,我又引出杨万里的另一首盛夏写景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在读和简单的品味中感受到夏日西湖的美丽。这样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同是杨万里的诗,一首展现的是初夏池塘的生机美,一首展现的是盛夏西湖的惊艳美,对比着来学习,发现诗境却完全不同,但学生却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教学设计如下:

师:《小池》让我们欣赏的是初夏的小池塘。初夏一过,盛夏来临,(课件出示盛夏荷塘图)这婀娜多姿的荷花就成了池塘的主角。他让杨万里诗兴大发,提笔又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1、师范读,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

2、生练习朗读。

3、指个别生诵读。

4、问:同学们,在这首诗里,你们从哪儿感受到这是夏天?

生结合诗中的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认识。

4、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出盛夏池塘的美。全班配乐齐读。

5、美丽的夏日,让我们记住了杨万里的《小池》,也领略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大自然的美让人感叹。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夏日还留下了哪些名诗名句呢?回去好好找一找,把他补充在课文里,好吗?

二、淡化讲解,以图解诗,以景悟情。

传统的古诗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他们在一年级上册只学习了一首汉乐府诗《江南》,所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淡化诗意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设计如下:

1、学习第二行诗

师:泉水流呀流,流到了小池里。你们看,池水美吗?(课件出示池水和树阴图)仔细看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多生自由表达,师相机板书:树阴

师:大家说的真好,初夏时节,天空多晴朗,树阴在水中多美丽,你们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吗?树阴也喜欢,这就叫:树阴照水――

学生回答:爱晴柔。师相机板书:爱晴柔

感情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爱吗?谁能爱得再深一些?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小池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宁静。难怪诗人会如此疼惜,如此喜爱。让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对小池的爱。

2、学习三四行诗

师:小池中间还有什么景色呢?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小荷和蜻蜓图)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师相机板书: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

师:同学位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真有趣。诗人杨万里也看到了,他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义,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如此,古诗教学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

对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我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品读悟情,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设计如下:

片段一:

1.打开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生字,拼一拼,记一记。

……(省略识字过程)

3、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指生把整首诗读正确。

4、老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老师读得好,是有窍门的,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

5、课件出示:带停顿现的古诗。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古诗,再指生朗读。

片段二:

1、出示第一行诗,指一生读。

师:这句诗里诗人写了什么景物呢?

你们知道泉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泉眼图,看,这冒着泉水的地方就叫泉眼。

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是怎么流的?(无声、细)

师:看,这就是泉水的细流,课件出示细流图。

师:这细细的泉水悄悄地流,没有声音,多安静呀!谁能读出这种静?(指生读,女同学试读。)

师:这细细的泉水慢慢地流,不急也不抢,真轻柔呀!谁能读出这种轻?(指生读,男同学试读。)

这细细的泉水可是泉眼妈妈的宝宝呀,宝宝要出门了,妈妈心里多么舍不得呀,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泉水妈妈的不舍?(板书:惜)谁能读出这种不舍?(指生读,全班齐读。)

初读阶段,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圈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品读阶段,我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一节课,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把握重点,灵活识字,规范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的重要目标。本课时要求学生会认“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由于多数生字字形较为复杂,所以在识字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努力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从看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说识字好方法,到读准词语,最后生字回归诗文认读,每一个步骤都能扎扎实实地去落实。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领悟生字的特点。

教学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七个生字,自己拼一拼,记一记。

2、课件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

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会读了吗?

指生拼读生字,老师强调“流”的.声母是“l”,不要读出“niu”

3 、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开小火车拼读。

4、交流识字方法: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说到哪个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泉”字是象形字,古人看到水从山洞里流出来,就创造了“泉”字,本义就是泉水。

(2)课件出示“爱”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喜爱、友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一句话。

(3)学生能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如:墙角、羊角、牛角、衣角。

5、课件出示词语:泉眼、细流、树阴、喜爱、晴天、柔和、荷叶、露出、爱惜。

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6、课件出示古诗。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

本课时要求学生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生字。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五个生字的教学应该有主次之分。在写字教学中,我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提醒大家注意字的写法,学生能抓住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的关键笔画去观察,对字的写法掌握较好。节省出来的时间,我用来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两个字“树、爱”的书写,并给与了学生充分书写的时间,不让写字流于形式。

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5个会写字。

师:同学们,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书写的5个生字,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写字经验基础上指出:

“尖”注意上面不是“小”,第一笔是竖不带钩。

“无”的竖弯钩要甩出去,竖写在竖中线上。

“角”上小下大,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2、师重点指导:

师:树和爱这两个字比较复杂,我们重点来学习。师边讲解边示范。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较为瘦长,横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爱”上中下结构,爪字头小,秃宝盖扁宽,友的撇捺舒展。

3、学生执笔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存在的不足:

1、这堂课教学设计到位,但由于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导致学生对诗句的品读少了,在关键问题的回答上的也浅了,所以课堂的亮点和精彩点没有生成。

2、想象环节的设计处理欠机智。如:从这个“立”字,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蜻蜓?当有学生谈到:这是一只在休息的小蜻蜓,它正立在荷叶上欣赏小池的美景呢!此时,我应该放大对这位学生的鼓励,并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小蜻蜓和荷叶会悄悄地说些什么呢?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又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以上是我执教古诗《小池》后自己的反思,在新教材的教学上,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次研讨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学无止境,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上能再接再厉,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小池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会有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绘。

2、课件出示小荷塘画面。我们一起看看屏幕,看看课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那么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学习生字。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昔认读那么老师给它加个竖心旁惜你还认识它吗?你还能给昔加什么偏旁?

(2)同样方法学习廷和蜓。

(3)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1)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1)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2)学生练读,男女比赛读。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指名读,赛读。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哪为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因为只有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8、指名反复朗读,指导读出语气

9、全班朗读。

10、有感情的朗读小诗。

四、总结: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 惜

树阴 爱

小荷 露

蜻蜓 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朗读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古诗。

2、总结说说古诗大意。

3、齐读古诗。

二、老师范读,想象诗境

1、老师配乐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3、把你想象到的用你手中的笔画下来,看谁画得最美。

三、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在理解诗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全班背诵。

3、指名背诵。

4、结合刚才画的图,边听音乐边被动古诗,体会这首诗描写的妙处。

5、总结:这首诗,诗人选择一个小小的水池,写了四种自然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显示出初夏时节小池的蓬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找一找杨万里的诗背一背。

3、完成课后练习题,查找相关花的资料。

小池说课稿【篇5】

>教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池 惜 阴 照 晴 爱 露 立 2.想象诗中所描写情景,体会意境,增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4.默写该古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词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见到小池美景时流露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3.感受语言精练之美

(三)教学对象:高级班

(四)学时设计:2学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文稿 图片 诗人相关资料 相关音频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展示美丽大自然的录像片段) 看看这和谐的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勃,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 们的笔来赞美大自然的万物.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片上都看到了什么啊? 揭题 由图片点出题目> 同时教生词读音chí 翘舌音 (2)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延秀.吉州吉水人(今属江西).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3)课堂讨论

谁去过荷塘游玩的经历?有没有注意到四季时的不同景色 (15分钟) 2.生字讲解

展示荷塘图片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 (小池塘,泉眼,树阴,荷叶,蜻蜓 ) 板书本课生字: 池 惜 阴 照 晴 爱 露 立 池--chí----池塘 我家有个池塘 惜-xī---珍惜 我们要珍惜时间 阴---yīn--阴天 今天是阴天 照--zhào--照镜子 她爱照镜子 晴--qíng---晴天 今天是晴天 爱--ài--热爱--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露--lù--露珠 今天早上我看到露珠了 立--lì--站立 (课件展示每个字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组词,造句,练习2分钟) 3.展示课件图片"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教师指着图片泉眼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泉眼") 仔细观察泉眼水怎样流出来?(引出"惜细流") 细细听听,有声音吗? (引出"无声") 同时教读音,运用组词造句的方法教写生字

板书古诗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 自由练习 个别读 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的真好,你们瞧,今天阳光和煦,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是不是啊? (展示课件图片"柔和的阳光") 4.引出"晴 柔",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由练习可组词造句) 5.展示"树阴映水"图片 (1)学习生字 阴

(2)观察图片 树荫在哪里?映在水面上 引出: 照 翘舌 (3)此时板书第二句"树阴照水爱晴柔" 同桌练习朗读前两句古诗

过渡:老师: 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绿 树在斜阳照耀将树影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然后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6.展示"蜻蜓立荷"的图片

(1)老师提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初夏 夏季才有荷叶蜻蜓,而荷花刚露尖角说明夏天刚到) (2)引出生字:露 立

(3)板书后两句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学生表演,怎样的姿势叫"露 " "立"? 7.朗读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自由练习 (2)组织背诵 8.课堂练习

(1)生字练习: 为下面生字注音,并重新组词

阴 --( ) 立--( ) 爱---( ) 露 ----( ) 池---( ) 惜---( ) 晴---( ) (2)背诵比赛:"比比谁背得好" (七)课堂延伸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景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当然,大自然更期待我们去保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多.现在让我们自由讨论一下你们都见过那些美景?

(八) 课后作业 1.练习生字 2.背诵古诗

3.课后自己找各地或校园美景写一篇简单的文章 附: 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 ---音乐 视频

②荷塘图片---生字教学 ③作者简介

④图片"细小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 ⑤图片"柔和的阳光" ⑥"树阴映水"图片

⑦蜻蜓立荷"的图片

⑧课堂练习 ⑨课堂延伸:相关自然美景的视频 (以上纯属理论数量,实际数量以作品为准) 2.关键技术:灵活运用 ppt教学

3.教学感受: 自然美景无国界,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外国 留学生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美景的无限魅力.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汉字的读音,书写(如:晴 照 露)是他们的一个难点.因此通过 ppt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古诗生字更为有趣,易于被接受,便于他们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汉语水平的提高.

小池说课稿【篇6】

一、音乐激情,创设情境。

1.(《春天在哪里》音乐起,教师随着音乐轻微晃动头部,音乐渐弱)

师:这是小朋友很喜欢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春姑娘来了,她唤醒了山林,唤醒了红花,唤醒了绿草,唤醒了湖水,也唤醒了门前屋后的小池塘。(点击课件,出现小池塘画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第三课《小池塘》。让我们响亮地跟苏醒过来的小池塘打个招呼。来,一起读。(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3.整体感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说美丽的小池塘像什么?

4.过渡:为什么说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呢?

二、品读感悟美丽的小池塘。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明亮”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小池塘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眼睛?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几遍。

2.指名回答。(板书:明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名读。交流要点:

第一句:(1)、指名读。

(2)、你能学着春风姐姐那样吹一口气吗?

(3)、为什么春风姐姐要轻轻吹气呢?

(4)、谁能把这句话读得让人如沐春风?指名读。

第二句:(1)、指名读。

(2)、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吗?(抓住“一闪一闪”、“明亮”)

睡了一个冬天的小池塘,终于可以伸伸胳膊,伸伸腿了,多高兴啊!

(3)、谁来做一做这个活泼明亮的小池塘,读读这句?

第三句:(1)、指名读。

(2)、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说小池塘像明亮的大眼睛了吗?

(3)、指名读。

4.教师:小池塘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荡,多美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的这个美丽画面,赶快打开书自由读一读:大声读、轻声读、自己读、同桌读都可以,看一看,谁的表情里小池塘最美?谁的声音里小池塘最美?

5.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价:

读得真好,多么温柔的春风姑娘啊!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只大眼睛十分明亮;

仿佛看见你伸了个懒腰。懒洋洋的。

“一闪一闪”读得太平,没有起伏/师:看老师的手(做一闪一闪的手势),闪起来,眼睛才会亮。

真是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有精神;

6.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小朋友读得真好,我真的看到了一个清清的小池塘,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美丽”

1.教师:在这只明亮的“大眼睛”里,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理解“倒映”,课件展示图画:小池塘很清澈、很平静,多像一面镜子啊!很多东西都能在水面上映出来:上面有一个;水中有一个倒过来的。这就是——“倒映”。

3.小池塘里倒映着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书,把相关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自己读、思、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回答。

4.交流,边读边想象,把句子读通畅、读出感情。

(1)白云:为什么说像一群白鹅?读好“一群”,感受云之多,云的颜色。

(2)太阳:抓住“鲜红”,感受颜色美。

(3)月牙:月牙还像什么?为什么这里比作“小船”?

小池说课稿【篇7】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体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体会小池的小而美。

教学难点:学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

一、西湖荷花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引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会西湖的“大”。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均为杨万里的作品,取景一大一小,心境一开阔明朗一淡然喜悦,故以前者之“大”反衬后者之“小”,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出示小池图片(无景),对比小池和西湖。

(设计意图:先抑后扬,体会小池的平凡。)

四、多种方式诵《小池》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如此平凡的小池,如何让诗人写诗赞颂?)

五、抓住“惜”和“爱”两个关键字,依托“细流”和“树荫”两个意象体会首联、颔联。

(设计意图:体会平凡中的美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爱。)

六、生在空白小池中绘画。

(设计意图:颈联、尾联画面感极强,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小荷与蜻蜓相互依偎的画面。同时让学生体会在平凡之处发现美,创造美的感受。)

七、说说喜欢西湖还是小池。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诗人在创作这两首诗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借这个问题,学生深入理解小池平凡却细致的美。)

小池说课稿【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了解诗文的意思。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初步感受初夏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出示挂图说图意。

1、学生观察挂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图意。(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还能加上什么词,让句子更优美一些呢?

二、借助拼音读诗文。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美丽小池的呢?(板书课题;请已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背诗文。)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简介作者)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平舌头音、翘舌音和后鼻音。(自由读、个人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读诗文。(出示诗歌于小黑板)

1、打着拍子初读诗句,大致了解诗的大意。

⑴、划出诗的朗读节奏。(学生说,老师划。)

⑵、分析诗的平仄。(学生说,老师划。)

⑶、根据平仄,打着拍子读诗。(自由读、个人读、齐读。)

⑷、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小池?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池?(自由发言)

2、手舞足蹈读诗句,简单了解诗意。

⑴、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上动作朗读诗文。(自由练习、个人表演。)

⑵、通过表演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配合动作表演,自由发言,并根据理解,认清“声”“惜”“晴”“角”的字形,以免与同音字混淆。)

⑶、这么美妙的景致,我们该怎么读出呢?(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3、闭着眼睛读诗句,想象诗的意境。

⑴、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出一幅小池图。

⑵、学生闭着眼睛配乐读,在脑子里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小池。

⑶、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脑海里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池?我们怎么做才能一直拥有这样美丽的小池样?

4、拿起画笔画诗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⑴、学生交流:你觉得在你的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呢?为什么要画它。

⑵、学生自由画出自己理解中的小池。

⑶、学生展示作品,指画吟诗。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读生字卡上的生字,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五、拓展阅读

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注音),学生齐读。

六、作业布置

1、把《小池》背给爸爸、妈妈听。

2、默写古诗。

板书:

小 池

杨万里

(教学挂图)

泉眼 细流 树阴 小荷 蜻蜓

小池说课稿【篇9】

《小池》微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直观性教学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时间 15分钟微课堂

五、教学适用对象 一年级学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美丽的荷花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多美丽的荷花吧,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它。例如:周敦颐先生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小池》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古诗《小池》。那对于诗人杨万里你了解多少呢? (作者简介)杨万里

南宋诗人,他一生写过2万多首诗,保留到现在的有4200多首。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

1.同学们,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泉眼、树阴、生机盎然的荷花、小小的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下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对,(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爱指喜欢,谁喜欢谁呢?树荫倒映在水面,像是爱恋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3)这样柔和的美景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要读出柔美、喜爱……) (4)同学们读得不错,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后两句,小荷指刚刚出水的嫩荷叶,尖尖指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荷叶才在水面上露出尖尖的小角。早有蜻蜓飞来落在它上面。多么和谐友爱的画面啊!一个“立”字更生动,形象,能体现出蜻蜓的可爱。快看!小蜻蜓飞过来了!同学们再带着高兴、欣喜的感觉读一读吧!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整首诗。

三、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四、课后收集

1 收集描写荷花的古诗; 2 画一画诗中的美景。

小池说课稿【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意思。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

1、小朋友,春姑娘就要悄悄地离开我们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古诗来向春姑娘告别?

(指名背诗《春晓》《村居》)

2、 在古诗里你从那些景物中看到了春姑娘的身影?

(自由说)

二、新诗教学

1、课题教学

① 今天我们再去欣赏另一首古诗,另一番风景,看看从中你又发现了谁的身影。

出示课题《小池》

(指名读,注意读准音)

② 从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问什么问题?

(指名说,池——三点水加“也”,和水有关;小池——小小的池塘; 可能诗歌会写池塘的景物;

小小的池塘中有哪些景物呢?)

③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哪些景物呢?(指名说)

④ 不知道你的想法和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一样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古诗吧!

2、 古诗教学

(1)、整体感知

①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指导学法)

② 指名读古诗。

③ 通过读这首小诗你知道大诗人杨万里写了小小池塘中的哪些景物呢?

(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④ 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树阴——树的阴影;小荷——小小的荷花/叶;细流——细细的流水等)

⑤ 从这些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到了谁的身影?

(夏日)

(2)、体会诗意,指导朗读

① 这样四种景物不知道凑成了怎样一幅夏日美景图,想看吗?让我们走进这首小诗读一读,体会体会吧 !(齐读诗歌)

② 出示生字:惜、晴、柔 (认读,说说你的发现,指导识字法)

a:你能用“惜”说个词吗?(可惜,爱惜等 板书 惜)

b:平时,我们应该爱惜什么?(指名说)

c:泉眼也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教师边讲边画简笔画)这样的泉水应该怎样画?(自由说,细一点,轻一点)

d:这样轻柔,这样宁静的泉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吧!(读首联,你觉得怎样读?)

e: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

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板画 板书 照)

f 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把这柔柔的池水,这静静的景色读出来!(读首联含联,自由读,指名读)

③ (齐读颈联尾联)请你一边读一边用你的左手作小荷,右手作蜻蜓,把这番景象表演出来。

a:小荷,你为什么把五个小手指都捏在一起啊?(尖尖角)

b:小荷,你为什么从“水面”下慢慢长出来啊?(露,板书。让我们的小荷一起来露露它的尖尖角吧!)

c:蜻蜓,你为什么只用你的“脚尖”轻轻地碰着小荷啊?

(根据学生说的板画)

d:多可爱的小荷,多可爱的蜻蜓啊。让我们看着板书一起读一读吧!(读)

e:当你走进花园的时候……

出示 才露 ,早有 。(仿说)

而,夏天的时候,我们走进小池我们看到了

读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还看到

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背诵诗歌,体会意境

① 多美的景色啊,多美的池塘啊,多美的夏天啊,小朋友,赶紧用你甜美的声音背一背它吧!(自由背诗)

② (指名背)其他小朋友闭上眼想象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拓展

小朋友,夏日小池的美景还有好多好多呢!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去体会一下吧.(展示图片 欣赏)

动动你的小笔写写你眼中的美景,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对称说课稿精选


教师的发言重在引导和梳理,教案可以确定教师教学步骤,在写教案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幼儿教师教育网收集并整理了“对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对称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学习这部分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弱的具体学情,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度(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重难点,停顿)

(为了更好的达成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借助多媒体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流程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

1. 感受对称美,激发学习情趣。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呢?上课伊始,我充分借助多媒体,将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美丽轴对称图片带入课堂,(播放教学视频)优美音乐、精美画面以及教师激情解说,将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提出疑问:(播放)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轴对称图形。

探究特征

学生在美中的提出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此我借助多媒体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由对称物体到对称图形

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具有同样特征的三幅实物图,然后将实物图描画下来得到图形。此时学生产生疑问,得到的平面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2)探究特征

于是学生想办法动手折这三幅平面图形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平面图形是否是对称的?使学生初步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我用多媒体演示三幅平面图的对折过程(播放),再一次让学生深刻感知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顺利的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认识了对称轴。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辨别轴对称图形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然后借助多媒体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折,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五边形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像可以有多种对折方法。

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学生先动手尝试判断,之后课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激情创作

学习到此,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音乐,为学生创造做轴对称图形的良好氛围,孩子们激情创作的画面将课堂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画轴对称图形。

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之后我利用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归纳出找对应点和连线两大步骤。 如果此过程只说不演示则太空洞、太抽象,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四.总结

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收获再次欣赏课始精美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说出在此欣赏图片的感受,之后我提炼性的总结,使学生将视野延伸到生活当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创造美的欲望!

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的轴对称现象变得具体,将静态的轴对称图形以动态演示、验证,从而高效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美得情境中快乐学习!

对称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小节p68页《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如观察、剪一剪、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能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对称。让学生欣赏蜻蜓、蝴蝶、脸谱等常见的对称图形。并动画演示对称,初步对称。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知道对称图形的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三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四个活动, 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画一 画”,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同时画出对称轴。

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三、说学法指导。

本课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自主活动中求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一)引趣激情,导入新课。(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三)综合练习,加深认识。(四)拓展知识,发展思维。

五、有待探讨之处

第一个困惑:关于对称轴是用虚线还是实线?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争论比较大,本册教材上是用虚线,而到了高段,两种线都可以。于是我请教了几个在小数教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坛上的朋友,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意见并不统一,但都认为对称轴不是真实的线,是人们为了方便找出对称点以便作出图形虚拟的,而初中八年级的教科书上也是以虚线的形式出现的。当然,论坛上的交流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但也是一种思路的启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虚线,因此在教学时还是以教材为准,认为是虚线。

第二个困惑的是,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不是对称图形?

这个争论也比较大,我在这节课上正好没碰到,但在练习和检测中还是碰到了。如果只看外形,它是一个标准的圆,那么它就是对称图形,但若看里面的图案,则又不对称了。很困惑,请各位同事指点!

对称说课稿(篇3)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轴对称图形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脸谱等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实际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剪刀、彩纸和笔,我能用他们给大家带来新的朋友,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大家稍等一会儿,老师就把他请出来。

师:大家看,他来了。(把小女孩打开)猜猜他是谁?(小女孩)

师:我再请来一位好朋友(剪热带鱼),看(贴在黑板上)。老师这还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知道老师剪出的这些朋友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师:我们怎么知道他的两边是不是一样呢?(生可能答:将图形对折。)

师:看前面,能看到另一面吗?反过来这面呢?这两边哪一边也不多,哪一边也不少,这就说明这两边是完全重合的,我们就说这两边是对称的。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轴对称图形的世界,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也想来剪一剪。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让你们也剪一个轴对称图形。不过动手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想一想,你打算剪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剪呢?(生思考)

师:很多同学都想出了自己的方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

师:对,要先画下来整个图形吗?

生:要先画下来图形的一半。

师:老师的想法也和大家的一样。我们要剪花街先画下滑的一半,要剪树叶就画下树叶的一半。我们看谁剪的轴对称图形最与众不同,速度还很快。如果你剪得很认真,老师就奖励你一颗五角星。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开始。

(生动手剪,师边巡视指导边发五角星。)

师:老师看到了,许多同学都剪好了。那你怎么样让大家知道你剪得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可能答:把它对折一下,看看他的两边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说得好,现在就让我们同桌互相检验一下看看他剪得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不是,请帮他修改一下。(同桌间互相检验)

展示生成资源:

师:好。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了,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让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全部展开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剪出这么多各式各样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老师真为您们感到骄傲。你最喜欢哪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虽然你们剪得轴对称图形的形状不一样,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找到了吗?

师:这条折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生:是直直的线。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么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直的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板演画对称轴的过程),画对称很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画直。

师:你说得很对,想要画直,就要用到什么呀?

生:直尺。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要注意的吗?

生:要化成虚线。

师:对。同学们再来看看它的上下两边,因为对称轴是经过折痕的直直的线,我们画的时候还要再出点头。现在老师把我刚剪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下来。请你帮老师看一下,老师画得对吗不对。(师范画用动作提示学生要用尺)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有几个小图形知道你们表现得这出色,也想来祝贺你们呢?快从信封里把他们请出来吧,摆到桌子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

师:刚才我们是用眼睛观察的方法判断的,虽然这种方法很快,也很直观,但不一定很准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生:对着的方法来检验。

师:那我们快动手检验一下吧。(生动手操作)

师:好,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蜻蜓(课件演示对折过程),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那就请你把它放回信封里。依次对蝴蝶、脸谱和树叶进行验证。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很快就放好了。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在生活中,还有好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举例子吗?

师:正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谁还能举例子。(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能举出这么多例子,说明你们平时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下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

(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生的答案)你的答案和他的一样吗?

师:那我们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画正。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它可不止有一条对称轴呢?请仔细看看。(学生观察)

师:你可以用老师刚才奖励你的五角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找到五角星的几条对称轴,都在哪里。也可以同桌之间合作寻找。(动手操作)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还有同学到了5条对称轴。(课件演示)

师:通过找五角星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他可能左右对称,也可能是上下对称,也有可能是斜着对称。所以我们判断轴对称图形或对称轴时,可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

师: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给1画对称轴呢?

2、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和轴对称图形交上好朋友了。下面做咱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最后来欣赏一下美丽轴对称图形。

4、欣赏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希望你们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在大千世界里发现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7个方面)

1、说课内容

新课标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A.通过折、剪、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C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⑵、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5.教学重点:

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⑵、能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6、教学难点: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7、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⑴、多媒体课件

⑵、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等

学具准备:⑴、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纸片

⑵、剪刀等

二、说教法:

⑴.设疑诱导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多媒体教学法——把知识化难为易

⑶.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学习变得简单明了

三、说学法:

⑴、观察发现法——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⑵、动手操作法——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⑶、分组讨论法——在探索中理解问题

⑷、表演法——在实践中内化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5分钟)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4分钟)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6分钟)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10分钟)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10分钟)

(六)课堂小结,再赏美丽(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 (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4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注意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基本的感知,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6分钟)

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教师板书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大胆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获取新的知识。】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10分钟)

1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分组讨论:平行四边行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学会应用新知。】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10分钟)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3、看图回答。(出示课件)

4、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比较美?为什么?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以及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设问: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下面我们在一起来看一看课前的轴对称图形,好不好?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时间回顾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作业设计师

1、动手:用你获得的知识设计一个优美的图案

2、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为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

边的图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

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这个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它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

对称说课稿(篇5)

各位专家、领导、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的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标准”实质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本节课刚好体验了这一点, “生活中的轴对称”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的形成,采用实验发现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倒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

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分析(配课件)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1、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和p67页中图9.1.1,欣赏现实中轴对称图形.观察特征(每一个图形的两部分是不是相同?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的一模一样?那些图比较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目的:新课程比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引起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一种培养。也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先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表看法,图形美在哪里?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由若干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设计目的:大胆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创新精神,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指出那些美的图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部分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对称轴有了基本的感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由老师示范剪出一个图形,之后大家自由发挥想像,剪出图案.由展示的图片和同学们剪出的图案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加深理解概念.

我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能满足于一个现成图形的结论,而要有一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精神,要注意问题的一般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的剪拼能力煅炼,对今后学习图形是有帮助的。

5、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进一步指导学生折圆,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它的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与同学们共同分析课本p68页的图形。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越多越好.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

2.英语中的26个字母那些是轴对称图形?看谁又快又准确.那数学中的数字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3. p70剪正五角星,

思考:这种剪正五角星的方法,其中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

我认为新课改并不意味着不要练习,而是要改变繁、难、偏、旧的习题,要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设计一些有体现基础而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七.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下写一篇100字以内的报告.喜欢设计的同学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带来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会课后探究新的问题,尝试解决更层次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例题

练习

对称轴的概念:

归纳小结

喜欢《渔家傲说课稿精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渔家傲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新渔家傲课件(锦集8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栏目小编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渔家傲课件”的所有重要资料,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2023-04-28 阅读全文
  • 陈涉世家说课稿精选(8篇) 老师在开展教学前一般都需要提前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一份精美的教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陈涉世家说课稿,供您参考,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3-13 阅读全文
  • 马说课稿说课稿(精选7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3-27 阅读全文
  • bpmf说课稿精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其中有苦也有乐,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的“bpmf说课稿”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4-02 阅读全文
  • 体育课说课稿精选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课堂之中的节奏要求。写好教案,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给您分享“体育课说课稿”相关主题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04-13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栏目小编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渔家傲课件”的所有重要资料,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2023-04-28 阅读全文

老师在开展教学前一般都需要提前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一份精美的教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陈涉世家说课稿,供您参考,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23-03-13 阅读全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3-27 阅读全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其中有苦也有乐,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的“bpmf说课稿”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4-02 阅读全文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课堂之中的节奏要求。写好教案,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给您分享“体育课说课稿”相关主题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04-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