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离骚读后感12篇

发布时间:2023-05-27

离骚读后感。

在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挑细选后,我们终于呈现最新的“离骚读后感”。作为精神食粮,读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读好书不仅是我们的兴趣爱好,更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类似于读书后感书名,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因此,我认为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作为自己思考的记录。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离骚读后感(篇1)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三是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四是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离骚读后感(篇2)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还开创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楚辞文学,他这样的文学造诣和斐然文采让人由衷佩服。

屈原也是一个洁身自好、坚守正道、主张变革、举贤纳谏、惩恶扬善、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他不善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和阿谀奉承,所以他一直壮志难酬、幽怨愁思、郁郁不得志。与此同时,因为与小人背道而驰、意见相左,屈原也一直受到了很多顽固派和邪恶家的排挤、诬陷、打压和欺辱,真真是郁闷、愤懑到了极点。

屈原更是一个爱国爱民、心怀天下的伟大英雄,他在汨罗江的决绝一跳成为了人们永久的悲痛,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也成为了人们纪念他、歌颂他、缅怀他的传统节日。

《离骚》是屈原发自内心的倾泄和控诉,他用这首激情昂扬的诗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来告诫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天下为公的君子。

“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心中的忧患,所以他一直宣扬自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也一直想把民间的真实情况反映到朝堂之上去,奈何奸人阻碍,他的谏言得不到善用不说,还落得一个“众女妒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下场,这让他不得不感慨小人投机取巧、一反常规、扭曲事实、残害忠良、肆意妄为、苟且偷生的做派,也不得不控诉指责君王荒淫无度、治理无方的可恨行径。

对于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谗被疏远的遭遇屈原是委屈、心寒和不甘的,所以为了继续追求美德、保持高洁、献身正道、追求正义,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他这样高傲、自洁、自省、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品性足以担得起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追悼。

离骚读后感(篇3)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离骚读后感(篇4)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便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瞅后,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期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或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没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便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瞅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您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全部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全部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瞅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完全理解,可是,我却晓得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闻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离骚读后感(篇5)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后感(篇6)

心里,总觉得很不舒服。

一开始,看到屈原总是戴着揽茝,蕙纕什么的,觉得他很伪娘(现在不那么认为了!)。还把本来就高高的帽子加高,总之觉得他一定是有一个怪癖的人……

可是,在我们读完,也翻译完课文之后,在老师给我们讲有关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时候,我被他的人格说深深的震撼了!

他刚刚开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所以将屈原贬职了。记得老师好像说《离骚》就是他在被贬时创作的。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另一首词(诗?),叫《渔父》,打算哪天拜读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们这些人都是不讲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会四处云游宣传自己的政治报复。只有屈原,就算楚怀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挤陷害他,他依旧对楚国忠心耿耿!

还有他的艺术成就。他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创造了楚辞体(也就是骚体),还开创了个人创作(以前像诗经都是没有作者的)。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屈原吧!

离骚读后感(篇7)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离骚读后感(篇8)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离骚读后感(篇9)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后感(篇10)

从迷醉中回过神来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我轻轻合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与屈原的《离骚》心中泛起层层漪涟久久不能平静。

从开始品读到结束我一直在想一个飘渺的问题——生与死。

曾听过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轰轰烈烈与永垂不朽而在于追求自我与超脱生死。说得好!司马迁不正是这样吗他在从容赴死与苟且偷生中毅然选择后者。为什么只为了那未完成的《史记》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夙愿。从受刑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超脱了生死。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这一句话正是对司马迁人生价值观最好的诠释。

此时此刻《史记》不仅是他的使命同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面对世俗的鄙夷与不解而不倒下。在写《史记》的同时他也走上了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征程。

同样面对生与死的问题屈原却选择了死。在国难当前人民受苦之际他带着无尽的悲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萧伯纳曾说过:生使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死却使人崭露锋芒。屈原爱国国家于他而言就是他的全部生命。为了国家他可以忽略一切包括生命。他深知自己独木难支但他却不想大厦倾倒所以他选择用文章来唤醒愚昧的统治者来结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可悲局面。但事与愿违于是他选择了死用生命来敲醒人们心中的沉睡的钟。

我知道屈原在选择死的时候已经读懂了生命。他的死映衬了愚昧的人的生他用生命来完成自己的职责。生命之花在那一瞬间开放人的价值在那一瞬间升华。

司马迁的生与屈原的死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前者用伟大的情操融入《史记》中永垂不朽;后者从容赴死用生命铸造了华夏民族铮铮铁骨使《离骚》成为千古绝唱。

他们同样看破生与死。他们同样不被世俗所了解一个难为俗人言一个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们同样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一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个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却殊途同归超脱了生与死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屈原奠定了前无古人的浪漫主义基础。

离骚读后感(篇11)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读后感(篇12)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

相关推荐

  • 断离舍读后感 请看以下小编为您收集的“断离舍读后感”相关内容,读完作品,你不仅会为作者的思绪而感动。此时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成读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2023-05-06 阅读全文
  • 心声读后感12篇 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股清泉一样,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的内心有了更多的生活感触。将从书中的领悟和见解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一篇读后感,该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栏目小编搜集了大量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心声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3-05-07 阅读全文
  • 棋王读后感12篇 学生掌握写作文的能力会很加分,通过写作文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深邃、更清晰。写作文的过程中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质量。如何在作文中全面的展现自己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棋王读后感12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棋王和他的儿子》这部电影。电影主要讲的是:围棋高...
    2023-05-17 阅读全文
  • 离骚的说课稿精选8篇 如何让教案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好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无限好奇心,身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经验不足的老师也能将课堂精进为系统化的课堂,以下内容是我们为您准备《离骚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5-03 阅读全文
  • 三字经读后感12篇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闲暇时刻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中满是感动。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具有内涵又很简明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认真整理了大量信息推出了这篇三字经读后感。...
    2023-04-29 阅读全文

请看以下小编为您收集的“断离舍读后感”相关内容,读完作品,你不仅会为作者的思绪而感动。此时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成读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2023-05-06 阅读全文

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股清泉一样,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的内心有了更多的生活感触。将从书中的领悟和见解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一篇读后感,该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栏目小编搜集了大量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心声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23-05-07 阅读全文

学生掌握写作文的能力会很加分,通过写作文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深邃、更清晰。写作文的过程中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质量。如何在作文中全面的展现自己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棋王读后感12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棋王和他的儿子》这部电影。电影主要讲的是:围棋高...

2023-05-17 阅读全文

如何让教案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好的教师往往能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无限好奇心,身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经验不足的老师也能将课堂精进为系统化的课堂,以下内容是我们为您准备《离骚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05-03 阅读全文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闲暇时刻拜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中满是感动。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具有内涵又很简明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认真整理了大量信息推出了这篇三字经读后感。...

2023-04-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