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新鸟课件实用7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鸟的天堂课件。

每位教师教课前必须认真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教案的内容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教案必须包含哪些要素?如果您对“鸟课件”感到好奇,那么推荐您阅读这篇网络文章,相信它会对您有所帮助!

鸟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鸟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学写毛笔字。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地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自我介绍。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习上述几个字。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4、反馈交流。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自己读一读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辅导。

4、反馈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三、教学第三题

1、学生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先让学生读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3)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3、独立作业 :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4、反馈交流。

5、课堂作业 :将题2和题3按练习要求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读题,想一想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在书上填写。

4、反馈交流。学生汇报作业 的完成情况,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最好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3、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三、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6)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3、自己练习朗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的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故事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学生按要求练习写导游词,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4、反馈交流。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

(2)教师小结。

鸟课件 篇3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鸟课件 篇4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三

鸟课件 篇5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鸟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鸟课件 篇7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喜欢《最新鸟课件实用7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鸟的天堂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3赤壁的课件(实用7篇) 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优秀的“赤壁的课件”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开学前,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地制定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每位老师都需用心考虑自己的教案。欢迎各位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22 阅读全文
  • 最新立夏课件(范本7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立夏课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活动时间:5月6日早上...
    2023-05-14 阅读全文
  • 最新教案两只鸟蛋课堂实录 十多年没有教过小学一年级了,新课改后的一年级课本第一次接触,一下有点不适应,没想到学校居然要我在全区教育局上公开示范课,这真是叫我挑战极限。说实话,一年级的语文课我真的不想开课,如果是高年级的语文课,...
    2021-10-25 阅读全文
  • [荐]两只小鸟教案课件7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两只小鸟教案课件”等专题内容。...
    2023-01-23 阅读全文
  • 最新乐器课件通用5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乐器课件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主题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
    2023-04-27 阅读全文

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优秀的“赤壁的课件”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开学前,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地制定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每位老师都需用心考虑自己的教案。欢迎各位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22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立夏课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活动时间:5月6日早上...

2023-05-14 阅读全文

十多年没有教过小学一年级了,新课改后的一年级课本第一次接触,一下有点不适应,没想到学校居然要我在全区教育局上公开示范课,这真是叫我挑战极限。说实话,一年级的语文课我真的不想开课,如果是高年级的语文课,...

2021-10-2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两只小鸟教案课件”等专题内容。...

2023-01-23 阅读全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乐器课件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主题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

2023-04-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