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教案精选

发布时间:2023-05-11

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了一些关于“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教案”的资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需要帮助的朋友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做好上课准备的工作,在编写时需要认真仔细,以免漏掉重要的内容。好的教案课件编写可以保证教学重点不被遗漏。

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教案 篇1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 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教案 篇2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

二、熟读,品味4~6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声誉。以下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1

步洪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三、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教师准备课件),同时思考问题,你觉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将重点转到4、5、6段

四、教师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三段语言美。思考问题:为什么这几段最美?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学生明确:清美柔和,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分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问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1、思考问题:第6段,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旧俗— —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xx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问题:教师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炼出或短或长的句子作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初学对联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对出一些佳句

五、阅读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

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

江泽民的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

7、联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

出示采莲的诗句:

采莲曲

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10、“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11、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13、教师配乐《汉宫秋月》朗诵朱自清散文《歌声》。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舟次中秋

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8、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⑴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⑵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⑶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⑷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⑸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⑹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⑺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⑻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9、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10、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12、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13、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14、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

[宋]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一茎孤引绿,双引共分红。

色奇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戏改:一茎亭亭孤引绿,灼灼双靥共分红。风送暗香波乱影,相思况复两心同。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向往,诱人探究。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 教 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指导: 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

(一)情景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简介背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

(三)精读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讲解。。。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 :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 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是第......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

(四)欣赏体味

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

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

1。 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明确:“羞涩” 本来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观地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

以下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 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 2。 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短文; 3。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小结。

五、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技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遨。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5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6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要怎么编写呢?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导航】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等。

2.如何读现代散文

一、披文入境,把握形象。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那么阅读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二、深入剖析,品味情感。一方面通过解读文章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形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生平际遇,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聚焦妙处,赏析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因文而异,就全文而言,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以小见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就是我们阅读鉴赏的重点。散文的精妙之处有时还体现在文章的局部,我们同样要作一番赏析。

四、反复诵读,咀嚼语言。现代优秀散文往往文情并茂,所谓“文”,即:“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所以反复吟咏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重要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迷糊( ) 蓊蓊( )郁郁 点缀( ) 羞涩( ) 袅( )娜( )脉脉( ) 酣( )眠 斑驳( ) 峭楞楞( ) 嬉( )游 惦( )着

梵( )婀( )玲 媛( )女 鷁( )首 桂棹( ) 纤( )腰 敛裾(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曲 ( ) ( ) 折 ( ) ( )

娜 ( ) ( ) 颤 ( ) ( )

脉 ( ) ( ) 参 ( ) ( )

纤 ( ) ( ) 处 ( ) ( )

差 ( ) ( ) ( )

(3)词义辨析:

幽僻 幽深

风致 丰姿

【文本研习】

参见《阳光课堂》P98“内容研读”和 “技巧品鉴”。

【迁移阅读】

(一)阅读训练

白水漈 朱自清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jì)。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①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飞烟而已。②从前所谓的“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③白光嬗(shàn变更)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④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形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1.文中漏掉一个句子:“当那空处,最是奇迹。”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个句子应插在哪一处?

答:

2.请从文中摘录“最是奇迹”的语句。

答:

3.文中画线的语句从亮度上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

答:

4.对文末写到的“幻网”,分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幻网”如同“雾谷”一样,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观。

B.“幻网”是作者对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观描绘。

C.“幻网”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妙用创作手法的创造。

D.“幻网”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观景象,实际上已融入了作者的体会和感受。

(二)阅读素材 莲之物语(一组诗文)

第一章

花,从来都是文人的所爱。

一千多年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了描写莲花最脍炙人口的句子。莲花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然而,最让她与众不同的,却是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她既有入世的执著,又有出世的清逸。若是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俗世污流中独善其身呢?

高洁之美,是莲的至美。

众荷喧哗 洛夫(中国台湾)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莲 泰戈尔(印度)冰心译

莲花开放的那天,我不自觉地心魂飘荡。

我的花篮空着,花儿我也没有去理睬。

不时地有一段忧愁来袭击我。

我从梦中惊起,觉得南风里有一阵奇香的芳踪。

这迷茫的温馨,使我想望得心痛,我觉得这仿佛是夏天渴望的气息,寻求圆满。

我那时不晓得它离我是那么近,而且是我的,这完美的温馨,还是在我自己心灵

的深处开放。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第二章

夏日盛开的花万朵,但莲是不与她们争的。她在池塘中独自宁静。路过的行人为之惊艳,她回以馨香;采莲的女子在池中嬉戏,她微笑注目;夜幕降临,月光作陪,她静静聆听那些睡不着的心事。多少年来,每到夏日的夜晚,当人们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总会想到荷塘边走一走,就像写下《荷塘月色》的散文家朱自清那样,看看那田田的叶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那也是莲的给予,在喧嚣的尘世里,慰藉疲惫茫然的心。

给予之美,是莲的高尚。

雨荷(节选)张晓风(中国台湾)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鹗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第三章

花有花的语言,花也有花的心事。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百花中唯莲独有,但或许,她也会因此而寂寞。你或许会说,看,那一池荷塘,有多少莲叶陪她舞蹈?然而,她却一直在等那一个人的回眸。为什么有人总是错过,在青涩的季节路过,或是在秋霜的时候来临,只是错过了那亭亭的时候。

永远,我等 余光中(中国台湾)

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

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

我又何惧?当我爱时

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

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

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池清芬

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

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

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

一念甄甄,见莲即见人

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

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

即满地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

仍是莲的灵魂

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

凡爱过的,远不遗忘。反受过伤的

永远有创伤。我的伤痕

红得惊心,烙莲花形

席慕蓉诗三篇

缘起

就在众荷之间

我把我的一生都

交付给你了

没有什么可以斟酌

可以来得及盘算

是的没有什么

可以由我们来安排的啊

在千层万层的莲叶之前

当你一回眸

有很多事情就从此决定了

在那样一个充满了

花香的午后

一个画荷的下午

在那个七月的午后

在新雨的荷前如果

如果你没有回头

我本来可以取任何一种题材

本来可以画成一张

完全不同的素描或是水彩

我的一生本来可以有

不同的遭逢如果

在新雨的荷前

你只是静静地走过

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如果

如果你没有回头

莲的心事

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西洲曲》节选 南朝梁 萧衍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一)甲B乙.荷叶→荷花→荷香→波痕丙A

(二)1.③处。

2.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形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

3.太薄了,又太细了。

4.D。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景物一旦写进文章,就戴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高考链接:

(1)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7

1、 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 ,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 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8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 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

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识图示。

⑻再次诵读第四段。

⑼作业:

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教学反思】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篇11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的教案精选6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为你呈上“荷塘月色的教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

第一课时

一、阅读准备

(一)课前“热身”

1、如果你曾有过登临山巅,听潮海岸,驻足月光下,漫步细雨中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么让人惬意试着把你某次亲身体验自然魅力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

2、我们总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缚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时候,受到生活琐事与思想感情的束缚和监狱束缚可能没什么两样试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没作业)时的感受与平时有何不同,是不是摆脱了烦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初5分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重温感受,并让一两位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带着一定的“感觉”进入阅读现实中总有教师感叹:作品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而实际上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多为人性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类似的经历与感受,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

(二)“还原”作者

介绍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有五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北大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师教书,工薪的一半寄往家里从《背影》中可知,当时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因贫困与庶母的原因,他与父亲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亲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后,父子的关系直没有缓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暂时摆脱了生活中的烦累与负担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少的说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设计思路:此处侧重在把作者“还原”为生活中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的人)

二、明确学习重点、阅读课文并尝试口头写作

(一)聚焦文本的写作特点

当朱自清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时候,他就是通过嗅觉来生动地描绘那一时刻荷香的特点:清新、幽微、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作者通过描绘,使读者看到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描绘,即调动你的眼耳鼻舌口等感官,捕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的感受(包括联想与想象),并对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描写

(设计思路:此环节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学习的重点为描绘,并且让学生了解描绘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从“作者如何描绘”的角度来阅读全文,阅读时要求将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并看看它们是通过哪种感觉来进行描绘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尽可能不要为讲课文而讲课文我在这里的定位是,利用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并掌握如何描绘)

(二)练习口头描绘

请学生就学校的某处园林,进行口头描绘,要求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表现出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和联想到的在学习全文并掌握了描绘的方法之后,再让大家用文字记录下来

(设计思路: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初步借鉴作品中描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又在于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大多数学生会在此环节表达受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即在表达时,通过主动阅读来寻求参照,从而为下一节课的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理解

(一)思考与评析

1、有诗人说“我是我看到的一切的统治者,我在那里的权利无人可以质疑”,这句话正讲出了我们平时的体验: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所见的景物往往是灰暗的;而心情愉快时,眼中的一切都是亮丽的所以说,作者描写时往往把所写之景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请从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描写时的心境,看看他是以怎样的感情色彩来描写荷塘月色的(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作者暂时摆脱了生活的负累与束缚,有着什么都可以不理的自由,享受独处的妙处,以宁静的心情来欣赏这荷塘与月色

(设计思路:让学生意识到“我的景物我做主”——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浸透着作者的主观寄托)

2、在那个满月的晚上,在清华园的荷塘边,朱自清欣赏到了哪些美景?请分别概括第四到第六段描写的主要对象

明确: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的里(上)面第五段主要写荷塘的月色第六段主要写月光下荷塘周围的树

(设计思路:我们知道,在这样写景抒情的散文里,每一个段落之所以成为段落,原则上是因为这个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方面来写的这一问题既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意识,又训练其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个问题作准备)

3、以第四段为例,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告诉我们的请你在阅读第四段时,使用如下所示的图表记录每种感觉的内容

明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组节及这些细节的来源,感受所描写的景物都是由具体的细节组成的,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器官捕捉到的这就比“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之类空泛的要求有效,同时,又让学生掌握到了文章的具体内容)

4、那么,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呢?换种说法,即朱自清又是怎样把自己丰富的感受构成画面,让读者也一同分享的呢?再以写“荷塘里(上)面”的第四段为例,请在本段找出作者描绘景物时用来连接不同细节的过渡性词句

明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层层的叶子中间”……“微风过处”(转静为动)……“这时候”……“叶子底下”通过这些过渡性语句,本段先后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动态的叶子和花、流水

(设计思路:学生进行描绘时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有内容,这已利用上一环节来学习;二是忽视对内容的有序组织,本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后一问题连缀的方式有多种,第

四段主要让学生认识过渡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平时行文,可以使用下面这些词语,它们会使你的读者保持方向感,如“挨着”“在前面”“在上方”“在左边”“在北方”“在里面”“附近”“雀……之间”,等等

而学习写“荷塘月色”的第五段细节间的连缀方式,则先从分析句子的主语着手,得出写月色的前两个细节,使用的分别是正面与侧面描写;接下来的三个细节,由“天上”的满月到“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再到“塘中的月色”,是由高到低,自远而近来组织的这里的连缀没有上一段的过渡性词句,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与顺序

通过第六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连缀细节的另一种方式:由整体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普遍:“荷塘周围”“都是树”;特殊:“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普遍:“树色一律是阴阴的”,像烟雾;特殊:“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段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第八段和第九段,在以前的高中课本是删除的,你对此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学生自己能作到的分析:①照应前文的自由:“什么都可以想”②对比:六朝时(老师要简介六朝在中国文化中繁华、社会风气开放等特点)热闹、风流的“嬉游”与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形成对比,更显当晚自由的可贵

(设计思路:在此,还可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另一个作用——丰富作品的内涵:由对纯自然的描写过渡到写相关的文化在写作上,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读文章的感受更为丰富)

6、至此,我们对作者感受与描写的细节、细节间的连缀方式以及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有了了解现在我们来探讨写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如何写出所写之物的特点,使描写的细节就像画在读者眼前一般同学们不难看出,课文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请举几例说明,使用“用什么比喻什么,写出了它什么特点”之句式

示例:“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明珠、星星和美人比喻零星的白花,写出了荷花的珍稀、鲜艳与美丽

另外,让学生通过与比喻的比较,了解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设计思路:在这里,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于词语的准确选用,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如想象与联想、换词比较或词语的“缺失”——去掉需品味的词语)

二、布置课外作业

写作实战的要求——

构思:想象你要描绘的自然景物(学校园林),记下用来描绘它的细节——形状、色彩、声音、气味、引发的联想等

写稿:先确定每一段所要描绘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此出发按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继续下去注意描写时设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修改:重读文章,看它是否准确地表现出了你要描绘的对象注意用词的准确添加或修改细节,使你的描绘更加清楚同时找出一些地方,添加过渡词语使空间关系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反思

以前教读《荷塘月色》,我总是注重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贴切的词语、比喻的修辞、排比的句法,体会文章所营造的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自这届高一开始,我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分析文章,实施教学我的教学思路是:从学习描绘入手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描绘方法,再用写作实践来加深对描绘的认识

记得为现代作文教学理论奠定基础的梁任公先生,在晚年对“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所作的总结里,认为“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但“思想清不清”和“理法对不对”,都是内容问题,内容决定结构基于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点上:一是让学生关注描写的内容(具体细节),二是让学生了解内容的组织(细节的连缀方式)其他则是为此“蓄势”或对此进行“拓展”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和完成这得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比如,为让学生体会到所写之景往往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我在设计写作日志时,就增加了“我们学校即将搬迁,希望大家用文字将学校的园林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即考虑到让学生描绘时浸透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自由──(苦闷)

4、小结:

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1、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⑴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⑵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⑶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2、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⑴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泻、浮、洗。

⑵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⑶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3、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总结:

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参( )差( )差( )别参( )见差( )劲人参( )差( )遣脉脉( )的流水山脉( )脉( )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 )地开着的

① nà ② 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① zhàn ② chàn

C、这是独处( )的妙处( )

① chù ② 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

① mò ② 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 。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5】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而《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二是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行解决。关于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以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以上是我对教材定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设定。下面来谈谈教学过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大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两个课时来讲析。

第一课时,我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结构的回环美,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经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三合一请学生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

最后是作业的布置。内容是: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如果说练习、作业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荷塘月色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看书本彩页部分的“近春园荷塘”,这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独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

二、解题——整体感知

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

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朗读PPT展示的字词。

蓊蓊郁郁(wěng)踱步(duó)袅娜(niǎonuó)霎时(shà)弥望(mí)倩影(qiàn)琐屑(xiè)脉脉(mò)独处(chú)参差(cēncī)

煤屑(xiè)敛裾(liǎnjū)

chǔ处理hé荷花qū曲折

处荷曲

chù处所hè负荷qǔ歌曲

mài脉络xiān纤细chàn颤动

脉纤颤

mò脉脉含情qiàn纤夫zhàn颤栗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荷塘——塘上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全文的“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4你能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交流探讨)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朗读全文,把握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4、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6段。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阅读文本,赏析艺术美。

他找到宁静了吗?

(一)鉴赏第四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1.下面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生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不错。在情感上还稍微欠缺,读本文应该带有怎样的情感?

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身处良辰美景,由衷感到“淡淡的.喜悦”。

2.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自己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课后第一题中的问题:本段中

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荷叶:田田,层层,亭亭,舞女的裙;荷花: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渺茫的歌声,不绝如缕;荷波:像闪电,霎时,凝碧,脉脉)——清幽、

朦胧、恬静的意境之美。

3.朱自清先生用了7句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毋庸置疑)

4.下面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谈谈你的理由。(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1)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亭亭的”、“一粒粒的明珠”、“层层的”、“密密的”、“脉脉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2)比喻: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相似点: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清香;喻体:渺茫的歌声;相似点: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本体:颤动;喻体:闪电;相似点:速度极快。

(3)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4)通感:顾名思义,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一种感觉一重美感,两种感觉就是双重美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①“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嗅觉—听觉。清香比作歌声,烘托环境的优雅和宁静。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

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听觉—视觉。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能举个例子吗?

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

(5)词语:“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6)小结:这一段视线是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齐读这一段吧。

(二)鉴赏第五段,重点体会动词的用法。

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朦胧淡雅)

2.月光是无形的,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交织的光和影)

3.找出本段中的动词:泻、浮、洗、画。可否改为“照”“升”

①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泻”字将月光写活,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泻”可否改为“照”或者“铺”?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有形而无声,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②“浮”可否改为“升”?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显出花更柔美,叶更飘渺的姿容。“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③“洗”,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④“画”,含有人为之作,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情趣,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练习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默默流水之上缕缕清香迎面。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中化无形为有形的例子?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但诗人们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2.只恐双蚱蜢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合铸青.玉案)愁的数量

4.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愁的味道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风”、“寒冷”、“孤独”,时间三分钟。

(四)诵读、鉴赏第6段(引入第2段对比阅读)

1、齐声朗读。

2、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提)

明确:

相同点: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点: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热闹了许多。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①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②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总之,叠字叠词的使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五)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六)探究文章的“线索”:行文线索:“物线”与“情线”交织

①“物线”(副线):“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背着手踱着”——赏荷、赏月——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

②“情线”(主线):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获得片刻宁静(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三、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4、5、6段

[荐]《荷塘月色》教案(汇总7篇)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荷塘月色》教案【篇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全文感知)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此环节目的: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⒈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⒉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设立此环节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⑵,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⑴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设立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⑴,落实能力目标⑴、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目标

(二)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四)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落实知识目标⑵

(五)小结

(六)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教案【篇2】

一、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文眼)。

二、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板书]: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板书]: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再如:

1、“……他滑滑的明亮着(视觉),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触觉)。(《绿》)

2、“……绿茸茸的草板(视觉),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听觉)”。(《长江三峡》)

总之,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5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如流水—流动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6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三、总结:

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地点

二、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三、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的二、五.

(二)背诵4-6三节

附注:全部板书布局: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文眼)

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二、荷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

色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三、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教案【篇3】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而《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二是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行解决。关于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以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以上是我对教材定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设定。下面来谈谈教学过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大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两个课时来讲析。

第一课时,我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结构的回环美,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经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三合一请学生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

最后是作业的布置。内容是: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如果说练习、作业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荷塘月色》教案【篇4】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荷塘月色》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荷塘月色》教案【篇6】

一、由回顾朱自清的生平及介绍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了一位能“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语)的诗人、散文家兼学者——朱自清。他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先生的这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此步教学也可放在早自)

(一)多媒体显示荷花及荷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美。

牐牻淌Σシ攀痉独识链糯,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牐犂识恋募记芍饕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牐

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多媒体展示)

肆姑盒减庾诺阕翰动霎时敛裾媛女纤腰

牐犛钠А⑤钶钣粲簟⒚滞、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选两个学生注音。

牐犆魅罚篶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n jū yuàn xiān

yōu pì wěng yù mí niǎo nuó wǎn níng bān bó

(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牐

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发言,教师总结:牐

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2.继续探寻:牐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三、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教案【篇7】

教学设想:

这是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课,应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将画面、文字、以及音乐有机地结合。《荷塘月色》全文笼上了朦胧、淡雅的韵味。因而,采用琵琶乐《春江花月夜》将使画面更显得诗情画意,仿佛伴着音乐漫步在荷塘边。在激活课堂气氛上,可采取组间竞争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

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们想起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灯片(2))

说来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会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马致远曾叹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如此萧索、凄绝的笔触来描写秋。而刘禹锡却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独有偶,陆游曾很狠地道“恶竹当须斩万竿”,而郑板桥却用一生一世的热情以诗以画来歌颂竹。这正是因为艺术家笔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欣赏荷塘美景,去追问作者的情怀。

二、点明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上课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写作背景

说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学生讲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灯片(4))

我们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生讲述时代背景)

四、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

写作背景往往支配着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与为了家人而暂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开篇就点明了“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调。(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线。

点拨:试想,当你遭遇不佳的成绩,当你受到朋友的误会,当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于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暂且地陶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终你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喜悦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确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学生找出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应的段落。)

五、重点分析第(4)(5)节

1、(出示幻灯片(6)(7))

请同学来配乐朗诵

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去想象,让咱们的思维跟着音乐跟着朗诵声去欣赏美景。

2、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请学生来描述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

4、根据课文,回答思考题。(采取组间竞争法)

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8))、(插入幻灯片(9))

(运用黑板给每小组打分)

5、语言的品味

(1)叠词的运用及作用

(让学生去掉叠词朗读)比较语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叠词有两大作用

A、有实观效应,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形象

B、富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2)关键词的品味(组间竞争,教师总结)

点缀:与“零星”相照应,写出花与叶子的和谐美。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白”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实指荷花的盛开状。赋予人的美感。

羞涩: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们想起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泻:与喻体“流水”相呼应,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进而还有一种对浓浓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质感。

浮:反映了水气与月色的交织,雾的轻柔,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绡来比较引导想象联想)

6、鉴赏

(出示幻灯片(10))

让学生来讲述画面的特征。

归纳:

(1)音律美(叠词)

(2)措辞美

(3)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4)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

(出示幻灯片(11))

六、忆江南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间。但陶醉是暂时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作者追忆起江南的采莲来了。(出示幻灯片(1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学生朗读该诗

2、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摆脱黑暗现实和置身宁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实,文章的结构就像一个圆圆的荷塘。从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与其说这是一篇美文,还毋宁说是朱先生的一次美丽的梦游。梦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现实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悦也是淡淡的。淡雅、朦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这样,景与情就形成了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咱们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结束。

七、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准确、形象、生动。我们在理解上,必须做到与语境相结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运用以前学过的置换法、比较法、删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们更注重用字,称之为炼字。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在,咱们也来试着去吟安几个字吧!

(出示幻灯片(13))

小试锋芒: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

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

提示:该诗描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学生运用情景设想,运用诗词对仗。

(采取小组竞争法)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3500字汇总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塘月色教学教案3500字汇总”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篇1)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 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看书本彩页部分的“近春园荷塘”,这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地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独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

二、解题——整体感知

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

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朗读PPT展示的字词。

蓊蓊郁郁(wěng)踱步(duó)袅娜(niǎonuó)霎时(shà)弥望(mí)倩影(qiàn)琐屑(xiè)脉脉(mò)独处(chú)参差(cēncī)

煤屑(xiè)敛裾(liǎnjū)

chǔ处理hé荷花qū曲折

处荷曲

chù处所hè负荷qǔ歌曲

mài脉络xiān纤细chàn颤动

脉纤颤

mò脉脉含情qiàn纤夫zhàn颤栗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荷塘——塘上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全文的“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眼”就是文章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4你能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交流探讨)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朗读全文,把握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4、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6段。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阅读文本,赏析艺术美。

他找到宁静了吗?

(一)鉴赏第四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1.下面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生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不错。在情感上还稍微欠缺,读本文应该带有怎样的情感?

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身处良辰美景,由衷感到“淡淡的.喜悦”。

2.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自己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课后第一题中的问题:本段中

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荷叶:田田,层层,亭亭,舞女的裙;荷花: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渺茫的歌声,不绝如缕;荷波:像闪电,霎时,凝碧,脉脉)——清幽、

朦胧、恬静的意境之美。

3.朱自清先生用了7句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毋庸置疑)

4.下面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对比分析,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谈谈你的理由。(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1)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亭亭的”、“一粒粒的明珠”、“层层的”、“密密的”、“脉脉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2)比喻: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点: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相似点: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清香;喻体:渺茫的歌声;相似点: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本体:颤动;喻体:闪电;相似点:速度极快。

(3)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4)通感:顾名思义,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一种感觉一重美感,两种感觉就是双重美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①“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嗅觉—听觉。清香比作歌声,烘托环境的优雅和宁静。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

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听觉—视觉。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能举个例子吗?

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

(5)词语:“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6)小结:这一段视线是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齐读这一段吧。

(二)鉴赏第五段,重点体会动词的用法。

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朦胧淡雅)

2.月光是无形的,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交织的光和影)

3.找出本段中的动词:泻、浮、洗、画。可否改为“照”“升”

①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泻”字将月光写活,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泻”可否改为“照”或者“铺”?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有形而无声,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②“浮”可否改为“升”?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显出花更柔美,叶更飘渺的姿容。“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③“洗”,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④“画”,含有人为之作,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与“倩影”搭配,表现出一种情趣,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练习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默默流水之上缕缕清香迎面。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中化无形为有形的例子?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但诗人们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2.只恐双蚱蜢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合铸青.玉案)愁的数量

4.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愁的味道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风”、“寒冷”、“孤独”,时间三分钟。

(四)诵读、鉴赏第6段(引入第2段对比阅读)

1、齐声朗读。

2、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提)

明确:

相同点: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点: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热闹了许多。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①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②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总之,叠字叠词的使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五)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六)探究文章的“线索”:行文线索:“物线”与“情线”交织

①“物线”(副线):“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背着手踱着”——赏荷、赏月——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

②“情线”(主线):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获得片刻宁静(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三、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4、5、6段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篇3)

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所设的五个必修模块,要在高一、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任务很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是高中课改实验区教师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最近在宁夏银川二中举办的“高中新课程‘聚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课,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一课时引领学生解读《荷塘月色》,给人以较大的启发。

陈隽老师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2、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3、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打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句的反面评论,结合评论,引导学生赏析。然后以“我看《荷塘月色》”为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自然引入对文章意境美的品读,接着又让学生思考:

1、作者描写了荷塘中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如果只写美景,其他就可删除了,但这样行吗?引导学生从4~6段出发,探讨作者的人格魅力。

2、作者笔下有很多的景可以写,但他为什么只写荷塘?

纳春燕老师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入,在屏幕上打出几幅荷花图,师生共同背诵描写荷花的有关诗句,思考:

1、从题目看,文章主要写什么景?

2、找出直接与题目相对应的写景段落。接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其中,对第四段、第五段进行仔细鉴赏,然后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历程。思考:写这篇文章时,朱自清才29岁,但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前途无量,他为何如此惆怅和苦闷?你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张强老师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荷与月为主线走近中国知识分子的诗性家园。

2、通过重点语言的品味,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导入新课:

1、《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大家看看文中都写了什么景。

2、古诗文中写荷与月的很多,请回忆一些背一背。

3、在这些古诗文里荷与月有什么意味呢?

教师小结后引导学生思考:

1、朱自清有深厚的诗学功底,他借荷与月来抒情,文中除了荷与月本身的文化意蕴外,还表达了什么特殊的情感?

2、找出表现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矛盾?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月下的荷塘有哪些景?哪个最难写?在《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没写荷和月的文字,过去编者曾删去了,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并讨论删得是否有道理。

这三节研讨课对实施高中新课程具有以下启示:

1、突出一点,带动全篇:

这三位教师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解读《荷塘月色》的全部内容,而是突出一点,带动全文。他们或是引领学生通过驳斥对朱自清景物描写的反面评论,引入赏析文章关于荷塘中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从而体味作者的人格魅力;或是引领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或是引领学生重点解读作者以荷与月为抒情对象的特殊用意,走近作者,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这三节课,让每一位观摩者深入地体会到,只要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以释放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摒弃过去的烦琐讲析,不求深、细、透,还原语文的整体美感与生动形象,就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解读好课文,还可以还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空间。

2、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切合高中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新课程非常重视发掘人的潜能和个性。三位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均切合新课程的这个要求,因而课堂效果较好。陈隽老师针对反面评论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纳春燕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具体的感受、认识;张强老师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他们无不把教学过程处理成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都殊途同归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获得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还学生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在课堂上教师定位要准确: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的方向,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三位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始终不忘引领,巧妙地融自己的感受于其中。课堂上,及时有效的小结启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准确的评价避免了天马行空般的随意解读。

4、要张扬教师的个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个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的话题正在热烈的讨论中。教师只有富有个性风格,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学生。陈隽老师的声音极富磁性,加之她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她带着感情的朗读,让大家如痴如醉,得到了美的享受。纳春燕老师的教学特色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揣摩文章的语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张强老师的教学特色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他尊重每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与文本相遇时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及时纠正学生标签式地评价作者的做法,鼓励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理解。

当然,这三节课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开展高中新课程,我们是在探索中前进,尚不能求全求完美,只希望遗憾少些再少些。

────────

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05期。

相信《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教案精选》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荷塘月色朱自清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荷塘月色教案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荷塘月色教案”等专题内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抽象思维和抽象认知也是教案当中的一部分,切忌死扣教案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关于荷塘月色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1-12 阅读全文
  •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声誉。以下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2023-04-16 阅读全文
  • 荷塘月色的教案精选6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为你呈上“荷塘月色的教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2023-04-07 阅读全文
  • 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听着这清新、动人的歌声,我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以前,儿子小时候的那一幅幅美丽画面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儿子小时...
    2021-02-03 阅读全文
  • 荷塘月色读后感(精选4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荷塘月色读后感”,作品是一部备受好评的经典作品。 记录下主要思想是梳理书籍知识、写出有价值读后感的基础,您觉得读后感写起来很困难复杂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19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荷塘月色教案”等专题内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抽象思维和抽象认知也是教案当中的一部分,切忌死扣教案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关于荷塘月色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01-12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声誉。以下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2023-04-16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意为你呈上“荷塘月色的教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2023-04-07 阅读全文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听着这清新、动人的歌声,我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以前,儿子小时候的那一幅幅美丽画面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儿子小时...

2021-02-03 阅读全文

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荷塘月色读后感”,作品是一部备受好评的经典作品。 记录下主要思想是梳理书籍知识、写出有价值读后感的基础,您觉得读后感写起来很困难复杂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