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3-04-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件。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个老师少不了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将小学数学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64人,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4、作为我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 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 2、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列车 ( )千米/时 ( )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 )分 (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质量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3)知道1千克=1000克。

(4)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5)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难在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3)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四、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2)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四、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以及估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进行口算。(2)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算法的提炼,将学习过的内容迁移到几百几十的加减中,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1-9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2)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91页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3.观察第92页情景图,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4.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第1、2、4题剩下的减法题和第5-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不是很想去春游吗?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同心协力扫除了一个个障碍,今天如果再能扫除一个障碍,去鸟岛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1.出示第93页情景图后,说一说已经掌握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2.学生提问题。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二(1)班和二(2)班上船后,还能上几人?(2)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选择的板书)2.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

2.练习十九1、2、4(剩下的减法题目)。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十九第七、八题。

(六)全课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6-97页的例

3、例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2)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数的百位是5,十位是8,个位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5个百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个数里有多少个十?

(二)探究新知。

例3 1.察第96页收集矿泉水瓶情景图,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80+340 3.学生自主探索180+340的计算方法。4.小组讨论交流180+340的计算方法。

5.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选择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7.尝试练习:第97页“做一做”

1、2题有关加法。例4 1.通过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得出:340-180 2.学生思考怎样计算340-180。3.小组交流、讨论340-180的方法。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5.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 6.尝试练习:第97“做一做”

1、2有关减法。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巩固练习练习二十1、3、4、5题。

(五)全课小结。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98页,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观察第98页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发现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2.让学生讨论小精灵提问题的意思从而引出估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估算。

3.谁能解决小精灵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解答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5.通过对各种估算的对比,学会合理估算。6.根据第98页图表,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7.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挑战赛 第98页做一做。

(四)联系实际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2.同桌同学讨论完成练习二十第7、8两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进货情况。

(五)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2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2.估算。792+186 587+412 629-348 436-247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180 360 450 340(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P103-104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三、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二)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三)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统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复式统计图的优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图,以及统计图的优点。(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的过程。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第一、第二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 小 兔 小 狗 小 牛 小 猫

只 数

(1)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只 数/ 种 类/ 项 目/ 小兔 小狗 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小结: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 类 1秒4秒 5秒-6秒 7秒-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十二3、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记记录单

种 类 轿 车 面 包 车 客 车 货 车

辆 数

(2)学生记录。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5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第三课时 整理复习

一、教学内容:

统计图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 数 种 类 性 别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男 生

女 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找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2)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5)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图形隐含的数学规律并将其表达出来。难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方法的提炼。

四、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

五、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P115例1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初步的观察、分析技能,找出循环变化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2)通过动手画一画、设计地面图案,培养学生运用新知及动手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创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每生一张白纸及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在上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蜡笔小新的图片吧!(课件逐一播放蕴涵循环变化规律的图片。)2.从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探索作画,揭示课题 1.创作图画

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也发现了这么多,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想动手来画一幅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画一幅跟这些画类似的画呢?

(请生作画,提醒学生可以用上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这些简单的图。)2.谈谈体会

同学画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真厉害,我们看(投影2、3幅学生创作图片)你能从同学们自己的图画中也找到一些规律吗? 3.揭示课题

同学们能在自己的画中运用规律,还能在别人的画中找到规律,真厉害!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学习《找规律》,想吗?(揭示课题《找规律》。)

(三)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自主探究(出示主题图)

我们看这幅图,这是蜡笔小新为自己家设计的墙面图案,你也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一些规律吗?(请生独自找一找。)2.交流规律

我们找到许多规律了吧!想不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规律?(想)我们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请生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3.汇报规律

能把小组交流的规律在全班也来交流交流吗?(请生交流规律。)4.教师总结,得出规律

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都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从横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行;把第二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三行;把第三行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四行。从竖的看,(课件演示)把第一列上面第一个移到最后,变成了第二列,下面几列都一样,每次移一个。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个规律?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循环变化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拓展图片

1.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你能补充下面一排是怎样排的吗?(请生画一画。)2.请生上讲台汇报(借助学具:四个图片),说说为什么这样补?那两排呢?

(五)课堂小结,提升规律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又找到了一种新的规律,叫„„(循环变化的规律)。(请四位同学上台演示)你能用这四位同学演示今天循环变化的规律吗?(请生演示)

(六)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1.基础练习

(1)(出示例1)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2)(出示“做一做”第一题)你能继续画下去吗?为什么这样画?

做了这两题,你想提醒大家什么?(看好规律再来画图)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一题)这是小新的最新设计,不过中间忘了一点,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应用练习

你也想为蜡笔小新设计一下墙面图案吗?请你挑选中的几个或自己喜欢的图形在白纸上设计一下,让同学们也能在你设计的图案中找到规律哦!

总复习(1)

一、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

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2.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3.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1)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9,8} 8 ÷1={7,1,8} 42 ÷6={7,4,6}

„„

(2)填空

21÷7=()48÷6=()72÷()=9 21÷()=7 4 8÷()=6 72÷9=()

„„

4.比一比谁最棒。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7 ×()> 8× 2()× 8 24÷()5.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2)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P119 第3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二、复习目标

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2.说一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二)巩固提升

1.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6 „„

(1)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2)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练习:8469=()+()+()5030=()+()+()+()4106 =()+()+()+()

2.动手拨一拨(教师口述万以内的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然后再读出来。)3.看实物图写出多位数。然后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4.数的写法

六千 写作____ 二千九百 写作____ 七百八十 写作____ 五千零六 写作____ 四千零九十三 写作____ 七千七百零三 写作____ 5.写出4208后面的三个数____、____、____ 写出8051前面的五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戏活动

说明活动要求:用学具中的数字卡片,在老师的口述下摆出多位数,比一比谁摆的又对又快。

(四)作业练习:

教材P119 第三题和P121第4、5、题,P123、P124第3、4、5、题。

总复习(3)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一)口算

1.完成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4.提问:

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二)估算

1.完成教材P121第8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3.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三)讲评作业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4)

一、复习内容:

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克、千克

1.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

(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二)巩固提升

1.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2.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三)游戏活动

1.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四)练习作业:

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3.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5)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2.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二)练习提升

1.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角、锐角、钝角。

3.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4.画出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5.说一说平移的移动方法。

(三)完成作业: 教材P121第11、12、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复习(6)解决问题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

(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

(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个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总复习(7)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5、题;P126第14、题,P127第15、16、题。

二、复习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能有规律的画出图形。

三、复习要点:

(一)复习统计。

1.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师提前二天布置学生收集本班同学跳绳的数据,填写P122第15题。2.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出提出问题,自己解决。3.完成教材P127第15、题。

(二)复习找规律。

1.图形规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找规律跟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学生说一说,3.你觉得我们这个学期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数字规律

从图形中找规律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

学生回顾后说 5.完成总复习练习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学生置疑: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关推荐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欢迎分享给你...
    2023-03-04 阅读全文
  • 六年级下册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我们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六年级下册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0-05 阅读全文
  •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栏目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敬请访问。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好的教案是教师的好帮手。通过教案可调整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样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12-21 阅读全文
  •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有能力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好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我们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22-12-15 阅读全文
  • [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请阅读,或许...
    2023-04-17 阅读全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大部分的教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欢迎分享给你...

2023-03-04 阅读全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我们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六年级下册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0-0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栏目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敬请访问。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好的教案是教师的好帮手。通过教案可调整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样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12-21 阅读全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有能力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好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我们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22-12-15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请阅读,或许...

2023-04-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