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原子构成说课稿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原子构成说课稿。

作为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我们在需要学会写好说课稿,为了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上来,我们都会选择提前准备一份有趣的说课稿,说课稿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幼儿园说课稿的准备,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原子构成说课稿精选(5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原子构成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C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将枣比做原子,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课后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P72 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质内部构成的奥秘的又一个阶段,对于微观粒子概念很抽象,课前我准备了充分的科学资料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缺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准备原子模型,二是没有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看到原子的内部构成。

原子构成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 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 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大约100年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 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子构成说课稿 篇3

课程标准:

1.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我将联系较大的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放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那么单一的看分子、原子,它们能不能分?这是课题2要探索的内容,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对他们来说较陌生的原子。我们也知道原子很小,那质量如何?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能初步建构起原子的结构模型,知道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及带电情况。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就是原子质量之比,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原子模型的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图示法、表格法来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采用数据表格,框架知识展示、公式书写的形式来教学。

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理论性知识,是最具化学学科专业性的知识,这些理论性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借助直白的语言,接近生活的例子,简单的实验来加以讲解,使学生多参与思考讨论,最终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课堂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原子的定义)------环节二:引入新课(原子的结构)--------环节三:原子的构成(猜想原子内部构成--实验分析初识结构--动画启迪诱发想象--信息处理整合认识--讲解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环节三:相对原子质量(了解概念--学习查阅书附录2相对原子质量)-------环节四:归纳总结(总结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

这一个内容,本来就是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的。但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这是让学生步入微观世界的基础课程。掌握的好与坏,将会影响之后的学习。因此,我的备课中,我的要求比课程标准和考纲都要深入一点。尤其,在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内容中,我想让学生更加明白其内在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设计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一公式的由来的这一节的内容。但是,同时,这个班的学生的基本能力不高,尤其是针对一些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低,除此,对之前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一般,基础不够扎实。所以,要理解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点难度。

原子构成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构成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过程,把原子的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重、难点能够得到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容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图表分析法,在进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及利用质子数和中子数来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时,采用了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找出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及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求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能力。

类比归纳分析法,在进行原子的体积、原子的质量及等方面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类比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协同学习法,我们初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思维个体。他们的注意力怎么才能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最高的效率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想通过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睁大双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终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科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观看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激动人心的爱国纪录片、形象的对比、活泼的交流与讨论形和丰富的图片等设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强化记忆。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总结归纳,增强记忆;

5、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期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提出猜想,让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会很多,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思维并明确接下来的任务为研究"原子的结构".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有关原子的构成方面的设计

1、学生猜想并讨论:学生的猜想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灵活的做出解释,并转入到下一步骤教学。

2、用课件播放原子构成的动画第一部分,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结构。继续用课件播放用"α粒子轰击金箔"动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和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1、 先用课件课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过观察和想象,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原子的体积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质量又该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2、用课件展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并提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表达出原子的质量呢?"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71页的内容,

找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其表示出来。

3、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动画,并注意介绍其单位的关系,帮助进一步理解。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碳、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件展示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课件展示氢、碳、氧、钠、铁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能力。

6、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归纳,增强记忆: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五)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些习题,检阅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板书设计如下,板书力求层次清楚,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质子 ( + )

原子核

原 子 ( + ) 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 (—)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课后反思:

由上课教师完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原子构成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喜欢《原子构成说课稿精选(5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原子构成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成数》说课稿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成数》说课稿”,敬请您阅读本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会给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写教案。所谓教案也称作课时教学计划或者课题教学计划。...
    2023-03-24 阅读全文
  • 屈原列传说课稿(系列5篇) 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屈原列传说课稿》。星光不负赶路人,秋实丰硕种树人,教案就是老师的另一本教科书。精心构思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2023-03-09 阅读全文
  • 统计学说课稿(精选5篇) 怎样为自己的教案润色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者,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以下内容“统计学说课稿”是由我们给您提供的,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2023-03-18 阅读全文
  • 《故乡》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 教师是以教书为生的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1教案就像是老师上课的脚本,以下内容“《故乡》说课稿模板”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分享给您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3-13 阅读全文
  • 马说课稿说课稿(精选7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3-27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成数》说课稿”,敬请您阅读本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会给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写教案。所谓教案也称作课时教学计划或者课题教学计划。...

2023-03-24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准备《屈原列传说课稿》。星光不负赶路人,秋实丰硕种树人,教案就是老师的另一本教科书。精心构思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2023-03-09 阅读全文

怎样为自己的教案润色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者,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以下内容“统计学说课稿”是由我们给您提供的,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2023-03-18 阅读全文

教师是以教书为生的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提前准备教案是很多老师的习惯。1教案就像是老师上课的脚本,以下内容“《故乡》说课稿模板”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分享给您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3-13 阅读全文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技能,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课稿说课稿,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3-03-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