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黄鹤楼说课稿精选

发布时间:2023-03-14

黄鹤楼说课稿。

以下主题为黄鹤楼说课稿,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特意向您推荐的,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教师是学生时期的摆渡者,教案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写好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黄鹤楼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黄鹤楼说课稿(篇2)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叙事 昔人乘鹤而去 (诚信、感恩)

写景 黄鹤楼遥望 (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抒情 思乡之情 (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初步一看,可能会发现就是常规模式,但其实在细节上极大地融入了对学情的调查,对知识的渗透,对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尝试从局部着手,边读边赏。

黄鹤楼说课稿(篇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说课稿(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单从诗作本身来说,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诗人在仕途失意之时,登临古迹黄鹤楼,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诗兴大作,于虚实交错间写就了一首自然旷达、音韵和谐的诗。此外,还因“诗仙”李白对这首诗的推崇和钦佩,更为此诗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对于诗歌中包含的较为细腻的意蕴美和不同情感,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讨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朗读之后,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学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进行总结,并顺势引出本课:的确,在诗人充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惬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究竟。导入之后,板书本课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大意及情感意图,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所以此处我重点强调“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本首诗的大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对本首诗的大意做出如下总结: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以上两个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环节作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品析诗歌的细节来理解整首诗歌,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先看诗歌的前三句,并设置问题: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考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出现:作者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喜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二次出现: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

第三次出现: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时空之中,并且能够与眼前实实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令人产生无限联想的画面。从结构上来说,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三次“黄鹤”,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小组讨论:找出你喜欢的字句,并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美?此时,学生会再次朗读诗歌,并在自己的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我会找小组代表发言,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是说仙人乘着黄鹤飞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这种说法本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境,可是诗人在诗中却把它当作实际存在的样子来写,还说仙人驾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叹,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营造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总结之后板书意境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及“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体现了场面旷达、色彩斑斓的绘画美。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首先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离黄鹤楼不远的江外长着葱茏的草木,接着又含蓄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江上朦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见的树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着雾气的江面,明暗交错,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总结之后板书绘画美。

此外,全诗以“ou”为韵,诗中还用到了“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轻快和谐的音乐美。总结之后板书音乐美。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词、句的分析,学生在体会情感时就不那么难了。经过思考,他们会给出答案: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无限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无限思乡之愁。此时,我会板书吊古伤今和思乡之愁。

通过以上问题,我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活动为:配上一段贴合本诗意境的轻音乐,让学生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诗歌的停顿、气势、意蕴,以及情感。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继续搜集崔颢的其他诗作,品味其诗作风格。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结束语)

黄鹤楼说课稿(篇5)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说课稿(篇6)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黄鹤楼说课稿(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验情景。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笔稿范文网 bijiAoGAO.coM)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在这离别之际,他们是在欣赏这烟花三月的美景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生接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出示这一段话。)

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对话。反复诵读、讨论:哪些词句体现了两人间的深情厚谊?从哪里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这里对这一自然段段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6、指名表演。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三、品读诗文,融入情境。

1、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

2、生自读,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诗。

诗句的语言是如此简练,却同样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是诗句的具体写照,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4、孤帆渐渐远去,终于融入到碧水长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刚才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

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此时会说些什么?

5、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情景来轻声吟诵。

指名背诵。

6、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综观以上教学过程,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四、小结拓展。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别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出示并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或诗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以下反映送别情的诗句(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

黄 鹤 楼 送 别

依依不舍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谊

黄鹤楼说课稿(篇8)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观摩)

《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文中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的预社设为课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学生交流,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无赖”一词的意思,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不多作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每一个亮点,让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画面,最后配乐背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目标检测,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黄鹤楼说课稿精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说课稿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黄鹤楼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数高楼说课稿 艺术活动《数高楼》 大班下册主题五 《数高楼》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编,让孩子们的创造性...
    2020-01-24 阅读全文
  • 说课稿:黄豆的故事 下面是“幼儿园说课稿:黄豆的故事”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1、活动目标 2、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3、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4、...
    2020-06-30 阅读全文
  • 大班听说游戏说课稿:盖楼房 导读: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
    2019-12-12 阅读全文
  • 珍珍的小黄伞说课稿 《珍珍的小黄伞》说课稿 ●说教材 《珍珍的小黄伞》是一则故事,它不同于童话故事、也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文学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有趣的对话情...
    2020-01-18 阅读全文
  • 小班绘本小蓝和小黄说课稿1500字精选6篇 文章写作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一项任务,网络范文不啻为一个好助手,一篇范文向我们展示了文章应该具有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标准的范文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小班绘本小蓝和小黄说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1-26 阅读全文

艺术活动《数高楼》 大班下册主题五 《数高楼》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编,让孩子们的创造性...

2020-01-24 阅读全文

下面是“幼儿园说课稿:黄豆的故事”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1、活动目标 2、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3、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4、...

2020-06-30 阅读全文

导读: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

2019-12-12 阅读全文

《珍珍的小黄伞》说课稿 ●说教材 《珍珍的小黄伞》是一则故事,它不同于童话故事、也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文学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有趣的对话情...

2020-01-18 阅读全文

文章写作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一项任务,网络范文不啻为一个好助手,一篇范文向我们展示了文章应该具有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标准的范文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小班绘本小蓝和小黄说课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2023-01-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