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发布时间:2023-03-0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是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数学基础的简单运用,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数学教师,持着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的态度。教师就需要在上课之前撰写一篇优秀的数学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笔算减法(退位)》是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这节计算教学的课从内容上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把学生的动手摆圆片和复习、新授联系起来,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小结算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学生对计算方法会了解的更深。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课前我先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然后课的一开始检查预习情况。发现班上已经有多数学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能理清算理,正确说出计算的过程并算出得数,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51-36时得到的答案是25或者24,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个位1减5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十位退一当10。在十位上点1点表示强调。

问题二: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上向个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1减6得到5,在个位写5;十位减去退位的1得到4,4减1等于3,在十位写3。

师:同桌讨论:笔算两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要从个位减起;要点退位点,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做完后要检查。 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课堂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说出算理。可见,在数学课堂中,如何预设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更是课堂有效的保证。 练习我安排3个层次,其中的判断题罗列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类错误的出现会哄堂大笑,然而笑过之余却能把错误牢记,这就是练习设计的成功。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0)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相关推荐

  •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精选(23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8-15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500字精选7篇 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教案对于教师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案能让青年教师更有自信心,那么该要如何写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2-12-27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 老师像红烛,照亮了知识的路程,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书写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教案呢?或许"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2023-01-29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么写好一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一、教法建议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
    2023-01-11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12-29 阅读全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8-15 阅读全文

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教案对于教师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案能让青年教师更有自信心,那么该要如何写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2-12-27 阅读全文

老师像红烛,照亮了知识的路程,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书写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教案呢?或许"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2023-01-29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门基础,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么写好一份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一、教法建议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

2023-01-11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12-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