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读《理想国》有感通用

发布时间:2023-01-24

读《理想国》有感。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理想国》有感通用”,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读《理想国》有感 篇1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读《理想国》有感 篇2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读《理想国》有感 篇3

yJS21.COm

内容简介: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6、7卷内容的梳理,介绍柏拉图哲学的思想内核,以期唤起人们对柏拉图、哲学、对国家起源等的兴趣和热爱。

我愿意用这样一段话引起我的开头:欧洲哲学传统最没有争议的普遍特征是它包括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我不是指学者们将信将疑地从他的作品中抽印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脉络。我指的是那些丰富的、散见于他的作品中的普通思想。他的独特禀赋,他在一个伟大的文明时期所拥有的丰富阅历,他所继承的那种尚未由于过度的系统化而变得僵化无力的思想传统,是他的作品成为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人是被缩小的城邦,城邦是被放大的人。那么首先让我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理想国到底能不能存在?或者说那些具有良好的记性,敏锐的理解,豁然大度,温文尔雅,并且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等美德的人到底能不能一始而贯之的存在?

在试图解开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提一些其他的更为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论据和证明。

在第六卷的开始不久,文中的苏格拉底就试图对哲学的阵营进行划分,并提出了类似于什么是哲学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等问题。结合当时古希腊的学术氛围我们易于揣测:“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的诽谤是那些自称为哲学家的人”是否是说教派(苏派)与智者之间的理论竞赛?因为一方强调追求真实的存在,坚持正义和理性;而另一方过分重视修辞雄辩之术,追求暂时的效果,因而其表面上看似使人获得发展而实际上像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乱闯乱撞,具有某种灵魂的残疾。个人猜测,这可能也是在苏格拉底死后的柏拉图对暴民政治进行反思后导向的对智者的积怨与偏见,认为他们只会让人误入歧途,让真正的哲学蒙羞。因此,在这部分的论述上,作者似乎蓄积了要将这一学派赶出哲学领域的勇气。

为了实现这种效果,柏拉图进一步论述对于品质和天赋守护的必要性以确保灵魂的转向是正确的或者适当的,否则将产生比那些天赋较差的天赋更差的结果。因为在暴民政治中,权力是竞赛的奖品,有比较好的天赋的人在一系列钩心斗角的斗争中将会胜出,获得对权力的直接支配,并将其作为控制甚至是奴役他人的工具。这仿佛正是柏拉图从根本上担心的结果,因为苏格拉底之死带给他的印象太深,而希腊所谓的民主政治正日渐一日地衰落下去,这两者正是使他坚定他的那套哲学王的统治理念,即使他在制度的设计上显得异常笨拙与力不从心。套用一句孟德斯鸠的名言: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正好恰恰说明了这种理念的缺陷,因为如果有一天(总有一天)当哲学王发现自己的权力可以无边无际的时候,他还能在除了追求真理之外不采取任何行动吗?要么他是一个受人敬仰而不好意思下凡的神,要么他是一个一开始就受制于人的傀儡,所以说,柏拉图理念中的哲学王模式只是一个幻想,理想国至多只是一个口号,甚至在他写的文中也隐隐暗示了这种命运的安排:一个人在言语与行动两方面都与美德本身完全结合,而统治一个合乎美德的国家,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更谈不上是多见了。

然而,他还不甘心。虽然他知道不容易,但从理念出发,可以限定那些真正关注永恒实在的人的心灵确实没有时间去关注凡人的琐事,除非他有绝对的实力控制所有人,包括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否则他就会被诽谤甚至于被暗杀。因为身份的不平等导致人们不是对他而是对他的权力的顶礼膜拜,而理念上的不平等导致人们在这种权力不发生实质上压制人的作用的时候选择乘虚而入。因此,即使有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统治者存在也必不长久,因为它建立在双重的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渴望与机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努力实现和谐的口号与处处不和谐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基础之上。这样,他仿佛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此,对于善的讨论,干脆用比喻来解决,因为比喻是容易的,因为它可以悄悄转换。但是,这些比喻无疑是这些文字中最出彩的,因为它们几乎使善的型呼之欲出,而且还探讨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非常优秀,而大多数人只是平平。下面,就让我们谈谈这三个最为精彩的比喻吧。

首先是日喻。文中的观点是“眼睛所具有的能力作为一种射流乃取自太阳所释放的射流”。于是就有了后面关于灵魂视力的问题,认为在合适的灵魂转向下它能看见光明,在不合适的灵魂转向下他只能看见黑暗。而这个所谓的善的型,大概就是指光明吧。

其次是线喻。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两部分。可见世界需要运用假设(事实性假设)经过推理获得理性的认知,而可知世界仅仅凭着感觉(心灵的假设)就能对事物进行把握。但是区别在于,前者能使认知最终上升为第一原理,因此更加清晰、更具有价值;而后者因为没有推理的机制而限制其上升为第一性原理,因而难以获得哲学上所谓的“型”。弄清楚了这一点,才能更加明白晓畅的把握什么是善的型了,并且为理想国至少奠定一点基石。

最后是洞穴喻,也是最为精彩与根本的,而且与前面似乎也是一始而贯的。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蒙昧的产生问题;对蒙昧人的改造问题;与之形成社会共同体的问题。首先,文中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处于蒙昧中的人不能认识自己或别人;如果一辈子固定在那,将会造成精神的残疾甚至于瘫痪;偶尔能看到一些东西,但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主动去发现真实的存在,更别说获得灵魂的解放了;对外界会存在片面的认识,因为灵魂和思想的不自由,因为缺乏独立与理性······这一系列的假设,无疑是对人类巨大的讽刺,当然可能也将苏格拉底包含进去了。因为我们人类,大部分都生活在这样的洞穴之中,因此极易沦为权力工具操纵下的工具,像奴隶一样苟且着;我们在追去真理的过程中,大多时候都在这个洞内不能动弹,有的顶多只能轻轻徘徊,而真正能挣开锁链并走出来的寥寥无几。当然,这也是理性的要求,不想失败却总是无法成功。其次,作者认为既然不能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走出这个洞穴,那么原先走出来的人必须回到那个洞穴去,与他们共同生活。但是,这样必须要冒极大的风险,即灵魂的视力再度暗淡,流于世俗;而且极有可能,会因为此招致嘲讽甚至谋杀。因为人们会一边对新鲜的事 物感到好奇而一边又排斥它。正是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于是导致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即如何与之形成社会共同体的问题。这里文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述:我们的立法不涉及这个国家某些阶层的具体幸福,而是想要为整个城邦造就一个环境,通过说服与强制的手段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合作,要求他们把各自能为集体提供的利益与他人共享。这样环境本身在城邦造就这样的人,不让他们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而是用他们来团结这个共同体”。

之后,柏拉图又讲到了灵魂转向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实现这种转向的有效方法-------学习有益的科学(如数学、几何、天文学)。并且这样的工作要在下一代中培养,不断的创造出属于哲学王的影子。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对最先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再感兴趣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问题。而我们可能真正感兴趣的是柏拉图对哲学王一路的塑造历程,对善的型充分运用理性发动的各种证明,由此我们更能体会我们现在的处境,以及实然与应然还存在多少差距。

因此,对于柏拉图,对于他的理想国,对于理念论,我们无法给予过多的批判。因为它逾越了政治,逾越了人性,而这些,能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对我们现实的时候多少有一个参照。这也是我选择一开始引用那段话的原因所在。

读《理想国》有感 篇4

看了《理想国》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过人之处。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我小时候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成名。我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难懂,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它,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哲学书一直很难读,但稍微理解一下就受益匪浅。这次我获得了这个真理。我很佩服柏拉图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彩的论证。

通过苏格拉底与萨拉马霍斯、格劳肯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和对话,这本书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立意既显示了哲学家的勇气,也显示了思辨的智慧。争论围绕着财产与老年、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国家安全、正义与邪恶的哲学诡辩、正义与非正义、国民教育、女性天赋与哲学家美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男女权利平等。其中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辩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繁荣是这个国家人民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不能自给自足,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望的。”“我们群居,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助手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家的提出和设想铺平了道路。而在创建一个国家的时候,“似乎要注意拓展疆域。因为原来理想国家的财富不够。”“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会规划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也超出了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范围,“然后战争发生了”。在这里,苏格拉底只用了几句话就清楚地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发动战争,无非是人类的贪婪和民族的不完美。苏格拉底还认为,城邦的守卫应该“不屈、意志坚强、战无不胜”,但这样优秀的人才,甚至精神旺盛的人,可能会与其他公民发生内乱或野蛮行为。可见,理想国家的建立是困难的,但苏认为是必要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可能不是太不现实。虽然我怀疑共和能否建立,但我对苏格拉底关于共和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感到惊讶,这是20xx多年前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智者的内心呐喊。柏拉图以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命题,在书中引出了老师对正义与非正义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武士阶级和平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整个城邦和自己的“正义”。虽然这种为集体而自我否定的精神在如今还不能完全得到认可,但仍然令人钦佩。想想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从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我知道这种粗略的阅读远远不够。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将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并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读《理想国》有感 篇5

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读《理想国》有感 篇6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读《理想国》有感 篇7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读《理想国》有感 篇8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该书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十卷,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此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此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王为目的、以灵魂转向说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并能使一个国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们成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而是要使人的灵魂转向。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挣脱枷锁,转离黑暗和影子,转向光明和实在,从而认识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他主张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也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7岁后,儿童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还需要经过5年哲学研究,才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达到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10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10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读理想国有感(篇1)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读理想国有感(篇2)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读理想国有感(篇3)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柏拉图有别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哲学家,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预告了后世多年来为政治作斗争的人类历史。

柏拉图想要缔造一个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的。我国古代也有位与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晋,字渊明,他的《桃花源记》就体现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追求平静美好、和谐友善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完美,人人趋之若鹜。只是我们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辈子波澜不惊,不与任何人产生矛盾的目标呢?试想一下,难道你能容忍别人毫无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骂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吗?难道你能在战争来临前淡定从容地将生死置之度外吗?你不能!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个人生来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理想?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涵义。每个人都有理想,这??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个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没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读理想国有感(篇4)

这个故事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盖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问题的对话。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很牛的盖吉斯戒指时,我们有什么反应?并由此引发讨论:道德的动机是出于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西方哲学,所以写一篇文章复述一下以强化认知。

《理想国》中的对话,表达了三个问题:

正义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规矩办事是为了获得好声誉人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们会因为什么动机来处理对这枚很牛的戒指。因为没人看见,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来将这枚戒指占为己有;因为怕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所以自认为道德的不占有这枚戒指。

格劳孔结论: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会按照不正义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两个价值形式:

内在价值:本身具有价值工具价值: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正义与道德其实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存在工具价值(获得声誉或者获得认同性),他们仅仅是看起来有内在价值。

同时另一个结论是:当事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后果知道动机。

吃药:吃能够导致病情好转,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药,相反吃药加重一定不会吃药(工具价值)

视力:有了视力就可以避免撞东西,如果没视力也可以避免撞东西你还是会想要视力,因为还要用视力去达到其他结果,相反如果没视力才能避免撞东西根据之前说的,我并不能选择。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结果和撞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丹尼尔。巴特森的道德伪善性与英格兰咖啡自觉付费实验同样证明了,当有人监督时,你的道德和正义才会利于社会行为。也就是像工具价值这样判断动机,当不想名誉扫地时人们趋向于自觉道德与正义,当没有人与社会监督时,人们趋向于利己而忽视道德和正义。道德与正义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工具而已,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读理想国有感(篇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虞兴如)

读理想国有感(篇6)

看了《理想国》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过人之处。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我小时候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成名。我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难懂,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它,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哲学书一直很难读,但稍微理解一下就受益匪浅。这次我获得了这个真理。我很佩服柏拉图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彩的论证。

通过苏格拉底与萨拉马霍斯、格劳肯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和对话,这本书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立意既显示了哲学家的勇气,也显示了思辨的智慧。争论围绕着财产与老年、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国家安全、正义与邪恶的哲学诡辩、正义与非正义、国民教育、女性天赋与哲学家美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男女权利平等。其中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辩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繁荣是这个国家人民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不能自给自足,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望的。”“我们群居,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助手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家的提出和设想铺平了道路。而在创建一个国家的时候,“似乎要注意拓展疆域。因为原来理想国家的财富不够。”“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会规划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也超出了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范围,“然后战争发生了”。在这里,苏格拉底只用了几句话就清楚地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发动战争,无非是人类的贪婪和民族的不完美。苏格拉底还认为,城邦的守卫应该“不屈、意志坚强、战无不胜”,但这样优秀的人才,甚至精神旺盛的人,可能会与其他公民发生内乱或野蛮行为。可见,理想国家的建立是困难的,但苏认为是必要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可能不是太不现实。虽然我怀疑共和能否建立,但我对苏格拉底关于共和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感到惊讶,这是20xx多年前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智者的内心呐喊。柏拉图以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命题,在书中引出了老师对正义与非正义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武士阶级和平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整个城邦和自己的“正义”。虽然这种为集体而自我否定的精神在如今还不能完全得到认可,但仍然令人钦佩。想想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从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我知道这种粗略的阅读远远不够。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将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并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读理想国有感(篇7)

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读理想国有感(篇8)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读理想国有感(篇9)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读理想国有感(篇10)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_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_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_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_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哲学指引我们前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刚刚来到这个学校,这个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觉,但有时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理想国》的感悟10篇


我们经常会被要求写各种类型的文档,五花八门的范文,一定有你想要的哪一个。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发现自身的错误问题。每天都看看范文,肯定会提高写作能力。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理想国》的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理想国》的感悟(篇1)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的感悟(篇2)

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理想国》的感悟(篇3)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

《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的感悟(篇4)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99。,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的感悟(篇5)

《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感悟(篇6)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的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理想国》的感悟(篇7)

最近拜读了由马相伯教育奖励促进会编著的《与太阳的对话》一书,深深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背负的责任的重大与深远!

吕凤子先生说:“教师要成为没的表现者,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他主张“美育”和“爱育”,有了“爱”和“美”,才有“善”和“真”,因此他毕生尽瘁于美育,从不倦怠。我觉得他就是以他这种无尽的爱,无尽的美,无尽的仁,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实践去完成的。我感慨,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是否也应反思,如何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实施呢?幼儿的美育是在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幼儿园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吕凤子先生的“以身立德”、“以爱立美”、“以美立人”、“以德立教”后,我领悟到,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真正领悟自己所处的地位,学高为师的同时,更注重的应该是身正为范!

求真、能贱。我认真咀嚼了 “一日存诚、一日能贱”。存诚就是说做人要老实,能贱就是说不要轻视卑微的工作。吕叔湘先生更提出就真、能贱。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两点,激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努力让自己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身体力行,事实就是的追求真理,并树立严谨务实的学风,真诚为人的处事态度,将求真的这种精神铭记在心。同时我也会不卑微自己的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我的职业,去教授我的学生。同时吕叔湘先生还提出“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解开我们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束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孩子立定脚跟做人、放开眼孔求知。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幼儿教师的工作细碎而又繁琐,身为一线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陶醉于这份古老又现代的地方文化,我感恩于教育这个大家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幼教工作更出彩,也争取做一个与太阳对话的人,为丹阳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小力量!

《理想国》的感悟(篇8)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的感悟(篇9)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的感悟(篇10)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心得体会1000字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栏目精选:“理想国心得体会”,敬请访问。

我们的脑海里经常会冒出很多想法,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记录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理想国》心得体会”,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1】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

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

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2】

《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3】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光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4】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心得体会【篇5】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读《理想国》有感通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理想国》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10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10篇”,希望对你的...
    2023-01-15 阅读全文
  • 理想国读书笔记集锦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有请阅读编辑为你编辑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1-06 阅读全文
  •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通用8篇) 其实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读完书之后,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当下的感想。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最新《理想国》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2023-01-17 阅读全文
  • 《理想国》的感悟10篇 我们经常会被要求写各种类型的文档,五花八门的范文,一定有你想要的哪一个。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发现自身的错误问题。每天都看看范文,肯定会提高写作能力。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理想国》的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1-24 阅读全文
  •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通用12篇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1-23 阅读全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读理想国有感1000字10篇”,希望对你的...

2023-01-15 阅读全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有请阅读编辑为你编辑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1-06 阅读全文

其实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读完书之后,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当下的感想。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最新《理想国》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2023-01-17 阅读全文

我们经常会被要求写各种类型的文档,五花八门的范文,一定有你想要的哪一个。借鉴优秀的范文可以发现自身的错误问题。每天都看看范文,肯定会提高写作能力。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理想国》的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1-24 阅读全文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2023-0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