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01-18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阅读完作品后,心中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你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1

第一本哲学书,也必将会成为以后反复翻阅的佳作。入口略苦,后味回甘的“鸡汤”,说它有一整本的金句并不为过。

大概懂了,作为一个想要获得幸福的理性的人,就要明白其实幸福是个伪命题。还算可以忍受的痛苦便不是痛苦,能过得去的日子便是幸福。

大概懂了,孤独和庸俗只能二选一。要么就做一个精神的贵族,追求意欲之外的满足,并最终获得高级的快乐。要么就做个世俗的平庸,纵情感官享乐,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

大概懂了,当年纪渐渐变大,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便是支撑自己后半生的法宝。

大概懂了,财产、地位、名誉、情感都是身外之物。对待它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大概懂了,几乎所有情感的最终结果都是幻灭,几乎所有的关系最终都会变成没有关系,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过度的依赖、大喜大悲都是不必要且不可取的。

大概懂了,克制很重要。

大概懂了,如果做好了应对大痛苦的准备,生活中的小痛苦大概只可以叫做麻烦。

总结:要世俗,但也要脱离世俗。要交往,但也要在交往中保持疏离。不必追求幸福,但需避免痛苦。减少感官欲望,重视精神享受。如此,便完满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2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3

它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它的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小说处处洋溢着爱,那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教育我们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予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疼爱,教会他宽容与理解。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辨别好的坏的,让我知道了感恩与回报。这本书里有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这种种的爱加起来,可以感天动地,这里的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里有让恩里科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比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罗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让我很佩服。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学会爱,成为一个有勇气、有活力、有正直感的一个人。

里边的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这一个个平凡的人,用他们那无私的精神感化着我们,教会了我们许多。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你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4

《人生的智慧》一书写于叔本华60岁左右,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本书是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本书没有他的其他哲学著作那样多的推理,更多的是浅显直白的人生经验,其实就是一碗浓浓的鸡汤,告诉读者为人处世之道理,而这些道理都是依附在叔本华个人的世界观之上。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自身。在叔本华看来一个人的个性及其价值才是唯一直接与他幸福有关。因为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确定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一个世界,有人认为世界充满了乐趣,而有人却认为这世界只剩下无聊,不同的在于每一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意识。

叔本华将人的快乐分为了感官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快乐。很明显,他将两者进行了高低区别,认为感官的快乐是人们为了抵挡内在空虚而寻找的外在刺激,只能让人们在没有满足欲望的痛苦与欲望得到满足后的无聊之间摇摆。精神充足的人是明确知道自己的才能,在发挥自己的才能之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他们首先寻找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也就是叔本华一直所强调的独处。

然而,人感受到的快乐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别?每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自己,倘若自己本身就是在声色犬马中找到了最大的快乐,难道不是应该继续这样的生活?通往快乐的道路从来都不止一条,智慧的人也不都爱独处。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在此之中叔本华强调的是财富的作用,毕竟作为一个富二代,正是因为不被生活所困,才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经理去研究自己只想要研究的事情。

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叔本华认为我们过分看重自己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不是从真正的自我而是从他人头脑中的表象那里得到满足和快感,是人性的愚蠢和缺点——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懈的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人们拼命追逐官位、头衔、勋章、还有财富,其首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更大的敬意,甚至人们掌握科学、艺术,也是从根本上出于同样的目的。

所以叔本华再次强调了隐居生活的意义——不用担心别人这样那样的看法,得以恢复自我。确实如此,我们很多时候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而非自己本来的样子。太在意世俗的力量,而看不到内心的需求。

可惜人都是社会上的人,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我们很难从自我上面寻找到存在之意义,而不得不借助于对外的评价。倘若完全不在意他人之看法,叔本华也不用将著作对外发表。崇拜叔本华的卡夫卡,遗嘱将所有著作毁之,到底是不在意还是太在意?

人的本性决定我们需要与这个世界产生链接,从而确定自己的真实存在。再把影响人幸福的三个因素论证以后,叔本华给出了一些人生的建议,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不是要寻找快乐,而是要避免痛苦。因为快乐是否定的,痛苦是绝对的。哪怕你一切皆好,但有一点的痛苦,就会让你看不到已得到的幸福,而执着于那一点的不满足。

二是人要活在当下——为将来做详尽的计划首先必须以得享天年为保障,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活至高龄。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有所不同。

三是要认识自己,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意愿。四是要热爱独处,因为完全、真正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寻得。在叔本华看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五是始终保持与他人交往的警惕。

六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川的航程,运气扮演着风的角色,他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还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对此,我们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发挥着桨的作用。

叔本华的这些建议归根到底跟自己的哲学观有很大的关心——人是否生而自由和具有选择的权利。在叔本华看来一切都是性格决定和命运的安排,以及对于人性持悲观态度,这就是后世一直认为叔本华的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的原因。作文然而这个传说中的悲观主义,却这样说——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看完这一本书,我们其实又怎么真的能够寻找到人生的智慧呢?或者说人生的真谛对于每一个人是否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

不同的是,我们碌碌无为的过着这一生,而却有人在寻找着为何度过这样的一生。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世界这人生的,就这样匆匆忙忙的度过了无数个一样的人生。我们大抵能够做到的,就是不断的认识自己,寻找真正的意愿和需求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5

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

人的内心快乐抑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觉、意愿、思想的结果。外在事物只能间接起作用。

全书重点把幸福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如何做好自己,让自己感到快乐,让自己免受他人外物的影响。老子和孔孟也有一些类似的描述。

同一样外在事物和同一境遇,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们能忍受纯粹外在的灾祸,但由我们自身所致的不幸却咬牙切齿。我经常焦虑和害怕自己轻易被他人定义。我不能轻松坐到自己想要的职位,做成想做的事情。而跟我在同一环境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时候,我就很容易产生落差感和嫉妒心。因此产生焦虑和敌对的情绪,焦虑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敌对情绪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关系。

正是生活中细微的谈话和行为流露出的差别对比和无限重复,让我备受煎熬,难以自拔。而虽然我也有目标和追寻的方向,但我却惯常的陷入这些日常氛围和情绪中,消耗了大部分的精神和能量去找到那个相对平和舒适的相处状态。这时,人已经累了,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对自身更迫切更重要的事。所以,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内心控制起来,把自己当作工具人,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工具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别让生活的手段影响了生活。

我们的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正是由于人与人自身的差别,我们会对他人自身的优点产生嫉妒,并将它小心隐藏起来。因为优势本身就会对处于劣势的人产生自卑,进而为了隐藏自己的自卑,不敢承认他人自身的优秀。

曾经我就是这么狭隘,这么自我中心,这么想当然。但似乎却是没办法,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自然而然关注自己更多,自恋,自大,自负都很容易产生。然后,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以自我中心的带来的束缚和牢笼。比如,讨好型人格,过度在意外表,隐藏自己真实面目。但困扰你的始终都是自己的意识和想法。所以,换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很重要。很容易陷在一贯的思维误区出不来,毕竟,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狭隘和偏见,而愿意掏心掏肺交流的人又无处寻得。

没有人能脱离自身个性。你就是你,你无法逃脱你自己。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快乐,已经由一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潜在发展。一个人的精神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的限定了领略快乐的上限。我极其容易想活成别人的样子,这就是想当然和幻想的快乐。不得不说,我的精神力确实不够。这个世界并没有怎么样,是人自己把它看成了那样。世界有很多种样子,但人不愿意去相信其他的样子。或者,没办法经历其他的世界。第一种,是懒惰,在逃避去认知的困难。第二种,这就是无力感。

一个人的出生,经历,环境,已经上了底色,如果恰好自己又懒又不聪明,缺乏内驱力,又缺乏适当的引导,那又会比别人少了许多色彩。我经常都会羡慕他人,因为身边的他人太多了,比我优秀的人太多了,常常让我产生对比和落差感。而我做不到安于现状,情况又不允许我停止努力。因此,我过得特别压抑,特别不自在。而优秀的人始终具备闪闪发光的魅力,始终生活在我的周围,不断的提醒我,刺激我。而往往我关注的却只是他生活精彩的表面,忽略了背后的原因。

我们都在生活的舞台上各自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差别是外在的一面,表面之下都是各有其痛苦和烦恼。如果,我的快乐已经被自身性质决定了,总量就那么多,我不能只盯着别人快乐的地方或者因为别人快乐的总量大于自己,就抱怨或者是放弃去获得自己那份快乐的能力。这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吗。之前也看到过一句话,人不能与别人相比,而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换一种评判幸福的标准,确实没那么偏激。昨天看到了一个话题,穷留下身上的痕迹。因为从小学就受到贫富悬殊带来的差别,那种感觉深深地烙在了心里,像一个火团亮在那里时刻都在提醒自己,穷,很穷,特别穷。然后,很难交际,也怕花钱,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穷,也很在意外表。后来,才发现,气质这种东西是装不出来的,特别是没有内外加持的情况下,装起来特别傻,装得谁都不是。

我们能决定的是我们主体,自身感知幸福能力的提升。外在的客体并不能影响内在幸福的多少。我们选择与我们自身相符的职业,地位,生活方式。所以,认清自己特别重要。最大限度的客观的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别人,找到和他人舒适的相处距离和方式,才不至于造成太多钱财和感情的损失。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你也只能陪着你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不让自己失望后悔的首要责任在于自己,就不会把自己获得幸福的希望压到别人的身上,作文无欲则刚,那会减少特别多无用的纠缠和计算。(也可能是我懒,不想去计算妥协和委屈背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后能获得的利益)但愿,那些努力算计过的朋友,最后都有成为赢家。

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在此时此刻,连接着两段无尽的时间,过往和将来。有希望可以放在将来。但不能只盯着将来,或者为了将来更大的快乐放弃此时此刻的快乐,因为此刻是瞬间流逝的,选择不快乐等于放弃现金,选择可能无法兑换的支票。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尽量减少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在对他人和事情进行客观了解和权衡之前,不要过多做猜测和评判,只能是增加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偏见。

仅此作为自己对本书的理解和自我反思。书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也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有空再回味。书中,建议和格言部分也很精辟,有很多参考性和可行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6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以一种大众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作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在德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本书给迷茫者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一个智慧的人。

这次太仓市侨联组织读书活动,并赠送了此书。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7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8

修心派前来拜祖-《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叔本华在绝对孤寂的自我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意志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忍受孤独的人才能到达,晚年的他终于迎来了世界的喝彩和荣誉,但却只是虚伪的。

年轻时也许曾渴望过掌声,但六十已过知天命,只是说了句,桂冠太重。

我们这个时代,太看重钱,太轻视内心世界。而不幸中的万幸,得到了一笔钱,也大概率是各种花掉,买房买车买首饰名牌,然后想用钱赚更多的钱,你问要多少钱才够,回答说钱哪里会够,就算自己不花,也要攒一点给后代啊,这么乱的世界,是吧。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世界乱是你心乱。你看我是个富二代,老爸给我留了足够霍霍一生的钱,我也没去乱搞啊。喜欢的人有她喜欢的人,罢了,罢了,还是我的内心属于我。

天才啊,总是忧郁的,因为太通透,看芸芸众生,悯芸芸众生。天才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一个物种。他也会有嫉妒,偶尔也会想要身外之物,对不认可自己的镜像世界也会发牢骚。但天才懂得自省,并有能力进行修正。

绝世的天才需要天分,一般的天才可以养成。就像性格,性格是与时空作用的结果,可以在发展中完善,天才则是人生智慧的修行。

年轻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争,中年以后,我们只要我们力所能及的东西,学会舍弃,学会承认自己,有不足,补不足。我们怎么知道的?通过审阅自己的内心。别人说的不算。我们也曾找过别人做参考,但别人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还是自己懂自己。有极少数人懂,多数人打着懂的幌子卖拐。真正懂的人不在你的日常交际圈,也不在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道听途说圈,与其费心思找,不如找自己。

但也不是说别人的话没有一丁点参考权,只是告诫别偏听偏信,自己思考。

思考很费脑,所以要运动。健康的体魄是健康的思想的前提,一个生病的人,除非他虚弱得实在没力气,否则他是很愿意发脾气的,身体不舒服,精神也就不舒服,就想发泄。

适当的漫步或者找到自己舒适的运动方式,保持脑的供氧和不过度使用。过度使用和过度不用都会导致老年痴呆,不开玩笑(还给举了例子,算是内幕消息来自大佬的吐槽了)。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在修心。

相关推荐

  • 路遥《人生》读后感汇总 读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渠道,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分析材料,亮明自己的基本观点。您掌握了正确写作品读后感的技巧吗?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1-15 阅读全文
  • 智慧故事读后感集锦5篇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处理文档是常有的事。写作前往往可以整理一些题材相关的范文,范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写起范文来就毫无头绪?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智慧故事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1-10 阅读全文
  • 读后感论文读后感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论文读后感”。书读得多了,无形中会为我们披上一身铠甲。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我们可以围绕作品写读后感,不过不要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你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了吗?或许你需要"读后感论文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2023-01-14 阅读全文
  • 启迪人生读后感3篇 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你是否需要作品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启迪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2022-12-03 阅读全文
  • 《日出》读后感精选 对于作品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不知道您是否也在考虑写一篇读后感呢?我们现在向你推荐《日出》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3-01-05 阅读全文

读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渠道,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分析材料,亮明自己的基本观点。您掌握了正确写作品读后感的技巧吗?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1-15 阅读全文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处理文档是常有的事。写作前往往可以整理一些题材相关的范文,范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写起范文来就毫无头绪?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智慧故事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2023-01-10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论文读后感”。书读得多了,无形中会为我们披上一身铠甲。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我们可以围绕作品写读后感,不过不要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你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了吗?或许你需要"读后感论文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2023-01-14 阅读全文

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你是否需要作品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启迪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2022-12-03 阅读全文

对于作品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不知道您是否也在考虑写一篇读后感呢?我们现在向你推荐《日出》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2023-01-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