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1000字集锦10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是最简单的基础,哪怕没读过书的人也会简单运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个老师少不了的工作!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小学数学教案有一定的深度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1000字集锦10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1617例6、例7

要求:

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P128,练习三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中国传统的节日了,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老师想在放假后去置办年货,上周日,我就去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信息。

(小黑板展示信息)

花生油6.5千克每千克12.7元

果冻2.25千克每千克12元

大米28千克总价81.2元

奶糖0.5千克每千克7.8元

优酸乳4盒每盒2.6元

苹果总价40.25元每千克1.15元

(1)根据以上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请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通过你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你又想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呢?

师: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揭题: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把刚才解答的算式根据数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并说说你的分类标准。

2).小数乘法有几种情况?按什么划分的?它们的意义相同吗?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再观察小数除法的计算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在计算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

1).口头列式,不计算。

58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32个4.8的和是多少?

36的2.2倍是多少?

64.6是17的多少倍?

两数的积是201.6,其中的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判断积是几位小数?根据什么确定积中小数位数的?

1.340.670.4183.50.8528.321.70.7230.51.840.026

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吗?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1.61.21.61.401.40.2540.253.72.13.7

4.20.64.20201.551.53.283.2

三、复习积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请你们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吧?

1.一年一班要进行元旦游艺会活动,想买彩带来装饰教室。用彩带围着教室绕三圈,每圈要用彩带30.3米,我们至少要买多少米的彩带?(保留整数)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保留整数的?

2.游艺会上有个节目是吹气球。买一包气球有200个,用去29.6元。平均每个气球多少元?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怎样处理0.148元这个问题?

四、理清脉络,归纳整理。

师:刚才我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同学们学得很积极、主动,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复习,再看看教材,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合作,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并把你们整理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吗?

(小黑板出示要求、方法)

要求:整理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知识点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根据生活经验或收集的数据信息举例说明。

方法:

1).对照目录、小标题概括出小数乘法、除法的知识要点。

2).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提纲。

3).结合生活实例,按自己的理解说说知识之间的联系。

4).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说一说,辩一辩。

1.分组整理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关于这些知识,根据你的经验,你有哪些温馨的提示?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看来同学们不仅知识学得好,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6】

教学内容:

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20题(略)。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脳除数=被乘数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是怎样的?

3、出示例4.抽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自己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再问:你们怎样验证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说,教师板书。

5、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98梅7=14

6、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教学反思:

练习的设计,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法则的认识.

2.理解商末尾添零的意义,掌握商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13= 90018= 24048= 75025=

720036= 910013= 64016= 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 52013 24048 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板演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 14 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 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4已经除尽,但个位上的0除以23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因为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4,表示商是34个十,也就是340,所以个位要写0.

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两位数34,不表示三位数340,经验算3423不等于7820,所以商不是34.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倒排的被除数改成7830并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做.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例14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同桌可以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4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若商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 577854= 374931=

全课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随堂练习

1.笔算.

2.判断.

(1)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

(2)被除数的末尾有0时,得出的商末尾可能有0.( )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错在哪儿,讲清理由.)

布置作业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的例1、例2及练习四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科书第19页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 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 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设计活动(练习四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猜数谜。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9】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数变了,意思没变,所以解法不变,也用除法计算。]

③7除以3等于多少呢用乘法口诀能不能直接求出商来我们用学具来摆一摆。

a.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b.师生共同讨论分的过程:每盘放几个商是几

每盘放2个,有3个盘子,实际分掉了几个在被除数下面写几7个梨分掉了几个有没有剩余剩几个在竖式的横线下面写几?

c:我们来看分的结果:

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2个,剩下1个白.还能不能再分因为每个盘里不能再分到一个整个的l梨,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

d.指导书写格式。

73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既有商又有余数,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点6个圆点,再写上余数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领读两遍。

这道题与左边的题比较,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结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一部分是余数。)这样的除法,我们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建立了余数的概念之后,如何在横式、竖式上正确地书写余数是本节课的新知识,紧扣题

意,指导得明确具体。]

(3)例1右图这样叙述题意: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样完整吗怎样叙述更完整

[评析: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2.通过操作,发现规律。

(1)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用竖式计算商是几余数是几在书上完成竖式。如果写横式,怎样写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2)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3)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4)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通过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的结果板书(1)、(2)、(3)、(4)的横式。

[评析: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帮助学生弄清余数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以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概念。]

(二)教学例2。

1.教学试商方法。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商是几,余数是几,如果不操作,怎样想有余数除法的商呢

出示例2:385=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五()三十八或者()五三十八你们能想出一个数和5相乘等于38吗没有一个数和5相乘的权等于38,但是有没有一个数和5相乘的积接近38,并且小于38自己在书上试一试商是几。订正时在黑板上写出完整的竖式以及横式的得数。

让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

[评析:试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试商,通过商6、商8的过程分析,使学生明白,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就商几。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充分体现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

2.总结法则。'

观察讨论:.

(1)黑板上5道除法有什么特点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e

(2)比较。(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题中的余数和除'数。)

(3)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行不行为什么余数大于除数,行不行为什么'

3.小结: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想商

[评析:在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并辩析其结果,从而引起学生对余数进一步认识,强化余数要比除数要比余数小,最后总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法则。]

关于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一课口算除法P78-79。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除法。这是学生已经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把整十或几百几十看成一位数或两位数进行口算,第三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作了铺垫。同时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笔算过程中试商的重要基础。

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情境图分气球,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8020=4得出方法多样化。延伸,对于被除数跟除数进行估算练习。例2进行拓展,让学生探究一百几十除以整十的算法。同时也对被除数和除数进行估算练习。总体来说,教材的特点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过程,得出方法多样化,最后优化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开火车报答案)

203604805304708409

40055007110620xx1503

2、提问:指出15037084005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算法,并对算法技能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为这节课引出新知作好铺垫,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提供生活情境,为运动会做准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各种算法,我先不急着进行评价哪种算法好,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就选择哪一种。因为在后面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中学生自己会体会到用b种方法为最好。这里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学情预设: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设计意图】:提供实际情境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估算。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9030=8040=

60209030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12030=

学情预设: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4则12030=4(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4

3、想一想:1223012028

【设计意图】: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学生的计算技能倒不是问题,主要是让让他们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识,同时又巩固了口算除法的算法。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24040=42060=

184302403742058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口算与估算,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等被除数较大时,进行口算的话,用前面提到的b种方法好,把几百几十看成两位数,进行口算,更简便,同时也不容易出错。

四、练习巩固、提高应用

1、要求口算:

9030=1503036040=

1437063290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4、练习十三第5题:

小红在看故事书,这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对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不仅有技能训练,又有解决问题。练习的难度也逐步提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第*页,书上练习十三第3题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小编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500字8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小朋友们,叶老师刚帮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300

(板书:200+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500(元))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说得真不错。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来活动了。(点电脑)

师:能解决吗?动手连一连

指名汇报。(直接说出接近500的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顺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数所接近的整百数。继续看,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示第3题说明题意:用约等号表示计算结果)

独立计算。

汇报。校对(如有错题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师:把两个加数都看作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咱们小朋友都会了,你瞧

(出示498+344498+344)

师:(指498+344)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也都能看成整百数吗?

师:哪个不能?为什么?(344在300和400的中间,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师:(217+356)这道算式中那个加数接近整百数?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怎样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的算式中我们只要把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加上另一个加数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是几百多。小朋友你们会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4.示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小于700?在□里画

445+198□596+145□413+268□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校对

根据学生错误进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结果还是6百多,所以小于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还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数大于700。

5.想想做做第5题

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9+185□136+398□67+414□

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指名汇报校对(针对错题讲解)

师:想一想,怎样就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比几百大还是比几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数的加数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和另一个加数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数大于几百还是小于几百)

师:那天,我还看中了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电脑显示要求

师:能解决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里交流。好,开始。

四人小组活动。

指名汇报(23)(板书)

师:我身上有1000元,买哪些商品大约需要1000元呢?请你帮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四、总结

本届可你学会了什么?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计算得数是4的加法和4减几的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4的组成卡片,小汽车图(1)、(2),熊猫图(1)、(2)。学生准备4个梨和4个三角形的卡片,硬纸板做的虚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答:

二、新课

1.教学得数是4的加法。

(1)出示汽车图(1)只出示3辆汽车,稍停一会儿,再出示1辆汽车。边出示边问:这里有几辆小汽车?又开来几辆?一共有多少辆?(同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然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边指图边问;要算几加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3+1。

边指算式边问:3+1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

带领学生读算式:3+1=4。

边指算式边问:3+1=4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中上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看着图知道3+1=4,如果没有图,怎样想3+l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3和1组成4。

(2)分步出示汽车图(2)。边出示边提问,并在小汽车的外面画一个圈。

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后,找一个同学叙述图意。

提问:原来有1辆汽车,又开来3辆,求一共有几辆汽车,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l+3。

指着汽车图(2)问:1+3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

指着算式问;1+3=4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回答?指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读算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1+3等于几?学

生回答后,教师将卡片出示一下。说明可以想1和3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得

数填在书上的□里。

(3)引导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两幅图观察相对应的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并提问:对,这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得数是一样的,都是4。那么看到3+1=4,还会想到什么呢?

(4)学生操作。

摆梨卡片,先摆2个梨,再摆2个梨。教师提问:

你们先摆了几个梨?又摆了几个梨?一共是几个梨?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把得数填在教科书的方框里。然后指一名学生说说2+2=4的含义。

之后继续提问:

如果不摆梨卡片,可以怎样想?学生回答后出示卡片,说明可以想2和2组成4。然后让学生把3个加法算式读一遍。

2.教学4减几。

(1)分步出示熊猫图(1)。指4只熊猫的集合图,问:这里有几只熊猫?再用虚线圈上

1只熊猫,提问:用虚线圈上一只熊猫,表示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说说图意。

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

指图问:跑掉的1只熊猫,是从几只里面跑掉的?几减几?学生回答后板书:4-1。

边指图边问:4-1等于几叩学生回答后板书:=3。

带领学生读算式:4-l=3。

指着算式提问:4-1=3表示什么意思?指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4-1等于几?教师将卡片放到算式旁边,说明可以想:1和几组成4?1和3组成4,

4减1就得3。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出得数。

(2)分步出示熊猫图(2)。(先出示有4只熊猫的集合图,再用虚线圈上3只熊猫。)

请一个同学说图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板书:-。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3)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的加法,包括加法的笔算、口算、估算、验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认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数目更大些、计算更复杂些的加法。《标准》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因此,本单元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第31~35页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第36~38页教学需要进位的三位数加法,练习五里还有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39~42页教学三位数的连加,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第43~44页整理并练习全单元教学的计算知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学习三位数加法笔算。

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知识与能力迁移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1)三位数加法的教学从不进位加开始,第31页例题在列出算式143+126以后,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允许、更希望学生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计数器拨珠计算,可以列竖式计算,或者用其他方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共同点是按数位把两个加数对齐着计算,计数器上的算法更清楚地显示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合理性。

两个三位数相加,学生或许会无意中把数位对齐了。三位数加两位数,则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才会自觉地把数位对齐。第32页想想做做穿插了四道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计算题,意图是突出笔算加法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进位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第36页例题先着重解决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的进位,让学生在竖式上边计算边在框里填数,体会进位的方法。然后解决连续进位,也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掌握进位。

(3)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我们认为,法则不应是学生从教材里看到的,应该在自己的计算活动中体验的;法则不应是对学生计算行为的规定和束缚,应该是他们对计算的理解和行为的总结。第36页例题下面的相互说一说,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讲方法、谈体会、说要领以及相互提醒要注意些什么等,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的竖式讲计算方法,往往是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要引导他们概括地表述,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

(4)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表面上看似乎是全新的内容,其实与两个数相加有内在的联系。教材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种联系,所以在列出连加算式85+143+126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并鼓励算法多样。有些学生分开列两个竖式,用两次两个数相加的策略计算。有些学生发现分列的两个竖式是连贯的,因而列成连续的竖式。有些学生把三个加数合在一个竖式上一并相加。在交流算法时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把三个加数列成一个连加的竖式计算,也有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他们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自己的能力、习惯等实际情况。如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一些,可以列成一个连加竖式计算;有些学生感到把三个数连加分两步算能减少进位困难,也是可以的。

2教学验算,既教方法,也注意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第31页例题紧接着不进位加教学加法的验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教学四则计算的验算。首先告诉学生验算的目的和作用,算得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这句话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验算和为什么要验算。接着告诉学生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并通过已经写出的验算竖式帮助学生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知道验算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直接经验,所以接受加法的这种验算方法不会有困难。而且用加法验算加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

(1)验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是一种方法,在原来的竖式上重新算一遍也是验算。教学估算以后,估一估也能起检验作用。要允许学生选用验算的方法,如果题目要求写出验算,那么最好用交换加数位置这种方法;如果题目不要求写出验算,那么在原式上再算一遍或者估一估得数是否合理也是可以的。至于和减一个加数这种验算方法暂时不要教学。

(2)教学验算不仅是教方法,更是培养验算的习惯和态度。如果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原来计算有错,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感受验算的作用和好处。在安排学生练习计算时,要考虑留有进行验算的时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验算方法也有利于他们自觉验算,养成习惯。

3联系生活体现估算的现实作用,利用实例引发估算思路。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

(1)教材选择购物的情境,估计买两件物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让学生在现实题材中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体会到学习估算是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估算的愿望和积极性。这是培养估算意识不可忽视的一点。

(2)教学估算不是把估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现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第40页例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正是这个问题里的几百元启发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的加法完成估算。教材中番茄卡通的思考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了估算的思考过程。

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和大约是几百,必须能正确说出三位数最接近几百,这是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为此,第42页第2题安排了专项练习。

(3)估算意识表现在实际问题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能主动选择估算。把非整百数的加法看作整百数的加法,是估算的方法。教材编排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在题材上有所扩展,不局限于计算购买物品要花的钱,在计算物品数量和人数时也应用估算。另一方面题目不明确提出估算,让学生自己想到估算。

4让学生摆学具,体会数量关系。编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为以后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第33页例题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在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以摆花片的题材调动学生摆学具的积极性,通过操作体会数量关系,主动探索算法。

(1)第(1)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华摆几个为什么用11+3计算。学生根据小英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这一条件摆学具的时候,都会先摆小英的花片,再摆小华的花片。在摆小华的花片时,都会先摆11个,再摆3个。这样摆能体会小华的花片是11个和3个两部分合起来的。教学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摆学具,着重交流摆小华的花片时想些什么,怎样摆的,从11个和3个合起来得到算式11+3=14(个)。

(2)第(2)题的教学重点是小平摆的个数为什么用11-3计算。教材仍旧让学生分别摆出小英的花片和小平的花片,从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体会11个去掉3个,剩下的个数就是小平摆的个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但不应超出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他们讲述繁琐的数量关系。

(3)例题为了方便操作,因而计算很容易。练习里的实际问题涉及较难些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这些题要让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多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本单元不出现逆叙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也应防止见多就加、见少则减的现象发生。

本单元还编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如第38页第5题、第44页第9题。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要复杂些,它的两个问题虽然都只要一步计算,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解答。解答连续两问的问题比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容易些,虽然它也算了两步,但每一步计算都有问题在导向。连续两问的问题介于一步计算问题和两步计算问题之间,是实现从一步问题到两步问题跨越的桥梁,能降低以后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坡度。教学连续两问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情境里的信息和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经过整理后的题意。二是让学生体会两问之间的联系,第一问对解答第二问有什么作用。体会解答第一问在哪里收集需要的条件,解答第二问的条件又在哪里。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5.08-0.8-4.2()

7.5-3.87+2.13()

6.02+4.5+0.98()

6.17+28+3.2()6.59+9.32-2.59()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顺利将加法(及减法的性质)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来,使得计算简便,难点是知识延伸中,学生的再建构。本节课,我在引课中合理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结合,并让学生感知简便计算的好处,以用来激发学生探索并使用简便运算的兴趣。教学中,牢牢抓住,这道题使你联想到整数计算中的相同情况吗?怎样算简便,及你是使用了什么运算律来计算进行提问,明确重难点,对知识有效进行延伸。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板书受学生影响,没有列出更合理的,导致板书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得在教学中,对比教学部太好进行。教师的几处重要小结也显得不自然,没有做到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对简便计算的一些灵活性题目练习不到,学生真正进行计算的题量还是嫌少一些。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5)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9+47+86+93+740+10+10

30+70+1050+60+10800+500+100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3: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7页,及第48页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下面各题

①2.5

+3.3

②6.8

-5.2③2.4-1.8=

④3.2+1.3=

⑤0.7元-0.2元=()元

⑥2.1元+2.9元=()元

第(6)小题追问结果用5.0表示还是用5表示。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例1课本图去掉钢笔、小芳)

小明说:我买一个讲义夹,小芳说:我买一个笔记本

(1)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提问,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横式。

(3)比较,揭示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

A、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自由选择一道加法或一道减法算式研究、小组统一意见)

B、探究新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a、请任意一组加法(或减法)组汇报组内研究情况

b、请其它小组同学补充

c、让学生说说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d、再请研究减法(或加法)小组汇报

e、完成例1板书,师生交流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4.练习

(1)9.3+6.98(2)13.52-8.3

(二)教学试一试:

改情景图为小明、小丽的对话情境图

①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列出算式

②两名学生板演集体练习

③集体交流(计算结果末尾是0的化简)

(三)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的眼睛亮

2.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0.63+1.5=17.5-4.5=

3.63+0.81=5.46-0.6=

3.数学游戏。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窍门。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篇8)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00字


或许"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只求孩子们好,不求孩子们的回报,这就是老师,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将教学任务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来进行并且完成。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眼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请用词语来表述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猪八戒的小故事,你们猜猜猪八戒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唐僧把一张饼分给三个徒弟,三份分得有点不一样,一份是一块,一份是两块,还有一份是三块,你们认为猪八戒会挑选哪一份?猪八戒是否真的会得如所愿?(PPT进行展示)

二、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1、出示PPT,学生说出分数,(用PPT展示:首先重合,然后进行对比。)再让学生用三个图片进行重合并质疑: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这些数的大小怎么会一样?

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

(1)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进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质疑:可以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0吗?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殊途同归利用商不变验证分数基本性质

从商不变规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那么商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它们也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大家想一下:分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刚才我们是从实际的例子中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是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殊途同归。

只不过不同的是,在除法中,叫做商不变规律;在分数中,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运用提升

1、奇效的红方块,能用几分之几表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7】

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5页的例5,练习八的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合理搭配营养午餐

2.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菜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吃什么菜?(有的喜欢吃荤菜,有的喜欢吃素菜,有的混吃素菜都喜欢吃)

2.学习旁边新开了一家餐馆,里面的大厨做了许多拿手菜,大家一起来看看

欣赏各种菜肴

3.大家想吃吗?如果请你点三个菜,你会吗?写上所点三道菜的编号

4说说为什么要点这些菜?

5.我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哪一种配菜符合人体需要的营

养标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营养午餐)

二、新授

1.听听专家的讲话

(1)听了营养专家的话你知道10岁左右儿童每餐午饭的营养标准是多少?

(2)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

50克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板书不低于就是大于或等于,不超过就是小于或等于)

举例说说什么是不低于,什么是不超过?

(3)热量低于2926会怎样?脂肪超过50克会有什么后果?

2.出示菜谱中各种成分表

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分析自己所点的菜,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1)先指名一名同学说说怎样检验,在各自检验自己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2)展示几名同学的检验过程,不符合营养标准的说说理由。

4.刚才有很多同学所点的菜不符合营养标准,现在大家都会点了吗?

小组合作:帮餐馆大厨配套餐,一份套菜点三个菜,比一比哪个小组点的套餐符合营养标准,份数最多。

5.小组汇报,展示,并说说理由

6你最喜欢哪种套餐?为什么?

三、给特殊人配菜

1.出示胖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胖?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2.出示瘦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瘦?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3.看看老师,你觉得老师身材怎样?我的午餐搭配需要注意什么?

4.你想对我班的哪位同学的饮食提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8】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汇总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对于教师来说,编写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怎样合理得安排教案里的内容呢?由此,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小学数学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算理,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准备60根(6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4=93=355=427=142=246=

2.口答

(1)60里面有()个十,400里面有()个十。

(2)240里面有()个百和()个十。

(3)84里有()个十,()个一。

3.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生成问题

出示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你的观察,看看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

学生回答:603

师:那603等于多少呢?

(1)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其用小棒摆一摆。

(2)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反馈本小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四中算法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20

②203=60603=20

③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即就是20

④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对,那我们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师生一起看大屏幕。这位同学的做题方法跟我们同学的第几种算法相同呢?

生:第四种算法。

师:那603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60除以3.

师:同学们读得很对,那现在老师在给大家教另一种读法,它还可以读作3除60.

(3)反馈练习:教师出示6003、60003,让学生说说这两题的商各是多少呢?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了,老师相信下面的第二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也不难。

2.课件出示课本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生:663=22(张)

师:那同学们是怎样算的结果是22呢?

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得结果为22.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小女孩是怎样做的呢?(师生一起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都掌握了吗?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963=和462=分别等于多少呢?

3.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让个别学生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三的第5题和第9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例1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

603=20(根)

答:每份是20根。

例3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663=22(张)

答:每人得到22张。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3】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数变了,意思没变,所以解法不变,也用除法计算。]

③7除以3等于多少呢用乘法口诀能不能直接求出商来我们用学具来摆一摆。

a.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b.师生共同讨论分的过程:每盘放几个商是几

每盘放2个,有3个盘子,实际分掉了几个在被除数下面写几7个梨分掉了几个有没有剩余剩几个在竖式的横线下面写几?

c:我们来看分的结果:

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2个,剩下1个白.还能不能再分因为每个盘里不能再分到一个整个的l梨,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

d.指导书写格式。

73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既有商又有余数,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点6个圆点,再写上余数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领读两遍。

这道题与左边的题比较,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结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一部分是余数。)这样的除法,我们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建立了余数的概念之后,如何在横式、竖式上正确地书写余数是本节课的新知识,紧扣题

意,指导得明确具体。]

(3)例1右图这样叙述题意: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样完整吗怎样叙述更完整

[评析: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2.通过操作,发现规律。

(1)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用竖式计算商是几余数是几在书上完成竖式。如果写横式,怎样写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2)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3)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4)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通过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的结果板书(1)、(2)、(3)、(4)的横式。

[评析: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帮助学生弄清余数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以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概念。]

(二)教学例2。

1.教学试商方法。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商是几,余数是几,如果不操作,怎样想有余数除法的商呢

出示例2:385=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五()三十八或者()五三十八你们能想出一个数和5相乘等于38吗没有一个数和5相乘的权等于38,但是有没有一个数和5相乘的积接近38,并且小于38自己在书上试一试商是几。订正时在黑板上写出完整的竖式以及横式的得数。

让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

[评析:试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试商,通过商6、商8的过程分析,使学生明白,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就商几。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充分体现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

2.总结法则。'

观察讨论:.

(1)黑板上5道除法有什么特点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e

(2)比较。(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题中的余数和除'数。)

(3)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行不行为什么余数大于除数,行不行为什么'

3.小结: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想商

[评析:在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并辩析其结果,从而引起学生对余数进一步认识,强化余数要比除数要比余数小,最后总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法则。]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5.1~3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小组交流、汇报算理来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从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估算,由于有前面加减法估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再共同总结归纳出除法估算的方法。同时要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比赛,游戏等不同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求商的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说出求商的过程和想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师: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05=870=

你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试着说出两个除法算式吗?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掌握口算方法

1.教学例一:

师:学校元旦要举行一场文艺联欢会,校长买来了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同学们能根据这里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非常好,那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呢?只要列式就可以。

生:8020

师:大家能口算出结果吗?看来还有很多同学都口算出来了,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口算的方法。(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生:因为204=80,所以8020=4。

师:这个方法非常好,是用了想乘法算除法来口算的。(板书:想乘法算除法)还有哪位同学的想法跟他是一样的?

生:因为204=80,所以8020=4。

.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82=4,所以8020=4。

师:这个方法非常简便,是用了表内除法来口算的。(板书:表内除法)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下面的题目,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

3010=20xx=6030=

5010=4020=8020=

3.学习除法的估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既算得快,又说得好。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咱们的80个气球很快就分完了,如果气球的总数不是刚刚好80个,而是83个,应该怎样列式?或者每个班只分19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83208019

师:同学们是怎么估算的,请说一说。

4.例题2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咱们的气球分完了,为了让我们的联欢会更漂亮更热闹,学校又买来了120面彩旗(看课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12030)

师:谁能帮助学校计算一下呢?

生:12030=4(要求说出想法)。

估算:12230

12028

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估算的结果,以及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因为304=120,所以12030=4;把122看成120,因为12030=4,所以122304;把28看成30,因为12030=4,所以122304;

师:今天我们做的题目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

有估算;

除数是整十数;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除整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即简单的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除法

三.课堂练习:

1.P79做一做

2.走迷宫,练口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你们喜欢善良美丽的公主吗?(喜欢)可是因为她的善良美丽遭到了女巫的忌妒,她被女巫关在了迷宫里(显示课件)只要把迷宫的路打通才能救出公主,聪明勇敢的同学们,你们能行吗?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公主。

组织学生活动,推火车走出迷宫。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都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回答略)

师:看来,口算除法并不难。在口算除法时,我们只要用想乘法算除法或表内除法的方法来口算,而在估算时,我们一般把被除数或除法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把结果口算出来。

五.作业:P801、4题。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8~例10.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在除的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一种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商是0;另一种是不够商1时要商0.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除的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一种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另一种是不够商1时要商0.学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其计算得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除法计算过程中需要商0的算理.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正确地掌握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683549

486153369

07800950

问:说一说第三排题怎样口算?

2.笔算:

4844498680434082

以上两题题目由教师单个出示,以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出示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关键在于:02商几这个问题.

2.学习例8:02=

师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你是怎样想的?谁能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想: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即02=0所以02=0.或举例:有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0个苹果.)

此时学生可能得出结论:0除以几都得0.

质疑讨论:00=?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明确: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问:看谁最快说出030509得多少?

(4)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升华: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是0.同时明确不为零的含义.

3.回顾与反思

(1)让学生整理例9的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未能掌握的学生.

(3)提问:商中间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小组讨论)

(4)练习深化:

4.出示例10:3243=

(1)学生独立试做.

提问: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前面无余数,这一位上的数不是0又不够商1,怎么写商?

(2)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一般有:不写商、商0占位等.

(3)质疑,确定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动笔验算3243=108与错例3243=18,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8】

教科书第53~54页的例11、例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较熟练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掌握商末尾有零的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做到理解其算理,掌握其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科学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商末尾有零的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做到理解其算理,掌握其算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简便写法格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903160830008

802210763003

2.说一说口算中横线上的题怎样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1.用4、0、8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比一比看谁组成的多.

2.依次用3去除刚刚组成的三位数408、804、480,引出例11.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9】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算除法》教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导学案

课时:1

导学目标:

1、学会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导学重难点:

1、学会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导学过程:

一、自学感受

任务一:

1、口算:说说是怎样想的。

8÷435÷540×29÷324÷6500×6

2、填空:

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

46里有()个十和()个一.

39里有()个十和()个一.

3、自学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二、合作研讨

1.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2.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

①计算:

想法一:()÷3=()所以60÷3=()

想法二:()×3=60所以60÷3=()

想法三:()+()+()=60所以60÷3=()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3=(),就是20.

(3)试算60÷2=(),60÷6=()

三、交流展示

(4)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个十,()个十除以3得()个十,就是()。

(5)初步练习:80÷4=90÷3=80÷2=(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四、延拓提高

3、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说出口算过程。

点拨: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五、作业布置

做例1后面的“做一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P1617例6、例7

要求:

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000字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案的撰写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那么,如何才能将小学数学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10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2)

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平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对了这就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8)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7、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8、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篇9)

说教材:

《分与合》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

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说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1、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3、自学指导展示评价。

4、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5、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环节三、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环节四、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环节五、巩固诊断夯实基础

出示练习题。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相关推荐

  •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4-11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书法教案1000字7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小学书法教案”。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一篇教案最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也许"关于小学书法教案"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2-12-29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除法课件(锦集15篇) 小学数学是后面几个阶段数学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数学的快乐,教案课件是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小学数学教案有一定的深度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数学除法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内容:五...
    2023-06-13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500字8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
  •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00字 或许"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只求孩子们好,不求孩子们的回报,这就是老师,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将教学任务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来进行并且完成。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2023-04-08 阅读全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当一次工作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提前查阅一些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2023-04-1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精选栏目推选:“小学书法教案”。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一篇教案最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也许"关于小学书法教案"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2-12-29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是后面几个阶段数学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数学的快乐,教案课件是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小学数学教案有一定的深度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数学除法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内容:五...

2023-06-13 阅读全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老师编写创设情境教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您现在对教案的编写有头绪了吗?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加法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2-24 阅读全文

或许"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只求孩子们好,不求孩子们的回报,这就是老师,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将教学任务拆解成几个部分,逐步来进行并且完成。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2023-04-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