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有关孔子的故事1000字12篇

发布时间:2022-12-25

孔子故事。

大学生经常会面临写作难题,不知从何下笔,为了节省时间,不妨在网上查找类似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助我们写作更连贯与完整,关于写范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有关孔子的故事”,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1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孔子赔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约不可。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这种约就是不遵守,老天爷也不管。”

孔子到了卫国,住在蘧伯玉家里。卫灵公正在发狠心想把卫国弄得强大点儿,一听说孔子又回来了,挺高兴地欢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讨教操练兵马和打仗的计策。孔子对他说:“我就懂得关于礼节和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孔子又离开卫国。接着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瞶[kuai三声kui四声]为了反对他母亲南子,给卫灵公轰了出去。卫灵公一死,蒯瞶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他不让他父亲回国。蒯瞶借了晋国的兵马来夺君位。孔子听到儿子跟父亲争地盘,非常讨厌。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陈国,又想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呆着,就打发大去请他。这时候,陈国和蔡国正恨着楚国,一见楚国派人来请孔子,就把孔子当作敌人。两国的大夫发兵把孔子围住。好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们拿少数人抵抗着多数人,保护着孔子。孔子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的。他就饿着肚子弹弹琴,解解闷气。有时候还给门生讲书。可是有几个人已经饿得病倒了。子路发了脾气。他问孔子:“君子也有倒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小人都会碰到困难,可是君子碰到困难不变节,小人碰到困难就乱来了。”

孔子一面和学生们谈论,一面派子贡到楚国去接头。到了第四天,楚国的兵马到了,总算把孔子他们接到楚国去。楚昭王打算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说:“大王千万可别小瞧了孔丘。他不像个当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里头有文的、有武的,都是头等人才。要是他们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听,对待孔子的那一片热心,可就凉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国也不用他,他决定还是回到卫国或者鲁国去。孔子在回到卫国去的路上,瞧见两个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儿。子路问路的时候,他们反问子路说:“坐在车上的是谁?你是谁?”子路告诉了他们。他们说:“现在的世道到处乱哄哄的,哪儿不都是一样?与其跑来跑去,找这个、投那个,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不去管它的好。”他们说了这话,就不再理子路,继续耕他们的地。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说:“正因为到处乱哄哄的,我才跑来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处跑呐?”

孔子回到卫国,已经六十三岁了。卫出公请他做大夫,他推辞了。鲁国的相国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也叫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国,不打算再上各处去奔波了。他的门生当中,子路、子羔留在卫国做官,子贡、冉有在鲁国做官。打这儿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好几本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春秋时期”。

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2

故事:孔子的故事:孔子尊师

孔子的故事: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3

孔子出仕

阳虎事变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出仕。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擢升为小司空。小司空是主管国家最高建筑工程的长官司空的副职。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大司寇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位同卿大夫。孔子在任职期间,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更以仁德、礼教教化人民,使人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他说:以政令引导人民,以刑罚整顿人民,民暂免于罪过,却无廉耻之心。以仁德来加以引导,以礼来加以整顿,民不仅有廉耻之心,而且心也会归服。

孔子从治国的根本人心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用刑罚治国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刑罚只能使人民因害怕处罚而尽量避免犯罪,但这样治标不治本,不能像道德教化那样高明,使人民从根本上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从而自觉地避免犯罪。这反映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政策时不同于法治的特点,同时也反应了孔子以德治国的观点。在他的治理下,诉讼渐少,鲁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

司马迁描述孔子治鲁情况时说:孔子)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遗留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捡拾;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里。

孔子在鲁国任司寇期间,因为鲁国的实际执政者是世袭的三卿之一的季桓子,孔子要办成事情都得得到他的首肯。

一次,孔子为了有司之治去见季桓子,季桓子当时不高兴,事情没成。过了几天,孔子又去见季桓子以便促成其事,但季桓子还是傲慢地对待他。孔子的弟子对此很不满,宰予说:以前我听夫子您说过,王公不来聘请我,则不动。现在您担任司寇没几天,就多次向王公屈节,不可以停止这样做吗?

孔子解释说:鲁国以众相凌、以兵相暴的不安定局面由来已久,倘若有责任的当局不去治理,必将大乱。这种局面需要我来处理,这岂非比任何事都更郑重和紧迫吗?意思是说鲁国危乱的时局正等待自己去治理,这便是最大的聘请了,自己之所以一再屈节求见季桓子,正是出于国家大局的考虑。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4

孔子适卫

孔子周游列国首先选择的是卫国。由于孔子在鲁国政绩卓著,声名显耀于各国,所以当他与弟子们到达卫国边境一个名叫仪的地方时,受到了当地的边防官,即封人的欢迎。他上门请求谒见孔子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像这样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弟子们便引着他去见了孔子。这位封人亲耳聆听了孔子的言谈,亲眼目睹了孔子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仪容和态度,当即心悦诚服。当他辞别孔子出来以后,由衷地对孔子的弟子们感叹道: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做而发愁呢!天下无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先导,来号令天下、革新政治了。可见,孔子在当时就已经享有极高的声望,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者众多,这位仪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只是与孔子见了一面,交谈了一番,便认定孔子是上天派来号令天下的圣人,对孔子十分敬佩。

孔子与弟子们离开仪地后,便向着卫都进发了。在行进途中,他们一面观察沿途的风俗民情,一面谈论起治国安民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因此,他一开始便注意到卫国拥有众多人口,并对此赞赏不已。替孔子赶车的弟子冉求便请教他:人口多了,又该如何治理呢?

孔子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富之。意思是说,想办法让人民富足起来。冉求又追问:人民已经富足之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还是两个字:教之。意思是说,广泛开展教育,让人民学习文化,使他们摆脱愚昧,依照礼来行事,有廉耻之心,在文明之路上昂首前进。孔子所说的教之,对象是广大群众,这无疑是普及全民教育,也是他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具体化和广泛化。当时学在官府,民间没有学校。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冲破了传统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与弟子们到了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滑县)之后,寄居在子路的亲戚颜浊邹家中。子路的妻妹夫弥子瑕,当时正是卫灵公面前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他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颇为自负地对子路说:孔子要是住在我家,早就当上卫国的卿大夫了。

子路自然把这句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完,只是波澜不惊地说了一句:听从命运的安排吧。因为孔子讨厌弥子瑕这个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不屑跟他结交。当时,卫国有位名叫王孙贾的大夫,是卫灵公的宠臣,他对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本意指屋子的西南角,古代以西南为尊,所以供奉在那个方位的奥神,地位要高于灶神,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灶神虽然地位卑贱,但却负责监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人类的顶头上司。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灶王爷反而成了祭祀之主。王孙贾这段话表面上是在向孔子请教祭祀对象,实际上却是暗示孔子前去依附他。对此,孔子回敬了一句:并非如此,如果得罪了上天,那就连祷告的地方都没有了。自助者,天助之,如果言行不合天理,那么无论敬拜什么神祇都不济事。

孔子在卫国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施展政治才干,心中难免抑郁,便以击磬作为消遣。

有一次,恰好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他可能是一位隐士,从磬声中约略窥知了孔子的心事,便评价道:听击磬的声音,这个人好像有心事。

但接着他又批评说:这击磬的声音真是太粗陋了,好像在说,没人了解我,我怀才不遇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的才干,那就独善其身算了。这就像我们平时趟水过河一样,水深时,就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过河;水浅时,就撩起衣襟、挽起裤管直接趟过去。言外之意即是说,既然现在的社会如此黑暗污浊,如果你要是觉得还有点希望,那就尽己所能地为改善现状尽一点力;若是觉得它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了,索性就两眼一闭,权当看不见,马虎地生活下去吧。怎么样都好,何必让自己过得这么抑郁呢?

弟子们在门外听见后,把这些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慨叹地说: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我也就没什么可为难的了。他明白此人的用意和生活态度,也知道他态度坚决,自己是不可能说服他的。其实孔子在卫国虽然处境尴尬,不被重用,但他始终抱着拯救天下的热情,坚持着自己一贯的主张。他的苦衷无法得到这些隐居哲人的理解,然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就在于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精神。

经颜浊邹、蘧伯玉等人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甫见面便问孔子:你在鲁国的官俸是多少?孔子回答说:官俸是六万小斗。卫国也照样给了粟米六万小斗。于是孔子师徒便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卫灵公好战,热衷于扩张,故向孔子请教军队的排兵布阵之法。孔子回答说:关于宗庙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听说过一些;至于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却从没有学习过。因为卫灵公一直穷兵黩武,要想改善卫国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策的着眼点,变战争政策为施行仁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另一则小故事,说是卫灵公第二天在与孔子谈话的时候,看到空中有一只大雁飞过,立刻专注地仰头看天,神色明显心不在焉。与人交谈,注视对方是最基本的礼貌,卫灵公这一态度摆明了不尊重孔子,完全没把他放在眼里,这让孔子感到非常失望。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孔子动身离开卫都时,对弟子们说出了对卫国政治的观感: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这句话其实隐含了两层意思:一,鲁国当年是周公的封地,卫国则是康叔的封地,周公和康叔本是兄弟,两国的政治情况也有些类似;二,孔子所处的时代,两国比起当初建国时那是江河日下,鲁国是君不君、臣不臣,卫国除此之外,还兼有父不父、子不子,现状的相似度惊人。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5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是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是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是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6

名人故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周游列国YjS21.com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7

故事:孔子的故事:注重实际的孔子

孔子的故事:注重实际的孔子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

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

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

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8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9

孔子的生活态度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一生。他自述敏以求之,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他之所以博学,就是一辈子不忘学习,即所谓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慎子逸文》)。他所以能够一生学而不厌,主要就是因为永远谦虚,永不自满。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别人称他为圣人,他自谦地说:若圣于仁,则吾岂敢。

孔子主张学行一致,致力行道。他说:说话时要考虑到影响与后果,行动时要考虑有什么坏的效果和影响。直到晚年卧病在床,子路使其门人为家臣准备办理后事,他还斥责子路,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了。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

孔子生活俭朴,量入为出,不妄取妄予。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为子女选择配偶是则重品德而轻家资,所以他把女儿嫁给了因冤曲而坐牢的公冶长,把侄女嫁给了三复白圭、重视言行不犯过错的南容。该给人的,人虽嫌多,也要给人。如原思做他的管家,他给原思粟九百,原思不肯要那么多,他说:把你所用不了的分给你的邻居穷人吧。

孔子平时的态度,温和而刚正,威严而不刚暴,谦恭而能自然。他退朝闲居时,表现得很整饬的样子,同时又显得很安舒。出外时,衣服整洁,举止端正,即所谓出门如见大宾。处人处世的态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时很敬业,对待人很忠诚。在待人做事上,他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不主观臆断,二是不专必,三是不固执,四是没有私己之心。平时对斋戒、战争、疾病三种事保持慎重的态度。

他对于一切人类的死亡,都表现出一种哀悼的礼貌。在自己因参加丧事而哭泣的那一天,就不再歌唱。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不忍吃饱。路上看见送死的衣物,他用手伏在车前的横木上对之致敬。遇到穿丧服的人,他一定会改变容色。对于孤苦无依的穷朋友则非常慷慨、怜悯,如朋友死而没有亲属收殓时,孔子就必定会说由他来代为主持丧事。

孔子的仁爱由人类推及世间的一切生物,所以他平时只用竿钓鱼而不用网去大肆捞鱼,只用线系着箭去射鸟而不射傍晚归巢栖息的鸟。他的艺术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齐国的时候,听了舜时的韶乐后,沉浸其中,以致忘记肉的滋味达很长时间,即所谓三月不知肉味,说没料到音乐竟然能达到这样美的境界。他平时和人歌唱,如果那人歌唱得好,必定会请其重唱,而后自己跟着唱。

孔子说话,根据所处地方和对象而不同,但都合乎礼节。他在乡党里,显得温和而恭敬,好像不大会说话。在宗庙里和朝廷上,说话很流利,但很谨慎。在朝见的时候,和下大夫说话,显得很和乐的样子;和下大夫说话,则显得很中正的样子。在进入太庙辅助祭祀的时候,每一件事虽然自己都知道,但为了慎重起见,他都会再问一问。

此外,孔子在衣食住行上也有一定的礼节和规律。他不用玄色和浅绛色的布做衣服的领缘,因为玄色是用于斋戒的衣服的颜色,浅绛色接近丧服的颜色;日常家居的衣服不用红紫等颜色。夏天、冬天穿衣搭配亦有一定的讲究,不会超越礼制的规定。每个月的朔旦,必定穿着朝服去觐见。斋戒沐浴后,必定穿着布制的明衣。除了居丧期间,身上的玉佩会一直带着。吃饭不厌精细,饭的气味有变,鱼肉变坏了的,都不吃。食品的颜色和气味不好,不吃。烹饪不到火候,不吃。肉切割得不方正,鱼脍没有芥酱的,不吃。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食过分。酒可以随便喝,但也不及醉乱。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10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11

孔子尊师的故事:睡前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有关孔子的故事 篇12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现在的小康社会。中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变迁。

从夏到商;从周到汉;从唐到宋;从元到明;又从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又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变迁。

中国,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出现了许多令人赞叹、令人敬仰、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改革斗士---商鞅、第一才子---纪晓岚、一代谋圣---张良……他们有的是一代帝王,有的是一代忠臣,有的是一代百姓.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在此,我要赞美的,我要讴歌的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论语》一书。与孟子并称“孔孟”,素有“至圣”、“文圣”之称。

他主张“爱人”同时也提出了“仁”的学说,创办了儒家学派,他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统治者使用暴政,提倡他们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有关孔子的故事1000字12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故事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有关诚信的故事1000字7篇 工作中总是会有者文档的身影,很多人都会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读一读范文,好的范文看多了,心中自成模板。我们有必要学会如何编辑范文?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有关诚信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2-12-15 阅读全文
  • 有关鼹鼠的故事1000字8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鼹鼠故事”,敬请浏览。相信有不少都有过写作的经历,网络上有很多优秀可供我们参考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写得更加连贯和完整,您是否有很多的范文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鼹鼠的故事”,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12-19 阅读全文
  • 有关狐狸的故事1000字 幼儿故事一般是极具想象力的,可以开发小孩子的大脑思维,家长更是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引导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有关狐狸的故事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只小狐狸经...
    2022-12-17 阅读全文
  • 有关红色故事1000字11篇 在公司当上级有不同需求时,我们经常要撰写不同的文档,我们不妨向范文寻求写作帮助,因此我们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没有关于范文写作的好的途径?考虑到你的需要,编辑特地编辑了“有关红色故事”,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2-12-23 阅读全文
  • 有关小城故事1000字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经常会需要与文档打交道,范文正在越来越多地帮助我们。学习范文可以先从文章的架构入手,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很有水平的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有关小城故事”,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2-12-18 阅读全文

工作中总是会有者文档的身影,很多人都会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读一读范文,好的范文看多了,心中自成模板。我们有必要学会如何编辑范文?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有关诚信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2022-12-15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内容专辑推荐:“鼹鼠故事”,敬请浏览。相信有不少都有过写作的经历,网络上有很多优秀可供我们参考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写得更加连贯和完整,您是否有很多的范文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鼹鼠的故事”,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12-19 阅读全文

幼儿故事一般是极具想象力的,可以开发小孩子的大脑思维,家长更是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引导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有关狐狸的故事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只小狐狸经...

2022-12-17 阅读全文

在公司当上级有不同需求时,我们经常要撰写不同的文档,我们不妨向范文寻求写作帮助,因此我们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没有关于范文写作的好的途径?考虑到你的需要,编辑特地编辑了“有关红色故事”,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2022-12-23 阅读全文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经常会需要与文档打交道,范文正在越来越多地帮助我们。学习范文可以先从文章的架构入手,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很有水平的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有关小城故事”,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2022-12-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