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汇总5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一个好老师就要负责任地上每一节课,教案课件的质量,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那么你知道一篇优秀的教案该怎么写吗?幼儿教师教育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找出四边形特点。和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听说过四边形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板书:认识四边形)
(一)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
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课件出示)
重点判断: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初步概括: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感受四边形
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预设学生行为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四)预设学生行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两类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
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五)预设学生行为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76页第1题
2、数学书76页3-4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1厘米1平方厘米
1分米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通知范文吧 tv2288.COm)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只要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扩展阅读
[荐]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000字(精选5篇)
生命如歌,桃李芬芳,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借助教案可减少青年教师教学时的压力。你也许需要"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微视频、微练习。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02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作为一名老师,是常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呢?我们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找出四边形特点。和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了。有花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石头,这样的校园你们喜欢吗?光明小学的校园也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还有不少的四边形。听说过四边形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和它交交朋友。(板书:认识四边形)
(一)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些不认识的图形(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初步感知
其实,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很多四边形(课件出示)。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课件出示)
重点判断:是不是四边形。
3、现在你能说一下,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4、考考你:判断老师手里拿着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强调:只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个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初步概括:四条边,四个角等等
再次概括: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感受四边形
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预设学生行为
书本的表面,红旗的表面等等。
四、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课件出示六种四边形)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2、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很多同学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在了一类,说明它们是很特殊的,那么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用三角板来量量角,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比一比边。
3、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四)预设学生行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1、按是不是直角分两类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1)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2)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学生试着说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操作。
五、巩固拓展
1、小猴子吃桃子(课件)
2、画一画
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五)预设学生行为
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只要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三、教学反思: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十几减8
教学内容:课本P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圆片13个,表示虚线用的毛线一条。
教学过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1)8+3=8+7=8+4=8+6=
8+5=8+8=8+9=8+10=
(2)13-9=16-9=12-9=11-9=
15-9=18-9=17-9=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8+()=14
12-8=()14-8=()
8+()=158+()=17
15-8=()17-8=()
二、探索交流:
搽掉减法算式让学生观察。
这里12、15、14、17、都减一个什么数?
今天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图:
四人小组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问题解答。
2.想想刚才你是怎么算十几减8的?
用小圆片代替金鱼摆一摆。
然后把你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交流汇报算法
三、自主巩固练习:
1、可以边摆边算。
完成P15做一做第1题
学生上黑板边摆边算。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独立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第2题。
集体订正。
四.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训练。
2、口算20题。
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做减想加的计算方法,提高十几减8的计算正确率。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
先填()里的数,再计算(指定学生上台练习)
看卡片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12-8=16-8=13-8=17-8=
14-8=11-8=16-8=17-9=
二、练习:
1、游戏!
找凳子,学生手哪算式卡片找到有合适数字的凳子坐下,每组派代表上来比一比哪组又对又快。
2、找朋友游戏。
三四组发算式一二组发数字卡片
互相找朋友。
3、完成16页第1,2题
先提出问题再列算式解答。
4、第3题
开火车完成。
5、独立完成课本练习
第5——8题
三、课堂作业:
四、基础训练:
1、口算
2、听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6)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试看平面示意图,运用已有的数经验,寻找相应的座位。
2、体验模拟小课堂的乐趣,乐意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活动准备:
座位表PPT、有数字的胸饰、题卡等。
活动过程:
一、说说小学课堂
1、小朋友,我们都去参观过小学,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主要说说与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
2、小学生会上哪些课呢?
3、小结: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很不一样,小学有不同的课,不同的课堂。
二、看试题找座位
导语:小朋友就快入小学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模拟小学生课堂的游戏。谁来说说什么叫模拟?
1、猜测:小学生的课堂就在那里,等会儿我们要找座位坐下来,哪张椅子是你的呢,与你胸前挂着的数字有关系,猜猜怎么找?
2、交代要求找座位:看清自己胸前的座位号,这是式题的答案,找到贴有相应式题的椅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3、检验:幼儿一个个开火车念算式及答案,教师验证。
4、提问:这种弯弯月亮型的座位,小学生也坐吗?可能在上什么课?(音乐课)
5、谁愿意来当音乐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唱一首好听的歌?(请一幼儿)
三、看图示找座位
(一)图示一
导语:音乐课上完,要上数学课了,数学课怎么坐呢?一起来看看这张座位表。
1、 出示座位表:这次座位是怎么排的?(排成了四排,每排四个人)用你胸前的座位号找一找,想想,你会坐在哪一排的哪一个座位上?(请一幼儿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
2、 交代任务:根据座位表,先计算相应的式题,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把椅子搬到相应的位置。
3、 师:好了,都坐好了,可以开始上课了,谁想来当数学老师的,出几道加减运算题考考大家。
4、 小结:在小学里,不同的课可能有不同的座位,刚才我们坐成了四列队,除了要算对题,还要看清座位表,分清前后左右,才能正确找到座位。
(二)图示二
1、提问:
(1)这里还有一张座位表,和前一张座位表有什么不同?这样分成小组的座位可能在上什么课?(讨论课、绘画课、手工课等等)
(2)1号桌是活动室里哪张桌子?2号3号4号桌呢?(请几名幼儿帮相应的数字放过去)(教师指黑板)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我们的黑板在哪里?
2、找座位:看着这张座位表,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3、共享交流: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座位的?
4、小结:要找到座位除了算式题要算对,方向也不能搞错。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7)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
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
(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8)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兔家来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
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兔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兔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兔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
(板书:2的乘法口诀)
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
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
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
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五、板书
2的乘法口诀
2+2=2×2=4二二得四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 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并且知道角有大有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画角。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今天我们的一个好朋友来到了课堂中间,这个好朋友是谁呢?”(生猜测)出示“大耳朵图图”的图片,师说:“图图还给大家带来一幅漂亮的画呢!想看一看吗?
出示课本38页的主题图后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三角板,三角板上还有角;
生2:有很多的角,爷爷手中拿的剪刀上有角,足球场地上有角……
师:对了,这幅图中有许许多多的角,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课件演示:
师:小朋友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马长大了,今天小马又帮妈妈做事,要独自一人到河对岸去磨面,临走时,妈妈告诉他:“过河的时候,要选有“角”的图案标志走,,那里水浅,其他的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了河边,果然,看见河里竖着3个牌子,上面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出示39页的例1图:剪刀、饮料筒上的弯管、水龙头图。)
【创设这样的情境,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在实物中找角。
⑴师:河里的牌子上都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吗?角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⑵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大屏幕,如果我们去掉这些物体的“花外衣”,就留下了这个图形,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先出示四种物体,再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角,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那么这些图形叫什么?(师引导: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角。板书课题:可爱的角)
⑶做一做中的第1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可离开座位,边指边说自己找的角。
【在此处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变“静”为“动”,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⑴现在,用一个小圆点来代替图钉,如果用两条直直的线来代替两根硬纸条,你们想象一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还是先来看看大屏幕吧!(课件演示将图钉和两根硬纸条隐去,出现几何图形角。)
【这里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②你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这两条直直的线又叫什么吗?快把书翻到39页,在这页中找答案。(学生自学。)
③请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顶点)这两条线叫什么?(边)(课件依次出示。)
⑵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呢?(课件出示此句话。)
【这个环节用设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体现了我们河南省灵宝市数学实验课题“引导──自学”中的“我能读”。】
3.用彩纸折角。
⑴折角
师:现在请赶快拿出彩纸,用这张纸折出可爱的角。
⑵感知角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折出来的角,像这样(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感觉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⑶展示角
师选择生折好的各种角分别贴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你们发现了什么?(或者问学生:你能说出这几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师:对!角是有大有小的。
⑷认识角
师:刚才小朋友们折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请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感受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初步感知了“实物中的角”是尖尖的、平平的、直直的特点,从而知道了“数学中的角”中的各部分名称。】
4.做活动角。
⑴师:小朋友们,我们都会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了,那如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能不能做一个活动角呢?好,请大家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试做一下。
⑵学生做角。(小组合作完成)
⑶课件演示:做活动角的过程。
⑷介绍活动角:我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的角,它可和一般的角不一样,你们看,它能动吗?我们把这个能动的角叫活动角。
⑸玩角(课件演示)
游戏:听口令,变大小。
生玩后,问: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此环节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使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学会新知。】
5.画一画。
⑴生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吗?(学生试画)
⑵阅读课本
师:你们画对了吗?请打开数学课本到39页,仔细看下面的例2,看一看书中是怎样画角的?和你画的方法一样吗?(学生看书)
师问:你是怎样画的?能大胆地告诉给其他的小朋友吗?
三、课间小憩
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学唱一首有关角的歌──《可爱的角》:(课件演示)
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
【课中安排学唱《可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
1.辨角。
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
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
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
【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3.剪角。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小小设计师。
师:你能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吗?赶快设计吧!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题目,旨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第4题能将本课所知识溶于一张美丽的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将生活的空间点缀的更加美丽,在孩子的画中还寄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心愿。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
师:小马帮助妈妈磨好了小麦,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课件出示)回到家,妈妈问它:“聪明的孩子,你真棒!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评析:
“可爱的角”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本课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为主线来进行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课时设计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本课以“小马”这个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活跃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让学生时刻处在愉快学习的状态中,使教学活动处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现和发展起来的。“做角、玩角、唱角”等活动意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特别是最后的拓展练习──“小小设计师”,更是本课的亮点。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课考虑了这一点,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如在“做活动角”时,让学生在组内做角,重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的延伸题目“小小设计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说设计思路,然后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样也是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9)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有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索法则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授课班级数学优生偏少,中等生及学困生较多。
2.任务分析
在小学整数、小数、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有理数除法,类比有理数乘法,探索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这节课承上启下,它既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整式除法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商的符号的确定,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的思想。
5.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又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二环节,学习法则二,也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
5.1复习引入
(1)12÷3=?你是怎样做的?
(2)在有理数范围内,除法发生了什么变化?“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还成立吗?
设计目的:复习小学学过的除法,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承认它在有理数范围也成立,体会有理数的除法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为下面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做好铺垫。
5.2探索法则一
(1)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0)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2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__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5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班学生只有少部分新转来的,从上学年老生的考试试卷分析,学生的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掌握基本良好,但是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也较差。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同时,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奖励机制,让孩子齐头并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加强四则运算的口算练习。
2、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3、会算24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点。
4、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用四张牌算24点
教学准备:
每人A—9的扑克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今天数学课小朋友们都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
师: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演示,介绍牌的知识:一副牌有54张,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有四种花色,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各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若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
【说明: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和熟悉的扑克牌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介绍扑克牌与时间相关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揭示课题
师:你们玩过牌吗?用牌玩过哪些游戏呢?
师:你们用牌会玩这么多游戏。刚刚听到有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你知道算24点是怎么玩的吗?【点击课件】
师:哦,我们在玩算24点时,把A看作1,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们就用九张牌来玩个益智游戏——算24点。(板书课题:算24点)
师:想玩好算24点,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对对碰!
(二)游戏活动
1、游戏一:幸运对对碰(2个数算24点)
师:游戏规则是:我出一张牌,你用你手中的一张牌和我碰,碰成24。准备好了么?
(点击课件:闪现对对碰页面)
1. 三八二十四(点击课件:出现扑克牌8)
师:我出8,你能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手举8)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手举3)
师:你怎么想得这么快?适时板书:三八二十四
师:真聪明!很快就想到用口诀来算。
师:我还出8,你能拿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1,3)(3,6)(1,2)……生说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两张牌的?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第二步,都是3×8=24,第一步呢?都是先用两张牌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如果还有学生举手,请他们与同桌说说。)
2. 四六二十四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也只出一张牌就能跟你碰成24?
生:我出4。
师:谁拿牌跟他碰?(6)
师:小脑筋转得真快!你怎么想到出6的?生答师板书:四六二十四
师:拿两张牌跟他碰,你会吗?师有选择的板书。
3.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刚刚都是先凑成几来和4碰的?再利用四六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想口诀从牌中寻找能算出24点的里找能算出24点的算式,为后面三、四个数算24点做好基础工作。】
2、游戏二:幸运凑凑碰(3个数算24点)
师:如果我出9呢?你能用一张牌碰出24吗?两张行不行?
师:大家猜得很快。现在给你三张牌,你们能把牌上的数字加减乘除,算出结果是24吗
【点击课件:闪现3张牌的题目】
1. 师:你能用这3张牌算出24点吗?【课件出示:】
(2,3,4) (7,6,3) (9,8,3) (3,5,9)
①2×3=6,6×4=24 7-3=4 9÷3=3 3×5=15
②2×4=8,3×8=24 4×6=24 3×8=24 15+9=24
③3×4=12,12×2=24
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点的秘诀。
师:你们的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们发现什么诀窍没有?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师:多数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
【说明: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
3、游戏三——幸运比比拼 (4个数算24点 )
【课件出示:】(1,2,5,8)
师: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一个四人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
汇报板书。
师:看来用4张牌算24点也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试吗?
好,请拿出纸和笔,老师出题,你们把方法写在本子上。开始!
(4,6,7,8)(2,6,7,9)(2,3,4,5)(5,6,5,3)
学生写完后,逐题汇报 。
与三个数算24点比较,小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刚才大家都开动脑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4,下面我们来分组比赛,好吗?
【说明: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三个数算24点和四个数算24点方法相同,只是后者算法更多样些。】
[精品]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精选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阅读推荐:“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每个优秀教师都应当精心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保证讲课的进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及相应的除法;比较熟练地笔算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乘、除法口算,再让学生做P108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教师可提出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把时间控制在3分内.
做完的错误较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补充练习.
二、复习笔算
1.做第108页的第1题.
教师先把三道乘法题写在黑板上,请三名同学到前面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特别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法则.对被乘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要特别强调.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计算可以用简便方法.
做完乘法之后,再出示三道除法题.可以采取与乘法类似的方法,对笔算除法进行复习.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和验算.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教师控制时间6分.可以指明哪道题需要验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先审题,再列式计算.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看谁在10分内做完.注意提醒学生要认真计算,首先要计算正确,不能只图速度.做题时,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发现错误要及时处理.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目标解析
第1题是一个数学活动,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安排了:计量单位的运用,简单的时间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倍的认识的复习。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寒假马上就到了,你们在寒假里有旅行的计划吗?旅行时坐过飞机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旅行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憧憬寒假到来的心情中自然跟随老师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109第1题的航班信息图。
1.说说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2.解决第(1)个问题
(1)出示飞机图,让学生说说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如小轿车、自行车、步行的速度,从而比较填写出飞机的飞行速度单位。
(2)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如小学生的体重、一袋大米的质量、一袋盐的质量.、一头大象的体重,从而通过对比填写出飞机的载质量单位。并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者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3)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的长度如铅笔的长度、自己的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从而通过对比填写飞机长度的单位。并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量,为填写正确的单位提供参照物,并且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解决第(2)个问题
(1)出示钟面图,请学生读出钟面的时刻,在学生读时刻的同时将有关时间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钟面的结构,时针、分针、秒针走格所代表的时刻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2)继续在旅行的情境中解决第(2)个问题。让学生口答9时40分再过20分后是几时几分,最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分针。
4.解决第(3)个问题
(1)出示例题分析题意,让学生尝试列式
(2)指名上黑板列竖式计算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要注意进位,减法要注意退位。
(3)复习验算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由于数据太大,计算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要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加法题目: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
加、减法题分别有两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验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4)变式练习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5.解决第(4)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并计算。
①指名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算理。
②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改变问题,求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
分析问题中的大约一词,复习估算的方法(课件演示估算过程)。
6.解决第(5)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2)出示算式22,让学生说出两个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课件适时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的有效信息;
(2)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经过的时间问题。
2.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图文应用题的相关数据,将有效数据填写在相应地方;
(2)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3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孙玮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善于比较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经历比较、整理的过程,掌握复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地震的资料,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识的梳理。
教学难点:带0的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
1.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师:同学们,四川曾发生过特大地震。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谁愿意把小组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十分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情况。同样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全国各地伤亡汇总(截至10月8日12时)
遇难: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
受伤: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
失踪: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9月25日12时)
总计五百九十五亿元,
实际到账款物五百九十四亿元,
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二百六十八亿元
国家拨款几十亿救灾。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元!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复习做准备。通过读几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数的读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写数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
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写作:69227人
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写作:374643人
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写作:17923人
五百九十五亿元写作:59500000000元
五百九十四亿元写作:59400000000元
二百六十八亿元写作:26800000000元
一万亿元写作:1000000000000元
师:你是怎么写的?在写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起。
第二步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
注意:
1.不是读一个零,就写1个鈥?鈥潯?/p>
2.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复习大数的写法,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鈥溞醇父?鈥澱庖唤萄训恪?/p>
3.改写和省略。
师:通过写这些多位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了便于读、写我们还可以把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
独立完成:
69227人7万人
374643人37万人
5950000元=595万元
2680000元=268万元
第一次比较:比较改写和省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次比较。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亿以内的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如果扩展到亿以上的数时你们会吗?比较他们之间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次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对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晰了。回忆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哪些知识?比较写数和改写、省略的知识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
2.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动计划470000千米。
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00000000双,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
天文学家估计,在我们银河系中大约有近100000000000颗恒星。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是362000000平方千米。
3.省略下面的数中亿位后面的尾数,并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0xx年我国固定电话有案可查214420000部。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此325600000000美元。
1996年,我国森林面积是128630000公顷。
4.填空
(1)()个一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与99999999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十次时是()
(4)1030700读时应读出()个零
(5)由3个亿、2个十万、8个千、5个百、6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5.判断对错。
(1)把6870000吨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687万吨。()
(2)把9505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9万。()
(3)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在百万位上。()
6.□里填几?
7□000=7万7□00000007亿
74□007万7□0008万
19□78520万60□90760万
28□078500029亿9□907000010亿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期末复习16~19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学到加、减、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基本训练。
列式计算。
3个6相加是多少? 3的6倍是多少?
3与6的和是多少? 3比6少多少?
仔细审题,集体列式口答。
三、复习。
1、期末复习16。
(1)出示第16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求3人浇多少棵,也就是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2、期末复习7。
(1)出示第17题,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第1~4个问题,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算一算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
(4)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期末复习18。
(1)出示第18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收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3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期末复习19。
(1)出示第19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中告诉我们小松鼠采了5个椰子,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是猴子最少采了多少个,最多采了多少个)
(2)提问: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是什么意思?你会解答吗?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气氛好,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5
一、概念复习
师:说说你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随生板书:世纪年季度月旬星期.)
师: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单位,说说有关它的知识。(生选中哪个内容就复习哪部分内容)
1.世纪
(1)复习世纪的有关知识
(2)练习:判断一下年份是哪个世纪?
2.年
(1)复习年的有关内容。
(2)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3.季度
(1)复习季度的知识。
(2)学生说一个月份让大家判断是哪个季度。
4.月
(1)复习月的有关知识。
(2)一个学生出题其他同学。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6
根据复习课本身的特征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复习课一般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在这里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部分和教学过程为例:
一、揭示目标阶段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解释水中现象,揭示立体图形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习。
2.汇报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3.基础训练
(1).小组互测:教师在练习纸上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相互提供相关数据后互测。
形体名称已知条件求体积的算式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2).小组互评
教师巡视抽查学生演示情况,提出应注意问题。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板书)
(正方体图)V=a3
(箭头)(箭头)V=SH
(长方体图)(圆柱图)V=SH
V=abh
(圆锥图)V=1/3SH
四、深化提高阶段
1.综合训练
(1).我当审判长
a.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体积。()
b.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长方体体积的1/3。()
c.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圆柱的底面半径。()
(2).对号入座
a.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个小正方体。
b.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c.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走进学习。(鼓励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2、评价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评价。
(2)总结全课。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有关图形与拼组、对称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的复习,我们不仅去参观了不少精彩的比赛,而且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现在,再来看这幅图的中间部分,看看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情境图中间的足球场部分]
二、复习图形与拼组,以及对称知识:
1.运动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
2.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3.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进行辨认。
4.(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想一想: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5.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6.在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与你的同位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强调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互相合作。)
7.一起来说一说长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正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8.图上还告诉我们足球场的左右两个半场是对称的,怎样就算是对称?
9.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称现象到处存在,能不能举几个对称现象的例子?
(教师可以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的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的复习最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在此基础上,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这样既扎实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巩固练习:
1.综合练习第9题,说说每种色块各是几边形。
2.综合练习第14题,按照要求完成。
与你的同位交流一下,看看你们剪出的图形一样吗?
3.综合练习第15题,说说图中哪些事物是对称的?
把对称的部分涂上相同的你喜欢的颜色。
[设计意图]必要的练习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时巩固运用是很有帮助的。在进行书上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再增加相关的练习,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可真了不起。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数学问题,希望大家遇到问题时,要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从中你会获得很多快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复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却说不出来,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8
一、概念复习
师:说说你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随生板书:世纪年季度月旬星期.)
师: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单位,说说有关它的知识。(生选中哪个内容就复习哪部分内容)
1.世纪
(1)复习世纪的有关知识
(2)练习:判断一下年份是哪个世纪?
2.年
(1)复习年的有关内容。
(2)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3.季度
(1)复习季度的知识。
(2)学生说一个月份让大家判断是哪个季度。
4.月
(1)复习月的有关知识。
(2)一个学生出题其他同学。
5.旬
(1)复习有关知识。
(2)学生出题考老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2.判断题
3.游戏:
小组活动:说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的形式。你能将它同学过的这些时间单位联系起来吗?(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祖国母亲的生日、奥运会开幕的日子等等,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小组推荐同学汇报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有关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去看台上参观了学校的运动会,而且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要先去跳高场地参观,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收获。[出示情境图中的跳高场地部分]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得到了哪些有关的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女孩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指名解决问题
3.这些信息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系?
4.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5.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6.巩固练习:
5千米=()米3000米=()千米
8分米=()厘米60分米=()米
()毫米=3厘米()分米=9米
()米=8千米()米=70分米
7厘米=()毫米
8.扔铅球的小男孩扔了多远?
4米5分米是多少分米?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本学期学的长度单位有三个:千米.分米.毫米,在复习这三个新的单位的同时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进行,引导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关键,使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三、复习时间单位:
1.谈话:跳高场地很热闹,跑道上的比赛更精彩!看,那里正在进行1500米的比赛,第一名已经顺利冲过了终点,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成绩吧。[出示情境图中的跑道部分]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千五百米的学校记录是多少?学生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教师可以相机进行指导。)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4.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5.比分表示时间更短的单位是什么?表示比较长的时间,我们一般用什么作单位?
6.你能用这三个时间单位说几句话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7.巩固练习
(1)拨钟表,认时间
(教师拨钟表,学生认时间;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表。)
(2)填空练习
2时=()分60秒=()分
3分=()秒()分=1时
()分=180秒()秒=2分
(3)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
爸爸每天工作8()
丁丁跑100米成绩是15()
姐姐每天读书30()
一节课有40()
(4)综合练习第12题:
7:00播放新闻联播
烧水10分钟
刷牙3分钟
梳洗5分钟
从6:50开始,最快会在什么时刻完成这些事情?并说明理由。
(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单位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复习,如: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等,帮助学生把抽象难懂的时间概念转化成自己日常身边的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
课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学生经常出错的就是单位之间的转换。我一直坚信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因此我从来没有让学生死背公式。但我同时又发现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可做题的过程中却不会回头去想一想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数学教案人教版”推荐内容。
教师是全天下从事着最光荣的事业。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楚教材内容。关于写教案你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呢?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1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4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5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