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000字(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教师需要提前把教学教案给写好!那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有哪些?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000字(精选10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例1例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认识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2、通过小数的产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小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产生。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小数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说说你在哪儿听到或看到过小数。

你认为小数是怎样的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由合大、分小无限做下去来拓展对数的认识。

1、在合分中拓展数位顺序表。

⑴复习整数数位顺序表。

①通过合并引出分

师口述:把10个一合并起来是多少?

把10个十合并起来是多少?

把10个百合并起来是多少?

板书: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

千百十个

师:能继续合并下去吗?那能往小了分会怎呢?

②分

师口述:把一个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把一个百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把一个十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把一个一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三、通过主体探究,研究小数意义。

(一)通过把正方形图看做整体1认识、的小数。

1、的小数

⑴投影显示:把一个正方形看成整数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板书:十分之一)

师: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0.1)

0.1就是一个小数,它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小数里的点叫小数点。

说说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0.1表示什么?

师总结:和0.1的意思相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追问:是把谁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0.1是把谁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⑵阴影部分显示3份

问:现在阴影部分表示几份?是几个十分之一?是几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0.3表示什么?

⑶阴影部分显示7份

师:阴影部分用小数、分数各怎么表示?

0.7和都表示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是几份中的几份?

0.7里面有几个0.1?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师小结:象、、、这些都是特殊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⑷通过练习巩固十分之几的数。

①生自己动手操作。用一个正方形代表整数1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并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②师投影出示2份用小数表示0.2,问:0.2是几个0.1?

投影显示6份用小数表示0.6。问:0.6是几个0.1?(0.6里面包含0.2)

师:你发现了什么?

把0.6平移开,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通过生活认识的小数。

⑴的小数

①把一个正方形看作整数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把(0.1)再继续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出示:百分之一)

也可以写成0.01。(板书:0.01)

问:0.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和0.01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的小数

投影显示8份问:现在是几份?是几个百分之一?是百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0.08)

0.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0.01?8个0.01是多少?

③认识的小数

投影显示37份,师问相应的问题。

④练习

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角,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分。

想:1角=元=()元1分=元=()元

5分=元=()元49分=元=()元

3、认识千分之几的小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1千克=1000克

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你能说一说1克用千克表示成小数是多少?(讨论)

1克=千克=()千克

练习:3克=()千克

11克=()千克

108克=()千克

四、小结: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数,到底什么是小数?

1、生看书83页。

2、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师小结:计数单位往大了合并可以无限的做下去,往小了分也可以无限的做下去。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小数数学第八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102页例5、例6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吴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师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答,师板书300和286,让学生说说整数的比较方法)

2、两数之间填上或,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

1000999786758

3、有一次吴老师14元8角,到自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师板书,提问,这是什么数),那么吴教师的钱还够吗?(学生回答,师提出需要比较14.80和13.50的大小。那么怎样来比较小数呢?有些什么样的好方法好规律来比较小数呢?

这节课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20分钟)

(一)让学生来举例一些小数,学生随便举例,教师板书,教师注意要多让

几个学生举例,以便将小数的形式多样。例有下列的小数:0.120.0451.262.350.153等。

(二)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比较的方法。完成后或有困难,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让你的比较方法能让同桌知道。

(三)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与指导。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进行引导与总结。(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例子找到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若十分位相同,

则比较百分位(如果没有总结出来也不要紧,让学生在学习例6时来总结)

(四)验证刚才总结的规律:(请你应用刚才我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做下面的题:)

出示例5,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2.35元2.41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

师:2.35元,实际是2元3角5分,而2.41元实际

是2元4角1分,当然是后面这个大。

教学例6,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1)学生自己比较,如果有问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方法:A、因为0.07米和0.059米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百分位上7比5大,所以0.07米0.059米或0.059米0.07米。

教师通过形象的方法来说明:画线段图观察其长短,师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0.07米和0.059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说明0.07米0.059米。

或者也可以这样把这两个小数化为几厘米几毫米:

0.07米=7厘米

0.059米=5厘米9毫米

因为7厘米比5厘米长,所以0.07米0.059米

反馈练习:①0.05米和0.07米②0.1756米和0.1738米

(六)提问: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有什么异同点?

三、练习设计(18分钟)

(一)基本题训练: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和0.340.56和0.8510.8和1.08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43.990.2680.374.0994.14.24.148

3、请你们每组的几个同学每人出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看哪能一组的同学排得最快。

(二)提高题训练:

1、对于刚才的排列,你有更好更快的办法吗?

学生先说说,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组,教师来说明:

第一步:先把要比较的几个小数,小数点上下对齐竖排起来。

第二步: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法则,从高位到低位逐

位进行比较,并根据题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写;

第三步:根据编号情况进行排列,也可以使用<。

3、思考题:

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

6.86.483.113.1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分钟)

五、作业布置:(略)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与相交

1.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大家手里都有两根小棒,如果我们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请你摆一摆,看看这两条直线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请同桌两人合作摆一摆,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学生同桌合作,边摆边画。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预设如下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两条直线,摆一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认识具体化了。教师把学生的摆法全部罗列出来,为后面的分类感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分类感知,初步认识平行与相交。

谈话:我们摆出了这么多种位置关系,同学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你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根据两根小棒是否靠在一起分类,把(1)、(3)、(5)、(6)、(7)分为一类;(2)和(4)分为一类。

根据两根小棒所摆成的图形来分类,把(1)、(5)分为一类,两根小棒组成了几个角;(2)、(4)分为一类,两根小棒不靠在一起;(3)、(6)、(7)分为一类,两根小棒都形成了一个角。

根据两根小棒代替的是直线,直线是可以延长的,把(1)、(2)、(3)、(5)、(6)、(7)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交叉在一起的;(4)分为一类,它们延长之后是不会交叉在一起的。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反思:刚才我们说把两根小棒看作两条直线,也就是每个图中的两条线都应看作是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小结:像图(1)、(2)、(3)、(5)、(6)、(7)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像图(4)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称它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板书:不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探索、想象、归纳等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数学教学领域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先要求学生自主给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小棒代替的是直线,而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因此,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以后,它们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只有两种,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并由此引出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纷繁的位置关系进行归类,有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与相交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出示以下5幅图:运动场跑道、高压电线架、黑板、秋千、五线谱。

谈话:你能从这些图中找到相交或者相互平行的例子吗?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例如:学生说到五线谱上的平行线时,提问:谁能具体说一说,在五线谱中,哪条直线和哪条直线互相平行啊?(学生说说)

追问:那一组平行线应该有几条呢?(可以是两条,也可以是三条、四条、五条等。)

再问:一条直线行不行?(不行)

小结:对,平行指的是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只有一条,就谈不上位置关系了。因此,一组平行线至少要有两条。

提问:那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平行与相交的例子吗?(学生找到后说一说,教师注意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设计意图: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现实生活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交与平行的例子,并利用这些生活实例获得对平行线的初步认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平行的概念。]

4.自主探究,认识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图(如右图)。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平行和相交的例子,那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长方体,请你判断一下,a和b是什么关系?a和d是什么关系?

提问:那a和e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这里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相交,有的学生会认为它们平行,有的学生感觉到它们既不相交,又不平行,但不知道原因,等等。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两条直线有点奇怪,不相交,但是也不平行,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模型,仔细观察,互相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学生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a和e在不同平面上,所以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都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平行,也就是说,在同一平面内(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到中学还要继续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提问:那你还能在模型上找到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例子吗?指给小组里的同学看看。(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理解平行的概念,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关于在同一平面内的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在课的开始就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后,教师用了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讨论:a和e所在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学生发现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这里的问题,a和e所在的直线既不是相交的,也不是平行的,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小组观察、讨论、探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导致了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了同一平面的表象,加深了对平行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几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说说理由。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评价。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指指说说。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下面每组线段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先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二、学画平行线

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与相交,也认识了平行线,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想办法来画一组平行线,好吗?(学生自己动手画)

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画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此时,学生发现用刚才的方法很难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启发: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0页的内容,看看茄子老师是如何教大家的。

学生自学,试着画一画。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画,二靠,三移,四画)。

谈话:想办法检验一下,这样画出来的直线是原来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创造一组平行线,当用不同的工具画出平行线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样,就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在交流与共享中得以丰富,思路在碰撞与沟通中得以融合,空间观念在自己描述和听取他人描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体会一条线段平移后,总是和原来的线段互相平行。

三、总结全课(略)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谈话:什么是平行?请大家再完整地看看数学书上的内容,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4l页实践活动男、女生的脉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自测脉搏。

教具准备:秒表一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出示:下面是第一组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男、女生的平均成绩,看谁高?

男生:95、80、90、85、95。

女生:100、80、85、95。

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提问:求男生的平均成绩为什么除以5,求女生的平均成绩为什么除以4?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你能知道我们班里男生和女生的脉搏,谁跳得快些吗哪位同学大胆猜测一下,男生的脉搏跳得快还是女生的脉搏跳得快你猜测时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分组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人1分钟脉搏次数,填入课本中的表里。

2.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由教师计时,组长主持每人测脉搏并填在表里,再让学生求自己小组里男生、女生平均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并在组内交流比较男、女生脉搏跳动次数,看谁跳得快些。

交流汇报。

3.各组汇报男、女生人数和男、女生脉搏跳动总次数,要求学生自己求班内男生和女生脉搏跳动的平均次数。

4.请大家比较一下,你发现结论怎样前面的猜测对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说课材料:

说内容:

《男、女生的脉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苏教版)第41页的内容。

说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①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难点是学生自测脉搏。

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的教具主要是秒表一只,用于计时;小黑板2块,用于复习旧知和布置作业。

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求平均数的复习,采用提问练习的方式,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下面比较男、女生的脉搏作好准备。然后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最后是课堂总结和作业。

说教法和学法: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要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得出具体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收集几次数据,求出男、女生脉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得出男、女生脉搏谁跳得快的结论。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24040350070072090560080

(把被除数与除数分别划去末尾的(一)两个0,用0前面的数相除.)

2、出示:2413871992

与上面的口算相比,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与除数都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但是都很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板书课题)

尝试讨论

1.根据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能试着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两道题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241240,3840,24040=6

719720,9290,72090=8

2.出示例题:

(1)有538箱酱油,每辆货车一次运62箱.如果一次运完,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货车?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成都到北京的铁路长2048千米,大约要行多少时间?

(3)彩色电视机的单价是1985元,收音机的单价是21元,彩色电视机的单价大约是收音机的多少倍?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三道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538540,6260,54060=9(辆)或609=540540>538

20482000,98100,2000100=20(时)

19852000,2120,200020=100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除数都是两位数)

3.这几道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先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再用除法口算;或者用乘法口算.

不同点:除数取近似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把除数变成整十数;被除数取近似数有时是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有时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4.为什么被除数取近似数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考虑运算的简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

5.试着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除法口算;分别取被除数与除数的近似数,用乘法口算.)

巩固练习

1.一家电视台去年共播出教育节目1192小时,平均每个月大约播出教育节目多少小时?

2.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行28440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940千米。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飞机的多少倍?(根据学过的两位数除法估算类推)

3.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检验方法?

452251=88781288=92

4.估算:

(1)一部电梯的载重量是1200千克,如果每个人59千克,这部电梯大约能承载多少人?

(2)一个大院一个月大约用水48吨,这个大院去年节水152吨,够用几个月?

(3)张大爷要给食堂买39袋大米,每袋48元,他带了2000元够不够?(你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除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材分析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学习非整时刻的认识,教材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钟面。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以审奥成功情景图出现,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第三个环节试一试引导学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第四个环节是练习题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读写时刻。

2.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申奥成功的情景,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小学的条件相差很远,但在农村还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校有投影仪,微机,教学基本不受条件限制,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大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也较好,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关心,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使用的学具是每生准备一块钟表,学生是能准备好的。

教学重点:学会认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学具准备:投影仪、挂图、每生备钟表一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出示审奥成功情景图)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刚刚闭幕,我国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奖牌榜上排名第三。同学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吗?(中国北京)北京申奥成功是什么时间(通过情景图学生知道是20xx年7月13日晚10时8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证明我们祖国是强大的,是有实力的,你能在钟面上播出这时刻吗?

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做得很认真,但大多数同学拨的不对,同学们想学会吗?(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板书课题:我们赢了。

二、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师: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学生能答出)

生1:在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2:我认识整点,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生3:我认识半点,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

生4:我会读时刻写时刻。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已认识了整时和半时,那么几点几分怎么认呢?

同学们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认真观察钟面,你从上面发现了什么?

(1)钟面上有____个大格,有____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

1、认一认:(学生拿出备好的钟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

生1: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引导学生得出:

1时=60分(板书)

2、读一读:

师:学生自学课本64页,把读出的时刻填到课本上。汇报:

生1:第三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30,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9。

生2:第四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45,时针刚走过9,分针从12走过9个大格。

生3:第五个钟表上的时刻是10: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10。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走过几个小个格就是几分(板书)

3、拨一拨

师用投影仪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时刻表

节目预告

5:30动画城

6:05新闻

6:10大风车

7:00新闻联播

7:40焦点访谈

师:你能读懂这张表吗?

生:动画城从5:30开始

师:你能在钟表上拨出这张表上的时刻吗?想拨哪个就拨哪个。

先自己拨然后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拨地。

生1:我喜欢动画城,我拨出了动画时间5:30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和6之间。

生2:我拨出了新闻时间6:05,分针从12走过一大格,时针刚过6。

``````

师:拨错的同学利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重新修正自己的拨法。

师:请同学门拨出申奥成功的时刻。师巡视。大部分同学都能拨对。

四、感知时间

师:体验1分钟有多长。

生:自己的脉搏1分跳79下;写13个口算题大约需要1分钟;

``````

师:1时有多长。

生: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休息就是1小时;40分钟再加1个课间操的时间就是1小时;

``````

五、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拨出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刻,上午做课间操的时刻,上午放学的时刻,下午放学的时刻,并把这些时刻写下来。

2、连一连

投影仪出示题目

通过钟面和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来连线,使学生学会判断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明确生活中多采用应用简单的数字表示法。

3、游戏

我说你拨,你说我拨。

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六、总结延伸、自我评价。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大家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而且时间流失后再也找不回来,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复习整时、半时,为后面学习非整时刻做了一个铺垫这一个环节比较重要。虽然在一年级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有些知识已经淡化,通过复习,同学们明确了整时,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半时是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按排的较好,学生通过认一认活动学生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加深了学生对时、分关系的理解,不足之处是前边学生复习时间的写法时,只是有学生回答了,没注意及时强调致使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写,再上这节课时要注意这个地方。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通过认一认、读一读、拨一拨这几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知道了时、分的关系并学会了1时=60分。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学具钟表重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时、分,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钟表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用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纸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请你伸出手张开手指,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或手指,指出这不是数学,并说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具有数学的眼光。)

师:还看到什么?

师:老师还看到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4。谁知道,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空,这里的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手指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板书:间隔

师: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能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手指数=间隔数+1)

板书:手指数=间隔数+1

2.师:我们认识了间隔,知道了手指数=间隔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兴趣吗?

二、构建模型

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

(1)师:说到植树,刘老师还真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工已经完成了,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进校门那条路上种上一些树,怎样种比较美呢?是随便种呢还是等距离种呢?(等距离)那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些什么?(这条路有多长,间隔多少种一棵)孩子们很会思考,这些信息学校已经收集清楚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问题1:川益小学要在校门外马路的一边植树,这条路全长150米,每隔5米栽一课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什么意思?

(板书:两端要栽)

(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505=30(棵)

方法二:1505=30(棵)30+2=32(棵)

方法三:1505=30(棵)30+1=3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

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需要验证。咱们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我

们用这条线表示小路,因为两端要栽,先在左侧栽上1棵,画上一

棵,隔5米栽1棵,隔5米再栽1棵,隔5米栽1棵。(5棵处师做

晕的动作)隔5米再栽1棵

师:我们栽了多少米?(30米)这么久才种30米,一共要种150米。如果要

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

师:对呀,老师的手都画酸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

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它们

的规律,然后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大家想用这种方法试

吗?

(5)画、写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150米改为20米。一齐读题: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

要多少棵树苗?

处理:①请你用画图的方法模拟栽一栽,算一算。

师巡视时把提醒:画好的孩子数一数,你画的是20米吗?

想一想,20米里面有几个5米?

②请你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你是怎样算的?

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一个一个轮流说,其他同学注意听,评价并补充声音

小一点,组内4个人听见就行。

③谁来说一说怎么算的?205+1=5(棵)

你是怎样画的图呢?(抽生板演)

④205表示什么?(20里面有4个5米)

这个4相当于手指问题中的什么数量?(间隔数)

⑤为什么还要加上1?

⑥师讲解(指图)用红粉笔改

每间隔5米栽1棵,20米里面有4个5米,栽上4棵(一棵一棵演示)因为两端

都要栽,最后一棵已经栽好了,最左端还要栽1棵,所以加1棵就是加上最

左端的一棵。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64页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的含义,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或把一个数改为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通过例1、2的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米尺图、正方形等投影片。

学具:每生绘有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图纸两张,一张把正方形等分成10个长方形,一张等分成100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2.0.58表示(),它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0.45里面有()个0.01;()个0.01等于0.1。

[评:学习小数性质的基础是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上面的复习为新课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景。

投影出示课本上手套和毛巾图及其标价,指名学生说明标价的意义。

2.设疑导入。

2元5角用小数表示是2.5元,为什么能写成2.50元;3元为什么可以写成3.00元(教师随即将这两个小数末尾的0用红色彩笔描出)?也就是说,在小数的末尾为什么可以添写几个0?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你就明白了。(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3.揭示学习目标。

问:看到小数的性质这个课题,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性质、应用)

[评:思源于疑,设疑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说说要学什么,渗透了学法指导。]

三、进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①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②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0米为例示范: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100米,即10厘米,如图:

关于0.1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③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④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不难得出,0.1米=0.10米=0.100米(板书)。关于道理,应启发学生从两方面说明:一、直观看出;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⑤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教学例2。

①承前导入。

在上面例子中,同学们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教师在上面板书后加?)请再看下面的例子。(投影出示例2)

②学法激疑。

问:谈谈你准备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

a.启发学生从直观图上看0.30和0.3的大小。

a.让学生从直观图上看0.30和0.3的大小?

b.让学生在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上画阴影,分别表示0.30和0.3。(让一优生做在投影仪上);

c.技影学生所画投影片,验证评价同学们的结论:0.30=0.3(板书)

b.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直接说明0.30和0.3是相等的。(因为0.30是30个0.01,也就是3个0.1;0.3是3个0.1,所以0.30=0.3)

③问:观察0.30=0.3,你有什么想法?

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得出:这个例子说明前面的发现是正确的。(教师把前面板书的?画掉,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回忆上面的学习过程,并熟记小数的性质。

2.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3。

①设问导入。问: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小数性质的第一个作用。教师强调,一般地,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使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②投影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练习。

③设疑评价。105.0900小数点后面9前面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①让学生解答导入新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②投影出示例4。让学生尝试练习。

③评价。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3.学生看书质疑。

[评:在例1、2的教学中,教师确切的设问和演示,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优化结合;例3、4放手让学生尝试,享受自学成功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65页。

2.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练习十二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第3题练后要使学生形成共识:只有小数才具有在末尾添0而大小不变的性质。

[评:巩固练习使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层层深入。第23题,重视练习后的讨论,这对于学生深刻认识小数性质的关键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相关推荐

  • 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2000字精选 教师是学生时期的摆渡者,在正式上课前,教师一般都会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中不要用笼统的说法,如何在网上搜索合适的教案模板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2023-02-01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00字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
    2022-12-20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 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教案可以提供给老师更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如何才能写出脱颖而出的教案呢?以下由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2022-12-30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教案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2022-12-18 阅读全文
  •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00字精选 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案更是必要的手段。教案是教师保证教学成功的根本条件。...
    2023-07-10 阅读全文

教师是学生时期的摆渡者,在正式上课前,教师一般都会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中不要用笼统的说法,如何在网上搜索合适的教案模板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2023-02-01 阅读全文

幼儿教师教育网栏目精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

2022-12-20 阅读全文

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教案可以提供给老师更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如何才能写出脱颖而出的教案呢?以下由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2022-12-30 阅读全文

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教案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2022-12-18 阅读全文

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案更是必要的手段。教案是教师保证教学成功的根本条件。...

2023-07-10 阅读全文